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习俗中的禁忌
满族地区旅游需要注意哪些餐饮礼仪

满族地区旅游需要注意哪些餐饮礼仪满族地区是非常讲究礼仪的民族,电视上我们看到大清朝有很多礼仪文化,包括一些餐饮都会有很多礼仪文化,今天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
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
西炕不许随便坐人。
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
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
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
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
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
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
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
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
”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
”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
”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
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
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
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
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
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
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
各民族生活禁忌

满族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朝鲜族忌讳人称“鲜族”,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
赫哲族不能跨火、骂火,不能蹲在火堆上;挂在树桩上的吊锅不能乱碰;不许敲打有声的器物;禁止用刀铲锅,否则认为会割断打猎的好运气;集体狩猎时,任何人遇到不顺心的事,都不许说怪话。
蒙古族骑马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马鞭子要放在门外,以示对主人的尊敬;到别人家里做客,不要自己动手,须等主人盛给;吃肉时给人递刀,刀尖应向自己,刀把递给对方;见到门前有火或挂红条等记号,表示这家人有病人或产妇,不要进入;不食自死动物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来客不让坐西炕,因为西炕是供佛的方位;丧事忌红色和白色,而喜事忌黑色和黄色。
达斡尔族忌别人在自己的炕上横卧;忌手执马鞭、弓箭、刀枪等器物进入室内;忌用刀、剪等物指人;家中有病人时,忌外人来访。
鄂温克族不准骑马进庭院,不得拿马鞭进屋,而应把它放在房门外;不许抛洒奶类;不得宰杀或出卖未停奶的母畜;产妇未满月前,不许带枪或钥匙的人进屋;忌用有刃的东西指人;忌背后说别人坏话。
鄂伦春族禁止晚辈直呼老人的名字;出猎前不许将去向告知他人;不许在山谷、绝壁和岩洞外大声喧哗;任何人不得往火堆上倒水,也不许用刀或木棍拨火。
回族忌食猪、狗、马、骡的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或自死的畜禽,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馕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半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忌讳背后诽谤和议论别人的短处。
东乡族忌食猪、狗、马、骡、驴肉及一切自死动物;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禁忌递烟敬酒。
土族忌吃圆蹄牲畜(马、畜、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发展;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
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
西炕不许随便坐人。
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等。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
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
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
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
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
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
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
这种发式曾在清代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传统节日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
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则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满族礼节 满族有着怎样的尊卑等级关系

满族礼节满族有着怎样的尊卑等级关系>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
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
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
侄儿媳妇不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
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沈阳一般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
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
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
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
“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
“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
“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
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
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
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
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
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
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
长者了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媳妇对公婆更是恭敬,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和洗脚水。
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
在公婆面前不许穿短衣服,不许大声责骂孩子。
满族不吃什么肉

满族不吃什么肉2篇满族不吃什么肉(一)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
在满族的饮食习惯中,有一些肉类是他们不吃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满族不吃的两种肉类。
第一种是狗肉。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狗肉是一种很常见的食物。
然而,在满族传统中,不吃狗肉被视为一种禁忌。
满族人认为狗是忠诚和友好的动物,对于他们来说,杀害狗只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因此,满族人普遍不会食用狗肉。
第二种是马肉。
马肉在一些地方被视为一种珍贵的食物,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然而,在满族的传统中,马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朋友。
满族人认为马是一种宝贵的动物,不能将其作为食物。
因此,满族人一般不吃马肉。
虽然满族不吃狗肉和马肉,但他们有许多其他美味的肉类选择。
例如,猪肉、牛肉、羊肉和鸡肉在满族的饮食中是非常常见的。
满族人还喜欢各种野味,如鹿肉和野兔肉。
这些肉类在满族的传统饮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满族在传统上不吃狗肉和马肉。
这是因为满族人将狗视为忠诚友好的动物,马则被视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朋友。
虽然满族遵守这些禁忌,但他们仍有许多其他美味的肉类可以选择。
满族不吃什么肉(二)上一篇有提到满族不吃狗肉和马肉,本篇将继续为大家介绍满族不吃的另外两种肉类。
第三种是猫肉。
与狗肉类似,满族人也不吃猫肉。
满族传统中,猫是被视为灵巧和聪明的动物,令人喜欢。
因此,满族人认为吃猫肉是不尊重和残忍的行为,这是为什么他们普遍不会食用猫肉的原因之一。
第四种是猴肉。
在满族饮食中,猱(猴)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具有特殊的地位。
满族人相信猴肉具有某种不幸的灵性,会带来不好的运气。
因此,他们不会食用猴肉。
虽然满族不吃狗肉、马肉、猫肉和猴肉,但他们仍然有许多其他肉类的选择。
例如,猪肉、牛肉、羊肉和鸡肉在满族饮食中是广泛消费的。
满族人还喜欢各种野生动物的肉类,如鹿肉和野兔肉。
满族的传统饮食中的这些肉类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美味。
总而言之,满族传统上不吃狗肉、马肉、猫肉和猴肉。
满族礼仪习俗

满族礼仪习俗篇一:满族礼仪忌讳礼仪忌讳:满族尊老敬上,居家对父母三天请一小安,五天请一大安。
满族人忌害乌鸦、喜鹊、狗,有并于崇鸦、鹊、狗的习俗。
不准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
服孝中男子不剃发,女不簪花,三年内不穿红。
室内禁忌: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
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
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
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0.禁杀狗满族禁杀狗、吃狗肉、服狗皮。
明末以来满族人有不食狗肉之俗。
民间相传努尔哈赤被明兵追杀,昏睡在荒草甸里,追兵放起火来,跟随他的大黄狗沾水灭火救了罕王,最后却累死了。
为报答大黄狗“救驾之恩”,满族从此不吃狗肉不穿狗皮缝制的衣服。
实际上,满族敬犬习俗是在长期狩猎生活中形成的。
狗在满族的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狗可以看家、狩猎、拉纤、拉爬犁、侦察、传递情报等。
禁捕食鸦鹊满族认为鸦、鹊为吉祥之鸟,当为原始图腾崇拜之遗,也出于“神鹊救主”之意。
民间相传老罕王努尔哈赤被明兵追杀,躲在树洞中,一群鸦鹊飞来,掩护罕王脱险,所以满族不伤害鸦鹊,并且忌食鸦鹊。
禁坐西炕满族卧室布局特点是环室三面筑火炕,其西炕窄,下通烟道,炕口一般不摆设杂物,因为西炕壁上供奉着神圣的祖宗板。
祖宗板上放有神匣,神匣内有祭神的神器或神木,故而忌坐西炕。
祭祀中的禁忌满族家祭中的禁忌有:不许怀孕者、衣狗皮者、疯癫者、僧丐、衣孝者入祭,祭祀吃剩的骨头和肉必须送到高岗上,或撒到江河中。
满族院内的索伦杆不得污秽,不许在神杆下拴马和喂家禽。
祭祀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能食肉动荤,不能参加吊丧等等。
满族礼仪忌讳

礼仪忌讳:满族尊老敬上,居家对父母三天请一小安,五天请一大安。
满族人忌害乌鸦、喜鹊、狗,有并于崇鸦、鹊、狗的习俗。
不准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
服孝中男子不剃发,女不簪花,三年内不穿红。
室内禁忌: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
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
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
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0.禁杀狗满族禁杀狗、吃狗肉、服狗皮。
明末以来满族人有不食狗肉之俗。
民间相传努尔哈赤被明兵追杀,昏睡在荒草甸里,追兵放起火来,跟随他的大黄狗沾水灭火救了罕王,最后却累死了。
为报答大黄狗“救驾之恩”,满族从此不吃狗肉不穿狗皮缝制的衣服。
实际上,满族敬犬习俗是在长期狩猎生活中形成的。
狗在满族的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狗可以看家、狩猎、拉纤、拉爬犁、侦察、传递情报等。
禁捕食鸦鹊满族认为鸦、鹊为吉祥之鸟,当为原始图腾崇拜之遗,也出于“神鹊救主”之意。
民间相传老罕王努尔哈赤被明兵追杀,躲在树洞中,一群鸦鹊飞来,掩护罕王脱险,所以满族不伤害鸦鹊,并且忌食鸦鹊。
禁坐西炕满族卧室布局特点是环室三面筑火炕,其西炕窄,下通烟道,炕口一般不摆设杂物,因为西炕壁上供奉着神圣的祖宗板。
祖宗板上放有神匣,神匣内有祭神的神器或神木,故而忌坐西炕。
祭祀中的禁忌满族家祭中的禁忌有:不许怀孕者、衣狗皮者、疯癫者、僧丐、衣孝者入祭,祭祀吃剩的骨头和肉必须送到高岗上,或撒到江河中。
满族院内的索伦杆不得污秽,不许在神杆下拴马和喂家禽。
祭祀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能食肉动荤,不能参加吊丧等等。
此外祭祀之日还有十二禁忌:意不诚笃、仪度错乱、器物不洁、生气口角、衣冠不整、闲谈外事、喜笑无度、长幼无序、投犬顿器、刀勺声响、内祭未毕不洁出屋、外祭未毕不洁入屋。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我国少数民族中满足也是为数众多的民族,但是你知道满足这个少数民族中有传统的风俗能这么吸引人们吗?不妨随大师一起了解下吧。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1、服饰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饰一样了。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
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
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
绣有精致图案。
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2、饮食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
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宗教和禁忌1、禁忌满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墙上有神龛,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准放空盘和空簸箕,因为祭祀时方盘装肉、簸箕装黄米面和炒黄豆面,空放是对神大不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习俗中的禁忌
>
满族习俗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
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
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
西炕不许随便坐人。
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
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
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
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
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
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
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
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
路。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
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
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
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
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
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