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满族的风土人情
话说满族——青龙河见证满族的“龙文化”

[乡土文化进校园]话说满族——青龙河见证满族的“龙文化”隔河头小学王金秘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加敬佩、欣赏、珍惜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增强崇尚知识、热爱家乡、传承文明、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活动,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课前师生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2、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变化,懂得地名蕴含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地名的变化与历史、人们的风俗习惯,姓氏异同等。
2、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会整理信息,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家乡地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青龙的历史渊源以及对龙图腾的膜拜宽城满族自治县自大字沟以东属于青龙河水系,青龙河是滦河的较大支流。
在宽城境内,源于都山经大字沟流出的叫都阴河,是宽城境内青龙河的主源。
在苇子沟有北边流来的小彭河汇入,在汤道河有先有南面源于都山从冰沟方向流来的冰沟河汇入,又有北面李家窝铺方向流来的连阴栈河汇入。
这样宽城境内的青龙河水的确不小了。
在大石柱子乡境入与源于平泉县台头山乡曹家梁子村、流经辽宁省凌源市的青龙河主源相汇。
然后流经青龙满族自治县、卢龙县,由卢龙县境内入滦河。
其中的青龙和宽城是满族自治县。
该河干流总长246公里,,流域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青龙河虽然在全国不是一条很知名的河流,但它也沉积了厚重的流域文化和灿烂的历史文化。
《史记》中记载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的故事就是发生在青龙河,是青龙河孕育了商族和成就了商汤大业。
青龙河流域发现殷商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多处;这里的辽金历史文化更加厚重,出土的辽金时期的文物最多;明代,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戎边,打败了在青龙河流域的蒙古人,并下令,长城以北200华里为中立地区,不许有人居住,使这里荒芜300余年,山青水美的青龙河流域成了“野水无人渡,山花寂寞红”的人迹罕至的境地,成了野兽山禽的生存乐园;到了清代,朝廷为了减轻京城的经济压力,康熙敕谕:以奖励军功、赏赐皇亲、分丁拨户等形式令部分旗人(满族人)到长城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等口外的无主荒地进行“跑马占圈”,垦荒定居。
青龙县满族来源初考

。
曾给 居 住 在 这 里 的 旗 人 带 来 相 对 优 裕 的 生 活
“
清 代 临榆 县 知 县 肖德
,
云
,
:
一百 里外 是干沟
其 文是
,
:
“
正 蓝 旗满 洲 五
廷 所
,
世袭 一 等 男 爵
兼 优异 世 管 佐 领 事
系 太 宗 文 皇 帝 位 下 固 伦公 主后 裔
之子 德
,
为谕 永 平 府 属 迁 安 县 之 冷 口 外 草 碾庄 头 事 缘
,
,
:
自 国 初顺 治 年 间
,
、
蒙 世 祖 章 皇 帝恩 赏
,
公主 祭 田
地 亩 座 落 在 永平 府属迁 安 县 之 冷 口 外 草碾 等地 方
不准拖
,
倘不 遵 谕 决 不姑 宽
、
,
革除 另 派
、
自谕 之 后 西至山
。
,
各 佃 亦 遵 照 限 期交 租
、
勿 许延 抗
,
如敢 故 违
、
即行 惩
,
。
所 有 应 收租 之 房 间 地 亩
树株
,
统 归 庄头 管 理
,
并将 四 至 段 落 开 明
:
东至 公
、
瓦 圈沟
。
山 嘴子
,
亮 子沟
,
,
南 至 南 山 前 边 小 河内
青 龙 县 满 族 来 源 初考
刘玉 宗
青 龙 县 位于 渤海 之 北
,
金
鑫
,
燕 山之 南
。
,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 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 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二)“报丧”:死者停放完毕,即发“口报条”向亲友“报丧”。
用白纸条写清地址、人称、死亡年月日时和“接三”(表示丧事大典开始)日期。
亲友接条后即于当日和“接三”前前往吊唁。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那么,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介绍满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丰富而复杂,极富民族文化特色。
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
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
一般一个穆昆只有一个哈拉,但也有数个穆昆属于同一哈拉的情况。
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我国各民族的姓氏中,仅次于汉族。
与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满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但就后来的发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为氏和以部族为氏两种。
女真人往往一个穆昆聚居一处,宋元以后,又深受蒙古族的影响,所以称名而不称姓。
清入关后,民族关系不断发展,汉军旗人多有用满族称名不称姓的方式命名的,而满洲旗人深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很多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纽呼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
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
对于这种情形,清统治者十分不满,乾隆以后,清政府多次严令禁止,但并没多大效果。
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满族及其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精于骑射是他们的特技,也在他们的习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满族育儿所用的摇车,直到今天,很多农村仍然沿用。
儿童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着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
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
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之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
满族简介风俗

满族简介风俗满族可是一个超有魅力的民族呢!满族在咱们中国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满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他们在东北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说到满族的风俗呀,那可太有趣了。
在服饰方面,满族的旗袍那可是相当有名。
满族的旗袍特别漂亮,它的剪裁很精致,能够很好地展现女性的身材曲线。
而且旗袍上常常会有各种精美的刺绣,像是花朵呀、吉祥图案之类的,穿上它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人儿一样。
满族男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他们穿的长袍马褂,透着一种潇洒和干练。
满族的饮食也别具风味。
满族人特别喜欢吃面食,像饽饽就有很多种类。
萨其马可是大家都熟知的满族传统糕点啦,香甜可口,咬一口满是幸福的味道。
还有粘豆包,软软糯糯的,蘸着白糖吃,那滋味简直绝了。
满族人也爱吃肉,他们的白肉血肠那可是一道特色菜,虽然看起来有点“重口味”,但尝过的人都会被它独特的味道所吸引。
满族的居住也有自己的讲究。
传统的满族民居是口袋房,万字炕。
口袋房的形状就像一个口袋一样,房门开在一侧,这种房子的设计很实用。
万字炕呢,它的炕面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一个“万”字。
炕在满族人家中可不仅仅是睡觉的地方,还是一家人吃饭、聊天、休闲的场所。
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其乐融融的,特别温馨。
在节日方面,满族也有很多独特的节日。
就说颁金节吧,这可是满族的族庆日。
在这一天,满族人会穿上传统的服饰,欢聚一堂,大家一起品尝美食,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自己民族的节日。
还有添仓节,这是满族人祈求丰收的节日,大家会在这一天祭祀仓神,希望新的一年里粮食满仓。
满族的婚俗也很有意思。
在结婚的时候,新娘要坐花轿,新郎要骑着马去迎接新娘。
而且在婚礼上还有很多传统的仪式,像跨火盆啦,寓意着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还有拜天地、拜祖宗等仪式,这些仪式都体现了满族人对家族和传统的尊重。
满族的文化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
满族的剪纸艺术特别厉害,满族人用剪刀和纸就能剪出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图案,有动物、人物、花卉等等。
还有满族的八角鼓,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乐器,满族人用它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在一些节日或者聚会的时候,八角鼓的声音就会飘荡在空中,让大家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之中。
青龙满族剪纸工艺品开发探析

青龙满族剪纸工艺品开发探析青龙满族自治县的满族文化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且缺少支柱型第三产业。
满族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手工技艺、图案等蕴含着丰富的满族传统文化,又可以结合旅游业成为有特色的旅游工艺品。
本文以青龙满族剪纸为出发点,探讨其与旅游业的结合以及开发和利用,进而达到发展青龙县的县域经济和传承满族文化的目的。
标签:青龙满族剪纸工艺品开发青龙满族自治县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坐落于燕山山脉东侧,县域面积约为3510平方千米。
据2009年统计,全县人口约54万,县内满族人口为387732人,占总人口数量的72.03%。
青龙满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康熙九年(1670),清朝廷为解决入关的满洲旗人生计和定居地问题,便开始在京畿地区附近的青龙区域进行跑马占圈,安排人口居住。
之后又因军功赏赐、皇亲封地、驻军屯田、分丁拔户等逐步令此地满族人口规模扩大。
根据《中国民族年鉴2011》所提供的数据来看,2010年,青龙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6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3万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6.85亿元、35.38亿元和25.39亿元。
一、青龙满族剪纸概况(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化历史上的青龙县是满族人的新领地,驻扎于此的满人也沿袭着一定的满族习俗作为日常生活的规范,但随着清政权的解体、民国的排满政策和“文化大革命”的接踵而来,原有的朝廷对“关外”满族“龙兴之地”保护政策无效了,青龙县的满族纷纷强改旧俗,甚至抛弃民族身份以求自保,满族文化更是荡然无存。
改革开放之后,新的文化在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被带入此地,并成为新的地域文化。
在此过程中,满族文化经历了变异与衰退,最后几乎消失不见,这是它原本的功能已被替代。
但一个文化失去了某种功能,不意味着将被永远的抛弃,如果在某一时间产生了新的功能,那么它将重返历史舞台。
青龙满族剪纸正是承载着满族传统文化、迎接着新时代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者。
(二)青龙满族剪纸的特点1.历史悠久的“非纸剪纸”满族剪纸的传统早已有之,在纸张的制作方面,女真人就地取材,发明了自己的纸张,也颇具特色。
以特色休闲游促进少数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论文

以特色休闲游促进少数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摘要休闲旅游重在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少数民族山区发展特色休闲旅游的优势便在此。
本文以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分析少数民族山区发展特色休闲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探索打造品牌休闲游的可行路径,以促进少数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
关键字青龙满族自治县特色休闲旅游新农村一、青龙满族自治县发展特色休闲旅游的现状(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青龙满族自治县地处燕山东麓古长城北侧,占地面积3309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61%,位居河北省第二曾荣获“亚洲金旅奖·最具发展潜力旅游县”称号。
目前其主导的旅游项目为清代“口外八景”的“冷口温泉”、“大象飞瀑”、祖山、都山观光等,其中祖山、黄金溶洞分别为国家4a级和3a级景区,南山生态观光园被列入市级首批旅游参观点。
(二)享誉海外的山区特产青龙板栗是“京东板栗”的代表产品,在日本单独注册商标为“青龙甘栗”;“龙富”牌红富士苹果在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所产”燕山黄芪”、”金丝黄芩”、”木头凳枸杞”等畅销东南亚各地。
(三)底蕴浓厚的满族风情青龙满族自治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有以满族为主的回、藏、壮、朝鲜等11个民族。
已有300多年历史的青龙满族寸子秧歌、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和皮影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著作《青龙满族》、《走进满族青龙》等都详细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独具满族风格的建筑的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文化广场等给广大群众提供了展示、弘扬满乡风情的平台。
(四)有待深度挖掘的地域文化2010年7月,青龙满族自治县成立了金代烧锅历史文化研究会和中国奚族文化研究中心,其中金代烧锅酒的出土把中国蒸馏造酒的历史提前了一个朝代,相信这两大发现对丰富当地地域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阻碍发展特色休闲旅游的瓶颈(一)地理位置优越,但通行不便便利的交通一直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
青龙满族自治县山多地少,群山环绕的地形使此地的道路呈现“弯多、坡陡、路险”的特点,这无疑成为山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最大阻碍。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1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
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
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
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
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
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
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
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
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
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
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
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龙满族的风土人情
满族入关以来,开始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历经三百多年的演变,许多习俗已趋于一致,以致有些人已分不清哪些风俗习惯是满族的,哪些是汉族的,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满族汉化了”。
我们说从民国至今也只不过百年,就是再向前推几十年,满族特点也不会消失的如此之快。
事实也是如此,经详细考察,目前在青龙满族自治县,许多满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仍然保持着,这些民族特点不但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吃、穿、住、行、礼仪,以及婚、丧、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并世代传承。
在饮食方面,满族人喜欢吃粘食。
除了人们常吃的凉糕、炸糕、切糕外,在青龙县东部一些乡村,还保持着入冬淘黄米做粘馍馍的习惯。
这时候做的粘馍馍,大小与鸡蛋相差无几,多为白豆馇馅。
做时多个家庭女眷互相帮忙,蒸熟后冻上,一次装几大缸封好,放在冷房屋内随吃可取。
青龙满族人至今还习惯吃“白菜叶馍馍”、“苏叶馍馍”、“豆角叶馍馍”。
喜欢吃粘米面做的“桲落叶饼”、“椴树叶饼”。
用这些菜叶、树叶垫底或当皮儿,一是不沾平底,二是馍馍蒸出来后吃时带有绿叶的青香。
除此,满族人还经常吃窝窝头、粘米饭等等。
在满族喜欢吃的副食品方面,品种多样,风味独特。
在青龙县,秋后用白菜腌酸菜。
几乎家家如此。
这酸菜就是满族人主要的素食菜类之一。
酸菜,满语称:“布缩结”。
居住东北地区的满族,由于气候寒冷,一年四季有近半年的时间没有新鲜蔬菜,因此,酸菜就成了主要菜食。
满族喜欢肉食,肉食中以猪肉为大宗。
至今青龙县农村满族家庭也喜欢养猪,逢年节杀猪,并宴请宾客。
在服饰方面,主要是旗袍,满语称“衣介”。
是满族最具代表性的服装之一。
在清代,满州、蒙古、汉军八旗男女都喜欢穿旗袍,旗袍的样式以“箭袖、盘领、开衩”为多,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箭袖袍(马蹄袖)是金代女真时开始出现的,那个时候的男式袍就是“窄袖、盘领”,其长至小腿。
而女士则多穿黑紫色围裙,上身喜欢穿“团衫”。
清代沿袭女真服制,因衣袍多为旗人穿用,所以定名为“旗袍”。
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等曾先后厘定冠制,对男女穿旗袍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品位等级分明。
但一般旗袍的式样仍为“盘领、箭袖、四开衩、束腰”,以便于骑射。
所区别的是官员的旗袍佩以箭袖、披肩领和各种图案,名为朝服。
但民间百姓衣冠无明显级差,只有衣料质地之分。
到三、四十年代,满族旗袍箭袖变宽袖,又变窄袖,开衩变直筒。
后女性旗袍又变成无袖,紧身贴腰,以充分展示女性之美。
新中国成立以后,男性长袍逐渐被取缔,而女性旗袍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甚至成为国家重大庆典活动女性礼服。
女性旗鞋早已废弃,代替的是现代的高跟鞋,佩以改进的旗袍,更显出女性阿娜多姿。
“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
平日,同居的晚辈人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
长辈的教诲要洗耳恭听,不能顶撞。
与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
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
在屋中,要长辈先坐。
长辈说话,非得允许,不得插言。
长辈外出远行,要送出大门外,归来要迎至大门。
年轻人外出归来,要先向父母请安,然后再回到自己房里。
路途相遇,小辈须垂立路旁,让长辈先走。
吃饭时,要长辈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动筷子。
食毕,长者先放下筷子,晚辈才能够离席。
过去满族是“父子不同席”,现已改变。
媳妇对公、婆礼节最多,也最恭谨。
如每天要早起做饭,还要装烟、打洗漱用水、问安等。
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不能与公婆同席。
而未出嫁的姑娘则有特殊地位,“可就食于翁姑之侧”。
满族人非常“重客守信”。
满族人好宾客,信朋友,重感情。
入关后的满族仍沿此习。
家里来了宾客,必设炕桌,置酒款待。
宴客的菜肴均是双数,饮酒必以大盅,尽欢而止。
满族人守信用,答应朋友的事情,一定会千方百计去做。
山区里的满族人家,难得有客人来到,更为好客。
主人外出或下地干活,房门也不锁,路人或来客可随意入门、喝水、吃饭。
青龙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是祖山。
祖山位于秦皇岛市西北部,距秦皇岛市仅40公里,是一处以奇险的山景和明秀的水景为主体特色的山岳型自然风景名胜区。
祖山,山势跌宕,峰峦陡峻,因渤海以北、燕山以东诸峰都是由她的分支盘拨而成,故以“群山之祖”名之。
臧克家老先生以“画境诗天”言赞之,堪称精致;钱其琛副总理视察祖山后,欣然留下了“祖山老岭,山清水秀,石奇林密,气清云飞”的题辞。
景区内山势陡峻,溪水跌宕,可谓立峭岩作脊梁、注瀑布为血脉、披茂林作秀发,裁白云作霓裳,集雄奇妩媚于一体。
峰奇水异,洞幽石美,林丰草茂,历史渊源,是观光旅游、避暑度假、科普考察的绝好场所。
14汉本周运 201440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