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 满族传统的冰上运动简介

满族文化 满族传统的冰上运动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满族文化满族传统的冰上运动简介

导语:滑冰、滑雪广泛流传于东北各地满族民间。由于东北地区结冰期较长,一年之中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结冰期,所以满族向有把冰雪视为一种

滑冰、滑雪广泛流传于东北各地满族民间。由于东北地区结冰期较长,一年之中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结冰期,所以满族向有把冰雪视为一种圣洁的象征。据文献记载,清代把浑河的浮冰,列为里室祭招祖先的供品之一。每年小寒这一天,官府要到浑河凿冰窖藏,以供礼部火祭之用。而浑河又是宫廷冰上运动的天然大冰场。从那时起浑河一带的满族,就经常自发的在冰雪上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乾隆皇帝的《冰嬉赋序》中的“固俗”,就是指当时百姓冬季的体育健身习俗。

“固俗”就是民间所称的“跑冰鞋”。据说“跑冰鞋”后来一直是当时八旗子弟必须操练的一项军事项目。在北京每年冬季,都要在北海冰面上检阅八旗子弟的滑冰技术,规模相当盛大。

后来又由跑冰鞋衍生出来的滑冰车、抽冰嘎(即冰上"打陀罗")、"冰戏"、"冰嬉"、"冰上足球"等多项冰上体育活动。满族入关后,又把这些冰上体育活动带到了北京。跑冰鞋是沈城(现在的沈阳)最早的一种滑冰运动,源于满族渔猎时期。清八旗兵的操练,并列为军事技术项目。最早使用的跑冰鞋,是用兽骨制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滑冰技巧的提高,沈城冰鞋演变成双刀与单刀两种。冰鞋木底上嵌有铁制冰刀,刀比木底短,停止、转弯可借助木跟。比赛者穿上冰鞋进行比赛,内容有比速度、“转龙射球”等。上个世纪50年代后,这种冰鞋在民间仍然可见到。

滑冰车:所谓滑冰车,是用一块二尺左右的长方形木板,在板下装上嵌铁条的横木做成。站在冰车上,双手紧握冰扦,向前支撑滑奔;另

生活常识分享

满族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题目:满族风俗文化 满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古老的民族。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其祖先早在四千年前就聚居在长白山上,辽阔的东北大地,白山黑水之间,是满族的故乡。目前,满族的后裔散居于全国各地,以辽宁省为最多,北京、吉林、黑龙江等省市也有分布。随着时代的发展

变化满族的风俗习惯传承至今,发展为多姿多彩的满族风情。 一、家庭、婚姻和丧葬 过去满族家庭妇女地位较高,主持家中内外事务,甚至下田犁田打耙,结伴赶场做生意,调解族中纠纷,告状打官司皆由妇女所为,有“妇女当家则家发,否则家败”之说,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现在大多数家庭由男人当家或夫妇共同商量主持家政,也有的由妇女掌管处理家庭内外重大事宜的。赘婿有财产继承权,但必随妻姓。 解放前,满族婚姻系一夫一妻制,不同辈分不婚,严格实行本民族内部通婚,婚姻由父母包办。男女长到十六七岁时,一般要订婚。过去结婚的程序很复杂,提亲时,媒人带上礼物去女方家,如女方家同意便会收下礼物同意订婚,随后男方家又携礼去认亲,先后去五次。满族结婚兴选“良辰吉日”。接娶之日,母亲和家人等内亲属都要唱送亲歌,意为让女儿到婆家后,要孝敬父母长辈等。拜堂时不许未婚姑娘在场。次日新娘在新郎姐、妹、嫂陪同下,拜访族人亲友,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门,且在娘家短住后再回到夫家长居。新中国成立后,满族和外族通婚已很普遍,并且摒弃了旧俗,婚事都简办了。 满族过去盛行木棺土葬。其丧葬习俗有二种。第一个习俗是“做嘎”。做嘎程序有五道:一是骑马转房;二是献酒,称“踩葫芦”,过去由彝族布摩进行;三是起经;四是打黄牛蒙鼓;五是跳竹竿。在起经、打黄牛蒙鼓、跳竹竿时,要念经文。丧事另一习俗是“陪嘎”。“陪嘎”对象往往是那些相互隔膜而又做得起嘎的人家。被选定的“陪嘎”户,近的可在家里进行,远的要在孝家附近另设“嘎房”,内置灵房、厨房

满族文化竞赛试题

满族文化竞赛试题 一、选择题 1、满族颁金节的时间是每年 A. 农历十月十三 B. 十二月八日 C. 农历十月一日 D. 十月一日 2、满族的神山圣地是 A. 五台山 B.大兴安岭 C.长白山 D. 泰山 3、满族称妈妈为 A. 讷讷 B.额娘 C.阿玛 D. 姑奶奶 4、下列哪本书与满族文化无关 A. 《红楼梦》 B. 《儿女英雄传》 C. 《卧虎藏龙》 D.《倚天屠龙记》 5、多数满族人以哪个方向为贵 A. 东 B. 南 C. 西 D. 北 6、满族人不吃______肉 A. 狗 B. 羊 C. 猪 D. 牛 7、满族驯鹰,最贵者称 A. 海东青 B. 霸王鹰 C. 天鹰 D. 神雕 8、下列哪一个不是满族的传统文艺 A. 莽式舞 B. 八角鼓 C.子弟书 D.快板 9、下列哪项体育活动来自于满族传统体育 A. 珍珠球 B. 马术三项 C. 旱溜冰 D. 相扑 10. “二百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一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沉浮在一汪死水里。”此段文字出自 A. 老舍《正红旗下》 B. 老舍《四世同堂》 C. 叶广芩《采桑子》 D.庞天舒《蓝旗兵巴图鲁》 11、在满族人家,你看不到 A. B. C. D.

12、图中舞蹈动作出自满族传统礼仪 A. 抚鬓礼 B. 摸头礼 C. 举手礼 D. 理发礼 13、下列哪种鸟是满族鸟崇拜中用索伦杆祭饲的 A. B. C. D. 14、下列属于满族食品的是 A. 奶酒 B. 萨其玛 C. 油香 D. 酥油 15、下列地点不是以满族特色旅游为主的是 A. 伊通 B. 阿城 C. 延吉 D. 乌拉街 16、下列哪位是满族书法大家 A. 启功 B. 启明 C. 启灏 D. 启澜 17、下列哪项不属于满族说部 A. 《尼山萨满》 B. 《天宫大战》 C. 《乌布西奔妈妈》 D. 《格萨尔王传》 18、下列方言中不是来源于满语的是 A. 勒勒 B. 拎不清 C. 邋遢 D. 抹擦 19、要想学习满族文化,下列哪本期刊在大陆地区很难订阅 A.《满语研究》 B.《满族研究》 C.《满族文学》 D.《满族文化》 20、下列不是出自满族神话的是 A. 阿布卡恩都里 B. 佛朵妈妈 C. 阿布卡赫赫 D. 霍尔穆斯塔 二、简答题 1.有关满族的名著有哪些? 2.满族的舞蹈有哪些? 3.满族最知名的戏曲是什么? 4.满族八大姓是什么? 5.避暑山庄的历史意义?

满族传统文化今天现状

摘要:文化变迁研究一直是中国民族学所研究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内容之一,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的保存、保护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对满族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满族;传统文化;文化变迁。 文化的变迁是一种常态。通过文化的更迭变迁,原有的旧的文化形态才能进步与更新。[1]文化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保存、保护方面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也有利于我们今后对满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也做出更新的判断和思考。 一、物质文化的变迁。 物质文化也称之为物态文化或显形文化。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居住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1.满族传统服饰被现代服饰取代。 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比较容易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变化的,文化的整体变迁往往都是最先有服饰的变化表现出来的。满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统称旗袍)、马褂、坎肩、套裤、兜肚、靰鞡等,满族男子多带瓜皮帽,女性多为扇形冠,即俗称的“旗头”。这是由于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和林海雪原的广袤大地上,四季分明,冬季较长,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服饰的用料和款式。但在今天,这些传统服饰已经很难觅得踪影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只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一户老人家里见到了以前留下的灰色粗布长袍,但当时这件长袍已经被老人剪成两段,准备做坐垫,让我们觉得非常可惜。据我们了解,在新宾腰站村还有少量的满族传统服饰,但也多放于衣柜中,平时很少有人穿,只在节日等表演节目是会穿。据吉林乌拉街镇韩屯关秉正老人(男84岁)介绍,他小时候是穿满族长袍的,村里的满族人家里条件稍好些的都穿满族服装,妇女穿旗袍。但现在,人们基本都是以汉族服饰为主了。只是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满族的旗袍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审美价值的开发,已经成为适合现代人穿着的服饰样式,不仅让其他民族的同胞喜爱接受,更是具有国际知名度,成为中国服饰的标示之一。但这并不能改变满族传统服饰已经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的事实,传统服饰已经成为只能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成为历史的标志。 2.日常饮食结构与汉族基本趋于一致,民族特色食品地域化。 饮食习惯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体现民族特色和风情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满族世居东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是满族形成了自己的饮食特点和习惯。偏好粘软甜酸、口味偏咸,喜食野味,忌食狗肉等,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满族在日常基本的饮食结构方面也和以往不同,以前满族多种植黍、粟、糜子、高粱等,现在,满族的主食多是都是以大米、白面等为主,和汉族基本一致。传统满族饮食是忌食狗肉的,但现在很多满族并不在乎这点,甚至不了解,就这一点我们在调查中做了比较,我们发现内蒙的满族知道忌食狗肉这一习俗的很少,相比之下,吉林满族和辽宁满族对这一点知道的人明显多一些。不过,即使是知道这一点,很多满族人还是会吃狗肉。传统的饮食习俗并不会约束他们的饮食选择。 但是,满族的特色食品并没有彻底消逝,特别在东北地区,它依然存在人们的餐桌上,并且成为东北各族人民都很喜欢的食品,形成了地域化的饮食特色。满族喜食的粘食,如苏子叶饽饽,粘火烧、粘豆包,还有酸汤子,都大家的喜爱的食品,萨其马更是最为驰名的满族糕点。 3.满族传统房屋日趋现代、新潮。 满族传统房屋有三大特点:口袋房、落地烟囱、蔓子炕(万字炕)。另外,传统满族房屋西炕不住人,一般在西墙供奉祖宗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满族人民住进的楼房或者新式平方,内部装饰更加新潮,东西炕也都住人了。随着老人的离世,年轻一代祭祖意识淡漠,在西墙供奉祖宗板的传统也就少了。满族与汉族居室没有太大区别。当然,传统的房屋虽然不再作为居住使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跳绳、滚铁环进体育课堂 长期以来,由于受竞技体育、体质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体育课程主要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体育课程教学从动作的学习到场地器材的配置规格,都是竞技化,西方的,很少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和可接受性。相对外来竞技运动项目而言,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既有很高的娱乐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许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不受场地、器械设备、年龄等条件的限制,既经济又便于开展,有好多内容以其娱乐性,趣味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是平时学生喜爱并在课间玩耍的项目,把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项目进行开发改造引入于小学体育课堂中来,不仅是对学校体育内容的补充和发展,而且会极大地丰富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本课题以西城少年宫幼儿艺术班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等方法,对当前本小学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小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包括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两大部分,调查部分主要阐述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现状、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特点及教学功能和价值、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是否可行和其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途径。实验研究就具体的两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跳绳和滚铁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改编,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哪些教学原则,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提出了三个实验假设:学生对跳绳和滚铁环这两个体育项目很喜欢;跳绳和滚铁环这两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效果与现代体育项目的效果差别不大;跳绳和滚铁环这两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适宜在小学推广。通过教学实验验证这两个项目深受学生喜爱,这两个项目具备推广的条件和价值,这两个项目能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锻炼效果。并通过这项教学实验为其它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何进入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因素,得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适合在学校体育中开展,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民间体育项目小学体育教学 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体育教师和学生传达课程改革新思路,让他们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思想上重视民间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先将近年来课程改革中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面的新成果传达给学校的领导和参与实验研究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实国家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已逐步整理出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体育项目。 发掘民间传统项目进课堂,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我宫从上世纪200年代开始,对流传于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滚铁环进行了发掘、研究,并结合现代运动的特点,进行了创新,把滚铁环这项体育活动引进了我宫的体育课堂。现把我们发掘、整理、研究、创新的滚铁环运动介绍如下: 1.铁环队列练习。其一,学生成四路纵队或二路纵队,听统一口令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滚铁环走。转身时,滚环用手帮助控制。其二,滚铁环进行S’’走,或进行螺旋形和反螺旋形行走。可提高队列练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2.铁环操或舞。手持铁环跟着音乐的节奏做各种器械操或单、双人、多人舞。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形体美的教育。 3.滚铁环跑。可滚着铁环进行快速跑、耐久跑、上下坡跑等。提高学生进行快速跑、耐久跑的兴趣,发展学生跑的能力。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风俗 1.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运动项目介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运动项目介绍 一、项目介绍: 1.珍珠球: 模仿满族渔猎生产方式采珠人的劳动过程演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时运动员可在“水区”内任意传投。拍或滚动“珍珠(球)”,力争让手持抄网。站在得分区内的本方队员采到“珍珠”,场面激烈动作优美,极富观赏性。 2.蹴球: 蹴球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源于民间广泛流传的踢石球,多流行于汉、满、蒙古、回等民族中,经过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的努力,蹴球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则,进入了推广普及阶段。在10米见方的平整土地或塑胶地面上进行比赛。以高度准确、灵活多变的战术斗智斗勇,以击中对方保全自己为目的,以得分多少定胜负。 3.毽球 毽球运动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爱的体育项目,由手毽演变而来,比赛场地长11.88米,宽6.1米,中间以球网相隔,类似于羽毛球场地,比赛技法以踢、触为主,可用头、脚及身体接球,但不能用手臂触球。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得分方必须是发球方(第三局采取每球得分制),以先得15

分者为胜一局。 4.陀螺: 又叫“得螺”、“格螺”。打陀螺在各民族民间流行已久,有单人、双人、多人对打,赶动打,赛旋、打中赛旋多种形式,陀螺制作有木、陶、竹、牛角等,形状大小多样,击打者上下肢、腰、眼睛、大脑都在运动,泥地、草地、硬地均可开展,老少皆宜,设个人、团体、男女组别比赛。 5. 板鞋竞速: 板鞋竞速是由多名运动员一起将足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时间多少决定成绩名次。目前正式的比赛项目包括:男女60米,男女100米和男女2×100米混合接力五个项目。板鞋竞速是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6. 推铁环: 半个世纪前在北京市盛行的各族儿童喜爱的游戏项目,经过加工整理1995年起列为北京市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比赛的实质是比速度,一是直线前进的竞速,二是通过各种障碍的竞速,还有4人合作的接力赛。 7. 夹包:

满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范文

满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范文 下面是为大家提供与关于满族的由来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满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范文一 满族的由来: 以爱新觉罗家族为代表的满族之所以能统一东北,最后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并维持268年的统治,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明朝末年政权的腐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另一重要原因是满族的八旗制度,加上稍后组建的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大约十万铁骑,形成一支能征惯战、斩关夺将的威武雄狮。努尔哈赤初创时期并没有满族一词,从明朝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还称女真人。 满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据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即遣使向周天子进贡“楛矢石砮”。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代称为靺鞨。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这是满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公元12世纪,黑水靺鞨的后人完颜部落兴起,

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这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到公元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女真人为核心,吸收了其他族人,如鄂温克人、鄂伦春人、锡伯人、赫哲人、达斡尔人等,形成了一个以满族先人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 早期八旗满洲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女真人在氏族制时期“凡出兵围猎……各随族党屯寨而行。”这里说的族党就是血缘关系,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屯寨讲的就是地缘关系,说白了就是一个寨子、一个屯子、一个村子或更大一些范围的地方的族群。其基层组织叫牛录,管理人叫牛录章京,译成汉语就是佐领。女真人编入旗藉后,工作生活永远要归佐领管理,这个制度一直保持到辛亥革命清朝退位灭亡。 族党、屯寨是自然形成的,而旗藉佐领是依政府法令编制而成的,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清代满族人严格固定在佐领之下。住,则居于一处;行,则统一行动;打猎、出兵作战都由佐领管理,调到新地仍聚居一处。公家的事听佐领的,家庭的事婚丧嫁要听族长的,哪支、哪辈、老姓是什么都由族长管,生男育女都到族长处登记,不会近亲结婚,也不会乱伦。辛亥革命以后,废弃了八旗制度。佐领和族长(满语叫穆昆达)相继逝去,典籍记载大多丢失烧掉,所以现在许多满族人难以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民族传统体育

一、名词解释: 1. 民族传统体育:指一定的民族,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的,从传统社会中沿袭下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对人体改造的体育活动。 2.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世界各民族传统民族体育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和以理论思辨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规律,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为目的的一门应用学科。 3.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4. 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指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与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社会生活的中和反映,是一个民族的群体性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5.摔跤: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古老文艺,是一项徒手进行较量,并将对方摔倒为胜的竞技运动。 民族摔跤⑴宋代摔跤称为“相扑”;宋代出现官交,私交⑵1953年正式列为比赛项目⑶1956~1957年颁布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等级制度⑷1958年正式命名中国式摔跤⑸维吾尔族把摔跤称为“且里西”,满族成为“善扑”,蒙古族称为“博克”,彝族称“格” 6.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舟赛会”等,是一种具有民族浓郁文化色彩群众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 ⑴人数一般不多于23人⑵按照第八届龙舟竞赛规程的规定,龙舟竞赛项目包括:标准龙舟和小龙舟两个项目⑶运动员(划手20人、舵手1人、鼓手1人、替补队员2人) 7.珍珠球:俗称“海珍珠”“投空手”,是满族流行的一种体育项目(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 ⑴1991年,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第一次列被列为运动会正式项目 ⑵第8届民运会,珍珠球比赛设男子珍珠球与女子珍珠球两个项目 ⑶每队上场7名队员 8. 蹴球:又称“蹴鞠”“踏鞠”“踢鞠”“互打”,是我国古代流行的娱乐健身活动 ⑴每队不多余8人⑵第六届⑶最早出现于商代 9.抢花炮:是流行于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 ⑴每队不多于8人⑵第三届 10.木球:是回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有回族青少年放牧时“打篮”“赶毛球”活动演变而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1.打陀螺。⑴第五届云南⑵最大的可达四五斤⑶分为:放陀螺技术、攻陀螺技术 12.赛马。⑴运动会将马上项目分为速度赛马,走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和跑马拾哈达 13.秋千。⑴只限女子参加⑵第三届⑶通常设个人高度和触铃,双人高度和触铃及团体赛五个项目⑷高度比赛:在最短时间内哪个高,若相同看谁荡的次数少;触铃比赛:触铃次数者为胜 14.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是一项在藏族人民中流行的体育运动。 ⑴第六届 15.高脚竞速: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同时脚踩杆的脚踏瞪,在田径场上进行比赛,以在同等距离内所用时间多少决定名次,是队员在高脚马上进行速度和力量的比赛。 16.毽球: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手毽球”演变而来,手毽是各族人民在播种水稻时,扔接稻秧的一系列动作启发下产生的,是侗族带有社交性质的体育项目。 ⑴现代毽类运动包括毽球和花样踢毽。 17.板鞋竞速:是一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⑴训练士兵的方法(与军事战争有关)⑵第八届二、填空 1.1997年,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四个2级学科,分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2.中国传统体育健康观的特点是注重整体,其方法的核心是和谐适度。 3.射与礼结合出现礼射是在西周。 4.什么是“土洋之争”? 20世纪20。30年代人民围绕近代西方体育输入中国过程中,包括武术在内的传统体育文化发生种种碰撞而展开的立场争论。 5.中国古代体育分为四个阶段:①形成阶段(夏——春秋战国)②兴盛阶段(秦——南北朝)③繁荣阶段(隋唐)④完善阶段(宋元明清) 6.1909年霍元甲创建上海精武体育会;1914年马良创办武术传讲所,推广“中华新武术”;1918年将“新武术”列为中等以上学校的“体操课程”。 7.民运会举办的宗旨是:平等、团结、进步、繁荣.。每四年举办一次。至今共8届 8.确定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内容依据是体育性、民族性、传统性。 9.“那达慕”蒙语是“娱乐”和“游戏”的意思,“男儿三艺”分别是“摔跤”“赛马”“射箭”。 10.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群体传承,家庭传承,社会传承。 1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主要途径是:高度的组织依赖性和亲密的家族传递时两种方式。 12.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途径:传人、媒介、受体、城市化。 13.民族传统体育体系现状:①基础理论②应用理论③跨学科理论 14.现代体育是以西方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为背景而产生的体育活动,包含了以增进社会健康为理想的大众体育,以谋求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学校体育和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竞技运动三部分 1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6项,汉族301项。 16.中国国代民族传统体育体质的共性:①重文轻武,崇文尚柔②教育的德育性,礼仪性导致了娱乐体育的等机性与非竞争性。 三、简答 1.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时间、地点项目。 ⑴第一届1953年11月8~12日天津市体育项目:竞赛、表演、特邀表演。 ⑵第二届1982年呼和浩特市竞赛项目:射箭邀请赛和中国式摔跤 ⑶第三届1986年新疆乌鲁木齐增设了赛马、叼羊、射弩、抢花炮、秋千五个项目 本届运动会首次启用会徽、会标、会旗,这表示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逐步走向正轨 ⑷第四届1991年广西南宁市新设龙舟、珍珠球、木球 制定了较为科学系统的总章程,竞赛项目规程和规则、表演项目评判方法,还增设了“道德风尚奖” ⑸第五届1995年云南昆明市新设毯球、打陀螺 ⑹第六届1999年北京市在拉萨设分赛场大象拔河、蹴鞠 ⑺第七届2003年宁夏银川高脚竞速 ⑻第八届2007年广州板鞋竞速 2. 民族传统体育 ①按性质和作用可分为:竞技比赛项目、竞赛表演项目、娱乐健身操类 ②按运动形式可分:空中运动,马上运动,陆上运动,水上运动 ③按项目特点可分:球类,摔跤类,水上类,武术类,舞龙舞狮类,棋牌类,骑射类,其他类 ④按学科交叉领域可分:体育性,民族性,传统性 ⑤按价值和功能可分:健身健体,娱乐休闲,竞技对抗表演,祭祀文化传统 3. 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 ⑴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⑵增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 ⑶促进健康和娱乐 4.体育起源的几种学说: ①劳动起源学说②游戏说③巫术宗教说④军事战争说⑤性选择说 5. 民族传统体育起源 ①生产劳动说②宗教祭祀③军事战争④种族繁衍⑤经济活动需要

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

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文化,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许多学科领域、具体行业都会发生联系。 俗话说的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承德――这座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地处长城古北口外,在河北省东北部,是华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之一。它历史悠久,有着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境内奇峰怪石、依山傍水、气候适宜。 从康熙九年(1670年)就开始有满人进入承德。1703年,康熙皇帝选中这块地方修建行宫,即现在的避暑山庄。每年陪皇帝前来的文人墨客、巨商富贾、皇室眷属以及一整套的办事机构随秋?A大军涌入承德。此时的热河成为“宫围壮丽,左右市廛,连亘十里,塞北一大都也”。承德逐渐形成了一个满、蒙、汉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域。各民族有其独特的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等民俗习惯,形成了塞外山城独有的民俗风情。 城镇与商贸搭建的风俗桥梁 众多的满族人涌入,日常的生活保障是个大事情,特别

是乾隆时期,每逢皇帝及太后生日,各少数民族首领、各省要员及朝鲜、东南亚各国使节都要至热河祝寿。由此豪华客栈、酒楼、商铺、戏园应运而生,各个行业日渐繁盛。 当时承德的主要街道有西大街的头道牌楼、二道牌楼、三道牌楼,这是主要的商业街或称买卖街。此外还建有二仙居街、旱河沿街、土地祠、皮袄街、马市街、草市街等等。 承德街面上的大小商铺的商贸习俗中就能感受到当年 的繁盛气氛。旧时承德街市有“五行八作”的商铺400多家,这些商铺名号不同,说道不一。民间曾流传着一首商家选用字号歌,多用吉祥字眼,如福、德、永、仁、祥、庆等。字号是商家的招牌,有着不同的喻意,但都有老字号货真价实、诚实守信的传统。 旧时承德商铺林立,无论是坐商还是行商都有各具特色的招幌,如坐商的餐饮业、客栈、中药铺、浴池、镶牙馆、照相馆、理发店等,又如行商的剃头挑子的铁唤头、货郎挑子的拨浪鼓、油篓子的木棒子、磨剪刀挑子的铁皮“哗啦啦”等。 大的街面以下,集市庙会众多。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八沟(平泉)已有集市,设米粮、木炭、柴草、蔬菜、牲畜和劳动市场。清朝八沟厅支出列项祭祀,民国庙会唱大戏三到七天。商户、工匠、手艺人、小吃摊,在庙会期间进行商品交易。另外,四月初八的隆化集市庙会十分繁华,三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DOC)

名词解释: 民族传统体育:指一定的民族,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的,从传统社会中沿袭下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对人体改造的体育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世界各民族传统民族体育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和以理论思辨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规律,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为目的的一门应用学科。 珍珠球:俗称“采珍珠”“投空手”,是满族中流传的体育项目。1990年第4届全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把珍珠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毽球: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手毽球”演变而来,手毽是各族人民在播种水稻时,扔接稻秧的一系列动作启发下产生的,是侗族带有社交性质的体育项目。 ⑴现代毽类运动包括毽球和花样踢毽。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舟赛会”等,是一种具有民族浓郁文化色彩群众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 ⑴人数一般不多于23人⑵按照第八届龙舟竞赛规程的规定,龙舟竞赛项目包括:标准龙舟和小龙舟两个项目⑶运动员(划手20人、舵手1人、鼓手1人、替补队员2人) 南狮:一般以“文狮”为主,流传于广东、湖南等省区。南派的舞狮 以广东醒狮最有代表性,但广东舞狮亦有各地方的不同特点。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 外兼修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蹴球:又称“蹴鞠”“踏鞠”“踢鞠”“步打”,是我国古代流行的娱乐健身活动,最早出现于商代 抡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仫佬族中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娱乐性、竞争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因此被誉为“中国式的橄榄球”。 射弩:射弩是在瑶族、苗族、纳西族、佤族、黎族、锡伯族等民族中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海南、湖南等地区。推测在战国以前我国就有了弩。 简述: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起源: 答:1、特点:(1)民族性:文化的不同特点充分体现在物质、精神、生活和社会 关系的各个层面上,塑造者不用的民族(2)地域性:某一地区的一个民族或几个 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有区域环境所带来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是各个民族都在 自己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生活方式(3)交融 性:不同文化模式与类型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民族体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 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4) 多样性:有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676项,分布之广,项目之多,在世界上绝 无仅有(5)适应性:有的项目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有的项目在场地、器材上 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还有的项目可徒手或持器械进行,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提供了便利条件。起源:民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萌生的,分别有以 下几点:(1)民族传统体育萌发于生产劳动(2)原始战争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 萌发(3)原始宗教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萌发影响(4)民族传统体育在原始教育中的 显现 2、舞龙运动的特点:(1)鲜明的民族特色(2)强调集体配合(3)鼓乐伴奏 (4)种类繁多、形式多样(5)与节日娱乐紧密相联系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满族,旧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等省区市,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主要聚居区已建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相比我们汉族,则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虽然很多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但在满族

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可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满族的饮食传统习俗及禁忌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

第三章中国民族民俗答案

第三章中国民族民俗 一、判断题(正确答案“A”标注,错误答案用“B”标注) 1.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A ) 2.大襟右衽是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 A ) 3.那达慕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盛会,多在每年春夏季节举行。( B ) 4.到藏族人家做客,喝酒时要遵循“三杯一口”的规矩。( B ) 5.傣族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吊脚楼。(B) 6.鼻箫是土家族独特的乐器。( B ) 7.客人进人蒙古包后,忌讳坐在蒙古包的东北角。( B ) 8.壮族早年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A) 9.火塘是藏族家庭起居活动的中心。(B) 10.长期以来,对汉族民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水术”定下的范式。( A ) 二、单项选择题(40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 1.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 A )的特点。 A.东南密西北疏 B.东南疏西北密 c.东西密南北疏 D.东西疏南北密2.下列传统节日中,未作为全国性法定节日的是( A )。 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3.被称为“口袋房,曼子炕”的是( B )的民居形式。 A.朝鲜族 B.满族 c.维吾尔族 D.纳西族 4.婴儿周岁、回甲节、回婚节是( C )特有的民俗节日。 A.苗族B.壮族c.朝鲜族D.满族 5.蒙古族的文化遗产中,蒙古长调和( B )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名录》。 A.祭敖包 B.呼麦 c.马头琴音乐 D.那达慕

6.达瓦孜是(D)喜闻乐见的娱乐表演项目。 A.回族 B.蒙古族 c.土家族 D.维吾尔族 7.藏族在( B )被称为“吐蕃”。 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8.《格萨尔王传》《江格尔》和( C )并称中国“三大史诗”。 A.《高皇歌》 B.《阿诗玛》 c.《玛纳斯》 D.《创世记》 9.彝族的原始宗教中,祭司称为(D)。 A.三朵B.萨满c.赞哈D.毕摩 10.苗族的祖先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C)部落。 A.荆蛮B.百越c.蚩尤D.东夷 11.“分鸡心”是( C )的交友礼节。 A.彝族B.黎族c.苗族D.土家族12.(B)是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A.《创世记》 B.《东巴经》 c.《东巴画谱》 D.《白沙细乐》 13.白族的宗教信仰中,主要崇拜( D )。 A.先祖 B.鬼神 C.自然 D.本主 14.白族菜最负盛名的是( C )。 A.坨坨肉 8.琵琶猪 C.砂锅弓鱼 D.酸辣江鱼 15.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 B )崇拜物。 A.自然 B.图腾 C.动物 D.鬼神 16.黎族妇女曾有文面文身的习俗,称为( C )。 A.刺绣 B.刻画 C.雕题 D.美体 17.三道茶是( B )传统的品茶艺术和待客礼仪。 A.彝族 B.白族 C.苗族 D.傣族 18.以青苔人菜,是( D )特有的风味菜。 A.白族 B.彝族 C.黎族 D.傣族

满族文化&满族建筑

满族文化 满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纯朴、勇敢的伟大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满族在历史上几度崛起,先后建立起渤海、大金、后金和大清王朝,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兴旺发达作出了巨大贡献。 满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积淀的,它蕴藏着满族共同的心理感情,表现着满族共同的风尚和志趣。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的先世慎人就在这片沃土上用慧心巧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春秋战国、秦汉、辽金、元明清各代,留下了绚丽的历史遗存和淳淳的满族民俗文化,如月映红,处处皆见。 满族源流。满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四千年前满族先人肃慎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辽阔地域,先后建立了渤海、金、清王朝,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近现代无数满族同胞为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而捐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各兄弟民族一道奉献才智。 生产习俗。满族及其先人,世居白山黑水,以渔猎、饲养、采集为业,兼事农耕。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驯养和农耕生产,选择培育各种谷物和蔬菜,驯养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畜禽。满族先民们在此间已能加工皮革,制造陶器,制作木器和粮食加工。到渤海时期冶铁、制造铁器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工具和兵器普遍应用。并能纺纱布、绸、缝制鞋帽,编织筐篓,造出精美的灵石、兽骨、金银珠宝工艺品。到公元800元前后,出现了酿酒、榨油、造纸、制糖、制粉等手工业作坊。伴随着农耕手工业的发展,商贸交流、交通运输业也不断发展进步,形成了独特的满族交通工具。 生活习俗。满族世居东北地区,气候严寒,其生活习俗呈现出北方民族的地域特点。其服饰多长袍紧裤,喜尚毛皮。名目繁多的各种饰品,独具特色的男女鞋帽。时至今日风靡国内外的旗袍,具有浓郁的满族服饰特点。 满族先人的发式。男子梳辫发,女子梳两把头、旗髻等,发式繁多,风采宜人。 满族先人的饮食风俗,简单而又古朴。除多食猪肉外,山果、野菜、鱼虾、野兽也是他们的经常食物。满族还喜粘食,饮米儿酒。火锅、白肉血肠等膳食,以独特的风韵已被其它民族所喜欢,至今饮誉大江南北。先人们对餐具、酒具、烟具亦十分钟爱,样式繁多,极为考究。 满族居住。多依山作屋,傍水而居,并以口袋房、万字炕、地烟囱、三合院或四合院、照壁墙,成为近代满族房屋的基本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房室陈设水平也不断提高。 文化习俗。满族及其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灿烂文化。渤海时期就已开办学校,金代于1119年创制了女真大小字,清代于1559年创制满文。在习武方面也不分贵贱贫富,男女老少都习骑练射,成为“国俗”。 满族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先民们凭着智慧、情趣和想象能力创造了灿若群星的文学艺术作品。“八角鼓”、“子弟书”等曲艺戏剧,“蟒式舞”、“隆庆舞”、“腰铃舞”等歌舞以及书画、雕刻、剪纸、刺绣等极有民族风格和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暑期调查报告 可东可乐 ——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两景区为例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号:10083056 姓名:关畅

摘要:作为在清朝政权的发源地之一,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担负起了传承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各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满 族文化在这个地方,不但面临机遇,也遇到了很多挑战。 关键词:永陵镇满族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现状保护措施 一.基本情况 1.满族概况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满族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目前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伊通、岫岩、新宾、青龙、丰宁、宽城、清原等满族自治县及滦平、隆化等民族县,和若干个满族乡。 2.新宾县概况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东与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搭界,南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为邻,西与抚顺市相连,北与清原满族自治县毗壤。新宾是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介于北纬41°14′10″至41°58′50″,东经124°15′56″至125°27′46″之间,属于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全境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最狭处35公里,总面积443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共辖15个乡镇、14个国营林场、180个行政村,73个农、林、畜场,800多个人参场。县人民政府驻新宾镇,距抚顺110公里,距沈阳170公里。为全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目前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以上。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新宾赫图阿拉城登极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奠定了清王朝268年的基业。由于新宾在满族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所以这里的满族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以永陵镇的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两景区的满族文化最有研究价值。 3.永陵镇概况 永陵镇隶属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位于东经128度18分,北纬41度43分。辽宁省东北部新宾满族自治县中部,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族的故乡,因其境内的清永陵而得名。拥有以世界文化遗产关外三陵之首——清永陵和全国AAAA级景区清朝第一都城——赫图阿拉城为代表的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镇4.2万人口中,满族人口占75%,被誉为“中华满族第一镇”。 4.赫图阿拉城概况 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距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永陵5公里。“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小山岗,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努尔哈赤始建城堡于此。2年后,又增修外城。内城周2千米,努尔哈赤及其亲族居住。外城周4.5千米,居住精悍部卒。外城北门外,铁匠、弓匠分区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