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风俗介绍

合集下载

满族风俗特点

满族风俗特点

满族风俗特点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满族风俗特点体现了他们的传统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下面将详细解释满族风俗的特点,并进行中心扩展描述。

一、满族的婚姻习俗满族婚姻习俗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民崇尚男尊女卑的观念,婚姻通常是由父母或长辈安排。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娘要在新房门口接纳新郎的父母,并向他们敬茶。

新郎要向新娘的父母行三鞠躬礼,表示尊敬和感激。

婚礼期间,还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仪式,以祈求新婚夫妇的幸福和顺利。

满族婚姻习俗凝结了满族人民对家庭和婚姻的尊重和重视,体现了他们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家庭价值观。

二、满族的服饰特点满族的传统服饰是满族风俗的重要方面。

满族男子的传统服饰包括蓝底长袍、长衫、高帽等,而女子的传统服饰则是以旗袍为主。

满族女子的旗袍通常是带有丰富的刺绣和图案,色彩鲜艳。

满族人民非常重视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他们认为传统服饰是满族文化的象征和瑰宝。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婚礼等场合,满族人民仍然会穿着传统服饰,展示他们的民族特色和自豪感。

三、满族的节日习俗满族的节日习俗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满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祈福和娱乐活动。

例如,在清明节,满族人民会扫墓祭祖,烧纸、献花、祭拜先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在中秋节,满族人民会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舞龙舞狮等,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满族的节日习俗反映了满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也是他们团结互助、共同享受生活的方式。

四、满族的饮食习俗满族的饮食习俗也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民以主食为主,主要有大米、玉米、小米等。

满族的传统菜肴有很多,如锅包肉、酸菜白肉、烤全猪等。

满族人民喜欢吃鱼、肉、蔬菜等,他们注重食物的口味和营养搭配。

在满族人民的饮食习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礼仪和规矩,如用筷子叉菜、尊长者先用饭等。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是满族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建立了封建王朝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习惯独特。

满族风俗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传统婚俗。

满族人民重视婚姻家庭,婚礼仪式庄重而庄重。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主要包括红头绳、拜堂、敬茶、披红等环节。

红头绳是满族婚礼的象征,新郎新娘分别戴上红头绳,象征着两人的联姻。

拜堂是满族婚礼的主要环节,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敬茶,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披红则是满族新娘在婚礼之后的一个仪式,新娘将红头绳解下,并将红头绳上的金银饰品赠予女方家人,表示对女方家人的感激之情。

除了婚俗外,满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习惯。

比如,满族人民非常重视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满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平安。

在祭祀仪式中,满族人民会摆放各种食品、酒水和祭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满族人民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

例如,满族春节期间会举行“瑞雪迎春”活动,用糕点制作各种形状的雪花,象征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在满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中,还有许多歌舞表演和传统游戏,如马拉松、踩高跷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满族人民的服饰也是满族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满族服饰多以蓝色、红色和白色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头巾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袍、长裙和头饰。

满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用金银丝绣、锦缎和珠子等做装饰,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富有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它体现了满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满族人民用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满族民族精神,使满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通过了解和学习满族风俗,我们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2024年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2024年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15、颁金节:农历十月十三日
公元 163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满洲这个新族名代替诸申(女真)的旧族名,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视为满族族称的诞生日。而颁金一词是满语音译,为诞生、出生之意。满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为这两个汉字有吉祥尊贵之意。因此约定俗成,各地满族同胞就都称这一盛大节日为颁金节。
17、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18、小年:农历二十三
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Leabharlann 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一、添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9、药香节:五月初五
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我国少数民族中满足也是为数众多的民族,但是你知道满足这个少数民族中有传统的风俗能这么吸引人们吗?不妨随大师一起了解下吧。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1、服饰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饰一样了。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

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

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

绣有精致图案。

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2、饮食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

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宗教和禁忌1、禁忌满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墙上有神龛,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准放空盘和空簸箕,因为祭祀时方盘装肉、簸箕装黄米面和炒黄豆面,空放是对神大不敬。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它与汉族一样,有许多传统节日和风俗。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期间,满人要穿着新衣服去拜年,并相互赠送贺年礼物,表示祝愿来年幸福吉祥。

正月初一,满族人要到祖坟上去祭祀祖先,祭祀完后举行隆重的“打祖”仪式,表示纪念祖先,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后的几天内,人们要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贺年礼品。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周礼·夏官》记载:“以仲夏之月观竞于虫兽”。

据《韩非子》载:“俗以五月五日竞舟于水为患”。

这两种记载反映了端午节在春秋之前就已形成了。

端午节在汉代以前称为“重午”、“浴兰节”等。

满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满族的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正月初一早晨人们要到祖坟上祭祀祖先;其次是在祭祀的基础上进行沐浴、换新衣,然后才可以吃饺子和汤圆;第三是吃饺子,以取平安吉祥之意;第四是燃放鞭炮等。

—— 1 —1 —。

满族生活风俗

满族生活风俗

《满族生活风俗》一、服饰风俗满族的服饰那可真是独具特色,就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他们的旗袍,剪裁合身,能把人的身材衬托得婀娜多姿。

我有个满族朋友,她穿上传统的旗袍参加活动,哇,那简直美极了!她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古典美人。

满族的服饰还很注重细节,领口、袖口的花纹都绣得特别精致,就像在衣服上绣满了故事。

而且他们的帽子也很有讲究,有的帽子上还会装饰各种漂亮的羽毛和宝石。

你想想,这走在街上,得多吸引人的目光啊!你有没有穿过满族的服饰呢?要是有机会,一定要试试,感受一下那种独特的魅力。

二、饮食风俗满族的美食那叫一个丰富多样,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

他们特别喜欢吃饽饽,各种各样的饽饽,有甜的、咸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就像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宝贝。

我去一个满族朋友家做客的时候,他妈妈做了一大桌子的饽饽,有萨其马、驴打滚儿,那味道,简直绝了!吃一口,甜在嘴里,美在心里。

满族还喜欢吃火锅,尤其是冬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那感觉,别提多温暖了。

他们的火锅和我们平时吃的不太一样,锅底通常会有一些特别的调料,煮出来的肉特别香。

你是不是也觉得美食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呢?有机会一定要尝尝满族的美食哦!三、居住风俗满族的传统居住方式也很有特点,他们的房屋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这样能充分采光,让屋子里暖洋洋的。

房子的布局也很合理,有正房、厢房。

我参观过一个满族的古村落,那里的房子保存得特别好。

正房一般是长辈住的,显得庄重又威严。

厢房则是晚辈住的,布置得很温馨。

院子里还会种上一些花草树木,春天的时候,花开满院,香气扑鼻,就像一个美丽的小花园。

满族的房屋建筑还很注重保暖,冬天的时候,屋里也不会觉得冷。

你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是不是也觉得一个舒适的家很重要呢?四、礼仪风俗满族的礼仪那是相当讲究,处处都体现着对人的尊重。

见面的时候,他们会行请安礼,男士打千,女士则行蹲安礼,动作优雅又大方。

我有一次参加满族的婚礼,那场面可真是热闹。

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满族人勤劳朴实,热情好客。

他们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饮食习俗
满族人喜欢吃“三白”,即:白菜、白萝卜和黄瓜。

民间谚语说:“百菜不如白菜,白菜白吃不长肉。

”满族人喜欢吃炖菜,如炖大鹅、炖鱼、炖排骨、炖肉等,这些菜肴都是用鸡、鸭、鱼等食材制作而成的,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满族人还喜欢吃酸辣食品。

酸菜和酸辣椒是满族人最喜欢的食品。

他们还喜欢吃满族风味小吃——牛舌,这是一种用牛舌做的菜肴。

服饰
满族人特别喜欢穿长袍马褂,上身穿棉衣棉裤,下身穿长裤。

男女都戴瓜皮小帽,年轻女子用青布做头巾,包头。

满族妇女还喜欢穿对襟褂子和马褂,下着短裙。

丧葬习俗
满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于人间,所以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

丧葬仪式主要有:开棺、下葬、上坟烧纸等。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真三部。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 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汉族、蒙古、 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 成。同时,也有一部分辽代女真的后人并未被编入八旗, 变成现 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
马蹄底鞋
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 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这种 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 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 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 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 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发饰
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 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 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
旗头
“旗头”满语称之为“ 满族头饰答拉赤”上面绣图 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 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 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 扭动,使之身体挺直。
满族历史上的八大姓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 索绰络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到 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现代满族的 姓氏从历史上的八大姓基本冠以汉字姓为:佟、关、 马、索、齐、富、那、郎。除了八大姓之外还有西林 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郭络罗氏等等,当然最最尊 贵的姓氏要数爱新觉罗氏了。这些现代姓氏有的取其 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字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 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如瓜尔佳氏改姓关,索绰络氏 改姓索,马佳氏改姓马,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 氏改姓那等。也有将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如 巴颜氏改姓富,因巴颜在满族语中有富有之意。皇族 爱新觉罗氏改姓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金子之意。
(满文: 拉丁转写:Manju),旧称满洲 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 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目前满族人 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 1,068万),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 (5,385,287人),河北省(2,118,711 人),其他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 新疆、山东等省区及北京、天津、福州、 成都、西安、广州、乌鲁木齐等大、中城 市400余万。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 特点。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 万。
饮食风俗

满族传统主食有停悸 、煮饽饽(饺子)、米饭、林米水饭、 高粱米(休米)豆干饭、豆糕、酸汤子等。尤其喜欢吃粘食 和 甜味食品,如饽饽、年糕等。流传至今的"驴打滚"、全羊席、酱肉也是满族 人传统吃肉方法。酸菜是他们喜欢的素食,或炒,或炖, 或凉拌。
满族名人
渤海郡国
渤海国7世纪末(唐代中期)粟末靺鞨(满族先人的一部)领 袖大祚荣建立了渤海国。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 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五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 到9世纪末,渤海国被辽所灭。
辽金时期
辽代(相当于北宋)时期,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熟 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 等等,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其中生女真的完颜部逐 渐强大,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
男子旗装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 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 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 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 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 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 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 周围的头发。 女子旗装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 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 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 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 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 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 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 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 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满清第一才子---纳兰性德所著《饮水词集》和《侧帽集》, 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正白旗包衣曹雪芹所著 《红楼梦》,以封建贵族家庭生活为背景,广泛反映了当 时中国社会现实,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将中 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 上占居重要地位。

满族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出了《龙须沟》、《女店 员》、《茶馆》、《正红旗下》等大量文学作品,受到广 大群众的喜爱。,胡昭、李惠文、朱春雨、赵大年、马云 鹏、赵玫、叶广芩、江浩、于德才、孙春平、边玲玲、庞 天舒、关仁山等众多作家与诗人的作品,更勾勒出满族文 学蓬勃而持续发展的轨迹。截止2002年,中国作家协会中 的满族会员,已有145人。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 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各 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 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 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 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 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 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 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 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 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 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 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 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 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