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族房屋建筑的取暖及其文化

合集下载

清朝的建筑风格

清朝的建筑风格

清朝的建筑风格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筑风格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清朝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汉族和满族文化的影响,融合了中原汉族建筑和满族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代建筑风格。

一、宫殿建筑清朝的宫殿建筑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和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紫禁城。

紫禁城是清朝的皇宫,它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占地广阔。

整座建筑群由多个宫殿、殿堂、庭院和围墙组成,呈现出规模宏大、建筑庄严的特点。

紫禁城建筑主要采用黄色琉璃瓦和红色墙体,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搭配,使该建筑更加壮观美丽。

除了紫禁城,清朝还修建了一些其他宫殿,如颐和园、避暑山庄等。

这些宫殿建筑在规模和设计上都体现了满族建筑的特点,如庭院布局宽敞、建筑结构丰富多样等,同时又保留了汉族建筑的传统元素,如柱阁式的建筑风格、勾连式的穿堂、碑亭等。

二、庙宇建筑庙宇建筑在清朝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清朝的庙宇建筑不仅有佛教寺庙,还包括道教庙宇和儒家文化的庙宇。

这些庙宇建筑以规模宏大、布局庄严而著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京的天坛。

天坛是清朝皇帝祭天的场所,建筑规模庞大,包括环境、传承和建筑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元素。

天坛的建筑主要体现了对天地神秘力量的敬畏之情,通过布局和建筑形式上的设计,使人们感受到宇宙无限和至高无上的美感。

此外,清朝还修建了一些其他庙宇建筑,如孔庙、道观等。

这些建筑以庄重肃穆的氛围和精美的装饰闻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三、园林建筑清朝的园林建筑以江南园林为代表,体现了汉族建筑风格的独特之美。

江南园林以苏州园林最受人称道,其建筑风格充满了江南地区的特色,如湖泊、假山、廊桥、花境等。

这些元素使江南园林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之美。

同时,在园林建筑的规划上,清朝也注重了布局的对称和景致的连绵。

比如颐和园和圆明园都是以布局对称和景观连贯为特点,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总结起来,清朝的建筑风格是汉族和满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清朝故宫取暖方法

清朝故宫取暖方法

清朝故宫取暖方法
清朝时期,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它的建筑风格宏伟瑰丽,但是在冬天里却异常寒冷,需要采取一些取暖措施。

1. 火炉取暖
火炉取暖是最常见的取暖方法之一,故宫的内部配有大量的火炉。

火炉一般是由石头、铜器或铁器制成,可通过烧木柴或炭火来取暖。

炉子上还会放置一些热饮和热食,供皇室和宫廷官员享用。

2. 炕床取暖
炕床是一种中式传统床铺,一般是将砖石垒成一座平台,铺上木板或砖石,然后垫上被褥。

炕床的底部是空的,可以烧木柴或炭火来取暖,热量很快就会散发到床上,让人感到温暖舒适。

3. 热煨取暖
热煨是一种利用热源来加热的方法,一般是将麻袋或棉被放在火炉、炉灶、炉子等热源上,然后加上热水或热石,使其温度升高。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取暖,还可以帮助保暖衣物和寝具。

4. 电暖器取暖
现代科技的发展,故宫也引进了一些电暖器来取暖。

这些暖器采用电加热原理,可以迅速升温,非常方便。

但是由于故宫的建筑结构复杂,空间大,所以电暖器取暖并不是很常用。

总的来说,清朝故宫的取暖方法虽然有些古老,但却非常实用,不仅保证了皇室和官员的健康,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 1 -。

古代取暖的方式

古代取暖的方式

古代取暖的方式
在古代,人们取暖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火炉取暖:火炉是古代常见的取暖方式之一,主要是通过燃烧柴火或煤炭等燃料,
将热量传递到房间中,达到取暖的效果。

2.火盆取暖:火盆也是一种常见的取暖方式。

人们在室内或室外点燃火盆,通过火焰
将周围的空气加热,达到取暖的效果。

3.热水袋取暖:热水袋是一种将热水装入袋子中,然后将袋子放在身体或床铺下方的
取暖方式。

这种取暖方式在冬季常常被用来取暖。

4.炕取暖:炕是古代常见的取暖方式之一,主要是将一段地面挖空,然后在地面上搭
建一个炕,利用地下的热气和炕上的被褥来保持温暖。

5.窨井取暖:窨井是古代北方地区的一种取暖方式。

人们在房屋下方挖掘一个窨井,
通过地下的热气来取暖。

以上是古代常见的取暖方式。

这些取暖方式虽然在现代看来比较落后,但是在古代的环境下,它们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劳的一面。

关于满洲窗的历史论文

关于满洲窗的历史论文

关于满洲窗的历史论文满洲窗,又名满洲格子窗,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建筑窗户。

它通常由木条嵌入的格子组成,外部覆盖着透明的纸张或玻璃,可以起到保暖和通风的作用,同时也能遮挡阳光。

满洲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它是满洲民居建筑的一部分,也影响了东北地区其他民族的建筑风格。

满洲窗的特点是简洁大方,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被视为东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满洲窗被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中,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体现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的发展,满洲窗的应用范围逐渐减少,但它依然是东北地区乡村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满洲窗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一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项目也将满洲窗纳入保护范围,希望能够通过传统建筑元素的保护和传承,传承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总的来看,满洲窗作为东北地区传统建筑的重要元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传统东北地区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保护和传承满洲窗这一传统建筑元素,对于继承和弘扬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满洲窗不仅是建筑形式,更是东北地区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满洲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各民族的聚居地,满洲窗也成为了它们共同的文化符号。

它代表着这个地区特有的历史、民俗和生活方式,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满洲窗的设计风格和制作工艺都融合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在细节之处体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的传承。

在阳光下,窗外的格子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正是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得满洲窗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满洲窗在城市中也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建筑形式所取代。

一些老旧的民居也在城市更新中被拆除,满洲窗的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也面临着流失和遗忘。

这让我们越发意识到,保护满洲窗这一传统建筑元素的重要性。

为了传承和保护满洲窗这一传统建筑元素,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

古代人取暖方法和工具

古代人取暖方法和工具

古代人取暖方法和工具
古代人取暖方法和工具如下:
1.火盆。

火盆是最常用的暖气方法。

2.地炉。

地炉又称火坑、地坑。

普通人可以在房间里简单地挖洞,周围用石头筑墙,其中生火取暖。

东北地区特别寒冷,做饭的炉灶与隔壁卧室的床相连,成为东北特色的炕,可以坐着睡觉。

3.地龙。

这是紫禁城豪华的暖气方式,在地下,建造传导热力的火路,弯曲,像龙一样走路,所以被称为地龙。

4.火墙。

火墙是根据烟囱的原理发明的。

古代用铁皮做烟囱没有条件,建造烟囱功能相似的烟道和空墙,大面积保持热量。

5.手炉。

可以随身携带,形状像小篮子和小包,用铜铸造,内装炭块,外层水印,散热,手不烫伤。

6.汤婆子。

可以用于暖被窝,把炉子改造成圆形的水壶一样的器具,加热水,放在被子里就可以。

清朝的建筑与园林艺术

清朝的建筑与园林艺术

清朝的建筑与园林艺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它的建筑与园林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清朝皇宫到各种地方宫殿、庙宇、园林、古建筑等等,清朝的建筑与园林艺术几乎无处不在。

这篇文章将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为大家详细介绍清朝的建筑与园林艺术。

历史环境下的清朝建筑清朝是一个多民族的王朝,它的成立源于满族的入主。

然而,与此同时,清朝之前的明朝所留下的建筑、文化体系,也对清朝的建筑与园林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清朝建筑与园林艺术在充分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建筑宗派的优秀技术和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同时,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发展,清朝建筑与园林艺术也逐渐走向成熟与丰富。

因此,无论是宫殿、佛寺、园林等等,都呈现出了清朝建筑的特有风格。

清朝的建筑艺术特色清朝的建筑风格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华贵豪放。

清朝致力于宣扬宏伟壮丽的权力形象,因此,清朝的建筑风格一般都非常美轮美奂。

在清朝皇宫的建筑中,巨大的大理石地面、紫檀木制的奢华家具、以及华丽的彩色玻璃,都是反映出清朝建筑风格华贵豪放的特点。

第二、强调对称、平衡。

在清朝的建筑中,对称和平衡是重要的设计原则。

由此,在宫殿中内部结构与布局方面都大量采用对称的手法,比如说紫禁城,其前院和后院更是严格对称,两边的建筑也是相似的。

第三、追求自然主义。

清朝建筑艺术是通过美化自然景观达到艺术效果的,因此,在清朝的故宫院落、园林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奇树异花”,小桥流水、花园景观等,展露了自然元素的丰富多样性;第四、人文主义与宗教元素的交融。

在清朝的建筑中,人文主义和宗教元素一直是对立的,但是它们又常常呈现出共存的状态。

比如说,庙宇建筑是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两者的特点:道家文化强调自然、平和;佛教文化则倾向于庄严肃穆。

清朝的园林艺术清朝的园林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江南园林、扬州园林等,一起成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代表。

冬至的传统建筑

冬至的传统建筑

冬至的传统建筑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在中国古代,冬至是人们庆祝丰收、祈福和寻求吉祥的时候。

冬至的传统建筑在庆祝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农村建筑的代表,也是冬至庆祝活动中常见的建筑形式之一。

四合院由四翼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而成,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在冬至期间,四合院的庭院通常会布置成一个大型暖炉,供人们聚集在一起共温一方。

寒冷的冬日里,四合院成为人们庆祝和享受冬至节日的理想场所。

2. 汉代宫殿汉代宫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也是冬至庆祝活动中的重要场所。

在汉代,冬至是宫廷里举行盛大宴会和祭祀活动的时刻。

汉代宫殿的建筑风格追求宏伟和庄严,通常由大量的台阶和华丽的装饰构成。

冬至当天,皇帝和大臣们会亲自主持宴会,庆祝冬至节日的到来。

3. 满族木楞子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一种特殊的传统建筑叫做木楞子。

木楞子是一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搭建的传统房屋,它有独特的形状和结构。

冬至过后,满族人们会在木楞子里举行独特的庆祝活动,比如过大年和狂欢节。

木楞子内外装饰精美,通常会进行精心的布置和装饰,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4. 雪屋在北方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常会利用雪堆建造临时住所,这就是雪屋。

雪屋是一种由雪堆筑成的住所,外形类似于圆顶或锥形。

雪屋内部相对较温暖,可以提供人们一个避寒的场所。

在冬至当天,雪屋是人们庆祝节日的理想场所,家人和朋友们可以一起在雪屋内共度冬至,享受欢乐的氛围。

5. 地下室地下室是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

农民通常会在房屋下面挖掘一个地下室,用于储藏食物和物品。

在冬至之前,农民会将地下室准备好,储备充足的食物供应。

冬至当天,家人们会齐聚地下室共享丰盛的美食,庆祝丰收和团圆。

总结:冬至的传统建筑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庭院的四合院、寺庙的宫殿、满族的木楞子,还是雪屋和地下室,它们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场所,让家人和朋友们在冬至这个特殊的时刻共同庆祝,享受团圆和欢乐的氛围。

东北火炕的发明古老的文化体现炕上的风情

东北火炕的发明古老的文化体现炕上的风情

东北⽕炕的发明古⽼的⽂化体现炕上的风情东北⽕炕的发明古⽼的⽂化体现炕上的风情[导读]由⽕衍⽣⽽来的⽕炕,既是⼈类⽣存状态的⼀次⾰命,⼜繁衍出形形⾊⾊的炕⽂化。

在北⽅各民族的栖息地,⽕炕始终与他们⽣死相依,⽇夜为伴。

⼈们凭借它挨过漫长艰难的苦寒岁⽉,成为他们⾝体和精神的依托。

炕琴与炕被林徽因在丈夫梁思成于1934年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绪论⾥说过,⼀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坚固、美观。

同时她认为,⼤凡⼀种艺术的始期,都是简单的创造,直率的尝试。

远古时期的原始⼈类以洞⽳为室,茹⽑饮⾎,燧⼈⽒教⼈炮⾷,钻⽊取⽕后,⼈类由此进⼊了发明创造的⽂明时代。

由⽕衍⽣⽽来的⽕炕,既是⼈类⽣存状态的⼀次⾰命,⼜繁衍出形形⾊⾊的炕⽂化。

在北⽅各民族的栖息地,⽕炕始终与他们⽣死相依,⽇夜为伴。

⼈们凭借它挨过漫长艰难的苦寒岁⽉,成为他们⾝体和精神的依托。

在临江市西⼩⼭村,正巧见到从敬⽼院刚回到村⾥的马成宇,他说虽然过了这年已经67岁,盘炕还是不成问题,早年不知给村⼦⾥盘过多少⽕炕,外村也经常请他去,年前还给桦树⼀所学校调理过⼀铺不好烧的⼤炕。

“炕好不好烧,看烟囱上冒出的烟就能知道什么原因,好烧的炕,冒出的烟是⼀条线往上⾛,不好烧的,烟出来就趴在烟囱上,雾罩罩地。

”聊起东北的⽕炕,马成宇觉得还是有许多话要说,却不知道从哪⾥说起。

倒是同村的范崇财思想活络,虽然只有四⼗多岁,却⽤⼼钻研了多年,成了村⾥的盘炕“技术员”,多种盘炕法讲得头头是道。

?东北⽕炕的发明《说⽂》中的炕?:乾也,从⽕亢声。

原为烧⽕排烟的管道,后引申为连接排烟管道的暖床。

⽕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

《汉书·扬雄传》对“炕”就有记载“西揖彊秦之相,扼其咽,炕其⽓,附其背⽽夺其位。

”虽然此“炕”与现代意义的⽕炕有别,但包含了炕的本意。

2006年考古⼈员在对河北省徐⽔县东⿊⼭遗址发掘时,发现了⼀处西汉时期的⽕炕,这⼀发掘将我国⽕炕的历史提前到了2000多年前的西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的发展首先是从居住建筑开始的,而居住建筑的设施和布局则取于建筑功能与建筑环境。

这在建筑学领域已是一个被认同的理论。

现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的夫人林徽音在梁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的绪论中指出:“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

但是这三个条件都不是绝对的标准的。

因为任何建筑皆不能脱离产生它的时代和环境来讲的;其实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

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的,会反映各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和各地方的地理气候。

”“所谓适用者,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

”这些论点是无可置疑的。

但是,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我们还不能不注意到,这些在考虑诸葛亮多环境与功能需求基础上所形成的建筑,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使人们形成怎样的思想与行为模式,以及它被置于怎样的文化范畴之中。

本文以清代满族房屋的聚暖为题,试从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来说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建筑环境与功能给予建筑的影响及人们在一特定的建筑空间内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

一、适应于自然的取暖方式满族在关外时,文化和生活习俗与汉人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差异,而自然条件的不同,又为他们提供了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机遇。

满族及其祖先世代生活在东北,其寒冷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在房屋建筑中创造出独具特色取暖方式。

只是,他们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据《后汉书·挹娄传》记载:“挹类(满族先民),古肃慎之国也……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

”《晋书·四夷传》云:挹娄“夏则巢居,冬则穴处”。

《魏书·勿吉传》亦云:勿吉(满族在南北朝时称勿吉)“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

”至《新唐书·北狄传》,仍有对这个民族“居无室庐,负山水坎地,”“如丘冢然”的记载。

可见,满族的先世在寒冷的气候下,其最初的御寒方式是穴居。

直到宋代,才出现其在地面上居住的记载。

《三朝北盟会编》曰:“其俗以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火炕,以取暖。

”①火炕成为满族先民走出穴居、走上地面的重要条件,并开始其生活中发生着重要的作用,火炕在人们战胜自然环境过程中具有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直到19世纪初叶,满族人仍然以火炕作为摆脱穴居,改善生存环境的首先选择。

据日本人间宫林藏的记载,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他受日本幕府的派遣,来到库页岛及黑龙江下游,在完成政治使命的同时,他以其亲身经历记录下这一带的地理、民族以及其地的民人生活与习俗。

他记载说:“此种夷人据当地气候寒暖,有穴居者,亦有不穴居者。

其不穴居者之住房,大抵有五六间见方至八间许见方(亦有纵长横短者),用方木制成,四面留有门窗,用以取光,并作出入用。

”“屋内四周垒炕,外面以石砌成,中空,于两端之近门处从上凿孔修灶。

故饮烟不外溢,均经炕洞达屋之四周后,从屋从外之木烟筒中冒出。

因此,严冬积雪季节,屋内亦感温暖,不穴居亦可过冬”②但是,火炕并非满族的发明,因为,在北方的汉族民居中,很早便有使用火炕的记载,“燕书曰:公孙凤隐昌黎九城寝于土床。

又唐书高丽传:冬月皆作长炕,下然(燃)熳火以取暖。

可见,东省之炕自古已然。

事物原会云:北方暖床曰炕,而未祥所始,失之眉睫矣。

”③辽、金时期,宫友鹿作《暖炕诗》三十二韵,朱弁作《炕暖诗》三十韵。

④到了明代,有关火炕的记载则更多。

如明人史玄说:“京都妇人不治女红中馈,家家御夫严整。

夫出,妇人坐火炕上煤炉边,弓足盘盘,便可竟日。

”⑤说明火炕早已成为北方民人赖以生存的取暖设施。

对于火炕使用之广泛与普及,清人更有记载曰:“北方居民,室中皆有大炕”东起泰贷,沿北纬三十七度,渐迤而南,越衡漳,抵汾晋,逾泾洛,西出陇孤,凡此地带以北,富贵贫贱之寝处,无不用炕者。

”⑥由于与满族先民(女真人)相邻的高丽则在唐代即已使用火炕了,所以,这个民族能在宋代使用火炕,除了其自身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有汉族文化的渗透,火炕之所以成为北方居民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原因仍在于自然环境,即北方气候的寒冷。

有记载曰:“燕地苦寒,寝者俱以火炕。

”⑦甚至在酷热的盛夏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东北地区。

所谓“吉人喜烘人,当炎炎赤夏之时,砂砾反向热颇强,挥扇纳凉之不暇,然卧土炕者,仍升火不辍。

盖冬日之烘火御寒,夏日这烘火以祛湿,甚至席焦背赤,炮烙横施,土人非此不安寝,否则觉北脊酸痛。

”⑧当时,一些南方人到了北方后,“多卧木榻,每至寒冬时,背卧处必湿,虽复茵叠褥而熏蒸上透,如至重渊积水间也。

余初不省,既而背骨隐痛,扑衾始知,药之数月乃愈。

盖夏秋积雨,湿气潜伏,冬月开炉,水得火而蒸其所也,拟之造酒,其说自明。

若北人专卧火炕,故无此患。

”⑨在证实了火炕远胜于床的同时,人们也曾就火炕与火炉进行过比较。

事实上,就室内的取暖设施而言,以火炉取暖,当为人类的最先选择。

从人类的穴居时即已用弧形浅火坑作火炕,设于屋子的中央或门口来看,火炉的起源应该很早。

《周礼》曰:“宫人掌王之六寝,凡寝中之事:扫除、执烛、共炭炉、凡寝中之事。

”说明,至晚在商周时期,宫中已经使用火炉了。

到了清代,火炉依然是居室建筑中不可少的设施,而且因地区不同各有特点。

当时,“江南柴灶,闽楚作炉。

”而产煤较多的北京、山西等地则为煤炉。

如北京西山储煤甚丰,有记载曰:“西山煤为京师之至宝,取之不竭,最为便利。

”⑩《礼记》有“季秋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的记载,说明以炭取暖历时已久。

由于炭火无烟,无需烟囱,比起煤炉来更加适用。

所以烧炭的火炉往往被用于取暖。

通常这种火炉又叫做“火盆”,在清宫中被称“熏笼”,形状大小不同,大的重达数百斤,小的如盆大,可以随人移动,且可放置火炕上,作为火炕断火时的辅助取暖设置。

故而,不仅宫中,即民间也十分流行。

但是相比之下,火炉却远远不如火炕那样普遍。

能够使用火炉的还仅限富贵人家。

在华北,“室中生炉者,百户之中不一、二睹也。

”既使“富者或代以煤烧炕,即与火炉相通之炕也。

”11又如东北的黑龙江,其地民居“屋内三面皆炕,烧之室自暖。

不然,虽煨火炉,寒气不散。

”12即火炕乐为人用,还在于它的取暖效果。

直到现在,学者们在考察后仍然感到,“北方冬天很冷,居民们在室内利用火炕来取暖烧饭实在是一好办法。

我们调查了(内蒙古、山西)多少住宅全是火炕,可见这旨很受人们欢迎的。

人们坐在炕上工作或谈天也是非常舒适的,不过要训练盘腿坐着的习惯”13。

火炕在北方的文为流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节省燃料,二是取暖性能好,且保持久。

正是这两点原因使得它成为北方特别是满人居室不可取代的取暖设置。

二、满族的取暖特色满族的火炕虽然渊源于北方的汉民族,但是,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融入了自身的文化,并在经过大自然的考验与洗礼后,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南西北三面垒炕,或四财皆炕,是满族民居火炕的重要特色,这与同样使用火炕的汉人略有不同。

通常,汉人的居室多为南北两面垒炕。

如《燕京杂记》有曰:“燕齐之室……如室南向,则于南北墙俱作牖,牖去地仅二尽余,卧室土炕即作于牖下,牖与炕相去无咫尺。

”这种于居室内设南北炕的建筑,在北方已经约定成俗,直至民国初年,华北,特别是东北的广大地区仍然保持着,“屋内对修土炕”,或者说“屋内南北对面俱有火炕”14的室内设计风格。

此外即为一室只砌一炕。

清乾隆未年,来华的英国使团在热河看到的居室就是如此。

他们说:“鞑靼区住房建设构造和室内家具的简单同中国内地相差无几。

大门之内通到一间堂屋,堂屋两边是个小套间,每间有一个炕,上面铺着厚布垫子,白天坐人,晚间在上面睡觉。

在堂屋里摆着招待客人坐的油漆桌和几张椅子。

”15在这里,英国人称之为“鞑靼区”,但事实上,除了避暑山庄外,这一带的大部居民仍为汉人,他们所见到的民居很可能是汉人建房屋。

即便它确为满人之宅,但“住房建设构造和室内家具的简单同中国的内地相差无几”,也同样可以说明,这种住宇航局乃为汉人的传统风格。

相比之下,满族则以三面环炕为主,俗称“万字炕”。

清人杨宾曾对满族的发源地宁古塔一带进行了考察,他说:宁古塔的房屋,“开户多东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作灶上下”16,由灶燃火后,其烟经由炕,再经由砌在屋顶上的烟囱排出。

他还发现,宁古塔的“烟囱多以完(圆)木之自然中虚者为之。

久之破裂,则护以泥或滕缚之。

”另一文人在《宁古塔纪略》中亦记载曰:其地“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炕上铺芦席,席上铺大红毡,炕阔六尺,每一面长二丈五,六尺。

”此外,今人伊郁山在其编著的《吉林满俗研究》中,把三面炕说成是“满族居室的一个特殊标志”,而且对炕的设置及其方位有详细的说明。

他说:三面炕,亦称万字炕。

其设置为:“如西层设南西北三铺炕,北山墙不设窗。

”但不论炕的方位如何,三面炕的原则不变,且以南西北最为普遍。

随后他又说:“满族的万字炕,又称帽子炕。

炕的长宽尺寸不一,最长的是南北大炕,最窄的是西面小炕。

火炕一般采用直洞和花洞两种方法砌筑,炕面用料又分青砖、土坯、缸碴子、石板块等几种。

炕边设炕沿,多用柞、桦、柳、杏、梨、榆木,忌用椴木和松木(松木有倒抢剌,椴木质软)。

炕沿上没沿牙子,每个角上雕虎足状立柱,亦称炕沿腿。

”17也就是说,围绕着“万字炕”的居室建筑,已形成一套约定成俗的规制。

其二,应用火炕的原理,满族人发明了暖阁。

如果说“万字炕”代表了满族民间的取暖特色的话,暖阁则代表了清代的皇家风格,它使宫中的取暖出现了别开生面的景象,也是满族最具特色的取暖方式。

“暖阁”是根据火炕原理进行改造的地下火道。

据清朝来亡后宫女们回忆说:当时宫中为了防止火灾,不烧煤也不烧劈柴,全部烧炭,所以数千所房子都没有烟囱。

“宫殿建筑都是悬空的,像现在的楼房有地下室一样。

冬天用铁制的辘轳车,烧好了的炭,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

”宫中把这种探下火道的房子称作“暖阁”。

暖阁的灶口即添火门设在殿外的廊下,为一个三米多深坑洞,灶口上覆盖着木盖。

坤宁宫的东暖阁即为此种结构。

曾于康熙五十年来华并在中国滞留十三年之久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原名RIPA)也描述说:“北京冬天使用的炉子,不像我在德国、荷兰和英国见的炉子。

欧洲的炉子立在房间里,像小灶一样。

这儿的炉子在室内不占地方。

欧洲的炉子立在房间里,像小灶一样。

这儿的炉子在室内不占地方,热量通过火道传导到室内,这些火道完全铺设在地板的下面。

”马国贤还以其西方人的切身感受,将暖阁与西方的炉子作了这样的比较。

他说:“按照欧洲取暖的方法,当我们双足还冷时,头已很热了。

在北京双脚却总是舒适而暖和。

适度的热量均匀地充满在房间的每个角落。

”随后,他又继续说,“我在北京生活期间,一些俄国人也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