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狩猎习俗
满族的狩猎民俗

满族的狩猎民俗作者富察宝仁吉林家谱满族渔猎俚俗大东北崇山峻岭连绵不断,藏天地之奥秘,隐万古之灵奇,正如《宁古塔纪略》所云:这里是“寒风如刀,热风如烧,大于舟之鱼,大于屋之木,榛榛狉狉,荦荦确确,固不可以中土之境,求殊绝之域,亦不可以古人所称道,概之今日所见闻。
”关东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为这里的满族先民进行狩猎、捕鱼、农耕、畜牧等,生产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满族的先民在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娱乐、礼仪等诸多方面,经过几千年长期的沉积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关东地域特色的满族乡土俚俗文化。
满族文化是以山林狩猎文化为主体,还有江河捕鱼文化、草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等,为综合性文化特征的复合型区域文化。
满族文化看似平淡无奇,却和满族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紧密融合,并且从古至今一直是其民族特质的生动载体。
满族文化,记载的是满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写就的是白山黑水间乡土文化耀眼的辉煌,它展现的是粗犷、豪放、古朴、大气,它显示的是满族性格气魄的大写意。
满族文化,以独特的审美意识与人文价值,揭示了其渔猎生态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内涵。
莽苍苍的关东大森林,冬天是林海雪原,夏天则是绿色的海洋,组成这海洋的都是大大小小的树,而这些树是没有尽头的。
有时林间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儿声响;有时则风啸树号令人心惊肉跳。
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东巡时,有感于大东北的蛮荒广袤和大窝集(森林)的幽深恐怖,曾咏诗抒怀:路转山环杂古柯,覆茅苫舍傍坡陀。
疆隅湮没辽金界,虎穴鹰巢处处多。
传承久远的狩猎活动关东的满族无畏这些艰险,整日以山林为家与野兽为伍,进行着打虎、猎熊、套鹿、撵狍子、抓兔子、网海东青等狩猎活动,过着以猎为生的狩猎生活。
关东山里打围狩猎,会经常碰到一些各式各样的打围“记号”。
这些奇特的“记号”表示着道路、方向、领域、危险、“ 打窝子”“ 赶仗子”等许许多多的庞杂内容,还有许多是打围人自己创造使用,不想为他人所知的神秘记号。
这些记号大多是此地域曾捕获猎取过什么猎物,或出过“棒槌”、老虎等特殊事件,或者是其附近有何珍稀动物窝穴,以及危险、有水源、有野果、有食物等各种内容。
吉林省满族鹰猎文化保留地习俗浅探

Vol.36No.3Mar.2015第36卷第3期2015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鹰作为一种狩猎工具,最早可以回溯到唐代。
到两宋时期,随着游牧民族的日益发展,鹰猎的发展也逐渐兴盛。
到了清代,清廷专门在东北的吉林乌拉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门派遣兵丁于此地为朝廷进行鹰猎,俗称“狩猎八旗”,原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土城子打渔楼村,现今仍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
一、鹰猎缘起的民族背景满族是以射猎为生的民族,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很早就开始驯化猎鹰,用来帮助捕获猎物,这一过程俗称“放鹰”。
在唐朝时期,“海东青”的猎鹰精品就已经是满族先民靺鞨族人朝奉的名贵贡品。
到了金代和元代,当时的朝廷就有规定:凡流放到辽东边地的犯人,若能“获海东青即赎罪,传驿而归”,①即捕捉到海东青就可以赎罪。
可见当时政权对于鹰的重视。
海东青缘起于肃慎语中的“雄库鲁”,意思是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也有“万鹰之神”的含义。
早期的肃慎先民是现代满族的祖先,为早期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又称息慎、稷慎。
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
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
左传中有云:“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据考古发现显示,肃慎民族商、周时分布于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西至松嫩平原,是最早向中原朝贡的少数民族之一,曾有孔子“肃慎氏之贡矢”的典故。
而最初的海东青可以看做是肃慎的最高图腾,类似于汉民族的凤凰崇拜。
据《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
海水北注焉。
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②但随着人当地人认知程度的逐渐提高,海东青也逐渐走向世俗化。
《本草纲目·禽部》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
”逐渐成为用于满族人民标准狩猎的猎鹰,也称矛隼。
虽然大小如鹊,但天性凶猛,可捕杀天鹅、小兽及狐狸。
木兰围场和秋狝大典康乾盛世的狩猎文化

总共4o次的射猎成果 ,非常详尽 ,颇有 自得之况。 罢围 ,哨声响起 ,宣告围猎结束 ,将士们就在营
地点起熊熊篝火 ,满汉官兵席地而坐,烤炙猎物,同 进野餐,同时还载歌载舞 ,吟诗赋对 ,共享行围胜利
红、镶红、正蓝、镶蓝陈列 ,其中以黄旗为核心 ,两 的欢乐。
翼 以右红旗和左 白旗延伸围拢 ,末尾的蓝旗则负责领
为便于行围和促进禽兽繁衍 ,清廷在木兰围场周 围13(kO ̄,里的范围内,还划分出了72个小型围场。各 围 之间 ,距离远近不等 ,多者二三十公里 ,少者一二公 里 ,分布在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两 山之 间或四面环 抱的山沟里。虽然各 个围场 自有特点,但 皆竖以柳条 木栅 ,作为界线来 区别内外,俗称 “柳条边 ,同时 还严格规定 “蒙古 、民人毋得阑入”,如果有人胆敢 私 自入 内打柴、采摘野菜的话 ,就会遭到重罚——这 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 自然保护区。
. 立于清嘉庆十二年 (1807年).是木兰围场中唯一一块由嘉庆皇帝所立的御笔碑 御制文 《木兰记》.记录了木兰围场的形成、作用及恢弘气势。
族 。 善 统 和 文 :有讲武 !十 月 对 , 清 军 旗兵的 演 兵 习 ;取 了 全
鬲 ’ 万 的
l西 厄普 入 侵 等 主 中原
声势浩大的行围队伍
众所周知 ,狩猎文 化在彰显 人的生存能 力的 同 时 ,还是 人类认识世 界的一把钥 匙。从 民间狩猎来 看 , “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 “不入虎穴 ,
行围前 ,御行营护军必须先期到达 围场 ,选择地形 , 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建御行营 ,扈从官兵再依次安帐 , 行营周围还会设置巡逻和卡伦 (即清代的哨所)。围 猎时 ,八旗将士必须按正黄、镶黄、正白、镶 白、正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

162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杨师宇 中国地质大学摘要:满族旧称满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支系。
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
此外,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台湾及北京等共34个省区均有广泛的人口分布。
关键词:探索;风俗习惯;猎鹰文化东北,地域概念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这里有广袤的原始森林,有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有肥沃富饶的黑土地,这一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着擅长骑射,懂得农耕的神秘民族。
这一民族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名字各异,但却生生不息,不但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甚至站在中华大地之巅,成为统治者长达200多年之久。
而忆往昔,金朝在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紧密的集合在一起,人们对一个统一的女真民族的认识更加清晰,在金朝统治中原时期,进入中原的女真人虽逐渐汉化但保持着相对的民族独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国所灭,当初留在东北以及后来陆续回到东北的女真人后来发展为今天的满族。
这就是满族。
满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
据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即遣使向周天子进贡“楛矢石砮”。
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代称为靺鞨。
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这是满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政权。
公元12世纪,黑水靺鞨的后人完颜部落兴起,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这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
到公元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女真人为核心,吸收了其他族人,如鄂温克人、鄂伦春人、锡伯人、赫哲人、达斡尔人等,形成了一个以满族先人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
公元1626努尔哈赤第四个儿子皇太极在沈阳继后金汗位,1636年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
随后逐步统一全国。
满族人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
其中,猎鹰文化是历史悠久,最具特色的。
第三讲 (续)满族的骑射传统

(二)围场的兴建与射猎的典志和纪律
1. 围场的兴建 围场是专门打猎的地方。 比较著名的是木兰围场。 2. 射猎的典志:行围、合围、散围 3. 射猎的纪律:“英明汗(这里指努尔哈赤)素好行围用兵, 制定兵猎之规定法令,甚是周密。……历来出兵行围之时, 严法令,禁纷杂,戒喧哗。……汗谓曰:战时喧哗,敌先知 觉。猎时喧哗,声响山谷,兽即遁走。兽入围时,勿于围中 驰马。若兽向人来,则各立原处射之。若兽出围,则驰马急 追,迎头阻射之。若系出围之兽,任何人都可迎截杀之。”
“ 山中百兽俱有,虎豹为长兽,不甚可畏,往 往与人相望而行。人苟不伤之,亦不伤人。 熊最猛,苟遇之,无不伤人者,且善与猎人 斗。盖虎豹背枪而走,熊则迎枪而扑,使一 枪不中,猎人无不支裂。其次猛兽为野猪, 亦多伤人。狼最险,其害人能出人不意。” 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就要进行大规 模的狩猎活动。
二 满族的骑射传统
(一)狩猎习俗
春秋形势图
远古肃慎人的楛矢石镞 。“楛矢长三、四寸, 色黑,或黄,或微白,有纹理,非铁非石, 而每破于石,居人多得于虎尔哈河,此楛木 之说也。……石镞,其状如石,言出混同江 中,乃松脂入水多年所结,即所谓肃慎之矢, 此又石镞之说也”。 满族人生活的环境:山高林密,野兽出没频 繁。
清朝严禁民间私自捕海东青。 “海东青者,鹰品之最贵者也。纯白为上,白 而杂他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既得,尽 11月即止,否则更打,若到12月20不得,不 复更打矣。得海东青后,杂他鹰遣官送内务 府,或朝廷遣大人自取之。送鹰后得海东青, 满汉人不敢蓄,必进梅勒章京。若色纯白, 梅勒章京亦不能蓄,必送内务府。”
女真人通过狩猎活动,不仅获得了充足的肉食, 同时也得到了御寒用的毛皮。因此,狩猎活动是 当时女真社会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方面。四季狩 猎,已成习俗。“自过滨、辰州,东京迤北,绝 少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到禽兽莺食。” 努尔哈赤时期在狩猎方式上“有朝出暮归者,有 两三日而归者,谓之打小围。秋间打野鸡围,仲 冬打大围。按八旗排阵而行,成围时,无令不得 擅射。二十余日乃归,所得者虎、豹、猪、熊、 獐、狐、鹿、兔、野鸡、雕羽等物”。
打猎与春节内蒙古人的传统狩猎习俗

打猎与春节内蒙古人的传统狩猎习俗打猎与春节:内蒙古人的传统狩猎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在内蒙古,春节还意味着丰收和狩猎的季节的到来。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畜牧业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地区,传统的狩猎习俗在这里仍然保留着。
本文将介绍内蒙古人在春节期间的狩猎传统。
1. 背景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方,有着广袤的大草原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内蒙古人过去的生活方式主要以畜牧业和狩猎为主。
狩猎对于内蒙古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传统习俗,与他们的文化和节日密切相关。
2. 狩猎与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内蒙古地区的春节庆祝活动中,狩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春节期间,内蒙古人通常会组织一系列的狩猎活动,以庆祝丰收和迎接新的一年。
3. 狩猎方式内蒙古的狩猎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马背狩猎、步行狩猎和诱捕等。
马背狩猎是内蒙古地区最为常见和古老的狩猎方式之一,猎民们骑着马奔跑在广袤的草原上,使用各种狩猎工具如弓箭和长矛捕捉猎物。
步行狩猎则是指人们步行在森林和山地中捕捉猎物,通常使用弓箭或步枪等武器。
除此之外,诱捕也是一种常见的狩猎方式,内蒙古人通常会设置陷阱或使用捕兽夹来捕捉猎物。
4. 狩猎的意义对于内蒙古人来说,狩猎不仅仅是一种狩猎技术的展示,更是一种与自然和动物的亲密接触。
他们尊重大自然,从中获取养分和生活所需,并且对于动物保护有着高度的意识。
狩猎也是内蒙古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狩猎,他们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
5. 狩猎的方式与现代社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内蒙古地区的狩猎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狩猎更加高效和安全,例如人们开始使用步枪和汽车辅助狩猎。
然而,内蒙古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狩猎方式,并将其融入到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中。
狩猎不仅仅是一种狩猎技术的展示,更是内蒙古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总结:内蒙古人的春节狩猎传统是他们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的狩猎习俗

满族的狩猎习俗满洲素以城郭射猎之国著称,满族先世都有精于骑射之传统,他们生息繁衍的白山黑水地带,山高林密,泽深水阔,草丛萋萋,野兽成群:山中百兽俱有,虎豹为常兽,不甚可畏,往住与人相望而行,人苟不伤之,亦不伤人。
熊最猛,苟遇之,无不伤人者,且善与猎人斗。
盖虎豹背枪而走,熊则迎枪而扑,失一枪不中,猎人无不肢裂。
其次猛兽为野猪,亦多伤人。
狼最险,其害人能出人不意(1)。
此外,山中还有野牛、狐狸、猞猁狲、獾子等,石砬子上的毒蛇也经常在森林和草丛中出没,伤害人畜。
满族先人为了安全、生存,为了利用野兽的皮肉为衣食,进行了大规模的射猎活动。
早在南北朝时期,满族先世勿吉人就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角弓三尺,箭长尺二寸,常七、八月,造毒药,赙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2)。
金代女真人,更以精于骑射著称:每见野兽之踪,蹑而求之,能够潜伏之所。
又以桦皮为角,吹呦呦之声,呼麋鹿而射之。
……哨时,吹穆喇库,能哨游牡已惫之声,则牡者牲性来(3)。
上京之地(现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冬极寒,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
富者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貂或羔皮为裘;贫者秋冬亦衣马猪羊猎犬鱼蛇之皮,或獐鹿皮为衫,夸蔑皆以皮(4)。
女真人通过狩猎活动,不仅得到了充足的肉食,同时也得到了御寒用的毛皮。
因此,狩猎活动是当时女真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四季狩猎,已成习俗。
自过滨、辰州,东京迤北,绝少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到禽兽莺食(5)。
此时的女真社会全国酷喜田猎,昔会宁四时皆猎。
海陵迁燕,以都城外皆民田,三时无地可猎,悠冬月,一出必逾月,后妃、亲王、近臣皆附焉。
每猎,则以随驾军密布四周,名曰\'围场\'。
待狐、兔、猪、獐、麋、鹿散走于围中,国主必先射之,或以鹰隼击之,次及亲王近臣。
出围者许诸余人捕之。
或随处而进,或以亲王、近臣共食。
遇夜,或宿于州县,或宿于郊野无定。
海陵以其子光瑛十二年获獐,取而告太庙。
熙宗尤甚,有三事令臣下不谏:曰作乐、曰钦僧、曰围场,其重田猎如此(6)。
满族的生活习俗

满族的生活习俗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二)“报丧”:死者停放完毕,即发“口报条”向亲友“报丧”。
用白纸条写清地址、人称、死亡年月日时和“接三”(表示丧事大典开始)日期。
亲友接条后即于当日和“接三”前前往吊唁。
“接三”时再去“送三”。
与此同时,丧主印“讣闻”分送亲友,注明丧家住址。
“讣闻”上写明“接三”、“唪经”、“伴宿”、“发引”等项,以便亲友前来吊唁。
(三)丧事经过“起经”、“伴宿”等仪式后,即进行“发引”(出殡)。
亲友们按“讣闻”开列时间,于清晨前来送殡。
俟吉时到,高举两支“门图”(表示丧家属于哪个旗),八根旗子分开左右,孝子率领全家行礼哭出灵堂,亲友们送“金棺”到大门内,孝子跪在杠前奠酒行三叩礼,丧家长辈向亲友拦送致谢,内眷即坐车送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的狩猎习俗满洲素以城郭射猎之国著称,满族先世都有精于骑射之传统,他们生息繁衍的白山黑水地带,山高林密,泽深水阔,草丛萋萋,野兽成群:山中百兽俱有,虎豹为常兽,不甚可畏,往住与人相望而行,人苟不伤之,亦不伤人。
熊最猛,苟遇之,无不伤人者,且善与猎人斗。
盖虎豹背枪而走,熊则迎枪而扑,失一枪不中,猎人无不肢裂。
其次猛兽为野猪,亦多伤人。
狼最险,其害人能出人不意(1)。
此外,山中还有野牛、狐狸、猞猁狲、獾子等,石砬子上的毒蛇也经常在森林和草丛中出没,伤害人畜。
满族先人为了安全、生存,为了利用野兽的皮肉为衣食,进行了大规模的射猎活动。
早在南北朝时期,满族先世勿吉人就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角弓三尺,箭长尺二寸,常七、八月,造毒药,赙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2)。
金代女真人,更以精于骑射著称:每见野兽之踪,蹑而求之,能够潜伏之所。
又以桦皮为角,吹呦呦之声,呼麋鹿而射之。
……哨时,吹穆喇库,能哨游牡已惫之声,则牡者牲性来(3)。
上京之地(现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冬极寒,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
富者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貂或羔皮为裘;贫者秋冬亦衣马猪羊猎犬鱼蛇之皮,或獐鹿皮为衫,夸蔑皆以皮(4)。
女真人通过狩猎活动,不仅得到了充足的肉食,同时也得到了御寒用的毛皮。
因此,狩猎活动是当时女真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四季狩猎,已成习俗。
自过滨、辰州,东京迤北,绝少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到禽兽莺食(5)。
此时的女真社会全国酷喜田猎,昔会宁四时皆猎。
海陵迁燕,以都城外皆民田,三时无地可猎,悠冬月,一出必逾月,后妃、亲王、近臣皆附焉。
每猎,则以随驾军密布四周,名曰\'围场\'。
待狐、兔、猪、獐、麋、鹿散走于围中,国主必先射之,或以鹰隼击之,次及亲王近臣。
出围者许诸余人捕之。
或随处而进,或以亲王、近臣共食。
遇夜,或宿于州县,或宿于郊野无定。
海陵以其子光瑛十二年获獐,取而告太庙。
熙宗尤甚,有三事令臣下不谏:曰作乐、曰钦僧、曰围场,其重田猎如此(6)。
从这段记载中不仅可以看出当时女真的田猎风貌,而且也看出狩猎已经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活动,并且开始出现典制。
到努尔哈赤时期改变了长期形成的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7)的方式,把围猎作为战争训练和预演,企图把狩猎与战争融为一体。
努尔哈赤虽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令满族人取代先年以族寨而行的旧习俗,把狩猎纳人国家统治的轨道。
但在事实上,满族民间的狩猎方式仍然是多种多样的:有朝出暮归者,有两三日而归者,谓之打小围。
秋间打野鸡围。
仲冬打大围,按八旗排阵而行,成围时,无令不得擅射。
二十余日乃归,所得者虎、豹、猪、熊、獐、狐、鹿、兔、野鸡、雕羽等物…。
满族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积累了一套对不同的猎物采取不同的方法捕获的经验。
满族猎捕和驯养鹰有较长的历史,鹰也称雕,满族人习惯称老鹰或老雕。
鹰中之王要属海东青,又称白尾海雕。
早在唐代海东青就是满族先世向中原王朝入贡的贡品之一。
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
五国之东接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
小而俊健,能擒天鹅,爪白者尤以为异咽。
海东青虽然身体较小,但生性十分凶猛,可以捕捉天鹅和小兽,甚至有的能捕狍子和鹿。
在辽代,女真人把海东青作为向辽国进贡的礼品。
辽国也经常派员到女真居住的地区索要海东青,并因此激起女真人的强烈反抗。
大辽盛时,银牌天使(这里指索要海东青的大辽国的官员)至女真,每夕必欲荐枕者……后求海东青,使者络绎,持大国使命,惟择美好妇女,不问其有夫及阀阅高者,女真浸忿遂叛(10)。
金代女真贵族也视海东青为珍贵之物,凡是流放到东北边远地区的犯人,谁能捕获海东青不仅可以赎罪,并能获得重金。
清朝统一中国之后,严禁民间私自捕海东青。
清廷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设鹰把式18人,每年10月后即打鹰,总以海东青为主。
……凡鹰出山谷林樾间,率有常处。
善打鹰者,以物为记,岁岁往,无不遇。
视其出入之所,系长绳,张大网,昼夜伏草莽中伺之,人不得行,行则惊去n凹。
对于海东青的品质,捕海东青的季节,以及得到海东青之后怎样分配,也有明确的记载:海东青者,鹰晶之最贵者也。
纯白为上,白而杂他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
既得,尽11月即止,否则更打,若到12月20不得,不复更打矣。
得海东青后,杂他鹰遣官送内务府,或朝廷遣大人自取之。
送鹰后得海东青,满汉人不敢蓄,必进梅勒章京。
若色纯白,梅勒章京亦不能蓄,必送内务府(12)。
由此可见,当时不仅严禁民间私自捕海东青,捕获后的海东青也不准民间和地方官私自饲养,特别是纯白色的海东青,梅勒章京也不能留下饲养,必须送交内务府,由朝廷统一安排使用,可见当时海东青之珍贵。
康熙皇帝曾于1892年秋季校阅驯海东青表演之后作诗赞咏海东青,并借此谕示满族八旗子弟要保持尚武精神: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
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星。
轩昂时作左右顾,整拂六翮披霜翎。
期门射生谙调习,雄飞忽掣黄悠铃。
劲如千钧激磐石,迅如九野鞭雷霆。
原头草枯眼愈疾,砉然一举凌高冥。
万夫立马齐注目,下逐飞雀无留形。
爪牙之用安可废,有若猛士清郊垌。
晾鹰筑台存胜迹,佳名岂独标禽经。
满族人驯化海东青有丰富的经验。
先在海东青的脚上拴脚绊子,放在室内驯养,昼夜有人驯化,不让鹰睡眠,使其熬掉野性,俗称熬鹰。
如果捕到十分凶猛的大鹰(俗称老雕)还要给它带上用皮革制成的僧帽子,把鹰的眼睛蒙上再进行驯化,以防在驯化过程中鹰爪抓瞎人的眼睛。
经过一个阶段的室内驯化之后,再移到室外进行驯化,在室外驯化一个月左右,即可放鹰,准备出猎。
经过驯化的鹰有猎鹰\'\'和鱼鹰\'\'之分。
\'\'猎鹰是专门狩猎用的;鱼鹰是专门捕鱼用的。
出猎时,由臂带皮筒、身穿皮衣的鹰把式架着几只鹰进山,前面有人专门击响惊猎,一旦猎物出现,鹰把式即松开脚绊,发出驯令,放鹰出猎,鹰(海东青)迅猛飞起,直扑猎物,接近猎物时,用锋利的鹰爪专挖猎物的眼睛,把猎物的双眼都挖出之后,猎物失去方向,再雄猛的猎物也没有办法跑掉。
此时鹰升高空监视猎物,并发出尖叫声,呼唤猎人去收取猎物。
每次捕到猎物之后,主人都要当场割给鹰一块肉或当场开膛取出猎物之心饲鹰。
如果继续出猎,只能少喂,如果喂得太多,鹰就不愿意再去追捕猎物了,这是鹰饱不拿兔之道理。
捕鱼时要用鱼鹰。
鹰把式把经过驯化的鹰放在船上,驾船到鱼比较多的艄口处,停船放鹰,鹰可以扎到水底捕鱼,再送回船上,往返不停,不需很长时间就能满载而归。
现在牡丹江与乌斯浑河交汇处的白虎哨就是当时满族人放鱼鹰捕鱼之处。
至今周围村屯的老渔民中还有人曾用鱼鹰捕过鱼。
貂是满族人狩猎的对象之一,貂皮是东北三宝之一。
远在三千多年前,满族先人就捕貂作裘皮衣。
汉代以后,貂皮价格倍增,貂也成为满族先人向中原地区进贡的贡品之一。
渤海国曾以貂皮向唐朝纳贡,并作为礼品赠给日本使臣。
清朝吉林将军一次贡貂皮达两千多张。
貂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小动物,身小体轻,见人走近惶然逃窜,穿行林间,胜过猴猿,猎貂十分不容易。
满族人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摸索出一套捕貂的方法:貂鼠喜食松子,大抵穴松林中,或土窟,或树孔。
捕者以网布穴口,而烟熏之,貂出避,辄入网中;又有纵犬守穴口,伺其出而啮之者,然不贵,恐其损毫毛也。
紫黑色毛平而理密者为上,紫黑而理密者次之。
紫黑而疏,与毛平而黄者又次之,自斯下矣(13)。
清初,紫貂价格并不很高,貂皮定为朝服后渐涨。
满族人冬季猎熊,颇为奇特。
因为冬天黑熊有蹲仓的习性.冬天黑熊到树洞或岩洞里去蹲仓。
一般的情况下一冬天也不出来,在洞里靠舔熊掌充饥,维持生存。
住在树洞里叫蹲天仓,住在岩石洞里叫蹲地仓。
黑熊冬天蹲仓的时候熊胆的质量是比较好的。
有经验的猎人从树洞上有没有霜,就能判断出树洞里有没有黑熊蹲仓。
猎人们找准黑熊蹲仓的位置之后,把树洞包围起来,派一个有经验的猎手贴近树干,用大斧子使劲打击树干,震醒正在酣睡的黑熊,驱使它从树洞里爬出来。
因为冬天洞外白雪皑皑,洞内漆黑一片,黑熊听到树下击树之声之后,爬到树洞口在白雪的光照下,看不清外面的情况,急于向下跳,再加上黑熊只会上树,不会下树,跳下来之后,落到雪地里,还来不及辨别方向的时候,就被猎手们用大斧子砍死了。
当然也有因黑熊垂死挣扎伤害猎手的事例。
满族捕熊的习俗沿袭至今。
笔者于1978年冬天在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乡五风楼村亲眼看见过猎手们用打天仓的方法猎取的一只200多斤的大黑熊。
总之,满族在入关前保持着精于骑射的习惯。
杨宾在宁古塔杂诗中记述当时满族人狩猎风情时写到:天寒曳靰鞡,地冻著麻衣,积雪爬犁出,灯残猎马归。
注释:①《鸡林旧闻录》②《北史》卷四十九。
③④⑥《大金国志》卷三十九。
⑤《金史纪事本末)卷一。
⑦《满洲实录》卷三。
⑧《宁古塔纪略)。
⑨《契丹国志)。
⑩<松漠纪闻)卷上。
①⑩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