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颈椎病诊疗方案中

颈椎病诊疗方案中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颈椎病的诊疗规范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几年来,颈椎病的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向。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症候分类1、中医症候分类1.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1.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2、病理分型2.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2.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颈椎病诊治指南

颈椎病诊治指南

西安市红会医院中医骨科颈椎病诊疗规范第一部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第一部分前言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第二部分颈椎病的分型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

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交感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颈椎病亦称颈部综合征,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其病因病机可概况为以下几点:•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除了可引起肢体不利等症外,还有耳鸣、目眩等症。

•此外肾虚不能养肝,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也能引起眩晕等症。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颈椎病包括了椎动脉型、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的大部分症状。

痰湿凝阻、经络瘀滞•痰是机体发生病理变比的产物,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

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上寒热燥湿等外邪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停聚在机体某个部位,造成气血、经络运行不畅,这样又导致了人体出现新的功能障碍。

•痰湿凝阻引起的证候相当广泛,在人体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症状。

•痰湿上逆头部多见眩晕,阻于四肢者多见四肢麻木疼痛。

•临床所见由风痰引起的呕吐、头晕、突然跌倒、四肢麻木,由寒痰引起的骨痹刺痛、四肢不举、厥冷等症状,包括了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的许多症状。

外伤•是指跌仆、闪挫等对筋、骨、皮肉的损伤。

外伤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症状。

•临床上可见肩、背、肢体痛等症,此时以疼痛为主。

风寒湿痹、经络受阻•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

•古代医家归纳的这些风寒湿痹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其中包括了现代所指的颈椎病症状。

•特别是痛痹、着痹所致的症状,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常规治疗1.理筋手法患者低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以滚、揉、点压、拿捏、弹拨等手法按摩颈肩部肌肉,治疗20分钟,以患者肌肉松弛、有舒适感为度。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颈椎病颈椎病或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

虽然颈椎的先天性畸形也可发生颈椎病,但绝大多数颈椎病人系进入中老年后,肝肾亏虚,筋骨退变,导致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而引起相应的症状。

在外因方面,颈部扭伤、慢性劳损、风寒痹着,均可引发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诊断】颈椎病的分型很多,目前比较常用的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等。

1.落枕型颈椎病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发则颈项酸痛不适,延及上背部,重者俯仰旋转欠利,状如落枕。

初则发作3〜5天后缓解,很快又复发,渐发展至长期颈背酸痛而无明显的缓解期。

凡中年以后常发落枕,颈椎X片有骨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韧带钙化等改变者,可明确诊断。

2 .痹证型颈椎病以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为多见。

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而产生症状。

根据主诉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作疼痛、麻木和萎缩三个亚型。

疼痛型:发病较急,肩臂疼痛较重,肌力和肌张力可略有减弱,多数为一侧发病,颈部酸痛,患者头部可微向患侧偏,以减轻症状。

夜间症状加重时可影响睡眠,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或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加高枕头的仰卧等,以求减轻症状。

麻木型:最多见,发病较慢,麻木以手指为主,或1〜2个手指麻,或5个手指均麻,少数两手均麻,或有上臂、前臂麻木不仁,致触觉迟钝,痛温觉减退。

唾眠时亦可因颈部姿势、肩臂所处位置不同而使症状加重或减轻。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纵叩试验可呈阳性。

萎缩型:很少见。

患侧上肢疼痛麻木均不严重,但患侧上肢肌力减弱,日久则大、小鱼际等肌肉萎缩,重则影响体力劳动。

3 .痿证型颈椎病起病很慢,先为双下肢麻木乏力,以致肢体沉重,肢冷难温,步履不灵,喜用拐杖助行,通过治疗休息,可以缓解,形成时好时坏、逐步加重的过程,渐致步态不稳、跛行。

后期可出现二便失控,难于行走,双上肢肌力减弱,形成瘫痪重症,幸较少见。

颈椎病诊疗规范(标准版)

颈椎病诊疗规范(标准版)

颈椎病诊疗规范【概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发病原因】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据统计,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

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

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

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

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

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

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

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病理生理】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运动范围较大,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的脱水,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继而发生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椎间盘退变常会引起继发性的椎间不稳定,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骨科疾病,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颈椎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为了规范中医诊疗颈椎病的方法和标准,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诊疗规范。

诊断准则1. 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体征,结合中医四诊观察和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判断是否患有颈椎病。

2. 颈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以下症状:颈部疼痛、肩背部疼痛、上肢放射痛、头晕、头痛等。

治疗原则1.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原则是以调整失衡状态为重点,通过中药治疗、推拿按摩、针灸等手段来改善病情。

2. 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可采用温经活血、疏风止痛、祛邪通络等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治疗方法中药治疗1. 中药治疗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适宜的中药方剂,如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中药组方。

2. 中药治疗应在合格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剂量和服用方法进行。

推拿按摩1. 推拿按摩可通过手法的柔和、轻缓以及刺激特定穴位来缓解颈椎病的疼痛。

2. 推拿按摩应由专业的中医按摩师进行操作,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根据病情调整力度和频率。

针灸疗法1. 针灸疗法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2. 针灸疗法应由合格的中医师进行操作,注意无菌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和穴位。

注意事项1. 中医治疗颈椎病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得盲目进行自我治疗。

2. 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适当运动,避免颈部受凉和过度用力。

3. 如出现过敏反应或病情加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结论本文档介绍了颈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包括诊断准则、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中医诊疗颈椎病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建议在接受中医治疗前,患者应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颈椎病诊规范疗

颈椎病诊规范疗

颈椎病诊疗规范一、病名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段脊柱慢性退行性疾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常见于中老年人。

本病又称颈椎退行性关节炎。

颈肩综合症,或颈椎综合症,它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邻近组织受累而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中医古籍中称之为“脖颈伤筋”,认为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颈部伤筋后复感风寒邪气所致。

颈椎病西医分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医内科学》5版教材,《针灸治疗学》5版教材,《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三、临床表现头、颈、肩、臂疼痛麻木等为主症。

1、颈型:颈部发紧、发僵,活动不灵活、活动时有响声感。

2、神经根型:头、颈、肩、臂和手疼痛麻木。

3、脊髓型:上肢或下肢单(双)侧麻木、酸软无力、严重的出现不同程度不全痉挛性瘫痪。

4、椎动脉型:眩晕、头痛、视力障碍,伴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耳聋等。

5、交感神经型:头枕部痛、头沉、头晕或偏头疼,肢凉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等。

四、中医辨症分型1、风寒湿证症状: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颈部僵硬,活动受限,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症状: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症状:头晕目眩,头重如衰,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症状: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证症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舌淡苔少,脉细弱。

五、西医诊断要点1、头痛、头晕、肩、臂痛,臂手麻木,颈部不适,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及瘫痪。

2、常见于中老年人及长期伏案工作者等。

3、检查、X片、CT、MRI等,有助明确诊断。

4、鉴别诊断:进行性肌萎缩,慢性损伤性疾病,美尼尔综合症。

六、治疗方法:1、针灸基本疗法治法: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为原则。

处方:颈夹脊、肩开、肩髃、肩髎、曲池、后溪、配腕踝针上5、上6等。

颈椎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诊断要点】(一)病史和症状中年以上年龄,有慢性发作性颈部僵硬,早期见一侧或两侧头颈肩部麻木、胀痛不适,颈部活动不灵,症状典型者,可向头面、肩背或手臂放射,按压同侧相应的颈椎间隙或叩击头顶,则疼痛加剧。

(二)局部检查将颈部向健侧极度旋转,或将患侧上肢外展90℃,并尽量后伸时,其放射痛可明显加剧,个别患者,可因颈背部肌肉痉挛紧张而轻度强直,下段颈椎棘突或患侧肩胛骨上角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颈部活动功能检查,可见侧弯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伸颈试验阳性、肌力减弱等。

(三)临床分期与分型1.临床分期:常分为四期。

(1)颈椎病前期:X线上有各种程序不同的退变,但无临床症状与体征。

(2)颈椎间盘症期:病变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是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并多伴有颈椎椎管狭窄。

(3)骨源性颈椎病:或称之谓骨质增生性颈椎病,主要由于增生的骨刺刺激和/或压迫脊髓、脊神经根与椎动脉,X线片上显示有骨质增生。

(4)脊髓变性期:为脊髓长期受压继发变性,病变部位肌肉明显萎缩。

2.临床分型:可分为六型。

(1)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症状多较轻微,但以颈部症状为主。

(2)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3)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严重,临床表现出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甚至四肢瘫痪,卧床不起。

(4)椎动脉型颈椎病;因椎-基动脉供血不全引起偏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不清。

查体: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头痛、听觉障碍、胸痛等上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同时又伴有颈神经或脊髓受累的临床表现。

(6)混合型颈椎病:临床上凡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

(四)辅助检查1.颈椎X线摄片:包括正侧位和左右斜位,可见颈椎前凸的生理弧度减小或消失,呈强直状态,椎体前后缘可有辱样增生,椎间隙变窄,斜侧位可见椎间孔变小和关节突有肥大性改变,项韧带可出现条状或片状钙化,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亦可出现点状钙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诊疗方案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体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痹证”、“痿证”、“眩晕”等范畴。

【诊断依据】
1、实验室检查
1.1、颈椎X线平片检查正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环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环枢椎融合等;侧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狡窄,后韧带钙化,生理前凸消失,关节突肥大,椎体半脱位;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形、狭窄、椎间关节及钩椎关节增生或肥大等。

上述X线平片所见尚不能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1.2、脊髓造影(MRI、DSA)对疑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应作空气或碘油造影,如有条件最好作MRI检查,能清晰的显示椎管狭窄或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对疑有椎动脉型的患者,可作椎动脉造影,如有条件可作DSA。

1.3、颈椎CT 能显示颈椎骨赘部位、范围大小,以及椎管周围软组织改变等。

1.4、其他还可作心电图、血管B超、脑血流图、头颅CT、MRI等排除心脏、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变
2.诊断要点
2.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它疾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2.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3.各型颈椎病诊断原则:
除上述原则外,各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分别为:
3.1、颈型:
(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线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

(3)应除外颈部其它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

3.2、神经根型:
(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5)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3、脊髓型: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

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3)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3.4、椎动脉型:
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型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多伴有交感症状。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6)除外颈动脉Ⅰ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3.5、交感神经型: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中医辨证治疗及分型】
中医辨证分型基本上是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桂枝附子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治法:行气化瘀
方药:身痛逐瘀汤或者颈痛舒合剂,通络伸筋丹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温胆汤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
5.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

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养血通络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西医治疗原则】
一般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而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1、物理治疗
神灯理疗。

2、运动治疗及健康教育
颈椎运动疗法常用的方式有徒手操、棍操、哑铃操等,有条件也可用机械训练。

类型通常包括颈椎柔韧性练习、颈肌肌力训练、颈椎矫正训练等。

此外,还有全身性的运动如跑步、游泳、球类等也是颈椎疾患常用的治疗性运动方式。

可以指导颈椎病患者采用“颈肩疾病运动处方”。

运动疗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症状缓解期及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3、矫形支具应用
颈椎的矫形支具主要用于固定和保护颈椎,可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最常用的有颈围、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急性期或症状严重的患者。

4、硬膜外封闭治疗
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加上皮质类固醇、维生素B1、B12等,治疗颈椎病的经验,主要用于脊髓型以外的其它各型颈椎病
5、对症治疗
1)解热镇痛剂:疼痛严重者可口服阿斯匹林、消炎痛、布洛芬等。

2)扩张血管药物:如长春西汀、法舒地尔、尼莫地平、盐酸氟桂利嗪等,扩张血管,改善血供。

3)解痉类药物:如安坦片、苯妥英钠、复方氯唑沙宗、巴氯芬等药,可解除肌肉痉挛,适用于肌张力增高,并有严重阵挛者。

4)营养和调节神经系统的药物:常用的有吡拉西坦、三磷酸腺苷、脑蛋白水解物、胞二磷胆碱、谷维素、刺五加,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可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等有助于神经变性的恢复。

5)减轻神经水肿:对于颈椎病引起的急性疼痛症状,采取脱水疗法即20%甘露醇250ml加激素(地塞米松10-15mg/日)静脉滴注,持续一周,能有效地缓解症状。

6、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常用的有:丹参注射液、注射用丹参、、灯盏花素注射液等。

7、牵引治疗
颈椎牵引及牵引下手法治疗。

【疗效判定】
1 临床痊愈颈痛及其相关症状全部消失,不影响活动及工作,随访3个月无复发。

2 显效颈部及其相关症状基本消失,仅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时有轻变症状,功能恢复,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 有效相关症状和体征有改善,但病情不稳定,停止治疗后复发,对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4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反加重。

【难点分析及未来展望】
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治疗颇为棘手,一般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可是手术风险大,术后卧床时间长,卧床并发症多,颈椎病稳定性受到破坏,病人痛苦大,一些医生认为此型不可用针灸、按摩疗法,但我们认为首先应当认真研究此型的发病机制:颈椎退行性改变, 椎间隙不稳, 骨刺形成, 外伤引起中央型椎间盘后
突出,加上后方黄韧带肥厚, 脊髓受到压迫。

通过在临床上运用针灸、理疗、中药、胶原酶注射等综合疗法治疗已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其疗效不比手术效果差。

如温经养荣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胶原酶注射治疗颈椎病,这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没有行手术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这方面的治疗有两个省级课题在研究,其未来前景广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