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丧葬习俗合集整理

合集下载

丧葬习俗和流程

丧葬习俗和流程

农村传统葬礼流程0、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

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忌病人在原来睡的床上死去。

一般要搬临危者到正厅上搭椅子、木板让他们断气。

认为灵魂会回来抬床脚,如果来找断气处的木板,早已拆开、找不到,而如果到原来的床上来抬,则可能要废床。

1、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并穿上寿衣。

这个步骤要尽早,通常情况下是逝者断气后立马进行。

因为过了几个小时后,由于肌肉细胞死亡而导致四肢僵硬的现象,会影响工作人员为逝者穿寿衣。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

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

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

2、报丧正式通知各处的亲友逝者的死亡时间、情況以及葬礼安排。

3、奔丧亲友携帯礼品、礼金、挽联、花圏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4、停灵即将逝者遗体停放于灵堂,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在古代停灵有助于确定逝者是否真的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

临时搭制的灵棚、家中房间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均可作为灵堂。

灵堂内设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供品、香、蜡烛、纸钱等。

忠德殡仪需要提醒的是,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或殡仪馆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首先要布置灵堂。

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

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

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

5、守灵和吊唁停灵期间,逝者的晚辈需在灵堂轮流守护逝者,接受其他亲友的吊唁。

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直系以及亲近的晩辈,被称为孝子/孝女,他们需要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褂子或衣服,腰系麻绳或草绳,脚穿草蛙,即为孝服。

东北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满族的葬俗和禁忌

东北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满族的葬俗和禁忌

东北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满族的葬俗和禁忌葬俗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

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

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

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

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

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

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

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

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

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

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

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

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

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

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

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

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

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满族禁忌较多。

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

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

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

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

"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

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6: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6: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

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

东北土葬流程

东北土葬流程

东北土葬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东北土葬流程一、前期准备阶段。

在东北进行土葬之前,首先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东北丧事流程

东北丧事流程

东北丧事流程在东北地区,丧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仪式,它不仅关乎家族的尊严和传统,更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告别。

东北丧事流程繁复而又庄重,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东北丧事的流程。

首先,当家中有人离世时,家人会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吊唁。

在东北地区,吊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亲朋好友们会带上纸钱、香烛等祭品前来吊唁,表示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同时,家人也会准备丰盛的食物款待前来吊唁的客人,这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

随后,家人会找当地的托老或者村中的长者请他们帮忙主持丧事。

托老在东北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通常是村中的长者,拥有丰富的丧事经验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他们会根据传统的丧事习俗来主持整个丧事流程。

接下来是丧事的告别仪式,家人会在逝者的遗体前摆放祭品,然后亲朋好友们围绕遗体,依次向逝者行三鞠躬,表示最后的告别和哀思。

在这个环节中,亲朋好友们会哭泣、悲伤,这也是对逝者的一种最后的怀念和缅怀。

随后是出殡环节,家人会准备好棺木和祭品,将逝者的遗体送至火化场或者墓地。

在东北地区,火化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家人会在火化场烧纸钱、燃香烛,祈求逝者在来世能够得到安宁和祝福。

在这个环节中,亲朋好友们会围绕逝者的遗体,默默地祈祷和告别,场面庄重而肃穆。

最后是丧事后的宴席,家人会在丧事结束后准备丰盛的宴席款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

在这个宴席上,亲朋好友们会畅谈逝者的生平和事迹,共同悼念和纪念逝者。

在这个环节中,亲朋好友们也会为逝者祈福,希望逝者在来世能够得到安宁和幸福。

以上就是东北丧事的流程,每个环节都承载着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也体现了东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希望大家在了解东北丧事流程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的幸福和美好。

丧葬习俗——圆坟

丧葬习俗——圆坟

丧葬习俗——圆坟在东北中部的丧葬习俗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圆坟,圆坟是在下葬后第三天上午进行,参加人员是死者子女及配偶及其子孙和配偶,死者弟兄姐妹及配偶等直系亲属和朋友等人,一行人根据距离坟茔地远近安排自己出发时间,因为这项仪式必须在上午11点前完成。

众人携带供桌、祭品、烧纸铁锹等一些物品来到坟茔地在坟头前头摆上祭品,用铁锹再把坟头整理一遍最后把保存在旁边开墓穴挖起的第一锹土填在坟顶上,然后用三根秫秸弯成半包围的框等距离插在坟上在中间的秫秸框拴上用红线系着的铜钱三枚下系红布条,这个过程叫——上梁,由死者儿子来上梁无子者由侄儿或女婿上梁。

由来人之中最长者带领走在前面其余人等跟随其后围绕坟堆顺时针转三圈这个过程叫——踩房子,紧接着一行人在坟头脚下左右对称走一个长方形路线图结束这叫——踩院子,以上这三项是子孙事死如事生具体体现,本地以前住房在盖房子上最后一根中檩时要赶吉时,在檩条正中间朝下一面贴上太极图两侧贴着: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对联,用红线绳绑在檩条中间下坠三枚铜钱用红线顺着编成一条线最下边缀一条红布条,这个过程也叫上梁。

踩房子就是踩房顶,过去我们这里居住的都是土平房,房顶上铺上用芦苇或者秫秸做房箔上边先铺上一层一般的土踩实再铺上一层有碱性的土有10厘米厚再踩实或者用石磙子压实过一阶段再抹上一层碱土泥就可以防雨。

踩院子也是同样想给死者圈出一个菜园子。

这些事做完后在坟头的脚下烧纸(下葬埋坟那一天在头上部位烧纸),纸灰烧尽从长辈开始依次给死者磕头,死者儿媳、孙媳必须大声嚎哭(本地习俗不大声嚎哭晚辈出哑巴),从这一天开始女人可以来上坟(死者下葬时不许女人进坟茔地)。

之后众人回家事主设酒宴款待菜品盘数有讲究,老夫妻都死了菜品盘数是双数,只去世一人菜品盘数是单数。

之后的烧七、烧五七、烧百日、烧周年、烧二周年、三周年款待亲友都是这个规矩,除非先死一位老人之后期间又去世一位。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丧事习俗赵福山村内办理丧事,规纳起来,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堂屋停尸夜深入殓一、停尸1.病人在垂危之际,儿女日夜守护在身旁。

在确定人死之后,将人搬移到堂屋,躺放于门板或床板上。

在没咽气时给死者穿上装老衣裳。

不论春夏秋冬,装老衣都是棉的,因为古人认为阴间没太阳,终年寒冷。

人死之后,其灵魂就到阴间去了。

衣、帽、鞋都必须是布的,不许用皮的。

鞋底也不准用皮的,说是穿皮鞋,下辈子转生长蹄子的兽类。

若是女性,鞋底绣上莲花,即脚蹬莲花成仙的意思。

衣裳不缀扣儿,只缝小布条打结系带便可。

装老衣裳穿好,盖上苫单。

苫单的颜色以前是黑的或兰的。

现在以白色较多。

2.蒸一碗小米饭,为的是不能让死者挨饿。

再用面捏五个打狗棒,饭碗内插三个,死者双手各拿一个。

目的是防止死者的灵魂去阴间的路上被狗咬。

再用一个铜钱(或现在的硬币)塞入死者口中,在口里含着,这个钱币称“压口钱”,是让死者带上口粮的意思。

为防备死者诈尸乱跑,还要用麻绑上两脚,袢上两手。

在死者的头顶前面,摆一张小供桌,放上祭品。

点一盏长明1灯(灯油以香油为最佳),目前有的以蜡烛代替油灯。

3.找纸扎匠给死者开书、铰座迁,都用白纸。

开书,过去称开殃榜。

其书写排列都是竖排。

所开的书,就是三块纸,另有一个位牌和一块扣瓦。

第一块纸写的是:将此纸贴在座迁的最下端墙上。

23 第二块纸写的是死者的年龄和生死年月日时。

对其称谓依照古例将此纸贴在影壁墙的低处。

第三块纸贴在堂屋的门口一侧下方,分男左女右。

写的内容是入殓时所忌讳的外人的属相。

(不写属相而写地支名称)例如(女性)(男性)本村所忌的属相是按死的月份推算的。

有的村则不按月推,而是按死者的属相推。

看来并无一定之规,俗语说:“一个马勺一个柄儿,一个师父一个令儿。

”此之谓也。

此外,再用一块纸叠成灵牌的样式。

写上“某某”之灵位,置于供桌上。

另外,用一块瓦,上面写上字(符),扣在死者心口处,此为“扣心瓦”。

说是防止诈尸和妖邪用的。

写法多种多样,扣心瓦下也放一小把笤帚穰。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在农村,地域的不同,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今天我们就主要说一下在北方地区丧礼的习俗。

众所周知,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众子女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古人以“孝”治天下,但在如今的农村,“孝”依旧是考虑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之一!今天我们就讲讲关于农村葬礼的一些仪式。

一、倒头纸。

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二、入殓。

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

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四、报丧。

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五、破孝。

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六、设灵棚。

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

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七、请厨。

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

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九、破土。

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十、起灵。

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十一、摔老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的丧葬习俗合集整理东北的丧葬习俗(一)丧葬习俗主要延续旧时的方法,有停灵,戴孝,入殓,出殡,下葬,圆坟,头七。

五七,百日,周年等。

下面就丧葬仪式具体谈一下。

一、停灵仪式停灵就是将去世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首先亲人在咽气前,子女要为死者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

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用带子系紧,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

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子,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男性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女性要穿蓝色的布鞋,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

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初终,首先为死者放入压口钱(最好能在临终之前)两手放入打狗干粮,(饼七个用麻线穿上,左手放打狗干粮,右手拿打狗鞭子,过饿狗山用)。

两脚穿上装老鞋,用线绳拌好。

整理完后,放上蒙脸手巾(黑色的布),然后用黄布或白布从头到脚盖好。

确定死后,长子要指明路,具体做法是:长子手持扁担。

扁担一头吊一串纸钱,站在凳子上,指着西南方向连喊三声:爸爸或妈妈,走西南大路光明大道,三条大道,走中间那条。

在灵铺前,应放倒头饭,(两碗饭扣到一起,上插三个小高粱杆上头缠棉花球)祭品,香烛,点燃油灯,在丧盆内先烧三斤十两纸钱,纸灰要特殊包好,入殓时放入馆内。

如是信佛的,二十四小时不能动,供素食,有佛家弟子,诵经(金刚经,弥陀经,脚尾经等,十二小时)。

东北的丧葬习俗(二)一、戴孝停灵之后,首先孝男孝女们由上了年纪的老人(懂得撤孝布的老年人)撤孝。

不论满族还是汉族,无论披麻还是带孝,必须要按以下的规矩去戴孝,绝不可乱带。

亡人是男的,戴孝应左短右长,亡人是女的,戴孝应右短左长。

扎腰的,亡人是男,孝男孝女不分男女都要扎腰左边。

亡人是女,都要扎腰右边,也就是短的不在了,戴孝是晚辈的孝意,平辈不用戴孝,父母走一个长短要差八寸,父母都走了孝布要差八分,决不可带齐孝,那样是犯重丧,除非两个老人一齐死的,(死在一天了或一齐出殡这样可以戴齐孝),切忌、切忌。

戴孝过去有很多讲究。

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了。

只要能戴孝就行了。

但是家族也应穿着素装,儿女们要带重孝,必须戴在头上的,孙子辈的在孝布上带一小块红布,重孙子辈的在孝布上带一小块蓝布条,以视区别,其他族人男的系在臂上男左臂,女的戴在头上。

二、灵幡灵幡又称引魂幡,招魂幡,为亡人引路去西方极乐世界。

下面介绍一下灵幡的制作方法,(一)、怎样从灵幡上区分故人年岁大小?凡不超过60岁故字前加世字。

60---70岁在故字前耆字,70----80在故字前写耄字,80----90岁在故字前写期颐二字。

如某人父是48岁故去的其灵幡上应写"世故"先考----内行人一看便知是60岁以前去世的。

(二)、怎样从灵幡上区分出所故之人是男是女?1、在灵幡中间和两边的飘带最下边来区分。

要求是:男剪箭头,女剪凹。

男的在最下边剪五个箭头;女的在最下边剪出五个豁口。

2、灵幡中间飘带的中间,要"男剪圆形、女剪方形"。

取天圆地方之意,男剪13个圆形,女剪14个方形。

男单女双。

比如故父名叫王占和,终年58岁,可写成:"世故显考王公讳占和之引魂幡"。

幡字必须落到生字上。

(生--指长生)3、怎样写灵幡?灵幡两边飘带所写的字,最后一个字必须占上生字。

比如下边这个灵幡的飘带: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玉女送西方驾鹤西游。

上一联"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是九个字,从金字起"生旺墓绝"念到最后那个字使占上"生"。

用此法差下联,最后占生字。

灵幡中间的飘带所写最后一个字,要求男占生女占旺。

如果姓名是两字,就在"引魂幡"三字中间加个宝字,"既引魂保幡"女占旺妨此。

新葬,用白纸,既生葬。

起坟既熟葬,用红纸。

灵幡要由长子开始往下轮着打。

东北的丧葬习俗(三)一、挂孝在东北一带地区,丧家在大门悬挂烧纸制作的岁头纸,是用纸条做成的,如果夫妻死一个在纸条上剪一个豁牙,如果夫妻都没了,纸条上要剪两个豁口。

用麻绳每三张一个扣,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地,最上一条,最下一条,当中都是三张夹在一个扣里最后不够三张,余二或余一都夹一个扣里,最上一张代表天,最下一张代表地,这就是"倒头纸"也叫"过头纸"。

并且用亡人的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这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亡人的寿数、是男是女。

也可以在大门外张贴讣白在白纸上写明死者生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时,卒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

二、报丧亡人咽气以后,丧家要给不知道的亲戚朋友报信,报信人要来去急速,亲属接到报信后,立即换素衣奔丧,进门宜跪下、扣头、大哭,这叫哭头路,丧家的儿孙跪迎,扣头还礼,这时不讲辈份,有时丧家找支客人带家人到左右邻居家找劳忙的,家人不能戴孝去,进人家门,要扣头,然后说明情况。

三、报庙报庙也叫送浆水,丧家在出灵前,每次吃饭前,都要送一遍浆氺饭,一个烧氺的壶,里面放三勺氺,放一点米饭或干粮都可以,灯一个,找一个年岁大一点的,给拎壶提灯在前边带路,后面跟着戴孝的人,按辈分大小排列,辈份大的在前,辈份小的在后边,每人手拿一根香,一手拿三张纸,乐队在后边跟着,去庙上,如没有庙用三块砖立个庙(在村外,东北和西南方向上),来到庙前,要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将浆氺饭倒在庙前,将灯放在庙上,把个人手里的纸放庙前,将香都扔里点火烧,烧完拎壶将灯再拿回,以便下次再用。

报庙时,亡人女儿去时,要哭道。

乐队奏乐,回来就不用了。

四、每天晚上,一切完事,要烧关门纸,以是一天的结束。

东北的丧葬习俗(四)一、守灵在大殓和出殡之前,丧家亲属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的停灵左右,看守着长明灯,不让熄灭,上香,使香火不断,为接续香烟之意,在灵前烧纸,以祭奠哀思,同时要严禁猫狗之类的动物靠近,避免亡人借气。

大殓之后需要在家停棺,一般要停七天,现在多数是第三天出殡,(从死后那天算起)。

大殓后至出殡期间,家人要守护或睡卧在棺旁、草垫上,以表孝意。

叫做"守灵"。

其亲友可在室内搞些活动,叫"坐夜"。

通常情况下,凡停灵在家的,都要搭灵棚,要在寿材头摆放祭品,如倒头饭、长明灯、遗像、摆花圈、供品(馒头、水果等)香炉碗。

二、灵堂在农村办葬事,都要搭建灵棚,也叫灵堂。

灵堂的布置要根据条件而定,一般情况是首先要大帐篷,设灯光,乐台在左边,(放上桌椅以备乐队放音响之用。

祭品、遗像、横额、挽联。

横额写法:如黄家亡母,应写:显妣黄母老太君奠礼之灵堂,如是亡男,应写:显考黄公老先生亚军之灵堂,共十二个字。

灵棚的布置一般是灵堂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奠或悼字左右两边高挂挽联,灵棚联:上一联是:化金身奔佛国佛光普照,下一联是:脱凡胎离凡尘魂归西方。

还有:德传百世名留千秋,悲歌动地哀乐惊天;寿越七旬含笑九泉,精神不灭风范永存;美名留千古,忠魂上九霄;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

横批可按男女年岁大小,如驾鹤西游、尊灵西去。

东北的丧葬习俗(五)一、指明路二、棺柩棺柩是由六快板组成。

盖属主板称为天,棺材底称为地,左右称为日月墙,即左为日右为月,头为龟头,尾为龟尾,没装死人为棺,死人入殓后为柩,棺材是有讲究的,通常三五、四六、五七、七九等等。

如三五就是说,日月墙三寸厚,天五寸厚。

其余类推。

三、开明堂要求是亡男写单字,亡女写字双字,比如故去的是母亲,应写:"故母王桂兰之灵位",或写:"慈母王桂兰之灵位,"此是八个字,属双,比如故去的是父亲,可写:"故先父李文亮之灵位",此是九个字属单。

东北的丧葬习俗(六)一、入殓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

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入棺。

(由长子捧头,次子捧脚,众人帮忙放入棺内,)通常人咽气后二十四小时内择吉时入殓,入殓时儿女们都在亡人身边,有的子孙要亲自为之,具体物件有:棺底要用七枚古铜钱摆上北斗七星,放上三根高粱杆,以示为炕洞,然后放褥子,亡人入棺,上放被子,枕头两边放金银纸,有的用棉花掩头,也有的用香、书掩头,用纸掩身的,以示书香门第,脚踏莲花,两边放金银纸。

有的地方是走马入殓,何为走马入殓?就是人在咽气前放入棺材里,直到咽气,这就是走马入殓,有条件的在外面搭灵棚,大部分农村是走马入殓,说死后不犯毛病,走马入殓的,灵柩首先放到搭好的灵棚里,在出灵前开光。

但冬季天寒不宜走马入殓,只能停灵堂屋了。

不是走马入殓的,在二十四小时内,择吉时开光,入殓。

入殓时,要念入殓咒,咒曰:离了旧房住新房,祖祖辈辈大吉祥。

二、开光首先让所有戴孝的人来到灵前,不戴孝的人要忌属相,由子女开光,有的地方习惯让女儿开光,有的地方亡男由长子来开光,亡女由长女来开光。

开光时由开光人拿倒头饭中间的拿个棍,蘸白酒,象征性的,随风水师说。

给亡人开光歌:开眼光,观明堂。

开鼻光,闻供香。

开嘴光,吃牛羊。

开耳光,听八方。

开心光,亮堂堂。

开手光,抓钱粮。

开脚光,上天堂。

给佛家弟子开光时念的开光歌:开眼光,观西方。

开鼻光,闻戒香。

开嘴光,吃斋香。

开耳光,听十方。

开心光,亮堂堂。

开手光,手握经书奔西方。

开脚光,脚踏莲花上天堂。

开光后,取下掩口钱,拌脚丝,让亲人看最后一眼,开光完毕封棺。

三、入棺出灵禁忌正、四、七、十月,忌属虎、猴、蛇、猪。

二、五、八、十一月,忌属鼠、马、鸡、兔。

三、六、九、十二月,忌属龙、狗、牛、羊。

东北的丧葬习俗(七)一、封棺在开光,移尸过程中,一定要用遮光布当光情况下进行,四人扯着白布或青布或被单四角,把尸首遮上,避免阳光照射。

入殓后,开始封棺,其子女、亲属、晚辈等,跪在棺材前,木匠开始钉钉,斧头把用红布包上,包点零钱,要露出半截,是木匠封钉的赏钱,封钉(俗称煞扣)木匠在左边钉钉,众人跪在棺头方向喊:"* *呀,往右躲钉",木匠在右边钉,众人喊:"* *呀,往左躲钉,待棺封好后,木匠最后一斧把寿钉钉在棺盖前边(要求男左女右)钉好后,把咽口钱挂在钉上。

盖棺封钉口诀:日吉时良天地开,盖棺大吉大发财,天清地灵日月明,盖棺子孙进财钉。

手执金斧要封钉,东西南北四方明,朱雀玄武来拱照,青龙白虎两边排。

一钉添丁及进财,二钉福禄自天来,三定三元及第早,四钉子孙满庭街,子孙万代大发财,天官赐福,地府安康。

二、托魂托魂也叫送行(俗称送大纸)送路引。

是在出灵的头一天晚上,要把纸活、如牛马、钱库、过头纸,所带衣物等,送到庙上去烧,还有灵前的供品一起带去,除花圈之外,花圈要带到坟地,如火化,要在火化厂烧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