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细菌性疾病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鱼类是人们常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在养殖和捕捞过程中,鱼类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鱼类细菌感染病症以及相应的预防策略。
一、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1. 颗粒性病毒性鳃炎颗粒性病毒性鳃炎是一种由鳃炎颗粒病毒引起的疾病。
患病的鳃组织会出现颗粒状的细红色小瘤,严重时会导致鱼类窒息或死亡。
2. 霍乱弧菌感染霍乱弧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通过水体或饲料传播。
感染的鱼类呈现寡活性、食欲减退、口吻红肿、腹泻等症状。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鱼类死亡。
3. 肠炎弧菌感染肠炎弧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感染后会引起鱼类腹泻、食欲不振、营养吸收不良等症状。
肠炎弧菌也常常引起鱼类内脏发炎和坏死。
二、鱼类细菌感染的预防策略1. 维护良好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检测水质参数,保持适宜的水温、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2.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鱼类细菌感染的关键。
选择优质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肥料化。
定期清理饲料残渣,避免污染水质。
3. 种苗筛选选用健康的种苗是预防细菌感染的前提。
购买种苗时应选择有健康证明的供应商,确保种苗经过必要的检疫和筛选。
4.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的细菌感染病症,有时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疫苗的接种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接种的时机和剂量都正确。
5. 定期检测和观察定期对鱼类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如果发现某些鱼类出现疾病症状,应立即隔离感染鱼类,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6. 消毒和隔离定期对水池、饲养设备等进行消毒,减少细菌的滋生。
同时,对疾病感染的鱼类进行隔离,在确诊并治愈后再将其放回原来的鱼群中。
7. 定期清理池塘定期清理底泥和水生植物,防止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滋生。
保持池塘的干净和卫生有助于预防细菌感染的发生。
总结:鱼类细菌感染是养殖和捕捞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养殖业的发展。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
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
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
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
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汇总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汇总鱼类作为重要的水生动物资源,被广泛地养殖和捕捞。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鱼类也会遭受各种疾病的困扰,严重影响其健康和产出。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类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以供养殖者参考和借鉴。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鱼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其症状包括鳃部发炎、溃疡、脓肿等。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养殖者应该加强鱼类的养殖环境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性。
同时,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止和控制细菌性疾病传播的方法。
二、真菌感染真菌感染是另一种常见的鱼类疾病。
受感染的鱼类常常出现白色斑点和棉絮状物质覆盖身体表面的症状。
为了预防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养殖者需要提高水质的清洁度,并且控制饲料的摄取量,避免过度喂养造成的营养过剩。
此外,可以使用抗真菌药物来进行治疗。
三、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是鱼类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养殖环境的改善和提高鱼类的抵抗力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关键。
此外,养殖者还应定期对鱼类进行寄生虫的检查,一旦发现感染,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
同时,避免不合理的饲料来源和不当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关键。
四、气候变化引发的疾病气候变化是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养殖环境,还为鱼类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气温骤变或湿度过大的情况下,鱼类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为了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养殖者应加强鱼类的保暖措施,确保水温和湿度的稳定。
五、病原菌感染病原菌感染是导致鱼类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预防病原菌感染的发生,养殖者应加强鱼类的日常管理,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并定期检查和清理设备。
同时,饲养过程中的饲料来源也要选择合格的产品,以避免病原菌通过饲料传播。
六、疫苗接种预防鱼类疾病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通过疫苗接种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传播,并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资源损失。
养殖者应该定期咨询兽医专家,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以保证鱼类的健康和养殖的稳定。
草鱼细菌性与病毒性出血病

•疾病概述•细菌性出血病•病毒性出血病•混合感染与治疗措施•预防与控制措施目•研究进展与展望录定义症状定义与症状流行病学030201临床观察显微镜检查实验室检测血清学检测诊断方法病原菌感染途径病原学水质恶化当水质恶化时,带菌的水源、污染物和饲料等均可成为传播途径,导致草鱼感染细菌性出血病。
鱼体抵抗力下降草鱼感染细菌性出血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鱼体抵抗力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饲料营养不全、养殖密度过高、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的。
当鱼体抵抗力下降时,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而引发疾病。
传播途径与感染方式防治方法改善水质定期更换水源、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细菌性出血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处理污染物和合理使用消毒剂等手段,可有效控制病原菌的传播。
提高鱼体抵抗力合理调整养殖密度、选用营养全面的饲料、改善环境条件等措施,可提高草鱼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细菌性出血病的风险。
此外,定期进行鱼体检查和加强病害防治等也是必要的措施。
病原学传播途径与感染方式传播途径感染方式加强鱼塘管理,定期消毒,避免在低溶氧条件下进行高密度养殖,防止应激反应等措施可以预防病毒性出血病的发生。
治疗措施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病毒性出血病。
发现病鱼后应及时隔离,避免与其他鱼接触,以防止病毒传播。
同时可使用中草药或免疫多糖等药物增强鱼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预防措施防治方法VS混合感染的诊断临床观察采集病鱼样本,进行显微镜检查,观察是否有细菌和病毒的存在。
显微镜检查诊断试剂治疗建议立即将病鱼隔离,以防止疾病传播。
隔离措施消毒措施药物治疗辅助治疗对鱼池和水体进行消毒,可使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剂。
使用抗菌类药物、抗病毒类药物等进行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
科学用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预防为主定期进行鱼病的预防工作,如消毒、强化饲养管理等。
注意观察在治疗期间要密切关注鱼群的状况,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鱼类常见细菌病大全

(2)实验室诊断 根据水产行业标准《鱼类细菌病检疫技术规程 第2部分:柱状
嗜纤维菌烂鳃病诊断方法》(SC/T 7201.2-2006)进行。 酶免疫测定:取病鱼鳃上的淡黄色黏液涂片,丙酮固定,加
兔抗柱状黄杆菌的抗血清,再依次加入酶标抗体、漂洗、显色、 脱水、透明和封片,在显微镜下见有棕色细长杆菌,即为阳性 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鳃霉病引起的鳃病
鳃霉病引起的鳃病
【防治】
1. 预防措施 ①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 ②选择优质健康鱼种:鱼种下塘前,用10mg/L浓度的漂白粉水 溶液或15-20mg/L药浴15-30min;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min。 ③在发病季节,每周全池遍洒漂白粉1-2次。用量视食场大小及 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g;每月在食场周围遍洒生石灰1-2次。
【症状与病理】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早期可见
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 量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黏液;疾病后期,可见全肠充 血发炎,肠壁呈红色或紫红色,腹部膨大,腹壁上有红斑,肝脏 常有红色斑点状淤血,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或 仅将头部提起,即有黄色黏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
【诊断】 (1)初步诊断 根据外表症状初诊,并且患病鱼必有受伤史。 (2)实验室诊断 根据农业部水产行业标准《鱼类细菌病检疫技 术规程 第4部分:荧光假单胞菌赤皮病诊断方法》SC/T-7201.42006)进行。 (3)鉴别诊断 应与疥疮病向区别。 疥疮病的初期体表也充血发 炎,鳞片脱落,但局限在小范围内,且红肿部位高出体表。
(2)治疗方法 ①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可选用双黄苦参散、青板黄柏散、三 黄散、板蓝根末、大黄散、大黄岑鱼散和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 药治疗,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进行。 ②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1次拌饵投喂 诺氟沙星、盐酸小檗碱预混剂(100g:诺氟沙星9g+盐酸小檗碱 2g)15-20 mg,连用3d。或选用国家规定的其他水产养殖用抗 菌药物,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业,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问题。
病害的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了解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1. 鱼类病害(1)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比较典型的有鱼病弧菌病、鸟氏菌病和拟杆菌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鱼体表现出虹吸力下降、食欲不振、停止摄食、呼吸急促等症状。
(2)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主要包括鱼虱病、白点病等,这些病害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1)白点病:白点病是虾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主要是白斑虾病毒。
患病的虾体表现出体色变浅、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症状。
(2)黄黑颤虫病:这是一种虾体寄生虫病,患病的虾体表现出虾壳发黄、体色暗淡,严重影响了虾类养殖的生产。
二、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饲养。
(2)合理选择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域,避免养殖水域过于潮湿或者水流不畅导致水质恶化。
(3)定期检查鱼群:对鱼群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害,隔离患病鱼群,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定期换水:定期进行水质换新,保持养殖水域的清洁。
(2)加强疫病防治: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
(1)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合理搭配饲料,添加促进免疫的物质,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2)规范管理养殖动物:定期做好养殖动物的检疫工作,确保无病种饲料的使用。
4. 养殖环境的管理(1)合理控制水温:保持养殖水域的水温适宜,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导致病害发生。
(2)良好的水循环:保持养殖水质循环,避免养殖水质滞留造成水体污染。
5. 科学用药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使用药物应根据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导致残留过多的药物在水体中,从而导致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
细菌性疾病:鱼细菌性败血症

流行情况
01
02
03
流行季节
该病主要发生在5月~10 月,流行高峰期为6月~9 月。
易感群体
主要危害草鱼、鲢鱼、鳙 鱼、鲤鱼、鲫鱼等养殖鱼 类,其中草鱼最易感。
传播途径
病鱼及其排泄物、带菌的 亲鱼和苗种均可传播疾病 。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病鱼的症状进行初步 诊断。
实验室诊断
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 鉴定,以确定病原菌。
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水质污染
水质污染是病原菌传播的主要途 径之一,包括粪便、污水、有毒
物质等污染源。
生物媒介
如水生昆虫、水蚤等生物媒介, 可以携带病原菌并传播给鱼类。
直接接触
直接接触病鱼或携带病原菌的生 物体,可能导致病原菌的传播。
病原菌的致病性
致病菌株的毒力
不同菌株的致病性不同,一些菌株具有更强的毒力,更容易引起 疾病。
细菌性疾病:鱼细菌性 败血症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疾病概述 • 病原菌介绍 • 疾病预防措施 • 治疗方法 • 防治建议和前景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鱼细菌性败血症是一种由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出血性、败血 性传染病,俗称“出血病”。
症状
病鱼体表泛黄,鳍条基部、上下颌、鳞片下肌肉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 腹腔内有淡黄色透明腹水,鳃丝失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充血、出血,呈“出血 病”症状。
辅助治疗
提高水温
适当提高水温可以促进病鱼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恢复健康。
增强营养
给病鱼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活饵、营养丸等,有助于提高其免 疫力。
使用抗寄生虫药物
有时寄生虫感染可能是细菌性败血症的诱因之一,因此可以使用一些 抗寄生虫药物,如甲硝唑等。
鱼类常见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治

鱼 类 常 见 细 菌 性 疾 及 其 防 治 病
廖广成 郑万 明 ( 黑龙江省绥滨县绥滨镇政府 160 ) 520
在鱼类 的养殖 中, 细菌性疾病 的发生比较频繁 、 发生面积也较大。养殖业者经常选用老方法进行防
病 , 至使 用 某 些 违禁 药 品 , 孔 雀 石 绿 、 喃唑 酮 甚 如 呋
体的抵抗力下降 ,从而病原菌随病鱼 的粪便而排到 水 中污染水质及饲料 , 口传染 到其他鱼类 、 经 鱼种 。 当池塘水温在 l ℃以上 , 8 该病即可流行 , 一般发生在 4 9月份 , ~ 患病 的鱼一 般 腹部 膨 大 且 有红 斑 , 门红 肛
肿, 轻轻挤压腹部即有黄色粘液从肛 门流出 , 解剖可 见肠壁充血发炎 , 肠道 内无食物 、 只有淡黄色粘液 ,
内壁 糜烂 。 、
等控制疾病 。 不仅使水产品的品质受到严重的影响
并且 药 品 的长期 使用 还会 产 生 较强 的抗 药 性导 致 药 物 的用量 加 大 。 因此 , 常规 鱼 类 的病 害 防治 中 , 在 探 索推广 某些新 方法 、 新药 品显 得极 为必要 。
1暴发性 出血病
在饲 料 中添加 “ 渔必 得 ”( 物类 黄酮 、 植 多糖 、 原 酸 绿 等 ) 行投 喂 , 进 增强 鱼机 体免疫 力 , 连续 投 喂 , 情 即 病 可基 本控制 。
成损失最大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 由嗜水气单胞菌及 温 和气单 胞 菌 2种病 原 菌引 起 。发 病后 的鱼 体表 充
血 , 门红 肿 , 部膨 大 , 腔 内积有 大量 的腹 水 并 肛 腹 腹
有溶血现象 ; 肠道内无食物 , 却有很多粘液 。病鱼有
时伴有 眼球 突 出 , 鳞片竖 起 , 丝末 端腐烂 等 现象 。 鳃 此 病 常 发 生 在 渔池 池 水 、 质 恶 化 、 化 , 氧 底 老 溶 低, 有害 物质 多 的池 塘 中 。若 养 殖 管理 不善 , 加 投 再 喂霉变 的劣 质饲料 , 更易 造成 此病 的发生 、 发展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恩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二、白皮病
1 病原体:白皮极毛杆菌引起的。这种细菌在 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菌体为杆状,多数2 个相连,有1-2根鞭毛,借以运动。
2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夏花鲢鱼。白皮病主要 由于拉网、囤箱、过筛、运输时操作不细致, 使鱼体受伤后感染了细菌的结果。
1)遵守养鱼操作技术规程,避免鱼体受伤;
2)每66.7平方米水面(水深300厘米),用博落回1千克
,捣烂洗汁2.5千克,加生石灰500克,调匀后,全池泼 洒;
3)全池遍洒畜用红霉素,每1立方米水用药0.3克。
4)病鱼池泼洒痢特灵,每1立方米水用药0.3-0.5克
。
宣恩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三 白头白嘴病
的一类疾病; 2) 细菌与病毒不同,容易进行人工培养; 3) 细菌个体较病毒大,可在LM下看到; 4) 细菌性鱼病可用疫苗预防,也可用药物防治
。 2 细菌的类型: 1) 按形态分: 2) 按革兰氏染色结果分:
宣恩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3. 细菌的形态结构
宣恩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一、细菌性烂鳃病
细菌性疾病
由细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细菌是一种具有细 胞壁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生生物中的原核生物 ,仅具有原始核,无核膜和核仁,同时也缺乏细 胞器。危害水产动物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宣恩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细菌性鱼病的特点与种类
1 细菌性鱼病的特点: 1) 细菌性鱼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
4 病理变化:镜检病灶部位粘 液,发现大量坏死,脱落的上 皮细胞,还有集群成堆、左右 摇摆和滑行的病原菌。基底膜 下面的色素细胞也已坏死,解 体,并分散于结缔组织中,结 缔组织因而比平时厚。
宣恩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白头白嘴病
5 诊断:据症状和流行初步诊断;镜检病灶部位组织,发 现滑行的杆菌,即为此病;如发现大量车轮虫,即为车轮 虫大量侵袭。
6防治: 1)同细菌性粉烂鳃病 2)鱼苗发花饲养的密度要适中,及时分池饲养,保
证鱼苗有充足适口的饵料; 3)避免鱼体受伤
宣恩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四、 赤皮病
1 病原体:萤光极毛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呈短杆状,单个或成对排列,两端圆形,极端有1-3根鞭 毛, 有运动能力。菌体较小,须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才 能看到。
(2)内服药
1)鱼泰2号药饲:30g/kg鱼天,连喂3-6天。
2)鱼服康A型: 2.5g/kg鱼天,连喂3-6天。
3) 庆丰霉素: 5-10g/kg鱼天,连喂3-6天。
4)呋喃唑酮: 0.01-0.02g/kg鱼天,连喂3-6天。
5)磺胺-2,6-二甲氧嘧啶:0.1-0.2g/kg鱼天,连喂3-6 天,第1天加倍。
5 诊断:外观判断;鳃上淡黄色粘液镜检;免疫分析 6防治: 预防: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选择优质健壮鱼种,鱼种下塘前用10ppm漂白粉水溶
液或15-20ppm的高锰酸钾,或用2%-4%食盐药浴。 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 4)发病季节,每月遍洒生石灰1-2次,15-20ppm 5)用漂白粉在食场挂篓。或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
宣恩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白头白嘴病
3 症状:病鱼自吻端至眼球的 皮肤色素消失,呈乳白色。这 种症状,病鱼在水中游动时观 察得最清楚,所以叫“白头白 嘴病”。病情严重时,头部和 嘴周围发生溃烂,个别病鱼的 头部有充血的现象。病鱼体瘦 发黑,散乱地浮游在岸边,不 停地浮头,不久即出现大量死 亡。唇张闭失灵,口周皮肤溃 烂且有絮状物粘附其上。
3 症状:白皮病发病初期,在尾柄或背鳍基部 出现一小白点,以后迅速蔓延扩大病灶,致使 鱼的后半部全成白色。病情严重时,病鱼的尾 鳍全部烂掉,头向下,尾朝上,身体与水面垂 直,不久即死亡。
宣恩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白皮病
4 病理变化:病灶皮肤色素细胞坏死,脱落。
5 诊断:外观和镜检
6防治:
2 流行情况:传染源是被荧光假单胞菌污染的水体、工 具及带菌鱼。荧光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当鱼体表完 整时,无法侵入,只有当鱼受伤时,病原体才能入侵。 赤皮病主要是因为在打网或运输时鱼的皮肤受伤所感染 ,多种淡水鱼可感染,无明显的发病季节,终年可见。 主要危害当年草鱼种和2、3龄草鱼。常与草鱼肠炎病并 发。
1 病原体:柱状屈桡杆菌(Flexibacter calumnaris), 属纤维粘菌科,菌体细长,柔韧,可屈桡,一般在病灶 及固体培养基上的菌体较短,液体培养基上菌体较长 ,G-,菌落黄色。
2 流行情况:疾病流行前,带菌鱼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其次是被菌污染的水及塘泥。鳃受损后易感染,该 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15-30℃流行最 易。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危害当年的草鱼种,每年的79月为流行盛期。1-2龄草鱼发病多在4-5月。
1 病原体:一种粘球菌(Mycococcus sp.) G-,短杆状,
无鞭毛,滑行运动,其菌落边缘假根状,解剖镜下似菊花 。 2 流行情况:一般在每年5-7月流行。主要危害草、青、 鲢、鳙等鱼类的鱼苗和鱼种,但以对夏花草鱼危害大。鱼 苗下池1星期左右就可发生此病。鱼苗下池后饲养一段时 间(15-20天),如不及时分池就有发生此病的危险。该 病是一种暴发性鱼病,发病快,来势猛,死亡率高,一日 之间,能造成数千上万的夏花草鱼死亡
3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不吃食。鳃上粘
液很多,鳃丝腐烂带泥, 病情严重的时候,鳃丝未端
软骨外露,鳃盖内侧表皮充血,中央表皮常腐蚀成一
个圆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组织出血、腐烂
和崩溃。由于鳃组织受到破坏,致使鱼的呼吸困难,
引起死亡。
宣恩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细菌性烂鳃病
4 病理变化:鳃组织炎症反应,有慢性和急性之分,慢 性型鳃组织发生炎性水肿,增生和坏死。慢性的只有炎 性水肿和坏死。
洒;
宣恩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治疗:外用和内服相结合
(1)外用药
1)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1-1.2ppm,或三氯异氰尿 酸(含有效氯85%)0.5ppm,漂白精(含有效氯60%)0.6 ppm,或优氯净(含有效氯56%)0.6ppm全池遍洒。
2) 用五倍子2-4ppm,或干乌桕叶3.7ppm,或大黄3.7ppm 全池遍洒。