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
承德特色饮食词汇的文化特征研究

承德特色饮食词汇的文化特征研究作者:尉春艳于向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4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饮食文化也是通过语言来承载,有关饮食的词汇比较丰富,地方特色饮食类词汇往往更能突出地反映地域的自然地理及社会历史文化特征。
承德特色饮食词汇就反映了承德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社会历史文化特征,它反映了满族文化特色以及承德人“朴实、聪慧、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承德;饮食类词汇;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097-03饮食文化的范畴非常广,关于“吃”的一切都可以包括在内,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吃的内容、吃的方式、吃所体现的内涵都是不同的,这就构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饮食文化也是通过语言来承载。
饮食的词汇很丰富,比如食源食品类、食具类、饮食动作类、饮食礼仪类等,饮食类词汇往往更能反映地域的自然地理及社会历史文化特征。
饮食类词汇中有很多是方言词汇,方言词汇和地方文化更是密不可分,最能体现地方特色。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有承德地方特色的饮食词汇来探讨其中体现的地方文化。
一、承德特色饮食词反映承德的自然地理环境饮食文化的特性之一就是客观性,即饮食文化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农作物的类别,从而影响到食物的种类、饮食特点、食物制作和烹调方法等;或者反过来说,地域食物的种类、饮食特点、食物制作等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
(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种类和饮食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饮食文化的最基本的属性是物质层面,即吃喝的“东西”本身,概括为野果野菜类、主食菜肴类、酒茶饮料类三大类,这三类食用饮用品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承德地处东北、华北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汇处,与其它他区相比,冬季严寒漫长。
承德地方特色文化在各县区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应用——以丰宁满族自

232作者简介:王国良(1968.06-),男,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许静(1982.9-)女,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陶瓷设计。
基金项目:2018年度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课题,课题编号:201801A089。
承德地方特色文化在各县区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应用——以丰宁满族自治县为例王国良 许静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摘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并在城市形象建设中进行应用,对发扬地方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丰宁满族自治县为例,探索承德地方特色文化在丰宁县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应用,为提高丰宁县城市形象提出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承德;丰宁;城市形象河北承德市是有一座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承德市西北部,自古以来是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聚居地,因此,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本文结合丰宁县的地方特色文化,探讨承德地方特色文化在各县区的城市影响建设中的应用,为提高丰宁县城市形象提出有益的思考。
丰宁县地域特色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族民俗文化别具特色丰宁满族剪纸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经几十年发展成为独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剪纸艺术。
到清末民初时期,丰宁满族剪纸的发展达到鼎盛,对于周边地区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要求不断提升,丰宁满族剪纸又囊括了更加丰富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进一步贴近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剪纸在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瓜果等等。
丰宁剪纸作品通过各类展览在海内外获得极高的评价,并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丰宁博物馆馆藏中剪纸作品最为代表。
供全国各地及海内外艺术间欣赏和学习。
同时丰宁县城及各乡镇的一些代表性建筑也融入了满族剪纸元素。
如:位于丰宁县城南大桥大型雕塑,高18米,宽13米,整尊雕塑为朱红色,把剪纸元素完美地融入到了雕塑中,选用了中国传统纹样,由两个轴对称“福”字组成,远观就是两扇剪纸效果的两扇大门。
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

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第一篇: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文化,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
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许多学科领域、具体行业都会发生联系。
俗话说的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承德――这座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地处长城古北口外,在河北省东北部,是华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之一。
它历史悠久,有着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
独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境内奇峰怪石、依山傍水、气候适宜。
从康熙九年(1670年)就开始有满人进入承德。
1703年,康熙皇帝选中这块地方修建行宫,即现在的避暑山庄。
每年陪皇帝前来的文人墨客、巨商富贾、皇室眷属以及一整套的办事机构随秋?A大军涌入承德。
此时的热河成为“宫围壮丽,左右市廛,连亘十里,塞北一大都也”。
承德逐渐形成了一个满、蒙、汉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域。
各民族有其独特的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等民俗习惯,形成了塞外山城独有的民俗风情。
城镇与商贸搭建的风俗桥梁众多的满族人涌入,日常的生活保障是个大事情,特别是乾隆时期,每逢皇帝及太后生日,各少数民族首领、各省要员及朝鲜、东南亚各国使节都要至热河祝寿。
由此豪华客栈、酒楼、商铺、戏园应运而生,各个行业日渐繁盛。
当时承德的主要街道有西大街的头道牌楼、二道牌楼、三道牌楼,这是主要的商业街或称买卖街。
此外还建有二仙居街、旱河沿街、土地祠、皮袄街、马市街、草市街等等。
承德街面上的大小商铺的商贸习俗中就能感受到当年的繁盛气氛。
旧时承德街市有“五行八作”的商铺400多家,这些商铺名号不同,说道不一。
民间曾流传着一首商家选用字号歌,多用吉祥字眼,如福、德、永、仁、祥、庆等。
字号是商家的招牌,有着不同的喻意,但都有老字号货真价实、诚实守信的传统。
旧时承德商铺林立,无论是坐商还是行商都有各具特色的招幌,如坐商的餐饮业、客栈、中药铺、浴池、镶牙馆、照相馆、理发店等,又如行商的剃头挑子的铁唤头、货郎挑子的拨浪鼓、油篓子的木棒子、磨剪刀挑子的铁皮“哗啦啦”等。
承德民间文化之剪纸与特色饮食

近年来,剪纸艺人们把避暑山庄文化与 剪纸艺术巧妙结合,把避暑山庄的四季美景、 亭楼台榭及民俗风情、诗词古韵,乃至民间 传说,都纳入剪纸素材,已成为独具承德地 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果您到承德来别忘 了带上几幅,送与亲朋好友作为纪念。
如今,随着承德经济的好转,多数居民 搬进了楼房,用窗花的少了。可是它的艺 术价值却与日剧增,作为专门的艺术种类 走进民俗艺术殿堂,开拓了独幅、组画、 连环画等多元领域,作为工艺美术品远销 国外,多次获奖,成为承德最优秀的民间 工艺之一,被收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向世界展示她那迷人风采。
(1)宫廷御膳:清朝康、乾、嘉等几代皇帝每年例行到 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的活动,均有大批御厨随行。伴 驾来自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全 国各地的军政要员同时也把他们民族和地域的饮食 习惯及烹饪技术带进了承德。此外,按清宫惯例,御厨 年迈要退休,离宫以后的御厨多在市上经营饭店,使清 宫的御膳技艺和食谱流入民间。光绪以后,承德街上 仅著名的大饭店就有一百余家,经营地方小吃的更是 不计其数,加上承德食品多依满、蒙古、回的风习,各 类饮食文化相互交流,放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了承德宫 廷御膳的多样化、多民族化的特点,数量达370多种。
陈皮兔肉香、辣、咸适度,能开胃、理气、祛 痰。
山药蛋糕松软爽口,果香浓郁,可温中补气,健 脾益胃,止泻涩精,而今已广泛用于食疗。
"八珍糕"为今天承德的高档药膳,按乾隆皇帝 亲拟的配方而制,色白细腻,清香甘甜,松软利 口,很适合老年人、产妇、儿童及一切康复期 患者食用,同时,也是馈赠亲朋的上乘佳品。
传统风味小吃的烹饪技艺是承德文化遗产的一部 分,早年的地方风味小吃多由小摊小贩个体经营,或支 摊于街巷、或串胡同沿街叫卖,通常是几辈人传下来的 名吃。据统计,承德地方风味小吃有150多种、地方风 味糖果近60种,还有地方风味饮品多种,最畅销的有烧 麦、锅贴、切糕、煎糕、凉糕、炸糕、糜子面豆包、 芝麻吊炉烧饼、缸炉烧饼、缸炉圈、油酥烧饼、碗坨、 片粉、凉粉、荞面餄餎、拨面、抻面、杏仁茶、面茶、 茶汤、豆汁、蒸饼、丸子、散淡麻花、羊杂碎汤、老 豆腐、涮羊肉、沙锅豆腐、热锅、火锅等。这些风味 小吃有些随时令和季节的变化而制作,有些也是宫廷中 常见的食品。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以及创新对策论文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以及创新对策论文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以及创新对策论文一、承德满族音乐简介满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一员,历史源远流长,多年的积累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
满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满族音乐十分丰富,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集成”和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工作,音乐工作者们整理出了满族音乐文化大致的框架结构,而当今的满族聚居地仍有很多满族风情的音乐需要搜集整理、传承。
清康乾时期,承德成为陪都。
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清廷开始于此大兴文教,使“蛮荒之地”成为文化之都。
具有特色的满族音乐就是随着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承德繁衍生根的。
在承德民间流传的满族音乐艺术大致有以下几类:满洲罕都勒春(热河二人转)、满族乌春音乐(民歌:山歌、劳动号子、小唱)、朱赤温音乐(古老的满洲戏曲音乐)、哔喇力乌春(民间器乐曲:满吹音乐、清音会音乐、佛事音乐)、民族宫乐(宫廷乐)。
而萨满音乐相对于其他满族音乐更多地保留了满族文化的特色,它集歌舞乐为一体,成为满族音乐灵魂的代表。
满族的乐器也颇为丰富,其特有的乐器多用于跳神的萨满音乐,如单鼓、抬鼓、朗、响铃、腰铃、扎板、响刀等打击乐器。
而宫廷乐器的种类就更加复杂了,如:打击乐器包括建鼓、编钟、特磬、杖鼓、云锣、拍板、龙鼓、铜钹、达卜、接足、巴打拉等皮膜类、金属类、竹木玉石类共37种乐器;吹奏乐器包括埙、笙、管、箫、大铜角、笛、巴拉满等边棱类、簧管类、簧舌类、号嘴类共20种乐器;吹弹乐器包括琴、三弦、筝、巴尔扎克、得约总、口琴等板面类、皮面类、金属类共26种乐器。
二、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做法承德,旧称“热河”,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4年,承德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介绍民族风俗的作文承德

介绍民族风俗的作文承德承德,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就像一本摊开的民俗画册,每一页都绘满了独特而迷人的色彩。
要说承德的民族风俗,那满族的传统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承德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满族元素的身影。
就拿满族的服饰来说吧,那可真是精美绝伦。
满族女子的旗袍,修身而典雅,领口、袖口和衣襟处都绣着精美的花纹,有的是娇艳的花朵,有的是灵动的飞鸟,一针一线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满族男子的长袍马褂,也是气派非凡,穿在身上,自有一番威严。
记得有一次,我在承德参加了一场满族的婚礼。
那场面,真叫一个热闹!新娘子穿着红彤彤的旗袍,头戴华丽的旗头,上面缀满了珍珠和宝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新郎则穿着蓝色的长袍马褂,胸前还挂着一朵大红花,喜气洋洋的。
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声、唢呐声响彻云霄。
到了新郎家,还有一系列有趣的仪式。
先是跨火盆,寓意着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
然后是拜天地,新人在大家的注视下,虔诚地向天地行礼,许下相伴一生的誓言。
接着是坐帐,新人坐在精心布置的床上,周围堆满了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象征着早生贵子。
婚礼上的美食也让人印象深刻。
那一道道满族特色菜肴,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有香气扑鼻的饽饽,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口味,甜的、咸的,让人回味无穷。
还有那八大碗,荤素搭配得恰到好处,每一碗都饱含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满族的春节也别有一番风味。
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
打扫房屋、准备年货,那股子热闹劲就别提了。
杀年猪可是个大事,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看着热气腾腾的猪肉出锅,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
满桌的佳肴,有饺子、年糕、鱼,每一道菜都有着特殊的寓意。
饺子象征着团圆,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鱼则代表着年年有余。
大家一边吃着,一边看着春晚,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地起来,穿上新衣,挨家挨户地拜年。
孩子们最开心了,因为能收到长辈们给的红包。
从承德满族习俗看满族的祖先崇拜

作者: 金朝力
作者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满族研究
页码: 110-112页
主题词: 承德;满族;习俗;祖先崇拜
摘要:在满族比较集中的河北省承德市,尤其在围场、宽城、丰宁三个满族自治县中,有些满族人家至今还保留着祭祖这一独特、古老的民族习俗.从这些古老的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到,祖先崇拜是满族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形式,它与萨满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璀璨的瑰宝。
承德民俗音乐戏曲文化

Eunuch Chen Jiugong who was educated in music school first broughtQingyinto Rehe in Qianlong period, later children of ministers of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formedpeaceqingyin choir.After emperor Jiaqing came to power, heleaved some confiscated instrument of Heshen, the famous corrupted minister, in mountain resort, and some instrument from other countries as well.In 1915Tang Xifu started to take apprentices,Liu Mengfang, Bai Xueqiao and Wang ter they formedqingyinchoir withPeace Qingyin Choir.It reached its best in the 1940s.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approximately 40 members in the choir. At the start of 1980s,Bai Xiaoying helped his grandfather Bai Xueqiao to argue for restoreQingyintechniques and write material aboutqingyin. Rehe Qingyinhas given Chengde a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outside. From then on,Qingyinhasbeenan important tool for displaying the charm of Chengd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德民俗中的满族元素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文化,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
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许多学科领域、具体行业都会发生联系。
俗话说的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承德――这座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地处长城古北口外,在河北省东北部,是华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之一。
它历史悠久,有着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
独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境内奇峰怪石、依山傍水、气候适宜。
从康熙九年(1670年)就开始有满人进入承德。
1703年,康熙皇帝选中这块地方修建行宫,即现在的避暑山庄。
每年陪皇帝前来的文人墨客、巨商富贾、皇室眷属以及一整套的办事机构随秋?A大军涌入承德。
此时的热河成为“宫围壮丽,左右市廛,连亘十里,塞北一大都也”。
承德逐渐形成了一个满、蒙、汉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域。
各民族有其独特的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等民俗习惯,形成了塞外山城独有的民俗风情。
城镇与商贸搭建的风俗桥梁众多的满族人涌入,日常的生活保障是个大事情,特别是乾隆时期,每逢皇帝及太后生日,各少数民族首领、各省要员及朝鲜、东南亚各国使节都要至热河祝寿。
由此豪华客栈、酒楼、商铺、戏园应运而生,各个行业日渐繁盛。
当时承德的主要街道有西大街的头道牌楼、二道牌楼、三道牌楼,这是主要的商业街或称买卖街。
此外还建有二仙居街、旱河沿街、土地祠、皮袄街、马市街、草市街等等。
承德街面上的大小商铺的商贸习俗中就能感受到当年的繁盛气氛。
旧时承德街市有“五行八作”的商铺400多家,这些商铺名号不同,说道不一。
民间曾流传着一首商家选用字号歌,多用吉祥字眼,如福、德、永、仁、祥、庆等。
字号是商家的招牌,有着不同的喻意,但都有老字号货真价实、诚实守信的传统。
旧时承德商铺林立,无论是坐商还是行商都有各具特色的招幌,如坐商的餐饮业、客栈、中药铺、浴池、镶牙馆、照相馆、理发店等,又如行商的剃头挑子的铁唤头、货郎挑子的拨浪鼓、油篓子的木棒子、磨剪刀挑子的铁皮“哗啦啦”等。
大的街面以下,集市庙会众多。
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八沟(平泉)已有集市,设米粮、木炭、柴草、蔬菜、牲畜和劳动市场。
清朝八沟厅支出列项祭祀,民国庙会唱大戏三到七天。
商户、工匠、手艺人、小吃摊,在庙会期间进行商品交易。
另外,四月初八的隆化集市庙会十分繁华,三里长街摆满各类商贩,南有牲畜市,北有柴草市,中间是日用杂货。
庙会附近张满白布凉棚,各种杂耍、小吃、拉洋片、看相算命的,人声鼎沸。
戏班在庙前唱大戏。
隆化境内的庙会属郭家屯镇西屯村凤凰阁规模最大、最隆重。
该庙会以物资交流为主,每年农历四月十六至十八日都举行庙会,来自内蒙、丰宁、围场和县内的商贾、佛教信徒等赶庙会者达数万人。
交易会上各种牲畜、土特产品、木材及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交易之余,也有不少骑马的蒙古人和外地客商到半山腰的凤凰阁烧香拜佛。
商贸的发达,曾经的青山绿水之地也衍生成了新的城镇。
如平泉,因其街中心有股泉水平地涌出,水量大,水质好,居民、商铺多用此水而得名。
其“上通锦州,下通喜峰口”,原称“八沟”。
其建于清朝初年,到了康熙四十四年,平泉境内又设南、北五十家子两个驿站。
雍正时,平泉已经形成一条东西向街道。
内蒙古腹地生产的粮食、皮毛、药材、牲畜,关里的布匹、糖茶、日用百货,均在这里汇集、储运、转销。
货栈、粮行、商业店铺、手工作坊,形成南起南岭,北至七家北口的二十华里的长街。
官衙多设在街中心偏西处,居民区分布于街南、街北和西北部,由官府拨款或官倡民筹,先后建成的庙宇,分别坐落于重要街头、巷口。
几个分散村落逐渐连成一片,城镇规模成型。
当时平泉“街长十六里,瓦屋鳞次,商贾辐辏,人烟稠密,口外最繁华处也”。
素有拉不完的哈达,填不满的八沟之称,衣食住行带来的风俗土壤承德满族人的大量聚集,始于守卫避暑山庄的八旗兵丁。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建成后,为了解决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并照料其日常生活,朝廷分批地派遣八旗兵来到承德,他们大多拖家带口,从吃的到用的,皆由国家供应。
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满族的老百姓,清政府为了解决满汉矛盾,在喜峰口至古北口以外,共建皇庄、王庄、官庄一百多处,由满人来管理这些田地。
驻扎的营子之间有街道隔开,每个营子都用一道院墙围起来,形成单独的居住空间。
营子里的房屋大体都一样,均是三间,也有两间改成三间的,叫“二破三”,整个房子的格局是前廊后厦,廊檐伸出来很宽的一部分,约在一米到一米八之间,下面是高出地面与房屋相连的平台,满人把厨房安置在这里。
进门后的一间是过厅,满人以西为贵,故把左面的西屋让给老人居住,夫妻居室安排在东屋。
一般的百姓居住就没有这么规矩。
由于满族先人常年在寒冷的环境中狩猎和生活,冬季穴居,到了夏天多在森林“郁密处结幕”,居住“撮落”,汉语的意思是马架子或窝棚。
它是起脊式,从横断面来看是人字形。
定居后发展为砖瓦石块的东北式老房。
为了防寒,老房突出取暖设备,即修筑锅台和火炕,与室外烟囱想通。
一般是三间或五间院落围以木障为墙,大门向南开,院内有影壁,立有“索伦杆”。
正房中间开门,分东西屋。
如今在承德农村还保留着这种建筑风格。
由于承德地区的满族大多是从北京过来的,因此在饮食上十分讲究,有浓厚的皇城特色。
京城的大菜小吃在这里随处可见,像满汉全席、烤全羊、涮羊肉、驴打滚、萨琪玛、粘糕等等。
粘食是满族人喜爱的食品,因为在野外狩猎,忍饥挨饿是常事,而粘食最大的优点是耐饥饿。
到了春节,家家户户都做粘食,称之“年货”,冻上以备春节食用。
在副食上,喜欢食肉类,如猪肉片、血肠,并以酸菜下粉条为佳肴。
另外,承德还有一样极富民族特色的小吃――豆汁,它是绿豆做成淀粉后,余下的残渣发酵后再加上小米熬制而成,喝起来醇香可口、余味悠长。
民国初年的时候,很多满人日子过不下去了,当时有一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他们的窘境,就是“八旗妞,下山沟,窝瓜豆角一起偷”。
这时,他们平时做饭的手艺派上了用场,好多满人后来都干上了一些诸如熬豆汁、贴小米面、做豆片的小本买卖,这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
和汉族人一样,满族的节日中最重要的也是春节。
在承德滦河镇的满族过年时有一特殊项目:竖天灯竿。
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在院里挖一坑,埋上长长的木竿,在竿的顶部绑上一颗小松树,内置五谷杂粮,每晚将点好蜡烛的纸灯笼用绳子系上去,从腊月二十三点上,一直到正月十五,每晚换一只蜡烛。
以此形式祭天和预祝来年吉祥。
满族人的服饰主要是一种襟式长袍,因满族人皆为旗人,所以这种长袍称为旗袍。
满族男女皆喜穿旗袍。
清初,旗袍的样式没有领,马蹄形状袖口,也叫箭袖,大襟左袄,系纽扣,四开权,衣长过膝。
入关后,逐渐受汉族服饰影响,居常旗袍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权,或不开权,马蹄袖也改为平袖,箭袖袍已成为一种礼服,只有官服袍、包括朝袍、龙袍、蟒袍等仍为开权、马蹄式,外加披肩领或卷领。
平民百姓喜庆日或外出办事,亦遵旧俗,以箭袖为重,春冬季于旗袍外加穿马褂或马甲,腰间束带;女旗袍与男式相同,不同的地方是多于领口、衣襟、衣裙及端缘饰花边。
外出则于颈间围一长巾,春秋季加穿马褂或马甲于袍外。
四十年代后,男式旗袍渐废弃不用,女式旗袍则由宽袖改为窄袖,由宽松肥大型改为紧身贴腰式,后来逐渐传入汉族妇女的服饰中。
此外,满族妇女喜穿木质高底鞋,称为“旗鞋",亦称"马蹄底鞋",因其木底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而得名,木底高三四寸,高者也有达七、八寸的。
木底四周包裹白布。
有钱人家多以绸缎做鞋面,平民百姓家多以布做鞋面,无论贫富,皆彩绣花卉图案,素而无花的鞋因近似丧服而禁忌。
贵族妇女还常在鞋面上饰以珠宝翠玉,或于鞋头加缀缨络。
少女至十三四岁即开始穿着这种鞋,现在,这种鞋已不多见。
仪轨中的风俗繁衍满族人的礼节重、规矩大,对祖先非常敬重和崇拜,各个家族中都立有祖先的牌位,随着年代的久远,支脉和人口多了,但逢年过节,家族中最隆重的事情还是依次到祖先牌位前叩头。
正月三十晚上辞旧之后,满人先拜组先后拜财神。
另外,长幼之序、上下之尊也分得清清楚楚,即使相差几天本家兄弟俩,见面时,弟弟也是毕恭毕敬,拱手打礼。
在普通的满族人家里,小儿子清晨起来出去散步,出门前要到母亲那里请安,左腿弯曲,右膝着地,右手下垂触地,行“打扦礼”,告诉母亲他要出去一会;散步回来,儿子还要到母亲那里行礼请安。
满族入关后,满汉文化交融成为历史的潮流,在汉族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等婚娶六礼的影响下,满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新婚俗,大致可分为说媒、相门户、合婚、小定、拜女家、下茶、送日子、开剪、迎娶、坐帐、分大小、回门、住对月等程序。
承德地区的满族人与其他地方的满族及汉族人相同,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方允许订婚。
正如《啸亭杂录》所记载的:“满洲氏族,罕有指腹订婚者,皆年及冠、笄,男女家始相聘问,违者有罪”。
订婚后,经媒人说和,女方答应议婚,男方主妇,一般是男方母亲随媒人至女方家相看,如满意则赠送女方如意、玉环、手串等作为定礼。
相看后,女方将写有女孩生辰八字的年命帖交与男家,在承德地区的有些地方还要随即送些馒头等发面食品,有蒸蒸日上之意。
男方接到女方年命帖后将其放在自己灶神或灶台香炉前,三天后,如家里没出现打破盆碗、财物遗失等不吉利的现象则为大吉。
男家就会把女方的年命帖送至算命先生处,请其为男女双方推算命运是否匹配,如不相和是否有破解之道。
如双方无法相配,男方可要回赠与女方的定礼,如匹配则进行下一步放定,即过彩礼,包括放小定拜女家和放大定三个阶段。
这些都完成后,两家正式定下亲事,开始正式着手准备新人的婚事。
男家选好结婚日期后提前通知女家,称为“送日子”。
在承德地区,大多婚期都选在冬季,且主要集中在腊月。
因为冬天是农闲的时候,大伙都有时间来帮忙,干了一年的活,这个时候也是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
婚期确定后,女家选取吉日将男家送来的彩礼放置在祖宗案前,焚香祭祖,跪拜祖先,挑出色彩合适的布匹,用新剪刀将其按所需尺寸大小裁开,准备做嫁衣。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婚期也就临近了。
承德地区的满族婚礼一般分三天,头一天男方家杀猪、搭灶、立鼓乐棚子、拜祖;第二天是搭喜车,安柜箱;第三天是正日子,举行婚礼典礼。
在结婚过程中,婚娶要用花轿,新娘下轿,右肩背着两个铜镜,怀中抱着宝瓶,天地桌上摆着一斗红高粱,上边插一张弓,三支箭,一杆秤。
拜天地前,新郎对着新娘背着的铜镜虚射三箭,再用秤杆挑起新娘的盖头,新娘迈过马鞍进屋,登粘糕上炕坐福,射三箭一是为辟邪,二是试试新郎的武功。
迈马鞍意味着平平安安。
婚后生男孩,门口要挂弓箭,预示他长大成为好射手。
生女孩则在门口挂红布条,象征吉祥。
发俗中透露的生活变迁发俗是显示一个民族的标志之一。
各个民族由于审美要求的不同或从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其发俗和发饰是各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