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七章 鱼类的病害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1

合集下载

水产动物病害学各章节复习题

水产动物病害学各章节复习题

《水产动物病害学》各章节复习题目第一章绪论1.水产动物病害学的任务是什么?2.水产动物病害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各个时期的主要成就如何?3.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原)有哪些?4.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宿主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互相关系怎样?5.如何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6.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有哪些?7.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包括哪些内容?8.我国目前渔业水质的状况如何?第二章水产动物病原学1.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2.病毒核酸有哪些类型?其结构特征怎样?3.病毒的基本结构有哪些?4.病毒的分类原则和病毒命名规则最主要包括哪些?5.病毒复制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过程如何?6.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其传播方式有哪些?7.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有哪些?8.病毒有哪几种感染类型?9.绘出细菌细胞构造的模式图,注明其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并说明各构造的生理功能。

10.什么叫细菌的生长曲线?典型生长曲线可分几期?各期的有哪些主要特征?11.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如何?12.细菌的致病机理怎样?13.细菌的感染途径如何?细菌感染后出现哪几种感染类型?14.真菌有哪些基本特点?15.多细胞真菌的基本形态构造怎样?16.真菌的繁殖方式怎样?17.寄生虫有哪几种寄生方式?18.寄主可分为几种类型?其特征如何?19.寄生虫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感染?20.寄生虫、寄主和外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如何?第三章免疫学基础1.鱼类有哪些主要免疫器官?其功能如何?2.抗原的定义是什么?抗原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3.免疫佐剂的生物学作用和作用机理怎样?4.抗体的定义是什么?抗体的机构和功能怎样?5.抗体有哪些生物学活性?6.抗体的血清型怎样?7.xx多xx抗体?xxxx抗体?8.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有哪些特点?9.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基本特点如何?10.疫苗的种类及其应用怎样?第四章药物学基础1.药物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阐述渔药药学在药物学中的地位。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

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

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

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

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

鱼类病害PPT课件

鱼类病害PPT课件

水温异常
水温过高或过低,超出鱼 类适宜生长范围,导致鱼 类生理机能紊乱。
溶解氧不足
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鱼 类出现缺氧症状,影响其 正常生长。
营养与饲养管理
饲料质量差
养殖密度过大
饲料营养成分不足或不平衡,影响鱼 类生长和免疫能力。
养殖密度过高,鱼类生存空间拥挤, 容易引起病害。
投喂不当
投喂过多或过少,导致鱼类消化不良 或饥饿,降低抵抗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鱼类病害 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
• 鱼类病害概述 • 鱼类病害发生的原因 • 鱼类病害的诊断与预防 • 鱼类病害的案例分析 • 鱼类病害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鱼类病害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鱼类病害是指由于各种病原微生 物或寄生虫侵入鱼类机体而引起 的疾病,导致鱼类生长受阻、死 亡或繁殖能力下降。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鱼类病害可 分为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和寄生虫性病害等。
常见鱼类病害的症状
细菌性病害
病毒性病害
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烂鳃病、赤皮病、白 皮病等。症状表现为病鱼体色发黑,鳃丝 腐烂,皮肤溃烂,鳍条裂开等。
常见的病毒性病害有鲤春病毒病、草鱼出 血病等。症状表现为病鱼体色发黑,鳍条 基部充血,出现出血性溃疡等。
真菌性病害
寄生虫性病害
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水霉病、鳃霉病等。 症状表现为病鱼体表出现棉絮状菌丝,鳃 丝发白或出现坏死等。
常见的寄生虫性病害有指环虫病、三代虫 病等。症状表现为病鱼体色发黑,消瘦, 游动缓慢,出现不规则的白色斑块等。
鱼类病害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降低产量
鱼类病害会导致养殖鱼类生长 受阻、死亡或繁殖能力下降, 从而降低水产养殖的产量和效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

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

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

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

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汇总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汇总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汇总鱼类作为重要的水生动物资源,被广泛地养殖和捕捞。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鱼类也会遭受各种疾病的困扰,严重影响其健康和产出。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类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以供养殖者参考和借鉴。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鱼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其症状包括鳃部发炎、溃疡、脓肿等。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养殖者应该加强鱼类的养殖环境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性。

同时,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止和控制细菌性疾病传播的方法。

二、真菌感染真菌感染是另一种常见的鱼类疾病。

受感染的鱼类常常出现白色斑点和棉絮状物质覆盖身体表面的症状。

为了预防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养殖者需要提高水质的清洁度,并且控制饲料的摄取量,避免过度喂养造成的营养过剩。

此外,可以使用抗真菌药物来进行治疗。

三、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是鱼类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养殖环境的改善和提高鱼类的抵抗力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关键。

此外,养殖者还应定期对鱼类进行寄生虫的检查,一旦发现感染,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

同时,避免不合理的饲料来源和不当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关键。

四、气候变化引发的疾病气候变化是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养殖环境,还为鱼类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气温骤变或湿度过大的情况下,鱼类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为了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养殖者应加强鱼类的保暖措施,确保水温和湿度的稳定。

五、病原菌感染病原菌感染是导致鱼类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预防病原菌感染的发生,养殖者应加强鱼类的日常管理,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并定期检查和清理设备。

同时,饲养过程中的饲料来源也要选择合格的产品,以避免病原菌通过饲料传播。

六、疫苗接种预防鱼类疾病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通过疫苗接种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传播,并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资源损失。

养殖者应该定期咨询兽医专家,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以保证鱼类的健康和养殖的稳定。

水产病害学第七章病毒性疾病(讲稿)

水产病害学第七章病毒性疾病(讲稿)
【初诊】病鱼的体色发黑,体表及内
脏各器官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充血、
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
病鱼严重贫血,鳃常呈“白鳃”。
(2)样品采集与实验室确诊
A.根据病理变化诊断 ①肠上皮细胞肿胀,肠上皮与固有层剥离,பைடு நூலகம்重时,肠腔中有 大量红细胞和成片脱落的肠上皮。 ②小血管管壁广泛受损,形成微
血栓,同时引起脏器组织梗死 样病变。 ③在肝细胞类胞浆中有嗜酸性 包涵体。 ④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低于 健康鱼。
7.防控方法
本病一旦发生,彻底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故强调预防。最有效地控制措施疫苗。
【预防措施】
①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鱼种。 ②彻底清塘,清除池底过多淤泥。200ppm生石灰或20ppm漂白粉清塘。 ③氯制剂全池泼洒消毒。漂白粉精(0.2-0.3mg/L)、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 或
临床:大多数病鱼剥去鱼皮后,肌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 严重时,全身肌肉呈 红色。
红细胞浸润:体壁骨骼肌纤维之间有大量红细胞浸润,肌原纤维断裂, 呈变性和坏死变化。
(3)内脏器官病理特征
肠壁及肠道:
肠壁、周边脂肪组织器官点状或丝状出血、充血。 肠壁具韧性,肠内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黏 液。 上皮细胞肿胀,上皮与固有层剥离,部分破裂并 脱落。肠腔中有大量红细胞、成片的肠上皮、纤维 素样物质。
陕西金农
下篇 水产动物病害各论
王高学 2014.10
“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陕西省建设部分)
2007年4月16日
第七章 鱼类的病害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第三节 真菌性疾病 第四节 寄生原生动物疾病 第五节 寄生蠕虫疾病 第六节 寄生甲壳动物疾病
我国水生动物主要疫病(鱼类病毒性疾病)

鱼类常见细菌病大全

鱼类常见细菌病大全

(2)实验室诊断 根据水产行业标准《鱼类细菌病检疫技术规程 第2部分:柱状
嗜纤维菌烂鳃病诊断方法》(SC/T 7201.2-2006)进行。 酶免疫测定:取病鱼鳃上的淡黄色黏液涂片,丙酮固定,加
兔抗柱状黄杆菌的抗血清,再依次加入酶标抗体、漂洗、显色、 脱水、透明和封片,在显微镜下见有棕色细长杆菌,即为阳性 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鳃霉病引起的鳃病
鳃霉病引起的鳃病
【防治】
1. 预防措施 ①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 ②选择优质健康鱼种:鱼种下塘前,用10mg/L浓度的漂白粉水 溶液或15-20mg/L药浴15-30min;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min。 ③在发病季节,每周全池遍洒漂白粉1-2次。用量视食场大小及 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g;每月在食场周围遍洒生石灰1-2次。
【症状与病理】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早期可见
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 量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黏液;疾病后期,可见全肠充 血发炎,肠壁呈红色或紫红色,腹部膨大,腹壁上有红斑,肝脏 常有红色斑点状淤血,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或 仅将头部提起,即有黄色黏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
【诊断】 (1)初步诊断 根据外表症状初诊,并且患病鱼必有受伤史。 (2)实验室诊断 根据农业部水产行业标准《鱼类细菌病检疫技 术规程 第4部分:荧光假单胞菌赤皮病诊断方法》SC/T-7201.42006)进行。 (3)鉴别诊断 应与疥疮病向区别。 疥疮病的初期体表也充血发 炎,鳞片脱落,但局限在小范围内,且红肿部位高出体表。
(2)治疗方法 ①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可选用双黄苦参散、青板黄柏散、三 黄散、板蓝根末、大黄散、大黄岑鱼散和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 药治疗,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进行。 ②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1次拌饵投喂 诺氟沙星、盐酸小檗碱预混剂(100g:诺氟沙星9g+盐酸小檗碱 2g)15-20 mg,连用3d。或选用国家规定的其他水产养殖用抗 菌药物,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

《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七章病毒性疾病(讲稿)

《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七章病毒性疾病(讲稿)
临床:大多数病鱼剥去鱼皮后,肌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 严重时,全身肌肉呈 红色。
红细胞浸润:体壁骨骼肌纤维之间有大量红细胞浸润,肌原纤维断裂, 呈变性和坏死变化。
(3)内脏器官病理特征
肠壁及肠道:
肠壁、周边脂肪组织器官点状或丝状出血、充血。 肠壁具韧性,肠内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黏 液。 上皮细胞肿胀,上皮与固有层剥离,部分破裂并 脱落。肠腔中有大量红细胞、成片的肠上皮、纤维 素样物质。
流行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 流行发病率:达30%-50%,最高达70-80%。 流行季节:6-9月,8月为高峰期。 流行水温:20-33℃;最适流行水温27-30℃.
1)发病诱因
A.水中溶氧低; B.水质恶化,透明度低,水中总氮、 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 C.水温变化大. 这些因素均造成鱼体抵抗力低下, 病毒发生大量繁殖.
4.诊断方法
【初诊】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结合病鱼游动行为及症状作出初步判断。 ①病鱼内脏器官通常苍白; ②肠道中没有食物,在5-10%福尔马林中不凝固的粘液样物质。 同时还必须调查鱼卵、鱼种的来源和水源状况、发病史。
【确诊】 (2)进行病理学诊断
胰腺组织发生大量坏死,在受感染的细胞的胞浆内有包涵体等。
【病理变化】
最明显的特征:
1)胰腺坏死,多数细胞坏死,核固缩、核碎裂十分显著,胞浆内有包涵 体。 2)脂肪组织:发生坏死。 3)骨骼肌:发生玻璃样变。 4)肾脏:肾小管也发生变性、坏死。 5)肝脏:局灶性坏死,消化道的粘膜发生变性、坏死、剥离。
平头鲽
宽体舌鳎
虹鳟稚鱼 腹部膨大
腹部与胸 鳍基部充血
的脂蛋白包膜,也有宿主细胞 的膜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用兽药蒽诺沙星,10-30mg/kg, 连续用药3-5d。
③添加磺胺类药物。磺胺-2,6-二甲氧嘧啶100-200 mg/kg或磺胺-6-甲氧嘧啶100-200 mg/kg,连喂5-7天, 第一天用药量加倍。(教材内容)
注意:生产上磺胺类药物使用情况
日本等国家对进口养殖虾实施 磺胺甲恶唑强化监控检查,抽查比 率提高到30%。由于日本是我国水产 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
⑤药物中酸钙增氧;控制养
殖密度。
寄生虫病和细菌性疾病诊断的主要程序
【首先是野外临床诊断】要用活鱼或是刚死的鱼,保持鱼体湿润,寄生在 鱼体表和体内的病原体,会引起寄主患病部位产生一定的病变,有许多 症状是可以通过目检加以判断和鉴别的。如水霉及一些大型的寄生原生 动物,对于一些细菌性的病原体,肉眼不可见,可以根据病鱼的外表反 应出来的症状,如点状或块状的胞囊,充血,发炎等来判断和辨别。综 合疾病的流行情况,发病年龄,水体的养殖环境及养殖管理情况,先初 步判断是寄生虫疾病还是细菌性疾病,有时一种症状会在好几种病中都 出现,所以还要做进一步的实验室内的检查。
(2)选择优质鱼种,鱼种下塘前要药浴。15-20mg/L 高锰酸钾药浴15-30分钟,或用2%-4%盐水药浴 5-10分钟。
• 注意:氯制剂如5 mg/L三氯异氰尿酸药浴10min; (无鳞鱼)30 mg/L聚维酮碘药浴15-20min。
(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 (4)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l~2次,使池水的 pH保持在8左右,一般生
2)接下来是实验室内的诊断: (1)称体重,测量大小并做相应记录; • (2)目检体表,观察鱼体体色,并一切明显或可能的病象,如,各鳍
是否蛀烂,鳍的基部是否充血,鳃盖是否穿孔等,注意体表有无黏附着 的肉眼可见的寄生虫。 • (3)解剖鱼体,检查鱼体各器官,检查顺序应为:体表黏液,鳍,鼻 腔,血液,鳃,口腔,腹腔,脂肪组织,消化管,肝,脾,胆囊,心脏, 鳔,肾,膀胱。 • (4)若为寄生虫病,通过镜检各部位的压片,确定引起疾病的寄生虫 的种类。一般在低倍镜下一个视野中有15-20个虫体,即可确定为引起 疾病的寄生虫。然后根据诊断结果施以相应的治疗方法。
虫病—车轮虫、小瓜虫、斜管虫等。
④水生藻类危害:淀粉卵甲藻( Amyloodinium ocellatum), 嗜酸性卵甲藻(Oodinium acidophilum,又叫嗜酸性卵鞭 虫)。
⑤药物中毒:重金属中毒,铜、锌、铅等;有机磷农药中毒,如 敌百虫、硫磷、菊酯类等农药。
⑥水体缺氧:养殖密度大或水质恶化。
石灰的浓度15~20ppm。 (5)在发病季节,每周在食场周围泼洒l~2次消毒剂。
使用2-4五倍子或2.5-3.7ppm大黄全池泼洒。 (成本问题;防治效果差。) (6)在发病季节,定期采用中药(黄芩、黄柏、黄连 )挂袋法用药。
治疗方法:采用外泼杀菌药及内服药饲相结合。 (1)外用药
全池遍洒消毒剂:如1-1.2ppm漂白粉(含有效氯为30 %,先溶于水,滤掉残渣)或0.5-0.6ppm漂白粉精 (含有效氯为60%)。 目前生产上应用:
(3)诊断方法
①细菌性烂鳃 症状;实验室显微镜、免疫学诊断。
②真菌感染
镜检观察到菌丝体;分离真菌诊断。
③寄生虫
镜检。
④水生藻类
镜检。具有色素体。
⑤药物中毒
病程短,急性大面积,死亡也是急性大
规模。体表多发生出血现象。
⑥水体溶氧仪测定含氧量
≥4.0 mg/mL
(4)采取措施
①细菌性烂鳃 内服、外用抗菌药物。
③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鳃丝软骨外露(见图2)。 ④鳃丝的周围常粘附着坏死脱落的细胞、粘液、病原菌和水中各种杂物
(见图2); ⑤鳍的边缘色泽常变淡,呈“镶边状”,严重基部出血。
烂鳃病-1
污物
鳃丝末端缺损
鳃丝的周围常粘附着坏死脱落的细 胞、粘液、病原菌和水中各种杂物
烂鳃病-2
粘附着 坏死脱 落的细 胞、粘 液、病 原菌和 污物
草鱼、建鲤、镜 鳗鱼:庆大霉素、卡
鲤、鲫鱼、鲢鱼、 那霉素、环丙沙星、
黄颡、乌鳢、异 左氧氟沙星、异噻唑
育银鲫、鳊鱼、 林酮。
河蟹、南美白对 虾、日本鳗、欧 鳗
淡水鱼类: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氯霉素。
虾、蟹类:庆大霉素、
氯霉素等。
表2 2007年8月份沈阳地区同期采样烂鳃病药敏差异(抑菌圈大小mm)
• 喹诺酮类药物水产养殖中鱼虾类疾病防治中经常使用的药物。 主要有诺氟沙星和恶喹酸等。
• 目前,国外对进口鱼类(以罗非鱼、斑点叉尾鮰等)进行药残检测。 a.仪器检测 研究发现,斑点叉尾鮰体内氟甲喹的含量:3-6ppb (液相-质 谱连用); b.敏感菌检测 耶尔森菌属的敏感菌生物学方法检测: 肌肉中恶喹酸残留最低检测限为0.02μg/mL。
0.5-0.6ppm 二氯异氰尿酸钠(有效氯56%); 0.3-0.4ppm 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氯85%); 0.2-0.3ppm 二氧化氯等消毒剂。
可与硫酸铜合用。
(2)内服药
①添加卡那霉素 。用量10-30mg/kg,连续用药3-5d。
②饲料添加氟哌酸。用量30-50mg/kg,连续用药3-5d。 • 目前生产上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
(2)镜检诊断
取鳃上淡黄色粘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在载玻片上,加入2~ 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分钟后显微镜观察:
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体聚集成柱状。
(3)采取酶免疫测定法可作出确诊。
5.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三氯异氰尿酸5-10mg/L,10 d放鱼。
“花斑鳃”
鳃小片坏死脱落
烂鳃病-3
烂鳃鱼剪取鳃盖 健康鱼剪取鳃盖
【病理变化】
鳃组织主要表现一种炎症反应,分慢性和急性。 (1)慢性型:发生炎性水肿、增生和坏死。
病变早期,鳃小片上的部分呼吸上皮细胞肿大变性,鳃小片中的毛细血管 轻度充血、渗出;严重时呼吸上皮细胞与毛细血管完全分离,发生变性、 坏死,甚至引起局部出血,也有部分鳃小片出现缺血,呼吸上皮细胞也发 生增生,使相邻鳃小片融合,鳃丝呈棍棒状;严重炎性水肿时,肿大变性 的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脱落,毛细血管裸露、破坏。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细菌的概念
1.具有细胞壁、有原核的单 细胞生物(原核为仅有原始核 ,没有核膜和核仁)。
2.细菌个体很小,通常以微 米作为测量单位,一般需要用 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以上才能看 到。
3.形态有球形、杆状及螺旋 形,危害鱼类的主要是革兰氏 阴性杆菌,也有少量球菌。
目前我国鱼类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哪些?
病名
主要危害鱼类
细菌性烂鳃病
草、青、鲢、鳙、鲤等
白皮病
鲢、鳙、草、鲂、舻等
白头白嘴病
草、青、鲢、鳙、鲤等
赤皮病
草、青、鲫、鲤、鲂等
竖鳞病
金鱼、罗非、鲫、鲤等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大部分淡水鱼
细菌性肠炎病
大部分淡水鱼
打印病
大部分淡水鱼
鮰类肠败血症
鮰科鱼类
迟缓爱德华菌病 鱼类、蛙、贝类等
鳗红点病
鳗鲡
鱼类弧菌病
②真菌感染 外用抗真菌药物。
③寄生虫
外用相应的杀虫剂。

单殖吸虫病:指环虫、三代虫等,
甲苯咪唑(1.5-2.5mg/mL)
或有机磷农药(敌百虫0.2-
0.4mg/mL)。

寄生原虫病:车轮虫、小瓜虫、斜管虫等,季铵盐
类或二硫氰基甲烷(0.15 mg/mL)全池
泼洒。
④水生藻类 全池遍洒生石灰,使池水呈弱碱性。
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目的:面临生产问题怎样去解决!
原因:2006年渔药实行国标后,原料药的种类受到限 制,有限的几种药物使用。
结果:全国养殖区域耐药菌株、耐药寄生虫大量产生。 结论:烂鳃病防治难度加大 。 解决途径:
改良水质,调节水生态环境,实现健康养殖; 研究疫苗,进行生物预防; 研究开发无公害新原料专用渔药。
【培养特征】在病灶、固体培养基上菌体较短,液体培养的 菌体较长,在 湿润固体上可作滑行或一端固着,另一端 缓慢摇动;有团聚的特性。革兰氏阴性。 生长最适温度为28℃,37℃时仍可生长, 5℃以下则不生长。
【菌落】黄色,大小不一,扩散型,中央较厚, 显色较深,向四周扩散成颜色较 浅的“假根状”。
2.症状和病理变化
2)被菌污染的水及塘泥。 该病流行在15℃以上开始,在15~30℃范围内,水温 越高越易爆发流行。
鱼的密度高; 鱼的抵抗力小; 水质恶化(透明度下降)。
4.诊断方法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头发黑;鳃丝肿胀,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花斑鳃;鳃上有污物。 若镜检若鳃上又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寄生,即可初步诊断为细菌性烂鳃 病。
鳗鲡、香鱼、鲷等
疫病类别
国家二类疫病 国家二类疫病 国家二类疫病
细菌性疾病的共同特点:
1)常出现明显的表面出血、溃疡,并伴随腹水、肠炎、 烂鳃等症状;
2)发病与水体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经常出现在高温、 水质恶化时;
3)抗生素及其它消毒剂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4)镜检可在体内发现大量的细菌。
一、细菌性烂鳃病(Bacterial gill-rot disease)
(2)急性型:炎性水肿和坏死。
坏死的面积和程度比慢性型的大 而严重,鳃小片坏死解体,只留下 毛细血管痕迹,鳃丝软骨也烂去一段。
3.流行情况
该病对多种淡水鱼、咸淡水鱼、海水鱼造成危害。易 感染者主要为草鱼、青鱼、鲤、鲫、银鲫、鲢、鳙、团头 鲂、金鱼、鲷、鳗等。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危害。 传染源:1)带菌鱼;
磺胺类药物在我国是限制使用 药物,所涉药品有数十种,主要用 于治疗水生动物的肠道消化等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