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历史简介 满族祖先肃慎

合集下载

东北古代民族

东北古代民族

肃慎肃慎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

又称息慎、稷慎。

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

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

商、周时分而于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

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松嫩平原可能有初步农耕。

战国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史家多认为属肃慎系统或与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以产弓矢、貂皮著名。

曾向商、周进贡弓矢,周灭商后臣服于周,与中原地区来往频繁。

《左传.昭公九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后汉书·东夷传》:“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

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

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

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

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

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

弓长四尺,力如弩。

矢用枯,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

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

”《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

”扩展阅读:1.《尚书》、《竹书纪年》、《山海经》开放分类:历史,商朝,中国古代史历史鸡西地区是祖国东北边陲开发较早的地区。

早在六千年前,鸡西地区的先民――肃慎人就开始生息繁衍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渔猎文明――新开流文化。

以后,肃慎人的后裔――挹娄、勿吉、女真人的足迹又遍及了鸡西大地。

唐朝时,鸡西地区正式和中原地区有了交往,渤海国在此设立了东平府(府治在今密山市),鸡西地区正式划入了政权版图。

民族鄂伦春族过去一般在每年正月里要供太阳神,这一是由于冬季寒冷,二是由于日照时间短,他们把对温暖和光明的渴望,化作对太阳的崇拜,认为它是光明、正义之神。

最后,他们还形成了以太阳的名义起誓或向太阳述苦的习惯。

满族 历史 介绍

满族 历史 介绍

满 族 的 分布
Man Zu De Fen Bu
• 满族散居中 国各地,以 居住在辽宁 的为最多, 其他散居在 吉林、黑龙 江、河北、 内蒙古、新 疆、甘肃、 山东等省区 和北京、天 津、成都、 西安、广州 、银川等大 、中城市。 2000年统 计的满族人 口数为 1,068万。

满 族 的 八旗制度
满族的贡献
Man Zu De Gong Xian
在东亚历史上满族最早把几何原本翻译成满 文。 在东亚历史上满族人最早用满文翻译了周身 血脉图。 满族先人世界上最早驯化了大豆这种农作物 。满族先人最早利用大豆酿造大酱。
满族人最早用白菜腌制酸菜。
谢谢
Man Zu De Jian Zhu
• 满族住房继承了传统的 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 墙,院内有影壁。住房 一般为西、中、东三间 ,大门朝南。西间称西 上屋,设南、西、北三 面炕,以西炕为尊,俗 称“万字炕”,供有祖 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 神板。
火坑
满族传统民居
满族的体育运动
Man Zu De Ti Yu Yun Dong
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 这些现代姓氏有的取其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字 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如 瓜尔隹氏改姓关,索绰络氏改姓索,马隹氏改姓马 ,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改姓那等。也有将 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因 巴颜在满族语中有富有之意。皇族爱新觉罗氏改姓 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金子之意。
满族饮食禁忌
Man Zu Yin Shi Jin Ji
• 满族饮食之禁忌,最主要的是不杀、不食 狗及乌鸦之肉。这是因为满族的先人在长 期的渔猎生活中,狗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起 到过重要的帮手作用。后来人们就不忍心 杀食其肉,逐渐形成了忌食狗肉的习俗。 这种禁忌,始终在东北满族家庭中传无变 易。

满族的历史由来及其渊源

满族的历史由来及其渊源

满族的历史由来及其渊源满族的历史由来及其渊源满族简介满族全称满洲族,因为以红缨为传统帽饰,故有红缨满洲之称,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

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

满洲族的始祖是肃慎,属于古代通古斯族。

满族由来满洲本来是满珠,源自梵文对于满洲的`称呼译音,两个字都读平声。

清朝开国之初,每年西藏来的文书上款都写“曼珠师利大皇帝”,“曼珠”是美妙吉祥的意思。

也写作“曼殊室利大教王”,曼殊室利即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师傅毗卢遮那的师傅。

殊、珠发音相同,室、师是同一个音。

当时建国号的用意即本于此。

后来汉字书写记作满洲,因为洲的意思近于地名,指当时满洲人所居住的地方。

实际上满洲是部落名称而不是地名。

满洲部落的姓是新觉罗。

满语称“金”为爱新,觉罗即汉语中“姓”的意思。

爱新觉罗即姓金的意思。

与金国原来是同一个族。

在金国末年,有一个叫布库里雍顺的人,相传是仙女佛库伦食朱果而生,长大后平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一带俄朵里城(宁古塔西南三百余里),成为后来满洲人的始祖。

又过了数代,传到孟特穆,在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十月,他向明朝皇帝进贡,皇帝封他为建州左卫都督。

孟特穆的长子充善生了三个儿子。

充善最小儿子名叫锡宝齐篇古,锡宝齐篇古的儿子叫福满。

福满有六个儿子,四儿子叫觉安昌,他继承了祖宗的事业,住在赫图阿拉。

福满的另外五个儿子,各自建筑城堡,分布在赫图阿拉周围,近者相距四五里,远的相距二十来里,总称为宁古塔六贝勒(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贝勒意为大官、高官,女真用以称各部强有力的酋长)。

觉安昌的四儿子名叫塔克世,塔克世的儿子就是努尔哈赤。

朝鲜文献多记作“老乙可赤”。

学术界认为其意为“猪皮”,也有人认为这个名字源于回鹘语,“努尔”即光明,“哈赤”即圣裔。

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

知识点·满族|现代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与“楛矢石砮”的典故!

知识点·满族|现代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与“楛矢石砮”的典故!

知识点·满族|现代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与“楛矢石砮”的典故!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

亦作“息慎”、“稷慎”。

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

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夷即有肃慎。

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

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康王时,肃慎复至。

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

史书记载,战国以后,只见挹娄而不见肃慎,直至三国、两晋时,肃慎之名又重新出现。

史学家有不同看法﹕一说当时肃慎为挹娄所阻隔,不得来朝,其名遂隐﹔一说挹娄即肃慎之改称,故两名互见,非于挹娄之外,又别有一肃慎。

而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史家多认为是属于肃慎系统的中国古代民族,与肃慎有密切的洲源关系。

肃慎分布大体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黑龙江流域出土的魏国平周布和今吉林、黑龙江两省发现的肃慎典型器物“石砮”,以及在上述肃慎人分布区内,普遍发现鼎、鬲等器物,都表明肃慎人与中原地区很早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频繁的交往和联系。

近代以来,考古学家对确定肃慎文化遗存十分重视,已有了一些重要发现。

综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初步说明远在3000年以前,肃慎人的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不平衡的状态。

分布在松嫩平原的肃慎人,可能农耕有了初步的发展﹔在长白山以东及以北的更多肃慎部落,则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还处在发展水平较平原地区各部落稍低的状态。

西周时肃慎人进贡楛矢石砮及一种名为麈的动物,都是肃慎人从事狩猎生活的一种反映。

“孔子识箭”的典故《国语·鲁语下》则记载有:'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

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日:'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之矢也。

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

民族传说·满族|肃慎族起源的传说:三天女浴躬

民族传说·满族|肃慎族起源的传说:三天女浴躬

民族传说·满族|肃慎族起源的传说:三天女浴躬满族先祖是6800年前的东北民族三大族系之一的肃慎,这个民族接续下去更名为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满语吉祥之意),直至满族。

追溯满族漫长历史,发现有许多古老而珍奇的神话传说,供读者阅读,以体会其中的含义。

肃慎族起源的传说:三天女浴躬这一关于满族先世肃慎祖先的原始神话传说,在《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文老档》、《皇清开国方略》、《满洲源流考》以及《清史稿》、《清鉴》等史著和典籍中都有记载,此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译述如下:古时候的长白山,山高地寒。

冬天里狂风劲吹不停,夏日里环山的野兽憩息山中。

山的东北布库里山下,有个湖泊曰布尔瑚里。

传说很早以前从天上降下三位仙女,到湖里野浴,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库伦。

突然飞来一只神鹊(喜鹊)口衔一个红果,在三天女佛库伦头上盘旋,丢下红果正入佛库伦口中(另一说法为神鹊将红果放在岸边三天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佛库伦上岸时发现红果颜色鲜美,爱不释手,含入口中)。

三天女洗浴完毕上岸穿衣服时,口中红果吞下腹内,并感而怀孕,告别二位姐姐,留下来想等生了孩子再回天庭。

不久,佛库伦生下一男孩。

据说这个男孩生下来就会说话,并很快长大。

这便是满族先世肃慎人的祖先。

这一则古老神话传说,反映了古肃慎人对自己部族起源的认识。

他们把喜鹊视为自己的祖先,显示了一种图腾崇拜。

后来又附会到清太祖努尔哈赤直系祖先上,在《满洲源流考》中,附加了一则与努尔哈赤直系祖先有关的神奇传说:佛库伦生下男孩后,便给他取名对布库里雍顺(因山而名),姓爱新觉罗(金子之意)。

佛库伦对儿子说:“天生下你是为了治定乱国,你应该去那里治理国家。

”说完便凌空而去了。

布库里雍顺乘着母亲留给他的刀形小船顺流至河,在河岸折树枝和野蒿为坐具,端坐在上面等待着。

时长白山东南鄂谟辉互地方有三姓(怒雅喇克、宜克勒、祜什哈哩三族)争为雄长,互相仇杀。

有一个人去河边取水,见布库里雍顺坐在枝蒿上,回村对大家说:“你们都不要争斗了,适才我在河边见一男子,看他相貌不像一般人。

山海经中的肃慎族,到底是不是满洲先祖?乾隆这么认为!

山海经中的肃慎族,到底是不是满洲先祖?乾隆这么认为!

山海经中的肃慎族,到底是不是满洲先祖?乾隆这么认为!作为清朝的统治族群,满族起源一直有所争议。

1777年乾隆一锤定音,在《满洲源流考序》中指出:我朝肇兴时,旧称满珠,所属曰珠申,后改称满珠,而汉字相沿讹为满洲。

其实即古肃慎,为珠申之音转。

显然,乾隆认为古之肃慎,即是后来的满族。

然而从史料上看,肃慎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那么这意味着满族实际上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满族、满洲是16世纪出现的新词)传统古史观认为,中国东北有三大基本族系:肃慎、秽貊(huì m ò)和东胡。

其中,从史料上看,肃慎历史算是最为悠久。

《竹书记年》: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

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

《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

《大戴礼记·少闲》中,也记载了肃慎,这一篇文章称赞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显然,以这一些记载来看,肃慎不是有3000年的历史,而是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

原因很简单,这是“虞夏以来东北大国”,所谓虞夏,就是指虞朝和夏朝,其中虞朝距今有5600—4000年。

当然,真正有文字记载的肃慎,是在商周时期,距今至少有3000年历史。

《尚书》中记载,“武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

王俾荣伯作《贿肃慎之命》”,周武王伐纣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因此肃慎历史应该还要往前推。

总而言之,从史料上看,肃慎历史悠久,至少有3000年历史。

因此,如果满族就是历史上的肃慎,那么乾隆这一认定,自然就说明了满族历史悠久。

由于历史烟云变幻,到了汉朝时期,史料中已经没有肃慎的直接记载,东北只有其他民族,比如挹娄、勿吉等。

那么,历史上的肃慎,到底是不是后来的满族呢?其实,这里面充满了未解之谜,原因很简单,辨别后来民族是不是肃慎的一个重要根据,就是朝贡品“楛(hu)矢石砮”。

所谓楛矢,就是长白山楛制成的箭杆,石砮就是松花江中坚硬的青石磨制的箭头。

满族的传说故事

满族的传说故事

满族的传说故事满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祖可以追溯到6800年前活动在东北地区的肃慎族。

经历代演变,肃慎族后来更名为挹娄、勿吉、靺鞨等,直到清代定名为满族。

满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文化。

笔者挑选满族传说中的三则传说故事,以飨读者。

一.肃慎族的起源 - 天女化鹊《清史稿》等多部史书记载了一个古老的满族原始传说——关于肃慎族起源的“天女化鹊”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三位美丽的仙女来到长白山脚下的一个湖泊戏水嬉戏。

她们是三姐妹,长女名曰恩古伦,次女名曰正古伦,三女名曰佛库伦。

某日嬉戏结束后,佛库伦正在岸边穿衣,一只红腹喜鹊飞来,口衔一颗鲜红的果实,落在她的衣襟上。

佛库伦捡起果实一看,颜色妖艳,忍不住吞入口中。

不久,佛库伦发现自己怀了身孕。

二姐妹飞升天界后,她独自在人间产下一个男婴。

这个男孩一出生就能说话,长大后名为对布库里雍顺,便是肃慎族的始祖。

这个古老的传说通过“天女化鹊”的神话,反映了肃慎族对自身起源的图腾崇拜,被视为满族的原始传说之一。

二.女真族的传说-海东青海东青,又称作“东方之鹰”,是女真族的图腾,象征着女真民族不屈而勇猛的精神气质。

满族先民留下了许多以海东青为核心的传说,其中《阿骨打与海东青》最为著名。

相传完颜阿骨打出生时,母亲被敌军追杀至乌拉山下。

一只巨大的白色海东青从天而降,围绕在襁褓中的阿骨打上空盘旋保护,并大声鸣叫“阿骨打”。

山神听见海东青的鸣叫,以为是在召唤自己助阵。

于是山洪泄泻而出,敌军覆灭。

阿骨打的父母感激海东青的救命之恩,便给孩子取名“阿骨打”,意为“靠海东青得子”。

阿骨打长大后依仗海东青的英明神武之气,率领女真族人建立了金朝。

海东青的传说体现出女真族视鹰为图腾、崇尚英勇好战的民族精神。

三.努尔哈赤时期的传说 - 乌鸦救主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的过程中,也有一则“乌鸦救主”的传说流传下来。

相传努尔哈赤在明军中做小伙计时,无意中展露自己有“七星斗”相的脚掌,遭明将李成梁嫉妒,欲加害。

满族 历史 介绍

满族 历史 介绍
满族?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7000千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满族
Man Zu
满族的历史
Man Zu De Li Shi
满族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7000千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 。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 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 族号,改称“满洲”。 •辛亥革命后被称满族。
满族的贡献
Man Zu De Gong Xian
在东亚历史上满族最早把几何原本翻译成满 文。 在东亚历史上满族人最早用满文翻译了周身 血脉图。 满族先人世界上最早驯化了大豆这种农作物 。满族先人最早利用大豆酿造大酱。
满族人最早用白菜腌制酸菜。
谢谢
Man Zu De Jian Zhu
• 满族住房继承了传统的 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 墙,院内有影壁。住房 一般为西、中、东三间 ,大门朝南。西间称西 上屋,设南、西、北三 面炕,以西炕为尊,俗 称“万字炕”,供有祖 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 神板。
火坑
满族Zu De Ti Yu Yun Dong
满 族 的 分布
Man Zu De Fen Bu
• 满族散居中 国各地,以 居住在辽宁 的为最多, 其他散居在 吉林、黑龙 江、河北、 内蒙古、新 疆、甘肃、 山东等省区 和北京、天 津、成都、 西安、广州 、银川等大 、中城市。 2000年统 计的满族人 口数为 1,068万。

满 族 的 八旗制度
• 射箭
• 摔跤
• 珍珠球
满 族 的 节日
Man Zu De Jie R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历史简介满族祖先肃慎
>传统古史观认为,我国东北有三大基本族系:肃慎、秽貊和东胡。

三族系起自先秦,迄于明清,贯穿东北古史之始终。

其中“肃慎族系”,自先秦肃慎之后,在汉魏为挹娄,北朝时是勿吉,隋唐为靺鞨,其后女真和满族皆出于此。

诸族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虽然自上世纪就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但至今仍有很多人持此观点。

那么,“肃慎族系”观缘何产生,它为何会有如此使人念念不忘的魅力呢?肃慎,又作息慎、稷慎、肃昚。

它作为一个族称在文献中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专称,一是作为他族的别称或代称。

前者仅见于先秦至西汉的史籍中,且都语焉不详。

从这些记载看,中原人对先秦肃慎的了解只限于来自北方(《左传》等),向中原“贡楛矢石砮”(《国语》等)和“大麈”(《逸周书》)。

其可考的文化特征不过石镞和捕鹿。

与之相反,汉魏以来的挹娄诸族则不同。

自从王欣率军追击高句丽王宫而“至肃慎氏(即挹娄的别称)南界”(《三国志·毋丘俭传》),中原对挹娄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其后,随着中原王朝在北方的势力延伸,中原与北方各族的交流与融合渐趋深入,中原对挹娄等族的认识也逐渐清晰、细致。

史书对他们的描述越来越详尽,这些族不仅地望可考,而且其风俗、物产等情况也都大致明了。

那么,地域等方面皆不可考的肃慎为什么被认作面貌可考的挹娄等族的先祖呢?其一,人们关于先秦时期肃慎的记载和传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根据《左传》、《国语》、《山海经》、《史记》和《汉书》等文献的记载,从传说中的虞舜、禹到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代,“海外肃慎”一直来服。

这使“肃慎来服”成了圣王威德远播的丰
功伟绩,为后世所景仰。

《大戴礼记·少闲》称颂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汉武帝云:“朕闻……周之成、康……教通四海,海外肃昚,北发渠搜,氐、羌徠服。

”(《汉书·武帝纪》)《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也谓:“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之功。

” 因而,历代帝王均把“肃慎来贡”作为衡量文治武功,体现威德及于四海的重要指标,十分重视来进贡的“肃慎”族。

《国语·鲁语》不仅首次明确记述了肃慎所贡为“楛矢石砮”,还说“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

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异姓,“使无忘服也”。

由于早期文献对肃慎记载过于简略,好大喜功的中原王朝便把进贡“楛矢石砮”与肃慎等同起来,即使族称不同也要强加以“肃慎”或“肃慎后裔”之名。

《三国志·挹娄传》谓:“挹娄……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

《隋书·东夷传》也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之肃慎氏也”。

有意思的是,《三国志》虽在作传时名为挹娄,但在记载其他史事尤其是言及向中原进贡时都用“肃慎”代指。

《后汉书》亦然。

唐代房玄龄等人撰写的《晋书》,更是全以“肃慎”代称晋时的挹娄。

宋、齐、梁、陈诸书以及《南史》亦如此。

遍检文献,古史对“肃慎族系”的记录大多源自“贡楛矢石砮”。

就这样,向中原贡(甚或使用)“楛矢石砮”的挹娄等族都被好溯古比附的史家贴上了“肃慎”的标签,这是“肃慎族系”观得以形成的主观原因。

从高句丽国王高琏“献肃慎氏楛矢石砮”(《宋书·蛮夷列传》)看,“肃慎氏楛矢石砮”甚至成为一种“品牌”,深得中原王朝的喜爱,连高句丽国也以此为贡。


二,挹娄及其以后各族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据考古资料分析,松花江南岸三江平原地区的滚兔岭文化的居民就是文献所记载的汉魏时的挹娄族(贾伟明、魏国忠:《论挹娄的考古学文化》,《北方文物》1989年3期)。

直接继承了滚兔岭文化的凤林文化是新发现的一种考古学文化(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友谊县凤林城址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11期),它很可能是勿吉所创造的。

而同属挹娄文化系统的波尔采——蜿蜒河文化(分布在黑龙江中游以下),在隋唐时期发展成为以绥滨同仁遗址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有学者认为后者的族属就是靺鞨族黑水部(冯恩学:《黑龙江中游地区靺鞨文化的区域性及族属探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期)。

而以绥滨3号墓葬为代表的辽代遗存和以绥滨中兴和奥里米城址及其附近的墓葬为代表的金代遗存,一般被认为是女真人的遗存,与同仁遗址遗存属于同一谱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七星河》,科学出版社,2004年)。

因此,从考古发现看,挹娄以至女真各族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承关系。

其三,挹娄、勿吉、靺鞨等族在文化面貌上存在共性。

考古学研究表明,栖息生长于三江地区的挹娄等族在文化特征上也具有相同之处:陶器都以夹砂褐陶为主,皆手制。

多见罐、瓮和平底碗。

大都素面,或有简单纹饰;有较多的石器和骨器;半地穴式房屋;有稳定的农业,渔猎经济仍占有一定地位。

这与文献中挹娄各族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或“高丽北”、“处于山林之间”、“常为穴居”、“好养豕”、产貂、“善射”的记载相吻合。

这些使得对东北原始部族了解不深的中原人产生误解:他们原来是一家人。

这可说是“肃慎族系”
观产生的客观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