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过年的风俗习惯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_春节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
你知道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一.满族: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
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
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
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
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
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二.壮族:迎英雄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
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三.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
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
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四.彝族:跳虎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
满族过年的活动范文

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其传统节日与中国汉族传统节日相同。
过年是满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舞狮、舞龙、打鼓、燃放烟花、贴春联、剪窗花、包饺子等。
舞狮是满族传统的过年活动之一,人们会扮成狮子,挂上一些红色的网布和绸布,在村庄和街道上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在公共场所张贴红色的春联,这是满族的习俗,意为祈求幸福、吉祥和平安。
同时,人们还会用红色的布条把门窗封起来,以避邪逐吉。
除舞狮外,舞龙也是满族过年的传统活动之一。
此时,群众会选出几位年轻人来表演舞龙,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迎接海龙带来的好运、幸福和丰收。
在表演过程中,人们会敲鼓、擂锣、放烟火,十分热闹。
打鼓是满族新年的传统节目之一,用钢制鼓扣住两片羊皮并加上棉花,反复地敲击使之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喜迎新年带来的和平、兴隆和幸福。
同时也是为了驱走之前的霉运和带来好收成。
燃放烟花也是满族新年的传统。
在过年的晚上,村庄里的老老少少都会出来放烟花。
烟花在空中飞舞着,迈开自己的烟花棒,尽情地欣赏美丽的烟花和夜空中的星星。
贴春联、剪窗花、包饺子等也是满族过年的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门和窗口贴上各式各样的春联,用美丽的纸剪出不同形态的窗花,从而给过年增添节日气氛。
同时,还要包饺子,这是满族人喜欢吃的美食之一,也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满族的过年活动丰富多彩,并且富有民族特色,充满了欢笑和热闹气氛。
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愿心灵之窗在这一刻更加通透,愿过年的气氛在这个美好的时刻充满所有人的生活。
2024年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公元 163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满洲这个新族名代替诸申(女真)的旧族名,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视为满族族称的诞生日。而颁金一词是满语音译,为诞生、出生之意。满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为这两个汉字有吉祥尊贵之意。因此约定俗成,各地满族同胞就都称这一盛大节日为颁金节。
17、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18、小年:农历二十三
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Leabharlann 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一、添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9、药香节:五月初五
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
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它与汉族一样,有许多传统节日和风俗。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期间,满人要穿着新衣服去拜年,并相互赠送贺年礼物,表示祝愿来年幸福吉祥。
正月初一,满族人要到祖坟上去祭祀祖先,祭祀完后举行隆重的“打祖”仪式,表示纪念祖先,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后的几天内,人们要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贺年礼品。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周礼·夏官》记载:“以仲夏之月观竞于虫兽”。
据《韩非子》载:“俗以五月五日竞舟于水为患”。
这两种记载反映了端午节在春秋之前就已形成了。
端午节在汉代以前称为“重午”、“浴兰节”等。
满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满族的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正月初一早晨人们要到祖坟上祭祀祖先;其次是在祭祀的基础上进行沐浴、换新衣,然后才可以吃饺子和汤圆;第三是吃饺子,以取平安吉祥之意;第四是燃放鞭炮等。
—— 1 —1 —。
满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

篇一: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31日,太宗皇帝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而后,把每年的阳历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十六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
“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
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说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
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
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
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
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
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
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风俗满族妇女是脚穿旗鞋,身着旗袍,头带旗头;满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长袍,只是长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马甲〕。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
满族的风俗作文

满族的风俗作文满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以农耕为主,而且很早就学会了种地。
除夕,也叫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大年三十儿。
过去老北京有句话叫:“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民族心理的凝聚力,受到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普遍欢迎。
千百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传承性,使得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子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千里迢迢回家过年。
然而,现在虽然大部分年轻人不再特别注意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只有小部分年轻人还坚持守着自己的老规矩,甚至可能他们自己并没意识到传统应该被保护起来。
我家是在北京住,平时也是从爷爷那辈开始才过满族年的。
记忆里那时候家里条件还比较差,爸妈结婚后又工作忙,全靠奶奶做手艺活儿维持家庭生计。
据她讲当年物质条件太艰苦了,只要想吃肉都难,所以经常能看见满桌子的鸡鸭鱼肉却找不出几块牛羊肉。
我听了好奇极了,问奶奶怎么都不买点呢?奶奶笑眯眯地说:“孩子们都在外面读书,吃食堂用餐的机会少,偶尔会给他们改善伙食,但肉啊鱼啊什么的不舍得买,过年的肉是专门留下来招待客人的。
”原来如此!感慨万分!后来父母陆续调回本市工作,渐渐地开始在超市或菜场买回各式肉类,可真正让我有切身体验的是爸妈的身影。
妈妈曾买过一次虾,当时因为正值过年,市场里水产品卖得贵,于是她挑选半天挑了4斤虾,但一称竟发现总共才15元钱。
爸爸帮忙拎东西时顺口说了句:“我带回来的鱼虾全归你处置吧!”顿时眼眶湿润了……虽然她嘴巴上不说,但心里却是非常欣慰的,毕竟女儿长大懂事了,知道孝敬父母了!但是爸妈身体不好,一直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他们都觉得药费负担太沉重,每次打电话催促爸妈去医院复查,爸妈总是含糊其辞,有时干脆挂断电话。
满族的节日风俗

满族的节日风俗
1、春节
春节是满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挂“福”字。
午夜分发“神纸”之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取“更岁饺子”之意。
还要把一枚铜钱(富家有的用金钱小保及宝石等),暗放饺子中.谁吃到了则终岁大吉。
除夕,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可达二丈,上扎松枝,高挂红灯,红灯至初六,夜夜不熄。
宫廷中则于腊月二十四日悬挂“天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出灯止。
2、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满族除挂彩灯外,还制作“冰灯”,元宵节的主要内容不是吃元宵,而是观彩灯。
满族聚居的市镇,街道上悬挂起成千上万只巧夺天工的彩灯。
农村还有元宵节晚上“蒸面灯”之俗。
晚清广州“羊城灯市”中,以旗人所制灯最为璀灿夺目,成为广州一种特产。
3、颁金节
近年来,各地满族多有庆祝“颁金节”的民俗:后金时期,皇太极于1635年农历10月13日,将族称定为“满洲”(或作曼殊、满殊),满族人把这一天作为满族的诞生日,举办满族“命名日”,即“颁金节”的庆祝活动。
4、其它
正月十六,北方各地满族妇女,盛行卧冰与“滚冰”,象征着去除晦气;正月二十五“添仓”,祈求丰年;二月初二“龙抬头”祈求风调雨顺;三月三“开马绊”;清明节“祭墓”,上坟插柳;端午节要外出踏青、击球、赛秋千等。
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

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乌拉街满族,你听过这个名字吗?对于乌拉街满族,你有多少的了解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一、引论“乌拉街”的全称是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位于吉林市北约30公里处。
“乌拉”是满语,意为“沿江” ,整个乌拉街西邻松花江。
乌拉街镇幅员面积188平方公里,生活着汉、满、朝、蒙、回、苗、赫哲、锡伯等8个民族。
满族人口数量仅少于汉族。
乌拉街一直被认为是满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吉林省满族人口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
据民国初年吉林省《永吉县志》记载,包括乌拉街在内的永吉县地区“于周为肃慎,北魏为勿吉,唐为渤海,明清之间为乌拉”。
乌拉街在元明时期称“洪尼” ,明初称“扈伦” ,清初称“布特哈乌拉”。
辽金时期,乌拉街地区初属辽东道,女真人建立金国后,乌拉街先为咸平路,后为金上京会宁府管辖。
元代,乌拉街地区隶属辽阳中书省开元路管辖。
明代中叶,海西女真势力逐渐崛起,乌拉部相继吞并附近女真诸部,建立乌拉王国,以乌拉街为都城。
后乌拉国与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发生多次战争。
1613年,乌拉国被努尔哈赤所灭。
清顺治十四年,乌拉古城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负责向皇家供奉东北特产。
历史上清代五个皇帝曾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乌拉街被顺治皇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 ,当地民间亦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作为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乌拉街不仅保存了魁府、后府、前府等大量蕴含满族文化特色的古建筑,而且在生活习俗方面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色彩。
在饮食方面,乌拉街满族火锅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美食,也是满族人重要的节日食品。
在服饰方面,满族旗袍仍然受到当地女性的喜爱和推崇。
在礼仪方面,打千、作揖仍是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礼节。
二、乌拉街满族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祭祖是满族民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乌拉街满族祭祖历史上,有常祭、换锁、跳喜神、春节祭祖、大祭、办谱祭等多种祭祖形式,其中,春节祭祖和办谱祭是沿袭至今的两种重要祭祖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过年的风俗习惯篇一:满族的民风民俗10.2 男子旗装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10.3 女子旗装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
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
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
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10.4 发饰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
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
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
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10.5 旗头“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
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
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
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装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10.6 马蹄底鞋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
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
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
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
“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
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
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
“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
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
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
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
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
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
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
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10.7 服装特点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满族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
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
绣有精致图案。
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装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
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
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章炳麟称其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10.8 传统节日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
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二十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
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
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
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
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
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
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
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镶红、黄、镶黄、蓝、镶蓝、白、镶白”八旗人。
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
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11.5 剪纸满族喜欢贴窗花。
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
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
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
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
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满文:拉丁转写:Manju),全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
目前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5,385,287人),河北省(2,118,711人),其他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东等省区及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乌鲁木齐等大、中城市400余万。
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岗。
而事实上,它却也建在横岗之上。
“潆洄千曲水,盘迭百重山”,手扶古城墙垛口,极目远眺,你不难想象当年康熙皇帝东巡祭祖时来此的那种心境。
赫图阿拉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其中位于城北的“汗宫大衙门”是全城的“心脏”所在。
它欲称金鸾殿,又叫尊号台,是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称汗”的地方。
置身其间,但见八角飞檐冲天而起,御座、御案闪闪生辉,气势辉宏。
另有两处景致让人拍手称奇:殿左侧断崖处有一深潭,面阔水幽,荷花争艳;殿右侧陡坡下是一池塘,清水粼粼,鱼虾竞游,名曰“神龙二目”。
内城中部地势低洼,形若盆地,有全城唯一的饮水井。
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
因传现在井下之木板框仍是当年努尔哈赤时所为,故名“罕王井”。
赫图阿拉城西南角建有普觉寺,即关帝庙。
寺内雕塑生动,贴金彩绘,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庙会之日,各地进香者、朝拜者如潮水涌来,蔚为壮观。
出赫图阿拉城东行约二百米,山岗上有两处建筑群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这就是被合称为“皇寺”的地藏寺和显佑宫。
地藏寺是满族人民最早修建的寺院,一度为辽东佛教名胜之地,曾红火近三百年。
至今,寺内香火仍长年萦绕。
钟鼓之声不绝于耳。
显佑宫亦是满族人民最早接受汉族文化中道教文化的实物力证。
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每遇战事或重大活动之前,都要入宫进香,祈求神明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