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家谱综述

合集下载

满族正黄旗赵氏家谱

满族正黄旗赵氏家谱

满族正黄旗赵氏家谱
满族正黄旗赵氏家谱通常会包括以下内容:
1. 家族起源,家谱会详细记录家族的起源和祖先的来源。

这些
信息可能包括祖先的姓名、出生地、职业等。

2. 世系图,家谱会绘制家族的世系图,展示不同世代的人物及
其血缘关系。

这有助于了解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3. 重要人物,家谱会列举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如杰出的先祖、
功勋人物、文化名人等。

他们的事迹和贡献会被详细描述,以展示
家族的荣誉和特点。

4. 家族规矩,家谱还会记录家族的行规和传统习俗,如婚嫁礼仪、祭祀活动、家族聚会等。

这些规矩对于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和
价值观具有指导作用。

5. 分支家族,如果家族有分支或支系,家谱也会对其进行记录,包括分支的起源、发展和重要人物等。

通过满族正黄旗赵氏家谱,人们可以了解到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家族成员的重要事迹等。

这不仅有助于家族成员了解自己的身世和家族文化,还有助于家族的传承和凝聚力的增强。

需要注意的是,满族正黄旗赵氏家谱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家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研究家谱时,需要结合具体家族的历史和特点进行分析。

辽宁各地满族何姓家谱

辽宁各地满族何姓家谱

辽宁各地满族何姓家谱摘要:一、引言二、辽宁地区满族何姓家谱的研究意义三、满族何姓家谱的起源与发展四、辽宁各地满族何姓家谱的特色五、满族何姓家谱的传承与保护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满族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民族。

满族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何姓作为满族的一个主要姓氏,具有丰富的家谱文化。

本文以辽宁地区满族何姓家谱为例,探讨其起源、发展、特色以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辽宁地区满族何姓家谱的研究意义辽宁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之一,研究该地区满族何姓家谱,对于了解满族历史、文化、姓氏渊源及家族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增强民族团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现实意义。

三、满族何姓家谱的起源与发展满族何姓家谱起源于清朝初期,随着满族入关,家族势力不断扩大,家谱文化逐渐繁荣。

在清朝灭亡后,家谱文化受到影响,但仍有部分家族继续传承。

四、辽宁各地满族何姓家谱的特色1.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辽宁地区满族何姓家谱记载了家族的源流、发展历程和重要人物,展现了家族的辉煌历史。

2.严格的家族制度:家谱中明确规定了家族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强调家族纪律和家族荣誉。

3.文化内涵丰富:家谱中收录了诗词、对联、族规等内容,体现了家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4.地域特色明显:辽宁地区满族何姓家谱反映出当地满族与其他地区满族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五、满族何姓家谱的传承与保护1.传承方式:家族内部传承,以纸质家谱为主,部分家族开始采用数字化方式传承。

2.保护措施:加强家谱的研究、整理与出版,提高家谱的知名度;开展家族文化交流,增进家族凝聚力;倡导家族成员传承家族优秀文化,弘扬家族精神。

六、结论辽宁地区满族何姓家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加强对满族何姓家谱的研究与传承,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辽宁开原满族胡氏族谱

辽宁开原满族胡氏族谱

辽宁开原满族胡氏族谱辽宁开原满族胡氏族谱是一份珍贵的家谱,记录了胡氏家族的祖先及家族成员的姓名、出生地、辈分、婚姻、职业、行迹等详细的个人资料。

这份家谱虽然只是一个家族的资料,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家族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胡氏家族起源于满洲,传说是以伏羲为祖先,世系可追溯至商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家族。

在清朝时期,胡氏家族居住在辽宁省开原县,因为该地区是满族广大的聚居区之一,所以胡氏家族一直保留着满族的习俗和风味。

从族谱可以看出,胡氏家族的成员人数众多,分布在全国不同地区。

不同辈分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职业,有的从事军事、政治,有的从事商业、手工艺等行业。

同时,也有许多胡氏家族的成员在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族谱不仅记录着人口繁衍的历程,更体现了家族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胡氏家族以其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表现而著名,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们不仅致力于自身的学术研究,还为当时的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胡氏家族虽然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战乱和革命,但其家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在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中,家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录着一个家族自身的历史和文化。

从族谱中,我们可以看到胡氏家族几百年的历史风貌,并能够了解到这个家族的传承和发展。

胡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通过族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到家族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进而感受到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氏家族的后代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现代社会,但是胡氏家族历史上的辉煌成就与家族文化的传承不应被忘记。

只有将这样一份家谱精神与现代时代的价值观相结合,才能够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和时代性,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念。

综上所述,辽宁开原满族胡氏族谱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胡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更体现了家族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满族伊姓家谱

满族伊姓家谱

朱氏八支宗谱
满族伊姓主要来源于伊尔根觉罗氏,这是满族的古老姓氏之一。

满族伊姓家谱主要记录了满族伊姓家族的世系、人物、事迹等方面的信息。

根据家谱记载,满族伊姓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家族。

在历史上,满族伊姓家族曾经出过很多重要的人物。

一、起源与传承
满族伊姓源自金国时期的女真族,属于伊尔根觉罗氏的一支。

在历史上,伊尔根觉罗氏曾经是女真部落中的望族,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着金朝的灭亡和元朝的兴起,伊尔根觉罗氏逐渐融入了汉族和蒙古族社会,但在明朝时期重新崛起,成为满族的一部分。

二、历史人物
伊尔根觉罗·海兰察:清朝时期著名将领,以勇敢善战著称,多次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伊尔根觉罗·那尔苏:清朝时期官员,历任内阁学士、刑部侍郎等职,为官清廉,受到皇帝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

三、文化传统
满族伊姓家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在婚丧嫁
娶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和礼仪;在家庭生活方面,注重家庭伦理和家族团结。

四、现代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满族伊姓家族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家族文化和传统仍然在家族成员中传承和发扬。

一些家族成员在文化、艺术、政治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为家族争光。

满族伊姓家谱详细记载了家族的世系传承、人物生平、功绩成就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记录了家族的重大事件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家谱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满族伊姓家族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满族文化和历史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山西洪洞满氏家族族谱

山西洪洞满氏家族族谱

山西洪洞满氏家族族谱洪洞满氏家族是山西省洪洞县的一个重要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族谱是家族历史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和重要成员的事迹,对于了解家族的渊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洪洞满氏家族族谱的特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一、洪洞满氏家族的起源洪洞满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满洲,据传满洲是满族的发源地之一。

满洲地区的满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迁徙至山西洪洞地区,并在此定居繁衍。

满洲满族人民在洪洞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后来被称为洪洞满氏家族。

二、洪洞满氏家族族谱的编纂和传承洪洞满氏家族族谱的编纂和传承是家族成员世代相传的重要任务。

族谱的编纂需要家族成员共同努力,收集整理家族的历史资料和重要事件,记录家族成员的姓名、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重要信息。

族谱的传承则需要家族成员将其传给下一代,并不断更新和完善。

洪洞满氏家族族谱的传承方式多样,既有口头传承,也有书面传承。

在家族重要的节日和聚会上,家族长辈会向晚辈讲述家族的历史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以此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同时,族谱也会被制作成书籍的形式,由家族成员保存和传承。

三、洪洞满氏家族族谱的价值洪洞满氏家族族谱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首先,族谱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可以帮助家族成员了解自己的渊源和身份认同,增强家族凝聚力和归属感。

其次,族谱中记载了家族重要成员的事迹和贡献,可以激励后代子孙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和家训,发扬家族的精神风貌。

此外,族谱还是研究家族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史料,对于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洪洞满氏家族族谱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洪洞满氏家族族谱,家族成员需要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强族谱的保存和修复工作,确保族谱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其次,要加强族谱的传承和宣传工作,通过家族聚会、文化活动等形式,向家族成员传授族谱的知识和价值观。

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族谱数字化保存,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利用。

满族家谱

满族家谱

满族家谱辈份(世派)歌《金州镶红旗陈满洲伊尔根觉罗(赵氏)谱书》内所记的辈次是:xxxx,xx明声……。

《沈阳正白旗陈满洲伊尔根觉罗(赵氏)谱书》:恩鹤书达正,博济定荣延,盛隆多景福,万载宣永传,孝友国民化。

清和家庭绵,世秦桂运寿,尧时仁义天,生平俊秀立,光耀居风连,大成金玉振、安肖希文宣,崇学昌明宝,溜华恒喜全,恭丰春克显,宗兴长绍先。

《正黄旗伊尔根觉xx(xx)家谱》: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文明。

《xx觉尔察氏谱书》内所记的辈次是:庆文连德广;国恩荣世绵;吉祥常富贵;福寿永双全。

《xx喜他拉氏谱书》内的辈次是:宝德毓英魁;永成盛世书;隆文多富贵;福寿庆双余。

《xx米氏家谱》中对族人排辈规定为:德明克复初,良知兆麟螽,忠孝国教本,勤俭家业成。

宁古塔《瓜尔佳氏谱书》所列辈字的排列顺序是:裕联荣继广,庆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事,保元允呈祥。

《陈满洲正红旗苏克苏浒部瓜尔佳氏谱书》规定从十四代起,各辈起名应按:裕联荣继广,庆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事,保元名呈祥。

《xx正兰旗果尔勒斯高氏谱书》:臣德文庆广,清福占云升,增盛富兴有,祥瑞永俊恒。

《满洲镶蓝旗萨嘛喇氏(蔡氏)族谱》按字排辈为:景运兴克昌,贵荣继德芳,世永延福寿,奕崇庆其光。

《xx正xxxxxx氏家谱》: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

《xx满族xxxx(xx)宗谱》:文明承圣志,才德殿英贤,国本佩宏业,和祥保万年。

《鳳凰城正白旗滿洲完顔氏(王氏、汪氏)宗谱》:無例傳四世,分行永爲先,布因徒此續,桂乃緊相連,肆後二十字,瓜瓞樂綿綿,萬年崇德善,百世效賢良,忠正承恩廣,文明裕泰昌。

《xx正紅旗xx他拉(xx)氏族谱》:文武全桂榮,純德耀顯明,福慶忠盛延,長治啓國隆,吉祥永茂順,英連廣運成。

《鳳凰城滿洲正黃旗姜佳氏(姜氏)族谱》:佑德天維作福,國文慶書貴長。

殿甲承恩普玺,庭宗續世榮昌。

軍景官紅常春,銀豐寶積連金。

满族家谱五种

满族家谱五种

满族家谱五种清朝入关后,汉族文化对满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满族秉承了汉族修谱的风气。

八旗制度的实行,家谱成为官职爵位世袭、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证明和重要凭证,造成了满族修谱之风的盛行。

特别是乾隆登基后,下令官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对修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出现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一次修谱高潮,由过去个别家族修谱发展到家家修谱。

满族修谱多在龙年、虎年、鼠年,取龙腾虎跃,人丁兴旺的寓意。

家谱修成后,每隔十年、十五年就要续修。

而有些家庭为世袭官职爵位,仅以谱单的形式传承。

这些家谱保存了丰富的满族历史与民俗,是研究满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大连图书馆收藏满族家谱数量不多,有十数种,但其多为抄稿本,或仅见藏于大连图书馆。

比如钮祜禄氏的《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喜塔拉氏的《喜塔拉氏尊藏宗谱》、富察氏的《沙济富察氏谱牒》、他塔喇氏的《他塔喇氏家谱》、依尔根觉罗氏的《依尔根觉罗氏谱书》等,这些家谱记录了他们各自姓氏的源流及发展,其史料价值不可小觑。

《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不分卷青干龙手稿,十二卷,白口,无界行,半页十行。

高29.5厘米,宽19.7厘米。

书里有浮签,墨水笔有修改。

该族谱包括族谱序跋、普通事例、族谱引文、公传、国史馆藏公传、国史馆藏公三代传、实录记载的公功勋、旧官书记载的公自述、圣祖仁皇帝致一等子爵的书信、世祖章皇帝的题词、圣祖仁皇帝的御书。

本谱记录世系凡十三世,本支谱后,又以堂兄、堂侄房支系单独成册,成《弘毅公堂兄房谱》、《弘毅公堂侄房谱》。

弘毅公,名额宜都,赐号巴图鲁,姓钮祜禄氏,隶镶黄旗。

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幼年即追随太祖,从太祖征讨,身经百战,善于以少击众,用兵四十余年,太宗时追封弘毅公。

先民索和子巴彦居住在东北的长白山。

第一个祖先是阿灵阿巴扬,第五个祖先。

阿灵·阿巴延生有两个儿子:长子萨穆图亚和次子凌渡·努伊,后者是弘毅·贡的父亲。

卷前《家谱序》阐明修谱是为了“绍述前修,昭明世系”,记录先人之“骏烈鸿猷”,以及“所有祖宗之世系子姓之骈繁以及官阶事迹”,使“百世下如亲见之”。

辽宁满族高姓家谱大全

辽宁满族高姓家谱大全

辽宁满族高姓家谱大全高姓满族果尔勒斯:满语与郭尔罗斯同音同意。

(与蒙古郭尔罗斯不同)我先祖居住长白山西部张五道沟,系果尔勒斯公旗界内,因地而命名曰果尔勒斯即高姓(据家谱显示在女真统一前已用高为姓)。

始祖雅什太在1400年前后出生。

1610年前后六世祖高沛率子孙和族人归附努尔哈赤,时年近七十岁,在沈阳城东上伯官屯占地立碑入正蓝旗。

显德祖在外地所薨,另姓郭姓。

沛祖其七孙文武兼备屡立战功得以重用多被调拨义州正蓝旗驻地,确保辽西走廊要道畅通和紧密盯防查哈尔王,期间筹办固伦温庄长公主下嫁事宜,安置随嫁军属和建城兴军等做出巨大贡献。

秀祖于顺治二年入北京内务府正黄旗,籍居北京城南门外,诰封中宪大夫。

荣祖诰封中宪大夫妻王氏封四品恭人。

华祖诰封资政大夫(二品)。

富祖诰封资政大夫(二品)。

贵祖为民在沈阳上伯官屯。

(可能受牵连所致)凤祖于顺治二年入北京诰封资政大夫妻范张氏封二品夫人。

昱祖获罪而死,诛授通议大夫,边外。

(应受莽古尔泰谋反所累)九世祖升功世袭旗固(夫人爱新觉罗氏)十世祖应魁世袭义州守蔚(二品)十一世祖那善雍正年回京任净明园总管(二品)十二世祖乌尔登钦轻车都尉(三品)封妻王氏淑人,那尔布调任正白旗佐领(四品)封妻罗氏恭人,恒尔泰(温批)笔帖试妻罗氏孺人,玉璐义州同人妻巴氏宜人,伊尔阿文林郎妻汪氏孺人,恒龄领催,长龄秀才(生员)。

我九世祖成功(满名达格)诰封中宪大夫妻温氏封恭人,在义州老虎沟建房修庙。

老房雕花漆红,圆柱廊檐,有耳房厢房门房,门外有上马石,院内有索罗杆,西堂屋供祖宗画像一幅(于1967年升化)牌位百余,所用器皿极为精细。

老房承住子孙后代三百余年(本人也在此出生)于1989拆除另建。

村头建家庙一座,前殿供关公坐像两米左右高大,后殿供众多精美佛像,经书药书,毁于文革乾隆三十三年秀祖后人和夫人与我十二世祖高德寿(别名)和夫人去沈阳寻续问祖后开篇立谱,完毕后将秀祖一页带回北京,又将其族侄相臣因公而死其未婚妻刘氏应约而嫁,其知书达礼贤惠掌家的贞贤事迹向皇上陈请获恩,于乾隆三十四年立牌坊一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家谱综述满族家谱综述2010-10-16 14:33满族进关后,分驻全国各地,怀念先人与故土,于是满族人开始积极修纂谱书。

而留守在东北满洲地区的的满族多为清入关定鼎北京、一统华夏之后,几次拨回原辽左王庄、旗田、边关或因事回籍以及守陵、守墓、驻防等原因的满族八旗人和汉军八旗人。

这些满族人为了避免"数典忘祖"以及职官承袭等原因,绝大多数都修有本氏族的族谱,各宗支也至少修有本支的谱单。

其目的主要是为光宗耀祖,敦昭穆,光彝典,收宗族,承职司。

一个家庭人口繁衍,迁居各地,久不收拢,其后裔难免数典忘祖,湮源断续。

而一谱在手,宗族尊卑井然可循,各枝分派,了然在目。

桓仁县的李氏、佟氏、傅氏,如本溪县的关氏、黄氏,本溪市内的关氏、赵氏,南芬区的翁氏、关氏、齐氏等都编修了本宗族的谱书。

一、满族谱书源起及体例1.满族谱书源起。

满族谱书始于"结绳记事"以及后金时期的《满文老档》等。

清代八旗制度确立以后,原来的哈拉、穆昆(氏族)组织即迅速分化,被固山、牛录的八旗组织所代替,审丁编旗,人丁户口的登记,皆在其所属衙门的旗档之中。

而记录满族家庭成员活动的最早的"谱",就是登录清太祖努尔哈赤家族活动的档子《满文老档》。

清太宗皇太极时开始授予世袭佐领与公中佐领敕书,由于某些八旗官职可以世袭,因此有人在请求世袭八旗官职时,就必须以敕书说明缘由。

17世纪以后,承袭官职还需呈家谱以证明其家世。

敕书和家谱就成为承袭世职的重要凭证。

清入关后,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门第日益受到重视。

康熙帝曾谕"笃宗族以昭雍睦"。

雍正则要求"修族谱以联疏远","凡系世职官员,令其预先缮造家谱,存贮都统衙门;其后若有应行增入者,令于岁底俱保增入"。

然后,经八旗都统核实,上奏皇帝批准。

在八旗制度下,满族家谱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是表明人身份地位的依据。

满族统治者为确定人的不同身份和地位,防止混淆和变化,制定了严密的户籍制度,八旗人丁3年编写一次。

满族生儿,要报户口,并领饷银到18岁为止,生女到婚嫁时给婚嫁银。

因此,凡生育必报户口。

"凡八旗氏族,载在册籍者曰正户,童仆由本主所出户者曰开户,由所隶佐领别宗支,核真伪,稽疏远,考其谱系",这对满族修谱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满族家谱集大成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问世,促进了满族的修谱活动,致使修谱之风日盛。

但清廷逊政后,满族自己多隐瞒旗属,更由于人丁繁衍,支派增多,辗转迁徙,社会变革,姓氏演变,谱书又多年未修,宗支乏旺,旧谱已难反映宗族全貌。

鉴于此,各氏族又兴起修谱之风,或10年、30年,修谱续谱,以保持家族历史的完整和清晰。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可是作为宗法"血脉文献"的家谱编修之风却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满族第一次修谱高峰是康乾盛世,第二次修谱高峰是嘉庆年间,第三次修谱高峰是光绪年间,第四次修谱高峰是抗日战争时期。

2.满族谱书体例。

满族家谱体例的创制与形成,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相沿使用的3种谱书体例,即欧式体、苏式体和欧苏合体式。

3种谱书体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谱书重要内容之《世系谱》的编排格式上。

二、满族谱书内容满族谱书记载的内容,虽"人自为书,家自为说",但大体都具备相同的基本内容。

最早的谱书仅记户主名字及其所生儿孙,记载内容极为简略。

到了战国时期,谱书记载的内容才略有增加,开始增记了配氏,有的还增记了生子女数,甚至女适某姓等内容。

谱书内容大体如下:某名某字,某公之子,生卒时间(70岁以上者书享年数),葬地,主要经历;配氏姓,生卒时间,葬地,有无慈孝事迹;生子数,按长幼列名;生女数,按长幼各个标嫁某。

本溪县《伊尔根觉罗氏族通谱》其内容为:谱序;历次创修宗谱原序;伊尔根觉罗氏族通谱;国初地名部落移驻考;创修支谱名目;家训篇;篆古家训;族长表;族长执行规则;宗派篇;祭祀规则;五服图;省属族居表;谱注释例;谱图篇;谱注篇。

该谱书篇目内容具有代表性,大多数谱书与之相类似。

谱书的序包括历次续修的谱序,皆多记述修谱的意义、目的,概述本氏族的源流及各支派迁徙情况,更记述各次修谱的经过,较详细地记述本次修谱的缘起、必要性和修谱过程。

满族谱书特有的篇目则是《氏族通谱》、《部落移驻考》等,记述其姓氏原住地和姓氏起源、始祖,还特记降清、隶旗及移驻等情况。

宗派篇,又称派语、行辈排字歌和世系源流歌,俗语称之为"范"字,是谱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有20、24、30、40字,甚至有300字的(如佟佳氏)等等。

成诗体,作为同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

同辈者,字相同。

派语歌多以时代感为特征。

派语成诗歌形式,读时朗朗上口,押韵易记。

满族受汉文化影响,是清代中期以后开始冠汉字姓后,其命名取氏多学以汉族宗派"范"字,如本溪县香磨村《解氏族谱》中的"范"字为:兴来新立业,克继富昌传,远起承先世,金银发自连。

本溪县《花氏谱书》的"范"字是:永林占忱文,启宝年向春,钟毓绍恒显,乃守聚世恩。

这些字辈都是比较简单的。

谱书中祭祀的记述,各姓氏有所不同,有的仅记几笔,有的则十分详细。

祭祀的仪式和具体内容各氏族大体相同,它是研究满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珍贵资料。

记述详备的如《佟赵全书》(爱新觉罗佟佳氏哈拉),不仅记述了全部祭祀程序、仪式、内容,而且记述了各种祭祀的祝神词以及摆供图式等。

各氏满族谱书中的《五服图说》,如《索绰罗氏统宗》,皆因袭汉族。

谱图和谱注是谱书的主要内容。

谱图即世系,亦即世派。

谱注即世表、年谱。

世系的作用在于别昭穆、定秩序,按图而稽,易于辨表列五格,其源委分合。

因谱图用于区别世系,所以只列男性姓名。

典型的谱图"格书一世,服止于五世也。

格尽别起,另书六世某,子不重书。

五世省复也"。

谱注亦以男子为中心,其在名下低格书写字、号、学历、官爵、生卒年、葬地、配偶、子女等。

谱书登录家族成员,但所有家族成员不一定全能入谱。

这里有个登谱人员资格问题。

"凡载谱者,俱系始祖一脉相衍,非其苗裔,不可混入,紊我谱牒"。

取得族人资格,允许登录谱书,最根本的条件是"系始祖一脉相衍"非其苗裔,的有血缘关系者,即登录入谱的子嗣必须是男性亲生子才能入谱,"不可混入"。

如果男性无子嗣,才可于堂兄弟之子择立(过继),如果过房、过继均无人,方可兼祧,曰"一枝(子)两不绝"。

而"凡乞养之子,概不入谱,恐其乱我派也"。

所谓"异姓乱宗,例禁綦严"。

抱养异姓之子为嗣,一律归宗,即使同姓联宗,同姓异宗,亦不入谱,义子、赘婿更不准入谱。

"吾族自始及今,绝无义支,特书义子不入家谱者,惧乱宗也。

语云:有义子无义孙,谓子受养育之恩,义在当报,至孙则归宗,于其亲之义父,恩义绝矣,故曰无义孙也"。

尽管如此,即便子嗣也是有社会条件和行为条件限制的。

凡身份低下的所谓"三教九流者",从事贱业者,均被认为有辱祖先,必须从谱书中除名;信教出家为僧道者亦不能入谱,并且除名,甚至有子嗣而行为不端者亦皆除名,不能入谱。

如汉军正黄旗福宁康阿牛录沙格达哈拉族谱即规定:"世远人繁,或有素行不端,玷辱祖宗遗训者,送家庙,家长戒责,使其自新,如自不法,消谱除名。

"犯有大过、大恶、因奸因盗被处刑者,亦除其名,等等。

凡违犯族规国法严重者,均皆除名,不再入谱,"讳其子,阴其名",被除名出族的人更不准入谱。

另外,"后世子孙繁衍,妻有被黜,或夫死适人者,本夫之下,俱不书义绝也。

但于其子名下书曰,嫁母某氏出某氏所出,以子不绝母也"。

凡此种种限制,都是为宗法制度服务。

入谱人资格还有年龄限制。

八九十来岁夭亡者不入谱,二十岁以下未婚娶夭亡者入谱时不独占一格,只在其父名下书子某殇。

只有二十岁以上已婚者方可入谱。

但在清代,八旗满洲人生男、女孩一年内或几个月即可上谱入旗档,因为清代满洲人生男儿可按月领饷银至18周岁入伍当兵,未入伍者为闲散。

女孩至结婚时发婚嫁银。

民国以后,因无入旗档领饷银的待遇,也就学汉人入谱规矩了。

入谱者仅为男姓。

女子入谱不占独立一格,只能在其父母名下书写名字,适于某家。

满族谱书还有一些规定,如尚存活的人用红笔书写,已故的人用黑笔书写。

已故的人,因病老而死者用黑笔杠上,为国牺牲的人用的准则。

入红笔杠上等等。

对长寿人,严格遵守"六十杖于乡,非六十不言寿"谱的长寿老人,谱内纪年,必须遵朝廷尚龄之例,未及六十者不录其寿,七十岁以上者书享年数。

登谱资格的条件限制,既是为封建政治制度服务的,也是"神不享非类,民不记非族"观念的体现。

三、满族谱书编纂满族后期编纂谱书是很隆重的,尤其是富贵氏族和经济殷实人家,其修续谱书被当作家族中最隆重的大事,几乎动员全宗族各支各派人参加,并且组织编修班子执掌编修事宜。

如汉军旗《王氏族谱》于清宣统元年修谱时,就组织了一个比较庞大的续谱重修的班子,其中纠事17人,监修9人,编次6人,校刊14人,誊写6人。

1935年(民国24年)重修时,监修为24人,编次7人,校刊5人,誊写6人,比修谱时有所增加。

谱书编修完成后,刊刻的资金出自家族的集体财产(如坟田、坟地林木的收入等),不足部分由各支家庭按人口集资或赞助。

他们先后经几次族长会议研究,决定了主修长、监修长、编次长以及校刊、誊写者,"分任无违,朝夕弗遑",经过一年多时间方"刷谱印卷,工成告竣",将"谱版藏在祠堂"。

谱书的编修一般选在"龙虎之年",但家族人丁不旺的也选在"鼠"年,以期家族人丁繁衍兴旺。

修谱规模大小各氏族根据家族情况不相统一。

名门旺族每修一次家谱要宰猪3口,家族官宦子弟要参与撰写,并筹集资金印刷成书,花销极大。

但是,平民小户,无力修谱,往往只记谱单而已。

"文化大革命"时,只以"三代宗亲"代族谱,重新编修族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

修谱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30年,"三十年不续修族谱,即为不孝"。

谱书被视为家庭至宝,自然在收藏管理上极为重视。

一般大姓家族都建有祠堂,谱书就珍藏在祠堂内,作为家庭总谱精心收藏,平时秘不示人,对外姓外族人更秘而不宣。

镶黄旗人佟佳氏佟玉宝之叔祖因有业不务,放荡不羁,孑然一身,生活窘迫,请其伯祖资助,未予理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