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颈椎病

合集下载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颈椎病分型摘要:1.颈椎病的概述2.中医颈椎病的分型- 颈型- 神经根型- 脊髓型- 椎动脉型- 交感型- 混合型- 食管型3.中医辨证分型- 风寒湿阻型- 气滞血瘀型- 痰湿阻络型- 肝肾不足型- 气血亏虚型4.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正文: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间盘自身退变或继发性改变,刺激和压迫临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中年人更容易患上颈椎病。

根据颈椎病的病变部位、范围、累及组织结构及症状的不同,中医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颈型:主要表现为颈项部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肌肉僵硬。

2.神经根型:颈肩部疼痛可伴有向上肢放射痛的症状。

3.脊髓型:患者多有颈部不适、上肢动作笨拙、步态不稳的症状。

4.椎动脉型:可伴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5.交感型: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如眼睑下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出汗、心动过速等。

6.混合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并见。

7.食管型:多是颈椎增生压迫食道而引起的吞咽困难。

在中医辨证方面,颈椎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风寒湿阻型:侵袭颈项部而出现症状,需进行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的治疗。

2.气滞血瘀型:以颈肩部、上肢部的刺痛为主,痛处固定,可伴有麻木症状,需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的治疗。

3.痰湿阻络型:以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的症状为主,需进行除湿化痰、宣痹通络的治疗。

4.肝肾不足型:可见眩晕、头痛、耳聋、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需进行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的治疗。

5.气血亏虚型:可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等症状,需进行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的治疗。

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中医采用中药治疗和辨证论治的方法。

中药治疗可选择使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血管扩张剂及中草药等,对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

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

患有颈椎病的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和体质,寻求中医专家的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辨证治疗颈椎病六法

辨证治疗颈椎病六法

辨证治疗颈椎病六法颈椎病属中医“冷风顽痹”范畴。

病因为肝肾亏虚,风寒湿邪痹着。

病机为筋骨受损,气血瘀滞。

治疗分标本、辨缓急,分期治疗,急性发作期予温经散寒除湿,重用虫类药物以加强搜风剔络、舒筋活血止痛之功;缓解期宜滋补肝肾,益气活血。

合理调护是提高疗效及预防复发的保证。

1.对颈椎病的认识西医认为颈椎病乃属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临床常见颈部僵硬不适,上肢麻木,手指动作不灵活,严重者肌力减退,肌肉萎缩;部分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以顶枕部胀疼为主,肩背部疼痛,恶心欲吐,猝然晕倒,耳鸣,耳聋,听力减退。

压头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颈椎正、侧、斜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项韧带钙化等。

中医认为颈椎病与“痹证”表现类似,如《症因脉治·痹证论》曰:“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木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痹论》曰:“夫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气袭人经络,人于筋脉,皮肉,肌肤,久而不已,则入五脏……大抵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

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医林改错·痹症有淤血说》:“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

”因此参照中医“痹证”辨治颈椎病。

2.风寒湿痹着,肝肾内亏是本病的发病因素①风寒湿痹着为其标《内经太素·输穴·骨空》曰“风为百病之源”;《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外感风寒湿邪痹着筋骨络脉,致筋骨受损,络脉瘀阻,临床表现为畏寒,怕冷,头痛遇风尤甚,颈项僵直或疼痛,肩背部酸痛,阴雨天加重。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部气血不畅、经络受阻所致。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及相应的疗法,希望能为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风寒湿阻型症状表现1.颈部酸痛,困重感明显;2.痛感加重或缓解随着天气情况变化;3.可伴有头晕、眩晕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药物疗法:选用辛温散寒、祛湿痰药物进行治疗,如桂枝汤加减、羌活胶囊等;2.中药外治法:可采用草药熏洗、贴敷等,如草药膏药、艾灸等。

二、气滞血瘀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固定,无法自由转动;2.疼痛常局限在颈部一侧;3.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药物疗法:选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血必净注射液、川芎茶等;2.中药外治法:可使用艾灸、刮痧、拔罐等,促进气滞血瘀的疏通。

三、肝肾不足型症状表现1.颈椎痛感较轻,但时间较长,难以缓解;2.颈部酸软无力,活动受限;3.伴有精神疲倦、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补肝肾:选用补肾壮阳、滋养肝肾药物进行治疗,如金匮肾气丸、肾气丸等;2.针灸疗法:可选用肾俞、肝俞等穴位进行针刺,调节肝肾功能。

四、脾胃虚弱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2.颈部酸胀感明显,症状较轻;3.容易疲倦,精神不佳。

中医辨证治疗1.脾胃健运:选用补脾和胃、调理脾胃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等;2.饮食调理:可适当增加消化容易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证充足的休息。

五、气血不足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感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2.颈部酸软无力,且容易疲倦;3.容易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补益气血:选用补气养血、调理气血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养血生发丸、香附养心丸等;2.合理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结论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包括风寒湿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脾胃虚弱型、气血不足型等。

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颈椎病

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颈椎病

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颈椎病颈椎病患者常见的症状有眩晕、颈僵、肩臂手指麻木或疼痛等症,西医将此病分为五个类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

中医治疗本病时大多将其归人眩晕范畴。

根据常见症状和体征,临证以辨证为主,并结合辨病治疗本病效果良好。

1.发病机理肝肾不足为本,肝肾不足是导致眩晕的根本病因。

从临床表现可见,就诊者大多为40~60岁患者,下元自然亏损。

除眩晕主症外,又兼夹颈僵及肢体麻木疼痛等。

肝主筋、肾主骨生髓,肝肾不足日久,则脑海、筋脉失养,若遇过劳、过食肥甘等因素即可诱发本病。

风痰瘀为标,本病发病时头昏甚至头目眩晕是为肝风内动之症,由肝肾亏虚、水不涵木所致。

故内风实为发病之标,而痰瘀内生、阻滞脑络更加剧了内风暗动的病理过程。

由于风痰互结为患,故痰蒙于上则眩晕加重,阻于络则筋脉失养,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僵硬不遂或沉重无力。

一般而言,本病始发以风痰上蒙阻络,病久则风痰瘀互结使病情反复加重或缠绵难愈。

2.辨病与辨证治疗相结合本病大多以眩晕、肢麻、颈僵为主诉就诊,但要详审眩晕之性质、程度及伴随症,判断属于哪种病型的颈椎病,灵活治疗。

若眩晕不剧而头痛伴颈僵、头颈肩活动不适者,大多属于颈型或根型颈椎病,应以熄风化痰活血,佐以补益肝肾治疗。

若眩晕且空,头痛不显,视物旋转甚则出现猝倒,并伴乏力神疲、耳鸣、恶心呕吐者,属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佐以熄风化痰活血治疗。

若眩晕不剧,仅感眼花、耳鸣、手麻、心悸等者,则大多属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治以调理肝脾肾为主,佐以熄风化痰。

3.方药应用据本病之病因病机及症情,临床治法以平肝息风、补益肝肾、化痰活血为主,针对标本主次及辨病辨证的不同,调整治法,立方遣药。

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

基本方药天麻、钩藤、石决明、桑寄生、怀牛膝、夜交藤、益母草等。

加减法:①眩晕显著肢麻不适者,宜熄风化痰活血为主,方中可加僵蚕、全蝎、胆南星、葛根、川芍、姜黄等。

②眩晕且空,视物旋转,腰酸耳鸣者,宜补益肝肾为主,可加枸杞子、制黄精、制何首乌、褚实子等。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数表现为颈椎不适、颈部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风、寒、湿、热、痰等内外因素导致。

病机表现为气血不畅、筋脉受阻、气滞血瘀等。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核心在于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1. 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和体质状态进行辨证施治,注意区分病证和病机。

2. 通调气血:调畅气机、活血化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肿胀和僵硬。

3. 疏风散寒:祛风散寒,祛湿润燥,消除患者身体的邪气。

4. 调理脏腑:通经络、理气机、调和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三、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具体方法1.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灸疗等手段调理经络,疏通气血,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

2.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等手法,舒筋活络,减轻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3. 中药治疗:选择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理气活血的中药配方,服用中药调理体质,缓解颈椎病症状。

4. 艾灸疗法:运用艾灸温经、散寒、祛湿的特性,促进局部气血流通,缓解颈椎病的不适。

四、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注意事项1. 个体化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避免“一刀切”。

2. 长期治疗:颈椎病是一种慢性病,中医治疗需持之以恒,长期调理,注重预防。

3.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活血化瘀、祛湿散寒的食物,有益于病情的缓解和恢复。

4. 合理运动:适量的颈部锻炼有助于缓解颈椎病症状,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颈部过度活动。

五、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与局限性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能提高疗效,减少病症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但中医治疗颈椎病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快速缓解急性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病程较长的患者效果有限。

中医膏方辨证论治颈椎病

中医膏方辨证论治颈椎病

中医膏方辨证论治颈椎病颈椎病多与风寒湿刺激、慢性劳损、咽喉部感染、颈部外伤等有关,发病机制可归纳为风寒外袭,劳损筋骨,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瘀互阻,脾肾亏虚,脏腑失调。

根据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和交感型和混合型。

1、神经根型颈椎病为颈椎病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

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痛和麻,颈部单侧局限性痛,或向肩、臂、前臂乃至于手指放射,伴有麻木感。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中医膏方治疗应用于缓解期。

此类型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亏虚、痰瘀闭阻、经脉不通,属本虚标实之证。

疼痛主要是由于“不通则痛” 、“ 不荣则痛” 所致。

病程较短偏实者治以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方用益元舒筋煎加减;病程较长者往往偏虚,治以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方用益元养身煎加减。

(1)瘀血痹阻证:临床表现:颈项肩臂疼痛麻木,以痛和麻为主,往往久治不愈,疼痛难忍,夜间犹甚。

苔白腻,质紫,脉弦紧。

治法:祛瘀通络,蠲痹止痛代表方:益元舒筋煎加减膏方治疗基本用药:活血化瘀:丹参、川芎、当归、蒲黄、桃仁、红花、田三七、没药、五灵脂、香附、牛膝;祛风通络:秦艽、地龙、羌活、独活、穿山甲、全蝎、蜈蚣等;补肾填精:熟地、山茱萸、杜仲、枸杞子、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葫芦巴等;细料及其它:阿胶,白参,西洋参、红参、高丽参、灵芝、紫河车。

随症加减:颈肩部酸胀疼痛明显者,给予桑枝、金雀根等缓急止痛;伴见头晕头胀者,给予钩藤、菊花、川芎、天麻等;(2)肝肾亏虚证临床表现:颈项酸楚疼痛,肩臂麻木,掣引肢臂,遇寒痛甚。

患肢乏力,甚者有肌肉萎缩,较多见的部位是手部的大小鱼际肌等。

平素乏力,不耐久作,舌质暗,脉沉细。

治法:调和气血,补益肝肾代表方:益元养身煎加减膏方治疗基本用药:滋补肝肾:熟地、山茱萸、黄精、杜仲、枸杞子、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等;活血化瘀:丹参、川芎、当归、蒲黄、桃仁、红花、牛膝、香附、牛膝;通络止痛:田三七、没药、五灵脂、元胡、地龙、独活、全蝎、蜈蚣等;细料及其它:阿胶,龟板胶、白参,西洋参、红参、灵芝、紫河车。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对颈椎病进行的辨证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而后进行对症治疗的。

对颈椎病进行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瘫痪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下肢麻力、无力,腿发软,易跌倒,行走不便,有踏棉花感,甚至可出现大小便障碍。

患者常有头颈疼痛等表现。

1、湿胜型:肢体困重,痿软无力,下肢麻木,行走易跌倒,或有胸闷,腹腹,食欲不佳等。

2、肝肾亏虚型: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头眩,眼花,耳鸣,性功能下降。

病情发展很慢。

3、气血瘀滞型:下肢疼痛剧烈,位置固定不移,活动加剧;肢体有麻木感。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瘫痪型颈椎病以下肢运动障碍,发抖,病起缓慢,间歇性发作为主。

临床上以脊髓型多见。

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痹痛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痛、颈部活动受限。

1、风邪偏胜者:颈肩疼痛,位置不定,或痛在肩,或痛在肘,或痛及手部,关节活动不利,怕风。

2、寒邪偏胜者:颈部疼痛,固定不移,疼痛较剧,甚者不能入睡;疼痛遇到寒冷时加重,热敷后好转;颈部僵硬感,活动受限。

3、湿邪偏胜者:颈、背部疼痛,有沉重感;上肢疼痛、肌肤麻木不仁;不愿活动,易疲倦;伴有饮食不良、腹胀、大便稀等。

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痹痛型颈椎病以颈肩、上肢的疼痛、麻木为主。

临床上以神经根型多见。

治宜温经活血,以桂枝葛根汤或蠲痹汤加减。

三、眩晕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昏、头痛、耳鸣,颈部活动受限,尤不能旋转,甚至可出现猝倒。

1、气血两虚者:眩晕在动作后加重,劳累后发生,休息后好转,精神疲倦,心慌,记忆力下降,面色苍白,头颈无力。

2、肝肾两虚型:眩晕,精神欠佳,记忆力下降,腰酸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

3、痰浊中阻型:眩晕,头昏,头重,昏昏欲睡,恶心呕吐,胸闷,食少,腹胀等。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眩晕型颈椎病以发作性眩晕,头痛,目眩,转动头颈即发眩晕或猝倒为主。

临床上以椎动脉型多见。

颈椎病中医诊断辨证与论治

颈椎病中医诊断辨证与论治

颈椎病中医诊断辨证与论治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可有如下几种:1、风寒痹阻型:患者多有风寒侵袭病史,局部以冷痛为主,遇寒冷刺激后加重,伴有手臂麻木发冷、全身酸楚、畏风恶寒等表现。

治宜温经活血,代表方为桂枝葛根汤;2、气滞血瘀型:患者多有外伤史或为伏案工作者,有固定疼痛点,颈部僵直活动不利,肩部有压痛。

治宜活血化瘀,以补阳还五汤加减;3、肝肾亏虚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疼痛,伴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全身症状。

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的一系列功能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还可出现上肢放射性麻痛、无力,头晕、呕吐等症状。

中医建议保守治疗外敷济愈堂颈椎顺古安玉贴效果显著。

1.后颈部疼痛,用手向上牵引头颈可减轻,而向下加压则加重者,大多为颈型颈椎病。

(贴在发根处)
2.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包括手部)放射性疼痛或(与)麻木者,大多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以第5、6、7节颈椎为中心贴上)
3.闭眼时,向左右旋转头颈,引发偏头痛或眩晕者,大多为椎动脉颈椎病。

4.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或(与)下肢肌力减弱及肌体疼痛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或是合并颈椎椎管狭窄.
5.低头时,突然引发全身麻木或有“过电”样感觉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尤其是合并有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颈椎病
来源:未知时间:2011-11-03 13:15:44
(一)中医辨证类:寒湿阻络型
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活血散瘀。

方药:川桂枝、羌活、威灵仙、秦艽、川芎、当归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方中羌活、灵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湿止痛;川芎、天麻疗头痛。

桂枝、川芎、归尾、赤芍、炮甲珠温经活血,通络;葛根解痉,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二)中医辨证类:气血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

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

脉沉细无力。

治以益气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

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川芎、鸡血藤安神健脑,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和胃导滞。

(三)中医辨证类:气阴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

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

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气活血。

方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