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安地区几部谱书看家谱的史料价值

合集下载

中国家谱的价值

中国家谱的价值

中国家谱的价值作者:王鹤鸣来源:《中华魂》2016年第06期根植于中国宗法封建社会的家谱,必然打着深深的封建主义的烙印,存在着许多封建糟粕,诸如家谱中宣扬封建的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纲常和封建的迷信思想等,不一而足。

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家族编修家谱是为了“尊祖、敬宗、收族”,出于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的考虑,因此在编修家谱时,不可避免的存在攀附假托、冒认帝王、名人为先祖的弊端,存在扬善隐恶、书善不书恶、为尊者讳等弊端。

尽管旧家谱存在诸多弊端,但是,并不能由此而对家谱这一历史文化现象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而不屑一顾。

家谱作为历史文献,有着多方面的价值。

近百年来,如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些名人对家谱的价值等曾作过诸多论述。

孙中山1905年在日本一次同盟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族谱》记述的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具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

”“依我看来,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有国家。

”191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孙族恳亲会上讲:“四万万同胞,皆黄帝子孙,其始均无所谓氏族者,自人民繁衍,而姓氏生,姓氏生而家族之见重,合无数之家族,而即成为国家。

”毛泽东年轻时在韶山东茅塘私塾读书时,即饶有兴趣地阅读了毛麓钟保存的《毛氏族谱》,了解了毛氏的渊源。

1958年在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时讲到:“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1959年6月27日,他在韶山向父母坟墓鞠躬致意,又来到毛震公祠堂,里面空空如也,但他鞠了三个躬,别人劝他,称祠堂里已经没有祖宗牌位,毛泽东说:管他三七二十一,鞠三个躬再说。

又讲“祖宗牌位是个纪念”。

以上孙中山、毛泽东等关于家谱的论述,给我们很大启迪。

邓小平同志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家谱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进行认真地整理、开发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家谱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提供各种资料、促进学术文化研究、为寻根认同提供依据、加强教化功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等均有着特殊作用,有着重要的价值。

浅述中国家谱的史料价值

浅述中国家谱的史料价值

浅述中国家谱的史料价值作者:曹丽来源:《卷宗》2015年第12期摘要:家谱是记录同宗共祖血亲集团的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

家谱与方志、正史是构成中华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及其丰富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中国家谱;家谱起源;家谱体例;家谱史料价值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虽然名称各异,但其内涵却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现在一般统称为家谱或族谱。

它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

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史料价值是其它任何文献所无法取代的。

1 家谱的起源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而来的。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

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

明清时期更是家谱的成熟期和大发展时期。

现在传世的家谱大部分都产生于明清时期。

2 家谱的体例先秦至隋唐,谱牒多由官府主持修撰,内容以世系、谥号、年代为主。

官府修谱牒,是出于政府选官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为人们通婚中用作选择姻亲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资料。

这一时期的谱牒以通国和地方氏族谱居多,单一宗谱少。

宋明时,是私修谱牒的定型时期,或者说是成熟时期。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二)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二)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二)八、谱论谱论,家谱中又称谱说、谱法、先儒谱说、先贤谱论、述古谱略、家谱引义、谱学论略等,主要辑录古代经典特别是历代文人学士论述修谱宗旨、意义、原理和方法的语录。

笔者手头搜集的有关资料有:《(安徽绩溪)汪氏世宗谱》(乾隆三十七年)卷之三"谱论"、《(安徽歙县)北岸吴慎德堂族谱》(民国10年)正编"先儒谱说"、《(安徽休宁)平阳郡汪氏宗谱》(光绪二十二年)卷首"谱说"、《(安徽祁门)祁西桃源陈氏通公家谱》(同治元年)卷一"谱说引"、《(江西婺源)清华胡氏文敏公宗谱》(嘉庆二十三年)卷首"先贤谱论"、《(安徽黟县)古黟环山余氏宗谱》(民国6年)卷之一"述古谱略"、《(江西婺源)槐溪王氏支谱》卷之六"谱学源流考"、《(安徽)新安黄氏大宗谱》(乾隆十七年)"三氏谱法"、《(安徽)新安徐氏宗谱》(乾隆三年)卷首之二"宗谱引义"、《(安徽歙县)歙西范川谢氏支谱》(民国14年)卷一"谱说"、《(安徽旌德)济阳汪氏统宗谱》(民国8年)卷一"儒先谱说"、《(江西婺源)官源洪氏总谱》(乾隆五十三年)卷之首"谱说"、《(安徽歙县)歙西汪氏重辑支谱》(民国8年)"谱论"等十余篇。

比较这十余篇谱论,发现一个特点,即所引述历代文人学士的谱论语录内容基本一致,不同的只是引用文人学士的数量有多有少而已。

以上家谱编纂时间为清代以及民国时期,想来这时编纂家谱引述文人学士的谱论语录也都是抄来抄去的吧!上述家谱大多将"谱论"置于家谱"卷一"、"卷首"等前列位置,表明家谱编纂者非常重视先贤先儒有关谱学的论述。

试论谱牒的史料价值

试论谱牒的史料价值

试论谱牒的史料价值中国历代留下的丰富的谱牒,包括家谱、族谱、年谱等等,在古代主要起着强化族人间的血缘观念,维护宗族和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等作用。

在今天,除了具有寻根问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等作用外,最突出的是它的史料价值。

对于谱牒的史料价值,历代的学者都是很重视的。

南北朝时期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魏收著《魏书》、宋代欧阳修撰《新唐书》,都曾大量地使用家谱资料。

近代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对谱牒的史料价值给予高度评价,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族姓之谱,……实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我国乡乡家家冀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

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析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他还专列一章论述了“年谱及其做法”。

近代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也说,家谱是很有价值的资料,“材料至丰富,且甚翔实”,并说“我国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但尚有二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

当代的很多学者,对于谱牒的史料价值也是充分肯定的。

例如武新立在《中国的家谱及其学术价值》一文中说,收藏宏富的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遗传学诸学科的研究者,都可以从中寻找依据。

它为研究广泛的社会、历史问题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可靠的数据,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例如对于宗法思想、家族制度、经济史、人口问题、人物传记、科举与教育史、地方史志、少数民族史、重大历史事件等九个方面的研究,家谱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可靠的数据。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家谱,为我们研究多个学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献资源;是“传统文化的综合教科书”。

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有哪种档案资料比谱牒的历史更悠久,影响面更广。

谱牒文化|家谱的价值与弊端

谱牒文化|家谱的价值与弊端

谱牒文化|家谱的价值与弊端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可以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历史上,家谱的编撰方式分为两个时期,功能作用不一:宋以前主要官修,主要是政治功能,修谱主要为世家大族、朝廷用人服务;宋以后主要是私修,修谱主要是道德功能,凝聚家族、维护族权,为宗族睦族服务。

当今时代,家谱作为历史文献,有多方面的价值。

我们以前受“左”的思潮影响,往往将家谱看作“四旧”,视为糟粕,有的烧毁。

即使保存在图书馆的家谱,也是堆放在角落里,听其尘封虫蛀,显然是不妥的。

开发家谱资源有以下几方面价值:首先是文物价值。

存世的中国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至今近千年,有些是明代的版本,有些是名人批校本,有些是钞本,都具有文物的价值。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该书善本的家谱就有635种,实际上远远超过此数字,这些家谱均属国家级的文物。

其次是资料价值。

著名史学家梁启超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即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

如对称雄一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即源于皖南徽商家谱。

再次,家谱具有教化功能。

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其中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

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的统一,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生命力。

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它曾经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对促进当代文明建设也必将起重要的激励作用。

家谱的作用

家谱的作用

家谱的作用家谱的作用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延续血脉亲情的重要载体,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家谱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1、辨亲疏、明昭穆从家谱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出其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明辨祖宗世系传承。

一部完整的家谱,都记载着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最基本的内容。

通过修谱、建谱来追根溯源,寻祖问宗,也使自己和家人受到一次很好的祖系传承的亲情教育。

如果没有家谱,别说后辈不明祖宗,可说三代之后便无人知晓我辈。

2、传文化、扬祖德当代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

另一方面,族谱详详细细地记录着一个家庭、家族的文化,艺术与科学等。

它不像专业那样筛选、精华,但它的数量之多、涉类之广、范围之大,是其它文化图籍难以比拟的。

3、教子孙、鞭后世家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所谓“尊谱施教”,一部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它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子孙后代的影响将会世代传承。

家谱中的祖训家范,治家格言,族规家诫,艺文著述等内容,都充满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

4、纳典范、提素质对国家或家族做出重大贡献,或勤俭持家、教育有方、忠孝两全、和谐互爱的典范录入族谱,让宗亲学习,提升宗族素质。

5、斥腐败、倡清廉家谱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育,故专设家规家训篇。

其篇文辞优美,道理至明,哲理深厚,读之朗朗上口;多由本家耆宿所撰。

其家规家训,总按修身、齐家、治国三大类统属,止恶扬善,可起“春秋作,乱臣贼子惧”的警世作用。

修祖坟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延续血脉亲情的重要载体,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家谱感悟与思考

家谱感悟与思考

家谱:历史与传承的感悟与思考
家谱,就是一种记录家族历史和传承的文献。

它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家族成员信息等,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究家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领悟家谱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思想。

首先,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的重要记录。

它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家族成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重要事件。

这些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其次,家谱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在家谱中,我们可以看到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家族成员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坚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这些文化内涵和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在家谱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家族成员所坚持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这些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不仅是我们今天生活和工作的指导原则,也是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参考。

最后,家谱对于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家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和文化传承,增强对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家谱也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他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总之,家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献。

通过研究家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领悟家谱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思想。

同时,家谱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其他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发扬家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从黔东南地区几部谱书看家谱的内容

从黔东南地区几部谱书看家谱的内容

从黔东南地区几部谱书看家谱的内容作者:刘秋美王芳刘光灿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5期摘要:本文对黔东南家谱进行考察、分析和总结,现存家谱皆为清代以来所修,可分为清代、民国、当代三个时期,这些家族继承了中原地区的修谱传统,所修家谱不仅体例完备,而且内容丰富,又具有当地少数民族的特点。

关键词:黔东南地区家谱少数民族近代现代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5-0069-02家谱的产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一个家族的渊源、繁衍、传承、迁徙、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记载了家族成员世系辈分、长幼亲情等血缘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情况”[1]。

作为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的黔东南地区,历代纂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家谱文献。

然而对这一地区家谱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目前还很少,导致了这些家谱珍贵的文献价值及应用价值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为了进一步挖掘黔东南地区珍贵的家谱文献及其文化价值,笔者从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到贵州省图书馆搜集黔东南家谱,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收集散布于民间的家谱资源,全面查阅,细心确定谱籍,比较保存完整的近代和现代黔东南家谱,对黔东南家谱的考察、分析,得出这些家谱基本上为外来入迁的汉族家族所纂修的家谱。

现存家谱皆为清代以来所修,可分为清代、民国、当代三个时期,这些家族继承了中原地区的修谱传统,所修族谱不仅体例完备,而且内容丰富,又具有当地少数民族的特点。

1 近代黔东南家谱的内容从我们搜集到的近代黔东南家谱的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简单的和详备的。

简单的类型,只包含家谱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如石更、太平村杨秀青公《杨氏宗谱》,主要包括家族的历史沿革祠堂、祖墓的座落位置及略图,家训,家族的世系图表等。

详备的家谱,如彭城堂《刘氏族谱》,除了包括上述几方面的内容外,凡与家族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如人物传记、艺文等等均可收集到家谱中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宁安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
蕴,是满族的祖居地。许多满族人曾经在这里生息、 繁衍,所以宁安地区保存有大量的满族家谱。兹通过 对宁安地区的上舍哩瓜尔佳氏(关姓)、墨尔哲勒氏 (孟姓)、阿克扎拉氏(雷姓)等家族家谱的介绍, 进而阐释家谱价值的多元性。
一、宁安地区的几部满族家谱概况
对于一个家族来讲,家谱不仅具有追本溯源的作 用,而且还具有团结和凝聚家族成员的作用。宁安地 区的多数家族都留存有家谱,其中有满文谱也有汉文 谱。满文家谱的年代较为久远,完整保存下来的家谱 数量也难于估计,且因家谱具有较强的私密性,调查 难度较大,故仅将上述几姓的家谱情况做一介绍。
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亲属集团,是社 会组织的基本细胞。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中国人十 分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家乘谱牒就是最好的证据。 “‘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通常称作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 录、通谱、总谱、会谱等”[1](P70) ,“是记载家族世系及 相关内容的文书档册” [2](P77)。家谱“主要包括谱序、 源流考、世系表、辈字、族规家训、图像等内容, 是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历史的真实写照。” 可 [3](P121) 见,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档案。
来归,宁古塔地区的瓜尔佳氏则是顺治年间奉命到宁
记。
古塔驻防,宁古塔正蓝旗阿克扎拉氏和桥头村墨尔哲
由此可知,徐氏本是东海窝集部人,后来迁入宁
勒氏都是康熙年间奉命迁入宁古塔的,这些调防的记
古塔。徐氏满文谱修于康熙九年(1670),谱是用黄
载可以订补史书关于宁古塔地方驻防八旗的记载。桥
色的绢糊裱的,因年代久远,谱已经从中间断裂了。
(一)《京都吉林宁古塔三姓等处陈满洲关姓宗 谱书》
瓜尔佳氏,满语为“guwalgiya hala”,译为关 氏,是满族的八大姓之一。宁安地区的瓜尔佳氏乃京 都吉林宁古塔三姓等处镶黄旗陈满洲,原系长白山三 音讷殷地方人,自国初来归。太祖高皇帝编入满洲镶
2012.03 79
黄旗第四参领属下,第六佐领比丁将瓜尔佳氏与傅察 氏两姓设为轮管佐领,顺治年间拨赴宁古塔驻防。道 光十七年(1837)经左政那公、松公重修,其后人分 别于同治十一年(1872)、光绪九年(1883)、伪满 洲国康德元年(1934)续修族谱。伪满洲国康德年间 修谱的所有资费,皆由宁安县西南的关玉圃承担。至 满洲国康德年间修谱时上舍哩关氏已传21代,可见其 家族人口之繁盛。
清代实行八旗制度,给予旗人优厚的待遇,家谱 也因此成了旗人袭爵、出仕的凭证。康熙九年( 1670 ) ,颁行了“圣谕十六条”,其中之一就是“笃宗族以昭 雍睦”,雍正皇帝进一步指出“凡系世职官员, 令其预 先缮造家谱, 存贮都统衙门;其后若有应行增入者, 令 于岁底俱保增入”[4](卷37)。在统治者的倡导下,为了 “追本溯源”、承袭官爵,满族人十分重视家谱的修 撰。
族谱,以明末清初著名将领祖大寿为始祖,号称祖大
载了满族家族的兴衰过程,它所载的一些具体内容也
2012.03 81
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风俗与信仰。 清代实行优待满族的政策,满族男丁自出生之日
就受到国家的补给。为了延续家族香火、继承家族爵 位和财产,满族人十分重视男丁。《宁古塔地方镶白 旗新满洲墨尔哲勒氏族家谱》中就详细记载了墨尔哲 勒氏家族曾因无子而从旗中买得异姓三人为子之事的 经过。在宁安新民村赵氏家谱中,就出现了一个男丁 同时作为兄弟三人继承人的现象,即满族人所说的 “一支三不绝”风俗。虽然已经无法辨别这个男丁究 竟是兄弟三人谁的孩子,但是他要支起这个家族的门 户,承袭三人的爵位,继承三人的遗产。汉族是人去 世后才将名字填到谱上,而满族人则出生就上谱,谱 上所书名字有的为其乳名,待到成人后有的满族人就 将自己的名字改了,所以就会出现上述所说的谱上名 字和实际名字不相符的现象。满族家谱中的这些记 载,都充分反映了满族人的某些习俗,而且对于民族 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80 山西档案
氏的祖先留下了两支,长支祖先名曰“gangji”,译为 汉语即“刚吉”,末支祖先名曰“gesihe”,译为汉 语即“格斯和”。
墨尔哲勒氏家族最后一次修谱是在中华民国九年 (1920)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孟氏人口繁盛,至民国 时已传至十八代。
(四)《宁古塔正蓝旗阿克扎拉氏族谱》 温春果树场雷氏本姓阿克扎拉,满语“akjala”。 其家族保存有满文谱和民国十五年修的汉文谱。满文 谱基本完好,汉文谱已经残破。在满文谱上明确写着 本姓akjala,即阿克扎拉,译为汉语乃正在打雷之意, 是正在进行时。姓动词“打雷”,这在满族姓氏中是 极为少见的现象。 据家谱记载,雷氏祖先起源于三江平原的乌苏 里江畔,游猎为生,康熙十三年(1674)来到宁 古塔地区。雷氏族谱最后一次续修是在民国十五年 (1926),至今已八十多年。清代一直到咸丰年间还 在宁古塔地区抽丁,可能是政府抽丁的缘故,雷氏家 族人口多有迁徙,现今留在宁古塔地区的人口较少。 (五)《宁古塔地方镶白旗新满洲墨尔哲勒氏族 家谱》 桥头村墨尔哲勒氏,据其家族康德九年(1942) 重抄谱单记载:“其始祖阴德恩,原系黑龙江依车苏 苏地方人,本姓墨尔哲勒,汉译为孟。国初奉上谕, 由原籍移至三姓下江布特雍肯地方,按年捕貂以皮进 献。迨至康熙十三年,复奉上谕移迁宁古塔地方,若 足一百零九丁者,赏一世管佐领。本十五户计四十五 丁,不及佐领之数。珠穆那喀随结同宗,异谱。富色 科各户实一百零九丁之数,疏上,准以佐领世袭罔 替。彼时,珠穆那喀老迈龙钟难以引见,让及前赏世 袭骁骑于族弟稻都仲承袭,即初次也。此宗谱本均系 译文,今日乃汉文普通,满文渐稀之际,是以此次修 谱除抄满文一份以备不失本来仍存旧制外,复改抄汉 谱四份备不识满文者一目了然,并由四十五代起拟 同、福、书、蓟、光、昌、贵、显、云、章十字编 名。虽无大裨,亦可为分辨辈次之一小补耳”。 由此 可知。墨尔哲勒氏家族的大概状况。此满文谱单,宽 有1.5米,长达30多米。此外,孟氏家族还存有汉文谱
区基层职官一一列出,并进行研究,则会解决许多历
度、反映民族价值观念、揭示家族管理与教育、展现
史问题。
地域文化等方面,试对家谱的史料价值进行阐释。
宁古塔满族族谱对于家族的籍贯、迁徙时间、迁
(一)记录历史人物及政治制度
徙地点记载非常清楚,这对于研究清代驻防八旗的旗
家谱不仅是记录一家族世系的档案,反映了家族
ARCHIVES & SOCIETY

书。
寿的后裔。祖氏族谱对于研究祖大寿其人及其后裔的
关于东和墨尔哲勒氏和桥头墨尔哲勒氏是否为同
分布、迁徙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祖氏汉文族谱

族,从谱书上尚找不到可靠的依据。
上载祖大寿满名为“爱戴拉齐”。祖大寿的这一称呼

(六)《宁古塔徐氏族谱》
在史籍上尚未发现,其究竟是否属实,是值得进一步




社 Historical Value of Genealogies from Several Genealogy Books in
Ning 'an Area

从宁安地区几部谱书看家谱的史料价值
·
文/綦中明 Qi Zhong-ming
ARCHIVES & SOCIETY
摘要:家谱是记载家族世系及相关内容的文书档册,主要包括谱序、源流考、世系表、辈字、族规家训、图像等内容。作为 一种原始资料,家谱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它对于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宁安地区历史悠久,是满族的祖居地,满族 语言文化存留时间较长,留有较多的满族家谱。本文通过对宁安地区瓜尔佳氏、墨尔哲勒氏、阿克扎拉等家族家谱的介绍, 从记录历史人物及政治制度、反映民族价值观念、揭示家族管理与教育、展现地域文化等方面阐释家谱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宁安;满族;家谱;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25(2012)03—0079—05
谱时便写为“taktu”,即“塔克图”了。因为在满语中
政策的珍贵史料。家谱中对于家族中仕宦之人所任官
“du”和“tu”的区别,只是末笔是否出头,所以推
职皆有记述,将所任同一官职者进行搜集、整理,即
断是抄谱人的笔误所致。徐氏家族人口繁盛,谱上共
可看出当时此职官的来源及构成特点。正史中多不为
有二十七八代人,是宁安较大的家族。
头村《宁古塔地方镶白旗新满洲墨尔哲勒氏族家谱》
除满文老谱外,徐氏还保存有康德年间后续的汉文
清晰地记载了康熙十年(1671)在宁古塔地方,一个
谱。据谱所记,其祖先是镶红旗的世管佐领,其祖先
家族若男丁达到一百零九人,则赏一世管佐领官职,
的名字“takdu”,译成汉语为“塔克都”,第二次续
这些都是正史中所失载的,是了解当时国家治理边疆
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及地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在其族谱中皆有明确的记载。族谱中这些关于宁古塔
意义。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能尽集天下之家
地区基层职官的设置,正史有失记载,如以某一时间
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5](P361)兹以
为限,将宁古塔地区族谱中这一时间段出任宁古塔地
上述宁安地区的家谱为例,从记录历史人物及政治制
基层职官列传,所以家谱就成为研究基层职官的重要
史料来源。如桥头村墨尔哲勒氏族家谱就记载了其家
二、家谱的史料价值
家谱记载了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社会
族任宁古塔地方世管佐领,翻阅族谱,任过此职者则 一览便晓。宁古塔瓜尔佳氏为满族的八大姓氏之一,
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承载了大量的社会信息,对于历
其家族中也有许多人出任宁古塔地区的基层职官,这
籍、调防的时间、调防地点以及每一驻防八旗披甲的
的兴衰荣辱,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史料,对政治制度
构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反映民族风俗信仰
在历史上,声誉显赫的大家族的家谱对于当时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