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八旗遗风的世居民族
多彩的民族-走进满族

满族服饰高雅华丽, 满族先民为长期适应寒冷 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 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男子的长 袍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 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先将额 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 格斗。后部的头发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
时为民,八旗军队也因此 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输入您要写的内容输入您要写的内容输 入您要写的内容输入您要写的内容输入 您要写的内容输入您要写的内容输入您 要写的内容输入您要写的内容输入您要 写的内容输入您要写的内容
八旗服饰
4
满族的体育运动
满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娱乐性的 体育活动和游戏项目,如抓: “嘎拉哈”、撞拐子、老鹞子叼 小鸡、翻绳等,其中抓“嘎拉哈” 在满族民间流传最广。
体育运动
赛骆驼
摔跤(布库)
射箭
感谢大家聆听!
走进
——***
满族,原称满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 人口总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 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 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旗袍
发饰
坎肩
鞋
3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
八旗最初源于满族的 狩猎组织,分别是正黄、 正白、正红、正蓝4色旗, 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 输入您要写的内容输入您要写的内容输
入您要写的内容输入您要写的内容输入
您要写的内容输入您要写的内容输入您
旗,成年人战时为兵,平 要写的内容输入您要写的内容输入您要 写的内容输入您要写的内容
满洲八旗排名及姓氏

满洲八旗排名及姓氏
满洲八旗是清朝制定的对八种少数民族的称谓,也被称为“八旗制度”。
满洲
八旗排名和姓氏由清代所制定:第一名是鲜卑旗,属于鲜卑族绰号“吉祥”,代表姓氏:赵、魏、樊、哈、苏、李等;第二名是蒙古旗,属于蒙古族绰号“善良”,代表的姓氏是:韩、常、张;第三名是满旗,属于满族绰号“恭喜”,代表的姓氏是:王、廖、严;第四名是回旗,属于八大回族绰号“英明”,代表的姓氏是:宋、郁、胡;第五名是锡伯旗,属于乌孜别克族绰号“大臣”,代表的姓氏是:贾、薛;第六名是列伯旗,属于撒马尔罕族绰号“山行”,代表的姓氏是:熊、袁;第七名是锡布旗,属于契丹族绰号“常山”,代表的姓氏是:马、余;第八名是德昂旗,属于穆斯林族绰号“天宝”,代表的姓氏是:吴、徐、汪、罗、裴。
满洲八旗的排名和姓氏,可以通过多种仪式、歌舞、施展出八旗子弟的漂亮形象,表达他们的虔敬的心态,感受久违的热情,尽情享受这样的灿烂景象,也可以从中体悟出漫历史积淀滋养出来的“满洲八旗”文化底蕴。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满洲八旗”作为自己文化形象的核心品牌,他们会用自
己的方式表达出“满洲八旗”魅力,在不分族籍方面体现出深厚的文化联系。
在特定的节日活动中,对这种文化形象的实践,让人欣喜若狂,在各种活动中收获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也让八旗的历史精神被新一代民族主义者所唤醒。
带您了解满八旗

带您了解满八旗一、满族满族是历史影响尤为显赫、人数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目前全国满族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国内满族总人口为1068.23万人。
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超过全国满族人口的半数。
其次为河北、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新疆、宁夏、甘肃、福建、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以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广州、兰州、呼和浩特、成都、西安等地。
除这些主要集中分布地以外,满族人口在海内外各地都有分布。
满族自称“满洲”,满洲一词音译自满语manju,早在公元9世纪这个词即被用于对部落首领的称呼,《隋书、勿吉传》中记载“其渠帅曰:大莫佛瞒诎”到15世纪以后该词又称为“满住、曼楚”等,意义类似于今天汉语的“贵人、尊者”之意,到清太宗时期该词被用于民族名称。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将“满洲族”简称为“满族”。
满族人在先秦时期称肃慎、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时称女真。
无论是叫什么名字,都是一种音译。
起源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的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1][2],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
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
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
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
满族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
《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
”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
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
民族满族精讲

满族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语是由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人的语言继承发展, 不断融合新的成分而形成的。在历史过程中,满语 的语音发生了演变,因此可以分为清代满语和现代 满语。
承德满族文化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公布,全国分布着982万满族人口,是仅次于 壮族的第二大少数民族。而我们承德八县三区共360余万人,却居住有120余万满族兄 弟,在全国各市首屈一指,远远超过了满族发源地的东北各市,甚至高过满族最集中的 北京市很多。
满族历史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 6000-7000 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都 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唐朝的文献将其称为“靺鞨” ,宋元 朝 及明时期的汉语文献中称其为“女真”。 辽朝时期,女真人在现在中国东北部地区,分别有南女真,北女 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除语言风 俗接近外,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 经过金朝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 随着金国被蒙古帝国所灭,女真这一称谓再次笼统化。 明朝在今东北地区设立三个卫所,分别称作:建州,野人和海 西,分设督司受明总兵节制,因此东北女真族以地域划分为三部女 真,称作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实际上他们之间不一定 有血统关系。满洲是建州女真其中一个部族的名称。后来满洲崛 起,征服了东北各部族,统一称谓为“满洲”。
25厘米左右。
满族文化
节日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
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 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 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 传统体育活动。
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镶红、黄、
镶黄、蓝、镶蓝、白、镶白”八旗 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 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 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 祥开端。
满族介绍

镶蓝、白、镶白”八旗人。 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 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 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 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三大怪
一、大姑娘叼烟袋, 二、窗户纸糊在外, 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大姑娘叼烟袋
过去满族人过着 逐水草 而居 的游牧渔猎生活, 不但艰辛而且经常会遇 见蛇蝎蚊虫。吸旱烟不 仅可以驱蚊逐虫,还能 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 就连最毒的蛇也怕烟袋 油子,因此吸烟不仅仅 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 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 用。久而久之,代代相 传,形成了满族人爱抽 烟的习俗。
人口: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总人口为 1068.23万人,其中:男性554.78万人, 女性513.45万人;目前人口数在逐步增加, 平均年增长率0.79%。
在满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376.54万人,占总人口的35.25%; 乡村人口691.69万人,占总人口的64.75%。
语言文字
满文是由契丹字和汉字演变而来,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黑龙江 省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 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
制作人:
/10/29
.
46
满族的饮食习惯
满族人喜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同时也喜欢吃甜食、酸 菜、猪油,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 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满族的副食品中以猪肉为主,兼吃牛肉和野生动物,其它牲畜 一般是活不杀、死不吃。 忌吃狗肉
白 肉 血 肠
糕萨 ?其 蛋玛 条︵ 糕金 ︶丝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 康、乾盛世,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后经辛亥 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 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满族风俗介绍

明清时期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真三部。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 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汉族、蒙古、 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 成。同时,也有一部分辽代女真的后人并未被编入八旗, 变成现 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
马蹄底鞋
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 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这种 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 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 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 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 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发饰
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 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 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
旗头
“旗头”满语称之为“ 满族头饰答拉赤”上面绣图 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 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 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 扭动,使之身体挺直。
满族历史上的八大姓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 索绰络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到 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现代满族的 姓氏从历史上的八大姓基本冠以汉字姓为:佟、关、 马、索、齐、富、那、郎。除了八大姓之外还有西林 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郭络罗氏等等,当然最最尊 贵的姓氏要数爱新觉罗氏了。这些现代姓氏有的取其 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字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 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如瓜尔佳氏改姓关,索绰络氏 改姓索,马佳氏改姓马,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 氏改姓那等。也有将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如 巴颜氏改姓富,因巴颜在满族语中有富有之意。皇族 爱新觉罗氏改姓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金子之意。
56个民族-满族

2满族同学们,你知道吗?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一个古老而又勇敢的民族——满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
一、满族图腾。
爱新觉罗.溥杰先生曾在《四平民族研究》创刊号封底题字:“民族之鹰海东青”。
充分说明了满族人民的确与海东青一般,坚韧奋飞。
鹰(海东青)二、满族八旗。
满族在清朝时分为八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
三、主要分布地。
满族,原称满洲族,之前也称为满民、满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
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四、服饰。
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满族妇女穿的旗装,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
(满族男子官服)(满族贵妇服)五、满族发式。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
满族男子从小就将前额的头发剃掉,后面的头发梳成辫子。
后来,这种习俗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满族男子的标记。
(满族女子发饰)(满族男子发饰)六、满族头饰。
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
女子发冠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冠。
(男子帽)(女子发冠)七、满族鞋饰。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
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
八、满族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
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民族风情:满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满族,现有⼈⼝9821180⼈。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东、新疆等省、⾃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有⾃⼰的语⾔⽂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分北部和南部两个⽅⾔。
满族先⼈曾经使⽤过⼥真⽂,明代失传。
满⽂创制于⼗六世纪末,是借⽤蒙古字母创造成的。
史称“⽼满⽂”。
由于借⽤蒙古字母不能完全表达满族的语⾳,⼗七世纪,皇太极下令对“⽼满⽂”进⾏改造,改造后的⽂字称“新满⽂”。
满⽂通⾏约三百年。
满族⼈⼤量⼊关以后,因满、汉民族杂居,满语⽂的使⽤范围逐渐缩⼩。
现在,除⿊龙江某些边远乡村少数⽼年⼈还会讲满语外,其他地⽅的满族⼀般通⽤汉语汉⽂了。
历史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是满族的最早祖先。
汉代称“(扌⾢)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末)(左⾰歇左)其后裔⼀直⽣活在长⽩⼭以北、⿊龙江中上游、乌苏⾥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关,统⼀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
辽、宋、元、明⼏个朝代则称“⼥真”。
长期⽣活在长⽩⼭以东、⿊龙江、乌苏⾥江流域的⼴阔地区。
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崛起,以⼥真⼈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蒙古⼈和朝鲜⼈,形成了⼀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宗教信仰古代满族曾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后来,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崇拜对象变得多元化。
⼀般满族家中除供观世⾳、关公、楚霸王神位外,还喜欢供“锁头妈妈”,⽤⿇线栓⼀⽀箭在门头,⼀年祭三、四次,祭时⼀般在晚上把箭头拿下来,摸⿊磕头,祈求“锁头妈妈”保祜⼀家平安。
满族先⼈对⾃然的崇拜是同狩猎⽣活和采集⽣活联系在⼀起的。
在这种条件下,⾐⾷都取之于野兽,⼈们把狩猎所获取的野兽,视为主宰野兽的“神灵”的恩赐,因⽽加以崇拜。
满族的先⼈当时还不理解⼈类的起源,认为某种动物与他们的⽒族有着⾎缘联系,于是视作⾃⼰的祖先,因⽽对它加以崇拜,这叫作图腾崇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人:臧利敏
学科
家乡
年级
七年
课题
第五单元吉林省的民族
第二课满族----八旗遗风的世居民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授课日期
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满族的起源和分布、习俗和服饰
能力目标
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践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国策
知识点
了解满族的起源和分布、习俗和服饰
教学重点
了解满族的起源和分布、习俗和服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难点
了解满族的发展历史
教学手段
分析
板
书
板
画
设
计
第五单元吉林省的民族
第二课满族----八旗遗风的世居民族
一、满族的起源与分布
1、起源:东北
2、分布:辽宁最多
二、影响深远的习俗与服饰
1、习俗:坐福、礼节、
节日: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
饮食:小米、黄米干饭、豆包、吃饺子、手扒肉、萨其马
1、满族的习俗有哪些?坐福、礼节、
节日(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
饮食(小米、黄米干饭、豆包、吃饺子、手扒肉、萨其马)
2、满族的服饰:旗袍
3、活动二: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
回答:满族男女服饰和头饰的特点?
与同学交流身边的生活习俗有哪些来源于满族?
把你知道的关于满族民俗民风的神话传说讲给同学们听。
2、服饰:旗袍
舒兰市中小学“两修三课”教案用纸(副页)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一、导入新课: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妇女喜爱穿着旗袍,已成为我国的传统女装。满族的绘画、剪纸、歌舞、曲艺、民间故事、民族体育传承久远,至今流行。满族饮食独具特色,满汉全席遐迩闻名。(2)
二、目标:掌了解满族的起源和分布、习俗和服饰(3)
三、讲授新课:(35)
(一)满族的起源与分布
1、满族起源于哪里?东北
2、满族在历史上的名称?
3、满族分布在哪?辽宁最多
4、活动一:了解满族的发展历史,族名名称的由来。
5、分组讨论:满族的起源与发展。
6、有满族的同学吗?请你谈谈满族的习俗。
二、影响深远的习俗与服饰
四、小结:满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满族历史和满族文化,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拓展阅读:满族的旗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