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引言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其中,节日作为传承和弘扬满族传统的重要形式之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满族的传统节日,以帮助读者更加了解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千年传统的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满族人民非常重视和庆祝的节日。
每年的清明节,满族人民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拜和祭扫,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各种文艺演出和传统活动,如舞龙舞狮、打马球等,展示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满族人民非常重视和喜爱的节日之一。
满族人民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舟赛和吃粽子的活动,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纪念。
此外,满族人民还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各种传统体育竞技和民俗活动,如踏青、踢毽子等,让人们感受到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魅力。
三、彰显家国情怀的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满族人民非常重视和庆祝的节日之一。
满族人民在中秋节期间会家人团聚,品尝美味的月饼,并举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赏月、歌舞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彰显了满族人民对家庭和团圆的珍视,也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思念和爱国情怀。
四、表达美好祝愿的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对满族人民来说也是如此。
满族人民会在春节期间举行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放鞭炮等。
此外,满族人民还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团圆美食。
春节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满族人民会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五、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上述四个传统节日外,满族人民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节日。
例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满族人民会举行花灯展览和猜灯谜的活动。
还有重阳节,满族人民会在这一天登高远足、观赏秋景,祈求健康长寿。
除此之外,满族人民还有一些与农耕文化相关的传统节日,如立夏、农历小满等。
结语满族的传统节日是满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庆祝这些节日,满族人民表达对祖先和家人、祖国的思念和祝福。
少数民族满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满族服饰与饮食
服饰特色
满族传统服饰以旗装、马褂、坎肩为主,色彩鲜艳,绣花精美。其中,旗装是 满族女性的传统服装,包括长袍、马蹄袖、袍肚、领口、袖口等部分。
饮食文化
满族传统饮食以肉食为主,如羊肉、猪肉、牛肉等,同时搭配杂粮和蔬菜。满 族特色菜包括白肉血肠、火锅等。此外,满族人还喜欢喝砖茶和奶茶。
满族建筑与交通
举办满族民俗文化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通过讲座、互动交流 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满族民俗文化的知识和内涵 。
推出满族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设置满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满族美食制作等体验 项目,让公众亲身感受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宣传教育
制作满族民俗文化宣传资料
01
编写满族民俗文化科普读物、制作宣传海报和视频等资料,通
为了保护和传承满族传统手工艺,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大了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培训支持。同时,民间 手工艺人也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和市场推广策略,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创新。
满族体育与游戏
满族体育与游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如“赛威 呼”、“打布鲁”、“跳马”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身体, 又增强了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少数民族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推介
讲师:XXX
日期:XXX
目 录
➢ 满族概述 ➢ 满族传统民俗文化 ➢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满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 ➢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实践与探索 ➢ 总结与展望
01
满族概述
满族的起源
起源传说
满族起源于女真族,相传古称肃慎,自先秦时期 便已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
历史背景
建筑风格
满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包括房屋、院落、围墙等。其中,房屋是满族家庭 的核心,院落则用于休闲和存放农作物。围墙则用于保护家庭财产。
满族风俗特点

满族风俗特点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满族风俗特点体现了他们的传统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下面将详细解释满族风俗的特点,并进行中心扩展描述。
一、满族的婚姻习俗满族婚姻习俗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民崇尚男尊女卑的观念,婚姻通常是由父母或长辈安排。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娘要在新房门口接纳新郎的父母,并向他们敬茶。
新郎要向新娘的父母行三鞠躬礼,表示尊敬和感激。
婚礼期间,还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仪式,以祈求新婚夫妇的幸福和顺利。
满族婚姻习俗凝结了满族人民对家庭和婚姻的尊重和重视,体现了他们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家庭价值观。
二、满族的服饰特点满族的传统服饰是满族风俗的重要方面。
满族男子的传统服饰包括蓝底长袍、长衫、高帽等,而女子的传统服饰则是以旗袍为主。
满族女子的旗袍通常是带有丰富的刺绣和图案,色彩鲜艳。
满族人民非常重视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他们认为传统服饰是满族文化的象征和瑰宝。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婚礼等场合,满族人民仍然会穿着传统服饰,展示他们的民族特色和自豪感。
三、满族的节日习俗满族的节日习俗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满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祈福和娱乐活动。
例如,在清明节,满族人民会扫墓祭祖,烧纸、献花、祭拜先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在中秋节,满族人民会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舞龙舞狮等,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满族的节日习俗反映了满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也是他们团结互助、共同享受生活的方式。
四、满族的饮食习俗满族的饮食习俗也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民以主食为主,主要有大米、玉米、小米等。
满族的传统菜肴有很多,如锅包肉、酸菜白肉、烤全猪等。
满族人民喜欢吃鱼、肉、蔬菜等,他们注重食物的口味和营养搭配。
在满族人民的饮食习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礼仪和规矩,如用筷子叉菜、尊长者先用饭等。
满族传统文化介绍

满族传统文化介绍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满族传统文化的介绍:
1.服饰文化:满族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男子常常穿着长袍、短衫、百褶裤等,头戴鸭舌帽、披着貂皮斗篷;女子则穿着锦衣、锦裙、长袍等,头戴花环、花帽或蝴蝶披风。
2.食品文化:满族以猎食为主,喜欢吃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肉类食品,同时还有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如制作伊犁烤肉、铁板烧鱼等。
3.藏龙卧虎文化:满族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将领和政治家,如徐栾、岳飞等,因此被认为是藏龙卧虎之地。
4.住房文化:满族传统的住宅是“三合院”,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前院一般是门面,中院是供人活动的空间,后院是私人空间。
5.艺术文化:满族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民间戏曲“满剧”、舞蹈“旗袍舞”、乐器“二胡”等。
总的来说,满族传统文化充满独特性和魅力,深受人们喜爱和传承。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是满族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建立了封建王朝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习惯独特。
满族风俗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传统婚俗。
满族人民重视婚姻家庭,婚礼仪式庄重而庄重。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主要包括红头绳、拜堂、敬茶、披红等环节。
红头绳是满族婚礼的象征,新郎新娘分别戴上红头绳,象征着两人的联姻。
拜堂是满族婚礼的主要环节,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敬茶,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披红则是满族新娘在婚礼之后的一个仪式,新娘将红头绳解下,并将红头绳上的金银饰品赠予女方家人,表示对女方家人的感激之情。
除了婚俗外,满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习惯。
比如,满族人民非常重视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满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平安。
在祭祀仪式中,满族人民会摆放各种食品、酒水和祭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满族人民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
例如,满族春节期间会举行“瑞雪迎春”活动,用糕点制作各种形状的雪花,象征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在满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中,还有许多歌舞表演和传统游戏,如马拉松、踩高跷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满族人民的服饰也是满族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满族服饰多以蓝色、红色和白色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头巾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袍、长裙和头饰。
满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用金银丝绣、锦缎和珠子等做装饰,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富有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它体现了满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满族人民用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满族民族精神,使满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通过了解和学习满族风俗,我们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满族传统文化

满族传统文化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下为满族传统文化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满族的传统服饰:满族传统服饰以“五色缤纷”为特点,代表了满族人的身份和身份地位。
男性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西装,蓝色短衫,头巾和麻鞋。
女性的传统服饰则包括弯月纹婚服,十二角锦袍,锦裙和头饰等。
2. 满族的传统歌舞:满族传统歌舞形态多样,包括了锦葫芦,马头琴,堆龙舞,女儿红等。
这些歌舞形式都有着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带给人们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3. 满族的传统食品:满族传统食品丰富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锅巴菜、鸭子、酱肉和五味子酒。
这些传统食品有着独特的滋味和制作工艺,代表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
4. 满族的传统建筑:满族传统建筑主要为宫殿、展览馆、园林和城镇等建筑。
这些建筑物大多以黄色、红色、绿色为主色调,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展现了满族人民的建筑文化和历史传承。
5. 满族的传统节日: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农历新年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活动,代表了满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国家历史。
满族文化解读

满族文化解读
满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建立者。
满族文化深受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满族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达慕”大会,这是一个集体育竞技、文艺表演、商品交易于一体的盛会。
满族还会庆祝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但在庆祝方式上保留了一些满族特色。
例如,春节期间,满族人会进行祭祖、贴对联、放鞭炮等活动,同时还会跳满族舞蹈、演唱满族歌曲。
二、民间传说
满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满族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如《 满洲源流考》中记载的关于满族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传奇故事。
这些传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满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满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满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口袋房”,既适应了东北的气候特点,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满族的主食以面食和稻米为主,喜欢吃腌制和烧烤的食物,如酸菜、猪肉炖粉条等。
在服饰方面,满族的传统服装以袍褂为主,男女皆可穿着,颜色鲜艳,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四、宗教信仰
满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和祖先神。
满族人的宗教活动通常由萨满主持,包括祭祀、占卜、治病等。
此外,满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皇室贵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总的来说,满族文化是一种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既有独特性,也有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满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满族民族民俗PPT课件

03
这道菜反映了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是满族人民待客
的上等佳肴。
满族的火锅文化
1 2 3
火锅种类
满族火锅包括酸菜火锅、羊肉火锅、海鲜火锅等 ,每种火锅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特点。
酸菜火锅
以酸菜为主要配料,加入猪肉、豆腐等食材,炖 煮而成,汤汁酸爽可口,是满族人冬季常吃的美 食。
羊肉火锅
以羊肉为主要食材,加入各种调料和食材,涮烫 而成,口感鲜美,是满族人夏季常吃的美食。
满族的糕点小吃
糕点种类
满族糕点包括萨其马、豆面卷、打糕、粘豆包等,每种糕点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 法和口感。
萨其马
满族传统糕点之一,以面粉、糖、油等为主要原料,经过炸、蒸、烤等工艺制作 而成,口感酥脆,甜而不腻。
05
满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 传承
满族民俗文化的保护现状
01
传统技艺
满族民俗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如刺绣、剪纸、绘画等,得到了广泛的保
满族的婚嫁习俗
01
02
03
04
提亲
男方请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 得到应允后进行聘礼。
纳采
男方送去大雁、羊等礼物,表 达求婚之意。
纳币
男方送去彩礼,包括金银首饰 、绸缎等贵重物品。
成婚
举行婚礼,有拜堂、敬酒等仪 式。
满族的节庆活动
颁金节
满族传统节日之一,庆祝满族命 名日,日期为农历十月十三日。
春节
满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汉 族春节类似,但也有独特的风俗和 庆祝方式。
训等活动,满族传统舞蹈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传
承。
满族民俗文化的传承途径与方式
学校教育
许多学校开始重视满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教育,通过开设地 方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民俗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 和体验满族民俗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如此,在东北三省和北京等地的方言中,还保留着 许多满语词汇。
如名词中的萨其玛(糖缠饽饽)、哈拉巴(家畜肩胛骨)、嗄 拉哈(家畜胫骨)、吉林(江沿)、依兰(县名,满语三姓的简化)、 呼兰(县名,满语烟筒的简化)等等。
还有生活中常用的“拉呼”(办事不认真)、“哈拉”(油 类食物放久变质味)、“妈失”(用手抚平)、“勒特”(衣装不 整)、“掰扯”(争辩)、“格色”(特殊)“耷拉”(下垂)、 “率”(俊俏)等等,都是从满语演变而来,并融入汉语方言 之中。
二、太阳日(满族人称太阳为“日头”) 农历二月初一。满族人认为这一天是“太阳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鸡。 予喻金鸡报晓,迎日出。
三、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要“引龙回家”,即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边。灰道弯曲如龙, 以示请龙到家,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给男孩理发,是“龙抬头”的日子,希 望男孩变得聪明、学业进步。这一天还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这天吃饽饽 (饺子)叫吃龙鳞,吃烙饼叫吃龙皮,吃元宵叫吃龙眼,吃米饭叫吃龙粪,吃锅贴叫吃龙爪。
糕、馒头、饽饽、水团子之类,做干饭也多用小米、高粱、玉米。满族人习惯养 猪,每年春节杀的年猪,把一部分肉腌在坛子里,以备一年的食用。其余的用来 改善生活,款待来客。最习惯的吃法是白肉血肠,猪肉炖酸菜粉条。逢节庆日, 都吃饺子,阴历除夕年饭必吃手扒肉。
满族先民时期主要从事渔猎业,居无定所,食 不定时,有时一家人举行宴会,大家都无拘无束, 载歌载舞。进入辽沈地区以后,从事农耕生活,传 统的聚餐已不多见,但满族人好客的习俗经久不衰。 一般的客人或老人从外边进来,年轻的媳妇马上出 来施礼迎接,到屋后,先敬烟,后倒茶。满族人以 烟待客,是因为吸烟是其民族的嗜好,不仅成年男 女吸烟,十七八岁的姑娘也吸烟,故民谚东北三大 怪,其中有一条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叼着大烟袋"之 说。以前客人来进餐,由族中长辈来陪同,晚辈人 不同席,年轻媳妇在旁伺候。平时,家中人就餐, 上辈人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满族人有红白喜 事时,设肉食宴,无论认识与否,都可以参加,吃 的越多,主人越高兴。至今满族人仍有杀猪时,把 亲友、邻里请来吃白片肉、血肠的习惯。
藏传佛教:满族还信仰佛教。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 在清朝的地位仅次于满族,且满蒙允许通婚。故而,蒙 古族信仰之藏传佛教(喇嘛教)很快传入满族中。另外 汉传佛教对满族也发生了影响。满族信仰佛教寺院并到 佛教寺院中礼佛烧香,还愿换锁。佛教神祗还被纳入萨 满祭祀中,甚至为孩子取名“观音保”、“菩萨保”, 可见其佛教信仰之深广。
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 应用心理学(1)班
张馨月 201004403110
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有一布库里湖,湖水澄碧,清波荡漾, 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有一天,从天上飘然而下三位仙女,大姐 叫恩古伦,二姐叫正古伦,三妹叫佛古伦。他们在湖中尽情沐浴, 欢笑玩耍。上岸时,有一只喜鹊飞来,嘴里衔着一颗红果,放在 三妹佛古伦的衣服上。佛古伦拾起红果,爱不释手,便放入口中。 待她穿衣服时,一不小心把红果咽到肚子里,因此怀孕。当两个 姐姐穿好衣服,准备回天宫时,她却离不开地面了。大姐和二姐 仔细给三妹检查后说:“这是天授妊娠于你,等你生产以后,身 子轻了再回去罢。”说完便告别了三妹,飘然升天而去。不久, 佛古伦生下一个男孩,叫布库里雍顺。她对儿子说:“你是奉天 之命生在人间的,让你去平息暴乱,安邦定国。”说完,她做了 一只小木船,让儿子坐在上边,顺流而下。然后自己凌空而起, 返回天庭。
八、颁金节 农历十月十三日。公元 163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满 洲”这个新族名代替“诸申(女真)”的旧族名,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视为满族族称的诞生日。 而“颁金”一词是满语音译,为诞生、出生之意。满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为这两个汉字有吉祥尊贵 之意。因此约定俗成,各地满族同胞就都称这一盛大节日为 “颁金节”。
原始信仰: 满族人原始信仰敬狗,不杀狗,不吃狗肉,到满族
家中做客,不能把狗皮帽子放在西炕上,因为满族人多 用西炕供奉祖先,有北炕为夫,西炕为贵之俗。
萨满教:主张万物有灵,以萨满作为人灵交通的使者。崇拜的神灵 包括自然神(如山神)、动物神(如马王)、祖先神以及人间神 (如关帝)。后来满族虽崇信佛教,然萨满祭祀未废,而且佛教神 祗也被纳入萨满祭祀中。
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 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 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 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 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国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 推行。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 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 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 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 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 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 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 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 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四、结缘日 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要“普结善缘”,用煮熟的一碟盐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对方两颗“结缘豆”, 表示“普结善缘,天下一家”。结缘都是先敬长辈长者,长者再从自己碟内掐两颗给晚辈吃,表示 不分长幼尊卑,团结友善。
五、民俗节 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为满族同胞的除“颁金节”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民俗节。 是沈阳满族联谊会于二 OOO 年六月份邀请辽沈地区满族专家、学者进行考查论证后确定的。是日 在春光明媚的郊外举行民族庆祝活动。
简介
满族(满文: 拉丁转写:Manju), 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 满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 目前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 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满族主要分 布在东北三省,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 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 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 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 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 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新 宾、清原、伊通、岫岩、青龙、丰宁、 宽城满族自治县及滦平、隆化等民族县, 和若干个满族乡。清代以来,由于满汉 长期杂居,满族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 泰语系。
语言文字
满族的语言是金代女真语的延续和发展,清 朝入关后称做“清语”通常称为满语。按照现代 的语言分类方法,属于阿尔泰语系、满 — 通古 斯语族、满语支。
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与汉族广泛、长期的 接触和吸收汉文化的影响,很多满洲八旗人都以 汉语做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交流工具,能够熟练 运用满语的人越来越少,清末民国以后,这种趋 势进一步发展,及至当代,除黑龙江地区某些村 屯中尚有人使用满语外,满族人都已通用汉语。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 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 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 子,便于射箭。图为满族妇女 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 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 箭袖的长装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 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 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 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 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 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 也称做“旗头”。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 帽,章炳麟称其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 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族称来源
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修撰的《清太祖 武皇帝实录》说,努尔哈赤的始祖爱新觉 罗。布库里雍舜定国家之名为“满洲”。 布库里雍舜系天女佛库伦食神鹊所衔朱果 感孕而生。这是对满洲一词来源的最早的 官方解释。不难看出,布库里雍舜只是一 个虚无缥缈的史前人物,不仅我们以为荒 诞虚妄,就是努尔哈赤的后人乾隆帝也不 相信。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帝钦 定的《满洲源流考》认为,满洲源于佛号 “曼殊师利”。据说,当太祖努尔哈赤龙 兴东土之际,每年西藏献丹书开首便称 “曼殊师利大皇帝”,满洲一词的满文读 为“满珠”,即本于“曼殊”。
另外,满族姓氏已经融入汉姓,如“爱新觉罗”改为 “金”;“叶赫那拉”改为“叶”、“那”、“钱”等。
“满族”的满语写法(manju)
服 饰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 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 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 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满族是一勤劳勇敢的民族,它
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它 也有自己的民族节日;还有些传统节 日虽然与汉族相一致,但满汉节日习 俗不同。
满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一、添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 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六、虫王节 农历六月初六。过去,每逢此日,每户出一人去谒虫王庙,并杀猪以祈虫王,祈求虫王管住虫害。 后来深知虫害靠防治而不靠祈神。农村改为“晒衣节”,城市改为“爆书节”,以凉晒衣物图书防 止虫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