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张少府》王维阅读题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原文翻译赏析

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原文翻译赏析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原文翻译赏析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释张少府: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
唐人称县尉为少府。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
酬,以诗词酬答。
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1] [5]唯:亦写作“惟”,只。
好(haò):爱好。
自顾:看自己。
长策:好计策。
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
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而言。
”[4] [6]浦深:河岸的深处。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译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赏析:这是一首赠友诗。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
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
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
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
一是确实“只”好静。
二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
三是显示出极端消极的生活态度。
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
如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领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
王维《酬张少府》赏析

王维《酬张少府》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韵译】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赏析】这是一首赠友诗。
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这首诗,一上来就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
仔细推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 字大有文章。
是确实“只”好静呢,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底下三、四两句,透露了个中消息。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
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
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
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
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
“空知返旧林”的“空” 字,含有“徒然”的意思。
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
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
王维《酬张少府》原文及翻译

王维《酬张少府》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酬:回赠
惟:只。
好:haò爱好。
自顾:看自己。
长策:高见。
空:徒,白白地。
旧林:故居。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
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处。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译诗: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王维《酬张少府》原文及翻译

王维《酬张少府》原文及翻译
王维《酬张少府》原文及翻译
原文: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酬:回赠
惟:只。
好:haò爱好。
自顾:看自己。
长策:高见。
空:徒,白白地。
旧林:故居。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
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处。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译诗: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王维《酬张少府》译文及注释

王维《酬张少府》译文及注释
王维《酬张少府》译文及注释
《酬张少府》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释
⑴酬:回赠。
⑵唯:亦写作“惟”,只。
好(haò):爱好。
⑶自顾:看自己。
长策:好计策。
⑷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⑸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⑹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⑺渔歌:隐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处。
酬张少府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整理

酬张少府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整理酬张少府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酬张少府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怀。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人到晚年就特殊喜好宁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怀。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效国家,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拘束。
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去听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韵译晚年只图个宁静的环境,对世大事件都不太关怀。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解释酬:以诗词酬答。
张少府:当指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
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
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晚年:年老之时。
唯:亦写作“惟”,只。
好(hào):爱好。
自顾:自念;自视。
长策:犹良计。
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
这里比方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君:一作“若”。
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处。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赏析:【评析】:这是一首赠友诗。
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
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宏大理想不能实现之后的冲突苦闷心情。
由于到了晚年。
只好“惟好静”了。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
含蓄而富有韵味,潇洒超然、发人深省。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
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刘建勋)【简析】:归隐者自称对万事已不关怀,恬淡达观,但又未完全超脱。
用“渔歌入浦深”来劝慰张少府,也含有* 。
这是一首赠友诗。
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古诗酬张少府翻译赏析

古诗酬张少府翻译赏析《酬张少府》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前言】《酬张少府》是唐代诗人王维酬答友人的作品。
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此诗“松风”两句,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以声显寂,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诗人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写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快意,并表示自己对天地间的大道理有所领悟,已经能超然物外,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达观,但从诗意中,还是透露出一点点失落、苦闷的气息。
【注释】张少府: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
唐人称县尉为少府。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
酬,以诗词酬答。
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唯:亦写作“惟”,只。
好(haò):爱好。
自顾:看自己。
长策:好计策。
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
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而言。
”浦深:河岸的深处。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翻译】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赏析】《酬张少府》这是一首赠友诗。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
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
王维《酬张少府》原文及翻译

王维《酬张少府》原文及翻译
原文: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酬:回赠
惟:只。
好:haò爱好。
自顾:看自己。
长策:高见。
空:徒,白白地。
旧林:故居。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
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处。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译诗: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酬张少府》王维阅读题答案及全诗翻译赏
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这是一首赠友诗。
试题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阅读答案
(1)“空”:徒然。
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
(意思对即可)(2)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4)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二:
【注】①穷:失意,归隐。
②通:得意,出仕。
14.关于这首诗,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古体诗B.近体诗C.乐府D.新乐府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诗回赠。
B.第一联感慨自己一入晚年,就只喜欢清静;借此表明生活态度。
C.第二联对“喜欢清静”作解释:“无长策”是其原因。
D.诗中松林、清风、明月、素琴,都是代表隐逸生活的意象,也是消极、厌世的象征。
16.请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赏析结尾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4分)参考答案:
14.A(1分)
15.D(3分)
16.(4分)一问一答的形式呼应了诗题中的“酬”字;(1分)问而不答恰为此诗的妙处所在。
(1分)面对人生的失意与得意、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作者虽然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但却用了曲笔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耐人寻味。
“渔歌入浦深”的言外之意是:你也不用做那个小官了,不如和我一起啸歌山林吧!(2分)
三:
(1)全诗着意描写和叙述自己“ ”的志趣。
(2)诗歌中哪两句最能体现作者隐逸生活的情趣?
(3)全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好静
(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句。
(3)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与苦闷。
四: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下列诗句与“空知返旧林”中的“空”字意义相近的一项是(2分)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B.“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叶独坐》)
C.“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
D.“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赠友诗。
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此诗回赠给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官场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C.颔联中“自顾无长策”反映了作者的苦闷,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能为力,只好归隐。
D.尾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又以不答作答,只勾勒出一幅韵味深蕴的画面,耐人咀嚼,发人深省。
(3)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空”:只,仅仅,徒然。
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
(2)B
(3)【答案】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
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意思对即可)注解: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自顾:自念。
空:徒然。
穷通:困厄与发达。
浦:宽阔的近岸水面。
韵译: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
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
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
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
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
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
前四句全是写情,
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
由于到了晚年。
只好惟好静了。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
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
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本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的又一佳作。
诗人刚入仕时,得宰相张九龄赏识,意气风发,欲以满腹才学报效朝廷,后张被罢黜,奸相李林甫当道,这个才高八斗的儒生便把目光投向了内心,倾心佛学,乐于隐居,追求一种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而初时的志向与抱负并不能完全忘却,出世与入世的挣扎便在诗作中时有体现。
首联写得明白晓畅,如俚谈巷语,却十分准确的概括了诗人对自己的评价。
笔者窃以为,此时,诗人冲天的壮志已消磨殆尽,心中的淡定从容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便是用词的朴实无华。
“唯”突出了诗人把淡泊宁静、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作为晚年生活的唯一选择。
颔联中“自顾”为“自视”之意,可理解为诗人反观自省。
“长策”应释为“良策”,即“治国安邦之策”。
奸臣当道,诗人虽满腔抱负,却无力回天,便只能“返旧林”。
“返”与“旧”说明诗人曾居于此,而今是旧地重回,这是诗人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生活的佐证,每次离开时必是抱有志向,返回时也必是失望而归。
“空知”则是反映了诗人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的最终选择是隐居田园,寄情山水。
前两联是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概括,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种无为归隐的生活,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否定,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这种
表面上的平静之下涌动的却是诗人对于现实极端不满的怨怅之情,生活状态的平静则是绚烂之后的平淡。
颈联既是写景更是写人。
风是松间之风,月是山中之月,不加描摹,更能引人想象其声、其色,增加了文字的张力与深意。
诗人于松林之中,徐徐清风吹拂下轻解衣带,少了衣服,更少了礼仪的约束。
在山中朗朗明月下鼓琴而歌,隐居生活所得便胜却了仕途之失。
“松风吹”与“解带”,“山月照”与“弹琴”并无因果关系,前者只是为后者提供了活动的背景,如舞台上的幕布一般,让“解带”与“弹琴”更增加了淡定和清静的禅意,这也是本联的妙处。
尾联中的“君”指张少府,此联为扣题之语。
张必是问及了诗人为人为官的穷通之理,诗人在前三联便告诉了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此联中又用“渔歌入浦深”的典故再次作答。
《楚辞.渔父》中有“渔父莞尔而笑,鼓棹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遂去,不得复与言。
”表现的是一种与自然融合、忘却自我的隐居生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