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
吉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

刺绣、长白山红松根雕、长白山山核
桃拼贴、长白山靰鞡草编结艺术、松
13
通化市
花石雕刻、长白山满族撕纸、长白山
研究培训基地
满族木屋建造技艺、长白山满族豆瓣
酱制作技艺、长白山满族传统医药、
长白山满族高跷大秧歌等长白山满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承基地名单
基地所属单位
农安县黄龙戏传承保护中 心
长春师范大学
显顺琵琶学校
传承基地
8
四平市
李连贵熏肉大饼制作技艺
生产(经营)性保护基 地
9
前郭县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查干湖全鱼宴烹 生产(经营)性保护基
饪技艺、冰下捕鱼技术
地
10
延吉市
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生产(经营)性保护基 地
11 省艺术研究院
东北二人转
展示传播基地
12
抚松县
长白山采参习俗等人参文化项目
展示传播基地
长白山满族剪纸、长白山满族枕头顶
吉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
序号
申报地区 或单位
基地承担项目内容
基地类型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农安县
黄龙戏
传承基地
九台满族石氏家族萨满传说、九台满
2
长春市
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满族关氏家族 祭祖习俗、满族杨氏家族祭祖习俗、
传承基地
满族赵氏家族祭祖习俗
3 辽源市龙山区
琵琶艺术
传承基地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族四胡音
乐,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蒙古族长
4
前郭县
调、短调,郭尔罗斯查玛舞,潮尔, 呼麦,蒙古族安代舞,蒙古族盅碗舞
传承基地
浅谈吉林满族石氏家族大神案的造型艺术

—
古 老 神秘 长 白 山 表 现 的淋 漓 尽 致 其 色 与形
, , , , , ,
今 仍保 留着原 始 的 传 统 的印记 充 满 着神秘 感 同时 也是 一 种 艺
石 氏家 族 的大神案子所表 象 出来 的艺 术特 征及 丰富 的 内 容 即 原 始 又 传 统 会把 你 带 人那 远 古 空 旷 神秘 的萨满 世界
,
“
”
。
神案 的 左右 下 角各 有一座石 碑 碑 身 上 盘绕 着 两 条硕大 的蟒 吉 林 九 台是 满 族 萨满文 化 之 乡 这 里有被 誉 为 世界 萨 满文 化
“
,
蛇
。
院墙 内共 有六座 楼 阁 最上 面 楼 阁 内端 坐 着须发 皆 白 的长 者
,
活 化 石 的石 克特 里 家 族萨 满 祭祖 典 仪 其 中 古 老而 质朴 形 式 多 样 的 萨 满祭祖 用 具 即 祭器 ( 神案 神 匣 香 炉 木 刻 槽 盆 ) 的造 型
, , 。
。
跃起 非 常神 勇 那是 石 氏 家族 头 辈太 爷 大 萨满 崇吉德 为石 氏家 族 留下 了 跑火池 这 一 惊险神 技 ; 右边 绘 有数 十 个 冰 眼 ( 即 冰窟
“ ” “ ”
域 文 化 的 独 特 性 对 其 加 以 整 理研 究 对丰 富吉林地域 文 化 有 着 重 要意 义
、
的彩绘神 案 铁 质 的 刀 叉 铜 质 的托力 ( 神 镜 ) 布质 的萨 满 神 服
,
、
,
,
等 不 管这 些 祭器是 何 质地 他们 都 有 共 同的 特点 那就是 不同 的 祭器 其 造 型 美术 色彩各 不 相同 其 内涵 也 不 同 从远 古 流 传 至
满族人上坟的规矩

满族人上坟的规矩满族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在丧葬和上坟这些事儿上,也有着不少讲究。
满族人家要是去上坟,那可不是随随便便的。
一般都得提前把要带去的东西准备好。
像供品就得精心准备,水果得是新鲜的,糕点也得是家里自己做的或者特意挑选的那种。
这就好像是去探望很久不见的亲人,得带着满满的诚意。
到了坟地,那态度得是恭敬极了。
大人会带着小孩,给小孩讲家族里先辈的故事。
这时候,坟地就不单单是一个埋葬亲人的地方,更像是一个传承家族记忆的场所。
大人们的语气里都带着敬重和怀念,孩子们听着也都安安静静的,仿佛能透过那些故事感受到先辈们的音容笑貌。
上坟的时候,还会有一些特定的仪式。
比如说,在清理坟茔周围的时候,动作都是轻轻的,生怕惊扰到了安息的亲人。
祭祀的时候,要把供品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恭恭敬敬地磕头。
这磕头可不是敷衍了事,那是怀着对先辈的感恩和思念,一下一下磕得实实在在的。
满族的家族观念很重,上坟就像是家族的一次团聚,虽然阴阳相隔,但亲情是断不了的。
大家会在坟前跟先辈念叨念叨家里的事情,有啥喜事就像分享给先辈听,要是有难事呢,也像是寻求先辈的庇佑。
就好比是在跟亲人面对面聊天一样,这种情感特别的质朴和真挚。
而且啊,满族上坟还有个习惯,就是在结束之后,不会马上就走。
大家会在坟地周围再待一会儿,好像是要再多陪陪亲人。
这时候的氛围是很宁静的,每个人心里都装满了对先辈的思念。
这种上坟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满族人民对家族、对先辈深厚情感的体现。
不管时代怎么变迁,这些传统都在满族人民的心中深深扎根。
它让家族成员之间更加紧密,也让满族的文化和精神得以传承。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满族家庭都在延续着自己家族的故事,让先辈的记忆永远活在后代的心中。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育策略论文成稿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育策略政法学院 2009级乔洋摘要:吉林省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然而,近年来吉林省传承人却面临也越来越多的困境与问题。
针对这些困境与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应加大对传承人的普查力度、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建立传承人保护基金,学校以及社会文化组织应采取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承结构培育新一代传承人,传承人自身也应提高产业化意识和文化自觉性。
希望本文的建议和措施,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育策略JiLin Provi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PeopleCultivation Strategy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Grade 2009,Qiao Yang Abstract:Jilin Province has a long history, has a weal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eritage protection is the core of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Jilin Province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Thes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specific strategi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requires various efforts,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inheritors of the census, well-developed system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mprove the inheritors of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prestige, heritage protection fund schools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s should take a diversified, three-dimensional heritage structure nurture a new generation heritage inheritors should also improve industry awareness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Hope that the proposals and measures,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province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eritage; nurturing strategy充满智慧、勇于探索的中国人民在五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数令世人惊叹的文化瑰宝,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一批 二批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9大类75项)一、民间文学(4项)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申报地(市)或单位_sina_#8221_word__缸1 满族说部省文化厅已进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2 九台满族石氏家族萨满传说长春师范学院3 牛子厚故事吉林市4 黄龟渊的故事延边州二、民间美术(7项)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申报地(市)或单位_sina_#8221_word__缸1 关云德剪纸九台市2 马氏布偶吉林市3 潘氏剪纸吉林市4 王氏布贴画吉林市、长春师范学院5 满族剪纸珲春市、东辽县6 长白山满族剪纸通化师范学院7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通化师范学院三、民间音乐(9项)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申报地(市)或单位备注1 长白山森林号子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白山市2 赵家传统古筝技艺长春市3 乌拉陈汉军旗香音乐吉林市4 舒兰鼓吹乐舒兰市5 朝鲜族洞箫珲春市、延吉市6 蒙古族四胡音乐前郭县7 蒙古族民歌前郭县8 蒙古族马头琴前郭县9 乌拉满族萨满音乐吉林市、长春师范学院四、民间舞蹈(14项)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申报地(市)或单位_sina_#8221_word__缸1 乌拉满族秧歌吉林市2 乌拉陈汉军单鼓舞吉林市3 朝鲜族牙拍舞_sina_#8220_word__餐枷4 朝鲜族扇子舞延边州5 朝鲜族刀舞图们市6 朝鲜族圆鼓舞图们市7 朝鲜族鹤舞_sina_#8220_word__餐枷8 朝鲜族碟子舞珲春市9 朝鲜族长鼓舞图们市10 朝鲜族手鼓舞图们市11 朝鲜族棒槌舞图们市12 朝鲜族象帽舞汪清县已进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13 双辽太平鼓双辽市14 蒙古族安代舞前郭县五、曲艺(4项)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申报地(市)或单位_sina_#8221_word__缸1 吉林二人转省艺术研究院已进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2 榆树东北大鼓榆树市3 朝鲜族三老人和龙市4 蒙古族乌力格尔前郭县已进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六、杂技与竞技(3项)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申报地(市)或单位_sina_#8221_word__缸1 满族珍珠球伊通满族自治县、吉林市2 满族欻嘎拉哈吉林市3 朝鲜族秋千、跳板延边州已进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七、传统戏剧(2项)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申报地(市)或单位_sina_#8221_word__缸1 黄龙戏农安县2 舒兰皮影舒兰市_sina_#8220_word__恕传统手工技艺(15项)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申报地(市)或单位备注1 杨麻子大饼制作技艺长春市、白城市2 德惠大曲酿造技艺德惠市3 福源馆糕点加工技艺吉林市4 吉林缸窑烧造技艺吉林市5 乌拉满族民居建造技艺吉林市6 满族旗袍传统工艺吉林市、吉林师范大学7 太盛园白肉血肠吉林市8 漂河烟栽种技术蛟河市9 延边朝鲜族冷面延边州10 朝鲜族传统乐器制作技艺延吉市11 松花砚雕刻技艺通化市12 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集安市13 大泉源酒酿造技艺通化县14 马记鹿茸制作技艺东丰县15 扶余老醋酿造工艺松原市九、民俗(17项)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申报地(市)或单位_sina_#8221_word__缸1 北山庙会吉林市2 乌拉满族瓜尔佳氏家祭吉林市3 松花江河灯吉林市4 乌拉陈汉军续谱习俗吉林市5 放山习俗抚松县、桦甸市、敦化市6 乌拉满族鹰猎习俗吉林市7 朝鲜族抓周延边州8 长白山采伐开山习俗敦化市9 朝鲜族花甲宴延边州10 朝鲜族传统婚礼延边州11 朝鲜族回婚礼延边州12 朝鲜族传统服饰延吉市13 查干淖尔冬捕前郭县14 蒙古族婚俗前郭县15 蒙古族萨满祭天仪式前郭县16 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长春师范学院17 伊通满族萨满文化遗存伊通县、辰龙生态开发公司吉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1大类105项)编辑本段一、民间文学(8项)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申报地(市)或单位备注1 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阿勇干·散迪尔》前郭县2 长篇故事《陶克陶胡》前郭县3 长白山老把头传说通化市4 火烧船厂的传说吉林市5 白花点将的传说吉林市6 完颜希尹石雕的传说舒兰市7 打渔楼的传说吉林市8 乌拉陈汉军坛续传说故事吉林市编辑本段二、民间美术(11项)1 东辽葫芦画东辽县2 沙氏石木雕辽源市3 乌拉满族赫舍里氏刻纸与剪纸吉林市4 吉林宋氏民俗剪纸吉林市5 乌拉陈氏刻纸吉林市6 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吉林市7 通榆李锐士剪纸通榆县8 通榆闯关东年画通榆县9 通榆王岩剪纸通榆县10 通榆费景富硬笔画通榆县11 东丰农民画东丰县编辑本段三、民间音乐(6项)1 长调、短调前郭县2 “阿里郎”打令延边州3 伽!琴艺术延边州4 朝鲜族奚琴艺术延吉市5 显顺琵琶演奏辽源市6 刘学仁高粱杆哨公主岭市编辑本段四、民间舞蹈(6项)1 图们朝鲜族假面舞图们市2 朝鲜族刀舞延边州3 朝鲜族打糕舞图们市4 郭尔罗斯查玛舞前郭县5 郭尔罗斯秧歌前郭县6 吉林汉族大秧歌吉林市编辑本段五、曲艺(4项)1 蒙古族好来宝前郭县2 盘索里延边州3 东辽二人转东辽县4 梨树二人转梨树县编辑本段六、传统戏剧(1项)1 满族新城戏松原市编辑本段七、杂技与竞技(9项)1 朝鲜族摔跤延吉市2 朝鲜族拔草龙安图县3 朝鲜族象棋延吉市4 朝鲜族“柶戏”图们市5 蒙古族射箭前郭县6 蒙古族那达慕前郭县7 朝鲜族尤茨汪清县8 永吉民间游艺走五道吉林市9 朝鲜族花图游戏汪清县编辑本段八、传统手工技艺(40项)1 马头琴制作技艺前郭县2 查干湖全鱼宴前郭县3 朝鲜族狗肉制作技艺图们市4 安图松花砚制作工艺安图县5 朝鲜族米肠制作技艺图们市6 老白山张氏皮匠安图县7 朝鲜族大酱延边州8 朝鲜族打糕制作技艺汪清县9 蒙古族荞面食品加工技艺前郭县10 蒙古族馅饼制作技艺前郭县11 蒙古族枕头顶刺绣前郭县12 朝鲜族石锅制作技艺和龙市13 朝鲜族稻草编制和龙市14 长白山满族木屋建造技艺通化市、白山市15 长白山满族豆瓣酱酿造技艺通化市16 长白山山核桃拼贴工艺通化市17 梅河“大高粱”酒酿造技艺梅河市18 艺发刻纸技艺集安市19 通化松花砚雕刻技艺通化市20 朝鲜族咸菜制作技艺前郭县21 安氏雕刻技艺白山市22 白山松花石雕刻技艺白山市23 皇封参加工技艺靖宇县24 乌拉满族凤吉园贾家锅子吉林市25 爬犁吉林市26 郭丽传统手工艺布鞋长春市27 东升泥人长春市28 积德泉烧锅酿造技艺长春市29 贾春红编织长春市30 瓜王沟长春市31 鼎丰真长春市32 榆树钱酒酿造技艺榆树市33 辽源孙氏数算辽源市34 通榆李国祥石雕通榆县35 朝鲜族泡菜图们市36 还阳参酒酿造技艺临江市37 临江村姑煎饼临江市38 临江彪哥煎饼临江市39 李连贵熏肉大饼四平市40 满族服饰手工技艺长春市编辑本段九、民俗(9项)1 朝鲜族农夫节龙井市2 山泉祭敦化市3 蒙古族查干萨日(春节)前郭县4 蒙古族服饰前郭县5 蒙古族祭敖包前郭县6 朝鲜族丧葬习俗延边州7 吉林满族松花江祭吉林市8 吉林回族婚俗吉林市9 满语文长春市编辑本段十、传统医药(9项)1 雷氏正骨前郭县2 朝鲜族医药延边州3 长白山满族医药通化市4 石氏正骨吉林市5 爱新觉罗·恒绍家传满药吉林市6 吉林宋氏中医儿科吉林市7 魏氏膏药九台市8 长春孟氏整骨长春市9 平氏浸膏九台市编辑本段十一、民间信仰(2项)1 满族关氏家族祭祖习俗长春市2 满族杨氏家族祭祖习俗长春市。
满族祭祖礼的起源和习俗

满族祭祖礼的起源和习俗祭祖活动是满族祭祀活动中重要内容。
祭祀仪式非常重要。
祭祀之前,首先要“立位”,即设置牌位。
牌位放置在“祖宗匣”内。
祖宗匣是长约一米,宽、高各为二十厘米左右的木制长匣,内装满文或满汉两文书写的历史祖先名讳的谱册及香碟、供纸、其它祭器等。
所用的香、猪、粘糕等事先都需齐备。
满族祭祖的香,是用“鞑子香”(也叫“满山红”)花研制的。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上山采摘,阴干后轧成面收起来。
祭祀时在香碟里放上净灰,然后放上一条“鞑子香”点燃,俗称“描香”。
祭祖时用的猪,多用纯黑色的,并由自家养大。
要用两只公猪、一只母猪。
此外还要用黄米和麦麸子淘净熬熟之后封坛酿制米酒。
祭祖的当天凌晨,妇女们就起床蒸粘糕和粘饼,在每块粘糕或粘饼上放生小豆3粒,然后每9块装入1碟,摆在祖灵祭桌前。
所需各种用品一应齐备。
满族祭祖活动在每年秋后进行。
祭祖日期一般安排在农历十月初一,秋收打场之后,合族聚集在一起,与祖先共享丰收的喜悦。
祭祀仪式多由族长主持。
祭祀时绑猪的绳子和杀猪刀须在西炕上搓、磨。
杀猪者左手持刀,将猪杀死后剥皮;在猪的四角分割3块肉;煮熟,置于祖先牌位前,请下装有家谱等物的“祖宗匣子”。
在西炕上摆3张炕桌,焚香设祭。
按长幼辈分叩头、请巫师萨满跳神。
第一天黎明鸡叫时即开始祭祖。
家庭成员按辈分大小依次排开,向祖先神灵跪拜敬酒,叩3、7或9个头。
然后同吃粘糕,再开始向祖先献牲。
献牲不可以说杀猪,只能说“使唤猪”或“拿猪”。
用酒壶或柳罐到井里取净水,不可落地,倒入酒盅里,然后灌入用白布捆绑的黑色公猪的左耳朵里。
如果公猪嚎叫,耳朵扑楞起来,即意味着祖灵已经“领牲”,合族再行跪叩礼。
此后,用猪钎憋气将猪杀死,不吹气煺毛解成八块,将下水洗净后一并下锅,煮到七成熟时出锅按头西尾东摆成整猪样,放在槽盘内端上供桌,俗称“摆件子”。
合族再次跪拜叩头,由族长(早年是由萨满巫师)唱“渥东布莫乌春”祭祖歌。
有的氏族在祖灵领牲之后还要到屋外烟囱下面行跪拜礼,入室后将每块肉切下3片、血肠切下3段,用净碟装上,将整只供猪替换下来。
满族民间祭祀的仪式、特征、意义

满族民间祭祀的仪式、特征、意义满族民间祭祀的仪式、特征、意义满族先民在远古时期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和敬祖观念,祈求子孙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并逐渐形成族人、家人定期聚集祭神拜祖的祭祀习俗。
1747年清朝廷颁布了《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满洲大户人家普遍在西上屋供奉祖先神位,并在每年春秋两季和春节期间举行家祭或族祭,此外遇到有出兵差、生子、娶亲、移居、天灾人祸等都要献牲祭祀。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祭祀仪式的民族特色祭祀仪式具有鲜明的满民族特色,原始古朴并按照固定程序依次进行。
第一天祭祖(祖先神)。
上午为糕神祭,将米酒、粘糕和撒糕依次摆放在桌子上,燃香、上香,大萨满在前念佛罗密,族人跪地叩头。
然后供鞑子香,甩香碟。
两位萨满在前念满语,请祖先保佑本族和全院平安。
请神马。
将神马请进屋,由大察玛跪地唱诵满语祭马神调,神马喝完米酒,意味着神灵接受本族祭祀。
再将神马送到院中。
门口神祭。
在门口摆放米酒和粘糕,依旧是燃香、上香,由大萨满在前念佛罗密,族人跪地叩头。
下午进行猪神祭。
将祭猪牵到屋内,由一男一女两位萨满,伴着大抬鼓和手板声,跳活猪神。
跳毕,大萨满率族人向猪神跪拜,诵祷告词。
然后将生猪迁出,在杀猪前向猪右耳灌酒,猪耳动,意味祖宗已领牲,大家欢喜,叩首而起,宰杀祭猪,将猪血放至供桌上。
归猪,摆件子,跳死猪神,随后撤供,归佛位。
晚上避灯祭,将屋内灯灭、挡严窗户,全族人跪地;大察玛领全族人“佛勒密”、“贴背呋”,然后由大察玛提腰铃、唱诵背灯神调;小察玛随声叫“撇咧”佛光闪现时即可。
随着佛光消退,响器停止,室内点灯,最后撤供、归佛位、全族人吃福肉。
第二天上午祭天(天神)。
清晨“贴背呋”请神,在神杆前摆放供桌、放倒神杆。
献牲猪、全族跪下,大察玛唱满语祭天神调。
杀猪脱袍,杆尖抹猪血,锁骨套杆尖,猪杂碎装入神斗,请天神享用。
穆昆达大察玛绕杆三圈,洒酒和五谷杂粮,祭祀乌鸦和喜鹊神。
全族跪下,大察玛再次唱诵祭天神调,族人三叩九拜。
满族锡克特里氏(石姓)家族与达斡尔族鄂嫩哈拉萨满祭祀调查

作者: 刘红彬
作者机构: 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62
出版物刊名: 满族研究
页码: 119-124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萨满;文化;传承与保护
摘要:满族与达斡尔族同为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其萨满文化遗存是当今世界公认保留完好的,其萨满祭祀仪式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在整个祭祀的内容和萨满传承的方式又各自有自身的特点,本文以达斡尔族鄂嫩哈拉家族萨满斯琴掛"祭水"仪式与满族锡克特里氏(石姓)石宗多萨满"神抓萨满"仪式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探求如何传承与保护萨满文化这一世界性非质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中华石氏网 2012年10月29日万家姓石氏家族的祭祖习俗传承久远,仅据其家谱、神谕详细记载的,至今即有350多年的传承史。
石氏家族祭礼中,不仅传承着满族所共奉的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祭祀始母神“佛多妈妈”的礼仪,而且有独具家族特色的原始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和随其家族变迁而生成的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萨满崇拜等家祭、野祭礼仪。
石氏家族原生态的家祭、野祭礼仪,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满族祭祖习俗的渊源和历史变迁;从内容上看,荟萃了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祭词是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既是古今神话、诗歌、传说等文学作品的真正源泉,又是最早记载氏族历史、氏族地理的乡土方志;形态各异的神偶、神像、神器、神服及其佩饰都是别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作品,展现着满族先民的审美情趣和智慧;作为沟通人神的特殊语言和手段——鼓乐歌舞,使许多原始音乐、舞蹈得以传承至今,是满族音乐、歌舞、美术等现存多种艺术的真正源泉。
总之,石氏家族原生态的家祭、野祭礼仪,记载传承着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科学知识。
蕴含着道德观念、原始思维、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音乐、歌舞、美术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高的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技艺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价值。
石氏家族祭祖习俗,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技艺等诸多学科的研究课题,是世界共有的民族文化瑰宝!石氏家族祭祖习俗集各种表演艺术和满族民俗事象于一体,丰富的内在思想内涵和多样的外在动态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教育和娱乐功能,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九台市位于东经125°25’—126°30’、北纬43°51’—44°32’之间,地处吉林省中部,吉长两市之间(距长春市49公里,距吉林市76公里),是长吉两市交通走廊地带和长(春)、吉(林)一体化经济区西靠东移的重要“支撑点”和“接力站”,素有“吉林腹地明珠之称”。
九台市东及东北隔松花江与舒兰、榆树两市相望,南及东南与双阳、永吉县(区)毗邻,西与长春市宽城区为邻,北与德惠市接壤。
九台市属松嫩平原东南边缘与长白山余脉过渡的台地,境内地形地势呈西南东北狭长状,东南高,西北低。
境内河网密布,低山耸生。
一江三河(松花江、饮马河、雾开河、沐石河)纵贯南北,长白山余脉即大黑山脉横亘东西。
境内平原、台地和丘陵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4%、34%和22%。
自清顺治时期在吉林设立乌拉打牲衙门后,吉林及九台一带成为供应皇族生活资料的重要基地,满族人口回迁逐年增多,今天的满族人多为当年打牲丁或屯田兵的后裔。
因此,这一地区有着丰厚的满族文化遗存。
2006年九台市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协“萨满文化之乡”。
二、分布区域活态的满族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祭祖习俗,以九台市莽卡乡为中心,辐射流布于今吉林省永吉县、舒兰市、集安市和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等满族石氏家族后裔聚居地。
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祭祖习俗,虽然是本族族传礼仪。
但近百余年来,其家族原生态的祭祖习俗,对东北地区其他满族家族的祭礼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石氏家族祭祖习俗,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影响,而且其影响已波及国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亚各国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民间艺术学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对满族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这一原生态的祭祖习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的研究著作,对其祭祖习俗作了专题研究。
三、历史渊源满族石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家族历史悠久。
据清史、方志记载及满族历史学家考证,石氏家族原居于黑水之滨三江交汇处的招远、抓吉一带,明永乐年间(1403—1424)开始向南迁徙,途经今阿城、扶余、安图等地,到达桦甸境内的福兴屯,在此居住约20余年,再次迁徙至今辉南境内的扈尔奇山脚下,经与土著部族多年征战,在扈尔奇山上,构筑辉发城并建立了辉发国,即史书上所说的“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辉发部。
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便是辉发部部主直系后裔。
17世纪初努尔哈赤定都盛京(沈阳)后,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被迁至盛京西南花月堡护城。
清朝顺治初年,乌拉定为打牲地后,石氏家族迁至乌拉辖地郎通屯,不久石氏家族又迁至九台市莽卡,至今已有310余年。
石氏家族(家谱、神谕)的祭祖礼仪的源起,十分久远,但由于当时满族没有文字,只在其家族萨满神话中,可知总体概况,礼仪详情,已难于核考。
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有文字记载的(家谱、神谕),始于清朝顺治年间的第一代大萨满,即头辈太爷—崇吉德(生于1650年前后),至今已有350多年的传承史。
石氏家族的神谕中清晰地记载了祭祖礼仪中家祭、野祭的完整程式和传承方式。
从此即以神谕及口传心授的方式稳定地传承着,而且每代萨满都依其家族的生存环境的变迁,社会大文化圈的改变,不断丰富祭祖内容及形式。
从较为单一的原始的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扩展到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萨满崇拜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成熟完善于清代同治至民国前期(1862-1930),因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中央政权内忧外患频仍,对满族祭祖礼仪的统一约束日渐松弛,故而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更加自主地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后,这一时期石氏家族涌现出了多明阿、石殿峰等大萨满,祭礼中的“跑火池”、“吞炭喷火”、“钻冰窟窿”等绝技表演在这一时期更加完善,这一时期石氏家族的祭祖神器、神偶、影像及祭礼内容更加丰富,并传承至今。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石氏家族祭祖礼仪濒于失传状态,祭祖活动停止30余年。
80年代中后期,在宽松的政治形势下,石氏家族在族长(穆昆达)石文尧及传承人(大萨满)石宗轩、石宗祥的精心组织下,按族规恢复了祭祖活动。
这一原生态的满族祭祖习俗的复生,受到民俗学、萨满学、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学、语言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纷纷前往该家族进行考察研究,以其为典型素材,出版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和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欧、美、亚各国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民间艺术学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对满族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这一原生态的祭祖习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已有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的研究著作,对其祭祖习俗作了专题研究阐释。
自本世纪初,石氏家族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祭祖礼仪传承人的培训工作,现已有3名萨满传承人和众多助手,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但还不能独立主持祭礼。
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不但为学术界所关注,而且倍受旅游界青睐,近年来,长春、吉林地区的旅游景区,纷纷邀请石氏家族到景区进行祭祖礼仪演示,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盛赞。
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从石氏家谱、神谕记载中统计,截止目前已传承了十一代。
四、基本内容石氏家族祭祖礼仪的宗旨是“慎终追远”,不忘根基,牢记祖宗。
内容是:祭典祖先,垂念根基,祈祝天地,风调雨顺;祈求家族,人丁兴旺;祈福延年,祛病消灾;祈祝行人,平安早归;祈祝将士,凯旋荣升;祈福祈寿,合家平安;娱神娱人,人神同乐。
形式是:通过通宵达旦的狂歌漫舞、游戏竞技,阖族共聚的喜庆筵宴,培养铸就族人豪爽开朗、热情奔放、英武膘悍的性格和为民牺牲精神。
以及抵御外侮、共抗强敌,为开疆拓土而战的民族凝聚力和责任感。
石氏家族祭祖礼仪场面恢弘,并有诸多场地器材;全族参与,分工明细;阵容庞大,气势雄伟。
祭祀程序讲究,神祗众多,且大多都有实体偶像,必须依次在偶像前祭拜。
基本过程是:(一)、起坛“起坛”即是祭祖习俗礼仪的序幕,主要工作是检查祭祀前的准备工作,场地器材、神器、牺牲品与不牺牲品是否完备,再进一步添置或购买。
准备就绪后,萨满焚香请示并祈祝太爷神保佑此次祭礼顺利成功,并对祭祀所需辅助器材进行虔诚地逐一置放。
(二)、正祭“正祭”一般根据时间或内容可进行三天、五天或七天。
1、家祭起坛的当天晚上先隆重地悬起家神案子,在祭祀前,要进行淘米、击鼓震米、打打糕、做供糕等活动。
然后跳起腰铃舞,萨满带领族人对家神案子叩拜,击鼓颂唱祭拜南炕家神、西炕家神、敖都玛发、佛多妈妈等神祗。
这段祭礼一直持续到天明。
2、大神祭家祭后稍事休息,便开始石氏家族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大神祭礼。
(1)、悬大神案子萨满与族人虔诚的焚香礼拜后,从西墙祖宗板上庄严肃穆地请下祖爷匣子,从中请出绘有石氏家族六位大萨满——太爷神像以及各种动物神象的大神案子,悬挂在西墙上。
(2)、摆供品大神案子悬挂完毕后,要将所有供品逐一有序地摆放在大神案子前面的供桌上。
其供品主要有:供酒、供糕(即打糕)、供果、供馒头、香炉,个数也有讲究,神案上有几位太爷,就摆放几份供品。
同时,要将诸多木雕瞒尼神偶依序排列在供桌的前面。
一切就绪后,族人依照长幼辈份分批拜祭。
(3)、排神全族人拜祭后,举行隆重的排神仪式。
排神分室内、室外两个场地进行。
室内也称神堂,由德高望重的老萨满承担。
室外也称神坛,由家萨满协同两个助手完成排神任务。
承担排神的两位萨满都要穿上神服、系上腰铃,击鼓诵唱。
诵唱的内容是:恳请各位太爷神、瞒尼神、动物神下山享祭,并祈祷各位神祗保佑其家族平安康泰、子孙兴旺,保佑本次祭祖活动一切顺利、圆满成功。
(4)、放神首先恳请首席瞒尼神——按巴瞒尼降临神坛,巡视检查此次活动还有哪些不周不足之处。
按巴瞒尼神降后具体表现为手执两面铜镜,四处巡查,边歌边舞,驱魔除邪。
其次,要将所有瞒尼神统请一遍,逐一表演,每一位瞒尼神所用的兵器(即神器)均有所不同,刀、枪、剑、戟、棒、叉、锤、鞭等无所不有。
所谓看神实际上感受到的是鼓乐之响,舞蹈之形,声乐之音。
再次,是对动物神的祭典。
该家族主要崇拜的动物有:狼、豺、虎、豹、蛇、蟒、鹰、雕、野猪、黑熊等等。
在其虎神中,又分为飞虎、卧虎、悬虎等不同类别。
动物神祗降临后,多数为模仿动物的觅食、奔跑、嬉戏、哺乳等动作,其中也有夸张的表现。
如飞虎神上到树梢玩耍,悬虎神从大墙内外纵跳,白水鸟神的飞沙走石等。
最后是该家族不同绝技的表演。
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跑火池在庭院中,铺一条宽2米,长13米,厚0.2米长方形熊熊燃烧的炭火池。
萨满请下头辈太爷后,手持钢叉在前,众栽力随其后,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往返穿行数次。
②含炭喷火由爱心托亚拉哈盗取天火的神话故事演变而成,降神后,萨满将烧红的柳木炭火含在口中吹玩,映出一道道火红的光柱。
③钻冰眼在数九寒天的江心急流处,顺流一字打出十数个冰眼,每个冰眼间距2米左右。
降神后,萨满身裹白布,从最下游的冰眼依次逐个向上钻出。
五、传承谱系石氏家族祭祖习俗的传承,有两种方式:前六代传承人(萨满)的产生均为“神抓”,即已故萨满修炼成圣后,又抓弟子,被抓之人称之为“神抓”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