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ppt
合集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课件

张 作 霖
兵力35万
北京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直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 南 广西 安 江苏 徽 浙江
上海
隶
北 伐 战 争 前 形 势 图
江
西 福建
广东
吴佩孚兵力20万
国民政府
兵力约10万
孙 传 芳
兵力20万
失败原因:
客观方面: 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方面: ①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经验 ②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
“放人”
“免职”
“拒签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 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知识分子起 了领导作用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 ④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思考: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它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
一战期间,日本、美国乘机加紧侵略 民族矛盾加剧 中国,尤其是日本,1915年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 “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1917年俄国十月 十月革命影响 革命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道路。 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名国家 权益,对内加重剥削,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人民 苦不堪言,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阶级矛盾激化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 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到五四运动前夕, 阶级基础 产业工人已由原先的60万增加至200多万,工人罢 工斗争频繁发生。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 的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 思想基础 开展爱国运动。
三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探究合作:
1)国共为什么要合作?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2)两党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 3)合作的实现有什么意义?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原创教学幻灯片)

问题探究: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 个革命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 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 国主义及其走狗。” ——毛泽东
1、毛泽东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① 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迫切需要有一 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自己的政党。 ②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五四精神
爱国 是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精神 是敢为天下先,永不低头的精神
正是在对五四生生不息的纪念中,我们感受到 一个民族的不屈与奋进,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 春。青年时期就把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人民 的最大利益联结在一起,将赢得永恒的青春。当这 种人生追求成为一代青年的孜孜实践,迎来的,就 是生机盎然的青春中国 。 (引文〈人民日报〉)
拒绝
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没有改变山东的状况;没有 完成革命任务。
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比较 社会性质 革命性质 名称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半封社会 半殖半封社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革命范畴
反帝反封
资产阶级
国民政府
兵力约10万
孙 传 芳
兵力20万
黑 吉 辽
北京
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直 隶
山东
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 阀的统治,动摇了帝 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 基。
江 安 苏 安 南京 上海 徽 徽 武昌 湖北 浙江 浙江 江 南昌 长沙 湖南 福 西 福建 建
桂林 桂林
河 郑县 南
广州 广州
1927年初,北伐军向江浙进军,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派军 舰到上海,扬言要武装干涉。3月,北伐军攻克南京以后,英 美军舰炮轰南京,制造了“南京惨案”。 材料: “国民党最高党部全体会议之议决,已昭示全世界, 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上海军事当局,表示服从中央, 即或有些意见与误会,亦未必不可解释。……我们应该站在革 命观点上,立即抛弃相互间的怀疑,不听信任何谣 言。………” ——《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言》 材料:马林和陈独秀:中国革命目前的任务,只是进行国民革 命,国民党是代表国民革命运动的党,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 党”。
【高中历史】新民主主义的崛起ppt

4、意义
(P67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段)
1、性质: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特点(各阶层作用):
青年学生—先锋
工人阶级—主力军
3、作用: 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4、影响: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昔日爱国学生走过的路,今日的五四大街。
五四纪念碑
五四纪念碑碑文
她是春雷,唤起人民伟大的爱国意识, 她是种子,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伟大精神, 她是丰碑,凝聚着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无穷力量, 她是号角,奏出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 遥望北大红楼,注目民主广场, 我们赞美不朽的五四精神。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我们走向明日的辉煌!
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灭亡 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主要要求:
(1)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安奉 铁路权为99年。 (2)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 顾问。 (3)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4)承认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及內蒙东的特殊权利。 (5)规定我沿岸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6)汉冶萍公司由中、日合办。 (7)中国警政及军械厂由中日合办。
五 四 精 神
爱国精神 民主精神 科学精神 创造精神 奋斗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P67第三段) 内部: (1)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发展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 (P67最后一段、P68第一段)
(1)时间、地点
1919年初巴黎和会
意大利 首相 奥兰多
英国 首相 劳合·乔治
法国 总理 克里孟梭
美国 总统 威尔逊
“公理战胜”
人民版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ppt完美版3

•
臣子无说君父不是底道理,此便见得 是君臣 之义处 。
•
为臣须敬,为子须孝……物物各具此理 ……三 纲五常 终变不 得。
•
——【宋】朱熹《朱子语类》
•
人但率性而为……人能自治……条教禁 约, 皆不必用
•
——【明】李贽《李氏文集》
•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缘夫 天下之 大,非 一人之 所能治 ,而分 治之以 群工。
国外 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条 件
国内 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共一大的召开
标
志
1、时间: 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3、人物: 毛泽东、董必武等正式代表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
李达
包惠僧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内 容
1、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2、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3、确定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4、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目 录
壹 五四风雷 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叁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五四风雷
一、五四风雷
导 火 线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 正义要求:
1、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2、废除《二十一条》 3、收回德国在山东特权
问题探究
有人说“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 败,就不会有五四运动”,你同意这种观点 吗?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必然会发生。
一、五四风雷
背 景
材料1:1912年~1919年,全国田赋增加 了七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三倍 ;印花税增加了六倍。 材料2: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4-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考点四
国共的十年对峙
原因 南昌 起义 武 装 起 义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 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 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 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 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 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 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10月,毛泽 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 地。
八七 会议
秋收 起义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 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思想 武装斗争土 “工 地 农 革 武 命 装 割 据 ”
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 地,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实践 三次反“围剿”胜利,革命根据地得到巩 固和发展。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 府成立。
2.(2012年课标全国卷)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 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 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 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
阶段 第一阶段
时间 1919年 5.4~6.5
中心 北京
主力 学生
斗争形式 学生集会、游 行、罢课 工人罢工、商 人罢市、学生 罢课
[课件]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件]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https://img.taocdn.com/s3/m/29c63f7427284b73f24250fd.png)
有人说: 正是因为国民党背信弃义, 才导致大革命失败
(二)失败的原因:
1、客观 2、主观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1)中共坚持右倾机会主义 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2)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
中山舰事件 整理党务案
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 的最高领导权
蒋介石(1887—1975)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有没有胜利的可能?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长征的开始
1、时间:
1934年10月
2、原因: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 败 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的泛 滥
二、长征的转折
——遵义会议
内 容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①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4、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二)外部:
共产国际的帮助
共产主义小组分布图
二、中共“一大”
1、时间: 1921年7月23日 2、地点: 上海 3、内容: 4、意义: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 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名称 奋斗目标 中心工作 中央机构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
(一)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 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二)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端。
全国规模
具有广泛 群众基础
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李大钊、陈独秀等的领导作用
反帝:
导火线
打倒军阀, 推翻国际帝国主 义的压迫, 统一中国为真正 的民主共和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教学课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原因
中共“三大”确定合作方针 (1923年) 国民党: (1) 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2) 国民党在社 会上威信较高,在南方广州建立了根据地 共产国际的帮助
2、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1924.1,广州)
3、影响:①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②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
失败原因 客观: 主观:
敌人力量强大放弃领导权。 陈独
“大会的决定有辱中国,
本代表拒绝签署!”
根据北洋政府的指示,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 和会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灭 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主要要求:
(1)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安奉 铁路权为99年。 (2)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 顾问。 (3)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4)承认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及內蒙东的特殊权利 (5)规定我沿岸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6)汉冶萍公司由中、日合办。 (7)中国警政及军械厂由中日合办。
1、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
(1926--1927)(条件、开始时间、对象、 2、北伐战争: 结果、影响)
标志 3、失败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失败原因
教训:工人阶级应坚持对革命、尤 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1) 背景
国际 背景
①帝国主义侵略 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①政治
反帝 指明方向
国内 背景
学思之窗
中国共产党与以往的政党有何不同?
•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 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 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它不仅代表 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且代表中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
(1)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件2 (人教版历史必修1)

推翻君主专制, 民权主义 “新”在强调普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
•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张 作 霖
兵力35万
北京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直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 南 广西 安 江苏 徽 浙江
上海
隶
北 伐 战 争 前 形 势 图
江
西 福建
广东
吴佩孚兵力20万
国民政府
兵力约10万
孙 传 芳
第十四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 起
一、五四风雷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 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 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 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 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 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 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 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 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 亡了!同胞起来呀!
社会 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条件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内部 阶级: 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外部: 共产国际的帮助
• 一大召开: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 海秘密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 湖游船上举行。 • 大会内容: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名称;确 定党的奋斗目标;确定党的中心工作;选 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 影响:一些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 分子开始同工人相结合,把马克思注意传 播到工人中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名称 旧民主主 义革命
性质
任务
领导 阶级 资产 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