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及其意义
拓展:生物进化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生物进化发展史上重大事件生物进化发展史问题的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理论,最早是由查尔斯·达尔文与亚尔佛德·罗素·华莱士所提出,详细论述则出现在达尔文出版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
1930年代,达尔文自然选择说与孟德尔遗传合二为一,形成了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连结了进化的“机制”(自然选择)与进化的“单位”(基因)。
这种有力的解释及具预测性的理论,成为现代生物学的中心原则,使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得以统一说明。
从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首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理论,到新综合进化理论形成经历了近2个世纪,这期间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J.B.L a m a r k)《动物学哲学》一书出版。
历史上第1次提出了全面的生物进化学说。
他着重讨论环境对生物体形态及结构的直接影响和自然规律的统一主张,认为生物的进化是从低等到高等的渐进过程,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致。
例如,鼹鼠没有视力是由于其祖先长期生活在黑暗洞穴,无须使用眼睛。
这样,它们的眼睛逐代退化并遗传下去,最后鼹鼠就完全丧失了视力。
拉马克的卓越贡献,就是最先唤起人们注意生物界的一切改变,与非生物界同样可能根据一定的法则,而不是神奇的干预。
但是,在拉马克学说中,关于获得性遗传的法则,始终得不到现代科学的支持。
关于有机体趋向完善的能力的论述,关于低等生物源于自然发生的论述,关于变异与适应无差别的论述等,又都与事实明显不符。
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C.R.D a r w i n)《物种起源》一书出版。
达尔文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用丰富事实从变异、遗传、选择、生存和适应等方面论证了生物的进化。
尤其重要的是说明了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即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作用)。
红原鸡的演化达尔文学说是对进化论研究成果全面的、系统的科学总结,也是现代进化论的主要理论基础。
达尔文进化论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结束了生物学中的特创论、物种不变论和目的论的统治,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动物生命发展史

动物生命发展史
动物生命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大约40亿年前,最早的生命出现在地球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生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逐渐演化成复杂的动植物。
在演化过程中,动物生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鞭毛虫阶段:这是动物生命演化的最初阶段,大约在40亿年前,最早的鞭毛虫出现在地球上。
2. 原始多细胞动物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多细胞动物开始出现,这些动物具有更为复杂的结构。
3. 假想两侧对称祖先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些具有两侧对称的动物,这种对称性成为许多动物的基本特征。
4. 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分化阶段:这一阶段标志着动物生命出现了重大分化,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的形态和习性开始有所不同。
在演化过程中,地球上的环境变化和生物竞争对动物生命的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使不同物种具备独特的适应性特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地球历史上的地质事件也对动物生命的演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大灭绝事件导致了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但也为幸存物种的演化创造了机会。
总之,动物生命的发展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逐渐演化成复杂动植物的多个阶段。
这一过程受到地球环境变化和生物竞争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今天多样化的动物世界。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说课稿:7.3.2生物进化的历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生命演化的时间轴,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吗?生物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进化到今天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物的基本分类、生物的适应性等基础知识,但对于生物进化的深层次理解可能还不够。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
1.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划分和重大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难以将生物进化理论与实际生物现象联系起来,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
3.对于生物进化树的分析和解读存在困难,特别是确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3.举例:以恐龙灭绝和人类起源为例,让学生对生物进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按照生物进化历程的划分,逐一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生物及其特征,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2.结合生物进化树,分析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讲解生物进化历程时,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生物进化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观点、分享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定期开展生物小研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生物进化的奥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地球历史生物演化事件对环境持续影响分析

地球历史生物演化事件对环境持续影响分析地球历史上的生物演化事件对环境产生了持续且深远的影响。
从地球形成以来,生物的进化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着地球的环境,这些改变又反过来影响到生物的演化。
本文将对地球历史上几个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及其对环境的持续影响进行分析。
先从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原始生物开始。
原始生物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地球进入生命的时代。
原始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代谢,并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最常见的代表是古菌和古细菌。
原始生物的活动释放了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形成了地球的早期大气层。
这些气体在温室效应下使得地球保持了足够的温暖,为后来陆地植物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下一个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是光合作用的出现。
光合作用使得植物能够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
这一过程极大地丰富了地球的氧气含量,并且逐渐改变了大气组成。
氧气的增加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气候系统。
氧气也为动物的进化提供了新的机会,使得多细胞动物可以在氧气-rich 的环境下生存和繁衍。
进入了古生代,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物演化事件,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的附生植物如藻类和苔藓,开始了陆地上的植被覆盖。
这些植物通过根系将土壤固定,减少了因水土流失而带来的环境问题。
植物也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并且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了温室效应,从而影响到了地球的气候。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生代末期出现了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的出现导致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极大扩张。
它们适应了陆地环境,具备了行走和呼吸空气的能力,并且能够繁殖和生存于陆地上。
这对地球的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爬行动物的食物链和捕食关系促进了化石燃料的形成,这些化石燃料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对地球的气候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进入了中生代,恐龙成为了地球上的统治者。
恐龙的大量繁衍和生活对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恐龙的森林生态系统改变了陆地上植被的分布和组成。
恐龙的活动也对土壤质地和流动性产生了影响,促进了地表水的循环和植被的生长。
生物进化史

生物进化史前言地球自46亿年前生成以后,就开始了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至38亿年前原始生命形成,经过细菌、蓝藻时期,藻类繁盛期,到5.7亿年前生命大爆发,现今生存的各个动物门类几乎都有了代表,生命的发展跨入又一阶段。
历经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距今5.7-4.38亿年)‘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距今 4.38-3.65亿年),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距今3.65-2.45亿年)、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距今2.45-0.65亿年)、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距今6500-160万年)至人类时代(160万年至今)。
由于地质历史在前进,环境在转变,导致地球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生物面貌千变万化的差别。
这说明今天这一千姿百态、繁花似锦的生物界是经过不断演化、繁衍、灭绝与复苏才形成的。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自然规律。
据科学家研究,曾在地球出现过而最终灭绝了的生物种类远远超过现生生物的种类。
另外,本资料来自某次恐龙展,分享目的是能让更多吧友们了解我们这个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也让吧友们知道,人类虽说是动物的后裔。
但人类能主动改造自然,随着工业化文明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加速了大量物种的灭绝,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控制人口,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与美丽的地球,各种各样的生物长久共存。
前寒武纪末至寒武纪初生命大爆发从1985年至今,中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的筇竹寺组内发现的一个内容丰富、保存完好的、数以万计的珍惜化石库,这杯誉为20世纪惊人的发现—“澄江动物群”。
科学家们研究这些话时发现,5.3亿年前,好像在瞬间,现代生物所有门一级的早期雏形“大爆炸”般地在地球上出现了,该动物群成员包括水母状生物、三叶虫、具附肢的非三叶虫的节肢动物、金臂虫、蠕形动物、海绵动物、内肛动物、环节动物、无铰纲腕足动物、软舌螺类、开腔骨类以及藻类等,几乎所有动物的祖先都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科学界称这一重大发现“就像是来自天外的信息”,他证实了大爆发的演化事件在5.3亿年前确实发生了。
第五章 第二节 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典例剖析
某研究小组研究某地的两个湖泊,这一地区有时会发洪
水,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和金黄色的。他 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假设。如下图 所示。
(1)在假说甲和假说乙中,湖泊Ⅰ和湖泊Ⅱ中的两种鱼
的祖先各是哪种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NA分析表明,湖泊Ⅰ中红褐色鱼和湖泊Ⅱ中红 褐色鱼亲缘关系最近,这一证据支持哪个假说?
2.右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
层次,你能说出Ⅰ、Ⅱ、Ⅲ分别属于哪种
层次吗? 提示:Ⅰ、Ⅱ、Ⅲ分别属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 态系统多样性。 3.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对环境的适应有何关系? 提示: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性 就越强。
[例1]
生物进化的历程可以概括如下:
(1)从细胞结构看,由________进化到________; (2)从细胞数量看,由________进化到________; (3)从生存环境看,由________进化到________; (4)从生殖方式看,由________进化到________;
(5)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看,由________进化到________;
(1)从 单细胞 →多细胞;从简单→复杂 ;从 水生 →陆生;
从低级→高级。 (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许多物种相继绝灭 ,又有许多 新物种 不断产生。
1.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哪些趋势? 提示:①从生活环境分析:水生→陆生; ②从结构分析:简单→复杂; ③总趋势:低级→高级。
2.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同源器官 的存在能表明什么? 提示:①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植物进化史的重大事件和关键节点

植物进化史的重大事件和关键节点植物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关键节点。
这些事件和节点对植物的演化路径和生态系统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植物进化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关键节点。
1. 陆地植物的出现大约4.6亿年前,地球上的第一个陆地植物出现了。
这是植物进化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标志着植物从水域向陆地的过渡。
陆地植物的出现使得植物能够利用陆地资源进行生长和繁殖,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植物的种子化约3.6亿年前,植物进化史中又一个重大事件发生了——种子植物的出现。
种子植物具有种子结构,能够在干旱环境下存活和传播。
这项创新使得植物能够占领更广阔的地盘,适应更多样的生态环境。
3. 被子植物的兴起约1.3亿年前,被子植物的出现改变了植物进化史上的格局。
被子植物是具有花和果实的植物,能够通过昆虫或其他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
这种繁殖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植物的繁殖成功率,也为植物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分化约1.3亿年前,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分化出来。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区别在于叶片的结构和数目。
这种分化使得植物界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也为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5. 裸子植物的出现约3,600万年前,裸子植物的出现再次改变了植物界的格局。
裸子植物以裸露的种子来进行繁殖,而不依赖于花和果实。
这种繁殖方式使得裸子植物能够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如高山、沙漠等。
6. 开花植物的进化约1,400万年前,开花植物的出现是植物进化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开花植物以其美丽和多样的花朵吸引了众多的昆虫和动物来传播花粉,进一步提高了植物的繁殖成功率。
开花植物的兴起也导致了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的出现,如传粉共生、花媒共生等。
7. 共生关系的建立植物的进化历程中,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例如,植物与菌根真菌形成共生关系,使植物能够吸收更多的养分;与蜜蜂形成传粉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的繁殖。
脊椎动物演化顺序

脊椎动物演化顺序摘要:一、引言二、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三、脊椎动物的演化顺序1.原始鱼类2.两栖类3.爬行类4.鸟类和哺乳类四、演化过程中的特点和意义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脊椎动物是地球上生命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生物进化树上占据着显著的位置。
从原始鱼类到现代哺乳动物,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充满了奇妙的变化。
二、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骨骼的动物,它们的特征包括有脊椎、脊髓和脑部,具有较高的生理活动能力和繁殖能力。
三、脊椎动物的演化顺序1.原始鱼类:脊椎动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鱼类。
这些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体型细长,如文昌鱼。
2.两栖类:鱼类之后演化出两栖类,它们生活在水陆交界处,用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类的代表动物有青蛙和蝾螈。
3.爬行类:从两栖类进化而来的是爬行类,它们完全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爬行类动物包括恐龙、龟、鳄鱼等。
4.鸟类和哺乳类:在爬行类的基础上,演化出了鸟类和哺乳类。
鸟类具有羽毛和空心骨骼,哺乳类具有毛发和哺乳的特点。
鸟类和哺乳类是地球上最为高级的脊椎动物。
四、演化过程中的特点和意义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等。
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还影响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脊椎动物的演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五、结论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充满了奇妙的变化,从原始鱼类到现代哺乳动物,它们在地球上留下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及其意义
广二师生物系2012级生物科学本四A班
众所周知,我们今天地球上绚丽的动物世界是经过几亿年的进化而形成的。
在这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每一个都是里程碑式的,它们使动物的进化出现了跨越式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以动物演化历程为线索,对这些重大事件及其意义进行一一阐述。
在无脊椎动物中首先出现的重大事件为扁形动物门中两侧对称体型和中胚层的出现。
两侧对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成为左右对称。
从动物演化史上看,这种体型主要是由于动物从水中漂浮生活进入到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
这种体型对动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因为凡是两侧对称的动物,其体可明显地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体背面发展了保护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
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
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
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
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比如由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
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
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
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
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的神经系统。
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其次是假体腔动物中假体腔(体腔)与环节动物中真体腔(次生体腔)的出现。
假体腔,是动物体腔的一种形式,也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的体腔类型,它是由胚胎发育期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其中充满体腔液,没有体腔膜。
假体腔的出现比之于扁形动物的元体腔或实质有着明显的进化意义。
首先,它对体内器官系统的自由运动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其次,体腔液较之间质能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以完成循环的机能,体腔液也能调节及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以维持体内稳定的内环境。
此外,体腔液作为一种流体静力骨骼,能使身体更迅速的运动,从而使假体腔动物大多数类群摆脱了以纤毛作为主要的运动器官的状态。
总之假体腔的出
现使假体腔动物成为比无体腔动物更为进化的类群,是动物演化中从没有体腔到有体腔的一个进步。
而真体腔是继假体腔之后出现的,也称次生体腔。
次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包括消化道在形态和功能上进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消化功能加强,则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进而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完善的循环系统。
为身体出现分节现象提供了基础。
再次是环节动物门中的分节现象的出现。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
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
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环节动物除体前端2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名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此为同律分节。
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
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
以上是无脊椎动物学进化史上出现的重大事件及其意义,在脊索动物学进化史上同样有几大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首先是颌的出现。
颌的出现在脊椎动物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形态发展和进步,并由此引起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动物可以用上、下颌构成的口作为索食工具,主动地追逐捕食对象,增加获得食物的机遇,并通过口中牙齿的撕咬和压研作用,使原来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转变为食物,从而开拓了广泛摄取食源的领域;颌的出现及其多用的活动机能,还促进了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和其他相关器官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进化。
其次是两栖动物中五趾型附肢的出现。
五趾型附肢解决了陆生动物失去水中浮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使陆生生活成为了可能。
再次是爬行纲动物中羊膜卵的出现。
羊膜动物的卵。
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尿囊则收容胚胎在卵内排出的废物,卵外包有坚韧的卵膜,以保护胚胎发育。
羊膜卵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
体内受精,受精作用可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
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
膜卵的出现解除了脊椎动物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使脊椎动物完全陆生成为可能,使陆生脊椎动物能向陆地的各种不同栖息环境发展
还有就是恒温现象的出现。
恒温动物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数以千计的各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更优
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根据测定,恒温动物的基础代谢率至少为变温动物的6倍。
在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细胞)对刺激的反应快而持久,肌肉的黏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和避敌。
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而不像变温动物一般在夜间处于不活动状态。
有人认为,这是中生代鸟类和哺乳类之所以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
再有是哺乳动物中胎生哺乳现象的出现。
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
这是哺乳动物在生存斗争中优于其他动物类群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哺乳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的有利适应,加上哺乳类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具有远比其他脊椎动物类群高得多的成活率。
以上就是动物学进化史上出现的重大事件及其意义。
至于是否还有那些至今不为人知的事件,那就只有等动物学的研究者们继续探索了。
参考文献: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