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监测技术7.3 赤潮应急监测
国家赤潮应急预案

国家赤潮应急预案1. 背景介绍赤潮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指海洋中一种或多种有害藻类大量繁殖的现象,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赤潮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国家制定了赤潮应急预案,旨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赤潮对人类和环境的损害。
2. 应急预案目标国家赤潮应急预案的目标是保障公众健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维护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 - 及时发现赤潮事件,对其进行监测和预警; - 采取迅速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赤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提供必要的应急救援和医疗保障; - 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3. 预警与监测体系国家赤潮应急预案建立了赤潮预警与监测体系,以实现对赤潮事件的及时掌握和预警。
预警与监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专门的赤潮监测机构和设备建设;- 定期的赤潮监测和数据收集; - 赤潮预警信号的发布和传播。
根据监测数据和预警信号,国家可以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应急响应级别根据赤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国家赤潮应急预案划分了不同的应急响应级别,包括以下几个级别: 1. Ⅰ级响应:针对可能引发较大影响的赤潮事件,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并启动应急预案。
2. Ⅱ级响应:针对已经影响多个地区或产业的赤潮事件,需要进一步扩大应急措施和资源投入。
3. Ⅲ级响应:针对已经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或威胁公众安全的赤潮事件,需要全面动员和调集各方资源进行综合应急处置。
根据赤潮事件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国家可以适时升级或降级应急响应级别,以保证应急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 应急处置措施国家赤潮应急预案中规定了一系列的应急处置措施,以减轻赤潮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主要措施包括: - 封禁受赤潮影响的海区,禁止捕捞和海洋旅游等活动; - 制定并执行临时禁渔令,保护海洋资源; - 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公众采取防护措施; - 疏散受威胁的海岸居民和旅游者,确保公众安全;- 进行赤潮生物的清除和处理,减少毒素的释放; - 提供医疗保障和应急救援,救治受赤潮影响的人员。
赤潮监测技术规程

赤潮监测技术规程
赤潮是一种大规模有害生物群落浓度急剧升高的现象,可以大大损害海洋生物多样性,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甚至造成污染水域等不良后果。
为了有效调控赤潮,有必要制定相关的赤潮监测技术规程。
赤潮监测技术规程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对赤潮监测的目的、原则、规程、方法以及测绘标准等内容,以及设计相应的赤潮监测系统,完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说明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和监测技术控制措施。
具体而言,主要控制赤潮发展有以下几点:首先,严格实施赤潮防治措施,防止污染物泄漏,建立限制系统,有效控制危险气体泄露量,严防赤潮发展。
其次,完善赤潮传感器网络,及时有效地检测赤潮,进行火势和分析,形成实时监测赤潮的数字化路径和时间状态。
此外,应加强和开展好赤潮监测研究,收集和分析有关海洋环境和赤潮变化的有价值信息和数据,以便分析和控制赤潮发展。
妥善把握这些监测数据,及时发现赤潮发展的趋势,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赤潮危害的进一步扩大。
赤潮是影响海洋生态的一大重要因素,监测赤潮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但要实施赤潮监测,技术条件必须满足,具体的规程必须要有。
为了实现有效调控赤潮,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赤潮监测技术规程,更好地实施赤潮监测,为维护珍贵的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可靠保障。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一、前言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异常现象,由某些浮游生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引起。
赤潮的发生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还可能对渔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为了有效应对赤潮灾害,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管辖海域内发生的赤潮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一)应急指挥中心成立赤潮灾害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赤潮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中心成员包括海洋、环保、渔业、卫生、交通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二)各部门职责1、海洋部门负责赤潮的监测、预警和预报工作,组织开展赤潮灾害的调查和评估,提供赤潮灾害的相关信息和技术支持。
2、环保部门负责对赤潮灾害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估,制定并实施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3、渔业部门负责组织渔业生产的防范和应对工作,指导渔民采取合理的捕捞和养殖措施,减少赤潮灾害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4、卫生部门负责赤潮灾害可能引发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防控工作,组织开展相关的医疗救治工作。
5、交通部门负责保障赤潮灾害应急处置期间的交通运输畅通,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应急物资和人员的运输工作。
四、监测与预警(一)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测体系,包括海洋监测站、浮标监测系统、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对海域进行实时监测。
(二)预警发布当监测到赤潮发生的迹象或达到预警标准时,海洋部门应及时发布赤潮预警信息,包括赤潮发生的位置、范围、可能的影响等,并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公布。
五、应急响应(一)响应级别根据赤潮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三个级别。
1、Ⅰ级响应赤潮灾害特别严重,影响范围广泛,对海洋生态系统、渔业生产、公共健康等造成重大威胁。
2、Ⅱ级响应赤潮灾害较为严重,对局部海域的生态系统和相关产业造成较大影响。
3、Ⅲ级响应赤潮灾害相对较轻,对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产业造成一定影响。
赤潮的危害及防治监测

赤潮的危害及防治监测赤潮的危害赤潮是由一种名叫腰鞭毛虫的微小藻类造成的。
这种植物大量聚集到一起对人类有毒,但对某些以之为食的海洋动物来说可能无毒。
这种植物的毒素会在以之为食的动物(比如贝类、鱼虾等)体内逐渐沉积,我们食用了这些动物就会生病。
不过不要太担心,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那么,红潮是怎么回事?当条件适宜时,这些植物就会在海洋中大肆生长,也就是说,它们繁殖的速度一发而不可收拾!很快,连海水也变红了。
涨潮时,海水带来了大量被这种藻类毒死的动物的尸体,海滩就会变得一片狼藉。
臭气熏天!赤潮的判断依据目前,常用的赤潮判断依据可分为两类。
表观判据表观判据,最明显的是水体变色,此外还有随之而来的鱼、虾、贝类的死亡水体发臭并带有粘性等;生物学判据生物学判据,受研究水平所限,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一般采用日本学者安达六朗根据日本各地发生的140余起赤潮调查结果统计而于1973年提出的“不同生物体长的赤潮生物密度”法作为赤潮的生物学判据。
赤潮的防治监测赤潮是袭扰许多沿海国家的一种新的海洋灾害,已引起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有的国家已严格控制污水和污染物的入海量,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从现有条件看,一旦大面积赤潮出现后,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加以制止,对于一些局部小范围防治赤潮的方法,虽实验过多种,但效果还不够理想。
主要是利用化学药物(硫酸铜)杀灭赤潮生物,但效果欠佳,费用昂贵,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不太好;有的采用网具捕捞赤潮生物,或采用隔离手段把养殖区保护起来;有的正在实验以虫治虫的办法,繁殖棱足类及二枚贝来捕食赤潮生物等等。
这些方法均在实验中,还未取得较大的突破,从发展趋势看,生物控制法,即分离出对赤潮藻类合适的控制生物,以调节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环境将是较好的选择。
日本科学家发现人工养殖的铜藻藻体、江篱藻体等海藻在茂盛期,可以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和磷,如果在易发生赤潮的富营养化海域,大量养殖这些藻类,并在生长最旺盛时及时采收,能较好的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的程度。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青岛市海洋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青政办发[2008]37号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青岛市海洋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青政办发[2008]37号](https://img.taocdn.com/s3/m/ce09041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0.png)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青岛市海洋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正文:----------------------------------------------------------------------------------------------------------------------------------------------------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青岛市海洋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青政办发〔2008〕37号二00八年六月三十日)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青岛市海洋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青岛市海洋赤潮灾害应急预案一、总则(一)目的意义为应对海洋赤潮灾害,高效有序地做好各项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损失,保护周围资源与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我市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订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在我市管辖近岸海域内(非军事区域)发生的赤潮灾害事件以及在我市周边海域发生的对我市海洋环境和公众人身健康安全构成威胁的赤潮灾害事件的应急行动。
(三)指导思想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分工协作;整合现有队伍,发挥技术优势;健全监测体系,提高预警能力;完善运行机制,保证快速反应。
(四)基本原则1统一指挥的原则应急工作必须在政府的统筹领导、协调下统一实施,执行应急工作的所有单位都必须服从统一指挥,协调一致,保证应急工作的顺畅进行。
2以防为主的原则强化宣传教育,普及赤潮知识,提高公众对赤潮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尽量减少因赤潮发生对公众健康造成的伤害;充分调动现有海洋赤潮监视网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参与赤潮监视活动,获取更多的赤潮信息,壮大赤潮监测监视力量,形成专群结合的监测监视网络;发挥青岛地区海洋监测优势,立足于现场监视、监测,及时发现赤潮苗头,预测其发展趋势,有效控制赤潮灾害。
赤潮遥感监测实施方案

赤潮遥感监测实施方案赤潮是一种由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自然现象,它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赤潮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全面的监测手段,对赤潮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赤潮遥感监测的实施方案。
首先,赤潮遥感监测需要选择适合的遥感数据。
在赤潮监测中,可以利用多种遥感数据,如高光谱数据、多光谱数据、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等。
这些数据能够提供赤潮发生的空间分布、光谱特征等信息,为赤潮的监测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其次,赤潮遥感监测需要建立适合的监测模型。
监测模型是利用遥感数据对赤潮进行识别和监测的重要手段。
可以利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目标识别等方法建立赤潮监测模型,实现对赤潮的准确监测和预警。
同时,赤潮遥感监测需要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进行验证。
遥感数据虽然能够提供大范围的监测信息,但是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仍然需要实地调查数据进行验证。
通过与实地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验证遥感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赤潮监测的可信度。
此外,赤潮遥感监测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体系。
监测预警体系是赤潮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及时发现赤潮的发生和演变趋势,为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赤潮预警信息,指导相关应对措施的实施。
最后,赤潮遥感监测需要加强监测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赤潮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需要加强对赤潮遥感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改进监测手段和方法,提高赤潮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赤潮遥感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选择适合的遥感数据,建立监测模型,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进行验证,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监测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以实现对赤潮的准确监测和预警,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维护人类经济利益提供重要支持。
赤潮的高光谱监测及预警方法

赤潮的高光谱监测及预警方法曹文熙;卢桂新;杨跃忠;王桂芬;赵俊;周雯;李彩;孙兆华;梁少君;柯天存【摘要】有害赤潮发生频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建设赤潮的早期监测和预警系统是一个难点.文章研究表明, 珠江口赤潮前后, 叶绿素a浓度和细胞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9-31.1mg·m-3 和1.28×104 -1.76×106cell·L-1, 优势藻为聚生角毛藻; 高光谱辐射计获取的光漫射衰减系数、遥感反射率和荧光强度可反演叶绿素a浓度和细胞密度, 其中反演叶绿素a浓度的平均相对均方根差(RRMS)为30.6%、33.8%和77.4%, 而反演细胞密度的平均RRMS为83.6%、83.9%和136.4%.因高光谱辐射计可以获取每小时或者更短时间尺度的数据, 因此, 装备了高光谱辐射计的光学浮标可用于赤潮监测与预警系统.【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0(029)002【总页数】8页(P17-24)【关键词】海洋光学;光学浮标;监测及预警;赤潮【作者】曹文熙;卢桂新;杨跃忠;王桂芬;赵俊;周雯;李彩;孙兆华;梁少君;柯天存【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3.39赤潮是海洋中的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 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赤潮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减少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发生的赤潮灾害应急响应工作,包括赤潮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等。
1.3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快速反应,协同应对;(4)信息公开,科学决策。
二、组织体系2.1 领导机构成立赤潮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赤潮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部由以下人员组成:- 指挥长:市政府分管领导;- 副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 成员:各相关部门负责人。
2.2 工作机构设立赤潮灾害应急办公室,负责赤潮灾害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信息报送等工作。
三、监测预警3.1 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赤潮监测网络,包括卫星遥感、船舶监测、岸基监测等,实现对赤潮的实时监测。
3.2 预警信息发布根据赤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赤潮预警信息,确保预警信息准确、及时、全面。
四、应急处置4.1 应急响应根据赤潮灾害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
4.2 应急措施(1)采取隔离措施,防止赤潮扩散;(2)开展应急监测,及时掌握赤潮动态;(3)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4)加强渔业生产指导,减少损失;(5)做好医疗救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4.3 应急救援(1)组织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2)提供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3)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
五、善后处理5.1 灾情评估对赤潮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
5.2 灾后重建根据灾情评估结果,制定灾后重建计划,加快灾后重建工作。
5.3 责任追究对赤潮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六、附则6.1 预案实施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6.2 预案修订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修订后的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潮应急工作程序 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海监队伍等一旦发现赤潮发生迹
象,立即向同级或当时所能送达信息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报
告赤潮发生信息。该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可直接委派(所属) 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或海监队伍赶赴赤潮发生海域,确认赤潮 发生信息,也可通知赤潮所在海区或省级海洋部门,由其负 责赤潮信息现场确认。赤潮信息一经确认,随后的赤潮应急
预报,以及治理赤潮的方法等。
目前,在防范赤潮方面:
•建立赤潮防治和监测监视系统,对有迹象出现赤潮的海区,进
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赤潮环境因素的消长动向,为 预报赤潮的发生提供信息;对已发生赤潮的海区则采取必要的防 范措施。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切实控制沿海废水废物的入海量,特别要 控制氮、磷和其他有机物的排放量,避免海区的富营养化,是防 范赤潮发生的一项根本措施。 •此外,避免养殖废水污染海区,很多养殖场已建立小型蓄水站,
2. 赤潮的防治
赤潮是袭扰许多沿海国家的一种新的海洋灾害,已引起沿 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有的国家已严格控制污水和污染物的
入海量,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从现有条件看,一旦大面积赤潮出现后,还没有特别有 效的方法加以制止,对于一些局部小范围防治赤潮的方法, 虽实验过多种,但效果还不够理想。 主要是利用化学药物(硫酸铜)杀灭赤潮生物,但效果欠佳,
我国科研部门曾利用陆地卫星的TM图像对渤海赤潮进行了监测和研究,发
现赤潮区的光谱特征是藻类生物体、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含悬浮泥沙 的海水,在可见光的红、黄范围具有很高的反射率,但到红外波段就急剧
下降。含赤潮的海水,TM3波段的数值比含泥沙的海水稍低,TM4波段下
降平缓,到TMS波段才急剧下降。赤潮区海水与含泥沙的海水在TM图像中 的差异,主要是在TM 3和TM4波段。根据这一规律,利用TM图像就能及时 准确地监测赤潮了。
离子对赤潮生物细胞的破坏作用来消除赤潮,也取得了很好 进展,并有可能成为一项较实用的防治赤潮的途径。当然, 开展赤潮有关形成机理和预测、防治应用技术的研究,是标 本兼治的良策。 目前,赤潮对生物资源的影响已成为联合国有关组织所 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召开多次国际性赤潮问题研讨会, 制订出长期研究计划,重点是赤潮发生机制、赤潮的监测和
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 题,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
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
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另一方面,由于虾池 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 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 的含氮化合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
7.3 赤潮应急监测
7.3.1 术语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也称为“有害藻华”,赤
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某些浮游生物
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 引起水体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 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藻在茂盛期,可以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和磷,如果在易
发生赤潮的富营养化海域,大量养殖这些藻类,并在生 长最旺盛时及时采收,能较好的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的程 度。
此外利用动力或机械方法搅动底质,促进海底有机污染 物分解,恢复底栖生物生存环境,提高海区的自净能力,也 是一种比较好又实用的方法。
利用粘土矿物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和粘土矿物中铝
• 建立赤潮实验室提升海洋赤潮监测技术 成立的实验室主要研究赤潮的立体监测、预警报警及应急管 理技术。研究内容包括赤潮生态环境要素监测技术、赤潮生物 及毒素检测技术、赤潮遥感监测技术、赤潮立体监测系统集成 技术与标准规范、赤潮数值模拟预警报及预测技术、赤潮应急
保障业务化系统技术、赤潮生态环境安全影响评估与防治技术
7.3.2 赤潮发生的原因
•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 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 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
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
鱼类的毒素含量。
7.3.4.2 分析预测
主要预测内容包括:
(1)赤潮灾害发生地点、面积、海区气象、海况等,评估赤
潮灾害的可能规模,初步预测赤潮灾害的发展趋向;
(2)赤潮灾害是否对生态敏感区如浴场等造成的影响;
(3)赤潮灾害是否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 (4)赤潮灾害是否对养殖区环境状况和海产品质量构成威胁。
叶绿素:藻类引起的赤潮会伴随海水叶绿素浓度的升
高,但是原生动物引起的赤潮不会有此种变化。 表面温度:赤潮会引起海洋表面温度的上升,但洋流 等许多其他因素同样会引起这种现象。
长特别好。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 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 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
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 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 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
• 赤潮生物:能够大量繁殖并引发赤潮的生物称之为赤潮生 物。赤潮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原生动物和细菌等,其中有毒、
有害赤潮生物以甲藻类居多,其次为硅藻、蓝藻、金藻、隐
藻和原生动物等。 • 赤潮毒素:由有毒赤潮生物产生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危害性
较大的几种毒素分别是麻痹性贝毒(PSP)、腹泄性贝毒
(DSP)、神经性贝毒(NSP)、西加鱼毒素(CFP)、失忆 性贝毒(ASP)和蓝细菌毒素(蓝藻毒素,CTP)等。
等),建立了赤潮海表温度判别模型。
• 赤潮判别模型,通过遥感手段判别赤潮的范围和浮游植物细 胞增殖速率。
中国高度重视海洋赤潮的减灾防灾工作,海洋赤潮灾害监测 已由单一陆地水面监测,走向卫星遥感监测、航空遥感监测、 海上浮标和海床基监测、船舶监测以及岸基站等多种手段立 体监测的新阶段。
•海洋水色遥感已成为赤潮探测与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处置将根据赤潮面积、毒性和造成影响,分三级予以处置.
7.3.4.4 赤潮监测的现状与构建赤潮预警预报网络
一、赤潮监测பைடு நூலகம்法现状
目前主要采用海洋卫星遥感监测赤潮:
海水水色图
叶绿素浓度图 海洋表面温度图
二、存在问题
水色:赤潮可以被多种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所引发, 有一些赤潮不会引起水色上的变化 。
7.3.4.3 海洋赤潮卫星遥感监测系统
目前赤潮遥感监测的卫星数据主要有两类:
• 一是气象卫星类,使用其主要的海表温度数据,用于探 测赤潮的环境温度,可见光波段用于辅助分析。
•二是水色卫星数据,主要用其可见光数据,以建立叶
绿素模型,进而探测海表浮游生物。
赤潮遥感探测模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 赤潮生物学要素遥感模型,如浮游植物细胞数遥感模型和叶 绿素a差值法和比值法模型,基本完成了MODIS叶绿素荧光高 度模型,得到了叶绿素荧光峰高度随赤潮条件下高叶绿素浓度 的变化规律; •赤潮环境要素遥感模型,包括SST(冬季、夏季模式)模型、 SDD模型和 SPM模型(总悬浮物、无机悬浮物和有机悬浮物
以淡化水体的营养,在赤潮发生时可以调剂用水,与此同时,改
进养殖饵料种类,用半生态系养殖方法逐步替代投饵喂养方式, 以期自然增殖有益藻类和浮游生物,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7 .3.4 赤潮的监视监测
常用的方法有:
• 实验室法 • 现场快速仪器分析法 • 卫星分析法
7.3.4.1 现场监测
主要现场监测内容包括: (1)赤潮灾害发生时间、地点、面积(范围); (2)赤潮发生海域内各项水文、气象、理化和生物指 标的变化情况; (3)赤潮生物种类与毒性,赤潮区域内藻类、贝类和
费用昂贵,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不太好;有的采用网具捕
捞赤潮生物,或采用隔离手段把养殖区保护起来;有的正在
实验以虫治虫的办法,繁殖棱足类及二枚贝来捕食赤潮生物
等等。从发展趋势看,生物控制法,即分离出对赤潮藻类合 适的控制生物,以调节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环境将是较好的选 择。
日本科学家发现人工养殖的铜藻藻体、江篱藻体等海
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
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 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 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 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
色的夜光藻赤潮。
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
图1 2007年各海区赤潮发现次数
图2 2007年各海区赤潮面积统计
图3 发生在天津北塘、汉沽附近海域的赤潮
主要赤潮事件: ●2月6日~15日,广东汕头澄海、濠江和南澳岛周边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 55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球形棕囊藻。 ● 6月11日~13日,福建省平潭东澳一级渔港码头西面海域及平潭龙王头海域发 生小面积赤潮,主要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海水养殖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00万元。 ● 6月27日~30日,浙江省韭山列岛东部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400平方公里, 主要赤潮生物为中肋骨条藻。 ● 7月10日~16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湾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400平方公 里,主要赤潮生物为海链藻。 ● 7月23日~8月6日,浙江舟山朱家尖东部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700平方公 里,主要赤潮生物为扁面角毛藻。 ● 8月21日~24日,辽东湾芷锚湾近岸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400平方公里, 主要赤潮生物为链状裸甲藻、柔弱菱形藻。 ● 8月24日~28日,浙江洞头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 生物为中肋骨条藻。 ● 9月7日~21日,广东省汕尾港区及附近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30平方公里, 主要赤潮生物为棕囊藻,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 ● 9月29日,浙江韭山列岛、南田岛外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舟山东北部海域外,衢山以东至浪岗山列岛之间海域,面积45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 物为中肋骨条藻。 ● 11月9日~22日,天津北塘、汉沽附近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80平方公里, 主要赤潮生物为浮动弯角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