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怎样描述力-福建省连江县凤城中学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2节《探索之路》ppt课件(29张)

牛顿的简介
他奠定了经典物理 学基础。发现了日 月星辰的运转与苹 果下落有某些相似 之处,建立了牛顿 运动三大定律等。
对与我们大家来说应该努力的攀登 物理高峰。在攀登时要注意应学习 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 大家要学会外呢,学会猜,学会做, 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
出现在世 界不同地 方的石头 阵神秘莫 测。有研 究认为其 功能之一 是古人用 于观察天 象的。
物理学中的进步之 阶。。。。。。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 膀上
天
文
学
家
的
介
绍
哥 白 尼 的 简 介
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年 二月十九日在波兰北部 的桑城出生。是现代天 文学的创始者,他致力 于研究太阳、行星、和 月亮对恒星的相对运动:
居里夫人的简介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 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 奖的人,而且是仅有 的两个在不同的领域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 一
居里夫人的发现
他们在放射性上的发现和研究,居里夫妇和 亨利· 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共同分 享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 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 性。八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为成 功分离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出乎意 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 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将 之公布于众,这种作法有效的推动了放射学 的发展。
沪科版新教材同步教学课件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二节 探索之路
在 自 然 界 当 中
……
甲骨文
甲 骨 文 图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
夹:含杠 杆的原理
劈:包含着 压强的物理 知识
越:蕴涵了物 体的运动的知 识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二节 探索之路》教案_6

首先解释沸腾:日常生活中常说把冷水烧“开”了,水“开”了在物理学中则叫沸腾。通常为使水沸腾,需要加热,今天我们要做一个用冷水使热水再次沸腾的实验。
演示实验:将保温瓶中的热水倒入烧瓶,使水占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将烧瓶置于预热的电炉上加热,让学生看到水在沸腾时有大量汽泡产生。迅速将烧瓶加塞后倒置于铁架台上。在用冷水浇烧瓶前要让学生观察瓶中的水是平静的。浇冷水时,烧瓶中的水会再次“沸腾”起来。
②列举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如照相机、高压锅、电热杯、收音机等等。这些事例学生还不懂为什么,说明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③列举事例说明在工农业生产、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有的就是在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懂得它们,就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④举例说明物理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它使我国某些尖端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如: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原子弹、氢弹、低温超导技术、十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等。
物理学科集体备课电子稿
课题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备课人
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为什么要快速抽纸条。才能休证笔帽不动。而慢慢地拉动纸条不会成功?这就是物理研究的内容,今天我们暂不研究,但我们毕竟知道了怎样做才能成功。
实验二:巧用鸡蛋做实验
有了前一个实验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应怎样弹出硬纸片,才能使鸡蛋落入杯中,而不会随纸片飞出。学生自己解决。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物理全册1.2探索之路教案沪科版

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两人一组
形成良好的互动。
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感受物理现象的奥妙。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围世界的观察,设想出的宇宙的模样。认为地是平的,天象倒扣的大锅(南北朝时的民歌《敕勒川》中就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日月星辰就在穹顶下的大气中运行。
以上这些表明古人的原始思维中有科学的成分。
“雕刻玉版”是距今5000年的史前仪具。玉版中央布刻圆形象天,外廓方形象地,侧面呈拱形象天穹,表现了中国古人比较原始的天圆地方的思想。在这种宇宙观的基础上逐渐演化产生了“司南”——早期的指南针。
英国的“石头阵”被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天文学家借助电子计算机发现:象夏至等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与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1)自然科学的真理对错误权威的挑战
“哥白尼”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长期以来,托勒密的“地心说”被教会用作天主教的教义基础,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受到教会保护。哥白尼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意识到地球根本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一个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向教会发出严正的挑战,否定了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体系,有利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课标要求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学情分析
物理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第二节,主要包括: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 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3. 科学探究实例分析: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2. 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独立完成简单的物理实验。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物理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导学案、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尺子等)、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扔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地”,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思考。
3.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分析与论证环节: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5. 评估环节:让学生评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6. 交流与合作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七、作业设计2. 答案: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设计的物理实验: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1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2节 探索之路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二节探索之路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4.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师: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
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1.象形文字。
(1)甲骨文“殸”的构成。
师: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
(2)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纳西族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
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
又如日出、日落。
2.古人设想的宇宙模样。
让学生看图,并阅读有关内容。
3.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雕刻玉版、石头阵先让学生看图、阅读文字,然后向学生介绍“英格兰的石头阵”。
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
它大约建立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
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
而在其他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
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师: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础。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第2节探索之路课件(新版)沪科版

2.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在经典力学方面做出了卓越 贡献,对力的概念给出了较为定性、科学的定义,指出: 力是对物体的作用,使物体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科学巨著更是汇集了他一生 的主要成果,他是( D )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人们可以用石头阵来观测天象 B.甲骨文,声音与敲击有关 C.太阳光使地表水蒸发 D.古人认为地球是圆的,上方有穹顶
1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公元前 300 多年前,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 “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下落得快!”以后 2000 多年,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都深信不疑.
16 世纪末,伽利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 少人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与轻狂,伽利略便在比萨斜塔 上进行了公开的实验.他登上斜塔,一只手拿一个 10 磅(1 磅约等于 0.4536 千克)的铁球,另一手拿一个 1 磅的铁球, 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随后他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 下,“啪”的一声,两球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 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4. 在近代物理研究中,发现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与宏 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建立了新的物理学 分支的是( D )
A.万有引力定律 B.阿基米德原理 C.开普勒天体运动规律 D.量子力学
5. 请将下列探索宇宙的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___(_3_)(_2_)_(1_)_(_4_)(_5_)_(6_)____.(选填序号)
(1)哥白尼的日心说. (2)托勒密的地心说. (3)古人的天圆地方说. (4)伽利略制成望远镜. (5)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6)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十号飞船.
1. 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物理学先驱哥白尼的成就的是 (B )
初二物理第二节教案 探索之路 《怎样描述力》

1、如图所示是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C)
2、设想从某一天起,地球对所有物体的引力均减小一半,那么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船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D)
A.船受到的重力将减小B.船受到的重力将不变
C.船的吃水深度将减小D.船的吃水深度将不变
3、如图所示,是一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下面开始实验。
将实验所得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结论】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mg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重力公式:G=mg
【师】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重力是多少?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二节 探索之路》教案_11

(三)连通器C.p1=p2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1.解释导入环节的三个问
题。
(1)核潜艇为什么发生形变?
(2)三峡大坝为什么上窄下宽?
(3)深海潜水为什么穿特制的潜水服?
12.出示连通器,让学生观察连通器的特点,认识
什么是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窗口叫做
连通器。
15.演示:在连通器内装水,观察水不流动时水面
的情况,总结:连通器里装的相同的液体,当液
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
同的。
16.问题:生活中有很多连通器,同学们能不能举
出一些例子?(茶壶、船闸、下水道)
分析解答。
观察、思考、
思考、聆听
应用液
体压强
公式解
题、解
释有关
现象。
学习连
通器。
课堂
小结师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总结、思考。
让知识
形成一
个完整
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江凤城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教案
集备组:教师:任教班级:年班章节或单元来自地球的力共2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的一个重点内容。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学情分析
课题来自地球的力第 1 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
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
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