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族的丧葬习俗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 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 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二)“报丧”:死者停放完毕,即发“口报条”向亲友“报丧”。
用白纸条写清地址、人称、死亡年月日时和“接三”(表示丧事大典开始)日期。
亲友接条后即于当日和“接三”前前往吊唁。
清东陵丧事活动中的民族特征

文化长旅
清东陵丧事活动中的民族特征
■ 文 / 李悦 陈萍
清 东 陵 是 清 朝 的 皇 家 陵 园 之 一, 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清东陵共 有 15 座陵寝,内葬有 5 位皇帝、15 位 皇后、136 位妃嫔,以及 3 位阿哥和 2 位公主,另外还葬有王爷、保姆、侍女、 贞臣等。清东陵原有各类建筑物、附 属建筑物 580 座 ( 组 ),现存 508 座 ( 组 ), 总占地 78 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 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 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在帝后陵墓中,于隆恩门、隆恩 殿、明楼上均悬挂斗匾,分别书写着“隆 恩门”、“隆恩殿”、“某陵”等文字,其中, 文字种类和布局一如神道碑文字一样, 满文居中,左蒙文,右汉文。
神牌以栗木为之,其制式有奉先 殿 神 牌、 太 庙 神 牌 和 陵 寝 神 牌 三 种。
后宫主位中,妃以上等级才有神牌供 奉,嫔以下只有神位而已。陵寝神牌 平时供奉在暖阁中,祭祀时,由礼部 官员请中,左蒙右汉的布局。
西朝房称为茶膳房,是祭祀时制 作奶茶和膳品的地方。满洲人在关外 时,喜欢以奶茶代饮,无论日常生活 还是在过年过节时,奶茶是其必不可 少的饮品。进关后,这一传统保留了 下来,上至皇族大臣,下至平民百姓, 都对其情有独钟。所以在陵寝建筑中,
满族丧葬习俗源流述略

作者: 杨英杰
出版物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83-89页
主题词: 满族;女真人;死者;中原地区;满洲;丧葬习俗;勿吉;肃慎;生活习俗;演变过程
摘要: <正> 满族丧葬习俗最为复杂,它把人生各种生活习俗与信仰习俗,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交织在一起。
它一方面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依恋及对其一生事业、贡献、影响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是生者对死者进入信仰中的另一世界生活的安排。
本文试对满族的丧葬习俗,从其先世肃慎、挹娄时代起,经勿吉、靺鞨、女真直至清代满洲数千年间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一考察,溯其源而析其流,揭示其各个发展阶段中的特点、成因及其变迁过程。
一、挹娄、勿吉、靺鞨的丧葬习俗。
满族宗教信仰和口头叙事中的丧葬习俗与仪式疏举

满族宗教信仰和口头叙事中的丧葬习俗与仪式疏举高荷红满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其历史可溯源到先秦。
作为独立的民族称谓开始于1636年[1],有文字的历史至今也只有四百多年[2],而在其入主中原后,满语又渐渐式微,现在成为很少人用的“死”语言。
但其保留的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历史资料却有着极高的价值和迷人的魅力。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汉族的融合,已不露痕迹地成为共享的文化。
满族长期信奉萨满教,故婚丧嫁娶方面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萨满教认为灵魂不死,这个观念导致丧葬仪式的盛行,丧葬仪式是祖先崇拜的一种普遍表现形式。
对于早期被认为是自己的祖先的图腾动物也举行丧葬,很可能是这一时期追加上去的一种仪式。
漫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丧葬习俗反映各民族生者对死者的缅怀感情的心理状态。
葬俗产生最早大概在旧石器时代中期,通常与人类灵魂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葬俗可分为葬式和葬礼两部分。
所谓葬式,种类复杂,有土葬、火葬、树葬、天葬(野葬)等;所谓葬礼,各民族都有其特点,繁简不一,与其社会发展水平、死者的社会地位、财富多寡、宗教信仰、邻族的影响等有着直接关系。
葬具从无到有,因死者阶级地位、所处自然环境和民族习俗而异,有陶罐(火葬用)、石棺、木棺之分,有的尸体置于棺床上。
满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后经历了土葬、兽葬、树葬、火葬等各种葬俗,每一种葬俗都打上了独特的民族印记。
在肃慎、挹娄、勿吉时代,据古籍记载,一般为春夏土葬,秋冬兽葬。
如父母春夏死,当日就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有椁无棺”,并于冢上作屋,以免受雨水淋浇。
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猪是当时主要祭品。
当时的吊唁活动也很简单,“以土复之,以绳系于椁,透出土口,以酒灌酹,才绝腐而止,无四时祭祀也。
(见《肃慎国记》)”。
如父母死于秋冬,即以其尸喂貂,貂食其肉往往能多捕获。
因为当时满族先民“以无忧哀相尚,性格豪放、通达,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被认为是不壮。
”和渤海同时的黑水靺鞨的葬俗比较简单,“死者埋之,无棺椁,杀所乘马以祭,”以土葬为主,而陪葬品是马。
清朝墓葬文化

2、驾崩后:择吉时入殓 • 小殓----整扮容貌后就穿上殓衣 • • 大殓----皇帝尸体入棺
• 停灵----乾清宫 “寿终正寝”
3、出殡 ---移到陵墓地宫
• 行前祭天、地、祖宗,行程中每日行朝夕奠礼,到陵地 后 要祭告后土、山神。梓宫入地宫后还有行生附太庙礼。 出殡前后还要焚烧纸人纸马楼库器皿等,纸汽车、法船 光绪皇帝的出殡
• 墓穴有十忌 • 一忌后头不来 • 二忌前面不开 • 三忌朝水反弓 • 四忌凹风扫穴 • 五忌龙虎直去 • 六忌直射横冲 • 七忌淋头割脚 • 八忌白虎回头 • 九忌龙虎相斗 • 十忌水口不关
•
• • • • • • • • • •
平原十不葬
一不葬粗顽怪石 二不藏急水争流 三不葬沟壕绝境 四不葬孤独山头 五不葬神前庙后 六不葬水口不定 七不葬开塘伤龙 八不葬草木不盛 九不藏人居稠密 十不葬龙虎尖头
• 石像生 指安设在 陵墓神道两侧 的五对精美的 石像生,分别 是文臣、武将、 马、大象、狮 子。清西陵只 有泰陵、昌陵 建石像生。
• 七孔石拱桥 坐落在大 碑楼与石像 生之间,是 陵区所有桥 梁中唯一的 一座七孔桥, 桥长107米, 宽21米,是 清西陵最大 的一座桥梁。
• 龙风门 神道上门式 建筑之一,周 身用黄、绿琉 璃构件嵌面, 正面各嵌琉璃 盘龙一条,背 面各嵌鸳鸯荷 花图案,有帝 后共穴,永远 合好之意。
满族葬礼
• 原始葬礼:无棺椁 殉葬
• 金中后期:讲排场 “无问贵贱,多破钱物, 用纸做房屋、牛马、侍从等仪物” • 入京后:停放尸体 尸体从窗户抬出
纷繁复杂的皇家葬礼程序
• 1、生前就要选择好陵墓地址、做好棺木。 • 清朝自顺治帝开始,历代皇帝和后妃的陵 墓选在东陵(河北遵化县)和西陵(河北 易县)两处。 • 棺木(皇帝称“梓宫)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民俗礼仪是满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是满族人民的精神财富。
满族民俗礼仪包括婚礼、葬礼、节日等方面,是满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婚礼是满族民俗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婚姻是一种神圣的事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
在满族婚礼中,新郎要先到新娘家中拜访,然后由新娘的父亲领着新娘出门,新郎要在门口等候,然后由新娘的父亲将新娘交给新郎。
在婚礼仪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仪式,如拜堂、敬茶、献花等。
葬礼是满族民俗礼仪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葬礼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仪式,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
在满族葬礼中,首先要进行“请魂”仪式,然后进行“送魂”仪式,最后进行“安葬”仪式。
在葬礼仪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仪式,如烧纸、献花等。
节日是满族民俗礼仪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节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是满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满族节日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满族人民会进行一些特殊的仪式和活动,如祭祖、赛龙舟、吃粽子等。
满族民俗礼仪是满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是满族人民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满族民俗礼仪,让这种传统文化
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浅析满汉文化交融在清代满族丧葬习俗中的体现

2 . 4 人 殉 制度 的废 除
闭为止 , 每年都往 墓里送 入各种 奇珍 异宝 , 而慈 禧 的遗 体就
十 日内不脱 孝 , 三年之 内 , 男 子不穿 红衣 , 女子不簪 花 , 穿青 布衣 服 ; 除服前 的二十七 日禁止 穿红 色衣服 , 门前禁止 挂红 旗等等。 汉人凡遇丧事 , 必占 卜 。“卜葬 兆 , 甫襄 , 亦 如之 。 ” 凹用 占卜 来 安排丧事 、 墓葬等 的相关事宜 。满族也 不例外 , 《 红楼 梦》 中贾珍在儿媳秦可卿死后 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发人 人宫请 钦天监的人来 商定丧事的相关 日子 , 贾 珍此举表 明满族在遇 到丧事时也存在着 封建迷 信思 想。殃榜 是死者 人埋 出城 门
对先祖 的孝敬与思念 。清朝建 国后 , 剪发 的习俗 被纳入宫廷
直延续 到清亡 。 3 . 2 满族男子在服 丧期 间不剃发
的丧礼 中。“ 顺治 十八年 , 世祖崩 , 圣祖截发辫成服 。 ” 此俗 一
满族 的男子发式 是 留辫子 , 遇到 丧事 的时候 则例 外 , 一
律不准剃发 , 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此举被清 人作为祖 制加
已开始用马来殉墓。宋元时期女真人逐 渐在东北 地区崛起 ,
入关 后满族 实行 以土葬为 主的丧葬 形式的原 因是多方 面的 。首先是受汉族儒家文化 的影响 。满族入关后 , 统治着
一
个 以汉人为 主的社会 , 要想维持这种统治就必 须放弃某些
传统而接受汉人 的统治 思想 和手段 。其 次实 行土葬 是受统 治者政策 的影响 。清朝 的统治是 以八旗 制度为根本 , 它是兵 农合一 的制度 , 这里 面就包含 着对 土地 的重视 , 驻防八 旗远 离家乡 , 死后 携带 遗体 归乡也 是不 太现实 的做法 , 于 是效仿
满人(旗人)出殡流程旗人殡葬流程

满人(旗人)殡葬礼仪| 满人(旗人)出殡流程|旗人殡葬流程满人(旗人)分为八旗,即正黄、正红、正兰、正白。
此四色旗锒边的叫做“锒”,即锒黄、锒红、锒兰、锒白。
遇有丧葬典礼时,必须用自家所属的旗,进行标志。
通常出殡行列为:一、按照各旗的旗色标志,死后先立幡架子,挂上本旗的“幡”,其形式和演传统戏时举的大□旗相似,中间绣一条大龙,插在幡架子中间。
出殡时,由十六人,或二十四人,或三十二人抬着在前面导行。
二、门口一对;即旧时满军当中的大旗。
三、标枪旗子,也称“曲律”(满语译音)由八杆至二十四杆。
以上均按自家所在的旗,决定颜色。
大体形式亦如传统戏中,大将出场时,有八个小兵打着的竖旗一样。
四、功名牌,红色,正面写有死者生前,曾获得的功名和曾任的官职,以三、四品官职为例,如“大名知府”、“两湖道台”、“戍午举人”、“庚申进士”。
背后则写着杠房字号,如“交道口裕恒”等字样。
五、金执事七对,即:金兵符、金卧瓜、金立瓜、金月斧、金天镫、金拳、金掌。
六、飞熊、飞虎、飞鱼旗若干对。
七、虎头图案的“肃静”、“□避”牌四对。
八、刀、枪、剑、戟、鞭、锏、锤、抓等古代兵器仪仗若干。
九、四人抬影亭一座,内悬死者放大的影像。
十、四人抬引魂轿一乘,绿轿围子,黑纱帘内供死者灵牌。
十一、映日伞两把。
十二、大扇两把。
十三、鹰:由二人拴架。
意为“金毛童子”、“银毛童子”。
十四、狗,由一人牵引,意为二郎神之“嚎天犬”。
十五、骆驼,由二人牵引。
旧传“哼、哈二将”,即《封神榜》里所说的陈琦(哼)、郑伦(哈),因为他俩都是骑骆驼的。
十六、刽子手,两人身穿号衣,手提屠刀、锁练。
十七、大清国旗,三角大“龙”旗。
十八、大伞两柄,各由二人“拉幌”。
十九、功名牌,上书皇上最高赏赐,如“晋封光禄大夫”、“御赐黄马褂”等等。
二十、大黄伞盖一柄,二人“拉幌”。
二十一、大黄彩亭一座,内供死者生前皇上所赏赐的各种物件。
二十二、官鼓大乐一班,通常为九人:一对大号、四面堂鼓、一对锁呐、一面九音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