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满族家谱的神话性特征

论满族家谱的神话性特征
论满族家谱的神话性特征

论满族皇室家谱的神话性特征

满族是一个重视家谱的民族,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大多都有比较明确的家族谱系。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满族所流传的家谱,可以发现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就是满族皇室家谱的神话性。尽管这与汉族的家族谱系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但它却与汉族许多民族负伤深化有着很大的一致性。这说明满族家谱在撰写和编纂过程中,所受到的汉族文化影响,以及他们对汉族起源等文化传统观念的借鉴或模仿。

一、满族皇室家谱意识的文化背景

满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根据许多文献资料和历史著作的描述,古代肃慎人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满族人的祖先有一次分化:一部分肃慎人从吉林一带沿着渤海沿岸西进,来到河北、山东一带定居,而留在原地吉林、黑龙江的原始肃慎人,就一直被称作“东夷”人;移居河北、山东的那部分肃慎人则逐渐与华夏民族融合,建立了商朝。留在原地的东夷人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广大流域生活和发展他们就成为肃慎民族的祖先。《山海经·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山(或曰即今长白山),有肃慎氏之国。这里的肃慎氏之国,或许就是满族人祖先的居住地。

从史书记载上看,挹娄、勿吉、靺鞨族人都是肃慎的后裔,他们分别标志着满族先世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东夷人在周朝武王时代就被成为肃慎,这是对以“楛矢石砮”为特征的满族语支人的统称。到了汉代成为挹娄;三国时期叫勿吉;北魏时叫靺鞨。后者是许多部落组成的群体,以粟末、白山、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伯咄七大部为著名。粟末最强盛,黑水最劲健。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封渤海郡王,后来他们“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此为满族先世第一次建立地方政权,公元926年渤海为辽所灭,一些渤海人逐渐融合于契丹和汉族之中。后来,黑水靺鞨的女真完颜部崛起,统一了东北地区各部,建立了金王朝,这是满族先世第二次建立的政权,1127年女真入主中原与南宋对峙,其统治达百年之久。金朝被蒙古族推翻,这时进入关内的女真人,逐渐地融合在汉族中。明代末年,建洲女真爱新觉罗氏崛起,经过努尔哈赤四十余年的努力,将建洲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为主体统一起来建立了大金(后金),努尔哈赤为汉,1635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即位改女真为满州,改后金为大清。1644年入主中原。满州是满州族的简称,对于这一称呼人们已经相沿成习。

满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族关系的民族,在满族人的意识里,他们就是一个家族,是一个家里所分别出的各个支系。所以,在满族人的许多作品中都有类似的说法,几乎是异口同声:“我们来自同一个嘎栅。我们满洲人的脊梁,背负过凶猛的熊虎豺狼,也背负过大中国的苦难和荣光。通古斯人滚烫的热血在我们的躯体中澎湃。来吧,挽起我们强弓一样的臂膀,汇聚我们的智慧、勇气和力量。让欢乐从此充溢生生不息的满洲后裔的面庞。让我们一同走上康庄”;“我们曾是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民族,努尔哈赤、多尔衮、玄烨、弘历、载湉……还有无数勇猛的八旗健儿,在这片壮丽富饶的土地上,写下满洲历史铁的诗章”。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上,满族人修订家谱的意识,甚至是崇高家谱的观念也就随之树立起来。

二、满族皇室家谱的神话性特征

现存满族家谱甚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佟氏宗谱、瓜尔佳氏宗谱、殷叶赫富察氏宗谱、哈达纳喇氏宗谱正册、乌扎拉氏宗谱、依尔根觉罗宗谱、依尔根觉罗宗谱、叶赫纳喇氏宗谱、喜塔腊氏氏族谱序。这些家族谱系,大都有一个序言,其中有至少有两种家谱对自己家族祖先有一段神话的描述,而满族皇家谱系的玉牒是最典型的例证。

初长白山来有布勒湖哩山。巅崖龙潭,日闼门池,廖廓似鉴,纵横八十里、四围十二峰,高凌天际。嵌崆玲珑环绕,如锦屏势焉。相传有天女,长曰恩固伦,次曰正固伦,季曰佛库伦。同浴一池。有神鹊衔朱果,置季女衣。取吞之,遂有娠,寻产男,生能言,及长体貌奇异,母告已故。命姓爱新觉罗氏。名曰布库哩讳雍顺,乘小船随流下,至河步登岸,坐其地。有三姓抅兵,或汲水见异之,归语众人往观,询所由来皆驚曰:此天生圣人也。遂交手为(),迎至部落。推此人为盟长,盍息争夺,其乱乃定。议曰:以女伯哩妻之,奉为贝勒,庆鄂漠辉野,鄂多理城,国号为满州,尊称曰太憨始祖爷,系子孙罔替之名号。实为清朝开之先。数传至樊祖讳察者,遭国不靖,遁于荒野,乌鸦遮首。追疑枯树,放火烧山、猎犬湿草,幸而得免。世代子孙,鸟犬大戎云尔,后传宁古塔至觉罗即肇祖原皇帝庙讳都督孟特穆,初尊泽王,继追崇庙号、生二子……

似乎满族皇家的家谱为该族的其他家谱创立了模式或作出了榜样,因此使得满族家谱大多具有神话特征。

三、汉族民族起源传说的比较

这样的以神话作为民族或家族谱系开始的情况,显然是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因为类似的家谱在汉族文化史上屡见不鲜。

《诗经》“大雅”中《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等诗,就是这样的汉族家谱的序言。当然在文学史里它们是作为祭祀诗出现的。这些诗叙述

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其中有部分就是对周朝祖先的叙述,并在其中融合着鲜明的神话色彩。我们看《生民》中描写的周之始祖后稷。首先他的出生和成长就不同凡响: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讦,厥声载路。

诗人用简朴的语言,描写那充满神话色彩的后稷故事。《生民》中还写后稷小时就试种各种庄稼,而且生长的很好,在描写谷物成长时,连用了许多不同的形容词,显示出诗人掌握异常丰富的词汇以及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力。后稷相传是农业的发明者,诗人的这些描写反映了周人对这一传奇人物的热爱。

从这里我们可以见出满族家谱对汉文化的借鉴与模仿。但更直接、更深刻的原因还在于后来汉族文化对满族文化的直接作用及影响。

四、满族家谱对汉文化的借鉴与模仿

满族先民的姓氏,大约有六百余个。就像汉族人的多用姓氏张、王、李、刘、陈等一样,满族也有几个传统的姓氏,使用的人特别多,这就是所谓的“满族八大姓”。这八大姓氏是的具体涵盖,尚无定论,其中一种说法,是指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董鄂氏、马佳氏、纳剌氏、索绰罗氏和伊尔根觉罗氏。到了清代比较晚近的时候,原来用汉字记录满语多音节的完全译音式的满人姓氏,也多简化为用一个汉字来替代,比如,前面所谈及的“八大姓”,便大致地被改用了汉字的关、郎、舒、董、马、那、索、赵。这里,受汉文化影响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老舍的姓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老舍原名舒庆春,到老舍时其家族业已冠用的汉字姓氏,所以,便产生了他们这个家族从前的满族旧姓是舒穆禄氏的猜测。其实,这种猜测也还难以得到确证。从满族姓氏的演化规律来说,既有原来冠用同一种满姓的人们改用了几种汉字姓的情形(例如各地各家族的舒穆禄氏,后来分别改用了汉字舒、徐、米、宿、孙、郑、萧、万等为姓),还存在着后来虽然改用了同一个汉字姓的满人们,原本却来自不同的满族姓氏的情形;在后一种情形中间,据了解,也包括了这个后来改为单个汉字的“舒”姓:不仅从前“八大姓”之一的舒穆禄氏中间的一部分人改姓了舒,另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氏族舒舒觉罗氏,也有一部分人改姓了舒,甚至,还有一个很小的氏族舒佳氏同样改姓了舒。可见,永寿、庆春一家的旧时满姓,尚有舒穆禄氏、舒舒觉罗氏、舒佳氏等不少于 3种的可能性。因为舒穆禄氏以前是个大姓氏,所以他家出自其中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这可以剪除在家谱方面汉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五、满族皇室家谱神话性特征对清代文学的影响

这个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它使清朝的小说都冠上

一个神话性的开端。《红楼梦》和《老残游记》是这方面的代表。此以前者为例作一说明。

《红楼梦》在结构布局方面似亦继承了明末小说思潮中的尚“平中求奇”,这就是表层结构上以神话故事作框架。《红楼梦》像明末许多实践“平中求奇”思潮精神的小说一样,设计了一个神话性的开端和框架,并将整本书故事纳进这个神话框架中。作品的开头亦即第一回,写女娲补天所剩的一块巨石,因为不满于青埂峰下荒凉寂寞的居住,而向僧、道提出经历俗世的愿望,并获得了准允: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一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胜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方?望乞示明?”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头,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到了书的结尾,又将前面的这个神话伏笔进行了照应:

这一日,空空道人又从青埂峰前经过,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那里,上面的字迹依然如旧,又从头的细细看了一遍,见后面偈文后又历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便点头叹道:“我从前见石兄这段奇文,原说可以闻世传奇,所以曾经抄录,但未见返本还原。不知何时复有此一佳话,方知石兄下凡一次,磨出光明,修成圆觉,也可谓无复遗憾了。只怕年深日久,字迹模糊,反有舛错,不如我再抄录一番,寻个世上清闲无事的人,托他传遍,知道奇而不奇,俗而不俗,真而不真,假而不假。或者尘梦劳人,聊倩鸟呼归去;山灵好客,更从石化飞来,也未可知。”(第一回)

而整部小说便是这块石头在尘世中的经历,因此本书也曾叫《石头记》。

这显然具有满族家谱神话特征的影响。

满族神话故事

《满族神话故事》的母体归类 《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 1985年3月第1版 第一“他拉伊罕妈妈” 故事梗概;他拉伊罕妈妈是乌苏里江东部各部落的联合葛珊塔。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他拉伊出生,遭遇,以及以后为各个部落牟得幸福生活的故事。他拉伊的父亲是他拉伊部落,是乌苏里哈拉第三支的渔人。小他拉伊出生了之后不久,便被大风吹走了,十几年后,忽然回到家乡,便阻止了一场部落内斗,因其大力而被推举成各部落的联合葛珊塔,领导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有三个懒汉不思劳动,被他拉伊批评,不服,到山中找狼精,获得毒药,要毒死他拉伊,他拉伊将计就计,杀死了狼精,之后,被长白山主召回山上。她的九个徒弟,成为四十八个部落有名的九个大萨玛。他拉伊罕妈妈被供奉为“断事神”。 以母题索引其属于A110 诸神的起源 第二“多龙格格” 故事梗概;讲述了一个叫“尼马察乌拉”的地方,其属于东海窝集。这个地方的人民把房子建在树上,叫马架子。有一年,来了一群萨哈连大鹏,其铁爪钢嘴,力大无穷,两只眼睛能冒出火苗,占据了人们的房屋,杀人,放火,多硬的弓多厉害的箭也射死了。多龙格格领导人民与其斗争,可是,失败了。其后,她到东海窝集找来神箭手阿不泰,可是,他拼掉生命只不过杀掉了几只大鹏。多龙听说,尼马察乌拉有一处泉水,喝了这泉水,便能长出翅膀,历尽千辛万苦,都隆阿老人累死了,终于找到了这泉水,多龙格格果真长出翅膀,飞向长白山,在山上练习弓箭,练成之后,杀死了恶鹏,为家乡人民除了害。然后,她又飞回了长白山,只留下一只箭。多龙格格被供奉为弓箭神。 以母题索引其属于A110 诸神的起源 第三“阿达格恩都哩” 故事梗概;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阿达格,这位神是金钱豹神。他的父母修炼成后,升天之前,留给他一张豹皮,上面有99朵黑色梅花。阿达格靠着父

满族端午节的习俗-

满族端午节的习俗? 满族的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端午节略有不同。 端午节的来源,有屈原说、介子推说、伍子胥说、纪念汉代苍梧太守陈临说和曹娥说。 满族人比较重视曹娥说。 曹娥之父在汉文帝初二年(公元1XX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时被溺死。 当时曹娥年方14岁,沿江寻找父亲尸体,昼夜哭嚎不已,后投江。 数日后,曹娥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曹娥的孝行与朝廷提倡的风尚吻合,收入旗表,加入烈女行列,并列为传统道德典故二十四孝”,人人皆知。 八旗营房中特别提倡忠孝,曹娥的故事对清代满族人的影响较大。 满族人过五月节主要是祈福禳灾。 相传很久以前。 天神下凡体察民情。 有一年五月初五,天神妆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 ”大家争相购买,只有一个老头自己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

了。 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到家,说:你是好人,今夜瘟神降灾,若在房檐插上艾蒿,就可躲过灾疫。 ”老头儿听后,挨家挨户告诉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无法降灾,人们都得救了。 从此,端午节插艾蒿的习俗便传了下来。 清晨采艾端午节的清晨,大人们把香包放在枕边,让香气唤醒沉睡的孩子,在太阳出来之前,去野外采摘带着露水的艾蒿。 不仅能用来熏蚊子,熬成水泡脚还有消肿、化瘀的功效。 艾蒿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具有驱赶蚊虫的功效。 据说艾蒿是不能见光的,见了光的艾蒿就没有神力了。 平时积攒多了,过完了端午节,人们便把余下的艾蒿放在背阴坡晾干,编成绳子捆好储藏起来,待日后有中风或腹痛时薰用有奇效。 晚上人们围坐在外面乘凉、谈天说地,难免有蚊虫叮咬,有人借故用吸旱烟来驱逐蚊虫,但无济于事,于是便点着艾蒿熏蚊子,果真奏效,蚊虫闻到艾蒿的气味,便纷纷飞离人群,人们相安无事。 过去满族人大多居住土屋,夏日土屋里闷热,满族人睡觉时总要把窗子敞开,蚊子常进到屋里骚扰,点燃一根艾蒿绳足以将其熏跑。 露水洗脸五月节,满族人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 这天要采的草药主要有三种,一是艾蒿,一是防风,一是年息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概要

广西灌阳县水车乡初级中学:陆先进 邮政编码:541606 【内容摘要】神话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有着自己的本质特征。勤劳、勇敢、智慧的华夏初民们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神话。而且,中国古代神话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论文从中国古代神话的思想内容及其所蕴含的精神特质、艺术特性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神话具有篇幅短小而缜密,内容丰富而全面、形态齐全、题材形式多样,且贯穿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中心思想,蕴涵着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的传扬,语言简洁、质朴、传神,善于使用各种修辞,富于意象性和想象性,悲壮与崇高的和谐统一等东方性特色进行了研究、论述。从而揭示了神话全方位地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基础的价值。 The myth is the firs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which the humanity creates,it has ow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Industrious, is brave,wisdom China Initial people also creates be longs to own myth. Moreover, China ancient times the myth had the model the Eastern characteristic. Paper aspect and so on spiritual special characteristic,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which ancient times the myth content and its contained from China to China ancient times myth length short and meticulous,content rich and comprehensive, shape diverse, also took still German spirit spreading succinctly, the language, plain, is expressive, is good at using each rhetoric, was rich in and the imagination characteristic,the tragically heroic and lofty diapason unifies and so on the image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the elaboration. Thus omni-directionally

满族传统文化今天现状

摘要:文化变迁研究一直是中国民族学所研究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内容之一,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的保存、保护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对满族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满族;传统文化;文化变迁。 文化的变迁是一种常态。通过文化的更迭变迁,原有的旧的文化形态才能进步与更新。[1]文化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保存、保护方面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也有利于我们今后对满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也做出更新的判断和思考。 一、物质文化的变迁。 物质文化也称之为物态文化或显形文化。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居住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1.满族传统服饰被现代服饰取代。 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比较容易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变化的,文化的整体变迁往往都是最先有服饰的变化表现出来的。满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统称旗袍)、马褂、坎肩、套裤、兜肚、靰鞡等,满族男子多带瓜皮帽,女性多为扇形冠,即俗称的“旗头”。这是由于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和林海雪原的广袤大地上,四季分明,冬季较长,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服饰的用料和款式。但在今天,这些传统服饰已经很难觅得踪影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只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一户老人家里见到了以前留下的灰色粗布长袍,但当时这件长袍已经被老人剪成两段,准备做坐垫,让我们觉得非常可惜。据我们了解,在新宾腰站村还有少量的满族传统服饰,但也多放于衣柜中,平时很少有人穿,只在节日等表演节目是会穿。据吉林乌拉街镇韩屯关秉正老人(男84岁)介绍,他小时候是穿满族长袍的,村里的满族人家里条件稍好些的都穿满族服装,妇女穿旗袍。但现在,人们基本都是以汉族服饰为主了。只是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满族的旗袍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审美价值的开发,已经成为适合现代人穿着的服饰样式,不仅让其他民族的同胞喜爱接受,更是具有国际知名度,成为中国服饰的标示之一。但这并不能改变满族传统服饰已经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的事实,传统服饰已经成为只能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成为历史的标志。 2.日常饮食结构与汉族基本趋于一致,民族特色食品地域化。 饮食习惯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体现民族特色和风情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满族世居东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是满族形成了自己的饮食特点和习惯。偏好粘软甜酸、口味偏咸,喜食野味,忌食狗肉等,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满族在日常基本的饮食结构方面也和以往不同,以前满族多种植黍、粟、糜子、高粱等,现在,满族的主食多是都是以大米、白面等为主,和汉族基本一致。传统满族饮食是忌食狗肉的,但现在很多满族并不在乎这点,甚至不了解,就这一点我们在调查中做了比较,我们发现内蒙的满族知道忌食狗肉这一习俗的很少,相比之下,吉林满族和辽宁满族对这一点知道的人明显多一些。不过,即使是知道这一点,很多满族人还是会吃狗肉。传统的饮食习俗并不会约束他们的饮食选择。 但是,满族的特色食品并没有彻底消逝,特别在东北地区,它依然存在人们的餐桌上,并且成为东北各族人民都很喜欢的食品,形成了地域化的饮食特色。满族喜食的粘食,如苏子叶饽饽,粘火烧、粘豆包,还有酸汤子,都大家的喜爱的食品,萨其马更是最为驰名的满族糕点。 3.满族传统房屋日趋现代、新潮。 满族传统房屋有三大特点:口袋房、落地烟囱、蔓子炕(万字炕)。另外,传统满族房屋西炕不住人,一般在西墙供奉祖宗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满族人民住进的楼房或者新式平方,内部装饰更加新潮,东西炕也都住人了。随着老人的离世,年轻一代祭祖意识淡漠,在西墙供奉祖宗板的传统也就少了。满族与汉族居室没有太大区别。当然,传统的房屋虽然不再作为居住使

认祖归宗——满族姜尔佳氏

《凤凰城满洲正黄旗姜佳氏 (姜氏)族谱》 姜尔佳?海瑞(甲)整理

认祖归宗——满族姜尔佳氏 现简单介绍本族——姜尔佳氏(姜氏)历史以及辈分排序之族谱如下,部分史料选自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和《姜氏族谱》。现在《正黄旗姜佳氏家谱》在丹东市文化馆保存有一份。 姜尔佳氏(姜佳氏,今姜氏)源于女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语音Giyanggiya Hala,清时凤凰城正黄旗满洲恩启牛录,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杏山(今辽宁锦州南部)地区(此记载与族谱中记载略有出入,尚待研究)。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 1644年),姜佳氏一世祖佑恭率五子随顺治皇帝入关,破潼关、克扬州、平全楚、定江南,屡建功勋,授建威将军,武职正一品,赐府北京,居草帽胡同,事君于朝中,佑恭是皇上赐的名字,意思是谐音“有功”的意思;爵胡图之父德音(二世祖)攻城略地、斩将夺隘,征战于旅顺、锦州、杏山,征剿三藩之乱而阵亡。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图(世袭云骑尉)、胡什布三人奉命调驻奉天(今辽宁沈阳),后调丹东凤凰城南老虎洞一带驻防,于凤凰城南老虎洞处落户。

《凤凰城满洲正黄旗姜佳氏(姜氏)族谱》: 佑德天维作福,国文庆书贵(延)长(振、景)。 殿(兆)甲承恩普玺,庭宗续世荣昌。 军景官红常春,银丰宝积连金。 广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二世祖: 德金:护军校在京,后拔山东为官,家人上任顶替,坟在京西(未找到)。 德音(赓音):率兵征三藩有功,特命定南将军,坟在凤城老虎洞(已找到)。 德财:护军校在京,坟在京西(未找到)。 德保:护军校在京,分在京西(未找到)。 维周:护军校在京,坟在京西(未找到)。 二世祖姜佳?德音死后,葬在今凤城市蓝旗镇老虎洞村姜老坟,二世祖德音墓在文革期被盗,后被红卫兵捣毁,其墓前龟背石也被砸烂,为了保其墓碑,姜氏后人把其墓碑埋藏地下,但具体地点一直不得而知晓。直到2010年,当地筹建冷库,冷库地点在姜殿香家门前空地附近,工程队在使用推土机时,将二世祖德音墓碑推出来,经过冲洗后认知,此乃是二世祖姜佳□德音的墓碑,这才得以重见天日。2011年4月5日,姜氏十一世孙姜延庆,十二世孙姜长法,十三世孙姜殿会,姜兆福,姜云峰,姜殿,十四世孙姜胜甲共七

最新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精选【精选汇编】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精选【篇一】 传说在清朝初年,关外有个小伙子名叫唐阿里,他不但心地善良,仪表堂堂,而且能骑善射。一年,他随顺治皇帝入关,到湖南一带打仗。战事稍停,大军便驻扎在一座风景怡人的山脚下。山坡上开满了红艳艳的杜鹃花。唐阿里一有闲空,便悄悄地溜出营房到山上去赏花。 一天,他又去杜鹃山赏花。刚一进山,就听到有人在高喊救命,他寻声跑去,只见只猛虎正向一位惊恐失色的老人扑过去。唐阿里急忙搭弓射箭,一箭正中老虎的王字额项。老虎打了几个滚便死去了。虎口逃生的老人看到救他性命的是一个小伙子,一时不知怎样感谢他才好,便问他说:“恩人,你的救命之恩,老朽没齿不忘,请问你尊姓大名,家住在什么地方?” 唐阿里说:“我叫唐阿里,家住关外宁古塔,是随军打仗来到这里的,就住在山脚下的兵营中。”老人听了他的话,寻思了一下说:“那好吧,我们明日再见。” 第二天,老人果然来到军营找到唐阿里,请他到家中去做客。唐阿里跟着老人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包,最后来到一个幽静的山湾里。只见这里有三间小草房,房子的后面是一片竹林,房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房子周围开满了艳丽的杜鹃花。来到房里,老人再次谢过唐阿里的救命之恩,又喊出女儿与恩人相见。只见从后屋走出来一位貌若天仙的姑娘。这姑娘身材苗条,衣着朴素,看上去大概十七八岁的样子。面对这样一位美丽如仙的姑娘,唐阿里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姑娘微笑着,大大方方地来到唐阿里面前拜了几拜,就回后屋端酒取菜去了。 时间不大,姑娘摆了满满一大桌丰盛的酒菜。酒过三巡,一老一少都喝红了脸。老人试探着对唐阿里说:我也是满族人啊,在第一次入关后,因为不忍再看人与人之间的杀戮,便逃出了军营,隐居在这里。我看你是个善良勇敢的好小伙子,老夫无以报恩,愿将小女年息许配给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唐阿里一听,立即欣然答应了。于是,这桩婚事就这样订了下来。 末了,老人又对唐阿里说孩子,眼下你们还不能成亲,要等你带一根杜鹃花根返回家乡后,将它栽在你家乡的山坡上,等杜鹃花一开,我自然会把女儿给你送去。 时间没过多久,战事停了,唐阿里便解甲归乡了。临行前,他东找西寻,选了一棵的杜鹃花,小心地把根挖出来,带回了家里。他把花根栽到了家门 的小山坡上。转眼春天到了,花根就发出了芽,不久,那嫩生生的花茎逐渐长高,很快就开出了一朵朵娇艳的杜鹃花。 这一天,唐阿里打猎回来,老远就闻到了家里的饭菜的香味。进到屋里一看,老人和年息姑娘正坐在屋里,饭菜都已经准备好了。唐阿里喜出望外,赶忙升火

满族姓氏大全

[阿] 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艾]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等。 [安]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敖] 满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济氏、瓜尔佳氏、乌西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敖拉氏(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达斡尔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额诺氏(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达斡尔族)等。 B [巴] 满族老姓包括:阿尔布氏、阿勒巴齐氏、巴雅尔氏、巴尔达氏、巴雅拉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清末棋圣巴吉人。 [白]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纳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图氏(蒙古族)、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拜英格哩氏(鄂温克族)、白氏(汉族)。 该姓著名人物有: 白志文(1903—1986)河北省易县人。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为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马加:本名白永丰,辽宁省新民县人,曾任辽宁省文联主席。 [拜] 满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包] 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瑚图氏、伊尔根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罗特氏(蒙古姓)、克罗特氏(蒙古族)等。 [宝]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 [鲍]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保佳氏、乌雅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尔济锦氏(蒙古姓)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鲍化南(1876—1926)辽宁省凤城人。清末绿林英雄,后组织国民革命军,从事革命活动。 [毕]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毕拉达克氏(赫哲姓)等。 [边] 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博尔济氏、沙拉氏、额尔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边氏(朝鲜族、汉族)等。

满族家谱

满族家谱辈份(世派)歌 《金州镶红旗陈满洲伊尔根觉罗(赵氏)谱书》内所记的辈次是:永忠振德玉,吉广喜明声……。 《沈阳正白旗陈满洲伊尔根觉罗(赵氏)谱书》:恩鹤书达正,博济定荣延,盛隆多景福,万载宣永传,孝友国民化。清和家庭绵,世秦桂运寿,尧时仁义天,生平俊秀立,光耀居风连,大成金玉振、安肖希文宣,崇学昌明宝,溜华恒喜全,恭丰春克显,宗兴长绍先。 《正黄旗伊尔根觉罗氏(赵氏)家谱》: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文明。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内所记的辈次是:庆文连德广;国恩荣世绵;吉祥常富贵;福寿永双全。 《永陵喜他拉氏谱书》内的辈次是:宝德毓英魁;永成盛世书;隆文多富贵;福寿庆双余。 《宁古塔米氏家谱》中对族人排辈规定为:德明克复初,良知兆麟螽,忠孝国教本,勤俭家业成。 宁古塔《瓜尔佳氏谱书》所列辈字的排列顺序是:裕联荣继广,庆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事,保元允呈祥。 《陈满洲正红旗苏克苏浒部瓜尔佳氏谱书》规定从十四代起,各辈起名应按:裕联荣继广,庆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事,保元名呈祥。 《满洲正兰旗果尔勒斯高氏谱书》:臣德文庆广,清福占云升,增盛富兴有,祥瑞永俊恒。 《满洲镶蓝旗萨嘛喇氏(蔡氏)族谱》按字排辈为:景运兴克昌,贵荣继德芳,世永延福寿,奕崇庆其光。 《满洲正白旗凤城赫氏家谱》: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 《凤城满族叶赫佟氏(镶黄旗)宗谱》:文明承圣志,才德殿英贤,国本佩宏业,和祥保万年。 《鳳凰城正白旗滿洲完顔氏(王氏、汪氏)宗谱》:無例傳四世,分行永爲先,布因徒此續,桂乃緊相連,肆後二十字,瓜瓞樂綿綿,萬年崇德善,百世效賢良,忠正承恩廣,文明裕泰昌。 《滿洲正紅旗鳳凰城他拉(唐)氏族谱》:文武全桂榮,純德耀顯明,福慶忠盛延,長治啓國隆,吉祥永茂順,英連廣運成。 《鳳凰城滿洲正黃旗姜佳氏(姜氏)族谱》:佑德天維作福,國文慶書貴長。殿甲承恩普玺,庭宗續世榮昌。軍景官紅常春,銀豐寶積連金。廣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鑲藍旗甯古塔薩喇拉氏(蔡氏)族谱》:景運興克昌,貴榮繼德芳。世永延福壽,奕崇慶其光。 《鑲白旗鳳凰城吴扎拉氏(吳氏)族谱》:荣贵继世广,福庆永鸿章。华国忠明治,维新裕保良。 《正白旗边门赫舍哩氏(赫氏、康氏)族谱》: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會樂輔清。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真保泰平。 《鑲白旗鳳凰城卡克他氏(康氏)族谱》:慶會運昌明,英才濟聖清。過華全尖品,世祿廣恩榮。德義昭隆業,賢良繼聖名。永懷先澤厚,保太益和平。

关于火与光的神话故事精选

关于火与光的神话故事精选 黄帝时候有个火正官,名叫祝融,他小时候的名字叫做黎,是一个氏族首领的儿子, 生成一副红脸膛,长得威武魁伟,聪明伶俐,不过生性火爆,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那时候隧人发明钻木取火,还不大会保存火和利用火。但黎特别喜欢跟火亲近。所以 十几岁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里,只要不是长途转递,?就能长期保存下来。 黎会用火烧菜、煮饭、还会用火取暖、照明、驱逐野兽、赶跑蚊虫。这些本领,在那个时 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黎的爸爸带着整个氏族长途迁徙,黎 看到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钻木取火用的尖石头带在身边。 一次,大家刚定居下来,黎就取出尖石头,找了一筒大木头,坐在一座石山面前“呼 哧呼哧”钻起火来。钻呀,钻呀,钻了整整三个时辰,还没有冒烟,黎很生气,他嘴里喘 着粗气,很不高兴。但是没有火不行,他只好又钻。钻呀,钻呀,又钻了整整三个时辰, 烟倒是出来了,就是不起火。他气得脸子黑红,“呼”地站起来,把尖石头向石头山上狠 狠砸去。谁知已经钻得很热的尖石头碰在石山上,“咔喳”一声冒出了几颗耀眼的火星。 聪明的黎,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一些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 “嘣嘣嘣”敲了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面,就“吱吱”冒烟了。再轻轻地吹一吹,火苗就 往上窜了。 自从黎发现石头取火的方法,就再也用不着费很大工夫去钻木取火了,也用不着千方 百计保存火种了。中原的黄帝知道黎有这么大的 功劳,就把他请去,封他当了个专门管火的火正官。黄帝非常器重他,说:“黎呀, 我来给你取个大名吧,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远,融就是光明,愿你永远给人间带来光明。”黎听了非常高兴,连忙磕头致谢。从此,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 远古时代,一到晚上就是一片黑暗。人们都是生活在饥寒交迫的环境里。 相传天山有一个神叫伏羲,看到了人间发生的一切后,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突然 黑云密布,山林间下起了大雨,电闪雷鸣。雷电使树木燃烧起来,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 这是什么,于是当地人看到这些就吓的到处乱跑。待雨停了后,夜晚也来到了,天渐渐暗 下来,只有燃烧的树木的地方是光明的、温暖的。 人们都过来感觉甚是舒服,远方飘来了阵阵香味,跟着香味寻过去,原来是一只被雷 电击死的野兽。人们分着把野兽吃了。 从那次以后,人们认识到了火的重要性,为了找到制造火的原理。人们到处奔波寻找。 伏羲在一位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了学习制造火的地方。醒来后,这位年轻人翻山越岭 也未找到那个地方,于是就在树下休息,这是天也慢慢黑下来了。突然间,在这附近有光 在闪烁,待他来到那里时发

中国古代神话思想性研究——开题报告

1、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1)选题理论意义 神话以其故事情节的浪漫独特、情节结构的怪异离奇、神祇形象的鲜明生动,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人生、自然的解释,广泛地描绘了自然现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神话,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性、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同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神话,希腊神话情节丰富,神祇形象较为丰满,而中国神话内容零散,但文化内涵较为原始。中国社会是世俗社会,神话的影响主要是精神领域,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文化影响。 (2)选题实际意义 对中国古代神话中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神话中描绘的生动情景在当代社会仍能给人以思想精神上的激励和道德行为上的规范。神话是民族的共同意识和精神支柱。在神话中描绘了壮烈的自我牺牲,崇高的抱负,坦荡的心胸,坚贞不渝的爱情,集中反映了人类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乐观主义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在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尤其是在当今文明社会受到权势和金钱等物欲等抑制下,人类这些美好的品质趋于淡化。从神话中汲取现代生活与现代文化里所缺乏但又为人性所渴望的精神要素,已成为时代所需。 对我国古代神话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学生继承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应充分利用神话这一民族文化遗产,重视神话中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感受神奇浪漫的故事的同时,透过故事情节、英雄形象去发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从而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由衷热爱中华民族,激起青少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培养青少年具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顽强拼搏的意志,使青少年潜移默化的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自觉自愿的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同时神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也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

满族家谱综述

满族家谱综述 满族家谱综述2010-10-16 14:33满族进关后,分驻全国各地,怀念先人与故土,于是满族人开始积极修纂谱书。而留守在东北满洲地区的的满族多为清入关定鼎北京、一统华夏之后,几次拨回原辽左王庄、旗田、边关或因事回籍以及守陵、守墓、驻防等原因的满族八旗人和汉军八旗人。这些满族人为了避免"数典忘祖"以及职官承袭等原因,绝大多数都修有本氏族的族谱,各宗支也至少修有本支的谱单。其目的主要是为光宗耀祖,敦昭穆,光彝典,收宗族,承职司。一个家庭人口繁衍,迁居各地,久不收拢,其后裔难免数典忘祖,湮源断续。而一谱在手,宗族尊卑井然可循,各枝分派,了然在目。桓仁县的李氏、佟氏、傅氏,如本溪县的关氏、黄氏,本溪市内的关氏、赵氏,南芬区的翁氏、关氏、齐氏等都编修了本宗族的谱书。一、满族谱书源起及体例1.满族谱书源起。满族谱书始于"结绳记事"以及后金时期的《满文老档》等。清代八旗制度确立以后,原来的哈拉、穆昆(氏族)组织即迅速分化,被固山、牛录的八旗组织所代替,审丁编旗,人丁户口的登记,皆在其所属衙门的旗档之中。而记录满族家庭成员活动的最早的"谱",就是登录清太祖努尔哈赤家族活动的档子《满文老档》。清太宗皇太极时开始授予世袭佐领与公中佐领敕书,由于某些八旗官职可以世袭,因此有人在请求世袭八旗官职时,就必须以敕书说明缘由。17世纪以后,承袭官职还需呈家谱以证明其家世。敕书和家谱就成为承袭世职的重要凭证。清入关后,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门第日益受到重视。康熙帝曾谕"笃宗族以昭雍睦"。雍正则要求"修族谱以联疏远","凡系世职官员,令其预先缮造家谱,存贮都统衙门;其后若有应行增入者,令于岁底俱保增入"。然后,经八旗都统核实,上奏皇帝批准。在八旗制度下,满族家谱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是表明人身份地位的依据。满族统治者为确定人的不同身份和地位,防止混淆和变化,制定了严密的户籍制度,八旗人丁3年编写一次。满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满族,旧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等省区市,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主要聚居区已建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相比我们汉族,则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虽然很多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但在满族

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可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满族的饮食传统习俗及禁忌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

论满族家谱的神话性特征

论满族皇室家谱的神话性特征 满族是一个重视家谱的民族,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大多都有比较明确的家族谱系。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满族所流传的家谱,可以发现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就是满族皇室家谱的神话性。尽管这与汉族的家族谱系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但它却与汉族许多民族负伤深化有着很大的一致性。这说明满族家谱在撰写和编纂过程中,所受到的汉族文化影响,以及他们对汉族起源等文化传统观念的借鉴或模仿。 一、满族皇室家谱意识的文化背景 满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根据许多文献资料和历史著作的描述,古代肃慎人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满族人的祖先有一次分化:一部分肃慎人从吉林一带沿着渤海沿岸西进,来到河北、山东一带定居,而留在原地吉林、黑龙江的原始肃慎人,就一直被称作“东夷”人;移居河北、山东的那部分肃慎人则逐渐与华夏民族融合,建立了商朝。留在原地的东夷人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广大流域生活和发展他们就成为肃慎民族的祖先。《山海经·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山(或曰即今长白山),有肃慎氏之国。这里的肃慎氏之国,或许就是满族人祖先的居住地。 从史书记载上看,挹娄、勿吉、靺鞨族人都是肃慎的后裔,他们分别标志着满族先世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东夷人在周朝武王时代就被成为肃慎,这是对以“楛矢石砮”为特征的满族语支人的统称。到了汉代成为挹娄;三国时期叫勿吉;北魏时叫靺鞨。后者是许多部落组成的群体,以粟末、白山、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伯咄七大部为著名。粟末最强盛,黑水最劲健。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封渤海郡王,后来他们“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此为满族先世第一次建立地方政权,公元926年渤海为辽所灭,一些渤海人逐渐融合于契丹和汉族之中。后来,黑水靺鞨的女真完颜部崛起,统一了东北地区各部,建立了金王朝,这是满族先世第二次建立的政权,1127年女真入主中原与南宋对峙,其统治达百年之久。金朝被蒙古族推翻,这时进入关内的女真人,逐渐地融合在汉族中。明代末年,建洲女真爱新觉罗氏崛起,经过努尔哈赤四十余年的努力,将建洲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为主体统一起来建立了大金(后金),努尔哈赤为汉,1635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即位改女真为满州,改后金为大清。1644年入主中原。满州是满州族的简称,对于这一称呼人们已经相沿成习。

【精品】最新《大国外交》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精品资料—值得收藏—值得下载——最新《大国外交》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外交形态和外交本质上的体现,是“三个自信”在外交领域的表现。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在2014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贵在“特色”二字,旨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第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第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第三是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第四是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中国的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强调大国的国际担当。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时刻意识着自己肩负的国际责任与义务,根据力所能及之力,为解决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供更多的援助,发挥中国独特的积极作用。 以“一带一路”为例,它是中国包容性全球化版本,为欧亚大陆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体现了将中国梦与世界梦共通、中国机遇与世界机遇对接的信念。“一带一路”着眼弘扬古丝绸之路互学互鉴、和睦共处的精神,拓展中国同欧亚大陆方向国家各领域互利合作,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对外合作的总体构想。就中国自身而言,这一构想与中国加快中西部开发、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与中国推进“走出去”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合作格局密切相关。就国际层面而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出发点是希望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秉持的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理念,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一带一路”为古老的欧亚大陆开创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将为这片广袤大地的振兴插上两只强劲的翅膀。

仙女的寓言故事

仙女的寓言故事 导读:据说有一种仙女乔装改扮住在在森林里靠近河流和湖泊会合的地方,在那儿,她们要等自己飞去以后,才让人们识破真相。 一个王子走进这座森林,当他走近河流和湖泊会合的地方,他看见河岸上坐着一个乡下姑娘,她在拨弄流水,教百合在水上舞蹈。王子低声地问她:“告诉我,你是什么仙女?” 这个姑娘给他问得不禁笑了出来,山坡上回响着她的欢悦之声。王子心想她是爱笑的瀑布仙女。消息传到国王的耳朵里,说王子娶了一位仙女,他便派遣人马,把他们带到他的王宫里。 王后看见了这个新娘,厌恶的转过脸去,王子的妹妹窘得脸红,侍女们也在问,难道仙女就是这样打扮的吗?“嘘!我的仙女是改扮了到咱们家里来的。”王子低声地说。 一年一度的节会来到了,王后对她的儿子说:“告诉你的新娘,咱们的亲戚要来看看仙女,教她不要在亲戚面前丢咱们的脸。” 于是王子对他的新娘说:“看在我对你的爱情的.分上,在我们的亲戚面前显一显你的真相吧。” 她默默地坐了好久,继而点头允诺,这时候泪珠滚下了她的面颊。 圆月皎洁,王子穿着一身婚服,走进他的新娘的房间。房间空无一人,只有从窗口射进来的一道月光,斜照在床上。 王亲国戚随着国王和王后拥进新房,王子的妹妹站在门旁。 大家异口同声问道:“仙女新娘在哪儿?”

王子回答说:“为了让你们认识她的真相,她已经永远消逝了。” 寓言启示: 好多时候,我们没有必要事事都“打破沙锅纹(问)到底”,一旦纹(问)到底了,沙锅碎了,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仙女的寓言故事-600字】 1.仙女的寓言故事 2.王子遇见仙女的寓言故事及解析 3.鹈鹕与仙鹤寓言故事 4.我想变成小仙女的想象作文 5.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6.天鹅仙女的满族神话典故 7.关于假如我是仙女的作文 8.仙女的礼物童话作文 上文是关于仙女的寓言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中国古代神话论文

中国古代神话论文 一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 神话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蒙昧时期。在那个时期,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面对林林总总的天地万物和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人们感到神奇莫测,不能理解。诸如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日月运行、风云雷电等等问题和现象,都使人们迷惑惊异。自然界的无穷威力甚至使人们恐惧不已。于是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出现了冥冥之中有着支配自然力量的模糊观念。人们凭借自身狭隘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按照人们幼稚的思考,造作出神的故事,以解释自然现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这些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头代代流传,后世称之为神话。 神话不仅以特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展现了远古人民的心灵世界,为探索远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和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古代神话还以自身的瑰丽壮伟给人们以美妙的艺术享受,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同时,古代神话还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营养,无愧为文学艺术的肥沃土壤。 二中国古代主要神话 中国神话的产生固然很早,但用文字记录下来则较晚,而且没有系统地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只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神话片断,虽不够系统、完整,内容却很有特点。

按其内容划分,现存中国古代神话主要包括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 对于宇宙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与解释,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内容。天地是如何开辟的?万物是怎样生成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总之,宇宙是怎样产生的?这个最原始、最基本也最重大的问题,是人类意识发展处于开始阶段的原始人类首先要思考的,难怪它要成为所有神话中最普遍的主题了。创世神话的创作者尽管对这些问题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但那些充满幻想的描述却极富魅力。例如《淮南子·精神训》所记天地蒙、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的神话,《艺文类聚》一引徐整《三五历记》所记天地混饨、盘古首生、宇宙开辟的神话,《风俗通》所记女娲造人的神话和《淮南子·览冥训》所记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开辟和人类起源这些重大问题的思考、探索和解释。虽然看似荒谬而无道理,却表现了我们的祖先认真探索、大胆想象的创造精神。 大自然森罗万象,千变万化,威力无穷,神秘莫测,使得原始人类由迷惑而生畏惧,由畏俱而生崇拜。在他们看来,大自然如此生机勃勃,富于活力,俨然是有人格、有意志的实体;而风云雷雨、山川鸟兽也往往被他们认作神灵。在这种“万物有灵”观念的启示下,他们通过想象和幻想,以有形的事物去表现无形的自然力,进而创造出自然神的形象和故事。这便是自然神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自然神话是颇为出色的一支。《山海经》中有较多自然神话的记载,其中不乏神奇怪异、令人惊叹的自然神形象。如“龙身而人头,鼓其腹”的“雷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的“海神”,“身长千里”,主宰昼夜明晦、冬夏寒暑的“钟山之神”烛阴,“十日所浴”的神树“扶桑”,衔木石而填东海的神鸟“精卫”等等,都是自然神话中出色的自然神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夸父逐日》的神话: 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忠义村满族守陵人后裔生活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

2007年1期(总第44期) 满语研究 M ANCHU STU D IES l 1,2007(G enera l l .44) 收稿日期:2007-01-10 作者简介:明宏伟等,中央民族大学2003级民族学与生态学双学位专业本科生。 *本项调查和本文写作是在中央民族大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团0带队和指导教师祁惠君副教授指导下完成的。 忠义村满族守陵人后裔生活 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 * 明宏伟 马宏 陶亚 兰建华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忠义村是河北易县一个满族村,它作为一个因守陵而建起来的非自然形成的村落,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不同的时期与我国其他的村落在政治上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别,并注定了该村的经济生活与普通农村的不同。 关键词:满族;守陵人;参政意识;生计方式;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873(2007)01-0132-09 易县忠义村位于河北省北部,距北京市110公里,易县县城15公里,地处著名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景区中的泰陵与崇陵之间,环陵公路沿村西而过。 忠义村最初是由清代满族八旗守陵人组成的村落,现在村民基本上均为清陵守陵人后裔,至今仍保留着一些独特的满族文化习俗。近年来,忠义村村民利用文化优势及紧依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多次予以报道。 2006年7月4日至20日,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生态学专业的4名同学在祁惠君副教授指导下,对忠义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传承、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发放问卷、半结构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式进行。忠义村共计103户,我们组访谈67户(其中村干部4户、普通村民63 户),涉及243人,完成村级问卷4份、家庭问卷60份,平均每户访谈时间在半小时以上。因问卷调查采用调查者提问并记录的方式,问卷有效率达100%。 一、忠义村历史与现状概述 (一)清王朝时期的泰妃园寝内务府(1723) 1912年) 忠义村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雍正皇帝为了修建自己的陵寝,将几十户上三旗(正黄、正白、镶黄)的满族子弟从千里之外的沈阳,百里之外的北京迁到了河北省易县梁各庄一带,于雍正八年(1730年)至乾隆元年(1736年)先后在陵区周围设立东西府、承办事务衙门、泰宁镇总兵、工部、礼部、内务府等陵寝管理机构。忠义村原即为建造泰陵、泰东陵、泰妃陵的内务府 # 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