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祭祀习俗:祭祀饮

合集下载

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

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

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乌拉街满族,你听过这个名字吗?在乌拉街满族镇,许多建筑都带有满族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对于乌拉街满族,你有多少的了解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一、引论“乌拉街”的全称是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位于吉林市北约30公里处。

“乌拉”是满语,意为“沿江” ,整个乌拉街西邻松花江。

乌拉街镇幅员面积188平方公里,生活着汉、满、朝、蒙、回、苗、赫哲、锡伯等8个民族。

满族人口数量仅少于汉族。

乌拉街一直被认为是满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吉林省满族人口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

据民国初年吉林省《永吉县志》记载,包括乌拉街在内的永吉县地区“于周为肃慎,北魏为勿吉,唐为渤海,明清之间为乌拉”。

乌拉街在元明时期称“洪尼” ,明初称“扈伦” ,清初称“布特哈乌拉”。

辽金时期,乌拉街地区初属辽东道,女真人建立金国后,乌拉街先为咸平路,后为金上京会宁府管辖。

元代,乌拉街地区隶属辽阳中书省开元路管辖。

明代中叶,海西女真势力逐渐崛起,乌拉部相继吞并附近女真诸部,建立乌拉王国,以乌拉街为都城。

后乌拉国与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发生多次战争。

1613年,乌拉国被努尔哈赤所灭。

清顺治十四年,乌拉古城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负责向皇家供奉东北特产。

历史上清代五个皇帝曾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乌拉街被顺治皇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 ,当地民间亦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作为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乌拉街不仅保存了魁府、后府、前府等大量蕴含满族文化特色的古建筑,而且在生活习俗方面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色彩。

在饮食方面,乌拉街满族火锅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美食,也是满族人重要的节日食品。

在服饰方面,满族旗袍仍然受到当地女性的喜爱和推崇。

在礼仪方面,打千、作揖仍是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礼节。

二、乌拉街满族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祭祖是满族民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节日风俗

满族节日风俗

满族节日风俗满族,旧称满洲族,中国少数民族。

满族历史悠久,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

那么其节日的风俗你了解多少呢?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满族节日风俗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满族节日风俗: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满族节日风俗:春龙节满族人非常崇拜龙,随着八旗的旗子中的图案是龙,在满族人的生活中,各种变形的龙的图案应用十分普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龙的形象地出现,考古学家在5000多年前辽河流域的历史源头上,找到了这一地区文明时代的考古依据。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的形象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这件龙形玉雕形体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龙”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定形的龙。

自三星他拉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辽宁和内蒙古等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十几件玉雕龙。

同时还在辽河流域比红山文化时代更早的赵宝沟文化和查海文化中,相继发现了刻画龙和摆塑龙的实料。

此外,辽河流域考古发现和早期龙还有浮雕形、木雕形、彩陶形、泥塑形和彩绘形,发现数量总数为21件。

(丁铭:红山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实物依据,2007年10月9日《参考消息》)在满族生息之地发现这样多的考古资料,说明满族人以“龙”为自己旗帜是有其历史文化渊源的。

但是,古代满族人所用的龙的形象与中原地区有区别,无论在北京出土的金陵文物,还是辽宁清远祖的永陵,其龙的形象均是坐龙,身形似狗,而不是蛇。

自皇太极称帝之后,其所用龙的形象才与中原相似。

满族节日风俗: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二十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满族礼仪习俗

满族礼仪习俗

满族礼仪习俗篇一:满族礼仪忌讳礼仪忌讳:满族尊老敬上,居家对父母三天请一小安,五天请一大安。

满族人忌害乌鸦、喜鹊、狗,有并于崇鸦、鹊、狗的习俗。

不准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

服孝中男子不剃发,女不簪花,三年内不穿红。

室内禁忌: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

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

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

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0.禁杀狗满族禁杀狗、吃狗肉、服狗皮。

明末以来满族人有不食狗肉之俗。

民间相传努尔哈赤被明兵追杀,昏睡在荒草甸里,追兵放起火来,跟随他的大黄狗沾水灭火救了罕王,最后却累死了。

为报答大黄狗“救驾之恩”,满族从此不吃狗肉不穿狗皮缝制的衣服。

实际上,满族敬犬习俗是在长期狩猎生活中形成的。

狗在满族的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狗可以看家、狩猎、拉纤、拉爬犁、侦察、传递情报等。

禁捕食鸦鹊满族认为鸦、鹊为吉祥之鸟,当为原始图腾崇拜之遗,也出于“神鹊救主”之意。

民间相传老罕王努尔哈赤被明兵追杀,躲在树洞中,一群鸦鹊飞来,掩护罕王脱险,所以满族不伤害鸦鹊,并且忌食鸦鹊。

禁坐西炕满族卧室布局特点是环室三面筑火炕,其西炕窄,下通烟道,炕口一般不摆设杂物,因为西炕壁上供奉着神圣的祖宗板。

祖宗板上放有神匣,神匣内有祭神的神器或神木,故而忌坐西炕。

祭祀中的禁忌满族家祭中的禁忌有:不许怀孕者、衣狗皮者、疯癫者、僧丐、衣孝者入祭,祭祀吃剩的骨头和肉必须送到高岗上,或撒到江河中。

满族院内的索伦杆不得污秽,不许在神杆下拴马和喂家禽。

祭祀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能食肉动荤,不能参加吊丧等等。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满族民俗礼仪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满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满族传统的婚姻礼仪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例如,新娘在结婚前的一天,需要在有监护人的陪同下,去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未来的家庭,顺利度过婚姻生活。

同时,在婚礼当天,新娘还需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如扣门、拜堂、拜神、敬茶等,以示尊重和感恩。

除了婚姻礼仪外,满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礼仪。

例如,春节期间,满族人会进行祖先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和社会安宁。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点燃香烛,烧纸钱,供奉食品和饮料等,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

此外,满族人还有许多其他的礼仪,如葬礼仪式、祭祀仪式、生日庆祝等。

这些礼仪都体现了满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这个独特的民族。

- 1 -。

满族民间祭祀的仪式、特征、意义

满族民间祭祀的仪式、特征、意义

满族民间祭祀的仪式、特征、意义满族先民在远古时期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和敬祖观念,祈求子孙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并逐渐形成族人、家人定期聚集祭神拜祖的祭祀习俗。

1747年清朝廷颁布了《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满洲大户人家普遍在西上屋供奉祖先神位,并在每年春秋两季和春节期间举行家祭或族祭,此外遇到有出兵差、生子、娶亲、移居、天灾人祸等都要献牲祭祀。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祭祀仪式的民族特色祭祀仪式具有鲜明的满民族特色,原始古朴并按照固定程序依次进行。

第一天祭祖(祖先神)。

上午为糕神祭,将米酒、粘糕和撒糕依次摆放在桌子上,燃香、上香,大萨满在前念佛罗密,族人跪地叩头。

然后供鞑子香,甩香碟。

两位萨满在前念满语,请祖先保佑本族和全院平安。

请神马。

将神马请进屋,由大察玛跪地唱诵满语祭马神调,神马喝完米酒,意味着神灵接受本族祭祀。

再将神马送到院中。

门口神祭。

在门口摆放米酒和粘糕,依旧是燃香、上香,由大萨满在前念佛罗密,族人跪地叩头。

下午进行猪神祭。

将祭猪牵到屋内,由一男一女两位萨满,伴着大抬鼓和手板声,跳活猪神。

跳毕,大萨满率族人向猪神跪拜,诵祷告词。

然后将生猪迁出,在杀猪前向猪右耳灌酒,猪耳动,意味祖宗已领牲,大家欢喜,叩首而起,宰杀祭猪,将猪血放至供桌上。

归猪,摆件子,跳死猪神,随后撤供,归佛位。

晚上避灯祭,将屋内灯灭、挡严窗户,全族人跪地;大察玛领全族人“佛勒密”、“贴背呋”,然后由大察玛提腰铃、唱诵背灯神调;小察玛随声叫“撇咧”佛光闪现时即可。

随着佛光消退,响器停止,室内点灯,最后撤供、归佛位、全族人吃福肉。

第二天上午祭天(天神)。

清晨“贴背呋”请神,在神杆前摆放供桌、放倒神杆。

献牲猪、全族跪下,大察玛唱满语祭天神调。

杀猪脱袍,杆尖抹猪血,锁骨套杆尖,猪杂碎装入神斗,请天神享用。

穆昆达大察玛绕杆三圈,洒酒和五谷杂粮,祭祀乌鸦和喜鹊神。

全族跪下,大察玛再次唱诵祭天神调,族人三叩九拜。

晚上星(神)祭。

大察玛唱祭星神调,全族跪地叩头,起立后按辈分排列面向北斗。

东北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满族的祭祀活动

东北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满族的祭祀活动

东北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满族的祭祀活动祭祀是满族出于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而举行的活动,是体现其民族特点的重要习俗。

满族的祭祀有“星祭”和“家祭”之分。

“星祭”是满族自然崇拜观念的反映之一,它如实地记录了满族劳动群众对“北斗”或“北极星”的崇信与他们同自然的依赖关系。

“星祭”在秋季九月以后的午夜里天上的星星出全了的时候举行,一般是在居室西窗以外的烟筒后面摆起祭桌,陈放七个香碟、七盅米酒、七盏油灯碗儿(这个数字各氏族之间也有区别)。

祭桌之外,另设一个小桌放祭猪,口噙五谷,头朝北斗。

举行“星祭”时,全宗族的人按照辈份面向北斗排列。

满族由于长期在山林中居住和从事狩猎活动,对山川树木的崇拜在满族早期社会中就已形成。

他们认为林中山上皆有神祗司之(如旧满洲祭长白山神),所以在经常经过的山林路口的树上挂一些彩色布条或纸条,以奉“山神”,每次进山和出山时都要虔诚地祭祀,以示崇敬。

“家祭”是指满族内各姓氏以血缘族姓为单位举行的祭祀祖先的一种活动。

在时间上有朝祭和夕祭之分,“满洲祭神之礼,有朝祭、夕祭。

凡朝夕祭,皆有歌,祝之辞”。

由此可见当时满族人祭祀的隆重程度。

《宁安县志》对清朝末年宁古塔地区满族的祭祀活动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满族则每年举行两次家祭,祭时于上屋西炕排列木人或各色绫条以代表祖先,祭之前一日,以黍米煮熟捣作饼曰打糕,粘后以食。

戚族又于族中择一人为察玛,戴神帽系裙摇铃持鼓跳舞,口诵吉词,众人击鼓相和,曰跳家神,祭用豕,割豕肉置盎内供于神前,名阿玛、尊肉至碗,复献牲如晨礼,晚间撤灯而祭,名曰避灯,祭神之肉不得出门,惟避灯肉可以馈亲友。

又立七尺七寸或九尺三寸高细木于院内南隔,置斗其上,形如浅碗,名曰祭杆,祭之次日献牲于杆前,谓之祭天,以猪肠及肝肺生置其中,用以饲鸟,又以猪之喉骨带于杆,再祭时则以新易旧”。

宁古塔地区每年举行的春秋两次家祭,一般连祭三日。

第一天是祭祖,先在排列整齐的祖先神位前摆上供品,由穆昆达(族长)率领全族老幼,依辈份排列在神位前,萨满祝辞,众人行叩头大礼。

满族宗教信仰和口头叙事中的丧葬习俗与仪式疏举

满族宗教信仰和口头叙事中的丧葬习俗与仪式疏举

满族宗教信仰和口头叙事中的丧葬习俗与仪式疏举高荷红满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其历史可溯源到先秦。

作为独立的民族称谓开始于1636年[1],有文字的历史至今也只有四百多年[2],而在其入主中原后,满语又渐渐式微,现在成为很少人用的“死”语言。

但其保留的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历史资料却有着极高的价值和迷人的魅力。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汉族的融合,已不露痕迹地成为共享的文化。

满族长期信奉萨满教,故婚丧嫁娶方面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萨满教认为灵魂不死,这个观念导致丧葬仪式的盛行,丧葬仪式是祖先崇拜的一种普遍表现形式。

对于早期被认为是自己的祖先的图腾动物也举行丧葬,很可能是这一时期追加上去的一种仪式。

漫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丧葬习俗反映各民族生者对死者的缅怀感情的心理状态。

葬俗产生最早大概在旧石器时代中期,通常与人类灵魂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葬俗可分为葬式和葬礼两部分。

所谓葬式,种类复杂,有土葬、火葬、树葬、天葬(野葬)等;所谓葬礼,各民族都有其特点,繁简不一,与其社会发展水平、死者的社会地位、财富多寡、宗教信仰、邻族的影响等有着直接关系。

葬具从无到有,因死者阶级地位、所处自然环境和民族习俗而异,有陶罐(火葬用)、石棺、木棺之分,有的尸体置于棺床上。

满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后经历了土葬、兽葬、树葬、火葬等各种葬俗,每一种葬俗都打上了独特的民族印记。

在肃慎、挹娄、勿吉时代,据古籍记载,一般为春夏土葬,秋冬兽葬。

如父母春夏死,当日就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有椁无棺”,并于冢上作屋,以免受雨水淋浇。

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猪是当时主要祭品。

当时的吊唁活动也很简单,“以土复之,以绳系于椁,透出土口,以酒灌酹,才绝腐而止,无四时祭祀也。

(见《肃慎国记》)”。

如父母死于秋冬,即以其尸喂貂,貂食其肉往往能多捕获。

因为当时满族先民“以无忧哀相尚,性格豪放、通达,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被认为是不壮。

”和渤海同时的黑水靺鞨的葬俗比较简单,“死者埋之,无棺椁,杀所乘马以祭,”以土葬为主,而陪葬品是马。

满族的民间祭祀

满族的民间祭祀

满族的民间祭祀满族的民间祭祀历史悠久,主要分“星祭”和“家祭”两种。

“星祭”的主要对象是“北斗”或“北极星”,这是满族自然崇拜观念的反映之一。

“星祭”的时间在秋季九月以后的午夜举行,其具体过程是:天上星星出全的时候,在居室西窗以外的烟筒后面摆起祭桌,桌上放七个香碟、七盅米酒、七盏油灯碗儿。

但也不尽如此,具体香碟等的数目各地区及氏族间有所不同。

祭桌旁边另设一个小桌,桌上放祭猪一头,口含五谷、头朝北斗。

举行“星祭”时,全宗族的人按照大小辈份面向北斗排列。

“家祭”是指满族各姓氏以血缘族姓为单位而举行的祭祀祖先的活动,有朝祭和夕祭之分,还配有专门的歌记号和颂辞。

宁古塔地区的满族则每年举行春秋两次“家祭”,一般连祭3日。

满族对“家祭”非常重视.祭祀开始的前一天,把黍米煮熟捣烂做成祭祀期间专吃的饼。

然后在上屋西炕上排列木人或各色绫条代表祖先。

祭祀开始后,由本族中选出的察玛口诵吉词、头戴神帽、腰系围裙、摇铃持鼓、款款起舞,旁边众人也击鼓相和,俗称跳家神。

祭品有豕肉,满语称之为阿玛;祭香就是远近闻名的达紫香。

此外,每家院内南边都产有祭杆,即索罗杆子,杆高2 3米或3 1米,上置一斗,形如浅碗。

家祭开始的第二天献牲于杆前,称之为祭天,又放猪肠及肝肺于斗内,用来喂喜鹊等飞禽。

每次祭祀索罗杆上都要挂上祭猪的喉骨,第二年再祭时以新换旧。

满族家祭规矩非常严格,孕妇、疯癫者和戴狗皮帽子者皆不许入祭;祭祀期间,不允许借债、讨债、还债和打架斗殴,更不许嬉笑打闹。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祭祀活动外,满族对山川树木也进行祭祀。

他们认为森林山川都有不同的神祗管固定,所以在经常通过的路口树上挂一些彩色布条和纸条,以奉山神,每次进出山是都要虔诚地祭祀,以示崇敬。

满族的祭祀活动同中国其他兄弟民族的祭祀活动一样,同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部分满族人对传统的祭祀活动开始有了科学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祀文化】满族祭祀习俗: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
满族的祭祀活动,神秘庄重,从程序到内容都十分讲究。

整个祭祀过程分为:祭祖、祭神、祭神杆、祭星4个部分。

在祭祀的前3天,全族人就要着手准备了:要在院子的大门当中悬上一把谷草,这就是表示从挂草把的日子起,一直到祭祀完毕,不许头戴狗皮帽子和身穿孝服以及身体不洁的女人入门,而且此时也不许周济乞丐。

此外还要准备一些祭祀的食品,这里最主要的有:黄米饭和几头猪。

祭祀的日子一到,主祭人将暂存于外边的祖宗匣子请到家中,放在西炕南头的桌子上,然后再将屋里常设的祖宗匣子取下来放在下边。

满族祭祀习俗:祭祖
一般安排在白天。

主祭人先将供桌及祖位架摆放好,然后将祖先请出,再把一头祭祀用的纯黑猪,抬到屋内南炕沿下。

一切准备完毕后,主祭人诵读祭文,此时,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辈分依次跪听。

读完祭文后,叩首起身,然后众人把猪抬到供桌前杀祭。

杀祭时要将猪毛退净,并将大小蹄角和猪胆放在供桌的右边,然后再将猪抬到供桌上,猪头向外,脚要向右。

满族祭祀习俗:祭神
有白日祭和夜晚祭两种。

白日祭一般在祭祖之后。

其程序是:将祭祖时所杀的猪分解成12件,连同内脏一起到锅里煮,锅里不放任何调料。

锅里所煮的肉,在上供之前都不许吃。

供品摆设整齐后,先请主祭人在前跪读祭文,参加祭祀的人仍要按辈分依次跪听,然后主祭人率众人行叩首礼。

夜晚祭神,一般分为两步。

首先要从祖宗匣子中按先后次序请出七位祖先,放在祖架上,再请出两位摆设在祖匣盖上,每位设净水一盅,黄米一碟,将香碗、祭台放在桌上,然后燃起香和白蜡。

之后,主祭人束腰铃、扎裙子,带领众人击鼓祈祷。

然后在神位前杀猪祭祀。

其次,在杀猪祭祀后,主祭人还要率众人进行背灯祭。

此时要将门窗遮闭,不准人出入院内,如有外人来也不许进屋。

主祭人将灯吹灭,手持铜铃,舞动腰铃,口中念念有词,祭毕,重新点灯,叩首,将祖神像放入祖宗匣子里,双手举起放到西墙祖宗板上,再将门窗打开,准许人出入。

背灯祭所用的肉,要过3天以后,家人才能吃,但不能送给外人。

满族祭祀习俗:祭神树
是在日出时将祖先木像请到祭树前,面向东北。

将一张干净的纸挂在树上,然后把祭猪抬到神树前,主祭人跪在祭猪的左方,众人跪在其后。

在杀祭之前,先用酒或干净的水往猪耳朵里灌,猪感觉痛痒,就摇头摆耳,众人就认为这是神来享用了,如果猪没有什么反应,那么就是不祥之兆。

杀祭之后,将猪分解成七部分,放到锅里煮,猪胆、下鄂骨及下水等挂在树上。

主祭人将肉供上,叩首之后,众人将肉分食,但要把各部分的骨头送到神树前。

祭天
满族中称祭索伦杆子,一般是在祭祖后的第二天举行。

祭索伦杆子用的猪,必须是无伤、纯黑的公猪,杀之前先将猪绑起来,放在索伦杆子前面,烧香祷告,然后再杀。

猪骨头不能乱扔,要在当天晚上埋在索伦杆子下面,还要将猪脖子里的一块骨头挂在索伦杆子上面,猪胆、猪肠、猪膀胱等物放在索伦杆子上面的斗里,让乌鸦、喜鹊来吃,如果3天之内能被吃掉,便认为是很吉利的。

满族祭祀习俗:祭星
是在月落以后进行的。

祭星的日期,不论是在某月,都要安排在初三或初五两天进行。

等月落之后,先在上屋北炕当中设一个方凳,点燃香蜡。

祭星人身穿黄纱袍,手拿血盆、尖刀,在室外西侧,距离祖宗不远的地方,把祭猪杀掉,这时屋内要将灯火熄灭。

杀完祭猪后,祭星人咳嗽一声,屋内点灯开门,将猪抬进屋内退毛、分解。

然后再将猪抬到原来的地方,叩首祭星,这时屋内再次熄灭灯火。

祭毕,将猪抬回屋内,但不能见灶火。

据说,熄灯闭光能使人神之间的距离缩短,既可以“对天直语”,又能使神明直接察觉到祭祀人虔诚的心情。

满族习俗: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

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

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

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

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

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

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

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

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

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

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

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

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

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

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

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

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

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结束语】满族人的祭祀习俗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甚至许多细节都需加以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