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教授访谈录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做题(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

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

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编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

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

“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

“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

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

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

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解析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解析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解析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学大师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饶宗颐

饶宗颐

循古得清气洒脱见性情──略论饶宗颐诗词的“清气”张琼芬(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州潮州521041)摘要:饶宗颐诗词在近百年诗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因其高迈独立的生命精神,其诗词也总洋溢着一股独一无二的清逸之气,本文试图从《雪意》《念奴娇》等诗词入手,浅析其诗词的特点。

关键词:饶宗颐;诗词;清逸脱俗;高迈独立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饶宗颐教授在学术方面成就很大,或许就是因此,诗名却被掩盖了。

其实,他虽然不以诗词名世,诗词也是写得很好的。

夏书枚先生说他的诗“实兼采魏晋六朝唐宋人之长,随体而施,靡不尽其神趣”。

港大罗忼烈教授说他的词“才大拟于坡仙,格高无愧白石”。

可见他的诗词所获评价之高。

当代诗论家钱仲联称饶宗颐的诗词,即使是黄遵宪、康有为、沈曾植皆有所不及,更非王国维、陈寅恪二家所能比。

刘梦芙在《近百年词坛点将录》中,仿《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将饶宗颐点为“智多星吴用”,可见饶宗颐诗词在近百年诗坛的地位之高。

饶宗颐诗词创作数量颇大,加上五洲历其四、九州历其七的学术与创作经历,其行踪之广,阅历之富,无论在题材内容之开拓还是在艺术创造之新变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古今诗人之所仅有。

饶宗颐的友人和门人成立了一个“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替他印行了一部《选堂诗词集》。

基本囊括了选堂于1993年以前创作的诗词作品,共1337首,其中诗共1056首,词共281首。

[1]这些作品,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唱和,均源自生活,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切合时代主旋律,且清新自然,形式活泼,读来饶有兴味。

古人云:“惟诗也,是乾坤清气,造物须悭。

”有道是:“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饶宗颐的《选堂诗词集》,正是散发着一股乾坤清气!吟其诗,赏其词,使人神舒意畅,回味无穷,是难得的艺术享受。

饶公有两句传诵甚广的名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2](《偶作示诸生》其二),这两句充分表明他已从人生观、宇宙观上处理好了如何安顿自己的问题,充分表明他人格的自在、自足、充盈、独立。

华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连答案

华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连答案

华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2015年12月22日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学重在探寻规律探讨命运刘泽华自古以来,我国史学就强调“经世致用”。

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等。

概而言之,就是“以史明道”。

道的含义很广,要义有“道理”“道路”“知然否”等。

这些精辟之论都隐含着我们所说的规律问题,规律问题也就是命运问题。

史学的内容那么多,如何探求命运问题呢?探讨规律、命运问题,首先要敢于面对历史的真实。

历史一去不复返,考古可以显示部分本相,但多数靠历史著作的记述来传递。

由于人们立场、观念的差别,历史记述本身就有“真”“虚”“假”的问题,即“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

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同样因立场、观念的差别,又加了一层“真”“虚”“假”。

因此,历史研究者的首要之责是求历史之“真”。

诚如钱大昕所说:“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

”求“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充分的才、学、识、德,还要敢于面对由于利益纠葛而出现的掩饰、扭曲历史之“真”现象,因而还要有“胆”。

只有揭示历史之“真”,才有可能求规律、说命运。

弄清历史现象之“真”是探讨规律、命运问题的第一步,进一步则是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

本质不是罗列材料的直观认识所能达到的,要靠抽象。

比如历史上的租佃关系,把现象揭示出来固然要下很大功夫,但其本质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是地主对租佃者施“仁义”、养活了租佃者。

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

”从苏轼的言辞看,当时颇为流行的看法是地主家对佃户行“仁义”,而苏轼的看法具有反潮流性,非常了不起。

同时代的李元弼说的就与苏轼相反:“佃户勤强,便足衣食,全藉主家照顾。

”吕陶说得更直接:“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

大师中的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大师中的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大师中的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大师中的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他与钱钟书并称“北钱南饶”,与季羡林并称“北季南饶”。

他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他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又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他是撰写宋、元琴师的首位学者。

当今之世,能集经学、佛学、史学、考古、文学、书画、音律、梵语于一身而扬名四海内外, 堪称“大师中的大师”者,唯有饶宗颐。

饶宗颐学富五车,著作等身。

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壮年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年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

出版论著50余部、论文400多篇,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并且都取得显著成就,既能博而又能深。

别人做学问大多是从点做起,饶宗颐做学问的方法不同,他是从上下左右来找连带关系。

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别人看着没有关系的地方探究出其中的关系,使得各个领域能够相互联系、互相启发,相得益彰。

饶宗颐治学勇于否定自己,不断修正,自我改进。

他曾经参加顾颉刚主持的禹贡学会,在古史地方面进行自己的研究,弓I起了顾颉刚的重视。

顾颉刚请他编《古史辨》第八册,饶宗颐为此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后来日本入侵,编撰工作耽搁下来,有些材料也在抗战期间遗失,有趣的是抗战胜利以后,饶宗颐的个人史学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古史辨》的某些地方比较草率,尤其是辨伪方法不成熟,有些提法不准确,所以《古史辨》第八册也就没继续编下去,他因此成了顾颉刚先生的“叛徒”。

饶宗颐认为怀疑精神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之一,学术上就要敢于怀疑。

季羡林先生评论饶宗颐说:他最能发现问题,最能提出问题。

饶宗颐严格要求自己,他写出来的东西不愿意马上发表,一般要先压一压,他的许多文章是几年前写的,有的甚至有十几年、二十几年都不发表。

比如《郭子奇年谱》是饶宗颐20岁写的文章,50年以后才拿出来发表。

饶宗颐知古而不泥古,深植中华文化的沃土而能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从世界人类文化的高度审视本民族文化及其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高中语文:《汉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汉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汉学大师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创新大课堂】(新课标)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三十三

【创新大课堂】(新课标)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三十三

课时作业(三十三)(时间:45分钟满分:4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①2012年底,望百之年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潮之中不失独立之精神。

②张大千先生曾评价饶先生说:“他的白描,当世可称独步。

其山水画,更是推陈出新,自成一派。

”季羡林先生认为饶先生“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并直言:“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③1917年仲夏,饶宗颐先生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儒商之家,父亲饶锷是名贯岭南的知名学者,并曾大力支持当时的进步文艺团体“南社”,饶家天啸楼的千万卷藏书更是名极一时,这样的家庭氛围深深地烙印在饶先生的儿时记忆里。

对饶宗颐来说,16岁那一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潮州旧志考》,发表在《禹贡》杂志上,这为他日后气象非凡的学术生涯埋下了伏笔。

到了18岁,他便子继父业,完成了父母的遗作《潮州艺文志》,这部著作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各地方志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23岁,饶先生应顾颉刚先生之约,开始编纂《古史辨》第八册《古地辨》,这意味着刚刚弱冠之年的他就已经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遗憾的是,他的相关书稿尚未出版便毁于战火,然而战火并没有阻挠饶宗颐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他最终在29岁斩获了《楚辞地理考》,沿着顾颉刚等先生们的足迹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为战火硝烟中的华夏文明保留了一份希望。

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沉淀,1982年,65岁的饶宗颐先生提出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考据相结合的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强调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重要性,继承并补充了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

到了2003年,饶先生进一步指出,要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第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其他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最终将“三重证据法”扩展为“五重证据法”。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共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2.选择题均应用2B铅笔按题号把答案涂在相应的位置、主观题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超出答题框或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将密封线内要求填写的内容填写清楚,将座号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

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

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

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

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

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

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教授访谈录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教授访谈录
王辛(香港)
饶教授也是诗人,他的名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有学者认为体现了一种对“超越性大智慧”的追寻。

我想,这种追寻应是饶宗颐先生一个重要的精神特质。

每个与之近距离接触的人,都会感到他有一种超凡脱尘的“单纯”和“自在”。

而且,惟其具有大智慧,才深知人之渺小和脆弱。

他对我说,“我这个地方(指《饶宗颐学术馆》)叫小学”,因为,“我不敢把自己放大,我说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他也说自己“不敢写自传,没有可传之处,一切还在追求中”……总之,“饶宗颐”是一个太丰富的话题,以下访谈,只是不揣浅陋,探其万一而已。

中国人讲“德”“德”很重要
王辛(以下简称“王”):您的诗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意味深长,令人深思,您能解释一下这句诗的含义吗?
饶宗颐(以下简称“饶”):我是弹古琴的,(饶擅弹古琴,对中国古典音乐也深有研究--王注)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做了(这)两句诗,就是这样来的。

“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不磨”,就是“不朽”的意思。

中国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强调地:)中国人讲德,这是世界上没有的。

“德”很重要,“德”是第一,然后立功、立言。

比如你写几句诗,大家都传诵,这个也是“立言”啊。

“中流自在心”?我,做到万分之一都没有
王:那么“中流自在心”呢?
饶:这个很有意思。

今天讲“很自在”,这是很浅的讲法,(“中流自在心”)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自在”,是佛教的话。

我写“心经简林”,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自在”,就是像观世音一样。

观世音是怎么来的呢?观世音是印度的舞神Siva变来的,她有千手千眼,就是千手观音。

“自在”,就是佛的状态,像观世音的心态;“中流”,在水的一半,说明那种状态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个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教认为行者到达彼岸的无上法门--王注)就是“我”同别人不一样“我”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啊!
王:这好像很难做到。

饶:我自我体会、自我想像地去做。

王:那您认为您做到了吗?
饶:(不假思索、很单纯地)我,做到万分之一都没有。

做学问要从“四面看”
王:您曾说,自己不论治学与创作,都可用顾恺之“迁想妙得”四个字概括。

我想这是一种学问融会贯通的结果吧?您还说,“我一向喜欢用哲学的心态深入考察,而从上向下来看问题”。

我对这句话很感兴趣,怎麽“从上向下”呢?
饶:我不单是从上面看,我是从四面看。

为甚麽呢?我的方法论和别人有点不太一样。

今天做学问的人--我不讲谁啊,有个毛病,往往抓到一点,就把它
扩大,强调这个东西。

可是他忘记还有很多别的(方面)。

这是误导人家的。

实际上,应该冷静,应该全面地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许多领域都是有联系的,要有耐心,不要抓一点就概全貌,把它当作主流,不应该这样。

这也因为大家都希望“创新”,所以“创新”搞不好也是一个害人的观念,不能随便乱创的,要看清楚(问题)。

座右铭?多做一些对人有益的事情
王:您的“心经简林”(饶榜书“心经”全文,刻于三十八根巨形木柱上,立在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附近,已成香江一大文化景观--王注)意味深长,据知《心经》最深沉的意蕴在于“无挂碍”,这与孔子说的君子“无忧无惧”有什么区别?
饶:“无挂碍”中的“挂碍”,是指自己造出来的挂碍,与孔子的“无忧无惧”有区别。

孔子重视的是人生的部分。

王:您有座右铭吗?
饶:(很单纯地:)座右铭?不敢有座右铭。

(想了一下:)就是做事不要太计较,多做一些对人有益处的事情吧。

(原载《今日名流》2008年7月号,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根据文意,概括“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含义。

(4分)
小题2:访谈作品有时候出于需要,会有一些现场描写以括号的形式表现出来。

请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5分)
小题3:饶宗颐教授在本文中谈到了对于做学问的看法,请你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说说从本文中获得了在做学问上的哪些启示?(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万古不磨意”指的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2分);“中流自在心”指的是在潮流中保持内心独立的精神境界(2分)。

(只摘抄原文句子,不能对文意进行概括,最多给1分。


小题2:这句话是对饶宗颐教授神态上的描写,属于细节刻画(1分),一方面借以强调饶老在回答是否做到“中流自在心”这一问题时候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之言,从而进一步刻画了饶老谦逊的品性(2分);另一方面,这句话也加强了人物访谈的现场感,引领读者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饶老谦逊、幽默的形象(2分)。

小题3:(1)做学问应以立德为先。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先学习做人的道理,再进行学问上的追求;(2)做学问应该保持独立的精神和隐忍的心态。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同样需要保持独立的精神,不人云亦云,能对学问提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同时要学会忍受学业追求上的寂寞;(3)做学问应该冷静,全面地看,要慎对“创新”。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同样需要保持冷静,不能理解了一点就以为全部都懂了,要建立学科间的联系。

(4)做学问要做到“无挂碍”,我们在学习生活上,也需要心无旁骛,不要自己给自己制造求学的杂念。

(任意答出3点即可,每点启示1分,联系学习生活实际1分。

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文中饶宗颐做学问的观点,能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二、第三两部分,第二部分中“‘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不磨’,就是‘不朽’的意思。

中国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可总结出“万古不磨意”的含义;第三部分中“就是‘我’同别人不一样‘我’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啊!……我自我体
会、自我想像地去做”,可总结出“中流自在心”的含义。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分析画线句子属于访谈中的哪一部分,是访谈写作中的什么手法,句子本身有没了使用哪些修辞手法,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本题画线句子属于访谈中对现场描写的部分,作用是可以增加访谈的现场感;从写作手法来看,是对饶宗颐教授神态上的描写,属于细节刻画,可以对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作用。

考生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要结合原文总结出饶宗颐教授在本文中谈到的对于做学问的看法,考生可通读全文,逐层分析,然后归纳;第二点,就是联系考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对上述“饶宗颐教授在本文中谈到的对于做学问的看法”的认识。

也就是说考生在解答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认识要符合文中饶宗颐做学问的观点,不能脱离文本。

另外,表达时注意语言通顺,言之成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