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旗袍的文化生态
旗袍文化知识点总结

旗袍文化知识点总结一、旗袍的起源与演变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服装文化遭受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汉服逐渐被西式服装所替代。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旗袍应运而生。
旗袍最初是民国时期上海的一种时尚,起先是改良自旗头制服的旗袍。
在旗袍的演变过程中,原本的长袍式样被改良为贴身剪裁,配以各种不同的面料和装饰,使得旗袍更加贴合女性的身体曲线,展现出女性的柔美与美丽,成为了当时上海女性流行的服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旗袍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改良。
尤其是在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中国,旗袍逐渐成为了女性的传统服饰之一,被广泛地普及和接受。
不仅如此,它还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和创意,以适应不同的时代和社会需求。
近年来,随着复古风潮的兴起,旗袍再度成为了时尚圈和设计师们的新宠,其演绎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包括了现代的材质、印花和设计元素等,使得旗袍焕发出新的魅力。
二、旗袍的特点旗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款式、面料、剪裁和装饰等方面。
1. 款式:旗袍的款式通常为立领、右襟、斜裆和下摆开叉,整体呈现出简约、大方的风格。
2. 面料:旗袍的面料选用极为讲究,既要求手感舒适,又要求有质感。
常见的面料有丝绸、棉麻、蕾丝等,其中以丝绸最为常见。
不过,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面料也开始被运用到旗袍的制作当中。
3. 剪裁:旗袍的剪裁非常注重女性身段的曲线美,经过精准的裁剪和缝制,使得旗袍更贴合身体,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和美丽。
4. 装饰:旗袍的装饰通常以绣花、刺绣、对襟及腰带等为主,运用非常考究的线条和色彩搭配,以突出服装的整体美感。
三、旗袍的影响旗袍作为中国传统女性服装的代表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1. 形象塑造:旗袍被视作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之一,其典雅、大方的形象一直被视为中国女性的典范,对当代中国女性的着装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旗袍代表着中国的优雅和韵味,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和风格深受国内外的喜爱。
中国传统旗袍文化介绍

旗袍的起源和发展
民国旗袍
民国时期,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 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 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 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 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 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
背,加在短袄上。
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 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 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 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 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
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 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 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 常用题材。
现代常见的旗袍图案为中国水墨画手法 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
03
旗袍的保存 与洗涤
旗袍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 和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旗袍于色彩、面料、 款式、做工、配饰等方面更见中西文化合璧的身影, 不仅中国人自己喜欢,外国人也青睐。旗袍于艺术中透着一丝宁静,于和谐中 增添一笔写意,于端庄中裹挟着一种韵味,在时光的流转中呈现着永恒的魅力。
杏林独步的婉约美
旗袍生动了大漠孤烟,魅力 了烟雨江南。旗袍的美有目 共睹,它是中国服饰文化的 一面镜子,伴随着中国女性 走过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真 切地记录着文化发展的时代 印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社 会生活及审美标准。
旗袍恰好承担起装点中国乃至世界女性曲线美的任务,冷香端凝、花团锦簇的 旗袍,更让女人有了几分矜持忧郁、雍容大度。张曼玉在王家卫导演的《花样 年华》中换的是旗袍,换不掉的是她的心情及柔美,更换不掉的是旗袍背后的 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底蕴。
江南斜雨的含蓄美
诗人戴望舒笔下撑着油纸伞的姑 娘穿的一定是旗袍。江南古巷雨 阶滑,秀伞半遮俏影斜。高衩的 旗袍,蜻蜒形的盘扣,性感而又 楚楚动人。那手执香扇的女子, 在绸缎的包裹下,步履轻盈,有 如点点蜻蜓,飘飘渺渺,古典而 又东方,独特的韵致中, 无时不 透露出旗袍的典雅高贵含蓄的美
旗袍文化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旗袍,作为中国传统的女性服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旗袍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成为了中国女性服饰的代名词。
本文将对旗袍文化进行总结,从历史渊源、发展演变、文化内涵、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历史渊源1. 旗袍的起源旗袍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当时,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旗袍的出现,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特点,又融入了西方服饰的元素,成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象征。
2. 旗袍的演变(1)清朝末年,旗袍开始出现,其样式较为简单,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2)民国时期,旗袍逐渐成为时尚,样式更加多样化,如“改良旗袍”、“学生旗袍”等。
(3)新中国成立后,旗袍经历了短暂的沉寂期,但在改革开放后再次兴起。
三、发展演变1. 旗袍的款式演变(1)领型:旗袍的领型主要有立领、圆领、V领等,其中立领最为经典。
(2)袖型:旗袍的袖型经历了从长袖到短袖、从宽袖到窄袖的演变。
(3)腰身:旗袍的腰身从紧身上衣逐渐演变为宽松的A字型。
2. 旗袍的材质演变(1)传统材质:如丝绸、棉麻、缎面等。
(2)现代材质:如化纤、混纺等。
四、文化内涵1. 美学价值旗袍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被誉为“东方女性的国色天香”。
其优美的线条、精致的工艺、丰富的色彩,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婉约、柔美、端庄。
2. 社会价值旗袍作为一种服饰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多重价值。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精髓,还反映了社会风貌、时代变迁。
3. 情感价值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象征,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情感。
它见证了无数女性的成长、爱情、家庭和事业,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五、传承与创新1. 传承(1)传统工艺:如刺绣、盘扣、滚边等。
(2)传统款式:如立领、宽袖、紧腰等。
2. 创新(1)材质创新:如环保材料、高科技材料等。
(2)款式创新:如融合现代元素、时尚元素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旗袍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旗袍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民族服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女性传统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被誉为中国的“国服”,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仍然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旗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民族服饰之一,襦裙。
襦裙起源于周朝,经过唐宋时期的演变,逐渐发展为具有独特特点的旗袍。
旗袍在清朝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普及,成为清代贵族和市井百姓的常见服饰。
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但它的灵感和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的汉族服饰和民间风情。
旗袍的特点在于其简洁大方、曲线美和华丽的绣花样式。
旗袍的裁剪十分讲究,宽松而立体,能够衬托女性的曲线美。
它身穿后可以勾勒出女性的曲线美,充分展现女性的优雅和婀娜多姿。
旗袍的袖子有弹力,宽松自然,让女性的手臂展现出柔美而优雅的线条。
旗袍的领口非常独特,有多种设计,如高领、圆领、方领等。
它们可以显示女性的颈部和脸部线条,展现出女性的优雅魅力。
旗袍的材质以丝绸为主,也有棉布和化纤等面料。
细腻的丝绸质地能够给人一种华贵和身份的感觉,使旗袍更加高贵典雅。
旗袍的色彩丰富多样,有红、绿、蓝、紫等多种颜色可供选择。
不同颜色的旗袍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如红色代表吉祥和喜庆,绿色代表生机和希望等等。
旗袍的图案也非常丰富多样,有花鸟、动物、植物等多种图案可供选择。
旗袍作为中国的传统服饰,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旗袍是中国女性传统美的象征,它能够展现女性的美丽和优雅。
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旗袍的设计和图案饱含了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性的体现。
旗袍也是中国的文化名片,为世界展现了中国女性的柔美和魅力。
自20世纪20年代起,旗袍被广泛传播到国外,成为世界时尚界的一大亮点。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女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旗袍的穿着和流行逐渐减少。
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

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中华旗袍是中国民族服装的代表性之一,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旗袍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文化渊源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汉族女性服装。
它是由汉服演变而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审美精神。
同时,旗袍也受到各地风俗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旗袍的款式、色彩及花纹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性。
二、女性美的体现旗袍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优雅的风格,成为中国女性传统美学的体现,在表现女性婉约柔美的同时,也强调了女性的优雅和高贵。
旗袍通过其线条精美的剪裁和流畅的曲线,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婉约,强调了女性胸怀坦荡、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完美结合。
是中国女性优雅、端庄、婉约美的精神象徵。
三、民族文化的传承旗袍通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得愈发多姿多彩,灵活变化,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旗袍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衣饰的精髓,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象徵和传统的延续。
所以,旗袍的文化传承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
四、国家形象的展现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性之一,通过在国际上的宣传推广,能够展现中国的民族文化,形成良好的国家形象。
旗袍作为民族风俗和文化的代表,成为中国式的代表性之一。
旗袍在国际交流中,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寓意,代表着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审美情趣。
在国际上的时装秀及相关活动中,旗袍也成为中国建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总之,中华旗袍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和永恒的魅力,成为了中国女性优雅、端庄、婉约美的精神象徵。
旗袍的人文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旗袍的魅力,让人们重新发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美学魅力,成为秉持民族自信和自豪,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保持一份珍视和尊重的代表性之一。
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

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中华旗袍是中国传统的服饰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旗袍身上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
中华旗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代表,旗袍在形制、剪裁和绣花等方面都完美地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和美德。
旗袍的剪裁十分贴身,突出女性的曲线美,给人一种婉约、柔美的感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女性美的追求。
旗袍上常常绣有吉祥图案,如麒麟、凤凰、莲花等,这些图案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表达了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华旗袍既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又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旗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旗袍有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旗袍是一种立领、右斜开襟、合身的长袍,充满了东方文化的韵味和优雅。
旗袍所采用的面料也常常是丝绸、缎子等传统材料,这些材料质地细腻、光泽度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材料质感的追求。
中华旗袍通过独特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中华旗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旗袍是一种能够彰显女性身份和女性气质的服饰,它本身就是一种民族的象征。
中华旗袍通过注重细节和小巧的装饰,以及独特的剪裁和设计,她能够突出女性的魅力和气质,展现出中华女性坚韧、美丽、自信的精神风貌。
无论是在晚会、婚礼、舞会还是各种场合,中华旗袍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彰显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华旗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之一,它承载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中华旗袍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和风格,传达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审美情趣。
中华旗袍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展现出中华女性坚韧、美丽、自信的精神风貌。
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

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中华旗袍作为中国传统女装之一,历史悠久,充满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中华旗袍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旗袍始于清朝民国时期,是一种古老的服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它的设计风格优雅大方,充分展现出中国古代妇女的美丽和气质。
旗袍的特色在于修身裙袖,高领以及翻领设计,彰显了中国古代女子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柔美形象。
旗袍的面料多样,绣花、刺绣、织锦等技艺都能够完美地展现在它上面,更使得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旗袍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古代女子的婉约、柔情和美丽。
中华旗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文化之一,而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之一,自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旗袍的设计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雅和内涵。
旗袍所运用的绣花、刺绣、织锦等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精雕细琢。
旗袍所展现的婉约、柔情和美丽,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女性美德。
旗袍在穿着上也有一定的礼仪性,这种礼仪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
中华旗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旗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风范。
旗袍在古代是中国社会上层妇女的主要服饰之一,它在设计上勾勒出女性的体态,彰显了女性的美丽和身份地位,也凸显了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妇女的优雅与娇美。
在中国古代社会,旗袍所彰显的优雅、端庄、内敛与柔媚,都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妇女所应遵守的礼仪标准。
并且,穿着旗袍的女性行为举止也要求有一定的礼仪性,更加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优雅的社交礼仪。
中华旗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风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礼仪的重视。
中华旗袍承载了中国历史的记忆。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之一,见证了中国几百年来的社会演变和文化变革。
它曾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妇女的主要服饰,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妇女的生活和社交状态。
旗袍简介介绍

在清朝末期,一些汉族裁缝吸收了满族旗装 的样式,结合了汉服的特点,创新出了具有 汉族特色的旗袍。
20世纪20年代,旗袍在汉族地区逐渐普及, 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服装之一。
旗袍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样式和 颜色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这个时期的旗袍注重裁剪和线条 设计,强调女性的曲线美和身体
线条的展现。
同时,一些新的工艺和材料也被 应用到了旗袍的制作中,如蕾丝
、绸缎等。
旗袍的普及
20世纪40年代,随着上海电影 业的兴起,旗袍成为了电影明 星们的首选服装之一。
上海电影明星们的穿着打扮, 进一步推动了旗袍在汉族地区 的普及和流行。
在新中国成立后,旗袍一度成 为了中国女性的代表性服装之 一,被广泛穿着。
02
旗袍的样式与特点
旗袍的样式
传统样式
传统样式的旗袍以长袖为主,腰部收 紧,下摆宽松,呈现出女性身体的曲 线美。
新式样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的样式也在不 断变化。新式样的旗袍除了保留传统 元素外,还加入了更多的创新设计, 如短袖、无袖、开叉等。
旗袍的特点
贴身剪裁
旗袍的剪裁非常贴合女性身体,能够凸显出 女性的身材曲线。
旗袍简介介绍
汇报人: 2023-12-02
目录
CONTENTS
•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 • 旗袍的样式与特点 • 旗袍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 旗袍的搭配与穿着技巧 • 旗袍的流行趋势与未来发展 • 旗袍的鉴赏与收藏
01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满族人的传统服 装“旗装”。
05
旗袍的流行趋势与未来发展
旗袍的流行趋势与未来发展
• 旗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女性服饰的代表之一。它以 其独特的设计和风格,展现了东方女性的优雅和魅力。下面, 我们将从旗袍的流行趋势与未来发展、设计与改良等方面进行 详细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精品论旗袍的文化生态摘要旗袍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面镜子,它真切地记录着文化发展的时代印记,300多年来,旗袍伴随着中国女性走过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在历史流动的长河中产生着变化,虽然旗袍本身不会说话,但我们可以透过这一非语言信息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社会背景和人文背景。
关键词旗袍;文化;生态《辞海》中对旗袍的描述为“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
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
”[1]满族原为女真族的后裔,长期居住于我国东北长白山一带。
由于气候寒冷,他们的服装多采用袍服的样式。
明朝末年,满族的势力不断扩大,公元1616年,定国号为金(即后金)。
当时,明王朝国事衰落,满贵族趁农民起义刚刚胜利之际,权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入主中原,建立了清王朝。
旗袍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面镜子,它真切地记录着文化发展的时代印记,300多年来,旗袍伴随着中国女性走过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在历史流动的长河中产生着变化,虽然旗袍本身不会说话,但我们可以透过这一非语言信息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社会背景和人文背景。
一、自然生态环境对保守旗袍的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地理环境对设计的影响,这也是造就人类不同服饰习俗的最基本因素和最直接的契机,它是构成服装基本性格的东西,主要包括地理气候和地域资源两个因素。
可以说,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对自然环境具有的高度适应和调节能力,才使得人类能够远远超越自然界其他生物,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本。
通常来说,地理气候因素决定了人们衣着形制的繁简、宽窄、长短、遮露和多少,而地域资源则规定了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方式以及服装衣料的选用。
旗袍最初的形态与满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有很大的关系。
满族及其先民生活在寒冷的东北地区,祖祖辈辈过着骑射打猎的游牧生活,被称为是马背上的少数民族。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劳动方式也造就了满族的衣食住行都取材于大自然的生活习俗。
他们所穿着的服饰主要以左衽、窄袖的袍装为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仍然一脉相承。
一方面,由于寒冷,旗袍采用比较厚实、保暖的棉麻等材料制作而成。
形制的特点是简洁、包裹严实、紧窄厚实,以便抵抗严寒、阻挡风沙,保护身体。
另一方面,游牧射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的袍服被设计成四面或者两面开权的结构,既可以给骑射打猎带来方便,又体现了服装本身的应变功能和实用价值。
进入清代以后,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的相对稳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着装观念。
旗袍由满足实用功能为主开始朝着注重装饰性和美观效果方向发展。
二、人文生态环境对保守旗袍的影响文化赋予旗袍更为丰富而全新的内涵和深沉、内在的力量。
这里的文化环境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主要包括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
(一)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演变史,而服饰文化就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这一历史进程的物质见证。
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决定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与进步,反映在旗袍这种服饰上便是其款式、材料、色彩、制作工艺以及审美观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由于受到生产力因素的影响,旗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生产力极端低下和自然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时期,满族的先民主要以狩猎为主,他们将捕猎动物食后的兽皮不经加工就作为抵御风寒、保护身体的服装,也就是人类最初的服装形态。
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骨针等工具的出现预示着缝制时代的开始。
具有一定设计思想的服装诞生也预示着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道路逐渐拓宽。
而后随着满族从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过渡,生产生活资料种类逐渐增多。
服装款式也已发生改变。
到满族入关后,旗袍在造型上以宽大平直裁剪为主,已形成上下连属的基本款式,面料不仅局限于棉麻等,也可用丝绸类,而且制作工艺、图纹方面也日益精致完善。
可见,正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才使人类从原始兽皮时代走向文明的织物时代。
20世纪,中国经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转型,促进了服饰质料和生产工艺的进步。
20世纪上半叶至中叶,中国服饰的布料基本上以棉、麻、毛、丝绸等天然布料为主。
改革开放后,随着纺织工业的进步化工面料才大行其道,较之纯毛、纯棉纤维,这些化学纤维制品更为结实、挺括、耐用,面料的革新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服饰进程。
工业化时代,纺织机械的大量出现,使服饰生产由手工缝制时代进入机械化时代,提高了服饰的生产效率也扩大了服饰的生产规模,为消费者提供了日益丰富的服饰产品。
信息时代的来临更使服饰发展日新月异,量身测体采用的是光电设备,设计和制作依靠计算机和各种现代化机械,服饰信息的采集和交流则是使用互联网。
中国服饰的创新和发展,越来越依赖高科技。
(二)文化交流的影响“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
外域文化一旦进入封闭型社会,最终会被吸收融合到本地文化中。
”[2]中国旗袍的发展演化,从纵向上看是中国保守文化继承与积淀的结果,而从横向上看又是与其他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1.中原文化对中国旗袍的影响由于满族及其先民同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对旗袍产生的影响朝代变化比较多,在此就不作探讨。
实际上,中原文化对旗袍产生影响最主要表现在儒道哲学和美学思想方面。
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直占据主流思潮的地位,也是对中国女装具有深远影响的学说。
该学说将服装看做是等级尊卑的标志,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表现,也是教化人群,正教提纲的重要手段。
清代时期,最初旗袍直线裁剪、遮身蔽体的造型体现了保守的“崇礼怀义”的思想根源;也体现在含蓄朴素、天人合一的情感理念上。
如在入关之前,女子与男子一样骑马射箭,男女地位差不多。
入关以后,受“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3]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4]之类的封建礼教影响,使满族妇女的地位日下,并在品德、辞令、仪态、女工上严格规定,“以后八旗妇女,不得轻走街市,拥挤贸易。
不惟风化之原可端,而政治之体亦美。
”[5]并要求妇女不能像男人那样抛头露面,平时要伺候公婆、操持家务等,适应家庭的需要,所以把马蹄袖改为平口。
穿旗袍也有一定的规矩,如妇女穿长袍施礼,除大礼拜之外,一般施请安礼。
施礼时,身体呈半蹲式,双手同时放在膝盖上方,不能蹲的太低,以旗袍拂地为标准。
如果是四面开襟的长袍,应该使袍襟四面散开,显出高雅气质。
又如进出门要迈门槛,需要把旗袍提起,提的幅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不雅观,过低不方便。
这些穿旗袍的特点都是由于礼教而形成的。
由于旗袍宽大而不适体,故而,配上醒目的头饰,并以“花盆鞋”限制穿着者的行走姿态,才能显现出妇女的抚媚和婀娜。
这种装扮的动态效果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求美心理,既显而易见又暗藏不露。
2.西方文化对中国旗袍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外来文化对旗袍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的上海等地,受到西方女性修身立体的造型观念、穿着状态及其图案纹饰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从流传至今旗袍紧身适体、塑造曲线美的造型方面,可以找到西方文化的影子;以及从旗袍上具有洛克克艺术风格的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的图案纹饰方面,不仅是“中国保守图纹的方形、圆形以及S形这三种结构模式”的延续,而且也含有近现代西方图纹文化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相互交往中,旗袍有选择性的吸收了中西民族文化中的实用或合理的成分,并给予了创造性的发挥,使旗袍这一服饰处于变化发展中,始终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
(三)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众所周之“一代之兴,必有一代冠服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衣冠服饰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象征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清王朝建立伊始,全国局势尚未稳定,满族统治者已确定了衣冠服饰的既定方针:“国俗衣冠,一沿旧式。
”所谓旧式衣冠,即满族的袍服、马褂,箭袖、深鞋和剃发垂辫。
显然,清朝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满族服饰风俗正面临着汉族保守服饰文化的巨大冲击,因而将衣冠服饰问题提到立国之本的高度。
今天看来清代帝王主动维护和大力推行满族服制对巩固其统治基础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6]同时清初的易服改制,导致了满汉的民族矛盾,最终形成满汉各异的“十不从”建议;也为清代服饰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要知道旗袍在当时并非人人拥有,对于广大农村妇女来说,她们奔波劳作于田间,不便也无条件穿着旗袍。
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竟成了广大妇女的主要服装。
究其原因有二:其—,在这—社会巨变的时期,阶级矛盾与国内的民族矛盾被外敌当前的形势所冲淡。
人们急于要找到一种既符合自己身份又符合自己心态的衣着方式,于是,旗袍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就像救命的稻草,被溺水的国人抓住,旗袍加身,人们仿佛暂时忘记了失去国土的痛苦,重又恢复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自尊和自信。
其二,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满汉之间已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民族矛盾,再加上旗袍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使得汉族妇女最终选择了旗袍作为日常的穿着。
三四十年代旗袍变化越来越多,腰身越来越合体,领子忽高忽低,穿着年龄从儿童到少女,从青年到中老年;身份从学生到公司职员,从家庭主妇到交际明星、歌舞艺人;从冬季到夏季,出现了各种能适应不同人群、场合、季节需要的服装样式。
五十年代的旗袍处于一种被冷落的时代,由于新制度的建立,万象更新,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大搞建设,妇女也投身到生产、革命中去,走上工作第一线,而放弃了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及生活方式。
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三十多年的时间人们几乎把旗袍遗忘了。
八十年代以来,旗袍重显光彩,获得新的生机,在庄重的场合或喜庆的日子,妇女穿旗袍显得高雅大方。
九十年代以后在民间也出现了穿旗袍的年轻人。
由于礼仪的需要,很多场合都需要礼仪小姐,她们首先穿起了旗袍,在人们服饰穿着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时装节、博览会、时装大赛等,都在有意无意的提倡穿旗袍;国内外的官方场合也可看到旗袍的身影;2008年奥运会上礼仪小姐的旗袍就是一次剪影,在保留保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取得国内外一致好评。
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人们引发了悠古的情思,服装界也随之掀起复古的风潮,加之东方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些都使旗袍这一保守而古老的服饰再一次成为世界时装舞台注目的焦点。
当然旧有的旗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着装要求。
首先,固有的保守旗袍款式对穿着者的身材要求很高,体型欠佳者,穿旗袍会使自己的身材缺点暴露无余;再者,保守旗袍工艺复杂,包含很高的手工技巧,制作过程费时,无法进行机械化生产,导致价格高昂;最后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保守旗袍造型单一,穿脱不便,无法适应高节奏的现代生活。
在国际时装流行思潮的影响下,一时间低领、无袖、紧腰、高开衩、超短、袒胸、裸背等各种形式变化无穷;珠片、刺绣、毛皮饰边、织物印花等工艺装饰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