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传统文化今天现状

合集下载

乌拉满族秧歌发展现状

乌拉满族秧歌发展现状

乌拉满族秧歌发展现状乌拉满族秧歌是乌拉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民间舞蹈艺术的代表之一。

乌拉满族秧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在乌拉满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乌拉满族秧歌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乌拉满族秧歌起源于乌拉满族民间丰收仪式,通过舞蹈的方式来向上天祈福,感谢大自然赐予的丰收。

秧歌舞者们身着传统的乌拉满族服饰,跳跃、旋转、扭动身体,配合鼓点和歌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舞蹈形式。

乌拉满族秧歌以其独特的动作和节奏,给人以热情奔放、欢快活泼的感觉,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乌拉满族秧歌的传统形式逐渐被淡忘。

很多年轻一代对乌拉满族秧歌的认识和了解有所不足,更不用说会跳乌拉满族秧歌了。

同时,乌拉满族秧歌的传承者也难以找到合适的继承人。

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音乐和舞蹈形式,乌拉满族秧歌的传统魅力在一些人看来已经落伍。

为了保护和传承乌拉满族秧歌,乌拉满族秧歌的相关部门和乌拉满族文化爱好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乌拉满族秧歌的相关培训班在一些地方得以建立,有兴趣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参加这些培训班来学习乌拉满族秧歌舞蹈。

同时,乌拉满族秧歌的表演也得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乌拉满族秧歌。

乌拉满族秧歌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政府支持。

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乌拉满族秧歌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乌拉满族秧歌也得到了一些专业文化机构的关注和研究,通过对乌拉满族秧歌的深入研究和挖掘,为其传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虽然乌拉满族秧歌在现代社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但是通过相关部门和乌拉满族文化爱好者们的努力,乌拉满族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正在取得一定的成果。

乌拉满族秧歌作为乌拉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仍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

相信随着更多人对乌拉满族秧歌的了解和喜爱,乌拉满族秧歌将能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1 1 耷
1 6 4 4 年一l 8 4 O 年 抚腰地秧歌、昭陵 四寺躁塔、纛宁寺,佑黻寄、曹霍芹纪念馆 7 十 清柳条边遗址 (二期、三期工程) 1 8 4 0年一1 9 l 1 年 警 口霸j 毫 台、大连旅顺i 奇 束军事防钾体系 、 大鹿岛、阜掌 } 海豢山摩崔造像 4 个 1 9 1 1 至今 医巫闻山{ I 朝主墨蜡像馆、 1 个 整个满族时期 满族剪纸、满族皮影、满族民阊刺绣,满族 民挪故事

也有别于汉族的农耕文化, 使其 —个独立的文化类型走 E自我发展 的轨道。后金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 使得满族不断迁徙壮大, 为满族文 化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 , 在其进入辽沈地区之前的满族共同 体, 还是— 瞄 武力征服而聚集在一起的 “ 居 民”共同体, 那么, 在 进 A辽沈地区之后的满族则开始发展为—个文化的民挨, —个有着鲜 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满族入 关之后, 满族文化得到了更加迅猛 的发 展。入关后, 满族置身于各民挨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众多的影响 因素中, 满族文化的发展主要受到了两种文化的制约 , 其—是满族 自 身的传统文化, 其二是汉族文化看 , 这两种文化的制约决定了满族文 化的最 终走向。在这一阶段, 满族文化在 “ 国语骑射”、服饰 、祭 祀、饮食、宗教等方面仍保持民 族特色。而在伦理道德 、 文化教育 和文学艺术方面则充分吸收了满汉文化之精华, 获得了较高的成就。 由表1 描述 , 辽宁省入关前的满族文化资源数量丰富, 尤其是1 6 1 6 年努尔哈赤称汗至1 6 4 4 年清兵入关的时间里, 满族 ^ 在辽宁省的活动 频繁, 给后人留下了古战场、古都城、古城防、宫殿、陵寝、寺庙等 种类丰富、赋存厚重的满族文化资源。因此 , 对辽宁省的满族文化资 源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重头戏都应集中在入关前的资源上。i l l ,t , , 从

关于满族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的调查

关于满族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的调查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报告题目:关于满族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实践类型:√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与生产劳动□科技发明□学习参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报告人:付荣昊指导教师:军实践日期: 2015年8月1日关于满族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的调查--以省双城区乐群乡为例摘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各少数民族分享国家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成果,为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及少数民族的建设,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政策,以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本次调查以满族较大的聚集地——省双城区乐群乡为例,对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满族文化了解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状况,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引言满族,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等省区。

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加剧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断层、失传的危险日益显现。

由于人口较少、文化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在与主流文化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文化脆弱就显现出来。

调查分析满族文化的现状,发现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新问题,积极出台保护与传承满族文化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促进满族文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方法(一)访谈及问卷调查本次访谈及问卷调查以双城区乐群乡乐群村的村民为调查对象,对部分村民进行家庭访谈,详细了解满族文化及满族先民事迹。

向村民发放问卷,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

(二)收集满族文献资料通过对村民的走访,询问一些满族先民遗留的文物及参考资料,收集此类信息,图片等。

满族风俗调研报告

满族风俗调研报告

满族风俗调研报告满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特征。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探讨满族的风俗文化,并分析其对满族社会发展的影响。

满族的婚姻制度是满族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满族中,通常是父母之间商议,然后由媒人来牵线搭桥。

婚礼中,有着许多独特的仪式,如迎亲、彩礼、饯别等。

这些仪式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象征,旨在加深男女双方的情感联系,并对婚姻生活表示祝福。

满族的婚姻制度注重宗族的传承和家庭的稳定,也体现了满族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的价值观。

满族的居住习俗也是其独特风俗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上,满族人民建筑的住宅多为土木结构,以山水为背景,建筑形式独特而美丽。

同时,满族人民对居住环境的布局和装饰也非常讲究,如精心布置的石墩、木头纹样等,都展现了满族人民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满族的居住习俗反映了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美的追求。

满族的服饰文化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上,满族人民的日常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富有民族特色和装饰性。

在特殊的场合,满族人民会身着传统的满族礼服,如满服、乌拉犀(玉希達)等,展示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满族的服饰文化不仅彰显了满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个性,也体现了满族社会的等级和地位制度。

满族的节日习俗也是满族风俗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满族还有一些独立的节日,如清华节、撒尔哈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满族人民会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赛马等。

这些活动既是满族人民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满族民族文化和加强社会凝聚力的方式。

满族的节日习俗反映了满族人民的传统信仰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满族的风俗文化是满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满族的风俗文化不仅展示了其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也对满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满族的风俗文化将继续演变和发展,为满族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满族历史及现状

满族历史及现状

满清
1635年11月22日,后金国汗 皇太极颁布了一项极为重要的 命令。自此以后,“满洲”作 为正式的民族称谓被固定下来 并统一使用。直到今天,满族 将这一天视为自己民族的诞生 日,称为“颁金节”。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 思宗自缢身亡。旋即,满蒙八 旗铁骑入关,席卷大江南北, 彻底推翻了统治疆域比元代大 为缩小的明朝,建立起辽阔的 大清帝国。清王朝成为中国历 史上最后一个,也是统治时间 最长久的少数民族中央统一政 权。直至1911辛亥革命,持续 了260多年。
清朝定都北京以后,满洲八旗的主力则按 旗驻扎在北京城内外,人们称之为“禁旅 八旗”。除正阳门外,北京的八个城门都 有八旗兵驻防。
满族与北京
满语语法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北京 方言的影响,如表达过去进行时时态的 “……来着”,表示“不过……而已”之意 的“罢了”(来自满语助词dabala)等。
满族面临的问题
黑水靺鞨
靺鞨部落中的另一部分黑水部 分布很广,其生活地域在今黑 龙江省爱辉县以东、依兰县以 北、直临大海的黑龙江下游地 区。唐玄宗时,又设黑水军、 黑水府。渤海国被灭以后,黑 水靺鞨向南迁移,《辽史》中 契丹人称其为“女直(女真) ”(《辽史》称“女真”为“ 女直”是为避辽兴宗耶律宗真 之讳)。此后靺鞨这一称谓便 被“女真”所取代。
目录
靺鞨(mò hé)人
满族历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溯到公 元前中国史籍中所记载的肃慎人。 肃慎人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 松花江流域,东临大海。到了北朝 和隋唐时期,肃慎的后人被称为“ 勿吉”和“靺鞨”。他们与中原王 朝不仅有密切的经济联系,而且也 有了密切的政治联系。 公元7世纪末,因为战乱一部分靺 鞨人东迁,后定居于松花江上游、 长白山之北,建立了“震国”,唐 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自此以后便以“渤海”为号。 唐中期,渤海统一了拂涅、号室等 部,统辖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 至朝鲜半岛北部、东临大海、西南 达今辽宁省北部及东部。渤海建国 200多年,后被辽政权所灭。

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满族人勤劳朴实,热情好客。

他们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饮食习俗
满族人喜欢吃“三白”,即:白菜、白萝卜和黄瓜。

民间谚语说:“百菜不如白菜,白菜白吃不长肉。

”满族人喜欢吃炖菜,如炖大鹅、炖鱼、炖排骨、炖肉等,这些菜肴都是用鸡、鸭、鱼等食材制作而成的,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满族人还喜欢吃酸辣食品。

酸菜和酸辣椒是满族人最喜欢的食品。

他们还喜欢吃满族风味小吃——牛舌,这是一种用牛舌做的菜肴。

服饰
满族人特别喜欢穿长袍马褂,上身穿棉衣棉裤,下身穿长裤。

男女都戴瓜皮小帽,年轻女子用青布做头巾,包头。

满族妇女还喜欢穿对襟褂子和马褂,下着短裙。

丧葬习俗
满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于人间,所以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

丧葬仪式主要有:开棺、下葬、上坟烧纸等。

—— 1 —1 —。

满族传统文化今天现状

满族传统文化今天现状

摘要:文化变迁研究一直是中国民族学所研究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内容之一,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的保存、保护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对满族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满族;传统文化;文化变迁。

文化的变迁是一种常态。

通过文化的更迭变迁,原有的旧的文化形态才能进步与更新。

[1]文化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

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保存、保护方面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也有利于我们今后对满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也做出更新的判断和思考。

一、物质文化的变迁。

物质文化也称之为物态文化或显形文化。

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居住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1.满族传统服饰被现代服饰取代。

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比较容易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变化的,文化的整体变迁往往都是最先有服饰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满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统称旗袍)、马褂、坎肩、套裤、兜肚、靰鞡等,满族男子多带瓜皮帽,女性多为扇形冠,即俗称的“旗头”。

这是由于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和林海雪原的广袤大地上,四季分明,冬季较长,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服饰的用料和款式。

但在今天,这些传统服饰已经很难觅得踪影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只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一户老人家里见到了以前留下的灰色粗布长袍,但当时这件长袍已经被老人剪成两段,准备做坐垫,让我们觉得非常可惜。

据我们了解,在新宾腰站村还有少量的满族传统服饰,但也多放于衣柜中,平时很少有人穿,只在节日等表演节目是会穿。

据吉林乌拉街镇韩屯关秉正老人(男84岁)介绍,他小时候是穿满族长袍的,村里的满族人家里条件稍好些的都穿满族服装,妇女穿旗袍。

当代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文化变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当代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文化变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科技信息
。百家论剑0
S INC CE E&T C O O YIF R TON E HN L G O MA I N
21 0 1年
第1 3期
当代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文化变迁 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于海峰 ( 宁省 民族宗教 问题研 究 中心 辽宁 辽 沈阳 10 3 ) 1 0 3
【 摘 要】 随着 当代 中国社会“ 五化” 深入 发展 , 满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呈现 出新的发展趋 势。 笔者通过 对东北地 区满族聚 集区的 实地调研 。 对 满族 传 统 文 化 中的 物 质 文 化 、 度 文 化 和精 神 文化 变 迁现 状 进 行 考 察和 分 析 , 为 当代 东北 地 区满 族 传 统 文化 的 变 迁 呈 现 出物 质 文 化 “ 史 制 认 历
化 ” 制 度 文化 “ 代 化 ”精 神 文化 “ 、 现 、 时代 化 ” 的发 展 趋 势 。
【 关键词 】 满族 ; 中 国社 会 工 业 化 、 信息 化 、 镇 化 、 场 化 、 际 化 深 入 肩 。 子 马 褂 形 制 同男 式 , 女 式 马 褂 边施 纹 彩 , 用 花边 镶 饰 。 中 城 市 国 女 但 并 新 发展 , 同 民族 文 化 彼 此 问相 互 影 响 越 来 越 深 入 . 代 文 化 对 传 统 文 国 成 立初 期 , 不 现 以长 袍 、 褂 、 肩 为 主 要 特 点 的 满族 传统 服 饰 在 民 间仍 马 坎 化 的影 响 也 越 来越 大 。 族 传 统 文化 也 受 到 异 族 文化 以及 现 代 文 化 更 是 流 行 , 满 满族 男女 多 有 穿 着 者 。2 0世 纪 5 0年代 后 期 , 中山 装 、 干部 服 、 强烈 、 直 接 的文 化 冲 击 而 发 生 变迁 , 呈 现 出 新 的 发展 趋 势 。 更 并 军 服 、 民装 、 装 和 时装 代替 了传 统 的 长袍 和 马褂 。改 革 开 放 以 后 . 人 西 笔 者通 过对 辽 宁 、 林 、 龙江 三 省 满 族 聚 居 地 区 的 实 地调 研 . 各 种新 式 时 装 和 流 行 服饰 彻 底 代 替 了 满 族传 统 服饰 。 吉 黑 认 为当代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文化正处在物质 文化 、 制度文化 、 精神文化 时至 今 日 , 族 传 统服 饰 已经 不 是 满族 人 日常服 饰 。满 族 旗 袍 逐 满 三 个 层 面 上 的 文 化 符 号 的 更 替 以及 满 族 传 统文 化 体 系 现 代 化 的重 新 渐 成 为 满 族 人 在 重 要节 庆 日或 礼 仪 场 合穿 着 的礼 服 , 为 表 示 自我 民 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化变迁研究一直是中国民族学所研究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内容之一,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的保存、保护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对满族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满族;传统文化;文化变迁。

文化的变迁是一种常态。

通过文化的更迭变迁,原有的旧的文化形态才能进步与更新。

[1]文化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

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保存、保护方面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也有利于我们今后对满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也做出更新的判断和思考。

一、物质文化的变迁。

物质文化也称之为物态文化或显形文化。

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居住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1.满族传统服饰被现代服饰取代。

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比较容易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变化的,文化的整体变迁往往都是最先有服饰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满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统称旗袍)、马褂、坎肩、套裤、兜肚、靰鞡等,满族男子多带瓜皮帽,女性多为扇形冠,即俗称的“旗头”。

这是由于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和林海雪原的广袤大地上,四季分明,冬季较长,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服饰的用料和款式。

但在今天,这些传统服饰已经很难觅得踪影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只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一户老人家里见到了以前留下的灰色粗布长袍,但当时这件长袍已经被老人剪成两段,准备做坐垫,让我们觉得非常可惜。

据我们了解,在新宾腰站村还有少量的满族传统服饰,但也多放于衣柜中,平时很少有人穿,只在节日等表演节目是会穿。

据吉林乌拉街镇韩屯关秉正老人(男84岁)介绍,他小时候是穿满族长袍的,村里的满族人家里条件稍好些的都穿满族服装,妇女穿旗袍。

但现在,人们基本都是以汉族服饰为主了。

只是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满族的旗袍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审美价值的开发,已经成为适合现代人穿着的服饰样式,不仅让其他民族的同胞喜爱接受,更是具有国际知名度,成为中国服饰的标示之一。

但这并不能改变满族传统服饰已经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的事实,传统服饰已经成为只能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成为历史的标志。

2.日常饮食结构与汉族基本趋于一致,民族特色食品地域化。

饮食习惯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体现民族特色和风情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满族世居东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是满族形成了自己的饮食特点和习惯。

偏好粘软甜酸、口味偏咸,喜食野味,忌食狗肉等,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满族在日常基本的饮食结构方面也和以往不同,以前满族多种植黍、粟、糜子、高粱等,现在,满族的主食多是都是以大米、白面等为主,和汉族基本一致。

传统满族饮食是忌食狗肉的,但现在很多满族并不在乎这点,甚至不了解,就这一点我们在调查中做了比较,我们发现内蒙的满族知道忌食狗肉这一习俗的很少,相比之下,吉林满族和辽宁满族对这一点知道的人明显多一些。

不过,即使是知道这一点,很多满族人还是会吃狗肉。

传统的饮食习俗并不会约束他们的饮食选择。

但是,满族的特色食品并没有彻底消逝,特别在东北地区,它依然存在人们的餐桌上,并且成为东北各族人民都很喜欢的食品,形成了地域化的饮食特色。

满族喜食的粘食,如苏子叶饽饽,粘火烧、粘豆包,还有酸汤子,都大家的喜爱的食品,萨其马更是最为驰名的满族糕点。

3.满族传统房屋日趋现代、新潮。

满族传统房屋有三大特点:口袋房、落地烟囱、蔓子炕(万字炕)。

另外,传统满族房屋西炕不住人,一般在西墙供奉祖宗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满族人民住进的楼房或者新式平方,内部装饰更加新潮,东西炕也都住人了。

随着老人的离世,年轻一代祭祖意识淡漠,在西墙供奉祖宗板的传统也就少了。

满族与汉族居室没有太大区别。

当然,传统的房屋虽然不再作为居住使用,但在新宾、本溪等满族自治县,以及吉林等地还依然能看到一些这样的老房子,但它们基本已经不再作为平时居住的房屋,而是被闲置做仓库之类。

它们作为社会发展的见证,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

通过这三方面物质文化的考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大部分由于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很好的融入现代化价值体系,因此已经随着社会演变而变成了历史,即使有一部分物质文化如旗袍、饮食等随着文化的交流而成为地域文化,仍能发挥一定的影响力,但从总体上说,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已经呈现出“历史化”的特点。

二、制度文化的变迁。

制度文化也称之为隐形文化,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和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社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等,都是制度文化的反映。

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

满族传统的制度文化随着“五化”社会的发展,确实与以往的满族传统社会不同。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满族传统婚姻观念、婚礼形式的变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1.通婚范围扩大,婚礼形式简化。

满族自皇太极当政之日起,就严禁家族内婚,严禁童婚,但通婚范围仅限于满与满蒙等族之间,禁止与汉族通婚。

顺治是开始允许满族通婚,此后满族通婚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大,基本没有太多限制。

在今天,满族对于通婚对象的选择也更为自主,也是主张恋爱婚姻自由的。

在我们调查的189份有效问卷中,对于配偶民族问题得到了有效答案是183份,其中配偶为满族的有110人,其他民族为73人,而对于“对于您的配偶民族的选择家人上面态度”这个问题,受到的有效回答是72份,其中选择非常支持的是5人,选择支持的是19人,选择不支持的仅有1人,而其余47名调查对象均选择的是不支持不反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成分已经不再是满族择偶的主要标准,很多满族人都认为,在民族大融合的今天,只有自由的通婚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满族自身的发展。

满族传统的婚礼仪式同这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信仰崇拜和生存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仪式的程序很繁琐细密,包括迎亲、送亲、插车、抱轿、拜北斗、跨火盆、接盖头、看新娘子、搭帐篷、坐帐、拜席、喝交杯酒、吃子孙勃勃等[2],这些仪式不仅繁琐,而且耗资也不少,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的,也只能办一部分仪式,而不能全部办完。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满族的婚礼仪式也简化了许多,出来基本的仪式如相亲、定日子、典礼等形式之外,其他仪式已近很少见了。

在我们调研的地方几乎很少见到传统婚礼,年轻人也都不愿意办,觉得太“老气”。

我们在桓仁满族自治县木盂子镇仙人洞村采访,一位72岁张姓男子告诉我们,他那个时候结婚还是穿长袍马褂的,还有骑马上轿,带铜镜跨火盆这样的形式,新人会到祖坟转一圈。

当时村里人结婚都这样,村里还有专门租服饰的地方,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

婚姻观念的转变和婚礼仪式的简化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化的变迁就是会将旧的、不适合新时代文化体系的部分淘汰掉,换之以新的内容。

只有体现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好的继承延续一个民族的文化。

2.核心家庭为主,家族观念时代化。

传统的满族家庭分为氏族、家族和个体家庭,其中,氏族(即哈拉)是大的血缘集团,一般成为氏。

它的主要标志是姓氏。

而家族(即穆昆)是血缘关系较近的血缘集团,其成员往往居住在同一地域,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家族内部的约束力必氏族要强。

过去,在东北等满族聚居地,满族聚族而居的传统一直保持着。

家族中均以辈分别长幼。

通过全族成员选择一个德高望重者为首领,称为族长,满语叫穆昆达。

族长在家族之中,往往具有较高威信,拥有很大权利。

他可以裁定族中有关修谱、祭祀、婚丧、分家、过继、纠纷等各种事情[3]。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加上社会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完善,满族这种族长和家族功能的职责不断衰退,人们的家族观念也在不断淡漠。

我们回收的问卷中,对于“家族是否还有族长”这一问题,有187份有效回答,其中家族还有族长的有27人,而这27家的族长真正履行族长职责的几乎没有。

我们在吉林乌拉街镇韩屯访谈的关秉正老人(84岁、男),据他讲,他曾经就是家族的穆昆达,现在会组织家族的祭祖、修谱仪式。

但像他这样的穆昆达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穆昆达,更谈不上了解自己家族是否有穆昆达。

,对于“您认为家族还有必要设立族长吗”,选择“非常有必要”的有5人,选择“有必要设立”的有46人,选择“没有必要”的120人,“没想过”的15人,超过64%的人对族长说不,包括关大爷自己都认为族长已经不是那么必要了,现在都各过各的。

这两项调查充分说明了族长和家族几乎已经推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家庭多是核心家庭,他们对家族没有更多的需要。

他们没有共同的敌人需要家族团结应对;有了纠纷也是通过司法部门协调解决;以前由族长断定一切的情况,也随着现代多种价值观的渗入而改变。

满族对于家族的需要淡了,但是不等于满族的民族意识没了,通过对满族对于修立家谱的态度我们就能看到,对于“您认为是否有必要修家谱”时,选择非常有必要的有21人,选择有必要的是75人,两项加一起超过了50%,与对于设立族长的态度截然相反,很多满族人表达了对于修家谱的重视,他们认为,修家谱可以延续家族的历史,也是对后代一个很好的民族教育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很多满族并不愿意回到以前的家族生活中,更愿意选择过自己的生活,但这不意味着他们遗忘了满族的历史和自己的家族,他们在选择更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兼顾对于家族的延续,只是这种延续的方式更加时代化,更加自主。

三、精神文化的变迁。

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一样,它也是由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理论。

具体的表现在人的伦理道德、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对于艺术的品位和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对于满族来说,它的精神产品是值得关注的,无论是满语满文、民间文艺、文学、宗教信仰等都极具民族特点,是满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瑰宝,只是随着“五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满族的这些精神财富也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变迁。

1.满文、满语不再是交流工具。

语言文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一个民族的外在表现之一,满语满文是满族历史上使用过的语言文字,清代历代君王都力图大力推行学习使用满语满文,但满语文之于汉语文来说是在是太弱势,尤其是满文,自创制之日起,它的推广就是在汉文的层层包围下开展的,它的衰微也就是可以预见的。

对于口头交流的满语来说,虽然它的群众基础在历史上更加广泛,但随着满族和汉族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开放性,原来一些满语说的较好的地区,现在会说满语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了。

比如黑龙江三家子村,在1961年时,全村在不同程度上能说满语的有355人,其中满语比较好,汉语很笨,有时甚至听不懂汉语的有58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