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分型表现 中西医诊断

合集下载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中医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痹、气滞血瘀、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等型,分别治以袪风除湿、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舒筋止痛、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

1、风寒湿痹证: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症见颈肩部疼痛僵硬,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头痛或后枕部疼痛,或头痛牵涉至上背部痛;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肌肤冷湿,畏寒喜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宜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温经活血,代表方桂枝加葛根汤,常用配方药物有葛根、桂枝、川芎、白芍、羌活、独活、姜黄、防风、威灵仙、姜、枣等。

2、气滞血瘀证:常见于颈椎病颈型,症见头颈、肩背部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或放射至后脑部痛。

治宜活血化瘀,代表方活络效灵汤、芍药甘草汤、血府逐瘀汤,常用配方药物有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川芎、赤芍、羌活、姜黄、海桐皮、伸筋草等。

3、肝肾不足证: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症见眩晕反复发作,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宜滋补肝肾,代表方六味地黄汤、独活寄生汤,常用配方药物有熟地、淮山、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独活、杜仲、牛膝、桑寄生、当归、秦艽、防风、细辛、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夜交藤等。

4、气血亏虚证: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症见颈肩部酸痛,头晕或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周身乏力,纳差,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醒脑安神,代表方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常用配方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当归、川芎、远志、柏子仁、炙甘草等。

5、随症加减: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头痛加川芎、白芷、白蒺藜、首乌藤;头晕加天麻、钩藤、陈皮、半夏、茯苓、泽泻;上肢疼痛麻木加防风、荆芥、天麻、秦艽、桑枝、姜黄;心悸、怔忡加红参、麦冬、酸枣仁;咽喉不适有异物梗塞感,加白芥子、石菖蒲、玄参、浙贝;失眠加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视力下降加枸杞子、车前子、五味子;久病体虚者加首乌、枸杞子等。

颈椎病中医分型

颈椎病中医分型

颈椎病中医分型颈椎病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以及头痛、头晕、心悸等。

中医根据病因和症状将颈椎病分为以下几型:一、风寒湿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僵硬、疼痛,以及肩、臂、手指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胸闷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体内,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二、痰湿阻络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麻木感,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三、气滞血瘀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

四、肝肾不足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肝肾不足,不能滋养颈部和上肢,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五、气血亏虚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亏虚,不能滋养颈部和上肢,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中医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以调和气血、舒经活络、缓解疼痛。

同时,颈椎病的治疗也需要患者配合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以增强治疗效果。

六、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同时可伴有手臂麻木、疼痛等神经根受压的症状。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压迫神经根所致。

治疗上主要采用舒经活络、通痹止痛的方法,如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

同时患者需要配合颈椎牵引等辅助治疗,以减轻颈椎对神经根的压迫。

七、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刺激椎动脉所致。

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一、背景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上肢放射痛等症状。

为了对颈椎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界制定了一些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颈椎病分型和诊断标准。

二、分型根据颈椎病的不同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颈椎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颈椎退行性变型(颈椎病性颈椎病):主要表现为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和关节囊肥厚等,临床上以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

2. 颈椎间盘脱出症:主要表现为颈椎局部疼痛、放射痛、肌力减弱等,临床上常伴有明确的颈椎间盘脱出征象。

3. 颈椎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放射痛和感觉异常等,根据症状和体征可以判断受累的神经根。

4. 颈椎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肌力减退、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上可见到脊髓受损的体征。

5. 颈椎关节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椎关节疼痛、颈椎活动受限和颈部僵硬等,可有颈椎关节的压痛和叩击痛。

三、诊断标准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下面是常用的诊断标准:1. 病史和临床症状:包括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上肢放射痛、肩背部疼痛等。

2. 体征检查:包括颈椎活动度、颈椎压痛、颈椎叩击痛、肌力测试、感觉异常等。

3. 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X线片、颈椎CT、颈椎MRI等,可以观察到颈椎退行性变、间盘脱出、神经根受压等病变。

4. 辅助检查:如颈椎电生理检查、颈椎骨密度检测等,可以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根据以上综合评估结果,可以做出颈椎病的诊断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颈椎病时应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颈部症状,如颈椎外伤、颈部肿瘤等。

四、总结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颈椎病,提高治疗效果。

但需要指出的是,诊断标准仅作为参考,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结合临床经验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上为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希望能为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参考,提高对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医颈椎病的分型

中医颈椎病的分型

中医颈椎病的分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广泛存在于中老年人群中。

根据中医理论,颈椎病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特点和临床表现。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医对颈椎病的分型。

一、风寒湿型颈椎病风寒湿型颈椎病是由外感风寒湿邪侵袭所致。

患者常感到颈部僵硬,活动受限,疼痛随着天气变化而加重。

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头痛、肩背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此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风寒湿邪阻滞了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疼痛和不适。

二、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是由情绪不畅、久坐不动、劳累过度等因素导致气滞血瘀所致。

患者常感到颈部疼痛难忍,疼痛部位多为颈椎两侧。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目眩、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中医认为,此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气滞血瘀导致经络堵塞,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引发疼痛和不适。

三、肝肾亏虚型颈椎病肝肾亏虚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肝肾功能失调所致。

患者常感到颈部酸痛,活动不便,且症状加重后容易转移到头部。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

中医认为,此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肝肾功能不足,导致脊椎失去了足够的滋养,引起疼痛和不适。

四、痰湿阻滞型颈椎病痰湿阻滞型颈椎病是由于湿邪内生,阻滞经络所致。

患者常感到颈部胀痛,活动不灵活,且症状多在晨起时加重。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头重脚轻、口苦、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认为,此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湿邪内蕴,阻滞了气血运行,导致疼痛和不适。

以上所述的四种颈椎病的分型是中医对颈椎病的常见分类。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在治疗颈椎病时,中医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综合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分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尽管中医对颈椎病的分型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仍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预防颈椎病也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姿势,适当运动,避免长时间低头等不良习惯,有助于减少颈椎病的发生。

中医对颈椎病的分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第一部分概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进而发生椎体骨质增生硬化、边缘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骨化等病理改变,刺激神经、血管或颈脊髓造成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

可出现颈臂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

中医多归为“痹证”、“痿证”、“项强”、“血痹”、“骨痹”。

系积劳伤颈,外感风寒湿邪,内损肝肾,致督脉空虚,髓海枯竭,颈部气血不和所致。

一、诊断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 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西医分型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一)颈型颈椎病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 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数无明显外伤史。

大多患者逐渐感到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且有麻木感,或以疼痛为主,或以麻木为主。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上肢沉重,酸软无力,持物易坠落。

部分患者可有头晕、耳鸣、耳痛、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此类患者的颈部常无疼痛感觉。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部也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肌力减弱。

颈 5-6 椎间病变时,刺激颈 6 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示指感觉减退;颈 6-7 椎间病变时,则刺激颈 7 神经根而引起示、中指感觉减退。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将颈椎病分为以下五型:
1. 风寒湿型颈椎病:由于颈椎长期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颈椎部位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出现颈肩痛、僵硬、四肢麻木、头晕恶心等症状。

此型多因体虚、抵抗力差、受风寒湿邪所致。

2. 痰湿阻络型颈椎病:此型多因脾虚、肝肾不足,导致痰湿内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头昏目眩、四肢麻木、胸闷恶心等症状。

3. 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由于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四肢,导致颈肩痛、四肢麻木、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等症状。

此型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所致。

4. 肝肾不足型颈椎病: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不能濡养筋骨,导致颈肩痛、僵硬、四肢麻木、腰膝酸软等症状。

此型多因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所致。

5. 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由于外伤或长期姿势不正,导致颈椎部位气血运行不畅,出现颈肩痛、僵硬、四肢麻木、刺痛等症状。

此型多因外伤或长期姿势不正所致。

除了以上五型,中医还认为颈椎病与情志有关,长期抑郁或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颈椎的气血运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颈椎病除了针对以上五型进行辨证施治外,还注重调理情志,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另外,中医还强调颈椎的日常保健,包括正确的姿势、适当的运
动和保暖等。

正确的姿势可以避免颈椎受力不均,减少颈椎损伤;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颈椎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保暖可以防止风寒湿邪侵袭,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除了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进行对症治疗外,还注重调理情志和日常保健,旨在全面改善颈椎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颈椎病中医辨证一、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方法。

二、病因与病机1.病因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姿势不良、劳动方式不当、颈椎长期受风寒侵袭等。

2.病机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机主要有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肝肾不足等。

三、临床表现1.颈部疼痛颈部疼痛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表现为局部或弥散性的疼痛,常伴有僵硬感。

2.头痛颈椎病患者常出现头痛症状,可以表现为前额疼痛、枕部疼痛等。

3.上肢麻木、无力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根损伤常导致上肢麻木、无力、疼痛等症状。

四、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疼痛部位可有紫瘀斑点。

2.痰湿阻滞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伴有沉重感,容易疲倦,舌苔多腻。

3.肝肾不足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伴有骨质疏松、腰膝酸软等症状,舌质淡红。

五、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

1.气滞血瘀型治疗原则:●理气活血,行气止痛:采用逍遥散、血府逐瘀汤等药物治疗。

●肌肉松弛,促进血液循环:可采用推拿、针灸等物理疗法。

2.痰湿阻滞型治疗原则:●消痰化湿,通络止痛:采用平胃散、川芎茶等药物治疗。

●温经理阳,促进湿气排出:可采用温灸、艾灸等物理疗法。

3.肝肾不足型治疗原则:●补肝肾,滋养筋骨:采用六味地黄丸、益智丸等药物治疗。

●加强腰膝部保暖,避免寒湿侵袭:可采用腹部贴敷、温灸等物理疗法。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附件1:颈椎病中医治疗方案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退行性改变、退变、增生,引起神经和血管受压,导致颈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病症。

2.辨证:中医诊断方法的一种,通过观察、问诊、切诊等手段,来判断病情及病理机制。

3.气血运行不畅:中医术语,指气血循环受阻,不能正常运行的状态。

颈椎病诊疗常规

颈椎病诊疗常规

针灸科项痹(颈椎病)诊疗常规病名概念颈椎病多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体弱,经气不利所致。

以颈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诊断中医诊断:项痹西医诊断:颈椎病中医诊断依据主症:颈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

次症:头晕,耳鸣,提臂或下肢行走困难,二便失禁或尿潴留,甚至瘫痪。

其它:长期低头工作,年老体弱。

具备主症及部分次症,结合病史及影像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一中医辨证施治(1)风寒湿痹型主症: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脉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祛风化湿,温经通络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10 独活10 藁本10 防风10甘草(炙) 5 川芎各10 蔓荆子10 桂枝10麻黄5 葛根15中成药针剂使用:红花针20ml加入0.9%NS或5%GS250ml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或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口服:追风透骨丸 6g bid。

中风回春丸 1.8g tid。

(2)气滞血瘀型主症: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

兼症:肢体麻木。

舌、脉象:舌质暗,脉弦。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经脉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5红花10川芎12赤芍15当归10生地15桔梗10甘草5枳壳12柴胡15牛膝10走马胎20中成药针剂使用:予苦碟子针40ml加入5%GS250ml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或予银杏达莫针20ml日1次,持续5到10天。

口服:复方丹参片10# tid。

(3)痰湿阻络型主症: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脉象:舌质暗红,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利湿,通络止痛方药:二陈汤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陈皮10枳实10茯苓20甘草5制南星10白芍10郁金12生姜10苏梗12 橘红10 白术10中成药针剂使用:葛根素粉针0.5加入0.9%NS或5%GS250ml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位
1 颈部 筋骨
2 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病机
筋骨受损、经络气血痹阻不通
颈椎病的辩证要点-----辩经络
经络症候
临场表现
督脉
颈项、后枕部疼痛
足太阳膀胱经证
颈部僵紧不适
手太阳小肠经证
颈项部不适,压痛明显
疼痛可沿前臂尺侧放散,第 4-5 指麻木
手阳明大肠经证
颈项、肩、上臂外侧、前臂绕侧放射性疼痛麻木
可伴有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第 1-3 指麻木)
颈椎病的辩证要点------2 辩证候
症候 风寒痹阻
劳伤血瘀
肝肾亏虚
病因 感寒着湿
外伤劳损
年老体弱
临床表现 颈项强痛 手臂麻木冷痛,遇寒加重 肩臂酸楚 舌淡苔白,脉弦紧 活动受限 僵直或肿胀,活动不利,局部压痛明显 手指麻木 舌质紫暗,脉涩 劳累加重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或月经不调
颈椎病
分型 颈型
临床表现 头、颈、肩的疼痛
神经根型
肢体麻木疼痛
椎动脉型 交感型 脊髓型
颈性眩晕 多伴有交感症状 头晕、眼花、耳鸣、手麻 、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 颈脊强损害表现
混合型
后期、症状表现多而复杂
神经根型颈椎病
体征 相应的压痛点
压头试验阳性 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旋颈试验阳性
X 线检查 颈椎曲度改变 或椎间关节不稳 于临床表现相符
舌红少苔,脉细弱
节段性不稳定 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 失稳或退变 椎动脉造影阴性 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椎管狭窄
拇指、食指麻木:颈 5-6 椎间病变 食指、中指麻木:颈 6-7 椎间病变 无名指、小指麻木:颈 7-胸 1 椎间病变
颈部经脉
督脉、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颈椎病因

1 年老体衰 2 肝肾不足 3 感受外邪、4 跌仆损伤 5 伏案久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