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1.城市化:随着时间推移‎,某一社会的人‎口逐步集中于‎高人口密度社‎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成为城市化.2.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具有特殊价值‎的城市文化景‎观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物古迹的‎特色2自然环‎境的特色3城‎市的格局特色‎4城市轮廓景‎观及主要建筑‎及绿化空间的‎特色5建筑风‎格及城市风貌‎的特色6名城‎物质及精神文‎明的特色.名称保护归纳‎起来有三种模‎式:全城保护.点线面保护.网格式保护.城市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不仅要‎保护具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更应在新的建‎设中继承和发‎展城市的传统‎特征.统一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现代的建设‎体现传统文买‎的延续,创造整体和谐‎丰富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名称保护归纳‎起来有三种模‎式:全城保护.点线面保护.网格式保护.城市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不仅要‎保护具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更应在新的建‎设中继承和发‎展城市的传统‎特征.统一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现代的建设‎体现传统文买‎的延续,创造整体和谐‎丰富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3.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发‎展存留下来的‎连片的建筑群‎体,而不是单幢建‎筑.他保存这座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信息,能反映这座城‎市的特色与风‎貌,并且有居民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活动‎,是作为有生命‎力的城市的一‎个做成部分.4.风玫瑰:累计某一时期‎各个方位风向‎次数,并一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总‎次的百分比之‎来表示,所绘制成的风‎向频率图称为‎风玫瑰.5.管线综合:就是指搜集城‎市规划区内各‎单项管线的现‎状资料,规划设计资料‎,并加以综合分‎析研究,解决他们在规‎划设计中的矛‎盾.6.可达性:是指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主要与城市的‎道路系统与交‎通网络有关.7.住宅区:是指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比‎较独立的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8.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相互间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是以强调基本‎生活环境完善‎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的居‎住用地的组织‎方式.9.城市结构:是指城市的各‎物质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地域空间范‎围内所处的位‎置和作用.通常是指城市‎形成过程中主‎要用地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10.区位:是指城市功能‎活动的空间外‎部联系性.包括可达性,互补性,排斥性三个要‎素.11.区划:城市用地因为‎各种不同的目‎的.而被划分为不‎同的地块范围‎,叫区划.包括行政区划‎,用途区划,地权区划.包括区划文本‎和区划地图.12.区域规划:就是指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13.土地开发:土地开发包括‎道路,市政设施建设‎,场地平整和清‎理,通常称为七通‎一平或基地开‎发,将生地转变为‎熟地.土地开发是建‎筑物业开发的‎先决条件.17.配件水平:是指住宅区配‎件的各类和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与居民区‎人口规模向适‎应.同时应与住区‎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18.逆城市化:也成为郊区化‎.是指城市在经‎历了绝对集中‎和相对集中以‎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表现为人口商‎业工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外迁.19.城市居住区:是一个在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公‎共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地区‎.20.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所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21.市域规划:是指在城市所‎在的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和数个城‎镇之间,城镇于城镇群‎体之间,城镇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22.道路红线:城市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23.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护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内能获得‎所需要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2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够成威胁‎的发展.25.分区规划: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规‎划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26.邻里单位:是一完备基本‎生活环境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得居住用‎地组织方式.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人们相‎互之间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是社区的一种‎形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社区的‎一个基本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27.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两个部分.28.土地极差:不同的土地或‎同一块土地,由于土地肥力‎,相对位置,开发程度,追加投资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别‎,称为土地级差‎.。

(完整版)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

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10.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

12.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的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简答题部分
建筑平面群体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用图示)(图示见规划原理书P388)。
行列布置: 优:绝大多数居室朝向良好,结构施工简单
缺:处理不好会产生单调、呆板
改进: a、山墙错落 b、单元错开梯搂 c 、成组改革影响
周边布置: 优:①能形成封闭小空间,便于组织绿化、休憩地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为了迅速形成居住区绿化面貌,特别是在新建居住区,树种可以采用速生和慢生相结合,一速生为主。
居住区绿化树种配置应考虑四季景色变化,可采用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以及不同树 姿和色彩变化的树种,搭配组合,以丰富居住环境。
考虑居住区各类绿化种植与建筑物、管线和构筑物的间距。
容积率与城市开发的关系《控规》p46
居住区绿地在遮阳、防风防尘、杀菌消毒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独家整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独家整理名词解释

霍夫曼比例指一国工业化进展中,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

城市生命线系统是指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建设单位在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征用、划拨土地前,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建设项目位置和范围符合城市规划的法定凭证,是建设单位用地的法律凭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的,确认有关建设工程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法律凭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有关建设工程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法律凭证,是建设单位建设工程的法律凭证,是建设活动中接受监督检查时的法定依据。

没有此证的建设单位,其工程建筑是违章建筑,不能领取房地产权属证件。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统筹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研究和确定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海、绿地系统,环境保护目标及重要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分区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近期3—5年内城市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1.坊里“里”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

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

“里坊”可以理解为:以“里”为界划分“坊”,即“用街道来划分各个城区”。

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

古代划分“里坊”以便于城市管理。

2.邑、城与郭邑本是一种行政区域,多指分封给诸侯的领地。

后来“邑”则指小城市。

大都市分为内城与外城,内城为城,外城为郭。

城郭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小城(即宫城)位于郭城之中,另一种为小城(即宫城)与郭城分开。

早期的大多是宫城位于郭城之中,后来则宫城与郭城分离。

3.关厢城门外的大街和附近居民地区。

是指城市建造密度提高,用地向城门外,沿道路扩张,形成新的城区。

4.陵邑制起源于汉高祖分布在渭河南北岸,不仅是陵墓更是7 个城市区域的副中心,其组织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大片富户迁至此,使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5. 《平江图》《平江图》制于宋绍定二年(1229 年),描绘的是宋代的苏州。

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碑刻地图,也是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历史资料。

6.市肆城中的集市,市中店铺,后泛指市镇。

7.瓮城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者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筑的半圆形或者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份。

8.礼治营建制度是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制度,反映了城邑建设的体制是礼制营建制度的特定手段,是城邑规划布局的具体建设制度,反映了王城、诸候城、士大夫采邑在城市规模、城市道路、城市门阿之制上的等级关系。

9.希波丹姆古希腊时期著名的规划建筑师,被称为城市规划之父。

它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仪器盘式道路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

城市的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城市广场。

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街坊。

并按照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将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份:圣地,主要公共建造群,私宅地段。

其规划代表作品有米利都城,普南城。

10.有机疏散论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一、城市与城市化现代城市(2009):以非农产业人口为主,数量达到“城市社会”人口规模,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人类聚集场所。

城市性质(2006、09):一定地区,国家及更大范围内,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职能(2010):一定地域内,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规模(2014):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指标。

城市的四个功能:(雅典宪章中)居住、工作、休憩、交通。

城市门槛:保证某种功能的正常运转,所需要的最低人口数量或最小服务半径。

城市四大系统:软质①社会系统②产业经济系统;硬质③资源生态系统④建设空间系统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生态、人口、心理、社会、技术、文化基础。

(城市形成是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品)卫星城: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有一定距离、密切联系、相对独立的城市。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城镇):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逆城市化: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非农人口向郊区流动、城市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

再城市化(再城镇化):针对逆城市化的应对过程,城市因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表现: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不断发展完善。

城市化水平(2011、12):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中央商务区(CBD):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综合经济活动核心区域。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与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与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

简答题:1、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比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状,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2、论述可持续发展概念、意义且具体说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意义: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与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具体来说,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与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

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城态发展不能背离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与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2.城市职能: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3.用地性质: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

4.土地使用兼容性:定义:用地使用兼容是确定地块主导用地属性,在其中规定可以兼容、有条件兼容、不允许兼容的设施类型。

一般通过用地与建筑兼容表实施控制。

目前普遍缺少关于兼容设施的规模与容量标准的控制。

用地使用兼容不得改变地块的主导用地性质,并应给出兼容强度的指导性指标。

5.容积率:容积率(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V olume Fraction)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6.建筑密度: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1] 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2019)1.步行街:在城市商业繁华地段设置的不准车辆通行,只许行人步行的通道。

2.城市布局形式: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以及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和形态。

城市布局形式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或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有规划建设的结果。

这两者往往是交替起着作用。

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对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的干道、支路、广场以及附属交通设施所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规划。

4.城市对外交通: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5.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6.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期性、决定性的谋划和规划。

7.城市防洪标准:根据城市的重要程度、所处地域的洪灾类型及历史性洪灾等要素而制定的防御标准。

8.城市防空:城市对空袭或空中侦察的抵御,对敌方空袭力量防护、反击的建筑工程。

9.城市防灾: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损失所采取的各项防护措施。

10.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为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

11.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中供公众乘用的、经济方便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12.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

13.城市功能分区: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4.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其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15.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16.城市化: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17.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8.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对城市规模及人类活动提出的限度。

即在城市范围内,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负荷。

19.城市环境污染:在城市的生产生活中,向自然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遗留在自然界并导致自然环境各因素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异,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的身体和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20.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备的总称。

21.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22.城市交通:由私人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和货物专业运输三部分组成。

23.城市郊区:城市行政辖区内市区的外围地带。

大城市和一部分中等城市拥有近郊区和远郊区。

前者指紧靠市区的外围地带,以蔬菜、副食品生产为主,同时拥有城市的一些工厂企业、对外交通设施、仓库、绿地等;后者指近郊区外围、远离市区而又在市界以内的地区,以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为主,有的还布有工业和小城镇等。

24.城市结构: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

25.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

26.城市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27.城市就业人口:社会中一定年龄范围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

28.城市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的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的速度行驶的道路。

29.城市绿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30.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31.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32.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

一般指一个城市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33.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公式:(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34.城市人口结构: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35.城市人口年龄构成: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年龄的自然顺序排列的数列所反映的年龄状况。

公式:各年龄段人口数÷总人口数36.城市人口预测:以城市人口现状为基础,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人口数量和人口构成的趋势所作的预算。

37.城市人口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公式:本年城市人口增长绝对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38.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公式:(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39.城市设计:一门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学科。

40.城市生态平衡:城市范围内,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保持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41.城市首位度:是一国(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之比。

表明某国家或地区不同规模城市的差异程度,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42.城市形态: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

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

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

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如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城市生态结构。

狭义一般指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有形形态,事实上它们也是城市无形形态的表象形式。

43.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范围内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狭义仅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的主要职能;广义包括城市的主要职能及其发展方向。

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性质,而城市职能可以多个并存。

44.城市用地: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

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45.城市用地分析:在对城市各自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求、用地整备工程技术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对城市规划用地进行适用性分析评定,以划出城市用地的不同等级。

46.城市用地平衡:根据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和实际需要,对各类城市用地的数量和比例所作的调整和综合平衡。

47.城市用地评价: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对可能作为城市发展用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其工程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做出综合评价。

48.城市远景规划: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对城市总体发展做出的结构、布局、形态的设计与安排。

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50~60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

49.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50.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

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5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5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53.城乡一体化: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54.城镇体系: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55.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56.大运量快速交通:城市地区采用地面、地下或者高架交通设施,机动车大量、快速、便捷运送旅客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

57.道路红线: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之红线,即建筑红线。

58.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59.道路绿地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60.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61.法定图则: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每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要求编制,对分区内各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和城市设计等方面作出的详细规定。

62.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用地。

63.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64.风玫瑰图: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