【典型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模试卷(附答案)(1)

【典型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模试卷(附答案)(1)
【典型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模试卷(附答案)(1)

一、选择题

1.下图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袭击的珍珠港所在区域是()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2.历史概念图是一种空间网络结构图,可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也可以把碎片知识系统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概念支架图如下,图中括号处应该是

A.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B.发表《开罗宣言》

C.发表《波茨坦公告》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3.20世纪20年代,美国由于盛行一种思潮,引发了历时三年半经济大危机。这种思潮是A.国家干预B.自由放任C.垄断经济D.例行节俭4.“……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材料中的“会议”指的是

A.华盛顿会议B.开罗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

5.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

①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②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

③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④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

A.②④B.①③④

C.①②D.①②③④

6.“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十年。”为了摆脱“萧条、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下列叙述中与此无关的是

A.美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B.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C.日本军部上台组阁D.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7.牛津大学教授以赛亚曾说道:“罗斯福先生的典范促使全世界各地的自由民主事业得到加强。”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

A.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B.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C.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D.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8.下表是某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重大事件的整理。其中,关于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错误的表述是

A.A B.B C.C D.D

9.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下列是与“二战”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②德国突袭波兰③诺曼底登陆④雅尔塔会议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

10.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决定成立联合国的会议是()

A.华盛顿会议B.雅尔塔会议C.慕尼黑会议D.开罗会议

11.某学校举办一次题为“二战风云”的影片回顾展,以下是某部参展影片的片段—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说:“我们克服了巨大的困难,盟军已于1944年6月6日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法西斯离灭亡不远了。”根据片段中的对白判断,该影片为

A.《诺曼底登陆》B.《血染珍珠港》

C.《中途岛海战》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2.下列图片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的重大战役,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

13.斯大林号召人民抗击法西斯,他说:“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村庄。”下列战役中,体现这一号召精神的战役是

①莫斯科战役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

③诺曼底登陆战役

④攻克柏林的战役

A.①②B.②③④

C.③④D.①②④

14.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下面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搭配不正确的是A.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B.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C.签署《波茨坦公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5.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人们靠救济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生活呢?当然不是。”下列举措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A.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B.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D.大力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16.“在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大国崛起》这段解说词评论的是()

A.“科技立国”政策B.罗斯福新政

C.斯大林模式D.改革开放

17.下表是1929—1933年德、日的经济简况表

国家工业生产下降对外贸易缩减失业人数

德国40.6%69.1%600多万

日本8.4%50%300多万

对此,德、日两国采取缓解的措施是

A.实施罗斯福新政B.建设工业化国家

C.实施新经济政策D.建立法西斯专政

18.某个时期的美国幽默小品写道:“在旅馆你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出去。”“旅店的招待员总要先问旅客:‘您是要一个房间睡觉,还是跳楼?’”下列对这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出现了1825年经济危机

B.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上述现象

C.上述事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状态

D.当时事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9.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以工作机会,通过政府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作,从而促进和重组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下做法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修建田纳西河水利工程B.政府稳定农产品价格

C.政府帮助银行恢复信用D.通过了《社会保险法》

20.1933年,罗斯福总统收到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来信:“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罗斯福试验的“明智”之处在于

A.兴建公共工程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C.引导资本主义企业自由竞争D.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21.1933年,德国先后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德国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德国这一系列举动

A.得到了其他法西斯国家的支持B.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和否定

C.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D.标志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2.1929—1933年,一场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农场主倾倒“过剩”的牛奶田纳西水坝工程

A.倾倒“过剩”的牛奶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吃不尽、用不完

B.危机的爆发并没有影响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水平

C.这场经济危机促使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D.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从危机中走出来,田纳西水利工程是新政的典范

23.20世纪30-4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是

A.封建专制主义

B.法西斯主义

C.世界经济危机

D.黑人奴隶贸易

24.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因为他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成功主要()A.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B.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C.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D.加强了中央集权

25.“在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后二至三个月内,苏俄(联)依据以下条件协助同盟国参加对日战争: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同时维护中华民国在满洲完整的主权,(日本)千岛群岛让与苏俄(联)。”该协议出自于( )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D.雅尔塔会议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袭击的珍珠港有关知识的识记。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夏威夷的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甲区域、丙区域是印度洋区域,乙区域是太平洋区域,丁区域是大西洋区域。故选B。

2.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即《联合国家宣言》,其内容是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故D符合题意;1944年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不合题意;发表《开罗宣言》、发表《波茨坦公告》与题干无关,故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美国盛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造成了生产商品扩大的趋势和人们的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最终造成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故B 符合题意;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是为了解决这次经济危机,故A不符合题意;垄断经济是帝国主义阶段的一种经济形式,故C不符合题意;例行节俭是一种具体行为,不是一种经济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战时期召开的雅尔塔会议,C符合题意;华盛顿会议是在一战后召开的,A排除;开罗会议与“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不符,B排除;波茨坦会议发表了《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D排除。故选择C。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相关知识点。要求答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阅读各选项。②所述错误,不符合史实,予以排除,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是在1922年,与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无关,选项D都符合题意;面对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渡过了经济危机,排除A;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1933年德国希特勒出任总理,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排除B;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1936年日本军部上台组阁,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排除C。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从时间上进行分析,意大利是在1922年走上法西斯道路的,面对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德国和日本,不要混淆知识点。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使全世界各地的自由民主事业得到加强。”可知,材料评价的是罗斯福新政法影响,罗斯福新政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C符合题意;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与“自由民主事业”不符,A排除;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与“自由民主事业”不符,B排除;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D排除。故此题选择C。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二战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所以D符合题意,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1944年6月美英联军诺曼底登陆、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②①③④,故B符合题意;ACD排除顺序错误,排除。故选B。

1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故B符合题意;二战前的华盛顿会议是为调节美日矛盾,二战中的华盛顿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A排除;慕尼黑会议主要是决定捷克的命运,C排除;开罗会议着重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D 排除。故选B。

1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44年6月6日”“盟军”“法西斯”,链接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最后的决战阶段。故选A。

1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①诺曼底登陆发生在1944年6月,②德军突袭波兰发生在1939年9月,③苏军攻克柏林发生在1945年4月,④日本偷袭珍珠港发生在1941年12月。所以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②④①③,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材料中斯大林号召苏联人民为保卫苏联战斗,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人们为保卫自己的祖国、与法西斯进行的著名战役。而诺曼底登陆是美英盟军在法国进行的。攻克柏林是苏军在德国进行的。所以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即A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故C 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故A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日军偷袭珍珠港,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故B搭配正确,不符

合题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故D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题干“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说明凯恩斯主张政府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现在人们靠救济津贴来度日……当然不是”说明凯恩斯不赞同政府无条件的救济措施,希望通过增加就业来改变“靠救济津贴来度日”的处境。联系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通过修建了大量的公共工程,增加了就业机会,A符合题意;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大力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是罗斯福新政中在农业、工业、金融等方面采取的恢复经济发展的措施,都与题意不符,所以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论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新政的特点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B。

1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1929-1933年德、日的经济简况表”及所学可知,德、日两国采取缓解的措施是建立法西斯专政。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加强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导致了二战的爆发,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与美国有关,排除;B项与苏联有关,排除,C项与苏俄有关,排除。故选D。

1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漫画中的交易所、“股东”、“跳楼”可知与1929年经济大危机有关。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首先在股市发生危机,题中正反映了股市危机的概况,由此可以判断选项D符合题意,因为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加强干预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选项AB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C资本主义经

济出现滞胀状态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故选D。

1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以工作机会,通过政府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作,从而促进和重组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做法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修建田纳西河水利工程。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使大量失业者和穷人有工作可做,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吸引大量失业者,增加了就业机会。这些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有利于农业生产,在客观上刺激了消费需求,公共工程兴建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兴建的田纳西河水利工程。它吸引了众多的失业人口就业。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对付经济危机,他宣布实行新政,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取得显著成效。罗斯福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排除;C选项与加强对经济的监管相矛盾,排除;D选项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排除。

2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规定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经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确立了一战后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材料中的德国的举动严重违反了《凡尔赛和约》,即破坏了凡尔赛体系。B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体现“得到了其他法西斯国家的支持”,排除A项;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排除C项;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标志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排除D项;故选择B。

2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从危机中走出来,田纳西水利工程是新政的典

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使大量失业者和穷人有工作可做,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吸引大量失业者,增加了就业机会。这些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有利于农业生产,在客观上刺激了消费需求,公共工程兴建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D符合题意;ABC说法都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择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特点以及影响是把握的重点。

2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和政治危机,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意大利强化法西斯政权,它们疯狂对外侵略扩张,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故B符合题意;封建专制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黑人奴隶贸易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建议学生掌握德意日法西斯建立及其对外侵略扩张的史实。

2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恢复美国人民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故C符合题意;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不是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成功,故AB不符合题意;加强了中央集权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与罗斯福新政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5.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故选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