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预测试题(2)
广东省2024届高三春季高考模拟卷(2)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年第一次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冲刺卷(二)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一、本大题11小题,共36分(1~10小题每一题3分,11小题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
然而,也正是这千百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
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
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yàn bèi B.yàn bì C.jiàn bì D.jiànbèi 2.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B.”,C.。
”D.”。
3.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文字,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愈B.逾C.谕D.揄4.把下列各句横线处内容依次改换成成语,正确..的一组是()(1)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们认识到一些野生动物会成为某些病原体传播的中间宿主,食用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等现象已经成为大家攻击的目标。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全国乙卷)

D.《诗经》图像的生成、发展、演变过程与《诗经》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随着全球最先进、耗资高达100亿美元的美国“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成功发射,关于空间望远镜的热度持续高涨。回顾往昔,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已经是52年前的往事,载人航天工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发展,如今终于将建成中国人自己的“天宫”空间站。目前,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平台搭建步骤,接下来将逐渐迈向航天技术的应用阶段,向科学界乃至广大社会回馈更大价值。
我国在宇宙科学研究领域, 除了待出征的“巡天”空间望远镜, 已经建成的500米口径“FAST”射电望远镜外,未来还将建造10米级大口径地基光学望远镜。而像“詹姆斯·韦伯”一样的大口径空间光学望远镜,我国科学家也已经在相关技术领域开展研究。空间望远镜作为天文学研究的先进手段,其发展将带动我国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等领域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为人类认知宇宙、认知自我带来全新的维度。“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国领袖毛泽东书写的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也终将在新时代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才干下,从意境变为现实。
(摘编自张凯《中国空间望远镜,巡天遥看一千河》,《航空知识》2022.03)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发展,如今已经基本完成平台搭建步骤,建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天宫”空间站,接下来将逐渐迈向航天技术的应用阶段。
B.将“巡天”设计成非独立运行望远镜的方案存在很多问题,如望远镜的观测稳定性与凝视度会受到望远镜与实验舱刚性连接、空间站组合体姿态变化等影响。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解析版)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
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
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
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天津卷】语文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天津卷】语文一、选择题组(共 9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的物候,很容易让人想到芦苇,一句“”,不仅道尽了深秋的(),也是古往今来咏芦苇诗的祖宗。
芦苇,没有袅娜的身姿和妍丽的容颜,只是江边湖畔平凡的存在,对它()的人实在寥寥。
不过,一叶虽小,或可障目,一苇虽轻,有时也能载无亚之重。
我们熟知的典故“一苇渡江”,流传千年,影响甚广。
其大概率是出于民间的传说想象,也一直是中国文学戏曲美术作品中大家()的题材。
它要赞颂的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
也再次告诉世俗众人:只要有初心恒心决心,一苇也可渡过大江,如果没有勇猛精进的意志,即有艨艟巨舰也难到光明彼岸。
1. 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蒹葭苍苍,白踞为霜D.彼黍离离,彼稷之苗2. 下列是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A.气象青睐喜闻乐见B.气相青睐脍炙人口C.气象垂青脍炙人口D.气相垂青喜闻乐见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赞颂的是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B.它赞颂的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是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C.它要赞颂的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是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D.它是要赞颂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答案】1. C 2. A 3. D【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结合上句“秋天的物候,很容易让人想到芦苇”可知,所填诗句应该是描写芦苇的景色。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衿”写情人青色的衣领,表达的是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描写的是桑树;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D.“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描写的是黍子和高粱。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新课标)试题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新课标)试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下列古诗中,描写雨的是()A. 春晓- 孟浩然B. 夜雨- 杜牧C. 登鹳雀楼- 王之涣D. 静夜思- 李白2. “江城子• 密州出猎”一诗主要描写了唐代皇帝李渊的()A. 仁义风范B. 豪侠气概C. 英明决断D. 智谋过人3. 下列诗句中,哪句表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交融?()A.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C. 一行白鹭上青天,遥看瀑布挂前川。
D.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德行天下”的理念最能体现在哪部古代经典中?()A. 《弟子规》B. 《三字经》C. 《论语》D. 《大学》5. 以下典故与《西游记》中孙悟空有关的,是()A. 三打白骨精B. 白蛇传C. 论语D. 凤求凰第二部分:阅读理解(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是唐代诗人许浑在《观书有感》中描写初夏景色的句子。
小小的荷叶凝聚着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而身旁停留的蜻蜓则是一幅清新美景的点睛之笔。
问题:这句诗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一个富贵家族的兴衰过程。
作者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众多绚丽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请根据下面的命题写一篇文章。
命题:读书使人充实,阅读名著更能塑造人的品格。
请谈谈你对这个命题的看法,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读书的认识和体会。
注意:请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进行思考,并围绕题目展开思路,结构严谨,论据充分。
字数不少于800字。
希望以上模拟题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即将到来的高考,祝愿各位同学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第二篇示例:第一卷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突然,小明的眼前一片漆黑。
他惊慌失措地四处张望,试图找到一丝光亮。
高考语文仿真试题 (2)

高考语文仿真试题(二)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差chā差额误差阴差阳错差强人意B.曲qǔ散曲谱曲异曲同工委曲求全C.间jiàn间隔间架亲密无间间不容发D.恶è恶劣厌恶除恶务尽疾恶如仇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屏敝唾手可得扭亏增盈多难兴邦B.关隘白头谐老璞玉浑金家学渊源C.棘手矢志不渝独辟蹊径求全责备D.掣肘无可辩驳震聋发聩阴庇后代3.保持前四个短语的协调,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有应变的______,有______的竞争性,有______的兼容性,有继承的创造性——这些都是新世纪青年人必备的品质要素。
A.灵活性协作个性B.适应性节制宽泛C.灵活性节制宽泛D.适应性协作个性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许多农谚______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②没有弄懂成语的准确含义就______,这是造成语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全新的载体可以______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使之释放出夺目的光辉。
A.包涵滥用激发B.包含滥用激活C.包涵乱用激发D.包含乱用激活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伊拉克在武器核查问题上作了无条件让步后,美国政府不为所动,仍加紧备战,真让人不可理喻。
B.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是严峻的,人们决不可漫不经心。
C.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D.提起旅游佳处,过去的徐州并不被人们青睐,今日的徐州已令人刮目相看,心驰神往了。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保卫人员在展览厅安装的红外线报警器,有效地防备了珍贵文物在展出期间免遭盗窃。
B.这种新药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而且效果很长,可在体内维持12个小时。
C .对于处在打基础阶段的中学生,我们要提倡文理并重,学不偏废,全面发展,但也不能忽视保护个性,发展特长。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预测卷(二)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统一考试模拟预测试题语文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厚重”,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在我看来,首先要谨防“厚重”成为“笨重”。
这些年散文创作中出现了不少伪“厚重”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一个特点是篇幅长,絮絮叨叨,字数几乎没有上限。
有些作者为了追求“大散文”的效果,把几个甚至十几个关系不大的短篇散文合在一起,给每个短篇散文冠以一个小标题,如法炮制而成的长文“形散神也散”,给读者带来了不好的阅读体验。
当然,散文的篇幅向来长短不拘,关键看外在篇幅与内在思想内容是否合拍。
与失控的篇幅相伴的是不及物的高谈阔论。
有些散文作家或者热衷于言说遥远的历史,或者一味展示神秘、浪漫的地域性或民族性文化,似乎不如此写,作品就没有深度,就不能吸引人。
这类散文在立意上大多虚张声势,抒情上则矫揉造作,议论上不过是生硬的说教。
在煽情、说教无以为继的时候,则往往以繁复的史料或冗长的考据代之。
这样的散文不是“厚重”的,而是“笨重”的,它们失去了散文本应有的轻盈和灵动,也离文学美越来越远。
散文“厚重”与否并不以篇幅为据,也与流于表面的宽阔和宏大无关,关键还是看其所拥有的精神体量。
作家如果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其创作的长篇散文当然更能打动人心。
但短小的散文同样可以产生“厚重”的气象。
鲁迅的杂文往往微中见著、以小寓大,虽篇幅短小,但并不影响其博大精深、汪洋恣肆。
文学创作应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高考模拟试卷语文预测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0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唐宋诗词的繁荣,再到明清小说的兴盛,中国古典文学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和艺术风格。
1.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特点。
(4分)2. 文中提到“中国古典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5分)【甲】《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小说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败,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1. 请结合文本,分析《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6分)2. 《红楼梦》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9分)【乙】《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小说以宋江、吴用等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农民起义的壮烈和英雄人物的悲壮。
1. 请结合文本,分析《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6分)2. 《水浒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9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20分)《左传》晋侯使詹嘉来聘。
荀偃谓范宣子曰:“韩宣子之为人,祭仲之其不可欺也,其知礼也,其可畜乎?”宣子曰:“可。
夫礼,国之柄也。
而韩子为之守,其可未也?”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侯使詹嘉来聘聘:访问B. 而韩子为之守守:守护C. 其可畜乎畜:收养D. 而其知礼也知:了解3.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晋侯使/詹嘉来聘B. 而韩子为之守/其可未也C. 而其知礼也/其可畜乎D. 晋侯使詹嘉/来聘(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
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
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
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
对曰:“师中所言,父事也。
”由是知名。
举进士,鄜延庞籍辟知洛川县。
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诣吏。
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
租税皆先期而集。
民负官茶直十万缗,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曰:“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感泣听命。
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
书簿而去。
比终岁,逋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
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
夏人以岁赐缓,移书边曰:“愿勿逾岁暮。
”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曰:“如故事。
”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
”朝廷是之,薄其过。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
西夏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
诏赐以《班超传》,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
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
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曰:“即寇至,坚壁固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
”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师中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
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
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
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
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尝少衰。
(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令农隙自诣吏隙:空闲。
B.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籍:户籍。
C.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简:选择、选拔。
D.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课:考核。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的一组是()(3分)①妨其农时者必遣归②租税皆先期而集③师中为脱桎梏④许日输所负⑤比终岁,逋者尽足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A.①②⑥B.②④⑤D.①③④C.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师中有胆识。
15岁时,就敢于上密封奏书论说当时政事,在他父亲李纬因将领畏敌不前而被贬官一事上,他也敢于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
B.李师中敢于坚持己见。
夏国上奏想延缓对朝廷的进奉日期,便移文到边界上提出要求,皇上下诏给官吏说可以,李师中却主张按照旧例执行。
C.李师中很有战略眼光。
针对西夏的进犯,李师中选择把善于守御的人布置在边塞上,而让善于作战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他的抗敌策略实行后,常常获胜。
D.李师中志向高远,但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原因是他喜欢说有关大事的言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
”朝廷是之,薄其过。
(5分)(2)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5~6题。
惜琼花张先汀蘋白,苕水碧。
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
别时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汴河流,如带窄。
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5.词的开头以“汀蘋白,苕水碧”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5分)6.这首词主要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怀人思归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君子以仁存心,。
仁者爱人,。
(《孟子·离娄下》)(2),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项,可根据语法知识排除,“籍其名”是动宾结构,故“籍”应译为动词,理解为“登记”。
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②⑤是百姓的行为;⑥是李师中的军事部署。
这三句都不能“直接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
3.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根据最后一段可知,李师中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的原因是“好为大言”。
4.(1)李师中说:“更改的是郡的公文,不是诏书。
”朝廷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减轻他的罪过。
解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
牒,公文;是,认为…对/正确;薄,减轻;过,过错,罪过。
(2)此前常让重兵驻扎在边境上,敌人来了就作战,抵抗敌人的精兵,而后方没有力量遏止敌人侵入。
解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
屯,使/让……驻扎;婴,包围(抵抗);内,内部(后方)。
固定结构,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参考译文: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
15岁时,曾上密封奏说当时政事。
他父亲李纬任泾原都监,夏国以十几万兵力进犯镇戎里,李纬率兵出击,帅府所派遣的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
各将领认为兵力多少与敌军不相当,不敢再出战,李纬因此被责罚贬官。
李师中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当时吕夷简任宰相,诘问李师中而师中并不屈服,吕夷简发怒,认为这不是一个没有官职的人应当说的话。
李师中回答说:“我李师中讲的,是父亲的事。
”因此而知名于时。
李师中考中进士,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庞籍征召他为洛川县知县。
百姓中有犯罪被关押的,如果妨碍他们农忙生产就一定放他们回去,叫他们到农闲时再自己投案。
法令有需要下达的就出榜告知百姓,或者把父老们召集来告诉他们。
租税没有到期限就都已收齐。
百姓欠了官府茶款十万缗,追收时关押了很多人,李师中给他们解脱镣铐,对他们说:“公家的钱没有不偿还的道理。
放宽你们的期限,可以吗?”百姓都感动得哭了,表示听从他的命令。
于是叫各乡都设一个柜,登记欠钱人的名字,答应每天都可去交纳欠的钱,够一钱以上就投在柜子中。
在簿籍上登记后离开,到年底,欠的钱都已交齐。
- 2 -庞籍任枢密副使,在皇上面前称赞李师中的才能。
皇帝把他召来对答,转任太子中允、敷政县知县,并暂时主管经略司文字。
夏国因为宋朝每年按例赐予的财物送得晚了,便移文到边界上说:“请不要超过年底。
”皇帝下诏让官吏回答说可以,李师中更改文书说:“照旧例执行。
”枢密院劾奏税他擅自更改诏书,李师中说:“更改的是郡的公文。
不是诏书。
”朝廷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减轻他的罪过。
熙宁初年,李师中任天章台待制。
西夏进犯,朝廷让李师中任泰州知州。
皇帝下诏赐他《班超传》,李师中也以办事慎重掌握大局要求自己。
此前常把重兵驻扎在边境上,敌人来了就作战,抵抗敌人的精兵,而后方没有力量遏止敌人侵入。
李师中选择善于守御的部队布置在边塞上,叫善于作战部队处于中间地带,下令给各城堡说:“如果敌人来了,就坚壁固守;等他们撤退时,派兵尾随追击他们。
”规约熟练之后,常常取胜。
李师中的志向很高,每次进见皇帝,大多陈奏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要求以进贤人斥退不良之徒作为宰相考查政绩的依据。
当官不重威严刑罚,专靠信义服人,明察而宽恕。
离任的时候,百姓聚集在路上拦路哭泣,马不能行走。
杜衍、范仲淹、富弼都举荐他有辅佐帝王之才。
但他喜欢说慷慨激昂的话,因此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但他志气未曾稍微减退。
5.描绘出了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蘋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
体现出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抓住所给的景物的特点,大体把握其基调,如由“白”与“碧”可知此景为乐景,此情为乐情,然后对意境或图景的特点加以概括,再用简略的语言把意境或图景描绘一下即可。
组织答案时,首先用一两个词概括的点明该景象整体特点,然后具体展现景色的内容,最后点明该景色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对比。
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今日异乡秋色的萧索进行对比,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独倚高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将怀人的思归之情在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
(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应先点明表达技巧,通过诗中“春色”“秋夕”“欢”“孤”等字眼可以看出,词人主要通过春与秋的对比、昔日的欢乐与今日的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怀人的思归之情。
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7.(1)以礼存心有礼者敬人(2)云无心以出岫景翳翳以将入(3)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解析:(1)注意“礼”的写法。
(2)注意“岫”“景翳翳”的写法。
(3)注意“吟啸”“蓑”的写法。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