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类药物综述

合集下载

神经综述:线粒体脑肌病癫痫的药物治疗进展

神经综述:线粒体脑肌病癫痫的药物治疗进展

神经综述:线粒体脑肌病癫痫的药物治疗进展线粒体脑肌病是指因线粒体DNA或核DNA缺陷导致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呼吸链及能量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一组多系统疾病。

病变以侵犯骨骼肌为主者,称为线粒体肌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称线粒体脑肌病。

本病为一组临床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可以导致癫痫发作。

肌阵挛性癫痫与线粒体tRNA Lys 和tRNA Ser基因突变有关,其突变类型均可出现全面性癫痫发作。

部分性癫痫发作常出现在线粒体脑病中,这一类疾病与线粒体tRNA Leu基因突变有关。

鉴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癫痫发作的特殊性,以及近年报道的应用某些抗癫痫药物还可加重该类患者癫痫发作的局限性,有必要对线粒体脑肌病癫痫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等进行总结,以指导该类患者的抗癫痫药物选择。

一、常见的合并癫痫发作的线粒体脑肌病类型1.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线粒体脑肌病类型,以癫痫发作、呕吐、偏头痛样发作和卒中样表现(如轻偏瘫、偏盲或皮质盲等)为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身材矮小、智力衰退、运动不耐受、耳聋、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糖尿病、扩张性心肌病或肾小管酸中毒等症状常常提示MELAS的诊断。

MELAS大部分是由线粒体DNA A3243G的点突变引起的。

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组多系统异常,临床以大范围的生化和遗传功能障碍以及多种形式的遗传为特点。

在所有这些异常中,MELAS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母系遗传性线粒体异常。

卒中样发作是MELAS最典型的症状,并且通常在15岁之前发生。

该病的临床进程呈高度多样性,包括从早期的无症状到进行性肌肉衰弱、乳酸中毒、认知障碍、肌阵挛性发作、卒中样发作、脑病和过早死亡等。

该综合征与大量线粒体DNA点突变有关,80%以上的突变发生在线粒体tRNA二氢尿嘧啶环RNA(Leu^UUR)。

其病理生理学特点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几种可能的机制,包括线粒体tRNA氨酰化减少导致了线粒体蛋白质合成减少、钙平衡的改变和一氧化氮代谢改变等。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ppt课件

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以及脑神经和脊神经 。大脑是思维和感觉的中心,脊髓负责传输信号, 脑神经和脊神经则连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
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接收、处理和解释来自身体各部 分的感觉信号,以及控制身体的运动。它还参与情 绪、记忆、学习和思考等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
影响神经递质
药物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
不良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可能产生各种不良反应, 如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等。医生在开具 处方时应向患者充分说明可能的不良反应, 并告知患者及时就医。
应对措施
对于常见的不良反应,医生可以给予相应的 处理措施,如调整剂量、更换药物等。对于 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紧急救 治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03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发与进 展
Chapter
新药研发流程
靶点发现与验证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 术手段,发现与中枢神经系统疾 病相关的药物作用靶点,并进行
验证。
药物设计与合成
根据靶点结构,设计并合成具有药 效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或大分子药 物。
药学研究
对候选药物进行药学研究,包括剂 型选择、工艺开发、质量标准制定 等。
临床试验与审批
试验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 征,选择合适的临床试验设计 ,如随机对照试验、开放标签
试验等。
伦理审查
确保临床试验符合伦理要求, 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临床试验数据,并进行统 计分析,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
审批与上市
向药品监管部门提交上市申请 ,经过审批后,药物方可上市
药物的用法用量与给药方式
用法用量

神经内科用药总结

神经内科用药总结

神经内科用药总结
神经内科用药主要是用于治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神经内科用药总结:
1. 抗癫痫药物:常用药物包括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氯硝西泮等,用于治疗癫痫和其他相关的癫痫性疾病。

2. 镇静安眠药:常用药物包括劳拉西泮、扑尔敏、苯海拉明等,用于治疗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系统失调引起的症状。

3. 抗焦虑药物:常用药物包括舒必利、阿普唑仑、氟桂利嗪等,用于治疗焦虑症和其他相关的焦虑性疾病。

4. 抗抑郁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等,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其他相关的心境障碍。

5. 抗帕金森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和其他相关的运动障碍。

6. 抗痉挛药物:常用药物包括苯海拉明、丁螺环酮、托吡酯等,用于治疗肌肉痉挛和其他相关的痉挛性疾病。

7. 神经保护剂:常用药物包括维生素B12、神经生长因子等,用于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保护神经系统功能。

总的来说,神经内科用药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疾病和病情进行判
断,并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不同患者可能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不同,因此用药时应谨慎,遵循医生的建议。

拟副交感神经药综述护理课件

拟副交感神经药综述护理课件

观察患者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在使用拟副交感神经药 过程中的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 及时处理并调整用药方案。
监测生命体征
在使用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 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 全。
用药后的效果评价与护理措施
评价治疗效果
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用药方案,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如效果不明显或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青光眼患者禁用 拟副交感神经药可能加重青光眼症状。
06 拟副交感神经药 的护理要点
用药前评估
评估患者病情状况
了解患者的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使用拟副交感神经药。
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体重、身高、营养状况等,为制定 用药方案提供依据。
用药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
剂量调整
根据病情调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的 严重程度,适当调整药物 剂量。
监测不良反应
在调整剂量的过程中,应 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以确保安全。
遵循医嘱
剂量调整应在医生的指导 下进行,不可擅自更改。
给药时间与频率
定时给药
遵循医嘱
为了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应 定时给药。
给药时间与频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 行,不可擅自更改。
降低血 压
拟副交感神经药物能够激活心脏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β₂受体,引起 血管舒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 降低血压。
减慢心率
这类药物还能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减 慢心率,有助于减少心肌耗氧量,缓 解心绞痛的症状。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促进胃肠蠕动
拟副交感神经药物能够刺激肠道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β₂受体, 引起肠道平滑肌收缩,促进胃肠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

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

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以神经系统功能逐渐丧失为特征的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等。

这些疾病的病因复杂,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因此新的药物研发成为了缓解病症、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向。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新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分析其机制、临床试验结果以及对未来治疗的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新进展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记忆丧失、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改变。

近年来,针对AD的新药研发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靶向治疗。

1. 淀粉样蛋白抑制剂淀粉样蛋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近年来,几种针对淀粉样蛋白的抗体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例如,亚利桑那大学研发的药物Aducanumab成为全球首个获得批准用于AD治疗的淀粉样蛋白单克隆抗体。

早期研究显示,对于早期患者,该药能显著降低淀粉样沉积,并延缓认知能力下降。

2. Tau蛋白靶向疗法除了淀粉样蛋白外,tau蛋白异常也被认为与AD密切相关。

Tau 蛋白作为微管的稳定因子,其异常磷酸化会导致神经元死亡。

因此,开发针对tau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成为另一个研究热点。

例如,一些正在进行中的临床试验针对tau磷酸化的特异性抑制剂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为AD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帕金森病的治疗创新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主要影响运动控制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震颤、刚性和运动缓慢。

传统上以多巴胺替代疗法为主,但由于长期使用产生耐药性,新疗法迫在眉睫。

1. 基因疗法近几年,基因疗法在PD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一项研究通过将生产多巴胺的基因直接导入患者的大脑中,有效提高了多巴胺水平。

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药物疗法局限,能够针对疾病根源进行干预。

尽管这一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但其治愈希望可观。

2. 新型多巴胺激动剂新一代多巴胺激动剂如P2B001和AP-356等,将在刺激多巴胺受体同时,尽量减少副作用。

神经内科用药总结

神经内科用药总结

神经内科用药总结神经内科是研究和治疗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的领域。

神经内科用药是神经内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对常用神经内科药物进行总结。

1.神经递质调节药物:-抗抑郁药: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SNRI类药物(如文拉法辛、多奈哌齐)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它们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来改善情绪障碍。

-抗焦虑药:常用的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和β受体阻断剂(如普萘洛尔),它们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来缓解焦虑症状。

-镇静安眠药:常用的镇静安眠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佐匹克隆、唑吡坦),它们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来促进入睡和延长睡眠时间。

-抗精神病药: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典型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奋乃静)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它们通过调节多种神经递质的作用来减少幻觉、妄想等症状。

2.神经传导调节药物:-抗癫痫药: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包括苯巴比妥类药物(如苯巴比妥、扑痫酮)和新型抗癫痫药物(如拉莫三嗪、卡马西平),它们通过调节神经传导过程中的离子通道来抑制癫痫发作。

-抗帕金森药:常用的抗帕金森药物包括多巴胺激动剂(如左旋多巴、普拉米普烈)、安定剂(如奎尼丁、奥沙普秋)和抗胆碱药(如托吗西林、安坦)等,它们通过增加多巴胺水平或改善胆碱能功能来缓解帕金森病症状。

-神经营养药:常用的神经营养药物包括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B6、B12)和游离氨基酸(如脑肽、戊乙酰果酰胺),它们通过提供神经营养物质来改善神经功能和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

3.神经炎症调节药物:-免疫抑制剂: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泼尼松龙、硫唑嘌呤等,它们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来减轻神经炎症疾病的症状和发作。

-抗痉挛剂:常用的抗痉挛剂包括苯海拉明、利多卡因等,它们通过抑制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来减轻神经痉挛和肌肉痉挛。

外周神经系统用药分类

外周神经系统用药分类
癫痫是一种由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抽搐和意 识丧失。抗癫痫药通过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起作用,常用的药物有苯妥英钠、卡 马西平等。
抗肿瘤药
总结词
抗肿瘤药主要用于治疗肿瘤,抑制肿 瘤生长和扩散。
详细描述
肿瘤是异常增生的组织,可能对健康 造成威胁。抗肿瘤药通过抑制肿瘤细 胞的生长、分裂或诱导细胞凋亡等方 式起作用,常用的药物有化疗药物、 靶向治疗药物等。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患者 可自行服用药物,简便易行。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起效快,适用于急症和重症 情况,但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且可能 产生疼痛和不适感。
外用给药
外用给药适用于局部症状的治疗,如 皮肤瘙痒和疼痛等,使用方便,但需 要注意药物的刺激性。
吸入给药
吸入给药适用于呼吸道相关疾病的治 疗,通过呼吸道直接给药,药物起效 快且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方便患者自行使用。
注射剂
注射剂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包 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静脉 注射等,起效快,但使用不便 。
外用制剂
外用制剂通过皮肤涂抹或喷雾 等方式给药,包括乳膏、喷雾 剂和贴剂等,适用于局部症状 的治疗。
吸入剂
吸入剂通过呼吸道给药,适用 于呼吸道相关疾病的治疗,如
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给药方式
外周神经系统用药分类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外周神经系统用药概述 • 外周神经系统用药分类 • 外周神经系统用药的剂型和给药方
式 • 外周神经系统用药的适应症和禁忌
症 • 外周神经系统用药的注意事项和副
作用
01 外周神经系统用药概述
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药物化学讲稿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药物化学讲稿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Central Nervous System Drugs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按治疗的疾病或药物作用分类。

主要有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精神失常药、镇痛药和中枢兴奋药。

这些药物对中枢神经活动分别起到抑制或兴奋的作用,用于治疗相关的疾病。

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发展历史中,有三位科学家在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位科学家分别在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Göteborg University Rockefeller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Göteborg, Sweden New York, NY, USA New York, NY, USA 1923 - 1925 - 1929 -第一节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otics镇静药和催眠药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此类药物,在使用小剂量的时候,对中枢神经系统仅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可消除患者的紧张和不安,患者仍能保持清醒的精神活动和自如的运动机制;使用中等剂量时则可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

镇静催眠药的研究历史:1、很早发现乙醇,鸦片等有镇静、催眠作用。

2、早年无机溴化物曾用作镇静药,但易产生毒副反应,而且溴离子在体内有积蓄作用。

3、不久被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所代替。

4、其后又相继出现了三聚乙醛、索佛那(Sulfonal)及氨基甲酸乙酯等。

5、1903年费希尔(Fischer)等确证了巴比妥类的药效后,相继合成了一系列巴比妥类药物。

6、20世纪60年代以后,苯二氮卓药物问世,成瘾性小,安全范围大,逐渐替代了巴比妥类药物。

7、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新型结构的唑吡坦,在发达国家成了主要使用的镇静催眠药物。

镇静催眠药按照结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其他类。

一、巴比妥类(一)、巴比妥类药物的共性只有5,5双取代的巴比妥酸才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巴比妥酸存在着内酰胺-内酰亚胺和酮-烯醇互变异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 蔡德山在国内医药市场中,中枢神经类药物是品种繁多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脑循环与促智类药物、抗老年性痴呆药物及帕金森药物、抗癫痫药物、抗惊厥药和其他神经系统用药。

在与全球医药市场逐渐接轨的推动下,我国医药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在新药不断问世、医疗保障体系全面覆盖、人们保健费用投入加大等多种因素的带动下,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市场已得到快速增长。

摘 要关键词 脑神经保护和循环代谢改善;脑循环代谢保护剂;市场研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全球神经类药物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IMS Health报告显示,2007年世界领先500强畅销药物市场中,神经系统用药已达到了341.94亿美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25.77%,2008年神经系统用药金额已达到400亿美元左右,比五年前增长了近两倍,成为全世界最具挑战性和经济收益最为丰厚的市场。

根据中国药学会科技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2008年22个城市样本医院神经系统用药已超过了45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30.25%,是增长率超过30%的五大类药物之一,占全部用药的8.47%,是临床应用发展最快的一类药物。

中枢神经类药物所涉及的品种较多,近两年,已从起步阶段步入了成长期。

其中,影响脑血管、脑代谢和促进智力类药物占据了较大份额。

神经镇痛类、抗癲痫类、抗阿尔茨海默病、抗帕金森、镇静催眠和抗惊厥类也已成为医院临床中较为重视的品种,推算我国中枢神经类药物市场已突破了100亿元大关。

1 需求拉动市场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脑卒中已是人类的主要死因之一,也是影响我国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杀手。

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脑血管循环障碍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目前,全球每年死于卒中的病人已达570多万人。

我国属于脑卒中高发性国家,疾病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

中国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占死亡总数的22.45%。

我国每年新发生的脑卒中已达250万例,而每年死于脑卒中者为150万人,尚在存活的卒中病人约在为750~800万人,其中3/4患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与此同时,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呈现出不断上升和年青化的趋势。

脑循环代谢保护剂市场快速增长常见的脑血管病主要有:由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引起的缺血性梗塞,统称脑梗死。

另一种脑血管病是脑内或蛛网膜下腔血管病变及血管瘤破裂时引起的出血性卒中,还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的脑动脉痉挛,也可导致脑缺血性损害。

脑血管病发生后及时的抢救与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防止疾病的进展,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不良预后。

临床中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是决定脑梗塞的关键性因素。

绝大部分脑梗塞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他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造成的。

近年来,在溶栓治疗、降纤抗凝、抗血小板活化、脑神经保护治疗、外科手术和基因及生物工程治疗等多种手段的应用下,改善了脑血管病患者用药水平,推动了脑保护剂药物市场的发展进程。

目前,影响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的药物按作用机制分为,高度选择性钙拮抗剂、脑血管和周围血管扩张剂、脑保护剂和脑代谢及促智类药物。

随着对脑梗塞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脑神经保护已成为梗塞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

脑保护剂类药物具有自由基的清除,保护、修复与激活神经元的优势。

同时,也针对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度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延长细表1 2007年16城市样本医院神经系统用药前8大品种分析(万元)胞生存能力,注重改善脑循环系统的治疗。

在新药和仿制药物的推广应用下,脑保护剂已逐渐成为临床使用中的热门药物。

活跃在医院市场上的主要品种有银杏叶制剂、神经节苷脂、依达拉奉、长春西汀、鼠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胞二磷胆碱、小牛血(清)去蛋白等。

2007年,我国16城市样本医院神经系统用药前五个品种占据了这一类别的82.47%,同比上一年增长了94.93%,其中银杏叶制剂、依达拉奉、神经节苷酯、鼠神经生长因子、长春西汀、鼠神经生长因子是医院临床用脑保护剂中的重要品种,笔者已做过银杏叶制剂市场分析,现对另外几个脑保护剂品种作一综述,见表1。

2 依达拉奉 一路上扬依达拉奉(Edaravone)注射液是近年来问世的新型脑神经保护剂。

在脑梗塞急性期治疗中,是减少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减轻病残、促进康复的药物。

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与推广,给脑血栓、脑梗死、脑水肿等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已逐渐成为脑保护剂中的重要品种。

尤其是使脑神经受损导致语言和肢体障碍的患者得到明显改善,已引起了医学界对脑神经保护治疗药物及抗氧化剂药物的高度重视。

依达拉奉注射液是日本三菱东京制药株式会社(MTP)独家研制开发的品种,2001年4月4日在日本厚生省获得批准,同年6月在本国上市,商品名Radicut。

该药上市后销售额增长较快,2007年日本田边三菱制药株式会社的依达拉奉在全球排名第283位,销售额为2.79亿美元。

2003年,中国药科大学与先声药物研究院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发了依达拉奉,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的生产批文后上市,商品名为“必存“,临床用于改善急性脑梗塞所致的神经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及功能障碍。

随后,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公司也获准生产,商品名为“易达生”。

截止到2008年11月SFDA共批准五家生产这一品种,另外三家是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依达拉奉注射液是目前医学界唯一明确作用机理和靶标为治疗脑梗塞的氧自由基清除剂。

临床研究表明,伊达拉奉在脑缺血、缺氧时,可抑制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减少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因此,在药物上市后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卒中学会(ASA)联合发布的《成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指南》认为,依达拉奉是唯一经过大规模临床实验证实有效并且被推荐的神经保护剂。

在日本最新的卒中治疗指南上明确指出,脑梗塞(血栓病、栓塞病)急性期的治疗,建议使用具有脑保护作用机制的药物“依达拉奉”。

2004年,依达拉奉注射液上市后,在我国16城市样本医院取得了近700万元的销售业绩,随后几年一路飙升。

到2007年,16城市样本医院的依达拉奉用药金额已突破亿元,达到了1.04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84.11%,见图1。

其中先声药业的“必存” 占据了83.90%的市场份额,另一主要品牌易达生占据了16.10%的市场份额,见图2。

2008年,先声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布的财务年度报告显示,依达拉奉注射剂“必存”和“易达生” 年销售6.512亿元,比2007年的4.434亿元增长了46.8%。

尽管又有更多依达拉奉产品进入市场,必存和易达生仍然保持在中国一、二类医院的领先地位,并准备继续拓展在三类医院的覆盖面。

在学术推广的支持下,依达拉奉在临床上不仅广泛用于急性脑梗死,而且在脑血出、脑外伤、脊髓损伤等其他的脑血管疾病中也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 神经节甙酯快速增长神经节甙酯(Gangliosides)是一类含有唾液酸43.532.521.510.5图1 16市样本医院依达拉奉注射液用药分析图图2 2007年样本医院依达拉奉用药品牌的糖神经鞘脂,是哺乳类动物(包括人类)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神经系统中含量尤其丰富。

其通用名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

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或血管性病变,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缺血性及出血性脑血管意外和帕金森氏病的治疗。

20世纪80年代,神经节甙酯制剂首先在意大利上市, 1984年我国参与了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的“复合型神经节甙酯治疗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1996年这一药物已进入我国临床使用,SFDA 先后批准进口了阿根廷TRB Pharma S.A.公司和巴西TRB Pharma Ind Quimica E Farmaceutica Ltda公司的神经节甙酯钠注射液,分别以商品名“施捷因”和“重塑杰”上市。

2004年11月,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开发的神经节甙酯钠原料药和注射液率先获得SFDA批准生产,随后粉针剂以商品名“申捷”上市。

目前,SFDA批准生产神经节甙酯注射制剂的企业有黑龙江省哈尔滨医大药业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翔通药业有限公司、山东省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四家。

国产神经节甙酯钠注射剂推上市场后,改善了神经系统药物市场的产品结构,加快了产品的增长速度,随后市场强劲发展,用药量和销售金额一路上扬。

近两年,神经节甙酯钠注射剂在脑卒中、小儿脑瘫、老年痴呆症及脊髓损伤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带动了医院市场的快速增长,见图3。

据中国化学工业协会信息部《2008年中国22个城市样本医院用药分析报告》显示,2008年22个城市样本医院前200个畅销药物中,神经节甙酯是涨幅最大的12个品种之一,是神经系统药品中仅次于银杏叶制剂居于第2位的药物,其购药数量增长了63.98%,购药金额增长了57.80%,从而取得了4.65亿元的销售业绩。

图3 近年16城市样本医院神经节甙酯用药分析250%200%150%100%50%0%2008年,我国用药市场中,国产药物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

其中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的产品居于首位,神经节甙酯钠注射剂销售量比上一年增长了27.93%,销售金额为3.4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56.66%;占该品种市场份额的73%。

黑龙江哈尔滨医大药业有限公司的药物居于第二位,见图4。

研究表明,神经节苷脂是一种分子量小的糖脂类复合物质,能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直接作用于人脑细胞,镶嵌在受损的神经细胞膜上,稳定和改善神经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通过促进各种形态、生化、组化、神经生理及行为参数的改善,促使凋亡的神经细胞恢复活力。

具有促进神经细胞及大脑组织的齐鲁制药哈尔滨医大药业阿根廷TRB 巴西TRB 其他图4 2007年样本医院神经节甙酯购药主要厂家图5 2004~2007年样本医院长春西汀用药金额分析0.200.40.60.811.21.4正常发育、修复损伤神经及大脑组织、延缓神经细胞的衰老、增强大脑的学习记忆等功能,用于治疗小儿脑瘫、脑中风、老年痴呆及帕金森氏病。

有专家预计,神经节甙酯钠注射剂国内市场总体容量在10~15亿元左右,因此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属于一个有潜力的品种。

4 长春西汀平稳上升长春西汀为脑循环代谢改善剂,用于改善脑栓塞、脑溢血后遗症及脑动脉硬化症引起的疾病。

该药是20世纪70年代匈牙利Gedeon Richter化学公司研制的新药,在欧美许多国家上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北制药总厂成功开发长春西汀原料及其片剂后,目前SFDA已批准2家生产原料药、1家生产水针注射剂、4家生产片剂、21家生产粉针剂、9家生产长春西汀葡萄糖注射液、1家生产长春西汀氯化钠注射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