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4
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进行的,即改变不适应甚至阻碍 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稳定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改革其具体形式
研究社会基本矛盾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是让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必须正确
5 认识和处理社会基本矛盾。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另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核心:这两对 矛盾是社会中最为根本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 发展方向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生产 力的不断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最终导致上层建筑 的变革。而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影响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生产力的 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XXXXX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目录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在不断 变化。这些变化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不断适应和解决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多样的
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 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改革、革命、改良等方式来解决社会基本矛 盾,也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社会发展政策、加强社会管理等方式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 定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 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 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生产力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 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歪曲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关系的学说
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 反应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 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 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 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一) 经济基础 与上层 建筑
(二) 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 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 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 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 重要意义。
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
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 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 政治、文化发展上也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有些国家会出现历史的跳跃性:
俄国: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美国: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主义社会
马原第四章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原第四章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考点1 旧历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1.历史观(1)定义: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2)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为第一性的回答划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2.唯心史观(1)定义: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主要缺陷:①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②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点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哲学派别的历史观都是唯心的。
3.唯物史观(1)定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意义: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考点2 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1.社会存在(1)定义: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本考点在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2题考查过)2.社会意识(1)定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构成:①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和承担着划分,社会意识可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②根据社会意识的低级和高级层次划分,社会意识可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和方向。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它决定了社会的运动方向和方式。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性:社会基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涉及各个方面,如阶级矛盾、经济矛盾、文化矛盾等。
2. 社会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性: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它们既是冲突和矛盾的一方面,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前进方向。
例如,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既体现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对立,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3. 社会基本矛盾的曲折性: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曲折的,既包含着相对平稳的发展过程,也伴随着激烈的斗争和冲突。
社会的发展往往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和冲突而实现的,而这个过程是充满曲折性和波动性的。
4. 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性:社会基本矛盾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变革,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会发生变化。
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性体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不同,也体现在社会基本矛盾的内部存在着不同层次和方面的矛盾。
5. 社会基本矛盾的主导性:社会基本矛盾起着主导作用,它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社会基本矛盾的主导性体现在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它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为社会建设和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简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简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随着社会发展到今天,全球社会正面临着多种多样的矛盾,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它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也是人类和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指物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配置、利益分配、劳动就业、生产关系等方面的矛盾。
它是社会生产活动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它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制度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竞争、危机与变革、资本主义联合体。
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矛盾,也有特定的动力。
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
矛盾。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组织、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政治分工的提高。
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一定社会时期、社会形态下,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组织形式。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据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和性质来实现的。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主要有三个方面:
(1)互斥性:社会矛盾是相互抵触、相互制约、不断紧张、发
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这就是社会矛盾的互斥性。
(2)可调性:社会矛盾的发展是可调节的,它是一个有规律的
动态过程,可以通过社会政治措施来调节和解决。
(3)可逆性:社会矛盾的发展可以被逆转,它不仅可以通过改
变社会的制度、技术和管理水平来调节,而且可以通过应对和源头性改革来解决。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一个复杂的双向动态系统,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它不仅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步,也引发了社会发展的负向影响。
马哲资料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案例分析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在性质和程度方面有两个方面,其实,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还具有历史继承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集成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来源中相互作用形成的。
案例一乌托邦主义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
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
但是他们并非在做一项仅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乌托邦主义这个词汇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
如同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
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摩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
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
论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论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动力,是社会运动的源泉和动力。
这种矛盾的运动规律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体现了社会不断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矛盾普遍存在,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方面。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而且,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矛盾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不一样,这就导致了社会的不平衡发展。
2.矛盾相互依存,发展是联动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整体。
不同矛盾之间的发展是相互联动的,一方面的发展会影响到其他矛盾的发展,相互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矛盾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3.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斗争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斗争实现的。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来解决。
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化和发展。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现实意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社会发展实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实践。
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社会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源泉。
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矛盾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解决矛盾,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3.增强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斗争实现的。
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化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 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
作用
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 1、社会存在 • 2、社会意识 •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 物质方面,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 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观
证
关 系
(4) 社会意识 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唯心史观
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唯物史观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 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将社会形态的 发展看作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社会发 展的规律,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社
会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存 (1)
在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与
社 会 意
(2)
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
识 的 辩
(3)社存会在意的识反是映社会
唯 物 史 观
唯
心 史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
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统一。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3)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 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词汇变化与社会发展
•
词汇是社会历史文化足迹的印记,从词汇的演变可以看到社会的演变和
时代的进步。通过词汇还可看到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变异
• 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 最流行的词汇是:走资派、当权派、 革命 造反派、红卫兵、 最高指示、 反动学术权威、 文攻武卫、 老三篇、抓革 命、促生产、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大串联、 ……1979年至1999年 二十年间中国最流行的词汇 :中国特色、改革、平反、 万元户、 国债、股 票、倒爷、奖金、打工、一国两制、赞助、 希望工程、下海、第三产业、生 猛海鲜、电脑、白领、大款、打假、商品房、市场经济、招商引资、资产重 组、软着陆、降息、年薪、知识经济、按揭、克隆、上网……
【教学要点】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什么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观点解释社会历史的观点。 唯心史观——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
观点解释社会历史的观点。
2.唯心史观的理论缺陷 (1)片面夸大人们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看到
隐藏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2)片面夸大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而没有
看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 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生产方式
决定
基本 制度
阶级 结构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 3.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 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 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2010)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 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 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 从这两个时代流行的词汇中非常明显地看出:前者流行政治词汇,后者流行 经济词汇;前者流行革命词汇,后者流行改革词汇;前者以阶级斗争为纲, 后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者流行封闭词汇,后者流行开放词汇;前者单从 文字可理解词汇,后者要从译音来了解外来词汇;前者单纯汉语词汇,后者 中英混合词汇。
• 老三件与新三件:70年代结婚时,流行家里必备“三转一响”:“三转”指 的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也是很多父辈们公认的“老三件”;“一响” 指的是收音机。上世纪80年代的“新三件”是黑白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 九十年代中后期 电话,空调,计算机 ;二十一世纪房子\车子\票子流行
【关键词】
•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 生产力
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 社会形态
• 社会基本矛盾
• 人民群众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5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猜想5:女性整形整容需求减少,男性变性 需求增多
• 猜想6:针对适婚女性的政策倾斜,婚龄女 性不结婚,要被征收“单身”税,而已婚 女性将获得多项国家政策的保护。
• 俄罗斯一本名为《如何嫁给外国人——101条建 议》的书正在热销
• 韩国男女比例失调就引起了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 美国出版了一本书《光棍: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 安全意义》
• 1985年:把你的爱交给我承包吧!我一定种好咱的自留地
• 2000年: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 2003年:卡拿去,尽管刷
欣赏歌曲:《走进新时代》
思考:
歌中讴歌了哪三个不同时代? 各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社会意识)是什么? 它们分别是根据什么样的国情(社会存在)制定的?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 社会制度的更替。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 式才能对于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 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人类面临的环境五大危机
空
水
森
物
臭
气
源
林
种
氧
污
危
锐
减
变
染
机
减
少
薄
(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 【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气 候变暖给人类发出的警示是人在对于自 然的作用过程中,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 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保护自 然,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大势所趋, 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D.
世界人口密度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素质低下(中国4.08%的成人是文盲。)
• 正常的出生婴儿性别比通常都是男性略高于 女性,为106:100,
• 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116.9 :100 , 超出国际公认正常范围约10个百分点。
• 2020年,中国将有上千万的男性找不上配偶。 “剩女”时代过去,“超男”时代到来。
•
各时代经典情话
• 1910年:有你陪我,让我做皇上都不干
• 1915年:都已经是民国了,还不让我亲一口
• 1930年:你放心的跟着红军去吧,俺等你一辈子
• 1935年:做我最亲密的战友吧!
• 1945年:抗日让你等了我八年,我就还你八十年的情
• 1950年:多生几个娃,为咱新中国添砖加瓦
• 1970年:咱俩的结合就是工农大联合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 发展不完全同步。
任何一种社会条 件下都有三种水 平的基本意识
超前意识 同步意识 落后意识
落后的社会意识
识 层次
社会意识形式
构
自觉反映特定或经济基础、
成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与上层
并直接为之服务,属于 思想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建筑 关系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
不不具具有有阶阶级级性性
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 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 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 2.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D. (2011)
• A. 社会形态 • B. 地理环境 • C. 人口因素 • D. 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