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服饰发展史

合集下载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有10682262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及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山东、宁夏、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区,与汉族杂居。

满族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满族贵族所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长达近三百年,晚清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封建社会末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闭关锁国到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直至今日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满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经历了巨变,满族服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也有自己发展变化的轨迹。

满族及其先世的服饰元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众所周知的旗袍、坎肩、马褂等在近现代已被国人普遍接受,并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

从整个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饰的形制,在中国历史服饰中最为庞杂、繁缛,规章制度也多于以前任何一代。

清代服饰是以满族贵族、八旗子弟为主要穿着群体的宫廷官定服饰,主要体现着满族先祖女真人的服饰文化特征;清代满族民间服饰显示出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与吸纳的文化特征;近现代的满族服饰则是在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创新的过程中发展和变化着。

一、满族先祖服饰服饰可以说是人类物质文化水平发展的一个直接的标志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笼统地说,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国家、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水平就标志着这个地区或者是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其文明程度的高低。

一个民族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是一种区别的标志,对于本民族而言却是互相认同的旗帜、集结的纽带。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历史传承发展的“本能”。

形成某种民族服饰的原因是复杂的,满族的服饰首先是出于实用,然后才有美的追求。

它不仅受地理环境、经济方式及生活习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受民族心理、审美观念和传统习俗等主观因素的约束。

仔细研究分析满族先祖服饰的文化遗产,能使我们对于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所传承的服饰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并能发现清代及今天的满族服饰文化同其先祖的服饰文化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旗袍发展史

旗袍发展史

旗袍的源头旗袍,原为满族人穿的长袍。

1644年,旗袍随着满族的统治者进入北京,因满族人素有“旗人”之称,所以他们所穿的袍服就被称为“旗袍”。

旗袍之名,源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满族被称为“旗人”,他们的着装就被称为“旗袍”。

袍”上下连属,圆领,前后襟宽大,衣衩较长,袖子紧窄,男女都可穿着——只是妇女穿的“旗袍”在领子、前襟和袖口的地方都有绣花装饰。

关外寒冷异常的天气,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生活方式都是催生出这种保暖适体的服装的重要因素。

他们一年四季就这一个样式,仅有布料不同之分。

这种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装,因在窄小的油口处,还接有一截止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状似马蹄,所以又称“马蹄袖”,也叫“箭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猫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响拉弓射箭。

四面开衩是为了便于上下马。

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于顺治二年(1 645年)下达剃发易服政令,逼迫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旗服饰。

但是,由于汉文化的影响,也由于满人骑射生活方式的改变,旗袍的款式和用料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妇女的旗袍变化尤为显著,马蹄袖被改去,袖口渐渐由窄变宽至8寸至1尺;领口、衣襟及袖端边缘等处都镶绣着花纹,甚至旗袍满身都绣有当时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图案,做工越来越细,旗袍也越来越俏丽。

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前身, 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著明显差异.旗袍的发展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著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著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著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满族人住中原后,游猪变为农耕,加以与汉族文化如大领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为民族文化表象特征的旗袍,也自然发生变化。

浅谈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满族作为中国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服饰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简要探讨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一、满族服饰的历史满族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但满族服饰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则有着更早的形成。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满族的服饰在元代和明代时期已经有所发展。

其中,元代满族服饰以动物皮毛为材料,颜色以黑色为主,主要以骑射为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服饰上的设计和样式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保暖性。

至明代,随着清朝的建立和满族的统治地位日益上升,满族服饰的风格逐渐走向大气、华丽的方向。

清代满族服饰的特点是色彩繁华、图案丰富、装饰豪华,尤以“三省九部”官员的衣着为代表,体现了满族服饰的高贵华丽和精致细腻之处。

在满族服饰的传承过程中,满族人民对服饰文化的重视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满族民间婚礼中媒人要先送新娘一件全套的皮衣皮裤,代表着新生活的开始,新婚夫妇就此开始穿着传统满族服饰度过余生。

同时,满族人民将传统服饰作为文化传承的纽带,传承下来的服饰设计和制作技艺也得到了保护和发扬。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满族服饰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有一系列新的款式和创新优化的满族服饰出现。

满族服饰的发展受到了时代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满族服饰的样式和风格逐渐多样化,相较于传统的满族服饰,现代十分注重实用性和时尚感。

在现代的满族服饰中,设计和样式更注重人性化、普适性和多功能性,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此外,满族服饰的材料也发生了变化,不仅采用了古老的布匹、毛皮等材料,还融入了新的材质如丝绸、挂毯、亚麻等,增加了品类和多样性。

总之,满族服饰作为满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和历史的沉淀,它将满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下来,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发展壮大。

未来,我们相信满族人民一定能够在传承和发展满族服饰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就,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实现更好地时代价值和发展价值。

满族服饰名称

满族服饰名称

满族服饰名称满族服饰是指满族(Manzu)人在不同地方穿着的服装,在中国历史上,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满族服装的习惯、特色和元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变化,从而反映出满洲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满族服饰的演进主要受到游牧文化、汉族服饰、蒙古族服饰以及蒙古边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满洲民族融合发展的长期进程中,满族服装也经历了漫长的变迁。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满族服饰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据史料记载,满族服饰最初是由游牧时期的满族老祖先穿着的,最早穿着的衣服叫做“萨赫拉”,它有两个袖子,有时还有长袖,每个袖角处还有荷锡,大腿上面有蝴蝶结装饰,以及腰间有一条腰带,腰带上有各种装饰。

后来,满族服饰在汉族服饰、蒙古族服饰及蒙古边境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发展出“集布头巾”的帽子,用竹编制的腰带,以及羽毛装饰的礼帽等,并且衬衣上有满族传统图案、花纹和缠绕的边缘,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满族服饰的演变还受到宗教的影响,满族是天主教徒,他们会在宗教节日或节日当天穿着传统服装,如宗教节日服装“可里旗”等,而其它时间则会穿着普通的服饰,配上一些珠宝饰品。

满族服饰不仅是一种服饰,它是满族文化的一部分,象征着满族特殊的历史、传统以及当地文化。

在过去,满族服饰可以表达满族人的身份象征,可以分辨出满族人的社会地位和血统,从而可以分辨出满洲人的家庭出身以及所属的社群。

而在现今的社会,满族服饰已不仅仅是一种服饰,而是用来传承满族文化,表达满族人特有的宗教信仰和历史记忆的一种文化形式。

很多满族服饰有其特定的历史来源,代表着满族历史上重要事件或人们的愿望,而服装也代表着某种特定的历史时期。

例如,满族服装的可里旗,它的图案是一把圆形的双刃剑,代表着满洲人民的自主和自由,是满洲人民抗争日本侵略的见证,可以说是满族革命的一部分。

满族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满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见证了满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前人创造的满族服饰也辉映着满族文化的非凡精神。

什么是满族传统服饰

什么是满族传统服饰

什么是满族传统服饰满族传统服饰是指中国满族人民在古代和现代所穿的代表性服饰。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满族传统服饰的起源、特征以及对满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满族传统服饰的起源满族传统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满族崛起的清朝时期。

当时的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满族特有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于是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服饰制度。

满族传统服饰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后,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二、满族传统服饰的特征1. 色彩丰富:满族传统服饰以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寓意着幸福、吉祥和繁荣。

2. 装饰繁复:满族传统服饰的面料常选用丝绸、缎子等高质地的材料,服饰上常缀有金银丝、珠子、绣花等装饰,繁复而精致。

3. 形状独特:男性的主要服饰是袍、直裤、立领和单板帽,而女性则穿着对襟袄、长裙和有花边的头巾,服饰造型优雅、庄重。

4. 标志性配饰:满族传统服饰的配饰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满族男性所佩戴的马褂。

马褂是一种中式短袍,通常由丝绸制成,袖口和领子上常镶有金丝和玉兰花等图案。

三、满族传统服饰对满族文化的重要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满族传统服饰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满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对满族民族身份的象征。

2. 体现社会地位:满族传统服饰的款式和品质往往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关。

在过去的社会中,只有满族贵族和统治者才有资格穿着最为精美的满族传统服饰,这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3. 弘扬民族特色:满族传统服饰的独特风格和特色是满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穿着传统服饰,满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展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也促进了满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传统服饰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实践,满族人民积极参与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去。

综上所述,满族传统服饰是中国满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

满族服饰调研报告

满族服饰调研报告

满族服饰调研报告根据对满族服饰的调研,我得出以下结论:一、满族服饰的历史渊源:满族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受到了历史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满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后期,当时满族建立了辽东王朝,后来又建立了清朝。

满族的服饰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并在清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良。

二、满族男性服饰特点:满族男性服饰以长袍为主要特征,款式上分为直裾和斜裾两种。

直裾是指裙子从领口到下摆都是垂直的直线式样,而斜裾则在左前裾上多一个斜裁。

此外,满族男性还会搭配长袍下摆处露出的内裤和长筒靴子。

在颜色上,满族男性服饰以蓝、灰、绿等深色系为主,且使用的是缎面等高质地的布料。

三、满族女性服饰特点:满族女性服饰的特点是繁复、华丽。

满族女性会穿上锦缎制成的旗袍,袖口和下摆处都有宽大的纹饰。

旗袍的领口上会绣上花纹和图案,背后通常有长长的腰带。

此外,满族女性还会佩戴丰富多彩的饰品,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在发型上,满族女性通常会盘起头发,并插上金属饰物。

四、满族婚礼服饰:满族的婚礼是一个庄重而隆重的仪式,服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娘通常会穿着锦缎制成的红色旗袍,配上金色的饰品,如头饰、耳环、项链等。

新郎则会穿上黑色直袖长袍,配以长筒靴。

在婚礼现场,新娘和新郎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动作,如行三步礼、跪拜礼等,以示对双方家族的尊敬和祝福。

综上所述,满族服饰经历了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满族男性服饰以长袍为主,颜色偏暗,设计简洁;满族女性服饰则注重繁复、华丽的装饰,色彩鲜艳且饰品丰富。

在满族的婚礼仪式中,服饰更是起到了凸显尊贵和祝福的作用。

满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关于满族和朝鲜族服饰

关于满族和朝鲜族服饰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

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

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以西式审美观念的现代旗袍。

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

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

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

这种发式曾在清国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发饰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

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

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

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头“旗头”满语称之为“满族头饰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 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 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 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 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 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镶白色的花边。 满族妇女心灵手巧擅长刺绣,她们在衣襟、鞋面、荷包、 枕头等物品上刺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 满族服饰一般在衣袖上绣的花最多。满族入关以后,服饰 图案中也常出现许多汉族的福、寿、万等字的吉祥符号。 虽然满族的服饰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色,但也随其历史的 发展在不断的演变着,特别是满族入关以后,长期与汉族 杂居,在服装款式上,服饰色彩与服饰图案上都有不同程 度的演变。
•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 带马蹄袖的袍褂,腰 束衣带,或穿长袍外 罩对襟马褂,夏季头 戴凉帽,冬季戴皮制 马虎帽。衣服喜用青、 蓝、棕等色的棉、丝、 绸、缎等各种质地的 衣料制作,裤腿扎青 色腿带,脚穿棉布靴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 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 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 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 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 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 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 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 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戴耳环、手镯、戒指、 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 种装饰品。
•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 用。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 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 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 不可逾越。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 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为常。满族妇女的旗袍, 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 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 为有清一代的时装。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 并有长、短袖之分。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 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 叉。 努而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 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他们所穿的袍服便 称为“旗袍”。满族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后,清太宗皇太极 认为清朝帝王应当维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尤 其是维持统治者的民族标志的服饰制度,以此作为固国之 本。于是便著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并三令五申, 不许亲王大臣学汉人穿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等。要求在宫 廷里的侍女奴仆都著满族服装,汉人成年男子衣著发式必 须遵从满族的习惯,只有在死后入敛殡葬时方可用汉人衣 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蘑菇神和七乳妈妈
天花妈妈和七星神 七星神
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
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 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 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 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 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 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法都(荷包)
Hale Waihona Puke 剪贴画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服饰加入 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 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 特色的现代旗袍。辛 亥革命后,旗袍的样 式由肥变瘦,并有长、 短袖之分。经过不断 改进,一般样式为: 直领,窄袖,右开大 襟,钉扣绊,紧腰身, 衣长至膝下,两侧开 叉。
靰鞡: 靰鞡:
靰鞡又写作“乌拉”、 “兀剌”。是一种东北人 冬天穿的“土皮鞋”。多 为农村下层满族人民冬季 穿用的一种皮革制作的鞋。 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 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 适于冬季狩猎、跑冰。它 是很有特点的满族服饰之 一,一直在东北农村穿用。
扁方
男子服装: 男子服装: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
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 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 乌拉。
坎肩
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 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 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 琵琶襟等多种。妇女穿的坎肩 还要绣花锒边。坎肩有棉有夹, 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 坎肩是满族男子服装特色之一。 坎肩又称背心、马甲,是一种 无袖短衣。游猎时期的满族猎 户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后来 的坎肩兼具装饰作用,多用绸 缎制作,四边镶有彩条;满族 坎肩的样式愈加别致,常见的 有对襟直翘、对襟圆翘、捻襟、 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 最受欢迎的式样是"巴特鲁"。
• 还珠格格剧照
旗头( 旗头(大拉赤) )
相传大拉翅是慈禧发明的。 相传大拉翅是慈禧发明的。形似扇 面,内用铁丝或藤条按照头围大小 做一圆箍固定,外包青缎或青绒布, 做一圆箍固定,外包青缎或青绒布, 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上。 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上。它能够承 载翠扁方、金钗、凤簪、 载翠扁方、金钗、凤簪、珍珠流苏 等大件首饰同时插戴, 等大件首饰同时插戴,装饰起来别 有风韵。 有风韵。
• 。
旗袍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 服饰,其特点是立领, 右大襟,紧腰身,下 摆开衩,古旗袍有琵 琶襟、如意襟、斜襟、 滚边或镶边等
八旗
二十九年(1601年) 正式创立,初建时设 四旗:黄旗、白旗、 红旗、蓝旗。1614年 因“归服益广”将四 旗改为正黄、正白、 正红、正蓝,并增设 镶黄清太祖努尔哈赤 于明万历、镶白、镶 红、镶蓝四旗,合称 八旗,统率满、蒙、 汉族军队。
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 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 十分鲜见了。她们平时不一定穿, 十分鲜见了。她们平时不一定穿,但 满族传统节日时有时会穿。 满族传统节日时有时会穿。 满族服饰 已日趋现代化。 已日趋现代化。
Thank you!
满族历史由来
•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 真三部。 康熙 •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 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 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 野人女真、蒙古、朝鲜、汉、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 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作为血统最为“纯 正”的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旧满 旧满 新满洲)。 洲),其他 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新满洲 新满洲 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 “清”,同时也改元“崇 德”。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关 内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对于全体汉人来说,是亡 国政权。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 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
满族服饰
满族简介
•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 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 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 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 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 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 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 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 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 人口数为1,068万。
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 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 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 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 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满族服装发展史
明朝
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 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也称“旗袍”。明朝南迁到辽东 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 皮兼用。到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 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 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 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 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 皆有定制,不可逾越。至于闲散 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 做,外套马褂。
面具
•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 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 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 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 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 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 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 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 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 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 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 的色彩。(右图为财神)
八旗服饰
清朝:
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 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 服装相融合。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 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 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 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 可算是清朝的时装。
(还珠格格剧照)
旗袍
女子发式: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
男子发式:满族先民是游 男子发式 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 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 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 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 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 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 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 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 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 种发式曾在清代为统治者 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 推行。
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 花囊,是满族妇 女挂在身上装香 料、香花的装饰 品。香囊质地种 类很多,有玉镂 雕的,金累丝、 银累丝、点翠镶 嵌和丝绣的。
法都(荷包)
古时候装着充饥的食物, 古时候装着充饥的食物,代之的是一些一饱口福的小 零食。另有一些荷包,则装着香料、装香料的荷包, 零食。另有一些荷包,则装着香料、装香料的荷包, 又被称为香荷包,是满族青年的定情之物烟草。 又被称为香荷包,是满族青年的定情之物烟草。烟荷 有的是待嫁的少女做给未来的丈夫, 包,有的是待嫁的少女做给未来的丈夫,有的是出嫁 以后 给丈夫做的 在满族人中,或春节,或某人某家有了喜事, 在满族人中,或春节,或某人某家有了喜事,都有送 荷包的习俗,以祝愿吉祥平安。 荷包的习俗,以祝愿吉祥平安。满族男女老少都佩带 荷包,但其佩带的方法的位置却是不同。男人的荷包, 荷包,但其佩带的方法的位置却是不同。男人的荷包, 和解食刀、扇套、 和解食刀、扇套、火镰等必备的小物品一起挂在腰带 的两侧,女子的荷包, 的两侧,女子的荷包,一般挂在旗袍上边的第二个纽 扣上,年轻的女人或孩子,在挂荷包的同时, 扣上,年轻的女人或孩子,在挂荷包的同时,还常常 挂些小怀镜、香串儿、玉牌之类物件。有些人, 挂些小怀镜、香串儿、玉牌之类物件。有些人,还要 把小梳子、小篦子以及核桃、枣木等雕刻的小“五毒” 把小梳子、小篦子以及核桃、枣木等雕刻的小“五毒” 配成一串挂在腰上,据说,可以避邪。 配成一串挂在腰上,据说,可以避邪。
• 左,称“两把头”,原是清 代满族妇女典型发式,亦称 “旗头”。这是改进后满族 妇女的头饰。右,是满族男 子的帽饰。满族旧俗,帽顶 饰红毛一团,俗称“红缨 帽”。
扁方(钿子) 扁方(钿子)
据说是与脚上穿的花盆底 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 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 仪态。每逢喜庆吉日或接 待贵客等满族妇女便要戴 上扁方了。戴上这种宽长 的扁方,限制了脖颈的扭 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 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 使她们走起路来显得分外 稳重、文雅。
婚服
旗鞋
满族素有“女履旗男穿靴” 的习俗。官员穿方头靴,平 民穿尖头靴,靴子用缎、绸、 布、革制成。民间满族男子 喜穿“靰勒鞋”,此鞋多用 兽皮缝制而成,内絮靰勒草, 穿起来轻便、暖和,适于冬 季狩猎、跑冰时穿用
旗鞋
满族先民有“削木为履”的习俗。 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 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 “马蹄鞋”、“花盆鞋”亦称旗鞋。 妇女盛饰时多穿用,走起路来袅袅 婷婷,轻盈娴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