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满族建筑

合集下载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引言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其中,节日作为传承和弘扬满族传统的重要形式之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满族的传统节日,以帮助读者更加了解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千年传统的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满族人民非常重视和庆祝的节日。

每年的清明节,满族人民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拜和祭扫,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各种文艺演出和传统活动,如舞龙舞狮、打马球等,展示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满族人民非常重视和喜爱的节日之一。

满族人民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舟赛和吃粽子的活动,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纪念。

此外,满族人民还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各种传统体育竞技和民俗活动,如踏青、踢毽子等,让人们感受到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魅力。

三、彰显家国情怀的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满族人民非常重视和庆祝的节日之一。

满族人民在中秋节期间会家人团聚,品尝美味的月饼,并举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赏月、歌舞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彰显了满族人民对家庭和团圆的珍视,也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思念和爱国情怀。

四、表达美好祝愿的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对满族人民来说也是如此。

满族人民会在春节期间举行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放鞭炮等。

此外,满族人民还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团圆美食。

春节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满族人民会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五、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上述四个传统节日外,满族人民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节日。

例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满族人民会举行花灯展览和猜灯谜的活动。

还有重阳节,满族人民会在这一天登高远足、观赏秋景,祈求健康长寿。

除此之外,满族人民还有一些与农耕文化相关的传统节日,如立夏、农历小满等。

结语满族的传统节日是满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庆祝这些节日,满族人民表达对祖先和家人、祖国的思念和祝福。

少数民族满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满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满族服饰与饮食
服饰特色
满族传统服饰以旗装、马褂、坎肩为主,色彩鲜艳,绣花精美。其中,旗装是 满族女性的传统服装,包括长袍、马蹄袖、袍肚、领口、袖口等部分。
饮食文化
满族传统饮食以肉食为主,如羊肉、猪肉、牛肉等,同时搭配杂粮和蔬菜。满 族特色菜包括白肉血肠、火锅等。此外,满族人还喜欢喝砖茶和奶茶。
满族建筑与交通
举办满族民俗文化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通过讲座、互动交流 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满族民俗文化的知识和内涵 。
推出满族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设置满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满族美食制作等体验 项目,让公众亲身感受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宣传教育
制作满族民俗文化宣传资料
01
编写满族民俗文化科普读物、制作宣传海报和视频等资料,通
为了保护和传承满族传统手工艺,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大了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培训支持。同时,民间 手工艺人也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和市场推广策略,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创新。
满族体育与游戏
满族体育与游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如“赛威 呼”、“打布鲁”、“跳马”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身体, 又增强了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少数民族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推介
讲师:XXX
日期:XXX
目 录
➢ 满族概述 ➢ 满族传统民俗文化 ➢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满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 ➢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实践与探索 ➢ 总结与展望
01
满族概述
满族的起源
起源传说
满族起源于女真族,相传古称肃慎,自先秦时期 便已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
历史背景
建筑风格
满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包括房屋、院落、围墙等。其中,房屋是满族家庭 的核心,院落则用于休闲和存放农作物。围墙则用于保护家庭财产。

满族文化

满族文化

民族文化语言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

宋、金时代,女真人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早期女真文字是从汉字脱胎出来的表词音节文字,但久已失传。

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以蒙古字母拼写满语读音,形成一种新的文字,称为“老满文”。

皇太极时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点,用来区分语音,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满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在清代长期使用,一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文字,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清中期以后,满语逐渐被放弃,满族基本上使用汉语北方方言,只有旗人内部和旗籍官员,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仍然必须使用满语。

到20世纪80年代,除了东北个别边远地区和新疆的锡伯族少数老人尚能使用满语外,满语已经消失了。

但是,作为曾经广泛使用的语言,满语在许多地方的汉语方言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今天东北各地和北京等地的汉语中,还保留有大量的满语语音和词汇。

留居于全国各地的驻防旗人后裔,多操掺杂着当地语音的北方方言,形成一个个的“方言岛”。

[3-4] [4-11]姓氏海东青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丰富而复杂,极富民族文化特色。

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

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

一般一个穆昆只有一个哈拉,但也有数个穆昆属于同一哈拉的情况。

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中国各民族的姓氏中,仅次于汉族。

与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满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但就后来的发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为氏和以部族为氏两种。

女真人往往一个穆昆聚居一处,宋元以后,又深受蒙古族的影响,所以称名而不称姓。

清入关后,民族关系不断发展,汉军旗人多有用满族称名不称姓的方式命名的,而满洲旗人深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很多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纽呼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

满族风俗特点

满族风俗特点

满族风俗特点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满族风俗特点体现了他们的传统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下面将详细解释满族风俗的特点,并进行中心扩展描述。

一、满族的婚姻习俗满族婚姻习俗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民崇尚男尊女卑的观念,婚姻通常是由父母或长辈安排。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娘要在新房门口接纳新郎的父母,并向他们敬茶。

新郎要向新娘的父母行三鞠躬礼,表示尊敬和感激。

婚礼期间,还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仪式,以祈求新婚夫妇的幸福和顺利。

满族婚姻习俗凝结了满族人民对家庭和婚姻的尊重和重视,体现了他们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家庭价值观。

二、满族的服饰特点满族的传统服饰是满族风俗的重要方面。

满族男子的传统服饰包括蓝底长袍、长衫、高帽等,而女子的传统服饰则是以旗袍为主。

满族女子的旗袍通常是带有丰富的刺绣和图案,色彩鲜艳。

满族人民非常重视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他们认为传统服饰是满族文化的象征和瑰宝。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婚礼等场合,满族人民仍然会穿着传统服饰,展示他们的民族特色和自豪感。

三、满族的节日习俗满族的节日习俗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满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祈福和娱乐活动。

例如,在清明节,满族人民会扫墓祭祖,烧纸、献花、祭拜先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在中秋节,满族人民会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舞龙舞狮等,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满族的节日习俗反映了满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也是他们团结互助、共同享受生活的方式。

四、满族的饮食习俗满族的饮食习俗也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民以主食为主,主要有大米、玉米、小米等。

满族的传统菜肴有很多,如锅包肉、酸菜白肉、烤全猪等。

满族人民喜欢吃鱼、肉、蔬菜等,他们注重食物的口味和营养搭配。

在满族人民的饮食习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礼仪和规矩,如用筷子叉菜、尊长者先用饭等。

满族传统文化介绍

满族传统文化介绍

满族传统文化介绍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满族传统文化的介绍:
1.服饰文化:满族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男子常常穿着长袍、短衫、百褶裤等,头戴鸭舌帽、披着貂皮斗篷;女子则穿着锦衣、锦裙、长袍等,头戴花环、花帽或蝴蝶披风。

2.食品文化:满族以猎食为主,喜欢吃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肉类食品,同时还有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如制作伊犁烤肉、铁板烧鱼等。

3.藏龙卧虎文化:满族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将领和政治家,如徐栾、岳飞等,因此被认为是藏龙卧虎之地。

4.住房文化:满族传统的住宅是“三合院”,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前院一般是门面,中院是供人活动的空间,后院是私人空间。

5.艺术文化:满族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民间戏曲“满剧”、舞蹈“旗袍舞”、乐器“二胡”等。

总的来说,满族传统文化充满独特性和魅力,深受人们喜爱和传承。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是满族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建立了封建王朝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习惯独特。

满族风俗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传统婚俗。

满族人民重视婚姻家庭,婚礼仪式庄重而庄重。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主要包括红头绳、拜堂、敬茶、披红等环节。

红头绳是满族婚礼的象征,新郎新娘分别戴上红头绳,象征着两人的联姻。

拜堂是满族婚礼的主要环节,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敬茶,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披红则是满族新娘在婚礼之后的一个仪式,新娘将红头绳解下,并将红头绳上的金银饰品赠予女方家人,表示对女方家人的感激之情。

除了婚俗外,满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习惯。

比如,满族人民非常重视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满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平安。

在祭祀仪式中,满族人民会摆放各种食品、酒水和祭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满族人民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

例如,满族春节期间会举行“瑞雪迎春”活动,用糕点制作各种形状的雪花,象征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在满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中,还有许多歌舞表演和传统游戏,如马拉松、踩高跷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满族人民的服饰也是满族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满族服饰多以蓝色、红色和白色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头巾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袍、长裙和头饰。

满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用金银丝绣、锦缎和珠子等做装饰,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富有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它体现了满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满族人民用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满族民族精神,使满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通过了解和学习满族风俗,我们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满族传统文化

满族传统文化

满族传统文化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下为满族传统文化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满族的传统服饰:满族传统服饰以“五色缤纷”为特点,代表了满族人的身份和身份地位。

男性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西装,蓝色短衫,头巾和麻鞋。

女性的传统服饰则包括弯月纹婚服,十二角锦袍,锦裙和头饰等。

2. 满族的传统歌舞:满族传统歌舞形态多样,包括了锦葫芦,马头琴,堆龙舞,女儿红等。

这些歌舞形式都有着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带给人们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3. 满族的传统食品:满族传统食品丰富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锅巴菜、鸭子、酱肉和五味子酒。

这些传统食品有着独特的滋味和制作工艺,代表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

4. 满族的传统建筑:满族传统建筑主要为宫殿、展览馆、园林和城镇等建筑。

这些建筑物大多以黄色、红色、绿色为主色调,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展现了满族人民的建筑文化和历史传承。

5. 满族的传统节日: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农历新年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活动,代表了满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国家历史。

满族文化解读

满族文化解读

满族文化解读
满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建立者。

满族文化深受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满族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达慕”大会,这是一个集体育竞技、文艺表演、商品交易于一体的盛会。

满族还会庆祝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但在庆祝方式上保留了一些满族特色。

例如,春节期间,满族人会进行祭祖、贴对联、放鞭炮等活动,同时还会跳满族舞蹈、演唱满族歌曲。

二、民间传说
满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满族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如《 满洲源流考》中记载的关于满族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传奇故事。

这些传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满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满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满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口袋房”,既适应了东北的气候特点,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满族的主食以面食和稻米为主,喜欢吃腌制和烧烤的食物,如酸菜、猪肉炖粉条等。

在服饰方面,满族的传统服装以袍褂为主,男女皆可穿着,颜色鲜艳,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四、宗教信仰
满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和祖先神。

满族人的宗教活动通常由萨满主持,包括祭祀、占卜、治病等。

此外,满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皇室贵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总的来说,满族文化是一种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既有独特性,也有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满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文化
满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纯朴、勇敢的伟大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满族在历史上几度崛起,先后建立起渤海、大金、后金和大清王朝,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兴旺发达作出了巨大贡献。

满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积淀的,它蕴藏着满族共同的心理感情,表现着满族共同的风尚和志趣。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的先世慎人就在这片沃土上用慧心巧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春秋战国、秦汉、辽金、元明清各代,留下了绚丽的历史遗存和淳淳的满族民俗文化,如月映红,处处皆见。

满族源流。

满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四千年前满族先人肃慎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辽阔地域,先后建立了渤海、金、清王朝,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特别是近现代无数满族同胞为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而捐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各兄弟民族一道奉献才智。

生产习俗。

满族及其先人,世居白山黑水,以渔猎、饲养、采集为业,兼事农耕。

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驯养和农耕生产,选择培育各种谷物和蔬菜,驯养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畜禽。

满族先民们在此间已能加工皮革,制造陶器,制作木器和粮食加工。

到渤海时期冶铁、制造铁器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工具和兵器普遍应用。

并能纺纱布、绸、缝制鞋帽,编织筐篓,造出精美的灵石、兽骨、金银珠宝工艺品。

到公元800元前后,出现了酿酒、榨油、造纸、制糖、制粉等手工业作坊。

伴随着农耕手工业的发展,商贸交流、交通运输业也不断发展进步,形成了独特的满族交通工具。

生活习俗。

满族世居东北地区,气候严寒,其生活习俗呈现出北方民族的地域特点。

其服饰多长袍紧裤,喜尚毛皮。

名目繁多的各种饰品,独具特色的男女鞋帽。

时至今日风靡国内外的旗袍,具有浓郁的满族服饰特点。

满族先人的发式。

男子梳辫发,女子梳两把头、旗髻等,发式繁多,风采宜人。

满族先人的饮食风俗,简单而又古朴。

除多食猪肉外,山果、野菜、鱼虾、野兽也是他们的经常食物。

满族还喜粘食,饮米儿酒。

火锅、白肉血肠等膳食,以独特的风韵已被其它民族所喜欢,至今饮誉大江南北。

先人们对餐具、酒具、烟具亦十分钟爱,样式繁多,极为考究。

满族居住。

多依山作屋,傍水而居,并以口袋房、万字炕、地烟囱、三合院或四合院、照壁墙,成为近代满族房屋的基本样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房室陈设水平也不断提高。

文化习俗。

满族及其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灿烂文化。

渤海时期就已开办学校,金代于1119年创制了女真大小字,清代于1559年创制满文。

在习武方面也不分贵贱贫富,男女老少都习骑练射,成为“国俗”。

满族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

先民们凭着智慧、情趣和想象能力创造了灿若群星的文学艺术作品。

“八角鼓”、“子弟书”等曲艺戏剧,“蟒式舞”、“隆庆舞”、“腰铃舞”等歌舞以及书画、雕刻、剪纸、刺绣等极有民族风格和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体育活动有民族特点,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军事活动中逐渐形成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游戏活动。

崇尚习武骑射、角力巧斗、娱乐强身健体等风习长期流传。

珍珠球今天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礼仪习俗。

满族的礼仪习俗突出地反映了北方的山林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满族的婚嫁中,仍可看见与鞍马、骑猎相关的古老风俗。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婚嫁礼仪也更加热烈隆重,生动反映这一古老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婚嫁风貌。

满族人十分重视生育,并严格教育子女,有系子孙绳、睡悠车、睡扁头等独具民族特色的习俗。

满族有敬老祝寿的风俗,为老人跳动吉祥舞,吃长寿面,活动隆重、热烈。

满族素以重视礼节著称。

其日常礼俗是在原始的朴素的礼节仪式上发展与完善起来。

可分为想见礼、辞别礼。

在满族的生活中,还有本民族特色的节庆习俗,过春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和颁金节等。

满族的丧葬习俗,古朴粗简。

早期有树葬,后多为火葬、土葬。

在丧葬仪式中,旗棺、红幡和插佛托等独具特色。

修谱。

满族有修谱和祭祖的风俗,将族谱作为宗教血脉文献。

通过修谱和祭祖,敦昭穆、光籍典、收宗族,增强族人的血肉感情,维系家庭的团结。

本馆展出的族谱可分为谱书、谱单、影像等形式。

满族人举行修谱多选为龙虎年,以示企盼子孙成才,光宗耀祖,此俗流传至今。

信仰。

满族及其先世,皆曾有信奉萨满教的风俗。

萨满祭祀即是从奉各种神灵,崇拜自然神祗、动植物神祗和英雄祖先神祗。

分为野神祭、家祭、汉八旗烧香祭等。

在古代社会中,萨满教是原始宗教,先民们把祭祀作为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大事。

祭祀活动,不仅祭祀对象众多,而且仪式繁杂,有鲜明民族特征。

金代以后,佛教、道教也成了满族人信奉的宗教。

满族的建筑
来源:山水旅游黄页作者:未知时间:2007-11-9 14:44:27 阅读:148次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

这句俗语形象、集中的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

一般是3间或5间,坐北朝南,房顶用草苫,周围墙多用土垒成。

门大多开在东边,也有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

进门便是伙房,又称外屋,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

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是满族卧室的最大特点。

火炕又称"转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满语叫"土瓦"。

一般南、北为在炕,东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烟道。

按满族习俗,西炕上供着神圣的"窝撒库"棗祖宗板,因此不要说堆积杂物,就连贵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

南炕温暖、向阳,一般由长辈居住;晚辈则住北炕。

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满族群众喜爱。

满族入关后,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

满族的窗户分上、下两扇,高丽纸糊在窗户外面,糊之前,把盐水和酥油搅拌成的比较稀的糊状物喷在高丽纸上,这样就可以防止被雨浸湿。

"窗户纸糊在外"这也是"东北三大怪"之一。

烟囱,满语称"呼兰",建在屋侧,高过屋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

除用空心木外,烟囱多用土坯或砖砌成。

满族房门多为两层,内为两扇门板,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格门,外糊以纸。

满族认为,"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是件大喜事,同堂的辈行越多越光荣。

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加,除正房外,又建有东西厢房和南向而中间留有门洞的门房,这种建筑及布局就是我们今天所称道"四合院"。

其特点是:院内靠门洞的地方建一矮墙,称为"影壁"。

影壁后竖一根八尺高左右、碗口粗的神杆,杆顶端挂有一锡制或木制的斗子。

两厢南端是牲畜栏圈。

正房后中间空地是菜圃,四周栽植果树或花卉。

房屋四周围以横墙,自成院落,大户用砖石,小户用木栅。

这样院连院,户连户,很自然地形成了堡子、营子和屯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