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习俗 满族人生育后会有何出人意料的习俗

合集下载

清代宫廷生育礼俗

清代宫廷生育礼俗

清代宫廷生育礼俗1.诞生生儿育女在宫中要比民间更为重视。

但有关习俗在宫史中很少记载,只能在清宫档案中见到一些零星材料。

(1)遇喜与接生宫中女眷一经“遇喜”,便在衣食住行方面享受较平日更为优厚的待遇。

生育前,其女性亲属还可入宫照顾。

如慈禧太后作懿嫔时怀了后来的同治帝载淳,生育前3个月,其母即被允入宫同住。

怀孕嫔妃住所旁还挖有“喜坑”,挖好后要念喜歌,并在坑内安放筷子(谐“快生子”之音)和红绸、金银八宝等物。

临产时,产房外还要挂大刀以镇邪,放易产石以助产。

这些都是为生产顺利、母子平安而设。

接生事宜由稳婆(俗称“接生婆”)负责。

稳婆是由各衙门推荐并经御医考试后方可入宫服务的专职接生人员,有着丰富的接生经验。

接生后,母子由御医“请脉”验看,一切平安,再用中药福寿丹开口。

(2)乳母和保姆与民间不同的是,清宫后妃所生子女不是由母亲哺养,而是一经出生便由乳母和保姆(又称侍母)携至它处哺养。

而亲生母子却难得见面。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皇子生,无论嫡庶,一堕地即有保姆持之出,付乳媪手。

一皇子例须用四十人:保姆八、乳母八,……自堕地即不与生母相见。

每年见面有定时,见亦不能多言。

……自襁褓至成婚,母子相见殆不过百余面耳。

”乳母和保姆从内务府所属包衣妇女中选择。

清制,宫中有生育之事,由内务府总管太监预先通知包衣佐领,让其推荐年青、体健并有育儿经验的妇女候选。

选中者即为皇家乳母或保姆,而她们的子女则由宫中出银另雇妇女哺养。

辅助哺养皇子(女)的还有太监和宫女。

皇子(女)断奶后,乳母数量减少,但仍有一人长期留用。

依制,皇子在入学(六岁)之前,都要由内宫移至“阿哥所”(宫中东五所、南三所的俗称)居住。

此时照顾每位皇子生活起居的,除八品太监1人,小太监4人、勤杂妇差2至4人外,还有乳母1人、保姆2人。

虽然她们的地位很低,只相当于普通技工,侍候皇子、公主的待遇最高也不过每月赏银二两、白米二斗,但是由于她们长期与皇子(女)生活在一起,彼此间有着很深的感情,日后一旦所哺养的皇子登上帝座,便会得到莫大的好处。

苗族 生育观

苗族 生育观

苗族的生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怀孕和生育:在苗族地区,女性怀孕后,会进行一系列的习俗活动。

比如,苗族妇女怀孕期间信奉胎神,认为胎神能保佑胎儿健康成长,也能损伤胎儿。

因此,孕妇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避免触犯胎神。

2.诞生礼:婴儿出生后,会举行诞生礼。

诞生礼包括三朝礼、十二朝、满月礼、对岁等部分。

比如,三朝礼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仪式,就是杀鸡敬祖。

在这一天,婴儿的满月礼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祭拜祠堂、宴请宾客,还要进行命名仪式。

3.命名礼:命名仪式也是苗族生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苗族地区,婴儿的命名通常由寨老或家族中的长者完成。

他们根据婴儿的出生时辰、性别、家族传统等因素来为婴儿命名。

4.成长和养育:在苗族地区,婴儿的成长和养育是非常重要的。

苗族人民认为,婴儿的成长需要得到神灵的庇佑和家族的照顾。

因此,在婴儿出生后,家人会请寨老或巫师为婴儿进行祝福仪式,祈求神灵庇佑婴儿健康成长。

同时,家人也会为婴儿准备各种生活用品和营养食品,以保障婴儿的健康和成长。

总的来说,苗族的生育观强调了生命的神圣性和家族的重要性。

在苗族地区,生育不仅是家庭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

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和力量,通过各种仪式和习俗来祈求神灵的庇佑和祝福。

这种生育观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家族的重视,也反映了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满族民俗文化礼仪

满族民俗文化礼仪

满族民俗文化礼仪民族信仰文化满族曾信仰萨满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师。

满族的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意,故崇拜的神祗既多又杂。

祭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宫廷与民间之别,富者与贫者之别及地区之别、家族之别。

清王朝初期,皇宫里的萨满多由熟悉爱新觉罗氏族方言而又聪明伶俐的女人担任,称萨满太太,专管皇帝举行各种神典,口诵满语祭神,与民间为人治病的萨满不同。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东北的宁古塔和爱辉等地,满族仍然保有萨满教。

民间萨满分两种,一种是跳神的萨满,为人治病、问卜、求神驱鬼,另一种是管理祭祀的家萨满,负责祭祀祖先神。

过去满族的农民“信巫不信医”,有病先请萨满跳神,无效才请医生诊治。

萨满祈祷跳神时,头戴尖帽,缀五色纸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身穿长布裙,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中念念有词。

而家萨满在各姓氏中都有一名。

在祭祀祖先时跳神唱满语神歌,歌颂一年的丰收,或赞颂祖先的功德。

服饰文化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

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

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

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

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别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

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

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用狍鹿皮为衣。

进入辽沈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服饰也等级化了。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习俗文化满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说说满族古老习俗吧!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

说说满族古老习俗吧!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

说说满族古老习俗吧!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长白山重峦叠嶂,郁郁葱葱,奇珍异兽,莺歌燕舞。

更有那山顶天池,山湖相映,碧波荡漾。

古老的传说。

一日,天上三位仙女来天池沐浴。

有神鹊衔来一个美丽的果实。

被一个仙女吃了。

于是就怀孕生下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就是满族人的祖先。

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

下面就唠唠,满族人都有哪些习俗吧。

满族人是很敬畏崇拜祖先的。

他们供奉祖先的神位,在屋里西边的山墙上。

神位的上边贴着不同颜色的“挂器”表示是属于哪个旗的,一共有八种颜色。

后边墙上,贴着家谱,上面按顺序写着祖先的名字。

供桌上有小碟,小碟的个数代表这个家族来自长白山的几道沟。

三十晚上,全家人都要给老祖宗磕头,也给长辈磕头。

三十晚上,满族人还有闭灯的习俗。

就是大年三十晚上,要闭一会灯。

那是为了纪念有位叫梨花的汉族姑娘。

是她偷偷放走了老罕王,而自己却被处死了。

所以,人们怀念她。

三十晚上,要把灯熄灭一会。

意思是让她在过年时,换上新衣服。

因为冬天严寒。

所以每家都是南北炕。

这样有利于取暖。

南北炕的西边,是万字炕,一米宽。

把南北炕连接起来。

那个小炕是严禁坐人的。

那上面是祖宗的牌位。

正房前面东边的墙上。

有个神龛,那时供奉天地之神的,杀猪时,要往猪耳朵里滴几滴酒,看看神的旨意。

灶台的后边,是灶王爷的牌位。

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全家人都要给灶王爷磕头,希望他上天言好事。

大年三十,就把灶王爷请回来。

盖房子不用一个钉子,全是木头相互咬合。

需要很高的技艺。

老百姓的房子都是黄泥和石头建成。

上盖或者用稻草,或者用山草苫,三五年苫一次。

保温效果好。

有的都能挺百八十年。

窗户都是上下开的。

没有左右开的。

窗户上没有玻璃,糊专门的“窗户纸”。

窗户纸是糊在外面的,目的是怕窗棱积雪。

门是对开的,冬天会漏风。

院子里有个“淹坑”,往里面倒脏水,也积肥用来种地。

因为严寒,所以男人喜欢喝酒,女人喜欢用大铜烟袋抽自己种的烟。

因为气候严寒,所以家家都有黄泥做的大火盆。

用来取暖。

吃饭时。

满族习俗 满族人的生育观是怎样的

满族习俗 满族人的生育观是怎样的

满族习俗满族人的生育观是怎样的>满族的生育观,旧时有重男轻女思想,至今依然,而且以多子多女为福。

生男孩,则在房门左框上挂一木制小弓箭;若生女孩,则在房门右框上挂一条或红或兰的布条此谓“他哈补钉”。

这个仪式称之为“悬弓挂帛”。

“落草”。

生儿落草是满族生育习俗。

妇女怀孕,被认为是全家的一件喜事。

为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对孕妇有许多清规戒律,如: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进产房;不准祭祀祖先和参加别人的婚礼;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盐和酱,惟恐孩子成“喉巴”。

其规矩之繁多,往往给产妇精神上造成很大压力。

产房一般不设在西屋,不能将孩子生在炕席上。

孕妇生产前,要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铺上谷草,让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孩子出生称“落草”。

满族生育还有“采生”和“开奶”之说。

婴儿看到的第一个外人被称为“采生人”,意为采生人将对婴儿产生影响,有的还被认为干爹干妈。

开奶,是请多子女的妇女给婴儿喂第一口奶,意谓消灾无病好养活。

“洗三与打聪明”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进行“洗三”,将一个儿女双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称为姥姥)接到家中,由姥姥用一大铜盆给孩子洗热水澡,边洗边唠叨:“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脸蛋,做知县……”。

最后用一根大葱打三下,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

”说完,孩子的父亲将大葱扔到房上,亲友们一齐向孩子的父母道喜。

“办满口”。

婴儿满月,要举行上索仪式,宴请亲友。

上索,即将“子孙绳”请出,一端栓于祖先板的斜柱子上,另一端拉至门外,栓在早以准备好的柳枝上,然后全家人向祖先板叩拜。

生男孩则在索绳栓一小弓箭,生女孩,则栓上“他哈补钉”。

亲友都来祝贺、馈赠礼品,多是送长命锁等。

“挂悠车”。

满族人生第一个孩子,满月时,姥姥家要给孩子蒸“河咧”(长蛇型的面驹驹),俗谓吃了可多生发。

其舅父在这天要送给一个悠车,并亲手挂起来。

悠车以经人用过的为佳,俗称“养活孩子吊起来”。

亲友要送小衣服和小铃铛等玩具。

满族礼仪习俗

满族礼仪习俗

满族礼仪习俗篇一:满族礼仪忌讳礼仪忌讳:满族尊老敬上,居家对父母三天请一小安,五天请一大安。

满族人忌害乌鸦、喜鹊、狗,有并于崇鸦、鹊、狗的习俗。

不准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

服孝中男子不剃发,女不簪花,三年内不穿红。

室内禁忌: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

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

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

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0.禁杀狗满族禁杀狗、吃狗肉、服狗皮。

明末以来满族人有不食狗肉之俗。

民间相传努尔哈赤被明兵追杀,昏睡在荒草甸里,追兵放起火来,跟随他的大黄狗沾水灭火救了罕王,最后却累死了。

为报答大黄狗“救驾之恩”,满族从此不吃狗肉不穿狗皮缝制的衣服。

实际上,满族敬犬习俗是在长期狩猎生活中形成的。

狗在满族的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狗可以看家、狩猎、拉纤、拉爬犁、侦察、传递情报等。

禁捕食鸦鹊满族认为鸦、鹊为吉祥之鸟,当为原始图腾崇拜之遗,也出于“神鹊救主”之意。

民间相传老罕王努尔哈赤被明兵追杀,躲在树洞中,一群鸦鹊飞来,掩护罕王脱险,所以满族不伤害鸦鹊,并且忌食鸦鹊。

禁坐西炕满族卧室布局特点是环室三面筑火炕,其西炕窄,下通烟道,炕口一般不摆设杂物,因为西炕壁上供奉着神圣的祖宗板。

祖宗板上放有神匣,神匣内有祭神的神器或神木,故而忌坐西炕。

祭祀中的禁忌满族家祭中的禁忌有:不许怀孕者、衣狗皮者、疯癫者、僧丐、衣孝者入祭,祭祀吃剩的骨头和肉必须送到高岗上,或撒到江河中。

满族院内的索伦杆不得污秽,不许在神杆下拴马和喂家禽。

祭祀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能食肉动荤,不能参加吊丧等等。

满族的生活习俗

满族的生活习俗

满族的生活习俗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二)“报丧”:死者停放完毕,即发“口报条”向亲友“报丧”。

用白纸条写清地址、人称、死亡年月日时和“接三”(表示丧事大典开始)日期。

亲友接条后即于当日和“接三”前前往吊唁。

“接三”时再去“送三”。

与此同时,丧主印“讣闻”分送亲友,注明丧家住址。

“讣闻”上写明“接三”、“唪经”、“伴宿”、“发引”等项,以便亲友前来吊唁。

(三)丧事经过“起经”、“伴宿”等仪式后,即进行“发引”(出殡)。

亲友们按“讣闻”开列时间,于清晨前来送殡。

俟吉时到,高举两支“门图”(表示丧家属于哪个旗),八根旗子分开左右,孝子率领全家行礼哭出灵堂,亲友们送“金棺”到大门内,孝子跪在杠前奠酒行三叩礼,丧家长辈向亲友拦送致谢,内眷即坐车送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满族习俗满族人生育后会有何出人意料的习俗
导语:满族十分重视对子女的生育。

妇女一旦怀孕,被视为全家吉事,这时婆母便告诉她一些保胎知识和传统禁忌。

如:不准孕妇到别人的产房去,不准坐
满族十分重视对子女的生育。

妇女一旦怀孕,被视为全家吉事,这时婆母便告诉她一些保胎知识和传统禁忌。

如:不准孕妇到别人的产房去,不准坐锅台、穿台。

不许大哭大笑,不准侍奉祖先神。

怀孕五月,不许去马棚,不许牵马等。

满族风俗关于婴儿
小孩出生称“落草”。

据说,古时满族妇女在炕上临产时,要卷起炕席,铺上谷草,产妇在谷草上分娩,以后便相沿成习。

小孩“落草”后,如果是男孩,要悬一小弓箭于门左,象征其长大后成为一个优秀射手;若是女孩,则门前挂一红布条,象征吉祥。

婴儿出生的第二天,要请子妇多、身体好的妇女喂第一次奶,叫“开奶”。

第一个进产房看孩子的外人叫“采生人”。

满族认为婴儿长大后性格会像“采生人”的性格,所以十分注重挑选“采生人”。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洗三”,请儿女双全,德高望重的老太太给孩子沐浴,也称沐浴礼。

沐浴用大铜盆,内放槐树叶、艾蒿,倒上热水后,前来祝贺的亲友们则将铜钱、花生和鸡蛋等放入盆内,叫做添盆。

沐浴过程中,如婴儿放声大哭,则视为大吉大利,这叫“响盆。

”孩子出生后第七天开始上悠车。

满族风俗关于悠车
悠车也叫摇车,用桦树皮做成,长约1.3米,宽0.7米有作,两端呈半圆形,如同小船。

后世的悠车多用椴木薄板做成,边沿漆以红色,绘制花纹,书写有吉利话,十分美观。

悠车挂在房梁上,摇起来十分轻便,为了使婴儿保持胳膊、腿平直和避免翻身时掉下来,一般用布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