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民俗(wq)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是满族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建立了封建王朝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习惯独特。
满族风俗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传统婚俗。
满族人民重视婚姻家庭,婚礼仪式庄重而庄重。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主要包括红头绳、拜堂、敬茶、披红等环节。
红头绳是满族婚礼的象征,新郎新娘分别戴上红头绳,象征着两人的联姻。
拜堂是满族婚礼的主要环节,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敬茶,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披红则是满族新娘在婚礼之后的一个仪式,新娘将红头绳解下,并将红头绳上的金银饰品赠予女方家人,表示对女方家人的感激之情。
除了婚俗外,满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习惯。
比如,满族人民非常重视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满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平安。
在祭祀仪式中,满族人民会摆放各种食品、酒水和祭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满族人民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
例如,满族春节期间会举行“瑞雪迎春”活动,用糕点制作各种形状的雪花,象征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在满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中,还有许多歌舞表演和传统游戏,如马拉松、踩高跷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满族人民的服饰也是满族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满族服饰多以蓝色、红色和白色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头巾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袍、长裙和头饰。
满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用金银丝绣、锦缎和珠子等做装饰,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富有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它体现了满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满族人民用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满族民族精神,使满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通过了解和学习满族风俗,我们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满族传统民族有什么风俗

满族传统民族有什么风俗满族的人们因为对礼节方面很重视,所以在过年的时候或者是日常的生活都会比较注重于礼节,对此满族的的民族风俗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满族民族风俗有哪些满族丧葬习俗满族丧葬习俗满族丧葬中,有所谓“烧饭”之礼俗。
辽金时女真人就有将“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的烧饭之俗。
沈阳满族沿袭此俗,富贵人家还有将生前所御狗、马焚烧的。
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统治者一再告诫要节省食物器用,除烧饭外,也不再焚烧狗马,只将生前所用狗、马率至坟前火堆旁,用鞭棍催打狗马从火堆上奔跳过去就可以了。
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丧葬,仍有殉葬之恶俗。
此俗亦系沿袭自辽金女真奴隶主贵族“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三朝北盟会编》卷三)的故俗。
努尔哈赤死,有大妃乌喇纳喇氏、庶妃代音察、阿迹根三人从殉,虽然其中不无政治斗争的需要,却反映着殉葬的陋俗;皇太极死,亦有二个亲信侍卫从死。
此恶俗,在满族入关后逐渐消失,沈阳满族以后也不再保留此俗。
入葬后,丧家门外不设殃榜(一般汉族在门外设殃榜。
所谓殃榜,是由阴阳算命先生开列的含殓日、生辰日、回煞日、避忌日),三日领魂不返家,寄送土地庙。
服丧期间,丧家男女以白布袍带为丧服。
葬前,带垂至前胸;葬后,男挽于腰间,女戴“包头”。
百日内,起居不释白,男截发,冠不缀缨;女剪发,头不戴簪花。
清帝王因政务繁忙,受汉族影响,皇太极之丧规定“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
老皇帝死,新皇继位,虽在丧期,临朝大典时仍要求官员“冠宜缀缨”。
一般满族人家,百日内起居不释白。
至百日,备香楮祭品到坟前敬奠,脱去孝服,称之“释服”。
三年内,男不穿红衣,女不戴簪花,保留着满族的古制。
满族有清明上坟插“佛托”之俗。
此“佛托”大多为柳枝插上苞米核子,上贴五彩纸,插在坟上,意为“坟花”,寄托哀思。
进入二十世纪,丧葬旧制有所改革,一个时期曾袭用汉俗,但丧服之制仍保留下来。
解放后,又能了进一步的改变,现在丧葬旧制已不见了,代之以火葬和追悼仪式。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我国少数民族中满足也是为数众多的民族,但是你知道满足这个少数民族中有传统的风俗能这么吸引人们吗?不妨随大师一起了解下吧。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1、服饰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饰一样了。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
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
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
绣有精致图案。
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2、饮食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
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宗教和禁忌1、禁忌满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墙上有神龛,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准放空盘和空簸箕,因为祭祀时方盘装肉、簸箕装黄米面和炒黄豆面,空放是对神大不敬。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它与汉族一样,有许多传统节日和风俗。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期间,满人要穿着新衣服去拜年,并相互赠送贺年礼物,表示祝愿来年幸福吉祥。
正月初一,满族人要到祖坟上去祭祀祖先,祭祀完后举行隆重的“打祖”仪式,表示纪念祖先,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后的几天内,人们要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贺年礼品。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周礼·夏官》记载:“以仲夏之月观竞于虫兽”。
据《韩非子》载:“俗以五月五日竞舟于水为患”。
这两种记载反映了端午节在春秋之前就已形成了。
端午节在汉代以前称为“重午”、“浴兰节”等。
满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满族的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正月初一早晨人们要到祖坟上祭祀祖先;其次是在祭祀的基础上进行沐浴、换新衣,然后才可以吃饺子和汤圆;第三是吃饺子,以取平安吉祥之意;第四是燃放鞭炮等。
—— 1 —1 —。
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满族人勤劳朴实,热情好客。
他们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饮食习俗
满族人喜欢吃“三白”,即:白菜、白萝卜和黄瓜。
民间谚语说:“百菜不如白菜,白菜白吃不长肉。
”满族人喜欢吃炖菜,如炖大鹅、炖鱼、炖排骨、炖肉等,这些菜肴都是用鸡、鸭、鱼等食材制作而成的,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满族人还喜欢吃酸辣食品。
酸菜和酸辣椒是满族人最喜欢的食品。
他们还喜欢吃满族风味小吃——牛舌,这是一种用牛舌做的菜肴。
服饰
满族人特别喜欢穿长袍马褂,上身穿棉衣棉裤,下身穿长裤。
男女都戴瓜皮小帽,年轻女子用青布做头巾,包头。
满族妇女还喜欢穿对襟褂子和马褂,下着短裙。
丧葬习俗
满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于人间,所以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
丧葬仪式主要有:开棺、下葬、上坟烧纸等。
—— 1 —1 —。
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满族节日风俗习惯满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满族的历史已经很悠久的了,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很多的传统节日,那么你知道有哪些风俗习惯?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满族节日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满族的传统节日与满族节日风俗习惯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1、春节:与汉族大致相同2、上元节: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3、走百病:正月十六日走百病是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4、添仓节: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添仓节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5、太阳日:农历二月初一满族人认为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的生日”。
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鸡。
予喻金鸡报晓,迎日出。
6、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满族认为这一天要“引龙回家”,即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边。
灰道弯曲如龙,以示请龙到家,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一天给男孩理发,是“龙抬头”的日子,希望男孩变得聪明、学业进步。
这一天还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
这天吃饽饽(饺子)叫吃龙鳞,吃烙饼叫吃龙皮,吃元宵叫吃龙眼,吃米饭叫吃龙粪,吃锅贴叫吃龙爪。
7、结缘日:农历四月初八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要“普结善缘”,用煮熟的一碟盐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对方两颗“结缘豆”,表示“普结善缘,天下一家”。
结缘都是先敬长辈长者,长者再从自己碟内掐两颗给晚辈吃,表示不分长幼尊卑,团结友善。
8、民俗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为满族同胞的除“颁金节”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民俗节。
是沈阳满族联谊会于二OOO 年六月份邀请辽沈地区满族专家、学者进行考查论证后确定的。
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举行民族庆祝活动。
9、药香节:五月初五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
满族的生活习俗

满族的生活习俗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二)“报丧”:死者停放完毕,即发“口报条”向亲友“报丧”。
用白纸条写清地址、人称、死亡年月日时和“接三”(表示丧事大典开始)日期。
亲友接条后即于当日和“接三”前前往吊唁。
“接三”时再去“送三”。
与此同时,丧主印“讣闻”分送亲友,注明丧家住址。
“讣闻”上写明“接三”、“唪经”、“伴宿”、“发引”等项,以便亲友前来吊唁。
(三)丧事经过“起经”、“伴宿”等仪式后,即进行“发引”(出殡)。
亲友们按“讣闻”开列时间,于清晨前来送殡。
俟吉时到,高举两支“门图”(表示丧家属于哪个旗),八根旗子分开左右,孝子率领全家行礼哭出灵堂,亲友们送“金棺”到大门内,孝子跪在杠前奠酒行三叩礼,丧家长辈向亲友拦送致谢,内眷即坐车送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 族
一 、 概 况
满族发展史: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元前商周时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 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北宋初年,女真部落 中的完颜部逐渐强盛,统一了今吉林省以北各部女真。元末明初,一部分 女真人南迁,到达吉林省和辽宁省北部及东部一带定居。明朝记载中分别 被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就是 后来形成满族的主要成员。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于 1616年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即汗位,国号曰“金”, 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在统一各部的征战过程中,创建了军政合一的八 旗制度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极即位。正式宣布废除女真旧 族称,定族名为“满洲”。直到今天,满族将这一天视为自己民族的诞生 日,称为“颁金节”。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 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身亡。旋即,满蒙八旗铁骑入关,席卷大江南北, 彻底推翻了统治疆域比元代大为缩小的明朝,建立起辽阔的大清帝国。清 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统治时间最长久的少数民族中央统一 政权。持续了260多年。满族自称“满洲”,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吉祥”。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将“满洲”简称为“满族”。
分布情况:满族,现有人口1068.23万,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主要分布
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 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 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
满 文 与 满 语
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射箭)
满族文化艺术大师
· 不在索罗杆上拴牲口 · 不准在西墙挂衣服,张贴年画。忌坐卧西炕 · 不能随便踢踏或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 · 服孝三年内不能穿红色衣物
拓展提升:
抚顺每年都要举办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满 族风情节”。在节日上会有很多富有满族特色的歌曲、 舞蹈,介绍许多满族文化,目的就是大力弘扬满族浓 厚的文化底蕴,促进满、汉文化交流、使民族之间更 加团结、友好的相处,每年六月左右举行,十一结束, 同学可以收听、收看风情节的相关内容。
纳 兰 性 德
端木蕻良 曹 雪 芹 老舍
二 、 满 族 民 俗 风 情
居住民俗
“ 口 袋 房 ”
满族特色饮食 (网络链接)_
满 族 服 饰
满族婚庆习俗
满族宗教信仰
满族禁忌:
· 不吃狗肉,不打狗,不使用狗皮做的取暖物品,不当着主人的 面赶狗,更不说狗的坏话——犬图腾崇拜
· 不打喜鹊、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