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 历史 介绍
少数民族满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满族服饰与饮食
服饰特色
满族传统服饰以旗装、马褂、坎肩为主,色彩鲜艳,绣花精美。其中,旗装是 满族女性的传统服装,包括长袍、马蹄袖、袍肚、领口、袖口等部分。
饮食文化
满族传统饮食以肉食为主,如羊肉、猪肉、牛肉等,同时搭配杂粮和蔬菜。满 族特色菜包括白肉血肠、火锅等。此外,满族人还喜欢喝砖茶和奶茶。
满族建筑与交通
举办满族民俗文化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通过讲座、互动交流 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满族民俗文化的知识和内涵 。
推出满族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设置满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满族美食制作等体验 项目,让公众亲身感受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宣传教育
制作满族民俗文化宣传资料
01
编写满族民俗文化科普读物、制作宣传海报和视频等资料,通
为了保护和传承满族传统手工艺,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大了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培训支持。同时,民间 手工艺人也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和市场推广策略,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创新。
满族体育与游戏
满族体育与游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如“赛威 呼”、“打布鲁”、“跳马”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身体, 又增强了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少数民族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推介
讲师:XXX
日期:XXX
目 录
➢ 满族概述 ➢ 满族传统民俗文化 ➢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满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 ➢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实践与探索 ➢ 总结与展望
01
满族概述
满族的起源
起源传说
满族起源于女真族,相传古称肃慎,自先秦时期 便已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
历史背景
建筑风格
满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包括房屋、院落、围墙等。其中,房屋是满族家庭 的核心,院落则用于休闲和存放农作物。围墙则用于保护家庭财产。
满族传统文化介绍

满族传统文化介绍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满族传统文化的介绍:
1.服饰文化:满族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男子常常穿着长袍、短衫、百褶裤等,头戴鸭舌帽、披着貂皮斗篷;女子则穿着锦衣、锦裙、长袍等,头戴花环、花帽或蝴蝶披风。
2.食品文化:满族以猎食为主,喜欢吃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肉类食品,同时还有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如制作伊犁烤肉、铁板烧鱼等。
3.藏龙卧虎文化:满族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将领和政治家,如徐栾、岳飞等,因此被认为是藏龙卧虎之地。
4.住房文化:满族传统的住宅是“三合院”,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前院一般是门面,中院是供人活动的空间,后院是私人空间。
5.艺术文化:满族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民间戏曲“满剧”、舞蹈“旗袍舞”、乐器“二胡”等。
总的来说,满族传统文化充满独特性和魅力,深受人们喜爱和传承。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是满族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建立了封建王朝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习惯独特。
满族风俗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传统婚俗。
满族人民重视婚姻家庭,婚礼仪式庄重而庄重。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主要包括红头绳、拜堂、敬茶、披红等环节。
红头绳是满族婚礼的象征,新郎新娘分别戴上红头绳,象征着两人的联姻。
拜堂是满族婚礼的主要环节,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敬茶,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披红则是满族新娘在婚礼之后的一个仪式,新娘将红头绳解下,并将红头绳上的金银饰品赠予女方家人,表示对女方家人的感激之情。
除了婚俗外,满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习惯。
比如,满族人民非常重视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满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平安。
在祭祀仪式中,满族人民会摆放各种食品、酒水和祭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满族人民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
例如,满族春节期间会举行“瑞雪迎春”活动,用糕点制作各种形状的雪花,象征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在满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中,还有许多歌舞表演和传统游戏,如马拉松、踩高跷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满族人民的服饰也是满族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满族服饰多以蓝色、红色和白色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头巾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袍、长裙和头饰。
满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用金银丝绣、锦缎和珠子等做装饰,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富有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它体现了满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满族人民用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满族民族精神,使满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通过了解和学习满族风俗,我们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满族民俗(wq)

满 族
一 、 概 况
满族发展史: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元前商周时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 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北宋初年,女真部落 中的完颜部逐渐强盛,统一了今吉林省以北各部女真。元末明初,一部分 女真人南迁,到达吉林省和辽宁省北部及东部一带定居。明朝记载中分别 被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就是 后来形成满族的主要成员。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于 1616年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即汗位,国号曰“金”, 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在统一各部的征战过程中,创建了军政合一的八 旗制度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极即位。正式宣布废除女真旧 族称,定族名为“满洲”。直到今天,满族将这一天视为自己民族的诞生 日,称为“颁金节”。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 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身亡。旋即,满蒙八旗铁骑入关,席卷大江南北, 彻底推翻了统治疆域比元代大为缩小的明朝,建立起辽阔的大清帝国。清 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统治时间最长久的少数民族中央统一 政权。持续了260多年。满族自称“满洲”,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吉祥”。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将“满洲”简称为“满族”。
分布情况:满族,现有人口1068.23万,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主要分布
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 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 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
满 文 与 满 语
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射箭)
满族文化艺术大师
· 不在索罗杆上拴牲口 · 不准在西墙挂衣服,张贴年画。忌坐卧西炕 · 不能随便踢踏或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 · 服孝三年内不能穿红色衣物
满族介绍

镶蓝、白、镶白”八旗人。 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 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 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 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三大怪
一、大姑娘叼烟袋, 二、窗户纸糊在外, 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大姑娘叼烟袋
过去满族人过着 逐水草 而居 的游牧渔猎生活, 不但艰辛而且经常会遇 见蛇蝎蚊虫。吸旱烟不 仅可以驱蚊逐虫,还能 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 就连最毒的蛇也怕烟袋 油子,因此吸烟不仅仅 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 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 用。久而久之,代代相 传,形成了满族人爱抽 烟的习俗。
人口: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总人口为 1068.23万人,其中:男性554.78万人, 女性513.45万人;目前人口数在逐步增加, 平均年增长率0.79%。
在满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376.54万人,占总人口的35.25%; 乡村人口691.69万人,占总人口的64.75%。
语言文字
满文是由契丹字和汉字演变而来,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黑龙江 省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 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
制作人:
/10/29
.
46
满族的饮食习惯
满族人喜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同时也喜欢吃甜食、酸 菜、猪油,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 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满族的副食品中以猪肉为主,兼吃牛肉和野生动物,其它牲畜 一般是活不杀、死不吃。 忌吃狗肉
白 肉 血 肠
糕萨 ?其 蛋玛 条︵ 糕金 ︶丝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 康、乾盛世,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后经辛亥 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 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民族服饰 满族

便服
便袍或素,或暗花,或织绣各 式花纹,丰富多彩。 坎肩中一种名为一字襟,满语 称为“巴图鲁”,即勇士的意 思,朝廷要官多穿此坎,又称 “军机坎”,俗称“十三太 保”,因为这种马甲,四周镶 边,在正胸钉一横排纽扣,共 十三粒。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 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 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 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 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 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 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 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 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清初,穿马褂仅限于八 旗士兵,至康雍年间满族男 子穿用马褂的习俗已盛行, 青年喜着马褂以示武勇。以 后,由于清帝提倡骑射,经 常以马褂赏赐臣下,竟成为 一种“礼服”。皇帝赏给 “黄马褂”也成为极高的荣 誉。
02
part
常服
常服是在一般性正式场合 穿的服装。 褂是圆领对襟长褂,穿在 袍外。与礼服的箭袖不同, 常服褂为平袖,四面开叉, 身长到股,颜色多为石青, 花纹也无特别规定。后妃 常服以袍为主,纹饰多样, 有龙凤呈祥、彩凤双飞、 丹凤朝阳和百蝶等等。
贵族服饰
礼服
清代皇帝的服装基本上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 服和便服几大类。其中礼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种外褂)和衮 服(既可与朝袍套穿,也可与龙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 吉服包括衮服、龙袍;常服则是介于礼服和便服之间的一 种服装;外出或打猎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按清朝《大 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黄”,还用于御 殿朝贺及地坛祭地、先农坛和祭太庙等场合。至于其他颜 色朝服的穿用,则在祭天和天坛祈谷时用蓝色,日坛朝日 用红色,月坛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01
part
宗教信仰
环境气候
风俗习惯
第 贰 部 分
满 族 服 饰 概 况
满族历史讲解词

2
贡的上等佳品。 除此之外还有人参等,俗话说“关东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
驯养 满族人喜养六畜,人与狗的关系尤为密切,(努尔哈赤被明辽总兵李成梁追 捕时身边的大黄狗救了他的命,所以满族人的传统之一就是不吃狗肉不带狗皮帽 子)实际上家养的犬,为主人守夜看家,参与狩猎,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十 分密切。 满族先民习惯称“老鹰”为“老雕”雕中之王要数海东青。海东青体小而 俊键,以爪白者尤为珍贵,它上可捕天鹅,下可抓鱼兔,勇猛雄健,被满族人称 为“民族之鹰”。作为图腾崇拜。
第一个渤海国政权,统一东北,由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公元698年在敦化敖 东建立震国,自称“震国王”。公元713年,大祚荣受唐王册封为“渤海郡王”, 大祚荣是渤海国创始人,在位二十一年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公元 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立国228年。
第二个地方政权——金政权统一半壁江山长达百年之久,女真部首领,完颜 阿骨达,统一,他是女真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金王朝的奠基者和缔造者。 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曾四次迁都,金政权定都上京,迅速发展,于1125年灭 辽国,1127年灭北宋,1153年迁都燕京,第三次迁都河南开封,第四次迁都河南
伊通满高陈列室
讲解词 导言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下)午好! 欢迎光临伊通高级中学历史民俗文物陈列室,它是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示满族历史、文 化、风情的专业性陈列室。作为一所满族高中,传承与弘扬满族文化我们责无旁 贷。 本陈列室共设七个部分,分别是满族历史、生产、生活、礼仪、文化、信仰、民 族团结七个方面内容,向您展示满族传世文物三百多件。
民族风情:满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满族,现有⼈⼝9821180⼈。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东、新疆等省、⾃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有⾃⼰的语⾔⽂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分北部和南部两个⽅⾔。
满族先⼈曾经使⽤过⼥真⽂,明代失传。
满⽂创制于⼗六世纪末,是借⽤蒙古字母创造成的。
史称“⽼满⽂”。
由于借⽤蒙古字母不能完全表达满族的语⾳,⼗七世纪,皇太极下令对“⽼满⽂”进⾏改造,改造后的⽂字称“新满⽂”。
满⽂通⾏约三百年。
满族⼈⼤量⼊关以后,因满、汉民族杂居,满语⽂的使⽤范围逐渐缩⼩。
现在,除⿊龙江某些边远乡村少数⽼年⼈还会讲满语外,其他地⽅的满族⼀般通⽤汉语汉⽂了。
历史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是满族的最早祖先。
汉代称“(扌⾢)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末)(左⾰歇左)其后裔⼀直⽣活在长⽩⼭以北、⿊龙江中上游、乌苏⾥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关,统⼀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
辽、宋、元、明⼏个朝代则称“⼥真”。
长期⽣活在长⽩⼭以东、⿊龙江、乌苏⾥江流域的⼴阔地区。
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崛起,以⼥真⼈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蒙古⼈和朝鲜⼈,形成了⼀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宗教信仰古代满族曾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后来,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崇拜对象变得多元化。
⼀般满族家中除供观世⾳、关公、楚霸王神位外,还喜欢供“锁头妈妈”,⽤⿇线栓⼀⽀箭在门头,⼀年祭三、四次,祭时⼀般在晚上把箭头拿下来,摸⿊磕头,祈求“锁头妈妈”保祜⼀家平安。
满族先⼈对⾃然的崇拜是同狩猎⽣活和采集⽣活联系在⼀起的。
在这种条件下,⾐⾷都取之于野兽,⼈们把狩猎所获取的野兽,视为主宰野兽的“神灵”的恩赐,因⽽加以崇拜。
满族的先⼈当时还不理解⼈类的起源,认为某种动物与他们的⽒族有着⾎缘联系,于是视作⾃⼰的祖先,因⽽对它加以崇拜,这叫作图腾崇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 族 的 分布
Man Zu De Fen Bu
• 满族散居中 国各地,以 居住在辽宁 的为最多, 其他散居在 吉林、黑龙 江、河北、 内蒙古、新 疆、甘肃、 山东等省区 和北京、天 津、成都、 西安、广州 、银川等大 、中城市。 2000年统 计的满族人 口数为 1,068万。
•
满 族 的 八旗制度
满族的贡献
Man Zu De Gong Xian
在东亚历史上满族最早把几何原本翻译成满 文。 在东亚历史上满族人最早用满文翻译了周身 血脉图。 满族先人世界上最早驯化了大豆这种农作物 。满族先人最早利用大豆酿造大酱。
满族人最早用白菜腌制酸菜。
谢谢
Man Zu De Jian Zhu
• 满族住房继承了传统的 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 墙,院内有影壁。住房 一般为西、中、东三间 ,大门朝南。西间称西 上屋,设南、西、北三 面炕,以西炕为尊,俗 称“万字炕”,供有祖 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 神板。
火坑
满族传统民居
满族的体育运动
Man Zu De Ti Yu Yun Dong
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 这些现代姓氏有的取其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字 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如 瓜尔隹氏改姓关,索绰络氏改姓索,马隹氏改姓马 ,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改姓那等。也有将 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因 巴颜在满族语中有富有之意。皇族爱新觉罗氏改姓 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金子之意。
满族饮食禁忌
Man Zu Yin Shi Jin Ji
• 满族饮食之禁忌,最主要的是不杀、不食 狗及乌鸦之肉。这是因为满族的先人在长 期的渔猎生活中,狗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起 到过重要的帮手作用。后来人们就不忍心 杀食其肉,逐渐形成了忌食狗肉的习俗。 这种禁忌,始终在东北满族家庭中传无变 易。
满族的建筑
• 射箭
• 摔跤
• 珍珠球
满 族 的 节日
Man Zu De Jie Ri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 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 节和中秋节。 满族独特节日: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 宵节”。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 同
Man Zu De Ba Qi Zhi Du
满族在清朝时 分为八旗:正 黄旗、镶黄旗 、正白旗、镶 白旗、正蓝旗 、镶蓝旗、正 红旗、镶红旗 。
满 族 的 文字
Man Zu De Wen Zi
你 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道 吗
姓氏的转变
Xing Shi De Zhuan Bian • 满族历史上的八大姓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 、索绰络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 。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现代 满族的姓氏从历史上的八大姓基本冠以汉字姓为:
满 族 的 服饰
Man Zu De Fu Shi
满 族 的 小吃
Man Zu De Xiao Chi
香饽饽
驴打滚
满 族 的 小吃
Man Zu De Xiao Chi
沙琪玛
酸菜
满汉全席
Man Han Quan Xi
•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
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 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满汉全席 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 宴席。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 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 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 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 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 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满汉全席 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 坐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 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 道),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 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 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满族
Man Zu
满族的历史
Man Zu De Li Shi
满族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7000千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 。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 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 族号,改称“满洲”。 •辛亥革命后被称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