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 道德与法治 下册 第三课 第1课时 公民基本权利 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公民权利 第1课时 公民基本权利 教案

第三课公民权利第1课时公民基本权利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了解这些基本权利的含义2.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意义3.逐步增强权利意识,进一步感受宪法与每个人的关系【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教学难点:人身自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互动: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刘斐,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大家想不想和她做朋友?别急,我们先看看刘斐的介绍。
一个女婴降临人间,父母给她起名叫刘斐。
小斐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她6岁上小学,12岁步入中学校园。
刘斐喜欢绘画,升入初中后,她的两幅作品被一家出版社采用。
刘斐品学兼优,获得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
高中毕业的暑假参加勤工俭学,获得1000元收入。
在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中,年满18周岁的刘斐给自己满意的代表候选人投下庄严的赞成票。
问题:请说说刘斐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提示:姓名权、被抚养权、受教育权、著作权、荣誉权、获得劳动收入权、选举权。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政治权利和自由(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活动一:投上宝贵的一票“我这次回家,主要是来参加村委班子的换届选举。
选好村委班子,是搞好村建设的关键。
我要珍惜这神圣的一票,选好村里当家人!”从外地打工回家的某村民杨某真诚地说。
为了这宝贵神圣的一票,在外打工人员有的按规定写委托书,委托他人代投,有的则借机回乡参加选举。
1.思考:(1)公民享有选举权应同时具备什么条件?(2)公民行使选举权有什么意义?提示:(1)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二)政治自由知识识记: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监督权活动二:探究监督权的行使(阅读教材第33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2.思考: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提示:罗先生是在行使监督权。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3.1《公民基本权利》教案

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三课公民权利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认识到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广泛性。
2.懂得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以及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等基本权利的重要性。
3.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维护权利。
【教学重点】认识公民享有基本权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规定,依法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来【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小云爸爸妈妈的工资收入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爷爷奶奶每月能领到养老金,妈妈还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早餐后,小云去上学,爸爸妈妈去上班,爷爷奶奶相伴去公园散步。
这是他们平凡而幸福的一天。
从小云一家人的生活可以看出他们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小云上学,体现她享有________权。
☆妈妈当选人大代表,体现她享有________权。
☆爸爸妈妈上班,体现他们享有________权。
☆爷爷奶奶领取养老金,体现他们享有________权。
☆……师:从小云一家人享有的基本权利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__选举权和被选举权__、__政治自由__和__监督权__等。
2.__选举权和被选举权__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3.我国公民有__言论__、__出版__、__集会__、__结社__、__游行__、__示威__的自由。
这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4.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__批评__和__建议__的权利;对于他们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__申诉__、__控告__或者__检举__的权利。
5.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包括__人身自由__不受侵犯,__人格尊严__不受侵犯,__住宅__不受侵犯,__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__受法律保护。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公民基本权利》教学设计

《公民基本权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程依据标准: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
知道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了解这些基本权利的含义。
内容解析:通过活动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权利”,知道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了解这些基本权利的含义。
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意义,逐步增强权利意识,进一步感受宪法与每个人的关系。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增强学生权利观念,提高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热爱宪法、热爱国家的情感,激发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素养,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宪法规定的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内容,了解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的内容。
【教学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教学难点】人身自由。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关于基本权利的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对疑问和困惑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十九大报告高频词解析》师:通过刚刚的视频我们可以看出:十九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开启了历史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十九大报告高频词统计中,“人民”一词位居第二,通过分析“人民”一词出现的句子,不难看出十九大报告对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庄严承诺,从而体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说到这里,人民幸福之路想要越走越宽,越走越美,那就必须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充分实现。
那公民基本权利都有哪些,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十九大报告,为达成教学目标做好感性和情感铺垫。
二、讲授新课【探究一】政治权利和自由自主学习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地位及内容1.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活动一漫画赏析探讨:公民享有选举权需要哪些条件?小结: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下第2单元第三课第1课时公民基本权利教案

第三课公民权益第 1 课时公民基本权益1教课剖析【教课目的】知识目标知道公民有哪些基本权益,认识这些基本权益的含义能力目标联合详细事例理解公民基本权益的重要意义感情、态度与逐渐加强权益意识,进一步感觉宪法与每一个人的关系价值观目标【要点难点】教课要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教课难点:人身自由。
2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互动:今日,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刘斐,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大家想不想和她做朋友?别急,我们先看看刘斐的介绍。
一个女婴降临人间,父亲母亲给她起名叫刘斐。
小斐在父亲母亲的珍爱下健康成长。
她6岁上小学, 12 岁步入中学校园。
刘斐喜爱绘画,升入初中后,她的两幅作品被一家第一版社采纳。
刘斐德才兼备,获取优异共青团员的称呼。
高中毕业的暑期参加勤工俭学,获取1000 元收入。
在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中,年满18 周岁的刘斐给自己满意的代表候选人投下威严的同意票。
问题:请谈谈刘斐享有哪些基本权益。
提示:姓名权、被抚育权、受教育权、著作权、荣誉权、获取劳动收入权、选举权。
二、新课讲解目标导学一:政治权益和自由( 一 )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活动一:投上可贵的一票“ 我此次回家,主假如来参加村委班子的换届选举。
选好村委班子,是搞好村建设的关键。
我要珍惜这神圣的一票,选好村里当家人!” 从外处打工回家的某村民杨某真挚地说。
为了这可贵神圣的一票,在外打工人员有的按规定写拜托书,拜托别人代投,有的则借机回乡参加选举。
1.思虑: (1) 公民享有选举权应同时具备什么条件?(2) 公民履行选举权有什么意义?提示: (1) 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一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定年满18 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益。
(2)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益,履行这项权益是公民参加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 二) 政治自由知识识记:我国公民有言论、第一版、集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充足表达自己的意向。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公民基本权利》教案(1)

《公民基本权利》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本单元逻辑架构十分明显,先讲权利后讲义务,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概念。
本框内容详细介绍了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及涵义,以及行使公民基本权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意义。
本框内容教学安排一课时,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知晓权利的内容,理解其内涵及其价值,增强权利意识。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自己所享受的权利略知一二,但权利意识模糊,对于自己究竟享有什么权利知之甚少,法治观念及公民意识淡薄。
另外,由于中学生是弱势群体,有可能面对侵权受到伤害,而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
因此,对他们进行权利教育,使之明确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就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课程标准】课程依据标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权利与义务”。
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是“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小云一家的权利”“选举人大代表”等案例,结合教材,知道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赋予的,及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和涵义。
2、阅读教材,结合案例探究,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意义。
3、列举自己享有的基本权利,养成和增强权利意识,感受宪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及涵义。
难点:理解公民的住宅权和财产权的内容与含义,能够准确指出宪法中的住宅权和财产权的内涵与其他法律中的区别。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人人有权,其国必兴;人人无权,其国必废;此量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古今不易,遐迩无殊。
——清·何启·胡礼垣师:哪位同学可以来讲一下这句话的涵义?生:每个人都有自己应有的权利,不会遭到欺压,国必兴旺;人民没有权利,遭受压迫和苦难,必起反抗,国家必乱;这准侧就像日升月落,江河奔流大地,从古之近不变,(远近一样)世界各地都如此。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1课时《公民基本权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1课时《公民基本权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公民基本权利》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使学生认识到权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的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及其意义、公民权利的保障、正确行使权利、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对公民权利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公民权利的理解较为片面,容易忽视权利的边界,滥用权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公民权利,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2.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公民权利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
2.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时间:45分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
3.操练(10分钟)小组讨论: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理解程度。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如何维护他人的权利?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确行使权利,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3.1 《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3.1 《公民基本权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公民基本权利》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中规定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人身自由权、受教育权、监督权等,以及这些权利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他人权利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和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中规定的基本权利,以及这些权利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他人权利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中规定的基本权利。
2.难点:让学生理解公民基本权利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权利。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和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情境模拟法:设置情境,让学生模拟生活中如何运用公民基本权利,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2.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相关条文,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公民基本权利,引导学生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案例,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权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1《公民基本权利》优秀教案

感受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难点
珍惜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运用你的经验”内容
提问:
1.从小云一家人的生活可以看出他们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2.以此为示例,写一写你的家庭成员生活,并分析你家庭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阅读运用你的经验内容
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运用你的经验考查学生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认知,根据学生已有经验,确定本课教学重点。
提问:
当地政府和公安局的行为是否违法?你认为胡某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犯?
胡某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权均受到了侵害。
人身自由的含义及地位:
(1)含义: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2)地位: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出示图片
提问:
国家为什么要对公民的科学文化活动给以鼓励和帮助?
文化权利。公民的文化权利包括:科学研究的自由、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和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阅读内容
思考回答问题
看图片
了解劳动权的核心内容
看图片,讲故事
阅读材料
通过该材料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宪法中关于“监督权”的内容。
讲授新课
人身自由
某市访民胡某,因为地方官商包庇不处理问题,被开发商暗算拆迁协议而被逼到北京上访,但地方截访人员将她从北京接回来押送市公安局拘留10天,拘留期满没有释放,后又借口以涉嫌敲诈勒索罪把她刑拘,并将其住宅强制拆除了。而胡某并未实施过敲诈勒索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公民权利
第5课时公民基本权利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教学难点:人身自由。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刘斐,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大家想不想和她做朋友?别急,我们先看看刘斐的介绍。
一个女婴降临人间,父母给她起名叫刘斐。
小斐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她6岁上小学,12岁步入中学校园。
刘斐喜欢绘画,升入初中后,她的两幅作品被一家出版社采用。
刘斐品学兼优,获得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
高中毕业的暑假参加勤工俭学,获得1000元收入。
在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中,年满18周岁的刘斐给自己满意的代表候选人投下庄严的赞成票。
问题:请说说刘斐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提示:姓名权、被抚养权、受教育权、著作权、荣誉权、获得劳动收入权、选举权。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活动一:投上宝贵的一票
“我这次回家,主要是来参加村委班子的换届选举。
选好村委班子,是搞好村建设的关键。
我要珍惜这神圣的一票,选好村里当家人!”从外地打工回家的某村民杨某真诚地说。
为了这宝贵神圣的一票,在外打工人员有的按规定写委托书,委托他人代投,有的则借机回乡参加选举。
1.思考:(1)公民享有选举权应同时具备什么条件?(2)公民行使选举权有什么意义?
提示:(1)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二)政治自由
知识识记: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监督权
活动二:探究监督权的行使
(阅读教材第33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2.思考: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罗先生是在行使监督权。
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要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不得捏造事实、制造假证、诬告陷害他人;等等。
3.归纳总结:
目标导学二:人身自由
活动三:案例回放——于某故意伤害案
相比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某无期徒刑,二审虽然同样定为故意伤害罪,却依法按照各种情节判处有期徒刑5年。
于某是在人身安全面临现实威胁的情况下才持刀捅刺,且其捅刺对象都是在其警告后仍向前围逼的人,可以认定其行为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于某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罪。
判决书中有一句说得好:于某及其母亲苏某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但于某的防卫行为超出法律所容许的限度,依法也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1.思考:(1)于某及其母亲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2)该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1)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到了侵犯。
(2)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不要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要学会依法维权等。
活动四:权利辨析——私拆、毁弃他人信件
某校八年级学生张某为了集邮,竟然大量私拆、毁弃他人信件。
2.思考:张某侵犯了他人什么权利?
提示: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3.总结:
4.教师归纳:对公民的人身权利,我国宪法都有明确规定,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目标导学三: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活动五:情景再现——抓小偷
(阅读教材第37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1.思考:警察征用摩托车的行为涉及公民的哪项基本权利?
提示:财产权。
活动六:材料链接——教育公平
第一个是保基本。
保基本主要是保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覆盖,重点是义务教育。
第二个是补短板。
补短板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补区域不平衡的短板。
二是补齐农村地区的教育短板。
三是补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
第三个是精准扶助困难群体。
一是保障贫困、困难群体的孩子们有受教育的权利。
二是面向残疾儿童,办好特殊教育。
三是要解决好社会关心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2.思考:国家采取以上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3.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及宪法是怎样保护的,知道了这些基本权利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权利意识,能够在社会中依法维护自己的各项权利。
3 板书设计
公民基本权利⎩⎪⎪
⎪
⎪⎨⎪⎪⎪⎪⎧政治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
监督权
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财产权
劳动权
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
其他权利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为单一,从三个方面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
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掌握起来并不难,但理解起来有难度,很多权利名词较为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但结合教材中的例子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能够当堂掌握。
另外关于公民的权利,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大,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强,给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