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疼痛性质的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中医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感冒1.外感咳嗽:当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咳嗽时,易与外感咳嗽相混,其鉴别应以主症为主,若发热恶寒症状突出者,按感冒论治;咳嗽吐痰,甚则喘息症状突出者,辨为外感咳嗽病证。

2。

外感头痛当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头痛时,易与外感头痛相混,其鉴别应以主症为主,若发热恶寒症状突出者,按感冒论治;若头痛明显,以其为主要痛苦者,应辨为外感头痛病证。

3.风温肺病:感冒与早期风温肺病都有肺卫方面的症状,但感冒一般病情轻微,发热不高或不发热,病势少有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病程较短。

而风温肺病其病情较重,咳嗽较甚,或咳则胸痛,甚或咳铁锈色痰,必有发热,甚至高热寒战,服解表药后热虽暂减,但旋即又起,多有传变,由卫而气,人营人血,甚则神昏、谵妄、惊厥等。

4.鼻渊:感冒与鼻渊均可见鼻塞流涕,或伴头痛等症。

但鼻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鼻渊眉额骨处胀痛、压痛明显,一般无恶寒发热,感冒寒热表证明显,头痛范围不限于前额或眉骨处;鼻渊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断根,感冒愈后不再遗留鼻塞、流腥臭浊涕等症状。

外感发热1.内伤发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以鉴别。

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

内伤发热,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2.寒热真假:在疾病过程中,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寒热不符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

故对疾病过程中的寒与热应鉴别其真假,因其有假寒象而不识其外感发热的本质,因其有假热象而不识其非外感发热病,由此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真热假寒证:有一个发热的过程,且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热势甚高,很快进人手足厥冷的假象,但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而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燥。

中医关于疼痛的辨证

中医关于疼痛的辨证

中医关于疼痛的辨证(一)病因病机《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说明邪气入侵,经脉受损,气血凝滞,阻塞经络,故不通则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气伤痛,形伤肿。

”气无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肿。

伤气则气滞,伤血则血凝,气滞能使血凝,血凝能阻气行,所以损伤波及气血均可引起疼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伤后正气受损,若兼久居湿地,或受风寒外邪侵袭,则可导致气机不得宣通而反复发作疼痛。

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开放性损伤或伤后积瘀成痈,借伤成毒,邪毒深蕴于内,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也可引起疼痛。

(二)辨证论治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对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应该细辨。

损伤早期,气血两伤,多肿痛并见,血瘀滞于肌表为青紫肿痛,故气滞血瘀常难于分开。

无移位骨折与伤筋的疼痛也容易混淆,必须注意辨证。

至中后期或陈伤,可分为气滞痛、瘀血痛、挟风寒湿痛和邪毒痛。

1.气滞痛气在脉络里行走,当气发生阻滞、气机不通的时候,经络就会胀满,气运行不畅,由此而产生疼痛。

此类疼痛常有外伤史,如闪伤、凝伤、岔气、迸气。

主要表现为胀痛,痛多走窜、弥散或痛无定处,甚则不能俯仰转侧,睡卧时翻身困难,咳嗽、呼吸、大便等屏气时,常引起疼痛加剧。

治宜理气止痛,可用复原通气散。

若痛在胸胁部者可用金铃子散加独圣散;若痛在胸腹腰部者,可用柴胡疏肝散。

2.瘀血痛临床上常把疼痛和瘀血联合起来诊断,以疼痛来判断有否瘀血,说明血瘀不通会导致疼痛的产生。

气血周转于全身,正常状态下随着经络均匀、平稳地运行于全身,当出现瘀滞时将导致疼痛。

此类常由跌打、碰撞、压轧等损伤引起。

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于患处,刺痛、拒按,局部多有青紫瘀斑或瘀血肿块,舌质紫暗,脉细而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痛,可选用四物止痛汤、和营止痛汤或定痛和血汤,并可外敷双柏散等。

《中医骨内科学》的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骨内科学》的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骨内科学》的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骨内科学: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详解》1. 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对其诊断标准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方法。

中医痛经辩证四大症

中医痛经辩证四大症

中医痛经辩证四大症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或经前期出现疼痛和不适的一种症状,也被称为月经痛。

在中医学中,痛经被归类为“痹症”,其辨证主要包括四大症,包括气滞血瘀、寒湿痰滞、肝郁脾虚和肾虚血亏。

下面将详细解释这四大症状及其特点。

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痛经的常见辩证类型之一,指气机郁滞,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经络阻滞和血瘀。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腹部的肚脐周围,有时也会放射到腰背部;•疼痛性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经血特点:颜色较暗,凝血较多,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理气活血,消散血瘀的中药来改善气机运行和血液循环,常用的中药有川芎、桃仁、当归等。

此外,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也可以帮助改善症状。

2. 寒湿痰滞寒湿痰滞是指体内寒湿痰湿聚集,阻碍气机运行,导致经络不通畅,从而引发痛经。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痛点比较散,也可伴有寒痛;•疼痛性质:疼痛较重,隐痛或刺痛,可能会伴随寒冷感或湿滞感;•经血特点:颜色较淡,质地较稀,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祛寒化湿、化痰通络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苍术、砂仁、陈皮等。

此外,暖宫艾灸、艾灸灸法等辅助疗法也可应用于治疗。

3. 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痛经的常见辩证类型之一,指肝脏气机郁滞,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痛经。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可以伴有胸胁胀痛;•疼痛性质:隐痛或刺痛,疼痛程度随情绪波动;•经血特点:颜色较暗,质地较稠,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疏肝理气、健脾养血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郁金、川楝子等。

此外,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对改善症状有帮助。

4. 肾虚血亏肾虚血亏是指肾脏功能虚弱,导致气血不足,影响子宫功能,从而出现经期疼痛。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下腹部痛点明显,可以伴有腰酸背痛;•疼痛性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较重;•经血特点:颜色较暗,质地较稠,经期延长。

腰痛病中医诊断标准

腰痛病中医诊断标准

腰痛病中医诊断标准一、病名诊断。

1. 主要依据。

- 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可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腰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如隐痛、胀痛、刺痛、冷痛、酸痛等。

这是因为腰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内藏肾脏,为肾之府,同时腰部还有众多经络循行,气血不畅、经络阻滞、脏腑亏虚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腰部疼痛。

- 疼痛部位多在腰部脊旁、腰骶部等区域。

从经络学说来看,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经络循行于腰部,这些经络气血不通时,就会出现相应部位的疼痛。

2. 辅助依据。

-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腰部活动受限,如弯腰、转身、伸腰等动作困难。

这是由于腰部疼痛导致肌肉紧张、痉挛,或者关节、骨骼病变影响了腰部的正常活动功能。

- 病程可长可短,急性腰痛起病较急,多由外伤、外感寒湿等因素引起;慢性腰痛病程较长,常与劳损、肝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二、辨证诊断。

(一)寒湿腰痛。

1. 症状。

- 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

这是因为寒湿之邪侵袭腰部,寒性凝滞,湿性重浊,导致腰部气血凝滞,经络阻滞。

- 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

寒湿之邪为阴邪,遇寒则凝,遇阴雨天湿气更盛,所以疼痛会加重。

- 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舌苔白腻为寒湿内盛之象,脉沉迟缓也是寒湿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

2. 病因病机。

- 多因居住环境潮湿阴冷,或冒雨涉水,寒湿之邪入侵腰部经络,阻滞气血运行所致。

(二)湿热腰痛。

1. 症状。

- 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症状加重。

湿热之邪侵袭腰部,湿性重着,热性炎上,故腰部有重着感且伴有热感。

暑湿阴雨天时,外界环境湿热之气加重,内外合邪,使病情加重。

- 活动后或可减轻,小便短赤。

活动后气血流通,湿热有一定的疏散,所以疼痛可能减轻。

湿热下注膀胱,导致小便短赤。

-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濡数或弦数脉是湿热之邪影响气血运行的脉象表现。

2. 病因病机。

- 外感湿热之邪,或寒湿之邪郁久化热,蕴结于腰部经络,气血不畅而发病。

(三)瘀血腰痛。

中医关于“腹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腹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腹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腹痛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症。

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2.腹痛性质多为胀痛、刺痛、绞痛、钝痛、灼痛、牵扯痛、隐痛等。

3.进一步结合病史、起病经过、诱发因素及伴发症状等,辨别病变脏腑、病理性质,区分内科腹痛与外科腹痛、妇科腹痛。

4.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血、尿淀粉酶检测,胃镜、肠镜、腹部X线、CT、MRI、B超等检查有利于本病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是以胃脘疼痛为主症,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吞酸嘈杂等症。

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症,疼痛范围比较广,发病与脾胃、肝胆、肠道多脏腑相关,常伴有腹部胀满、大便不通或腹泻等。

2.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
之一。

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霍乱之腹痛,伴有吐泻交作;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鼓胀之腹痛,以腹部外形胀大为特点等。

而腹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1. 头部疼痛感觉:患者感到头部疼痛,疼痛部位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弥散至整个头部。

疼痛性质可为刺痛、胀痛、跳痛、紧痛等。

2. 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如头痛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3. 伴随症状:头痛时可伴有其他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

4. 诱发因素:头痛可因多种因素诱发,如情绪激动、疲劳、气候变化等。

二、中医证候诊断头痛的中医证候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因素进行判断。

以下为头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1. 风寒头痛:头痛起病较急,疼痛部位集中在头后部和太阳穴,头痛剧烈,连及颈项背部,怕风,发热,无汗,口不渴。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浮数。

3.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

4. 肝阳头痛:头痛而眩,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5. 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 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7. 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三、病因病机分析头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以下为常见病因病机分析:1. 外感六淫: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邪气可导致头痛。

邪气侵袭头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头痛。

2. 内伤七情: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紧张等可引起头痛。

情绪变化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调,引发头痛。

3.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湿邪内生。

湿邪上犯头部可引发头痛。

4. 劳累过度:劳累过度导致气血耗伤,脑髓失养。

头部经络失养可引发头痛。

5. 病后体虚:久病或大病后导致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胀痛
指疼痛兼有胀感的症状。

是气滞作痛的特点。

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

2.刺痛
指疼痛如针刺之状的症状。

是瘀血致痛的特点。

3.冷痛
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

寒邪阻滞经络,为实证;阳气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为虚证。

4.灼痛
指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的症状。

火邪窜络所致者,为实证;阴虚火旺所致者,为虚证。

5.重痛
指疼痛兼有沉重感的症状。

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

6.酸痛
指疼痛兼有酸软感的症状。

多因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亦可因肾虚骨髓失养引起。

7.绞痛
指痛势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

多因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8.空痛
指疼痛兼有空虚感的症状。

多因气血亏虚,阴精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

9.隐痛
指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

多因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所致。

10.走窜痛
若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称之为窜痛,多因气滞所致;四肢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多见于痹病,因风邪偏胜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