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的中医辩证分型

合集下载

中医对痔疮7种原因的精妙总结-

中医对痔疮7种原因的精妙总结-

中医对痔疮7种原因的精妙总结-发表时间:2020-07-23T10:38:50.63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5月9期作者:林素珍[导读] 中医对痔疮7种原因的精妙总结林素珍(成都市郫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1730)俗话说“十人九痔”,可见痔疮发病率很高。

虽然痔疮不是疑难杂症,但是患病后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近年来,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中医治疗痔疮更加普遍。

中医认为痔疮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治疗?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痔疮?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的静脉丛充血、淤血并肿大,引起的排便时出血、疼痛、肛门瘙痒、痔组织脱垂等症状。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城乡居民中,肛肠疾病患病率达到50.1%,其中痔疮最为常见,患病率为49.14%,在所有肛肠疾病患者中占比98%以上;痔疮高发年龄段是45-65岁,65岁以后患病率逐渐下降。

人们得了痔疮后,不仅坐立难安,而且为生活带来不便,了解痔疮的发病原因和特点,有利于开展防治工作。

2.痔疮的分类和症状表现(1)内痔。

病灶位于直肠下端,一般不会经肛门缘露出,但痔核太大则可能会脱出于肛门外。

症状表现是出血、脱出,大多没有疼痛;排便后血液在大便表面,或成滴滴下,严重者呈喷射状出血;少数患者因慢性失血,会引起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

(2)外痔。

病灶位于肛管内,可在肛门缘摸到痔赘。

症状表现是肛门不适、潮湿,瘙痒等。

合并炎症的患者,肛周疼痛明显;血液淤积在皮下,会形成疼痛肿块,极易出血,且伴有剧痛。

(3)混合痔。

病灶位于齿状线附近,是内痔、外痔静脉丛曲张并相互贯通形成。

症状表现是痔组织脱出于肛门外,可能出现水肿、瘀血、坏死等,伴有剧痛。

3.中医对痔疮7种原因总结在中医领域,痔疮属于“痔”的范畴,认为是饮食过于辛辣油腻,导致湿热下注于肛门直肠,局部气血纵横、热毒郁结而发病;或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痔赘脱出。

总结起来,中医认为痔疮的发病原因主要有7种:①长期便秘,这是诱发痔疮的最常见原因,且便秘和痔疮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发生、加重。

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要点如下:(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

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

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2024版痔(混合痔)中医诊疗规范ppt课件

2024版痔(混合痔)中医诊疗规范ppt课件

调护
01
02
03
04
中药熏洗
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 瘀功效的中药煎汤熏洗患处,
如黄柏、苦参、五倍子等。
外敷法
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直接 外敷于患处,如马应龙麝香痔
疮膏、云南白药痔疮膏等。
塞药法
将中药制成栓剂,塞入肛门内, 通过直肠吸收药物成分,达到
治疗目的。
针灸治疗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痔疮引起
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 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 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 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活血。
脾虚气陷证
肛门有下坠感,神疲乏力,纳少 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 薄白,脉弱。治宜益气升提。
03
痔(混合痔)的中医诊断
门而成。
病机
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是痔(混合痔) 的主要病机,病位在肛门,与大 肠、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
症状
以便血、肛门坠胀、疼痛、瘙痒 等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贫 血、感染等并发症。
治疗原则
中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消 肿止痛为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 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
治。
02
痔(混合痔)的中医病因病机
其他中医疗法
拔罐疗法
刮痧疗法
在患者背部或腰骶部拔火罐,以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在患者督脉及膀胱经进行刮痧治疗,以疏通 经络、活血化瘀、排毒泄热。
推拿疗法
气功疗法
采用推拿手法在患者腹部或腰骶部进行推拿 治疗,以调和气血、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 秘等,从而减轻痔疮症状。
指导患者进行气功锻炼,如提肛运动等,以 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痔疮康复。

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痔瘘裂痈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痔疮、肛瘘和肛裂。

中医认为,痔瘘裂痈的发生与体内的气血失调、肠道功能紊乱等有关。

因此,中医的诊疗方案主要侧重于调节气血、调整肠道功能以及消炎解毒等方面。

以下是痔瘘裂痈的中医诊疗方案:一、中医诊断1.痔疮的中医诊断:(1)外痔:以肛门处可见的突起、肿胀、红肿等为主要表现。

(2)内痔:以出血、脱垂、肛门瘙痒等为主要表现。

2.肛瘘的中医诊断:以肛门周围疼痛、分泌物等为主要表现。

3.肛裂的中医诊断:(1)急性肛裂:以肛门周围剧烈疼痛、出血等为主要表现。

(2)慢性肛裂:以肛门周围疼痛、不适等为主要表现。

二、中医治疗方案1.中药内服治疗:中药内服可调整体内气血失调的状况,消除炎症,促进伤口愈合。

常用中药有黄连、黄柏、夏枯草、金银花等。

2.文火艾灸疗法:文火艾灸疗法可通过温热刺激局部穴位,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肛门疼痛、肿胀等症状。

3.中药浴疗法:中药浴疗法可通过加入中药煎剂的热水中浸泡患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4.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肛门不适、疼痛等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承山穴、足三里穴等。

5.饮食调理: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食用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同时,应注意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6.心理调节:由于痔瘘裂痈常伴有疼痛、不适等症状,容易引起患者的心情不好。

因此,应进行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等情绪的干扰。

三、中医预防指导1.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

2.锻炼身体: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肠道功能,预防便秘的发生。

3.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清洗肛门周围,保持干净卫生,避免感染的发生。

4.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的坐立不动,尤其是对于长时间需要坐着的人群,应注意站立活动,防止久坐引发痔瘘裂痈的发生。

综上所述,痔瘘裂痈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内服治疗、文火艾灸疗法、中药浴疗法、穴位按摩、饮食调理、心理调节等多种治疗手段。

痔疮的辨证施治

痔疮的辨证施治

痔疮的辨证施治一、治疗原则Ⅰ期、Ⅱ期内痔,或痔核嵌顿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的内痔患者,或兼有其他慢性病不宜手术者,采用保守治疗;Ⅲ期、Ⅳ期痔疮及便血严重的Ⅰ期、Ⅱ期痔疮则需手术治疗。

二、分证论治适用于Ⅰ期、Ⅱ期内痔,或痔核嵌顿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的内痔患者,或兼有其他慢性病不宜手术者。

1、风伤肠络证证候:大便带血、滴血或血喷射而出,血色鲜红,或伴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代表方:凉血地黄汤。

基本处方:生地黄15g,当归15g,地榆15g,黄连10g,天花粉15g,甘草6g,赤芍10g,黄芩15g,荆芥15g,枳壳15g。

2、湿热下注证证候:便血色鲜,量较多,痔核脱出嵌顿,肿胀疼痛,或糜烂坏死,口干不欲饮,口苦,小便黄,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

代表方:脏连丸合萆薢化毒汤。

基本处方:萆薢15g,当归尾15g,丹皮15g,牛膝6g,防己15g,木瓜10g,薏苡仁30g,秦艽15g,黄连10g。

3、脾虚气陷证证候:肛门坠胀,痔核脱出,需用手托还,大便带血,色鲜红或淡红,病程日久,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基本处方:黄芪20g,党参15g,炙甘草10g,当归15g,柴胡10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10g。

二、中医适宜技术治疗1、熏洗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脱出时。

将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湿敷,具有收敛止痛消肿等作用。

常用五倍子汤(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荆芥各30g)、苦参汤(苦参30g、蜀椒10g、川柏10g、地肤子20g)。

2、敷药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手术后换药。

将药膏或药散敷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生肌收口等作用。

常用药物有马应龙痔疮膏、桃花散、生肌玉红膏等。

3、塞药法适用于各期内痔。

将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内,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

常用药物有化痔栓。

三、药膳食疗1、凉拌马齿苋鱼腥草原料:马齿苋、鱼腥草各250g。

中医肛肠科学的常见疾病有哪些

中医肛肠科学的常见疾病有哪些

中医肛肠科学的常见疾病有哪些肛肠疾病是一类发生在肛门、直肠部位的常见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和困扰。

中医肛肠科学在诊治这些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肛肠科学中的常见疾病。

痔疮是最为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痔疮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久坐久立、妊娠分娩、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痔疮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常见的症状有便血、脱出等;外痔则多表现为肛门坠胀、疼痛、异物感;混合痔则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症状。

中医治疗痔疮常采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化瘀消肿等方法,可通过内服中药、外用洗剂、栓剂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

肛裂也是常见的肛肠病之一。

其主要症状为肛门周期性疼痛、便血和便秘。

中医认为,肛裂多因燥热内结、阴虚津亏、气血凝滞等所致。

治疗上,中医常以润肠通便、清热泻火、养血活血等为原则,同时配合中药坐浴、局部敷药等方法,促进裂口愈合。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

中医称其为“肛漏”,多由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

主要症状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瘙痒。

在中医治疗中,常根据肛瘘的病情轻重,采用清热解毒、托里透脓、补虚敛疮等方法,结合挂线疗法、中药熏洗等外治法,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肛周脓肿是发生于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

其症状主要为肛门周围的红肿、疼痛、发热等。

中医认为,肛周脓肿多因湿热下注、热毒蕴结所致。

治疗上,早期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主,若已成脓,则需切开排脓,术后配合中药换药,促进伤口愈合。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中医称之为“脱肛”,多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或湿热下注等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清热利湿等,同时可配合针灸、按摩等疗法。

肛窦炎是指发生在肛窦、肛门瓣的急慢性炎症。

患者常有肛门部坠胀、疼痛、潮湿、瘙痒等不适。

中医认为,肛窦炎多由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所致。

肛肠疾病中医辨证论治

肛肠疾病中医辨证论治

二.肛肠疾病肛肠疾病是指因风、湿、燥、热、气虚、血虚等引起的与肛门直肠有关的一系列疾病。

常见的有痔、肛隐窝炎、肛裂、肛痈、肛瘘、脱肛等。

中医文献统称为痔疮、痔漏。

本节主要介绍痔和肛裂。

石位的3【病因病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或便秘、久泻、久痢、妊娠多产、负中远行等导致湿热下注,血行不畅,血液淤积,经络阻滞,淤血浊气下注肛门而形成。

内痔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静脉壁薄弱,失去了正常的弹性,加之饮食不节,燥热内生,下迫大肠,以及久坐、远行、负重等,导致血行不畅,血液淤积,热与血相搏,结滞不散而成。

外痔的发生多因湿热下注或肛门裂伤、毒邪外侵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或热迫血下行,愈结不散而成。

【辩证施护】(一)辩证要点1.辨内外痔生于肛门齿线以上,黏膜下的痔上静脉丛发生扩大和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为内痔;生于肛管齿线以下,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反复发炎而形成的为2.(二)1(1护治法则:清热解毒,凉血祛风。

(治疗代表方;凉血地黄汤)(2)湿热下注证候表现:便血颜色污浊,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肛门灼热,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弦数。

护治法则: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治疗代表方;脏连丸)(3)气滞血淤证候表现:肛门肿物易脱出,易因炎症、水肿而发生嵌顿,触痛明显,肛门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水肿,舌黯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护治法则: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治疗代表方;止痛如神汤)(4)脾虚气陷证候表现:肛门有下坠感,痔核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面色无花,少气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1(3护治法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治疗代表方:补中益气汤)痔外治法:1.内痔(1)熏洗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脱出时。

将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湿敷。

具有活血止痛、收敛消肿等作用,常用五倍子汤、苦参汤等。

(2)敷药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手术后换药,将药膏或药散敷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生肌收口等作用。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施治1.阴虚火旺型:主要症状为便血,色暗,质稀,常伴有热感、干燥、小便黄赤等。

治疗原则为滋阴清热、润燥止血。

常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配合白果桑螵蛸丸。

2.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絮状便血,色黑紫,质干结,常伴有肛门坠胀、疼痛等。

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通肠止血。

常用方剂为桃红四物汤配合玄米煮芋艾丸。

3.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为便血色鲜红,质不稀不结,常伴有恶心、嗳气、纳差等。

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消食止血。

常用方剂为香砂六君丸配合舒缓口服液。

二、饮食调理1.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蒜、生姜等,以免刺激直肠黏膜,引发或加重症状。

2.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摄入足够的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帮助增加粪便质地,减少便秘和便血发生的机会。

3.注意饮食调理:遵循清淡、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原则,不暴饮暴食,调整膳食结构,按照“五谷为基础,畜禽鱼肉为辅,蔬菜水果为主”的比例摄取食物。

三、中药药物治疗1.杭白菊冲洗剂: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肛门湿痒、出血等症状。

2.逍遥丸:具有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用于内痔肛门坠胀、疼痛等症状。

3.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内痔便血症状,尤其适用于气血淤滞、脾胃虚弱型。

四、中医外治法1.艾草灸法:选用艾叶,将其燃烧,然后放置在患处进行熏灸,可以活血祛湿,缓解痔疮症状。

2.熏洗法:将适量的药材如生薏芽、白物、黄连等煮熟,然后取煮汁熏洗患处,有助于消肿止痛,减轻病情。

3.中药痔疮坐浴:选用适量的药材如黄连、苍术、五倍子等,煮熟后加入坐盆中,患者坐于药水中进行浴疗,可以舒缓局部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以上仅是一种试行的中医诊疗方案,具体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还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用力排便等不利因素,有助于加速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痔疮的中医辩证分型
一、分类:
痔疮共分三类,即内痔、外痔、混合痔。

二、分型:
风伤肠络型:
症见便出血,血色鲜红,肛门发痒。

大便不畅、全身不明显、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弦数或浮数。

湿热下注型:
症见肛门沿肿痛、口干、口苦,胃脘胀痛或不适,食欲不振,大便干燥或秘结,小便黄赤、便血滴血,舌质淡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

气血两虚型:
症见头晕目眩,心悸耳鸣,盗汗、四肢乏力、睡少梦多、下肢肿胀、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濡。

脾虚气陷型:
心跳气短,自汗,精神疲倦,四肢无力,纳差便秘,肛门下坠,便时痔脱出难以自纳、舌质淡,有齿痕,苔水滑、脉细弱或沉而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