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传统民居
齐齐哈尔市扎龙满族村满族传统民居

齐齐哈尔市扎龙满族村满族传统民居浅析[摘要]关于如何解决我国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问题,研究切入点有很多。
本文通过对齐齐哈尔市扎龙满族村传统民居研究着手,挖掘区域建筑文化特色,为齐齐哈尔市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地域特色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12-0199-011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出现了欧陆风情、仿古建筑,一样的玻璃幕墙、机械的高架桥、空旷的大广场、雷同的街道等等,混杂着我们的视线。
人们逐渐开始反思,“千城一面”也开始为人诟病。
许多学者倡导城市建设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结合。
城市规划师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地域特色的挖掘与研究。
对于中国传统民居形态的研究可以挖掘城市地域特色。
但由于中国传统民居形态研究的内容、体系和层次很多,本文从齐齐哈尔市扎龙满族村满族传统民居层面着手,挖掘齐齐哈尔市扎龙地区人文地域特色,为齐市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2 主要地域特征2.1 历史人文环境概况扎龙满族村位于市区东南,鹤乡公路22公里处,幅员面积10.6万亩,下辖扎龙、吐木柯、赵凯三个屯。
农户780户,人口2643人,其中满族人口占70%。
扎龙村是一个典型的满族聚集地,有较为悠久的满族文化和满族风情。
1998年在扎龙满族村发现了清代乾隆年间正三品武官的古墓,在墓中出土了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钱币及许多值得研究的文物。
据此断定,300多年前扎龙满族村就已形成了以满族人口大量聚居的集中居民点。
2.2 满族传统民居主要特征扎龙村至今还保留着大部分原始民宅,都已挂牌确定为重点保护建筑。
当地村民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村里的“老房子”:“草苫房、有西窗、高大烟囱不靠墙”。
当地民居中大部分还保留了老式满族民居的特征。
烟囱在屋子旁边而不是房顶,开西窗。
但是屋内的格局却已经改变很多了,居民家里基本上没有保留“万字炕”的了,所有的“万字炕”都已经拆除。
满族建筑民居分析

外墙
材料
墙体作为建筑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不但起到维护和分
割空间的作用,而且是保温隔热的重要环节。东北满族 民居的墙体厚重而且在维护结构中所占面积比例很大, 满族民众历来就非常注重墙体的保温,形成了独特的做 法。在北方冬季寒冷,以东北风为主,所以对墙体的保 温要求很高。
根据墙体建筑材料分为砖墙和土墙,传统满族民居中
门
尺度
满族民居的房屋的正门一般是双层门,外面的门是独扇的木板门,有木制的插销,门板上半
部分为镂空式花格装饰,有菱形回形等窗格,糊上和窗户一样的窗纸。下半部分是三块木板拼 接而成,外面门一般朝外开;内门是双扇木板门,多没有装饰,就是整块木头制成,开向向内。 满族民居的门扇的门枢装在门框两侧上下的门碗里,转动灵活自如。房间的屋门一般就是对开 双扇门,上半部分是如意或者方格等简单装饰,糊上高丽纸,下半部分是整块木头制成。满族 民居的门上的装饰较南方一些民居的装饰线条粗犷,不拘小节。
占主要位置的草房墙壁分为:垡瓮、土筑、叉泥墙、拉 核墙等不同垒筑方法和叫法。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 满族民居更多的采用砖墙保温。
外墙
装饰
满族建筑就如满族人一般,粗 犷中透着细腻,简约中透着大 气,同时也与满族的信仰和崇 拜联系在一起。满族人多喜欢 在砖石民居中在外侧山墙的内 嵌石狮或者是屋檐的吉祥图案 的砖雕。这些装饰的图案纹饰 多是采用吉祥寓意的纹样,不 仅在贵族宫廷中如此,在民间 的房屋中装饰纹样中也喜欢使 用。
单体平面
东北地区天气寒冷,各民族的居室住宅自然形成以防寒为主的特点。满族多居住在山区谷地,尤其 注重御寒防冷的问题,并因此形成了满族特有的居住习俗。在民间有一句话能简要形象的概括满族民居
的居住特点,那就是“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上”。
满族传统民居—“马架子”、“窝棚”

满族传统民居—“马架子”、“窝棚”
满族传统民居—“马架子”、“窝棚”
民居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现象,能够反映出其民族的文化特质。
满族传统民居的样式历经漫长的演变过程,方在清代得以最终形成。
透过满族传统民居及人们在民居中进行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满族兼具渔猎、农耕双重的生计方式,好客、重血亲的交往风俗以及具有萨满教特征的传统观念。
早期,满族人为了适应游猎生活,创造了一种叫“撮落”的房子,“撮落”是满语,汉语称“马架子”、“窝棚”。
冬季住的是半穴式住房,也叫“地窨子”。
到了明代才开始定居。
马架子是我国东北的一种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
在东北,从辽宁到黑龙江,都有很多村落,名字就叫“马架子”。
居民搭建的马架子,介乎窝棚和正房之间,也能长期居住。
它和土墙茅草房一样,都是土坯砌墙,草苫顶,也有门窗。
马架子的形状像一匹趴着的马,它只有南面一面山墙,窗户和门都开在南山墙上,这是昂着的马头,屋脊举架低矮,“马屁股”上搭拉着厚厚的茅草。
这些盖在屋顶的茅草,用的也是东北出产的“洋草”。
或是由几根木头简单搭建。
从正面看呈三角形,侧面看呈长方形。
上面笘草,门开在三角形一面。
窝棚能避风雨的简陋的小屋。
由于简单易建,冬暖夏凉,使过去东北常见的一种民居建筑。
马架子还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黑。
它的窗户极小,不少马架子都没有窗户,太阳一偏西,屋里就黑透了;
二是贴地潮气重,屋里的东西很容易发霉,有时还能长出蘑菇来。
满族传统民居—窗户纸糊在外

满族传统民居—窗户纸糊在外满族传统民居—窗户纸糊在外门窗满族建筑的门窗也有特点,门是独扇的木版门,有木制的插销;内门是双扇木版门。
外屋靠门侧有一个小窗,俗称“马窗”。
每窗分上下两层,上层糊纸,可向内吊起;下层为竖着的二三格,装在窗框的榫槽,平时不开,但可随时摘下。
窗棂格一般有方格型,梅花型,棱型等多种几何图案。
窗户多朝南、西,分上下两档,上档可向内吊启,下档平时不开,但可随时摘下。
过去人们习惯把窗户纸糊在窗户外面,既可抵御风寒,又防止屋内的热哈气把窗纸破损。
窗户纸糊窗所用的窗纸是一种叫“豁山”的纸,满语称为“摊他哈花上”,汉译为麻布纸或窗户纸,是用破衣败絮经水沤成毳绒,再在致密的芦帘上过沥摊匀,经日晒而成的。
这种纸坚韧如革,可用作写牍,但最主要的是用于糊窗户。
这种纸应糊在窗户的外边,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档中积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纸因冷热不均而脱落。
窗纸糊上后,还要淋以油,这样,既可增加室内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纸坚久耐用。
“窗户纸糊在外”也就成为满族(关东)三大怪之一了。
糊窗户民间还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东北四大怪之一“窗户纸糊在外”在窗户纸上再贴上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剪纸,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节日色彩。
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了。
现在多数人家没有糊窗户的必要,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在物资严重匮乏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农家都很穷,住小土坯房,那时一间小屋四扇窗户,上下两开,夏季天热时为了通风打开上扇窗户,挂在房顶的木钩上。
冬季为保暖让简陋的房室亮堂点,一般都会选择冬月里的一天较好的日子里糊窗户。
多少年来,糊窗户都是农家不可不做的一件事情。
记得每年季节一到,去买窗户纸。
高丽纸糊窗户窗户纸尺幅较小,大概宽一尺,长尺半,白色,薄而软,韧性较大,不易破损,属于绵纸一类。
有风吹之,窗户纸唿嗒唿嗒响,却不会破。
窗户纸不怕风,怕水。
糊窗户,先要将窗户上残余的旧窗纸撕干净,用笤帚将窗棂子上的尘土扫净,然后再朝窗棂子上抹糨子、糊纸。
东北地区满族民居文化保护与民宿设计研究

东北地区满族民居文化保护与民宿设计研究一、前言中国东北地区是满族的主要分布区域,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
满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保护和利用满族民居文化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本文将围绕东北地区满族民居文化的保护和民宿设计展开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满族民居文化,同时如何将其融入民宿设计中,提升旅游体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满族民居文化特点1. 建筑风格满族民居受到当地气候、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其主要特点是采用木结构建筑,屋顶覆盖青瓦,建筑外墙涂以白灰。
在建筑形式上,多为四合院或多间相连的平房式建筑,大门朝南,布局严谨有序。
2. 装饰特色满族民居在建筑装饰上注重线条的简洁和对称的美感,善于利用彩绘、雕刻等手法进行装饰。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龙凤、莲花、花鸟、瑞兽等图案,符号着满族人的美好愿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3. 生活方式满族民居内部空间以厢房和天井结合的布局形式为主,分为正厅、床房、客厅、厨房等功能区域。
家具用具简洁朴素,布局合理,体现了满族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1.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加强对满族民居文化的保护意识培养,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和专业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对满族民居文化价值的认知和重视。
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满族民居文化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专业团队,确保对满族民居文化的科学、系统、全面的保护和传承。
3. 加强民居保护工作通过加强满族传统民居的维修和保养工作,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防止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流失,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满族传统文化遗产资源。
四、满族民居文化与民宿设计的融合1. 设计理念融合在满族民居文化保护的前提下,将其文化特色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和设施设备,保持满族传统民居的原始风貌,同时满足当代游客对居住条件的要求。
满族、时鲜族民居建筑

满族、朝鲜族民居建筑满族的先民主要是生活在东北长白山一带的女真族,1635年皇太极才改其名为满。
满族非常善于学习,入关后逐渐大量接受了汉族的建筑形式,但在民居中仍保留有一些自己的民族性格。
首先是喜高。
由于早期的满族人长期居住在东北山区,方便打猎和居高防守,逐渐养成了居高临下的心理习惯。
即便后来向山岗、平原过渡,也仍然要在山岗的高处建房,或者人工夯筑高台,保持一种防卫的优势。
这与中原地区汉族民居选择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风水观念有很大的区别。
而且满族民居夯筑高台是要把整个院落抬高,这跟春秋时期单体的高台建筑也不一样。
第二个特点是大院。
因为东北气候寒冷,地多人少,所以满族民居布局上多呈用地宽松的大院形式。
正房、厢房非常独立,之间有较大距离,互不遮挡,可以获得充裕的阳光,尤其是冬天的光照。
满族民居因为马车是当地主要的交通工具,所以院落非常开阔,房屋跟四周院墙还相隔一段距离,使马车可以赶到院内或绕院行驶。
院墙与房屋之间的许多空地,可用来种菜、堆放杂物,很适合东北农村自给自足的家庭生活。
第三个特点是索伦杆,满族大院一般比较长,两厢之间用二门分成内外院。
由于萨满教祭祀的要求,满族民居需要在内院东南角设置喂食神鸟的索伦杆。
但后来受到汉族宗法礼制的影响,这个索伦杆就被放到中轴线上了。
并且用二门遮挡一下,因为在汉族的方位观念中,神圣的东西应该是在中轴上的。
第四个特点是西屋为主。
与汉族以堂屋为核心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是满族民居的生活以西屋为主。
室内南北西三面设火炕,称为万字炕,其实就是拐弯炕、转圈炕。
西山墙上设祖宗神龛,靠着神龛的西炕最为尊贵的。
上面放桌子、茶具,桌两侧铺红毡,是待客之处。
一般人坐南北炕,为了补充西间炕位的不足,往往向明间扩大半间,叫做借间。
明间堂屋反而成为一个次要的过渡性门厅,这跟汉族民居的布局很不一样。
东间往往做为一般居室和厨房,堂屋后面隔出一小间储藏衣物,称为倒闸。
里面还设个小炕,冬天可以温暖衣物,便于随时穿用。
(3)满族传统民居5口袋房与万字炕1

(3)满族传统民居5口袋房与万字炕1 满族传统民居5口袋房与万字炕1
口袋房
口袋房是指,3间房多在最东面一间南侧开门或5间的在东起第二间开门。
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做“口袋房”。
开门的一间称“外屋”、“堂屋”;西面屋又称“上屋”,上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字型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其中西炕为满族人家放祖宗匣子的地方,是不许坐人的。
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设备(宫廷内还有火地、火墙),东屋是小字辈住房。
满族人住炕的习俗也很有特点。
按民间的说法,室内“以西为尊,以南为大”,即西炕是祭祖祭神时陈设器具,摆放供物的地方,不得随意踩踏坐卧或放置不清洁、不吉利的物品。
南炕温暖向阳,是家中的尊长寝居坐卧的地方,贵客来家,也要请到南炕上坐,如留宿亦住此炕。
平日在炕上就寝时,方向和位置也有一定的规矩。
无论睡南炕还是北炕,正式就寝时,头部都在炕沿一侧,身体垂直于炕沿方向,不许平行于炕沿方向睡,因为只有在室内停放死人时才顺着炕沿方向放。
炕头的部位因距锅灶近比较温暖,都是家中的长者睡,如来客人也要向炕头让。
如同一居室中住老夫妻和结婚的儿子儿媳,则有两种住法。
如室内有分隔各间的固定“软间壁”(用木板糊纸制作),老两口带未婚子女住里面,小两口住外间;如室内无固定间隔,则老两口带未婚子女住南炕,小两口住北炕。
住连二或连三炕的人家,如室内无固定间壁,在子女长大后为避免不便,在炕中间房梁下的位置,设有与炕面同宽的“吊搭”,一般用薄木板或厚毡布做成,晚上临睡前放下,白天吊起,以作同一铺炕上的间隔。
满族民居——东北的“四合院”

满族民居——东北的“四合院”满族民居——东北的“四合院”满族生活在中国寒冷的东北地区.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支.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特点、宗教信仰、生产经济等,使得满族在与周边民居不断交流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其民居建筑也不同于其它民族。
满族先人为了适应游猎生活,夏天住“撮罗子”,汉语称马架子或窝棚,冬天住半穴式的地窨子。
定居以后,住房的条件不断改善。
满族住宅多为三合院,由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大户人家正房为5间,小户人家为3间。
3间房中间为堂屋兼灶房,左右两间为居室。
一般西屋比东屋大些,西屋住长辈和供祖。
东西屋均三面有炕,除南、北炕外,靠山墙还有“腕子炕”。
西屋“腕子炕”墙上摆放祭祖板。
每间屋的北面有一个窗户,南面有两个窗户。
窗户木制,花格图案不一,上下开合,窗棂外面糊纸,再涂上油,既防雨又透光。
3间房也有一头开门的,开在东头,东间为堂屋兼灶房,西两间为居室,其南北皆通炕,俗称连二炕。
两屋中间炕上设隔扇板。
南北炕均放幔帐。
满族习俗以西为大,以南为长,长辈要住西屋南炕。
正房的西“腕子炕”不住人,也不许任何人坐,因为西炕是供祖宗的地方。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
这句俗语形象、集中的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
一般是3间或5间,坐北朝南,房顶用草苫,周围墙多用土垒成。
门大多开在东边,也有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
进门便是伙房,又称外屋,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
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是满族卧室的最大特点。
火炕又称“转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满语叫“土瓦”。
一般南、北为在炕,东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烟道。
按满族习俗,西炕上供着神圣的"窝撒库"棗祖宗板,因此不要说堆积杂物,就连贵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
南炕温暖、向阳,一般由长辈居住;晚辈则住北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气候的原因,满族民居对于口照和通风均有 较高要求,聪明的满族人在整齐排列的布局中 将前后两排的住宅故意的错开一定的角度,形成 了错列式的布局,这样可以改善夏天的通风效果。 因为通风效果与当地主导风向的入射角度有很大 的关系。
如图所示,当行列布局与主导风向垂直时, 由于前排建筑的遮挡,后排建筑的通风效果不 理想,为了获得更好的通风效果,只有加大前 后排之间的间距。当与主导风向的夹角是30度 时,其效果实际上是在气流的方向上增大了建 筑的间距。这种布局能更好的将风引向建筑群 内部。
满族民居院落中的障子
障子是山木板或者树 枝等排列在一起,将院 落围介起来,是围墙的 早期雏形。一般是普通 百姓家中所建。正如俗 语说的“穷打障子,富 打墙”。
满族民居布局图
2 Part
群体建筑
满族民居建筑一般都采取行列式布局,按照 造房的先后次序,房屋坐北朝南形成了东 西走向的步道。这种布局的特点是绝大部分 建筑物都可获得良好的朝向,从而有利于建 筑争取良好的口照、采光和通风条件。 一般满族民居院落布局分为三个部分,大门 入口部分、正屋和厢房部分和院落部分。布 局的要素有正门、院落、正房、厢房、牲口 棚、苞米楼、障子、索罗杆等。从图中可以 看出,满族民居整体上采用中心对称的布局, 大门位于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满族民居之 所以将大门建在中轴线上,主要是考虑到马 车出入的方便,同时也体现出了北方满族人 民那种豁达和开阔的胸襟。
到公元5世纪时,据 《魏书· 勿吉传》记 载:“其地下湿,筑城 穴居,屋形似家,开口 与上,以梯出入。说明 当时的勿吉人处于穴居 阶段。还不能建造地面 建筑,这仍然与当地气 候严寒和地面难以御寒 有直接关系。
1 Part
满族传统民居概述 半穴居 清末东北地窖
约公元8世纪前后,满族先民开始向半穴居时代过渡。这种建筑方式是:先在地上 挖个2米深的土坑,然后在土坑顶架上木梁,并覆以树枝编织为棚,棚上再以草泥抹 面,外形酷似现在的“地窖”
传统满族村屯地势选址很自然的,一般也选 在江河湖的沿岸或者是背山向阳的山冈,也 有主要大路的旁边,都是比较生活方便的地 方。村落房屋的秩序是由盖房的先后决定的, 依次排列,式样是自由发展,但也具有一定 规律,都是朝阳方向,因此成横排,形成了 明显的行列。这与人们解决日照、避寒、通 风等方面有着要的关系。
1 Part
满族传统民居概述
赫图阿拉
赫图阿拉城是一座拥有 400余年的历史古城,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 (1601)。明万历四十四 年(1616)正月初一努尔 哈赤于此“黄衣称朕”, 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 后金。后金天聪八年 (1634),被皇太极尊称 为“天眷兴京”。”
1 Part
满族传统民居概述 巢居-半穴居-火炕
THREE
Part
3 Part
传统满族民居单体建筑 特有的满韵旗风
2).万字炕 3).建筑建筑 特色 4).满族建筑 装饰
1).口袋房
$
5).满族民居 中其他特色
3 Part
1).口袋房
满族民间居室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由地 下转移到了地上,并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格 局,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口袋房”。传统的 满族民居一般是三间或五间,多在最东面一间 南侧开门,或在五间的东起第二间开门,整座 房屋像一个口袋,所以叫“口袋房”,又形似 斗型,所以又称“斗室”。
苞米楼
END
THANKS
防 止 冷 风 倒 灌
烟囱出在 地面上
3 Part
3).建筑建筑特色-门
“杆式”大门多为平民住宅的大门, “屋宇式大门”俗称砖门楼,用在三合院 材料也是就地取材,立木柱两根, 平面的最前端,就是独立式的门楼,两端 上架一凛,有的会在顶上搭建简易 连房就是院子的门房。 屋顶,类似苫草房的屋顶。
3 Part
满族的祖先一直都生活在长白山以北 的松花江和黑龙江中下游的广阔区域, 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为了驱寒避暑, 抵御野兽攻击,他们开始学习鸟类将自 己的住所建在离地面很高的树枝上,聪 明的先民就地取材,利用森林中的枯树 枝和树皮或者杂草搭建成像鸟窝一样的 “巢”,从此开辟了满族先民巢居的时代。
简单的“巢”并不 能抵御严寒,逐渐的 人们将“巢居”转移 到了地面上,据考证 满族先民穴居的时间 非常长,至少也有一 千余年。
口 袋 房 平 面
铁岭民居 口袋房
3 Part
2).万字炕
走屋内进“上屋”,南、西、北三面靠墙 筑有“n”形状的土坯火炕,叫做“万字炕”, 也叫做“蔓枝炕”“拐子炕”“转圈炕”, 满语叫做“土瓦”。南北两面炕长度与整个 房间的深度一致,宽度一米七到两米,高度 600厘米左右。火炕的边缘都要镶一块长扁的 木头,叫做“炕沿”,人们体息唠磕都坐在 炕沿上。
TWO
Part
2 Part
满族传统民居地域特色
选址原则 单体建筑
群体建筑
2 Part
选址原则
背山面水而居的选址原则
日照是自然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也 是建筑外部热环境的主要因素。太阳 辐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不可缺 少的作用,阳光不仅是重要的能量来 源,而且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 响。满族先民将住宅建在背山朝南的 山坡上,建筑可以吸收更多的阳光, 保持温度,向阳的坡上的温度比阴面 的山坡温度要高1局整体上是方正 宽敞,以庭院为中心,正房和厢房等向心而 筑,“障子”划定了这个院落的边界。传统 的民居一般不会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多以院 落形式存在。 一般满族民居院落布局分为三个部分,大门 入口部分、正屋和厢房部分和院落部分。布 局的要素有正门、院落、正房、厢房、牲口 棚、苞米楼、障子、索罗杆等。从图中可以 看出,满族民居整体上采用中心对称的布局, 大门位于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满族民居之 所以将大门建在中轴线上,主要是考虑到马 车出入的方便,同时也体现出了北方满族人 民那种豁达和开阔的胸襟。
满族民居中 的南炕、炕 柜、慢帐、 火盆
3 Part
3
3).建筑建筑特色-烟囱
东北地区满族民居有一个显著地特点,就是烟囱都是从 地面上出来的,像一个个的小塔一样竖立在山墙两侧。民 间称为为“跨海烟囱”“落地烟囱”,满语叫“呼兰”。 这种独特的烟囱,多数为木质结构都容易引起火灾,所 以就把烟囱建在了离房屋四五尺远的地面上,原来的烟囱 是利用在树林里那些被虫蛀空了的树干,截成适当的长度 埋在地下,通过与房山墙相连的一段矮墙与室内的炕洞相 通,为了防止冬天的风雪顺着烟囱回灌,还在烟囱下方的 地下挖了个小坑,用来提供冷空气停留的空间蛀空的树干 会有缝隙,女真人们就用藤条将外面缠绕,然后用草泥涂 满表面填补缝隙,真正的就地取材,废物利用。
4).满族建筑装饰
石雕砖雕
满族人们强悍、豁达的民 族性格和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 了满族民居的建筑装饰特色。 粗犷中透着细腻,简约中透着 大气,同时也与满族的信仰和 崇拜联系在一起。 比如在外侧山墙的内嵌石狮 或者是屋檐的吉祥图案的砖雕。 这些装饰的图案纹饰多是采用 吉祥寓意的纹样。
3 Part
5).满族民居中其他特色
苞米楼
“苞米楼”类似空中楼阁,下面用木桩支撑, 上面像一个木房,木头为架,毡草为顶,柳 条为栅,通风干燥,将晒好的玉米晒干待用。 “苞米楼”下面的木桩打的基础,离地面一 般1米左右,仓底较高,既可以防止老鼠和家 畜家禽偷吃糟蹋粮食,又可以避免粮食距地 面太近受潮发霉。四周的用山上捡来的柳条 树枝搭建的仓壁留有很宽的缝隙,便于通风, 保持粮食的很快干燥。仓顶多为毡草为顶, 有的用草编成席子盖在顶上,可以防风挡雨 雪。从院外看,仓里装满金黄色的苞棒子, 在衬以皑皑白雪覆盖的屋顶和庭院,颇具一 番关东农家的自然风貌。
满族传统民居
2017
ontents
1
2 3
满族传统民居概述
满族传统民居地域特色
满族传统民居单体建筑特 点 满族传统民居与居住有关 的伦常文化
4
Part
ONE
1 Part
满族传统民居概述
满族历史
1587年努尔哈赤在新宾 永陵赫图阿拉城建立女 真国,奠定了清王朝三 百多年基业,因此永陵 镇成为满族的故乡,清 王朝的发祥地,成为满 汉、朝鲜、回等多民族 聚居的县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