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家是温馨的港湾。
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
但不要忘记,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七”的爱意延伸,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③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之中。
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曾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
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
现实中,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
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石羚)(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3)请在第③段划线处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答案】(1)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直接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列举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意义的种种情形论证“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引用名言说明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3)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这个世界需要你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
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
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
“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
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
“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
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
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①过去在部队时,有一位前辈作家,请吃饭时钱不够了,就把手表押上,也要让大家吃得尽兴。
当时手表是责重物件,找对象的“三转一响”之一。
这是有面子的事。
②有一次跟团旅游被关在一个景区,导游伙同景区商场的经理,非让我们买东西不可,可是东西又不好又贵,大家都不肯买。
现场气氛僵持不下,表面的和气快维持不住了。
商场经理背后的大门紧闭,没有人能飞出去。
终于团里一个有钱的游客,说她要买这买那,她其实什么都不缺,但显然是为了给大伙解围,化解了一场危机。
这也是有面子的事。
③我们中国人,大多注意面子,血气方刚有之,一掷千金有之。
面子固然重要,然而里子方面,有时却注意不够。
我认为: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④康紅雷导演跟我说过一件事:拍《青衣》剧组解散之后,演员各奔东西,潘虹老师的房间里,她穿过的戏服全部自费干洗后,整洁地挂在房间里。
她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⑤我还认识一个摄影助理,他说有一次拍周润发的广告,那时周润发的名气如日中天,男人们都想在现实生活中学他燃烧美元点烟的镜头。
所以现场他被团团图住,纷纷让他签名。
摄影助理实在小得放在哪里都是透明的,没有半个人注意到他。
他只是站在一边默默看着,默默工作,直到所有的拍摄工作全部结束。
周润发却主动向他走了过来,与他拍了合影。
这也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郊区开青年作家的会议,结束时许多代表陆续走了。
宾馆服务员问我,你们真的是作家吗?我说是。
她说为什么客房里的公物一点都不爱惜,摔坏了玻璃杯也不赔,还用床单擦鞋。
而且打了长途电话不付费,查到房间说人早走了。
我听了无言以对。
再如有些美女在外面绝对光鲜靚丽,但是住的地方有可能脏乱到下不去脚。
或者,私下里张口就是瞎话,颇为不堪。
这些不是里子差,是压根儿就没里子。
⑦名人也罢,普通人也罢,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时都要展现我们的面子和里子。
初中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初中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成功的秘诀古往今来,成功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采撷成功的花朵,是芸芸众生共同的追求。
那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成功要有鸿鹄之志;有人认为,成功要得到命运的垂青……其实,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是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
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的项羽,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壮举,孤军突进,一举击溃秦军主力,创下“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军事神话。
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仕途失意后,用全部才情打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诗歌世界,流芳百世,光耀千秋。
坚信不走寻常路才有光明前途的李娜,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职业化的道路,一路走来,先后在法网和澳网封后,彻底打破了欧美选手对四大满贯赛事的统治局面,成为亚洲网坛一姐。
坚信付出终有回报的阿宝、“大衣哥”、“草帽姐”勇敢地登上了央视舞台,借助星光大道这一平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草根明星。
必胜的信念为人插上了飞向成功之巅的翅膀。
自信是对目标执着的追求。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当一个人执着于一个目标,并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他一定会收获辉煌的成功,至少会书写一段无悔的人生。
正如居里夫人曾对友人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要有恒心……无论代价有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为了改变新中国的贫油面貌,李四光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足踏千山,脚涉万水,风尘苦旅30载,相继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多处油田,并成功预见了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成为共和国杰出的地质学家。
为了解决亿万生命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废寝忘食、潜心钻研,以稻田为家园,视秧苗为亲人,白首不坠青云之志,浮华难动济世之心,为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为了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和谐中国,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为他人雪中送炭。
在他的感召下,雷锋精神在大江南北薪尽火传,而他也成了人们心中一座巍然的丰碑。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议论文阅读(B卷)【含答案解析】

议论文阅读(B卷)一、阅读《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回答1——5题。
(12分)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1)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2)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感谢的不应是你的顺境,而应是你的绝境。
(3)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
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囚徒的蜕变。
(4)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5)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
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6)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海涅面对手足瘫痪、视力微弱的人生绝境,信念不倒,笔耕不辍,吟唱出了誉满人间的不朽诗篇……由此可见,在绝境中成功者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7)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8)其实,要想取得成功,仅有清醒的认识还不够,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
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忍耐了一分钟,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功者就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在绝境中慨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议论文阅读(含解析)

议论文阅读【2023年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作家的劳动路遥①我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劳动历史并不长,这里所谈的只是一些肤浅而零碎的认识。
②一个人想搞创作,一开始就想接触一些创作方面的理论和技巧,这是必要的。
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这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学创作这种劳动。
③搞文学,具备这方面的天资当然是重要的,但就我来说,并不重视这个东西。
我觉得,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
④从工作特点来看,作家永远是个体劳动者。
这种独立性的劳动非常艰苦,不能指靠别人来代替。
任何外在的帮助,都不可能缓减这种劳动的内在紧张程度。
有时候,一旦进入创作的过程(尤其是篇幅较大的作品),真如同进入茫茫的沼泽地,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等于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稿纸上进行一场不为人所知的长征。
精神时不时会垮下来,时不时怀疑自己能否走到头。
有时,终于被迫停下来了。
这时候,可能并不是其他方面出了毛病,关键是毅力经受不住考验了,当然,退路是熟悉的,退下来也是容易的。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被困难击败了,悲剧不仅仅在于这个作品的失败,而且在于自己的精神将可能长期陷入迷惘状态中。
也许从此以后,每当走到这样的“回心石”面前,腿就软了,心也灰了,一次又一次从这样的高度上退下来,永远也别指望登上华山之巅。
遇到这样的情况,除过对自己所写的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咬着牙,一步一步向前跋涉,要想有所收获,达到目标,就应当对自己残酷一点!⑤文学创作的艰苦性还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任何简单的创造都要比复杂的模仿困难得多。
平庸的作家会反复制造出一堆又一堆被同样平庸的评论家所表扬的文学废品,而任何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为寻找一行富有创造性的文字,往往就像在沙子里面淘金一般不容易。
如果说创作还有一点甜头,那么,这种甜头只有在吃尽苦头以后才能尝到。
⑥为了适应这种艰苦的劳动的需要,我们必须一开始就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吴黎宏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
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
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
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
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
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
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
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专题15 议论文阅读(二) 测试(答案与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2024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5 议论文阅读(二)(测试)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一、(2023·北京·模拟预测)阅读《当一匹被鞭打的马》,完成下面小题。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禹正平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
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
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
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
”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
”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
”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其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
①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面对苛刻的责备,不要一味地觉得委屈,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
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
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
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①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批评,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
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
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
①有时候,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说明你已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和能力,但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底蕴,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家是温馨的港湾。
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
但不要忘记,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七”的爱意延伸,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③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之中。
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曾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
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
现实中,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
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石羚)(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3)请在第③段划线处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答案】(1)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直接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列举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意义的种种情形论证“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引用名言说明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3)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解答此类题,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析先论证什么,接着论证什么,然后论证什么,最后如何总结全文,最后套用运用答题模式概述。
第②段开篇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这是直接提出了本段的分论点,结合第2句“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来论证了“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紧接着,引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两个名言,说明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将这些内容运用答题模式进行概述即可。
(3)要结合前文“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工作岗位也是普通的工作岗位,由此可以概括上一句为“坚守平凡岗位”,结合下文“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要连接下文,必须要能体现家国之间的整体关系,再结合本段的开头,可以概括下一句为“守护万家灯火”。
故答案为:⑴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⑵直接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列举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意义的种种情形论证“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引用名言说明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⑶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
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
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
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⑶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
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补写合适的句子。
注意一定要分析出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关于生活①毕生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爱尔兰革命家毛德曾说:“我生活,别人仅仅是生存而已。
”此话虽极自负,却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究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②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是真正会生活之人的共同之处,庸碌之辈却只会过日子。
前者可谓超越了生存,后者则为生存所局限,叶芝认为:美是由三类人造就的。
贵族造就了美的风度,因为他们在世间的地位使他们超乎生存的恐惧之上;农民造就了美的故事和信仰,因为他们无可丧失,故无所畏惧;艺术家则造就了其余的一切,因为他们天生就充满无畏的精神。
叶芝的分类未必为一般人所认同,但他讲的道理无疑是真实的。
或问,声色犬马,种种娱乐,算不算超越生存。
答曰:否。
这些只是消费,而非创造。
唯有智力创造和道德修养这样的高级游戏才是超越生存之本能,才使人之所以为人。
③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的人是在真正地生活。
有钱如葛朗台、阿巴贡之流,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了攫取财富之上,蝇营狗苟,患得患失,是为守财奴。
可见,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
对一种正当的事业或爱好执著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不仅可能超越生存,甚至可能不惜一切,伟大的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刀加颈项的关头,仍从容请求他们允许他画完几何图形。
④考学、求职时,人人都想从事自己爱好的专业,但不是人人都能如愿以偿的。
更可悲的是,有的人压根儿就没有什么高尚的爱好,这说明他们对生活几无兴趣,他们只是被动地生存,就像鱼群、鸟群或羊群中的一只,追逐着群体的流动。
所以,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⑤丰子恺先生如此解释其师李叔同的出家修佛:他把人生比作三层楼。
底层是物质,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
李叔同弃底层而至二层再至三层,实现了真正的超越。
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楼下的人是难以想象楼上的人所亲见的风光的。
(有删改)(1)究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作者的观点是?(2)以下这段文字放入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贫穷如颜回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身居茅屋陋巷,生活清贫,但他人穷志不穷,安于其乐。
正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是也。
(3)请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4)以下对选文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毛德的话引出了中心论点。
B.第②段中引用叶芝的观点是为了强调“无畏”的意义。
C.第③段中阿基米德的论据是对上文论述的深化。
D.第④段中“鱼群、鸟群或羊群”的比喻形象论述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答案】(1)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
(2)第③段。
这段文字写颜回安贫乐道,可与第③段中葛朗台、阿巴贡等人虽富有却沦为守财奴的事实论据形成对比,突出地论证了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
同时也具体论证了该段的观点“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才能不为生存环境所影响。
”(3)第⑥段引用《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诗句/将人生比喻为楼层,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每个人都应(超越物质层面的生存,)追求精神乃至灵魂层面的/真正的生活。
令读者回味/深思。
(4)C【解析】【分析】(1)结合“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是真正会生活之人的共同之处,庸碌之辈却只会过日子”得出: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结合“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的人是在真正地生活。
有钱如葛朗台、阿巴贡之流,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了攫取财富之上,蝇营狗苟,患得患失,是为守财奴”得出: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结合“所以,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得出: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
(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读材料,把握材料的观点,然后分析文本中各段的观点。
观点一致即可。
材料表明了“君子忧道不忧贫”,与第③段“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的观点一致。
故放入文中第③段最合适。
(3)要求学生理解文本,结合“他把人生比作三层楼。
底层是物质,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
李叔同弃底层而至二层再至三层,实现了真正的超越”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引用了王之涣的诗句,把“人生”比喻为“楼层”,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每个人都应项李叔同一样弃底层而追求精神、乃至灵魂层面的生活。
(4)A.有误。
第①段中毛德的话没有引出论点。
作者的观点是: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B. 有误。
第②段中引用叶芝的观点是为了证明“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的观点;C. 正确;D. 有误。
第④段中“鱼群、鸟群或羊群”的比喻形象从反面论述了“人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
故选C。
故答案为:⑴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
⑵第③段。
这段文字写颜回安贫乐道,可与第③段中葛朗台、阿巴贡等人虽富有却沦为守财奴的事实论据形成对比,突出地论证了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
同时也具体论证了该段的观点“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才能不为生存环境所影响。
”⑶第⑥段引用《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诗句/将人生比喻为楼层,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每个人都应(超越物质层面的生存,)追求精神乃至灵魂层面的/真正的生活。
令读者回味/深思。
⑷ C【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赏析和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概述。
⑵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所给材料的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论证了什么观点,放在哪里合适即可。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人是一个高责的身份鲁先圣①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有多少个身份,恐怕谁都说不清楚。
因为,不仅仅社会上的行业有多少难以说清,同一个行业里又因为岗位和职务的不同身份也千差万别。
而且,就是具体到一个人,往往也有多个身份:在社会上一个身份,在家庭中一个身份,在朋友中一个身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