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ppt课件

合集下载

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从报 纸报刊到网络媒体,处处都有假新闻的 影子,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 假新闻是经过媒体报道的,没有可靠消 息来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 1 假新闻的产生背景 现阶段,新闻竞争空前激烈,要在 当代的新闻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更新新闻,编辑独家新闻,但在新 闻编辑过程中确保新闻时效性并非易事, 编辑新闻的过程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就容易出现假新闻。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较快,带给了我 们较大便利,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自 由性使整个互联网系统缺少信息检测和 合适的系统,在微博、论坛、博客等软 件中,信息发布往往没有检查和核实系 统,网络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相 应也弥漫着虚假信息。[1]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的 特点,但在数量上,网络信息量较多, 直接导致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全面有 效的检验,有些人为追求新闻的轰动效 应, 往往编造各种假新闻, 最终混淆视听。 2 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首先,新闻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是 假新闻不断产生的主要原因,新闻内容 一般要求时效性,但新闻事件往往表现 出突发性和不稳定性,这给记者和相关 编辑带来了较大问题,给新闻播报带来 了一定难度,有时一定的推测往往与事 实情况相反。另外,媒体从业人员往往 急功近利,为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在 新闻出现时便随意播报,最终导致假新 闻产生。例如,近年来,我国接连出现 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部分记者往往捕
风捉影,因为一些小问题就夸大问题的 严重程度,给相关报道带来巨大利润的 同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法律监管 不到位也是产生假新闻的重要原因,现 阶段,我国没有一个较明确的、针对假 新闻的法律条文,新闻内容没有缺乏法 律约束,使有关人员利用法律漏洞将自 己置身事外,将责任全部推给临时工等 弱势群体,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恶劣 影响,如果我国的法律从新闻内容监督 到临时工离职都能有较好的约束,相关 问题将不会产生,造假违法的现象也会 得到较大改善。 3 假新闻的危害及分析 假新闻严重威胁了新闻的生命力, 只有真新闻才能体现出新闻的价值。我 们对假新闻的危害进行以下分析。 3.1 误导舆论 假新闻往往误导了舆论的正确方向, 新闻首先应是客观公正的,必须正确引 导舆论方向,但是现实中,假新闻往往 误导了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理解走向 了错误道路。 3.2 破坏媒体的公信力 假新闻破坏了媒体公信力,首先,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对外界新闻的把握, 往往局限于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同时, 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现今阶段,很多 人已经依赖大众传媒获得一定的消息, 无论个人还是社会组织都会依赖大众传 媒,但一旦出现假消息,人们对与大众 传媒的准确性就会产生相应质疑,媒体 的公信力就会大幅降低,群众们势必对 媒体做出新选择。 3.3 损害群众的知情权 假新闻往往损害了群众的知情权,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PPT文档25页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PPT文档25页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 及其对策课题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25页PPT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25页PPT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 及其对策课题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1. 引言1.1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现状当前社会,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象日益严重。

虚假新闻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误导大众的认知和判断。

由于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广泛性,虚假新闻往往能够快速传播到各个角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信息获取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虚假新闻往往能够混淆视听,误导公众的认知。

新媒体平台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一条虚假新闻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审查制度,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新闻谋取暴利,严重损害社会整体利益。

面对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我们需要深入认识其危害性,加强监管执法,提升公众媒体素养,共同努力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维护社会信息传播的健康环境。

1.2 虚假新闻传播的危害虚假新闻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观念。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难分辨真假信息,一旦误信了虚假新闻,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和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虚假新闻会破坏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一些恶意制造的虚假信息,往往会引发社会恐慌、群体事件甚至暴力冲突,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虚假新闻会损害个人和机构的声誉。

一旦被虚假新闻攻击,无辜的个人和机构可能面临名誉受损、信誉受损等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虚假新闻会扰乱信息秩序,导致疑似真实信息被淹没。

一旦虚假信息泛滥,真实信息很难传播,公众容易被混淆,导致信息不对称,影响社会的信息传播效率和质量。

虚假新闻的传播危害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遏制和消除。

1.3 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建议一、加强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虚假新闻监管机制,对发布虚假信息的新媒体平台和个人进行严格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二、提升公众媒体素养:加强对公众的媒体素养培训,教育公众如何正确辨别真假信息,提高信息获取和评判的能力,从而有效抵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25页PPT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25页PPT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 对策课题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课件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课件
成因分析
该虚假新闻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媒体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忽视对新闻真 实性的审核;2)记者缺乏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对信息来源和事实核实不够重视;3) 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即时性特点,使得虚假信息更容易传播。
案例二:某微博大V散布虚假信息事件
事件概述
某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大V发布了 一条关于某公司即将破产的虚假 信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转发。 该信息经证实为虚假消息后,给 该公司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制定和完善关于网络媒体发布虚 假新闻的法律法规,明确虚假新 闻的定义和处罚标准,为打击虚
假新闻提供法律支持。
加强执法力度
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执法力度,严格 追究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和相关人 员的法律责任,形成有效的威慑。
建立举报奖励机制
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广大网民 积极举报虚假新闻,提高公众对打 击虚假新闻的参与度。
03
传统媒体
部分传统媒体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转载或引用虚假新闻 ,进一步扩大了其传播范围。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危害成因分
03

主观原因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
部分网络媒体工作者缺乏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尊重和遵守, 为追求点击率、曝光率而制造虚假新闻,甚至为谋取个人 或团体的私利而编造虚假信息。
新闻审查制度不完善
大量受众。
02
网络信息来源复杂
网络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使得核实每一条信息的真实性变得更为困难,虚
假新闻容易混杂其中。
03
公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度下降
由于网络媒体竞争激烈,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而制造虚假新闻,导致公
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度下降,增加了虚假新闻传播的风险。
04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对策研究
法律对策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
搜索进展类—据报道,8日上午,交通部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分别于10 点49分、11点30分从西沙、海口两地出发,前往中国南海海域开展搜救工 作;
事故原因类—失联航班两人冒用一名意大利乘客和一名奥地利乘客的护 照混上飞机,致使航班遭恐怖袭击。在马航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来 西亚交通部长希沙姆丁表示有4名乘客涉嫌使用虚假信息登机,包括此前 曝出的2位奥地利和意大利乘客;
精品课件
实践意义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 的重中之重,是从事新闻工作必 须坚持的要求和准则。但是,事 实上,新闻行业一直存在着新闻 失实的现象,并在网络媒体的兴 起下,愈演愈烈,成为社会的一 大毒瘤。在破坏新闻行业的秩序 的同时,也造成整个社会的信任 危机。
精品课件
实践意义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会在此后进行大量的研究。 此项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即将步入新闻行业的大学生群体,敲响警钟。 在努力加强自身科学文化知识修养的同时,必须努 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二、重塑整个新闻行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缓解 媒体和普通大众的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通过这项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各界群体对 网络媒体的监督意识,让新闻媒体在阳光下运行, 真正做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精品课件
郭美美
精品课件
2014年4月8日,国内 部分纸媒以及权威媒体 网站,以“网传”为依 据,转发了香港媒体的 报道,称一个追债网页 上传了一张“郭美美” 照片,指一位1991年出 生的湖南女子“郭美美” 由前年起拖欠2.6亿元款 项至今还没有清还,更 透露有人称会有老板替 她还钱,可惜债主至今 未收到还款。这个曾自 称中国红十字会高层而 造成满城风雨的炫富女 郭美美又成新闻人物。
选题理由
目 录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 ppt课件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  ppt课件

ppt课件
15
理论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世界的本质 是物质的 ,人们的一切意识和精神都是物质 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应。坚持唯物论的反映 论,就是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方法去观察事务、分析事务、反映事务 报道事务。要从物质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出发实事求是,辩证的描述事实。如实地反 映客观事务的本来面貌。
ppt课件
5
2014年7月9日,郭美美在世界杯期间涉嫌网络赌球被北京 警方抓获,8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起底“网络红人”郭美美》, 指出“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是炒作。警方查明,这纯粹是 一条虚假新闻。
自2011年因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在微博上炫富引发 轩然大波以来,郭美美已经谙熟于通过炒作获取利益。在央视播出的新 闻中,警方就表示,不论是炒作红十字会,还是“2.6亿赌债”,以及为 郭美美量身定制的网络电影《我叫郭美美》,甚至郭美美因赌博被抓后, 其母亲配合北京警方调查时网上出现的“郭母连夜从日本飞回国”等不 实消息,都疑似有幕后推手进行网络炒作。在每次网络炒作中,都不乏 大量媒体的主动参与,甘于成为将郭美美“制造”为网络名人过程中的 推波助澜者,可鄙、可悲乎!
ppt课件
10
选题背景
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 化,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 异性明显增强;
ppt课件
1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4 年我国 网民 6.49 亿人
选题背景
二、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 的新媒体,在传播业中快速发展,互联 网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放大器;
ppt课件
互联网普 及率达 47.9%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理论意义
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媒体了解世界,媒体的价值取向和 引导方式等直接影响大众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判断。 但 是当今社会网络媒体报道言语夸张随意,无调查报道的 严谨性,不实报道扭曲事实,误导大众炒作事件以吸引 关注,使信息传递失真,遗失媒体社会责任。引起了社 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对网络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研 究,通过对相关案例和文献的分析,运用社会学和心理 学等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改善这 一现象的一些建议。
选题背景
四、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 许多新的情况,物质利益矛盾更加突出;
14
选题背景
五、司法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对媒体缺乏明 确规范、有力的监督。
15
理论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世界的本 质是物质的 ,人们的一切意识和精神都是 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应。坚持唯物论的 反映论,就是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方法去观察事务、分析事务、反映 事务报道事务。要从物质世界中客观存在的 事实出发实事求是,辩证的描述事实。如实 地反映客观事务的本来面貌。
6
7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给我们造成什么影响?
是舆论误导,危害社会; 是影响形象,丧失威信; 还是形成侵权伤害,造成经济损失。
我们要一探究竟,把它的危害,成因找出 来,最重要是研究出相应的对策,避免网 络虚假新闻报道。
8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
9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 危害、成因及其对策
10
选题背景
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 化,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 异性明显增强;
11
2014年 我国网 民6.49 亿人
选题背景
二、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 的新媒体,在传播业中快速发展,互联 网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放大器;
互联网普 及率达 47.9%
12
选题背景
三、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 影响,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 己主义,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13
搜索进展类—据报道,8日上午,交通部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分别于10 点49分、11点30分从西沙、海口两地出发,前往中国南海海域开展搜救 工作;
事故原因类—失联航班两人冒用一名意大利乘客和一名奥地利乘客的护 照混上飞机,致使航班遭恐怖袭击。在马航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来 西亚交通部长希沙姆丁表示有4名乘客涉嫌使用虚假信息登机,包括此前 曝出的2位奥地利和意大利乘客;
飞机坠毁类—《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微博发布消息称,据CNN报道, 马航MH370航班已确定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北100公里境内坠落。
3
“越南搜救人员发现失联客机信号”不实! “波音中国总裁称飞机已经找到”不实!! “MH370航班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 “失联飞机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 “马航飞机迫降南宁”不实!!!!! “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于3月8日上午前往搜救”不实!!!!!
18
实践意义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工 作的重中之重,是从事新闻工作 必须坚持的要求和准则。但是, 事实上,新闻行业一直存在着新 闻失实的现象,并在网络媒体的 兴起下,愈演愈烈,成为社会的 一大毒瘤。在破坏新闻行业的秩 序的同时,也造成整个社会的信 任危机。
19
实践意义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会在此后进行大量的研 究。此项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即将步入新闻行业的大学生群体,敲响警钟。 在努力加强自身科学文化知识修养的同时,必须努 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二、重塑整个新闻行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缓解 媒体和普通大众的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通过这项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各界群体对 网络媒体的监督意识,让新闻媒体在阳光下运行, 真正做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目 录
选题理由
社会背景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文献综述
1
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由于权威信 息源缺位,从中央媒体到各地媒体信息乱飞,让 人莫衷一是。其中比较典型、传播较广的谣言主 要分为几大类:
2
生还奇迹类—3月8日14时28分,《成都晚报》媒体微博连用数个感叹号 夺人眼球:“降落!!!!!”马航总经理现场讲话,航班已证实在越南南 宁(音)地区降落。”当晚,有媒体报道称MH370被正在执行搜救任务 的菲律宾海事船发现。飞机被发现时机身破损较严重,但未解体,人员 伤亡程度可能远远低于此前的预期;
5
2014年7月9日,郭美美在世界杯期间涉嫌网络赌球被北京 警方抓获,8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起底“网络红人”郭美美》, 指出“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是炒作。警方查明,这纯粹是 一条虚假新闻。
自2011年因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在微博上炫富引发 轩然大波以来,郭美美已经谙熟于通过炒作获取利益。在央视播出的新 闻中,警方就表示,不论是炒作红十字会,还是“2.6亿赌债”,以及为 郭美美量身定制的网络电影《我叫郭美美》,甚至郭美美因赌博被抓后, 其母亲配合北京警方调查时网上出现的“郭母连夜从日本飞回国”等不 实消息,都疑似有幕后推手进行网络炒作。在每次网络炒作中,都不乏 大量媒体的主动参与,甘于成为将郭美美“制造”为网络名人过程中的 推波助澜者,可鄙、可悲乎!
16
理论意义
真实性,也叫新闻的客观实在性,是新 闻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新闻如果失实就不 成新闻,就更谈不上有新闻价值,新闻真实 新的内涵在于以事实为基础,为依据来报道 新闻。任何抛开和舍弃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做 法,都有违新闻真实的本质,所以坚持真实 性原则就是要求新闻传播在报道新闻时要与 客观实际相符合,从现实生活出发去采集新 闻。正因为如此新闻界应该始终把真实作为 新闻的生命,把坚持新闻真实作为一项最基 本的业务规范和最重要的工作原则。
4
郭美美
2014年4月8日,国 内部分纸媒以及权威媒 体网站,以“网传”为 依据,转发了香港媒体 的报道,称一个追债网 页上传了一张“郭美美” 照片,指一位1991年出 生的湖南女子“郭美美” 由前年起拖欠2.6亿元 款项至今还没有清还, 更透露有人称会有老板 替她还钱,可惜债主至 今未收到还款。这个曾 自称中国红十字会高层 而造成满城风雨的炫富 女郭美美又成新闻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