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满族——青龙河见证满族的“龙文化”

合集下载

青龙县满族来源初考

青龙县满族来源初考
《山 海 关 杂 咏 》

曾给 居 住 在 这 里 的 旗 人 带 来 相 对 优 裕 的 生 活

清 代 临榆 县 知 县 肖德
,

,
:
一百 里外 是干沟
其 文是
,
:

正 蓝 旗满 洲 五
廷 所
,
世袭 一 等 男 爵
兼 优异 世 管 佐 领 事
系 太 宗 文 皇 帝 位 下 固 伦公 主后 裔
之子 德
,
为谕 永 平 府 属 迁 安 县 之 冷 口 外 草 碾庄 头 事 缘
,
,
:
自 国 初顺 治 年 间
,

蒙 世 祖 章 皇 帝恩 赏
,
公主 祭 田
地 亩 座 落 在 永平 府属迁 安 县 之 冷 口 外 草碾 等地 方
不准拖
,
倘不 遵 谕 决 不姑 宽

,
革除 另 派

自谕 之 后 西至山

,
各 佃 亦 遵 照 限 期交 租

勿 许延 抗
,
如敢 故 违

即行 惩
,

所 有 应 收租 之 房 间 地 亩
树株
,
统 归 庄头 管 理
,
并将 四 至 段 落 开 明
:
东至 公

瓦 圈沟

山 嘴子
,
亮 子沟
,
,
南 至 南 山 前 边 小 河内
青 龙 县 满 族 来 源 初考
刘玉 宗
青 龙 县 位于 渤海 之 北
,


,
燕 山之 南

,

满族传统文化介绍

满族传统文化介绍

满族传统文化介绍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满族传统文化的介绍:
1.服饰文化:满族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男子常常穿着长袍、短衫、百褶裤等,头戴鸭舌帽、披着貂皮斗篷;女子则穿着锦衣、锦裙、长袍等,头戴花环、花帽或蝴蝶披风。

2.食品文化:满族以猎食为主,喜欢吃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肉类食品,同时还有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如制作伊犁烤肉、铁板烧鱼等。

3.藏龙卧虎文化:满族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将领和政治家,如徐栾、岳飞等,因此被认为是藏龙卧虎之地。

4.住房文化:满族传统的住宅是“三合院”,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前院一般是门面,中院是供人活动的空间,后院是私人空间。

5.艺术文化:满族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民间戏曲“满剧”、舞蹈“旗袍舞”、乐器“二胡”等。

总的来说,满族传统文化充满独特性和魅力,深受人们喜爱和传承。

满族传统文化

满族传统文化

满族传统文化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下为满族传统文化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满族的传统服饰:满族传统服饰以“五色缤纷”为特点,代表了满族人的身份和身份地位。

男性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西装,蓝色短衫,头巾和麻鞋。

女性的传统服饰则包括弯月纹婚服,十二角锦袍,锦裙和头饰等。

2. 满族的传统歌舞:满族传统歌舞形态多样,包括了锦葫芦,马头琴,堆龙舞,女儿红等。

这些歌舞形式都有着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带给人们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3. 满族的传统食品:满族传统食品丰富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锅巴菜、鸭子、酱肉和五味子酒。

这些传统食品有着独特的滋味和制作工艺,代表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

4. 满族的传统建筑:满族传统建筑主要为宫殿、展览馆、园林和城镇等建筑。

这些建筑物大多以黄色、红色、绿色为主色调,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展现了满族人民的建筑文化和历史传承。

5. 满族的传统节日: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农历新年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活动,代表了满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国家历史。

满族文化解读

满族文化解读

满族文化解读
满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建立者。

满族文化深受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满族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达慕”大会,这是一个集体育竞技、文艺表演、商品交易于一体的盛会。

满族还会庆祝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但在庆祝方式上保留了一些满族特色。

例如,春节期间,满族人会进行祭祖、贴对联、放鞭炮等活动,同时还会跳满族舞蹈、演唱满族歌曲。

二、民间传说
满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满族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如《 满洲源流考》中记载的关于满族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传奇故事。

这些传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满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满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满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口袋房”,既适应了东北的气候特点,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满族的主食以面食和稻米为主,喜欢吃腌制和烧烤的食物,如酸菜、猪肉炖粉条等。

在服饰方面,满族的传统服装以袍褂为主,男女皆可穿着,颜色鲜艳,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四、宗教信仰
满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和祖先神。

满族人的宗教活动通常由萨满主持,包括祭祀、占卜、治病等。

此外,满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皇室贵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总的来说,满族文化是一种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既有独特性,也有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满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满族的民间故事

关于满族的民间故事

关于满族的民间故事满族民间故事生成于满族由“渔猎”转向“农耕”,并且与汉族文化密切接触、融合,逐渐形成满汉杂糅的文化特征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那你知道关于满族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关于满族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满族的民间故事篇【1】很久很久以前,在长白山的支脉凤凰山的脚下,住着一户赫姓人家。

老两口带着四个儿子生活。

终日日出而做,日落而归,辛勤劳动。

生活过得不算富裕,但也不算很穷。

四个儿子也很孝顺勤劳。

但是他们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总是不满足自己的生活现状。

当他们看见那些经常去长白山挖棒槌的邻居,满载而归,即而过上了好日子显得非常的羡慕,总是蠢蠢欲动,似乎也想尝试一下这样的生活。

也私下里不止一次的讨论过。

然尔,看到父母年老的身体和家中的田地,也无可奈何。

但是,最终有一天,他们看着这块因天灾而颗粒无收的土地,终于和父母摊牌了。

“我们也要去长白山挖棒槌!”哥四个一起站到父母的面前。

其实,父母早就知道儿子们的心事,只是没有点破。

“去挖棒槌可以,但是你们知道哪里有?怎么挖?怎么保存吗?”老父亲提出问题。

“如果遇到虎狼,怎么防身?”“那里山高路险,一旦走失,你们怎么找回家来?”母亲含泪低声问到。

父母的问话,让四个小伙子冷静了不少。

便不再与父母争执。

在大哥的带领下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开始商量对策。

第二天,哥几个开始分别行动。

大哥去找曾经进过山的邻居请教各种技术,老二,去张罗进山的马匹衣物,老三去打制防身用的刀叉剑戟。

老四则准备挖棒槌的工具。

三天过后,哥儿四个经过了精心准备,又站到了父母的面前,要求去长白山挖棒槌。

当父母重新提出那些问题,哥儿几个都有了从容的办法;接着他们又让父母看了他们准备的一切包括马匹、粮食。

器械和冬夏衣物。

最后,哥四个齐刷刷跪倒在父母的面前,说只有一事不能解决,请父母决断。

“兄弟四人,深感父母养育之恩,决定留下两人侍候二老,另两人进山劳作,但是自己又不好表白,敬请二老断定。

青龙满族的风土人情

青龙满族的风土人情

青龙满族的风土人情满族入关以来,开始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历经三百多年的演变,许多习俗已趋于一致,以致有些人已分不清哪些风俗习惯是满族的,哪些是汉族的,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满族汉化了”。

我们说从民国至今也只不过百年,就是再向前推几十年,满族特点也不会消失的如此之快。

事实也是如此,经详细考察,目前在青龙满族自治县,许多满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仍然保持着,这些民族特点不但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吃、穿、住、行、礼仪,以及婚、丧、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并世代传承。

在饮食方面,满族人喜欢吃粘食。

除了人们常吃的凉糕、炸糕、切糕外,在青龙县东部一些乡村,还保持着入冬淘黄米做粘馍馍的习惯。

这时候做的粘馍馍,大小与鸡蛋相差无几,多为白豆馇馅。

做时多个家庭女眷互相帮忙,蒸熟后冻上,一次装几大缸封好,放在冷房屋内随吃可取。

青龙满族人至今还习惯吃“白菜叶馍馍”、“苏叶馍馍”、“豆角叶馍馍”。

喜欢吃粘米面做的“桲落叶饼”、“椴树叶饼”。

用这些菜叶、树叶垫底或当皮儿,一是不沾平底,二是馍馍蒸出来后吃时带有绿叶的青香。

除此,满族人还经常吃窝窝头、粘米饭等等。

在满族喜欢吃的副食品方面,品种多样,风味独特。

在青龙县,秋后用白菜腌酸菜。

几乎家家如此。

这酸菜就是满族人主要的素食菜类之一。

酸菜,满语称:“布缩结”。

居住东北地区的满族,由于气候寒冷,一年四季有近半年的时间没有新鲜蔬菜,因此,酸菜就成了主要菜食。

满族喜欢肉食,肉食中以猪肉为大宗。

至今青龙县农村满族家庭也喜欢养猪,逢年节杀猪,并宴请宾客。

在服饰方面,主要是旗袍,满语称“衣介”。

是满族最具代表性的服装之一。

在清代,满州、蒙古、汉军八旗男女都喜欢穿旗袍,旗袍的样式以“箭袖、盘领、开衩”为多,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箭袖袍(马蹄袖)是金代女真时开始出现的,那个时候的男式袍就是“窄袖、盘领”,其长至小腿。

而女士则多穿黑紫色围裙,上身喜欢穿“团衫”。

清代沿袭女真服制,因衣袍多为旗人穿用,所以定名为“旗袍”。

青龙满族自治县,红色文化革命传统作文三百字

青龙满族自治县,红色文化革命传统作文三百字

青龙满族自治县,红色文化革命传统作文三百字青龙满族自治县,红色文化革命传统作文三百字。

这里地处长白山余脉,群山起伏,森林茂密,气候宜人。

清朝时曾被封为“皇家围场”,故又称皇家猎苑。

二十世纪初,这里成为东北民众反日斗争中心之一,这里是共产党人最早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时也留下了抗联将士不朽的战绩。

1934年秋,中共南满省委派李红光等同志到青龙工作。

从此,共产党和革命武装与当地人民结下了血肉般的深情。

他们广泛发动农民,成立互济会、妇女会,建立了秘密交通站,利用一切可能条件进行抗日宣传。

在一次掩护群众转移时,由于叛徒告密,被日本鬼子包围。

李红光等7名同志壮烈牺牲。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像一棵树上的叶子,只有依靠它才能生存;一个民族的精神,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只有依靠它才能挺拔。

而那些无数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抗联将士们,正是这样的叶子和主干!每一片叶子都经历过风吹雨打,但却永远保持着自己的绿色,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仍然坚守着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且不断向外扩张……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动了吧?我认为:一个民族需要一种信仰去支撑,而这种信仰必须源于对祖先的敬畏,而这种敬畏必须植根于历史的土壤,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升华。

因此,对于今天的我们,我们应该怀揣梦想,充分挖掘民族精神,努力创造辉煌。

以革命烈士为代表的抗联将士们在青龙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如“王德泰抗日游击队”“八路军第四野战医院”等。

解放后,为了缅怀革命先辈,弘扬革命精神,把青龙建设得更加美好,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前往青龙烈士陵园扫墓。

沿途走来,听导游介绍着革命先烈们的事迹,看着周围的参天古木,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长期以来,英雄们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做新时代的小主人。

我们要以李红光等烈士为榜样,勤奋学习,锻炼身体,团结友爱,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相信,在这片热土上,我们定会茁壮成长!。

满族风俗文化特色概括

满族风俗文化特色概括

满族风俗文化特色概括
满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风俗文化特色在中国的多元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概括满族风俗文化的几个主要特色,包括语言文字、姓氏、骑射、服饰和饮食等方面。

1.语言文字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分为巴雅拉、乌苏里江、黑吉辽三个方言。

满族有自己的文字,早期为满文(又称为蝌蚪文),现已通用汉字。

2.姓氏
满族的姓氏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传统的满族姓氏多源于地名或以地为姓,例如“那拉”、“富察”、“赫舍里”等。

此外,满族也有一些共同的姓氏,如“爱新觉罗”、“瓜尔佳”、“钮祜禄”等。

3.骑射
骑射是满族的传统技能之一,也是其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的骑射文化可以追溯到女真时期,他们擅长骑马射箭,将弓箭视为必备武器。

满族人喜爱狩猎,这既是生存需要,也是一种娱乐活动。

4.服饰
满族的服饰也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早期满族服饰以长袍为主,长袍一般过膝,袖口宽松,穿着时束腰带。

男子通常戴小帽,妇女则戴包头巾。

满族服饰的色彩以红、蓝、白为主,图案多以龙、凤、鸟、鹿等吉祥物为主。

5.饮食
满族的饮食文化也具有特色。

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如粘糕、年糕等。

此外,满族人也喜欢吃火锅,这是满族人的一种传统饮食方式。

火锅是一种将肉片、蔬菜、豆腐等食材放入锅中煮食的烹饪方式,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

总的来说,满族风俗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文字、姓氏、骑射、服饰和饮食等方面。

这些特色既反映了满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体现了满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文化进校园]
话说满族——青龙河见证满族的“龙文化”
隔河头小学王金秘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加敬佩、欣赏、珍惜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增强崇尚知识、热爱家乡、传承文明、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活动,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课前师生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2、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变化,懂得地名蕴含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地名的变化与历史、人们的风俗习惯,姓氏异同等。

2、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会整理信息,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家乡地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青龙的历史渊源以及对龙图腾的膜拜
宽城满族自治县自大字沟以东属于青龙河水系,青
龙河是滦河的较大支流。

在宽城境内,源于都山经大字
沟流出的叫都阴河,是宽城境内青龙河的主源。

在苇子
沟有北边流来的小彭河汇入,在汤道河有先有南面源于
都山从冰沟方向流来的冰沟河汇入,又有北面李家窝铺
方向流来的连阴栈河汇入。

这样宽城境内的青龙河水的
确不小了。

在大石柱子乡境入与源于平泉县台头山乡曹
家梁子村、流经辽宁省凌源市的青龙河主源相汇。

然后
流经青龙满族自治县、卢龙县,由卢龙县境内入滦河。

其中的青龙和宽城是满族自治县。

该河干流总长246公里,,流域总面积6340平方公
里。

青龙河虽然在全国不是一条很知名的河流,但它也沉积了厚重的
流域文化和灿烂的历史文化。

《史记》中记载的:“天命玄鸟,降
而生商。

”的故事就是发生在青龙河,是青龙河孕育了商族和成就了商汤大业。

青龙河流域发现殷商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多处;这里的辽金历史
文化更加厚重,出土的辽金时期的文物最多;明代,
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戎边,打败了在青龙河流域的蒙古
人,并下令,长城以北200华里为中立地区,不许有
人居住,使这里荒芜300余年,山青水美的青龙河流
域成了“野水无人渡,山花寂寞红”的人迹罕至的境
地,成了野兽山禽的生存乐园;到了清代,朝廷为了
减轻京城的经济压力,康熙敕谕:以奖励军功、赏赐
皇亲、分丁拨户等形式令部分旗人(满族人)到长城古北口、喜峰口、
冷口等口外的无主荒地进行“跑马占圈”,垦荒定居。

因为满族人的发
祥地亦是“龙”文化的起源地,满族人把“龙”作为图腾,对“龙”崇
拜有加,随着满族镶白、正蓝、镶黄、正白、镶蓝等八旗的“云龙”旗帜的猎猎出关,把满族龙文化也带到了青龙河流域。

青龙河的原名不叫青龙河,在很早以前,因该河的水相对较黑,在商朝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称为“玄丘水”;在北魏时简称“玄水,”郦道元《水经注》载:“玄水出肥如东北玄溪”;此后还曾更名为“漆水、乌镇河”。

直到满族人出关“圈地”后,将该河更名为青龙河,沿用至今,县名也以此河命名。

不知满族人的祖先对龙的崇拜有先知先觉?还是神龙有灵?现建于青龙河上的省级重点水利工程——桃林口水库的航拍图,水面回环曲折,随山而形,宛如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头、角、身、爪、尾齐全,可谓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青龙河名不虚传矣!在青龙河流域,带有“龙”字的地名也非常有趣,如龙头、龙尾、大龙腰、龙爪沟,几乎龙的全身都有了;龙山、龙潭、卧龙池等全是龙的足迹;龙王庙、双龙寺则告诉人们,“龙”在满族之乡尽享受着人间香火和顶礼膜拜。

青龙河流域的满族人仍然保留着二月二龙抬头等相关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因为寒冷的冬天就要过去,和煦的春天就要到来,天气渐渐转暖,春的讯息开始传递,人们的心情也格外地好,起床也往日早,准备一些节令饭食,以示庆贺,做春饼、烙煎饼,气氛相当的热闹。

这天你也会看到,家家户户的女人们都带着梳子到户外梳洗打扮,因为这天是“龙抬头”的日子,传说在屋子里梳头怕碰着龙头。

同时,这天的早晨也不让照镜子,说是怕镜子里出现龙的影子把人吓着。

二月二这天,男人一般都要理发,叫
做“剃龙头”,寓意这家男人要“成龙”,年内将会事业有
成。

满族人对龙的崇拜也不是盲目的,也有善恶之分,对
好龙十分崇敬,对恶龙则非常憎恶。

在过去的农村,每当天
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之时,大人们就断定这不是一场好雨。

果然一阵狂风过后,“噼哩啪啦”的冰雹就铺天盖地的砸了
下来,这时,各家各户都把菜刀“噼哩啪啦”地扔到屋外。

这一习俗缘自青龙、宽城一带的传说。

传说青龙(现在的宽城汤道河一带在1963年宽城建县以前就隶属于青龙县)朱杖子乡老李洞村《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传说这个山村的一李姓人家的一个姑娘到河边去洗衣服,从上游漂来一个象鸟蛋大小,通体透明,里面好象有隐约红色图案,好看极了,姑娘收拾洗完的衣服准备回家,她就把这东西含在了嘴里,回到村里刚要开口说话,那东西顺着喉咙滚到肚子里去了,误吞后,姑娘就有了身孕,十月过后就生下了一个怪物,象蛇,可头上却有角,身上有鳞片。

姑娘的母亲见了拿起菜刀就向怪物砍去,可是没砍到要命处,只是把尾巴砍掉了,怪物一阵风似地逃跑了,钻进村外一座山的一个山洞里。

其实,姑娘生下的是一条乌龙,也是孽龙,它专行“狂风冰雹”。

每当它兴风作浪时,人们就扔出菜刀吓唬它,由此,下冰雹往外扔菜刀的
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青龙河流域内关于“龙”故事传说较多,也都很精
彩,《青龙河的传说》、《冬哥变龙的故事》、《龙哥和云
妹》、《累死龙王笑死龟》等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感人,
代代口口相传,经久不衰,给满族的“龙文化”增添了浓烈
的醇厚感。

二、满族人过去满族不吃狗肉的来历
过去满族人不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铺狗皮褥子。

外人进家门禁止戴狗皮帽子。

这些禁忌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狗救驾”的传说,二是狗在满族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关于狗救驾的传说大致意思是:相传有一次努尔哈赤被明朝总兵李成梁追赶,追兵眼看就要逼近,努尔哈赤急忙躲藏在附近的一处芦苇荡里。

当李成梁带兵追至跟前时,一看这漫地芦苇如何去找?就心生一计,下令士兵放火点燃芦苇荡。

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李成梁想努尔哈赤必死无疑,就放心的撤回士兵。

其实努尔哈赤并没有被烧死,正当火要烧到跟前时,突然一只大黄狗满身沾水将火滚灭,救了努尔哈赤。

为了感谢黄狗救驾,所以满族人才有如此禁忌。

除了传说之外,其实满族作为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狗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了深厚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