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回族家谱及其史料价值
特点与价值

少数民族文献的特点与价值少数民族文献是中国灿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特点与价值是少数民族文献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献的特点与价值,对促进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提高利用少数民族文献意识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少数民族文献的特点少数民族文献是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文献共有的性质,少数民族文献全部具有。
同时,少数民族文献作为特定的文献,它又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用矛盾论的观点加以分析,我们可以把少数民族文献的基本特点概括为五点: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积累性与传递性的统一、老化性与再生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
1静态性与动态性少数民族文献同一般文献一样,它也是一种固定于一定物质载体上的信息,是民族信息的物化结晶,独立存在于人体之外,若没有人作用与它,就处于静止的状态。
而少数民族文献又是供民族社会使用的,随时处于纵横交流之中,在不断运动着,所以又是动态的。
2主观性与客观性从少数民族文献产生的过程来看,它是民族客观信息反映到人的大脑,经过大脑加工改造后,转换成有关民族的观念信息,所以,少数民族文献所包含的内容,属于民族精神信息,是精神财富。
因此,少数民族文献具有主观性特点。
少数民族文献一旦形成,它就脱离了人的主观范围,异化为一种客观存在。
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物化了的思维,凝固了的意识,所以它又具有客观性。
3积累性与传递性少数民族文献是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赖以进步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帮助民族把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传播开来,并且保存下去。
如果没有少数民族文献的积累,就不能继承前人的一切成果,民族任何文化科学方面的发现、发明成果,如果不通过少数民族文献的保存、流传,民族科学文化就不会呈现出当代这种高速发展的状态。
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为媒介进行传递,少数民族文献在时间与空间中不断的运动,才使少数民族文献得以推广和被利用。
少数民族文献内容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决定了少数民族文献的积累性和传递性,从而使少数民族文献总是处于不断积累和传递使用的连续循环之中。
《无锡陆氏怀仁宗谱》入藏锡山区档案馆

《无锡陆氏怀仁宗谱》入藏锡山区档案馆
袁渊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上旬》
【年(卷),期】2013()12
【摘要】近日,无锡市锡山区档案馆史料征集人员积极宣传协调,将新编《无锡陆氏怀仁宗谱》十二卷成功征集进馆,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家谱、族谱专题库。
这套宗谱修编考证严谨、系统规范,蕴藏了大量地方史料信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总页数】1页(P9-9)
【关键词】区档案馆;无锡市;宗谱;入藏;仁;史料征集;地方史料;收藏价值
【作者】袁渊
【作者单位】无锡市锡山区档案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3.5
【相关文献】
1.清代《李氏宗谱》入藏甘肃省档案馆 [J], 冯志萍
2.《大桥张氏(培川堂)宗谱》入藏张家港市档案馆 [J], 陶忠华
3.一代才女陆小曼宗谱入藏常州市档案馆 [J], 蔡炜斌
4.《礼社薛氏宗谱》入藏无锡市惠山区档案馆 [J], 吕学新;彭伟
5.无锡市滨湖区档案馆接收入藏全套《宋氏宗谱》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视族谱档案的研究价值与收集工作(徐登科整理)

重视族谱档案的研究价值与收集工作一、族谱档案的主要内容。
1·族谱档案的历史演变。
族谱是宗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文献汇编。
族谱的内容随宗族组织的发展而变化。
原始社会,宗族组织表现为氏族,若干血缘关系密切的氏族组成部落,再由若干部落组成部落联盟。
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由推举产生。
组织内部用不成文习惯法管理。
西周为典型的宗法社会。
整个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族,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子。
大宗之下分为若干等次的小宗,诸侯、卿大夫为相应层次的执政者。
宗子政权与族权高度统一,宗族组织为基本的关系和施政的着眼点。
宗族组织内部以宗谱维系。
西汉时,宗法制崩溃,宗族组织瓦解。
从西汉中、后期始,出现宗法性豪强。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即以宗法豪强作为统治中坚。
魏、晋、南、北朝,宗法豪强势力继续扩张,形成门阀世族。
这种宗族以谱牒、婚姻阀阅作维系。
隋、唐两代,随着科举制的实行,部曲、佃客被租佃制代替,宗法性豪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原有的宗族组织基本溃散。
北宋初年,范仲淹在苏州创义田,“乃设义田,计族人口数而月给之”,主要目的在“收族”。
①欧阳修、苏洵修订族谱:“凡诸房子孙,各纪其当纪者,斯谱牒互风,亲疏有伦。
”则其目的在建立亲疏伦理秩序,以达到“敬宗”的目的。
②范、欧为当时重臣,苏洵为文坛硕星,他们的实践对当世乃至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定下了封建社会晚期宗族组织的基本宗旨:尊祖、收族、敬宗。
宋儒则从理论上论证宗族组织的原则性,并和封建统治结合起来。
张载、程颐定宗子法:“立宗子法,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
”“若宗子法立,则知尊祖重本,收宗族,厚风俗。
”③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系统提出宗族组织的原则,如“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祖。
”“初立祠堂,则计见田亩,每龛取其二十分之一。
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宗子主之,以为祭用,如上世未置田,则合墓下子孙,计数而割之,皆立约闻官,不得典卖。
”④从此普遍出现影响到近代社会的新型宗族组织———以祠堂、族谱、族产为支柱,以“联宗收族”、“尊祖敬宗”为目的的宗族。
回族家谱研究文献概况

者忽略了回族家谱的存在 ,忽略了其作 为回族原始文
本 的价 值 与 意义 。
有 著 作 ,也 有 论 文 ,但 更 多的 成 果 表 现 为 资料 ; 1 2 编 ,既 总 结 了不 足 ,也 看 出 了发 展 空 间 ,为进 一 步 研 究 回族 家谱 奠 定 了基 础 。
1 回族家 谱 研 究 中论 文 较 少
通过检 索可 以发现 ,有 近 3 0 篇关 于 回族家谱 的 论文 ( 检索手段 为 :一是通过北京市 民族事务委员会
古 籍 办 编 , 中央 民 族 大 学 出版 社 2 0 0 9年 出版 的 《 回 族 研 究 文 献 题 录》,二 是 通 过 中 国期 刊 网进 行 搜 索 , 三 是 通 过 论 文 中的 引 文 出处 进 行 检 索 ) ,这 些 论 文所
《 澹生堂藏书约》 以示子孙 ,子 目有 四 : “ 日 读 书训 ,
日聚书 训 , E l购 书训 , 日鉴 书训 。 ”[ ]
例二 :王昶 ( 1 7 2 4 ~1 8 0 7 ) ,字德 甫 ,号述 庵 ,一
宝 ,不妨天下有 ,但祝得所 归,勿落俗士手” 。
[ 参 考文 献 ] [ 1 ] 昊 晗 .江 浙藏 书 家 史略 [ M ] .北 京 : 中华 书局 ,
必厚 ,我爱彼更珍 ,搜采成丛薮 ,何待我遗 留,彼 自 能寻剖。子孙若豚犬 ,压架 已孤负 ,摧烧 或化薪 ,弃 置更覆瓿 。尤物遭轻亵 ,贻者执其咎 。不如付 尝音 ,
什 裘 重 瑶 玖 。 品 题 增 光 辉 ,益 令 传 不 朽 。 由 来 天 下
恒不给 ,后人但念 阿翁癖 ,子孙 益之守弗失 。 ”又制
重 千 秋 ,人 无 百 年 寿 ,展 聊 自娱 ,壹计 收 藏久 ?我
馆藏《桂溪项氏族谱》解读

馆藏《桂溪项氏族谱》解读家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安徽省图书馆珍藏徽州歙县《桂溪项氏族谱》,内含大量艺文、人物、名胜、风俗、祠祀、义田等文献。
这些资料反映了当时徽州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状况。
充分解读和揭示该谱,对于研究徽学和当今徽州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族谱徽学文献一、家谱及其主要价值史学家章学诚有言: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
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
家乘谱牒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追踪家谱的历史起源,业界通常从先秦时代算起。
史书记载“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则亦史之职也。
”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家谱的体例、纂修等不断变化。
到了明清时期,除官修家谱之外,民间百姓修谱可以说蔚然成风。
特别是在福建、江苏、浙江、安徽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几乎姓姓修谱,家家藏谱。
且有些家谱一修再修,连续不断,甚至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
特别是在清代,随着活字印刷的广泛流行,在东南沿海福建及安徽、湖南、四川等地,坊间出现了一个新兴职业——“谱师”、“谱匠”,专门从事修谱之事。
每年农闲季节,“谱师”、“谱匠”们就挑起装有活字字模的担子走村串户到各家祠堂或大户人家印修家谱。
目前存世的大多数家谱均为是这一时期纂修的。
家谱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史学家梁启超说过:“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命,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效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家谱具有纽带作用。
“千家之冢,不动一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
只要家谱留存家族的根脉就永远清晰。
当今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家谱中都能得到体现。
论回族人物志的史学价值

论《回族人物志》的史学价值白寿彝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史学家。
他一生高作繁富,尤其在中国通史、史学史、民族史等诸多方面撰述丰厚,提出了许多制造性的学术观点,作出了重大的奉献,受到史学界的普遍赞誉[1]。
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族人物志》是白先生在回族人物研究方面提倡、主编的要紧高作,分元朝(1985年)、明代(1988年)、清朝(1992年)、近代(1997年)四卷,依时期前后编次。
全书以68卷之部帙,记叙了自回族形成以来的历史人物共326人(其中正传192人,附传134人)[2]。
自1982年开始筹议相关事宜,至1992年近代卷完稿,白先生与十几位学者经十年之一起尽力,完成了这一回族人物研究的创举。
这一功效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有些地址已超出了回族史研究范围,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此予以论述。
一《回族人物志》与回族史研究白先生是一名回族学者,早在30年代,他就致力于对回族历史资料的搜集和相关的研究工作。
他在1942年出版的《中国回教小史》和《咸同滇变见闻录》,别离是回族通史研究及史料搜集方面的代表作,也是这方面的开拓性高作。
新中国成立后,白先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本民族历史的研究,前后撰写和主编了《回回民族的新生》、《回民起义》、《回族简史》、《关于回族史的几个问题》、《中国穆斯林的学术传统》等阻碍颇大的专著、论文。
“文革”终止后,大型《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占用了先生要紧的精力与时刻,但他仍然不能忘记自己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希望编撰一部“可看的中国回教史”的愿望[3],《回族人物志》即是他为实现这一愿望所作出尽力的功效之一,其中包括了他对回族史研究的许多深切试探与重要假想,归纳言之,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关于回族史研究的理论指导问题。
白先生以为,回族史研究的开展需要在两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加紧理论上、政策上的学习”,同时,还“要在资料上多下功夫”。
而在理论与政策方面,一方面要加紧对马克思主义经典高作中有关论著的学习,一方面要注意学习“党中央民族政策的重要文件”。
河北大学图书馆家谱保护实践与探索

河北大学图书馆家谱保护实践与探索作者:李会敏来源:《河北科技图苑》2014年第02期摘要:家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以河北大学图书馆为例,阐述了家谱保护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家谱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河北大学;图书馆;家谱;保护中图分类号:G2536 文献标识码:A家谱,又称族谱、宗谱、世谱、支谱、房谱等。
它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
家谱的体例大致前有序、凡例,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先世考、像赞、恩荣录、祠堂、坟墓、族产、族规、家礼、世系、传记、仕宦录、艺文、字辈等,后有跋、附,有的家谱还有大事记、谱引和其他一些专题记叙等。
家谱在我国起源很早,随着历史的发展,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
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是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而现在在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人才学、华侨史、法制史、伦理学史等方面都应用家谱资料进行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1 河北大学图书馆家谱藏书现状河北大学图书馆馆藏家谱种类多、数量大、版本多、价值高,九十多年来经过几代图书馆员对家谱搜集保护,共收藏家谱835种,9 725册,173姓,其中房谱4种、家乘42种、家谱61种、世谱19种、通谱6种、续谱8种、支谱61种、族谱 261种、宗谱350种、总谱2种,还不乏有伏乘、家传、家记、家书、简谱、统谱、词谱、谱稿等多种家谱文献,每种家谱都作有收藏印记。
家谱纂修年份多为明清民国时期刻本和木活字本,其中珍本三十余种,最早刊本是元至元三年(1377)汪云龙纂修《新安汪氏族谱》。
还有一种外国族谱,日本原田芳则撰修的《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记录了日本原田家族为中国汉高祖刘邦第二十九代孙阿知王后裔的事迹。
家谱的版本有活字本、刻本、抄本、石印本、套印本、影印本以及排印本等。
河北大学图书馆馆藏家谱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版本形式上都是津冀地区收藏家谱最多的一家,被香港中文大学林健忠称为“华冀文彩第一家”。
中国古代谱牒档案遗存及其文化价值研究_李响

湖北档案 10 2010·3
睹,举目可详,此其所以为快也。 ”此表体对谱牒学 的发展特别是对家谱族谱的编修产生了非常深刻 的影响。 ⑥
3、魏晋南北朝的谱牒遗存。 如《姓氏簿状》,这部 谱书由谱学家贾氏所撰,属于亲表谱中的一类。 它集 合了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即全国的所有士庶,合七百 一十二篇。 此书修成后,正本藏于秘阁,另录副本存于 左户。 ⑦
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管理体系,并设置了专门的管理 机构。
谱局是魏晋南北朝政府设置的专门保管谱牒档 案的机构,由令史具体管理。 晋太元间,贾弼之笃好谱 籍,广 集众 家,专 心治 业 ,受朝 廷之 命,编 撰 18 州 ,126 郡谱牒 ,合 712 卷,藏在秘阁。 自此,历代统治 者都 十 分注重谱牒的编修和整理工作,宋、齐之际,为了清查 冒牌士族,都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检籍”活 动。 梁、陈二朝,也留心谱学,派员整理各士族谱系。 北 朝谱籍成书虽少,但北魏太和间,也曾诏诸郡中正各 立本地姓族,名曰“方司格”。
明清时期, 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的集中代表, 主要收藏皇帝的实录、圣训(宝训)和玉牒。 这些档 案均收贮于楠木制成鎏金铜皮包制金匿内。 除了皇 史宬外,内阁大库是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它保管 着官修的实录、圣训、玉牒、会典等书籍的稿本和因 修史而征集的档案材料。 大库的防范十分严密,“三 百年来,除舍人省吏循例编目外,学士大夫罕有窥其 美富者。 ” ⑤
谱牒资料与人口学研究: 谱牒的核心是世系,每 一部家谱都用连线、图谱或横竖表格的形式,将一姓 一族的始祖及其以下各世子孙上下左右地布列起来, 给人一览便知的清晰印象,并且完整的谱牒应登录该 家族全部成员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婚姻状况、子嗣状 况等。 与官方的户口资料相比,这些统计往往更加完 善真实。 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馆藏回族家谱及其史料价值
王华北龚文龙
【摘要】本文概述了馆藏回族家谱收藏情况,通过细致的分析,对馆藏回族家谱的类型、内容以及史料价值作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字】中国民族图书馆回族家谱史料价值
家谱是记载同一祖先的血缘集团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等方面的历史文献。
对其史料价值,一直被历史学者所看重。
著名学者白寿彝先生曾指出:“家谱是社会史料的一部分。
通过各种家谱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家族制度的形态、性质及其在社会史上的作用。
”“具体到回族人的各家家谱,因为回族史的资料匮乏,可以作较多的利用,有时可以提供某些重要历史问题的线索”[1]。
从而阐明了家谱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最近我们在整理馆藏(中国民族图书馆)回族古籍的过程中,特别留意了回族家谱的收藏、整理情况。
下面,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对我馆馆藏回族家谱及其史料价值作初步的探讨。
1.我馆回族家谱收藏情况
我馆现存回族家谱为:《米氏宗谱》、《杨氏家谱》、《戴氏宗谱》、《黑氏家谱》、《脱氏族谱》、《六箴堂张氏家谱》、《金氏族谱》、《杨氏家谱》、《尹氏族谱》、《铁氏家谱》、《冯氏家谱》、《白氏家谱》、《郑和家谱首序》、《元咸阳王赛典赤家谱》、《聚真堂马氏宗谱》、《南海甘蕉蒲氏家谱》等20多部。
在馆藏家谱中,大多年代久远。
《六箴堂张氏家谱》创建于明建文壬年(1402年),谱写之起始年代为元至正二十一(1361年),距今640余年,是年代最为久远的。
《黑氏家谱》始立于何时,无明确记载。
谱册上最后一次序文称:“溯黑氏原来自明永乐,由山东临清移居津邑,历世相传四百年矣”。
观谱单上首序有云:“太祖登基,吾祖仍授前职,次大封诸王于天下”。
所言应为明初,故已有600余年;《戴氏宗谱》距今560余年;另外,《铁氏家谱》、《冯氏家谱》、《脱氏族谱》、《杨氏家谱》距今也有300多年。
2.馆藏回族家谱的类型及内容
馆藏回族家谱在形式上,主要以册式为主;在内容上,大部分都分为“序言”、“家训家规”、“世系表”三个部分。
(一)序文。
大多数家谱都有序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论述家谱的性质与功能,论述宗族的来源,记述族人修谱的历史,谱书的结构,修谱的方法,修谱凡例,以及修谱人所做的贡献等。
《聚真堂马氏宗谱》序文包括《人统源流》、《三皇治世》、《教统与认同之关系》、《我马氏来华源流》《马市长支北迁源流》《明末后避难焚普马诗》《江苏二芝麻使劲状》《聚
真堂》《明末清初以来我北方马氏事宜》等篇章,并有“考证”五点,“证谬”说明及“证谬图”,还有凡例十四条。
序文很完整,是研究回族家谱不可多得的材料;
(二)家训家规。
比较正规的家谱都有家训家规。
如《铁氏家谱》中的“右录祖训十则”;《戴氏宗谱》中的“五法四则”;《米氏宗谱》“家规十六条”等,其内容涉及祭祀、守法、尊宗、睦族、谨言、慎行、待人、处世等方面,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比如尊宗敬祖,“敬祖之意,卒逝之期,应刻肺腑,岁岁祀之,切勿[玩]忽”(《戴氏宗谱》);教育子弟,“族中有不肖子弟,送交掌教与族长严管,至三次不悔者,阖族送官究治”(《铁氏家谱》);互帮互助,“有不能娶者,同族共助,不能葬者,亦同族共助”(《铁氏家谱》)等等。
(三)世系。
世系是回族家谱的主要内容,一般都详细记载了宗族成员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婚姻、子嗣、入仕等方面的内容,往往也占有很大的篇幅。
我国的家谱,在形式上有欧体、苏体之分。
欧体横排,每图五栏,苏体上下直排,每图也是只列五世。
馆藏回族家谱多采用欧式,不少家谱也有表,即将族人情形列表记录在册。
更多的谱是图、表并存。
过去的家谱一般只收男性,之所以如此,据说是女方出嫁以后会记录在对方的家谱中,这在馆藏回族家谱中不难看出。
近年重修的家谱则多将女性也一并收入,这也正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宗族观念也在悄悄的改变。
3.馆藏回族家谱的史料价值
关于家谱的史料价值,许多学者已经作了论述,有浅有深,这大概与掌握的材料多少有关。
结合馆藏回族家谱,我们也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3.1.为研究我国回族族源形成提供线索
《聚真堂马氏宗谱》记载该马氏一世始祖马德鲁丁原系阿拉伯清真嫡派,自明朝洪武二年应明皇聘请精于历学专家团来华,到江苏省江宁县,因执掌钦天监,有测天问之学,“復蒙赐我马氏大测堂堂号”。
马氏二世祖分三支,长支空城马氏祖;二支江苏大测堂马氏祖;三支浙江大测堂马氏祖。
二支后人根据“现在族人既无大测学识,兹改堂号为聚真堂”,旨在“发展真理,求真主顾友”祜祐我马氏子孙永在清真教,自强不息。
《聚真堂马氏宗谱》告诉我们,聚真堂马氏族人,乃阿拉伯人后裔;《六箴堂张氏家谱》谱文记载张氏之上世有伯韞、仲韞二祖,“居金陵,其先西籍”,说明了六箴堂张氏之祖来自西域;《黑氏家谱》首序文中写有:其“祖原名黑資哩”,“系西域一头目”。
唐贞观时“及至面君,赠黑为姓”“蒙授职亲军指挥”等语。
这说明黑氏族人的先祖是由西域而来;另外《米氏宗谱》载有“西来家谱”和“教门根源”,对回回教自唐代传入中国的由来历史、沿革变迁及米氏教门根源作了记叙规范。
以上这些馆藏家谱都说明了其先祖来自西域,这对研究我国回族族源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3.2.有利于我国回族家族史的研究。
纵观我国各地的回族,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各地的回族都有一些大的家族,他们在当地回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代表着当地回族的历史。
如:《元咸阳王赛典赤家谱》系元代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家谱。
民国年间在滇西发现,据说为马注所撰,
其内容比元史本传更为详细。
书前面有若干宗之图、谱系清详,内容丰富,是研究赛典赤家族的珍贵文献,是为回族家谱中之难得者。
另如《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全书分“姓族源流考”、“历代家谱”、“历代序文”和“跋”等食物部分,除用文字表述外,并附有80幅宗支图。
该书图文并茂,谱系清详,此谱极为珍贵,是研究中国回族家族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3.3.为我国回族迁徙史的研究提供重要史料
家谱所提供的移民史线索是相当广泛的,充分阅读一个朝代的家谱,可考证当时某个家庭迁徙的原因、时间甚至影响。
如:《六箴堂张氏家谱》谱文记载张氏之上世有伯韞、仲韞二祖,“居金陵,其先西籍”,于金陵开设药铺一座,名“六箴堂”。
励精图治,繁衍生息,讵意“靖难之役”,战九蔓延,家道中落。
永乐改元逾二载(1405)年,落居山东宁津县长官镇。
由此可知,张氏迁徙和历史上的“靖难之役”有直接关系。
与此谱所述同一迁徙原因的还有《铁氏家谱》,《国朝献征录》曾记载“靖难之役”时铁氏先祖铁铉以兵部尚书职留守济南,久与燕王军交战,屡败朱棣兵。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自扬州举兵,渡江攻陷南京。
建文朝官如齐泰、方孝儒、铁铉等所有正统派皆被杀戮。
铁铉死前,表现壮烈,宁死不从。
燕王怒,剜其双目,并将其烹死。
铁铉时年三十七岁。
铁氏族人后来迁徙关东,初在广宁(今辽宁北镇)以西,义州(今辽宁义县)东南的狼君洞落户。
清朝初年相继到沈阳定居,康熙年间又有部分铁氏族人去山西、河南以及江南各地。
另外,馆藏《杨氏家谱》记载杨氏祖籍山东武定府阳信县西营。
其始祖世贵为谋生到关东,本人先到,后取家小,初落沈阳小西关,后人逐渐扩散各地,族人多有行医、经商者。
该谱书为第四世第四支后人杨廷芳于嘉庆十七年所创立,嘉庆二十四年重修,根据《家谱本源》推算,杨氏始祖到东北的时间,大约在康熙年间,迄今约300年,该谱说明了杨氏到东北的年代、背景以及族人所从事的职业。
此谱对研究回族迁徙史也有一定代表性。
总之,回族家谱为研究回族族源形成、文字使用、人口分布、迁徙原因、职业及回汉人民融洽相处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对家谱的利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新史料的开发,而且将为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提供有益的启迪。
[1]白寿彝马寿千,几种回回家谱中所反映的历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8年第2期
[2]翁乾麟,论广西回族的族谱及其史料价值,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
[3]刘侗,辽宁回族家谱选编[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注:发表于<民族图书馆学研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