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女装服饰的基本介绍

合集下载

清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清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清朝女子服饰的特点清朝女子服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精致的时代,其服饰风格独具一格,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秩序和文化传统。

清朝女子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裙裾长而宽松:清朝女子的裙裾通常较长,至脚踝以上,且呈现宽松的设计。

这种设计与当时的社会地位有关,宽松的裙裾显示了贵族的身份和优雅,而较长的长度则体现了清朝时期封建礼仪的严谨。

2. 褒褂式上衣:清朝女子的上衣通常为褒褂式,即类似外套的服饰。

褒褂上衣的特点是宽松而且长袖,整体呈现出一种端庄大气的感觉。

且褒褂上衣的设计采用了丰富的刺绣和亮丽的颜色,使整个服装更加华丽。

3. 丰富的配饰:清朝女子服饰的另一个特点是配饰的丰富多样。

头饰、项链、耳环、腰带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这些配饰通常采用贵重的材料,如珠宝、金银等,体现了贵族的身份和财富。

同时,这些配饰还起到了美化服装、凸显个人魅力的作用。

4. 颜色与花纹的运用:清朝女子服饰中,颜色的选择和花纹的运用也是非常讲究的。

清朝时期,淡雅的色调和典雅的花纹是流行的风格。

常见的颜色有浅绿、浅蓝、浅紫等,花纹则以花、鸟、云等为主题,具有一种优美的艺术感。

5. 高腰设计:清朝女子服饰的裙子通常采用高腰设计,即将腰线提高至胸部以下。

这种设计使女子的身材更加修长,腿部线条更加优美。

同时,高腰设计也与封建礼仪有关,体现了女子的娇小和柔弱。

清朝女子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裙裾长而宽松、褒褂式上衣、丰富的配饰、颜色与花纹的运用以及高腰设计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展示了当时女子的身份和地位,还体现了封建礼仪和社会文化的传统。

清朝女子服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端庄大气、典雅华丽的风格,为后世的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对中国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后妃服饰制度

清朝后妃服饰制度

清朝后妃服饰制度清朝后妃服饰制度1.朝褂:(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褂,按《大清会典》规定,有三种款式,均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

这三种朝褂领后均垂明黄色绦,绦上缀饰珠宝。

朝褂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时胸前挂彩??、领部有镂金饰宝的领约、颈挂朝珠三盘、头戴朝冠,脚踏高底鞋,华美绝伦。

①圆领对襟,有后开裾,缺袖的长背心,自胸围线以下作襞积(褶裥),其纹饰在胸围线以上前后绣立龙各二条,胸围线以下则横分为4层,第1第3两层分别织绣行龙前后各2条,第2第4两层分别织绣万福(蝙蝠)万寿(团寿字),各层均以彩云相间。

②圆领对襟、缺袖、后开裾、腰下有襞积(褶裥)的长背心,纹饰前胸后背各织绣正龙一条,腰帷织绣行龙4条(前后各2条),下幅织绣行龙8条(前后各4条)。

三个装饰部位下面均有寿山纹,平水江牙。

③为圆领、对襟、缺袖,无襞积左右开裾至腋下的长背心,前后身各织绣大立龙各二条相向戏珠。

下幅为八宝寿山江牙立水、立龙之间彩云相间。

假如说前两式朝褂的装饰风格是横分割,精美奇丽,则这第三种款式为竖分割,豪放富丽。

(2)贵妃、妃、嫔朝褂,与皇贵妃相同,但领后的绦为金黄色。

2.朝袍:(1)皇太后、皇后朝袍,分冬夏两类,均为明黄色,其基本款式均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合。

开领和袖子另有特点,开领是从领口右缘向右方折斜,故与斜领或圆领右衽的一般款式不同。

袖子是由袖身与接袖(约12厘米宽)、综袖(又称中接袖)、袖端(即马蹄袖)相接而成,并在腋下至肩部加缝一段上宽下窄的装饰性护肩,领后垂明黄绦,上缀珠宝。

穿时朝袍必与朝褂配套。

3.龙褂:龙褂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平袖端、长与袍相应的服装。

龙褂只能由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

皇子福晋、亲王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所穿就叫吉服褂而不叫龙褂。

皇后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均石青色。

一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二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牙及立水纹;袖端行龙各二及水浪纹。

古代旗袍的知识点总结

古代旗袍的知识点总结

古代旗袍的知识点总结1. 起源与历史:旗袍最早起源于清代中期,由满族女性穿着,因此又称为“满式长衫”。

旗袍由长袍演变而来,最初是作为满族女性的日常服饰,后来逐渐普及到汉族女性,并成为上层社会女性的时尚服饰。

2. 经典款式:旗袍的设计风格独特,典雅端庄,通常是修身的长款礼服,高领,直筒式或微喇叭状下摆,袖口一般较窄。

旗袍的设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线条流畅、简洁大方,突显出东方女性的柔美和婉约。

3. 面料选择:古代旗袍讲究面料的选择,常用的面料有丝绸、缎子、绸缎、锦缎等,其中丝绸是最常用的面料。

它的亮丽光泽,柔软顺滑,符合旗袍的高雅品味。

4. 花色与图案:旗袍上的花色、图案和刺绣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如花鸟、山水、云彩、龙凤等,寓意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突显东方女性的柔美和婉约。

5. 礼仪与文化: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穿着旗袍的女性,通常能够展现出一种优雅端庄的气质。

旗袍在中国传统礼仪中也有着一定的地位,常被用于参加重要的宴会、婚礼和其他正式场合。

6. 经典的旗袍中的四大名旗(1)齐肩旗袍:由著名旗袍女演员齐肩代表的旗袍款式,简约大方,受到了许多女性的喜爱。

齐肩的名声也让她成为了一代旗袍女神。

(2)露香肩旗袍:露香肩的设计恰到好处,恰如其名,诠释了女性优美的曲线,受到许多女性的欢迎。

(3)西施款旗袍:以古代美女西施的名字命名,设计摩登雅致,深受有品位的女性喜爱。

(4)牡丹款旗袍:旗袍上的牡丹花图案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象征富贵和吉祥。

这款旗袍通常在重要场合穿着,展现出女性的高贵气质。

7. 影响与发展:古代旗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旗袍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和高雅,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为后世的服装设计和时尚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中国女性而言,旗袍也是一种永恒的时尚符号,代表了优雅、品位和气质。

总之,古代旗袍作为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漫长的历史传统,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清末民初女子服饰研究

清末民初女子服饰研究

清末民初女子服饰研究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女子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自洋务运动以后,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女子的服饰逐渐摆脱了束缚,显示出更多的个性和时尚感。

清朝时期,女子的服饰主要是盛世唐装和汉元服,两者都极为庄重,注重身份地位的象征。

而到了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开始借鉴西方文化,逐渐走向实用和自由的方向。

下面就以清末民初女子的衣服、鞋子、发饰、首饰等方面着重介绍。

女子的上衣主要分为长袍和短上衣两种,长袍是清朝时期传统服饰,短上衣则是西方文化影响的体现。

长袍款式多变,常见的有无衣领的小襟长袍、单色短襟长袍、对襟长袍等。

短上衣则有短款的牛仔夹克、长袖的衬衫等,透露出女性的活泼和自由。

女子的裙子多为长裙和短裙两种,长裙主要是嫁妆中的绸缎裙和冠裙,短裙则是西式迷你裙,两者在长度和质地上有很大的区别。

清朝女子的长裙多为绸缎或缎子材质,图案以龙凤、云纹、寿字等吉祥物为主。

民国时期女子的短裙则主要是缝制在长袍里面的短裤和西式的迷你裙,展示出女子的自由和时尚。

女子的鞋子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清朝时期,女子多穿绣花鞋子或者是宫廷的“凤头鞋”,后来则被西式高跟鞋所替代。

女子的高跟鞋多为黑色或棕色,以鳄鱼皮和蛇皮为材质,较为尊贵。

而普通女性则多以布料的花色印花作为鞋面图案。

女子的发饰和首饰也是衣服里面不可或缺的元素。

清朝女子的发饰主要是盘发、发篓和花结,用金银珠宝装饰,奢华而精致。

民国时期女子的发饰则多为饰片、发簪、丝带等,演变出多种花型和颜色。

女子的首饰多为耳环、项链、手镯等,民国时期则逐渐有了珠宝首饰和腕表等。

总的来说,清末民初女子服饰体现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特点。

清朝女子的服饰注重传统、庄重,而民国女子的服饰则更加实用、自由,可以说是中国女性从传统到现代的一个缩影。

繁复之美——清代旗装

繁复之美——清代旗装

繁复之美——清代旗装旗装,是满族的传统服饰,并作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统一的一种袍式服装,所以叫旗装,满语称“衣介”。

“旗装”又叫“旗服”。

说到旗装,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旗袍,因为就是现在,旗袍仍然称得上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

旗装·清(头梳“大拉翅”身穿旗袍、花盆鞋手拿小扇)其实,满族妇女的旗袍与如今的旗袍样式有很大的不同。

满族旗袍也叫大衫、长袍,满语称“衣介”。

分为单、夹、皮、棉四种。

起初的旗袍是没有领子的,袖子呈马蹄形,也叫箭袖,大襟左衽,外形轮廓呈长方形,扣子为盘扣,衣服上下不取腰身,有假袖两三幅,边镶滚边。

箭袖旗袍清军入关以后,逐渐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旗袍也有所变化。

日常的旗袍由四边开禊变为左右两边,也有不开禊的,之前流行的马蹄袖也被平袖所代替。

原有样式的旗袍在此时已成为一种礼服,只有在喜庆节日或是外出办事的时候才能使用。

而且需要强调的是,此时满族的旗袍是男女都可以穿的,这与我们现在的习惯有所不同。

而且女士旗袍的式样与男式的差不多,只是在衣襟、领口、裙子和边缘的地方绣有各色花纹而已。

满族人对旗装的装饰非常讲究,旗装一般用各种精致的绸缎制作。

除了在旗装上以写实的手法绣出色彩艳丽的图案之外,还会镶上花边。

花边的使用,最开始是用来修补旗装上破损的部位,所以花边多缝制在容易破损的地方,比如说袖口、领口和下摆等处。

到了后来,竟然成了一种装饰,并且在妇女中间很是流行。

比如,女子在马甲上就特别下工夫,在交襟处、左右领口等处都要加上多重花边,在交襟处、左右腋下以及对襟等处都经常做出如意云头式样的镶滚边,后面甚至镶滚多道,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等。

这样加工后的马甲,色彩丰富,花纹多样,成为女子服装中主要的装饰成分。

女式衬衣·清除了花边,旗装的佩饰也不少。

比如,贵族女子经常要加一条丝绸长围巾,缠在脖颈间,垂在胸前。

旗装上还有一种佩饰是云肩,是满族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婚礼服上也用。

中国清代服饰、摆设年代图谱

中国清代服饰、摆设年代图谱

中国清代服饰、摆设年代图谱
2 、绛地彩云金龙妆花缎龙袍清乾隆(1736-1795)
崖纹,以寓江山一统。

绣八团龙纹,两肩各一、前后身各三,下幅饰八宝立水纹。

5、杏红缎地平金云龙夹褂清代(1644-1911)
常着于饰有补子的褂内。

下面的是方补~~~~~~
盘金绣豹方补清代(1644-1911)
彩绣虎方补清代(1644-1911)
石青色织锦鸡方补清代(1644-1911)
绛紫色葡萄纹暗花缎袍清代(1644-1911)
瓜皮帽清代(1644-1911)
短里长、上重下轻的视觉效应。

大红彩绣独枝花蝶旗服清代(1644-1911)
雪青暗花仙纹坎肩清代(1644-1911)
花盆底鞋清代(1644-1911)
一新。

粉色梅兰竹菊暗花缎女衣清代(1644-1911)
绿色皮球花绸蝴蝶纹绸裤清代(1644-1911)
百蝶暗花缎五彩折枝花卉戏出十团夹袄清代(1644-1911)
和多层假袖最为别出心裁~~
缂丝道袍清代(1644-1911)
清代服饰
朝服:由披领和袍裙组成。

马蹄袖,中腰有襞积。

列十二章,饰龙穿着场合:登基、大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祭天、祭地
日朝
月朝
吉蓝
穿着场合:平时穿着
这件夹褂款式为对襟直身,为女衣。

曲水云鹤纹缂丝龙袍
盘金绣狮子方补
③缂丝补子,用彩线或金线根据图案需要缂织而成。

夫妻双双把家还纹抹胸
五蝠捧寿雕花漳绒。

清代女子服饰的几种基本款式

清代女子服饰的几种基本款式

清代女子服饰的几种基本款式清代女子的服饰一般由大褂、长衫、打底衫和下裳构成,有几种主要的款式。

一是大褂。

它覆盖了上身的全部,由状腰长衫、吊带改垂的上衣构成,外面用紧身的面料包裹;下面又穿着半截袖的正式衫,在季节更换时可以换装保暖。

二是长衫。

它以袖口、口襟领口为主要特征,通常长到膝盖,有吊肩、折口、中襟等不同式样,一般与大褂有几分如影随形的呼应。

三是打底衫。

它以短袖、长袖为主,是清代女子夏季着装的必要一部分,可以在外面穿大褂时套上,使内里舒适又之凉爽。

四是下裳。

清代下裳以多层折叠为主,通常用竹布制作,质地轻薄便于折叠,夹层折叠的效果很好,看起来平缓婀娜。

清代汉族女子服饰介绍

清代汉族女子服饰介绍

清代汉族女子服饰介绍后妃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

普通妇女则穿披风、袄裙。

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

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

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

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

裙子的样式,初期尚保存着明代习俗,有凤尾裙及月华裙等。

清末,在普通妇女中间,还流行穿裤。

清代佩饰清代的佩饰种类及样式都很多,形状小巧,材质多样,有翠玉、青金石、金嵌绿松石、檀香木、金铂、金星石珐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

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刺绣小品,其中有香囊、香袋、扇套、眼镜盒、表带、火镰袋、斋戒牌等。

这些都是清代佩挂在腰间的佩饰,无论男女都作为随身携带的赏玩之物,晚清尤为盛。

晚清氅衣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

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

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

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

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

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晚清刺绣衬衣清代女式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有五粒钮扣的长衣,袖子形式有舒袖袖长至腕、半宽袖短宽袖口加接二层袖头两类,袖口内再加袖头。

清代女式衬衣是妇女的一般日常便服。

以绒绣、纳纱、平金、织花为多。

周身加边饰,晚清时的边饰越来越多。

清代领衣袍褂是清代最主要的礼服。

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

春秋季节,用浅湖色缎,冬季用绒或皮,这种领子,又称“领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称“牛舌头”。

质料用布或绸缎,前为对襟,用钮扣系之,束在腰间。

披领:加于颈项而披之于肩背,形似菱角。

上面多绣以纹彩,用于官员朝服,冬天用紫貂或石青色面料,边缘镶海龙绣饰。

夏天用石青色面料,加片金缘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女装服饰的基本介绍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清朝女装服饰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清朝女装服饰的介绍女装常服从《大清会典》和《大清通礼》的记载中得知,妇女日常用衣有严格规定,并受法律限制。

当然由于它不受品级约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种类较多。

服用也随意得多。

只是对奴仆、优伶、皂隶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紬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茧紬、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

在当时如出现“时式装”,则首先在贵族中间服用,在帝制统治时期,人们的衣妆不轻易改变,至于“奇装异服”就更不允许存在了。

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

满人入关后开始普遍使用纽扣,成为制衣的必备之物。

民间用纽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外商品输入的影响,因此逐渐在衣服的领边和襟边普遍使用。

明代以前衣领大多是交领、对领和圆领、自清代旗装用纽扣以后,衣领的形状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

出现了清代以前从未有过的立领、襟边不外露,内衫也与前不同,大镶大滚的工艺边饰更是不一般,因而对裁剪缝纫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古代服装十分崇尚“官样”和“内家样”,一般出新样都首先来自这些式样。

乾隆以后,由于通商口岸开始有了商品的交流,使得新材料新花样慢慢出现,两广和苏杭一带成为“时式新装”的发源地;道光之后花样愈出愈新,但是新时兴的服装式样虽多,却只能在贵族之间流行,平民不能随意模仿。

自乾隆、嘉庆以后,不少旗女仿效汉服,在原来窄长的衣衫外面加上宽大袖子的马褂,或加宽衫袍的衣袖,并学缠足等陋习,引起仁宗和宣宗动怒,连续下谕禁止,并申明满洲八旗、蒙古、汉军督统、副督统随时详查。

违者治罪,一并严惩绝不宽大。

女装礼服分吉服和丧服两类。

宫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规定: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的吉服冠采用熏貂并缀朱纬(一种图案);龙褂色为石青有绣文;龙袍色用明黄,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吉服冠用熏貂,顶用红宝石。

皇子福晋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绣文;皇子福晋蟒袍用香色,通绣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着补服随夫品级,补子的形制为方,清末品官的命妇有用圆形补底。

一品文官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1];八品绣鹌鹑;九品及未入流的绣练鹊。

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同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无品级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

不用补子,红裙,衣袖口边镶绣可随意。

而妾只能用粉红色和淡蓝色。

清代命妇的凤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为主要装饰),霞帔、蟒袄没有规定。

总之,清朝命妇的各种品级均以绣蟒为装饰。

这一点与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妇大衫不绣蟒,而只绣雉(瞿)、孔雀、鸳鸯和练鹊。

女装丧服自古以来,丧服也被列为礼服之类。

丧服可分两部分:一种是后辈人为长者预制的“寿衣”;一种是在丧礼上人们的着装。

官者服用“寿衣”是按品级穿戴,平民妇女则用元青或蓝色大褂。

出席葬礼者要按照月份分别服生麻布、熟麻布、粗白布、细白布、麻冠、麻履、草履、素履等丧服。

在着丧服期间女人不得戴有色鲜花,不可涂抹脂粉,也不得穿丝绸衣服,不得使用鲜艳色彩,只准采用白、灰、黑、蓝几色。

这些是丧礼的一般规定,根据地区习惯还另有不同。

南方比较遵守古礼,比如女人用粗衣时边缘不缝,腰下系麻裙,头上用一条麻布缝缀一侧,呈风帽形状,戴帽后布的两端一边长一边稍短;北方则将白布纽结包在头上,在不缀边线的粗衣下面用白布包鞋,留有鞋跟,父辈留黑色跟,祖辈留红鞋跟。

女装公服是宫廷中上至皇太后,下至皇贵妃的正式官样服装。

其朝服朝褂的具体规定和配套皇太后和皇后的冬朝冠为熏貂。

上缀朱纬,顶三层。

饰有珍珠、金凤、宝石、珊珊等饰物,冠后有护领,垂明黄带;夏朝冠为青绒。

皇太后和皇后的金约(用金做成的饰物),上缀青金石、绿松石、珍珠、珊珊等为垂褂物。

皇太后和皇后的耳饰左右各三,由金龙衔一等珠:皇贵妃和贵妃的耳饰,宫中贵人耳朵扎有三个孔,配戴三副耳坠。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缘,以立龙、正龙和万福万寿为绣衣图案。

领后垂明黄绦,饰以珠宝;也有以正龙、行龙或立龙和八宝平水为图案绣文。

皇太后和皇后、皇贵妃的冬朝袍用明黄色、披领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缘,并有金龙、行龙、正龙以及八宝平水等图案绣文。

皇太后和皇后的领约,以缕金铸之,以珍珠、绿松石、珊珊为饰。

皇太后和皇后着朝服时胸前挂有三盘朝珠。

着吉服挂一盘朝珠,均为珍珠和珊珊等高档饰物;皇贵妃、贵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为饰。

这种朝珠共计一百零八颗,分四部分,以三颗大珠间隔,每个部分二十七颗。

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配有绿色彩帨,绦用明黄色,绣文为五谷丰登。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和嫔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红织金寿字缎和石青行龙庄缎;夏朝裙用缎纱,图案与冬裙相同。

清朝着装演变康熙年间贵族妇女流行一种身着黑领金色团花纹或片金花纹的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边并有金绣纹饰的大褂。

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包头巾样式。

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翠花,并有珠珰垂肩。

乾隆年间妇女着镶粉色边饰的浅黄色衫,外着黑色大云头背心。

裙边或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栏干,足着红色弓鞋。

也有着朱衣,袖边镶白缎阔栏干,足着红色绣花鞋。

也有的着镶有黑边饰的无领宝蓝色衣者,襟前挂香牌一串,纽扣上挂时辰表、牙签、香串等小物件。

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结桔黄色带子,垂在腰胯两侧与衫齐,带子的端头有绣纹。

也有的着白纱汗衫,黑裤红腰带、红肚兜,鞋后跟有提舌。

嘉庆、道光年间女子多着低领蓝衣紫裙,裙子镜面和底边均镶黑色绣花栏干,袖口镶白底全彩绣牡丹阔边。

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镶阔栏干,裙带垂至膝下,肩有镶滚云肩。

也有的着团花绿衣浅红色裙,裙的镜面上绣少许折枝花数朵,披云肩垂流苏。

同治年间流行蓝缎地镶阔边的绸裤带,带宽一丈或数丈,带端有绣纹。

无论着裙着裤均有系带的习俗。

腰带系后垂至膝下为尚。

光绪中期妇女衣裙渐短,袖子渐宽,带长过膝露出约一尺有余,走动时随风飘摆,也有将流苏缝于带端,摆动时呈现异样效果。

服色以选用湖蓝、桃红为多,也有宝石蓝和大红等色。

光绪末年妇女的衣服身长过膝,采用大镶滚装饰,裙上有时加十六至二十条飘带,每条带尾系上银铃,步行时有响声,甚为风趣。

衣襟前挂有金或银制的装饰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镊子等。

有的还挂有梅檀一类的装有香料的小香囊。

也有的系着内装香脂粉的绸缎或缂丝制成的小镜袋。

与此同时,上海流行一种新装,这种新装不但在袖边,也在臂肘上饰以镶滚,衣服较前窄且长,裤子也相应地窄了一些。

并配以三至四对手镯。

如此新装,确实将妇女们的形象装扮得更加清秀和娴静。

这种在原有基础上稍加变化的新形式,在当时就是时髦的新潮装。

清末流行衣袖里面装假袖口,少时一、二幅,多时二、三幅。

这种装束,一则为了显示身份和富有;二则为加强旗装封闭形式的风格特色。

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整体服饰更增加了华丽的效果,也加强了装饰的层次感。

假袖口一层层连接起来,显现出窄袖的修长感觉。

宣统至民国初年这个时期妇女的衫裤比光绪末年更窄小,衣领却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颊,如同马鞍形状。

这个时期的镶滚装饰较前简单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挂装饰物。

清代女子服装,有公服、礼服和常服。

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妇规定的服制;礼服在民间指的是吉服或丧服。

婚丧嫁娶及寿日的衣服,宫廷中是按命妇的品级规定的;常服形式多,变化服用也自由得多。

清代男装服饰的介绍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

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

在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一节中,记述了一段内容“那日宝玉本来穿着”一裹圆的皮袄在家休息,忽听贾母要来,便去换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

这里说明“一裹圆”,是休闲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贾母的到来,必须换掉便装,改着正式穿戴。

满清时期长袍外面的马褂身长不过膝,袖宽且短。

衣服上的佩饰比较琐繁,一个金银牌上垂挂着数十件小东西,如耳挖子、镊子、牙签,还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枪之类,佩挂饰物在清代已经形成风尚。

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满清男子四种制服之一。

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

马褂自康熙年间进入富家后,军服也用此制。

史料《陔余丛考·马褂》记“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战裾,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

马褂做为外用,有单、夹、棉几种不同做法,一般采用石青、绀色、黑色等较素的颜色,习惯上不用亮纱原料。

在乾隆年间,有翻毛皮马褂,为贵族服用,官职人员着褂在胸前背后缀有补子叫“补褂”。

马褂又名“德胜褂”。

清初马褂采用天蓝色。

乾隆时以玫瑰紫为佳,清末深绛(赤、大红)最流行,民国时期流行浅灰和浅驼颜色。

黄马褂清代的上等褂为“黄马褂”,这种褂属于皇帝的最高赏赐,有四种人才可以享用:(1)皇帝出巡时,所有扈从大臣,即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仆长等皇帝的心腹之人,并可在帽顶后端插戴孔雀翎。

这种黄马褂没有花纹,是取淡黄色(明黄)纱或绸缎原料制作,又叫“职任褂子”,所以卸职者不可服用。

(2)竞技场上比武的优胜者和每年“行围”时,贡献珍贵禽兽的大臣可以享用,服用黄马褂时文官用黑色纽绊,武将用黄色纽绊。

(3)作战有功,显赫的高级武将或统兵的文官可以享用。

(4)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可以被特赐,赏赐时必骑马绕紫禁城一圈,这种仪式在咸丰年间尤为盛行。

马褂有长袖短袖之分,但无论长短马褂之袖都是宽肥的。

马褂有对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几种式样。

以衣襟区别使用范围。

对襟马褂是礼服,右大襟镶黑边饰的马褂是常服,而缺襟马褂,即琵琶襟(又称“乌龙”)的马褂是行装。

从记载顺治时期朝廷对民间着装下达的诏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饰变化的一些具体情节。

顺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装无规定。

顺治二年六月规定了?(指“剃掉”)发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

据说当时有一汉族遗老由于不愿?发,只好改扮女子装束(由于古时男女之别在着裙和头髻上较为明显,故较为容易改扮女装)。

由于拒绝?发而迫死的不计其数,而被逼无奈改扮女装的也为数不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